-
1 # 老威觀史
-
2 # 過去即歷史
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和海軍,不只是在二戰時期才有的矛盾,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而這最後到了矛盾無法調和的地步,這特別像後來的美蘇冷戰,幾乎就是迷你版的美蘇冷戰,除了熱戰手段,幾乎所有的對抗手段都用上了,把對方往死裡整。
網路配圖
歷史原因:
其一就是源自日本海軍和陸軍剛成立那會,就埋下了矛盾的種子;在19世紀進行的倒幕運動中,長州藩和薩摩藩是其中重要力量;在推翻幕府統治後,海陸軍的組建工作就被提上日程,但是各藩之間對於組建海陸軍都有自己的算盤,尤其是長州藩和薩摩藩,都想利用組建海陸軍的機會,徹底的壓倒對方,可最後角逐的結果是長州藩影響日本陸軍的組建,薩摩藩影響了日本海軍的組建,也可以說日本海陸軍相當一部分人員就來自這兩藩。因為長州藩和薩摩藩本來就有根深蒂固的矛盾,而這種矛盾被帶到日本海陸軍當中。
其二是日本海陸軍成員出身不同,存在階級歧視;日本海軍多由地方全是家族子弟組成,而日本陸軍中普通人家的子弟佔據多數。這樣那些出身不好的陸軍是被海軍瞧不上眼的,陸軍也鄙視那些權勢子弟,就是互相歧視,互相瞧不上眼。
現實原因:
其三是日本國土狹小,各種資源都不充裕。日本海陸軍都想獨佔軍事資源,為己所用。為此無論在國內,還是在佔領區,雙方的資源爭奪從來沒停止過。
網路配圖
日本海陸軍對抗的表現:
日本海陸軍的全面不合作,這種不合作甚至到了戰時,都希望借敵人的手搞死對方,見死不救,自己坐收漁利。在平時,軍事設施都是各自是各自的,誰都不用誰的。軍事技術也不共享,防著對方就跟防賊一樣。
在平時:
自己的軍事物資生產,也是各自建立各自的,互不通用。
陸軍掌握著最高的軍事徵募權,陸軍就把全部優秀人才全放到陸軍中,給海軍的全是沒經驗的新手。
陸軍有飛機,海軍也要自己搞;海軍有潛艇,陸軍還是自己建造,陸軍有坦克,海軍卻也自己造,連一些裝置上的零件也自己生產,互相瞧不上眼。雙方几乎就是為了戰勝對方,盲目競賽,有些東西無法使用,根本沒有實用性,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要本來資源就不多的日本雪上加霜。
日軍研製高效雷達,遲遲沒有進展,也沒成果,這可以說是兩軍對抗要負很大的責任,日本海陸軍各自研發各自的雷達技術,就是走一樣的研發道路,也不合作。結果就是浪費錢財,沒有成果。
在海陸軍高層到普通士兵之間,也是互相抵抗。日本海軍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在一次陸軍人員作報告的時候,直接起身離開了會場,想以此羞辱陸軍。甚至雙方還不允許通婚。
在戰時;在戰爭中,日本海陸軍對於佔領區的資源分配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就是誰拿下的就是誰的。陸軍在日本軍隊中佔比很大,擁有很大的軍隊指揮權,登陸後作戰也主要依靠陸軍步兵;海軍也控制著一些島嶼,比如索羅門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日本海陸軍只關心自己佔領的地區,對方佔領區與自己無關,就是提供幫助,也是漫不經心的。在中途島海戰中,日本陸軍不顧日本海軍的反對,不要佔領阿留申群島,打完就走就可以了,可陸軍硬是派兵佔領了,最後都沒來得及撤走。
面對日本海陸軍劍拔弩張的局面,天皇和日本政府都嘗試彌合雙方的裂痕,但是很不幸的是所有的努力都失敗了;
在1941年,裕仁天皇就強調日本海陸軍要精誠合作。可結果是海陸軍當成耳旁風,依然玩對抗。後來因為陸軍高度壟斷了日本的石油資源,導致高度依賴石油的日本海軍進行了抗議。甚至用各種辦法威脅陸軍。比如,不分配給海軍更多石油,那海軍就扣押所有到日本的油輪。
在二戰之初,日本也設立了控制海陸軍的控制機構,並賦予了極大的權力;但是海陸軍不聽這個控制機構的,依然自己玩自己的。日本政府嘗試失敗。
就這麼著,在1943年日本的工業已經在海陸軍對抗中變得極為混亂了。為此日本政府裁撤掉了進行兩軍資源分配的計劃委員會和通產省,新設立一個軍需省,就是專門消除由於海陸軍對抗所引起的混亂。可結果是日本海陸軍,都不搭理這個軍需省,自己需要啥軍事物資直接對接生產方。歸根到底日本海陸軍都不認可這個軍需省,尤其其負責人得不到兩軍認可,軍需省就只有個空架子。最後黯淡收場。
甚至有人敢為對方站臺,就會遭到另一方的無情的打擊;日本的一名記者新明武雄寫了一篇文章,對陸軍的防衛計劃進行了批判,肯定了海軍提出的“決戰必須在海上進行,防止美軍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因為日本陸軍當時的防衛計劃是決戰在日本本土進行,還要求無論男女老幼都應該拿起武器反抗。於是年過四旬的新明武雄被徵召進軍隊,正好的是,海軍搶在陸軍前面,把新明武雄搞進了海軍,並安排進了海軍新聞處相對安全的崗位上。陸軍要打擊批判自己主張的新明武雄,那海軍就保護支援海軍主張的新明武雄,圍繞一個記者而開展的角逐,可見陸軍和海軍多麼不對付。
每談論二戰時候的日本的海陸軍不和的話題,都有點為日本海陸軍不和,削弱自身戰鬥力而感到惋惜;卻又感到慶幸。如果不是日本海陸軍不和,那日本失敗或許不在1945年,可能會堅持更久,所有的反法西斯國家將會付出更大的代價戰勝日本。
-
3 # 方圓論壇
關於日本海軍和陸軍不和這個事情,絕大多數人是從一些二戰題材的影視作品中瞭解到的。從很多二戰題材影視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當年的海軍和陸軍時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互相之間爭吵不休更是常態。但歷史上日本海軍和陸軍的矛盾要更加的嚴重。甚至於雙方都恨不得對方倒黴,這裡面有歷史原因,也有資源爭奪的原因。還有關於雙方主導權的爭奪和理念的差異原因。
從歷史方面來看,在日本十九世紀大名割據一方時期。長州藩和薩摩藩就是其中之一。這兩個集團本來就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十九世紀後期的倒幕運動中,長州藩堅持擁戴天皇,而薩摩藩則選擇支援幕府將軍,後來不得已才倒向了天皇。之後在明治天皇掌握實權以後,日本開始了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在這場運動期間,日本組建了新式陸軍和海軍。當時,陸軍高層基本上都是長州藩出身的將領,至於海軍將領則差不多都是薩摩藩將領。就這樣,長州藩與薩摩藩之間的內鬥,逐步演變成為陸軍與海軍之間的鬥爭。
而且日本的海軍和陸軍之爭不侷限在國內。甚至在戰爭期間日本海軍和陸軍還爭鬥不休。日俄戰爭時期,日本陸軍圍攻旅順港,但久攻不下。日本海軍看到陸軍吃癟,所以表示要幫幫陸軍給陸軍一些炮火支援。畢竟旅順港沿海,海軍炮火支援也很正常。但日本陸軍則不願意讓海軍看自己的笑話。他們認為海軍所謂的幫助自己就是笑話陸軍。所以陸軍寧可用人命堆也不願讓海軍支援。而且這種情況在當時還很長見。
二戰爆發後,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爭鬥依舊存在。首先就是能源問題。日本是一個島國,所以日本所有的能源都是靠進口。但進口的能源畢竟有限。所以陸軍和海軍就為了能源開始爭奪不休。陸軍認為海軍要那麼多能源沒用,真正打硬仗還得看陸軍。而海軍則認為,海軍才是日本的中堅力量。陸軍不過是依仗著海軍的保護。沒有海軍,日本早就完蛋了,更別說陸軍了。所以雙方之間就這麼互相看不起,互相嫌棄中渡過。
再有就是日本的戰略部署問題。二戰時期陸軍尤其以關東軍認為,日本應該進攻蘇聯,和德國聯手滅掉蘇聯。而海軍則認為日本需要南下東南亞和英美爭奪利益。蘇聯交給德國去應付。這就導致二戰時期日本的戰略發展方向十分的混亂。又想挑起蘇聯戰事,又想南下東南亞。結果哪個都沒有真正搞成過。二戰時期日本戰敗和日本的海陸之爭有著很關鍵的影響。
-
4 # 能吃嗎好吃嗎熟了嗎
長薩之間歷史矛盾重重,從戰國時代起兩地相鄰都是西國實力大名,難免爆發衝突,外加長州藩關原合戰一門三神,薩摩認為合戰失敗在於長州。後來德川拉偏架,打擊長州藩,加深矛盾。後來雖然合夥倒了幕,但是百年矛盾加,維新政府權力分配又進一步加劇,最後搞得兩家貌神離,已經是輕的了。
-
5 # 飛哥說史
日本陸海軍的嫌隙在明治維新時代就已經產生,在二戰的時候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雙方的不睦也深刻影響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個戰場的軍事行動。後來,甚至發展到陸軍造軍艦、海軍造坦克,而且各自的螺絲方向都是反著擰的。戰後,日本天皇裕仁在《昭和天皇獨白錄》裡回溯戰敗原因時,還專門提到日本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陸海軍之間的惡劣關係和作戰上計劃上的相互掣肘。
倒幕運動時,長州藩作為堅定的倒幕主力,始終衝殺在前。而薩摩藩則始終表現油滑,七卿流亡和禁門之變等事件也使兩藩矛盾激化。戰後兩藩成為左右日本政局的兩大勢力(即“薩摩閥”和“長州閥”),兩藩的爭鬥也逐漸變為了兩支政治派系之間的激烈爭鬥。隨後,明治政府新成立的兵部省的軍務大權也被薩摩閥和長州閥掌控。其中,薩摩專注於海軍建設,逐漸成為成為海軍的主導,而長州閥則佔據陸軍主流,兩派各自擁兵自重,開始形成日後“長之陸軍、薩之海軍”的基本鬥爭態勢。於是,派閥爭鬥就這樣延伸進了軍隊之中,藩派矛盾演變成了軍種矛盾。
日本作為一個典型的海島國家,資源匱乏的問題始終干擾著國家的正常發展。有限的資源和軍費逼迫著海軍和陸軍相互劍拔弩張,年年打破了頭去爭搶預算。日本作為島國,“海主陸從”是其根本戰略選擇。但無奈海軍和陸軍對國家戰略方向的規劃都各有一套自己的想法,海主陸從在雙方巨大的戰略分歧面前,只能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二戰前夕,陸軍和海軍對各自利益的追逐已經完全駛向了相反的方向。陸軍主張北上進攻蘇聯,由陸軍唱主角。而海軍主張南下攻佔南洋,由海軍打頭陣。北上和南下之爭成為了長期困擾日本高層的決策難題。到了二戰真正開打的時候,雙方的衝突甚至已經不能用激烈來形容了。1937年日本海軍進攻上海,5000人的海軍陸戰隊受到數萬中國軍隊猛烈圍攻,陸軍就是見死不救,知道海軍大臣屈尊懇求陸軍出兵,陸軍大臣杉山元感到有力面子,才點頭答應。如此劇烈的內鬥和消耗無疑是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覆滅,讓他們的狼子野心最終變成了一個笑話。
-
6 # 櫻木得道
這個問題有多種解讀角度,我所瞭解的一個角度是兵源的差異。日本陸軍主要來源於販夫走卒,軍人的文化程度較低,因為陸軍本身對裝備的要求沒有那麼高,所以普通人參加陸軍足以勝任軍種的要求。而海軍就不同了,需要掌握各種技能,同時因為海上作戰,深處的環境和自然條件也要比陸上作戰難的多,顧能加入海軍的,都是屬於文化水平較高,同時所收到的軍事訓練水平也是較陸軍來的高。因此,陸軍和海軍從基層士兵就存在天然的矛盾與相互鄙視。
-
7 # 活著丨不易
陸軍總覺得一艘軍艦的造價可以武裝幾支陸軍了。而海軍覺得日本是島國,海軍才是立國之本。艦炮口徑才是男人的夢想
-
8 # 歷史堆中的胖子
這太正常了啊,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軍種之間都不和,只不過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鬧得太過分了,所以就成了典型。
日本本就是一個島國,幾乎什麼資源都缺,而軍隊又是著名的吞金獸。那日本陸軍和海軍搶起戰爭資源時那就更加賣力了啊,幾乎達到你支援我就反對的地步。
從歷史角度來說,日本海軍和陸軍最初分別是以薩摩蕃和長州藩為主導組建的。這兩個地方的人本來就在歷史上不合,現在又控制了不同的軍種,那自然就更看對方不合眼了啊。
在甲午戰爭中,日本海軍和陸軍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戰後,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的矛盾就更大了,原因也很簡單,戰後在軍費劃分上日本海軍天然的佔有優勢。但日本陸軍認為自己功勞巨大,特別是認為如果沒有自己在威海衛拿下清軍炮臺,那就無法全殲北洋水師,陸軍認為自己才是大功臣。而日本海軍則認為如果沒有自己,那單靠你陸軍早就掉海里餵了王八,更何況北洋水師早就被自己堵在了威海衛,被全殲那就是遲早的事,你陸軍就是撿現成的。
而在日俄戰爭中,日本海軍和陸軍的矛盾就更大了,日本陸軍認為自己去打旅順就是幫海軍的忙,結果海軍還在那說著風涼話看笑話,而日本海軍則認為陸軍的表現就是一笨蛋,最後是對馬海戰靠海軍才鎖定了勝利。
到了中國戰場更是如此,在中國戰場日本陸軍起主導作用,所以就在軍費和日本國內就佔據優勢地位,特別是在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陸軍那是大出風頭。而日本海軍則在上海被十九路軍打的哭爹喊娘,最後還是靠陸軍支援才挽救了臉面。所以日本陸軍就更加的看不起日本海軍,而日本海軍自然也就更加的認為日本陸軍就是個坑隊友。
日本海軍和陸軍這一系列的矛盾就是為了爭奪日本國內的資源,再加上歷史因素,雙方直接就將國家利益給繫結上開始內鬥,甚至就連同一臺機器這兩貨也要找德國買兩次。甚至就在同一片海域,日本海軍剛被美軍偷襲,而日本海軍就愣是不通知日本陸軍的運輸艦,害的日本陸軍的船也在同一個地方被擊沉。
日本海軍和陸軍不和太正常了,歷史矛盾的積累,再加上現實利益的分配,雙方能吃到一個鍋裡才怪呢。
-
9 # 彼得堡的肥天鵝
舊日本陸海軍的矛盾由來已久,最早要追朔到幕末時期薩摩藩與長州藩就攘夷問題上存在的矛盾。在民風彪悍,有悠久的航海歷史和海外貿易的薩摩藩,由於當時的藩主島津齊彬的主導,熱衷於研究西洋軍事學。該藩向英法派遣留學生,還從國外購置多艘軍艦。島津齊彬特別崇尚西洋技術,並在鹿兒島興辦了日本最早的反射爐、鍊鐵爐、軍工廠、蒸汽機械製造廠等。受此風氣的影響,薩摩藩可謂是人才濟濟,而當時的薩摩革新派中,就有後來日本維新運動中的核心人物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等人,這些人的主張類似於咱們國家當時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點。
島津齊彬的相片
而作為當時積極進行改革的雄藩之一的長州藩,卻主張排外主義的“攘夷論”,洋學風氣不盛。但是卻出現了木戶孝充、高杉晉作、山縣有朋等在明治時期如雷貫耳的名字,這些人主張先攘夷,後開國。兩強藩在維新運動主張上的截然相反,導致後來在倒幕運動中時有摩擦,矛盾越積越深。
長州藩的家紋,對日本戰國遊戲熟悉的朋友想必都認識這個家紋,長州藩其實就是戰國時期的毛利家傳承下來的。
薩摩藩家紋,薩摩藩就是戰國時代島津家傳承下來的。
到了明治時期,經過幾次官制改革後,此時的日本已經清除了政府高官中的舊公卿大名實力,出身薩摩、長州、土佐、肥前諸藩的維新派藩士佔據了要職。中樞部門尤其為薩摩、長州出身者獨佔。此時,日本國內大規模的內戰已經結束。但是要發動對外擴張的侵略戰爭又嫌實力不足,所以軍隊最主要的任務是防範西方國家從海上的攻擊,海軍和海防成為了軍事建設的重點,陸軍的作用則只是鎮壓國內有可能發生的地方騷亂和武士叛亂。因此,明治初期的國防建設採取了“海主陸從”的方針,對統一的日本國武裝稱呼為“海陸軍”。而海軍的軍費也要比陸軍多出50%。
但是,明治維新時期的戰爭主力是以長州藩兵為主力的陸軍。時任兵部大輔的山縣有朋是長州藩出身,對“海主陸從”的局面不滿,於是他在陸海軍分別設省之際,宣佈日本武裝力量的統稱為“陸海軍“,實行“陸主海從”的國防方針。就當時日本國策而言,無論是叫“陸海軍”還是“海陸軍”,其發展目標都是為了海外擴張。但是此時卻牽涉到了狹隘的門戶和地域之爭。此時陸軍的重要職位已由長州藩出身的前藩士們把持了,山縣有朋的這一倡議自然得到了無比贊成,卻引起了以西鄉從道為首,在海軍中勢力最大的薩摩藩巨頭們的不滿。“陸海軍”和“海陸軍”之爭,實際上是長州、薩摩兩藩勢力對今後日本軍隊建設中陸軍與海軍誰主誰次,以及爭奪對軍隊的最高控制權的一次較量。因為此時長州藩出身的山縣有朋正手握兵政大權,薩摩藩的勢力暫時敗下陣來。近現代日本陸海軍抗爭(不和)的傳統也就此宣告拉開序幕。
西鄉從道(1843年5月4日—1902年7月18日)日本第一位海軍元帥。明治維新九元老之一,甲午戰爭時期的海軍大臣。他是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的弟弟,兩人在倒幕運動中十分活躍。
長州藩出身的山縣有朋(1838年6月14日—1922年2月1日)是日本陸軍之父,開啟了長州藩軍人控制陸軍的時代。
-
10 # 區域拒止
雖然一個國家的不同軍種之間可能會存在一些矛盾,但是像日本海軍馬鹿和陸軍馬鹿這樣嚴重到這個地步,還是十分罕見的。原因有以下點:
第一,歷史原因。早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各地大名爭鬥十分激烈(類似民國的軍閥割據),由於七卿流亡、禁門之變、八月十八日政變、征伐長州等事件,薩摩藩和長州藩結下了不解之樑子。後來兩家為了利益,暫時結為同盟。明治維新後,薩摩藩的勢力主要是海軍,長州藩的勢力主要在陸軍,這就為海陸不和埋下了伏筆。
第二,海軍和陸軍爭奪權力。明治維新以及後來的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海軍和陸軍都覺得自己貢獻更大。原本是陸軍略強於海軍,海軍想提高自己的地位,於是爭鬥越來越激烈。後來二二六兵變,叛軍殺了內閣中海軍的無數高官,陸軍的上層內心打小算盤,一直拖延著不肯鎮壓;海軍就直接把軍艦炮口對準叛軍,甚至“長門”號還瞄準了國會。雖然這次事件在天皇的干預下解決,但之後圍繞著擴軍問題、軍費分配問題,海軍和陸軍依舊互看不爽。
第三,海軍和陸軍相互爭奪資源。日本是個國土面積很小的島國,鋼鐵、石油等資源不足,海陸本來就競爭激烈,還互相不信任。陸軍覺得海軍不靠譜,自己建立了海戰隊,自己造戰艦、潛艇、甚至是航空母艦;而陸軍則不給海軍需要的陸地裝備,於是海軍自己建立了陸戰隊,造坦克、裝甲車。當時的空軍分屬海陸管理,即海航和陸航,海軍和陸軍造的飛機互相不通用,這一度導致在戰爭末期的後勤危機。
第四,海軍和陸軍的戰略理念不同。陸軍主張“北上”,海軍堅持“南進”;陸軍主張持久戰,海軍要速戰速決;
(日本陸軍下屬的航空母艦“秋津丸”)
陸軍和海軍在戰場上失利了互相指責,得到了重要情報堅決保密不告訴對方,獲勝了互相爭搶功勞……總之,幸虧陸海馬鹿們撕x,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程序。
-
11 # 水鏡曉先生
這事說起來話長,在日本歷史上長州藩與薩摩藩一直積怨很深。到了幕府時期,長州藩發動政變,薩摩藩幫著幕府鎮壓,欠下了長州藩一筆血債。結果倒幕時,這兩藩在坂本龍馬的撮合下結盟,一舉推翻了幕府。在組建軍隊時,薩摩藩控制了陸軍學習德國,而長洲藩則控制了海軍學習英國。最終結果是陸軍看海軍是奢侈的膽小鬼,海軍看陸軍是血海深仇的土鱉。
由於日本國力有限,陸軍和海軍要在各個層面相互拆臺、爭奪資源,任何的合作都是不可能的。比如外交上,海軍親英美,陸軍親德;戰略上陸軍要北上,海軍為了反對不惜南下對抗英美;而山本五十六因為親英美(做過駐美武官)不同意陸軍加入“德意日”聯盟,一群陸軍士兵居然端著大槍,跑到海軍省懟著海軍省大門向院內瞄準。而陸軍發起的“2.26兵變”中,內閣中所有的海軍大佬基本都被殺了(這是借刀殺人啊!),而最先趕過去“平叛”的居然是海軍,連長門號都開到了東京灣。
武器裝備上甚至是製造一個螺絲,陸軍的向左旋,海軍的向右旋。陸軍看海軍有陸戰隊就組建自己的海戰隊,不僅有海戰隊員近30萬,還有自己的軍艦和運輸船,陸軍還順手造了潛艇和航母;而海軍則自己造了坦克。
作戰時,陸軍的運輸船被擊沉了,肯定不告訴海軍,所以海軍的運輸船一樣會在這裡被擊沉,反之亦然。以海軍參謀的說法是,海軍30%的精力是在打美華人,剩下70%就是在對付陸軍。
-
12 # 每日點兵
早在戊辰戰爭時期 ,薩摩藩和長洲藩在攘夷問題上存在根本矛盾。薩摩藩認為,日本應該“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技術,透過“蘭學”達到攘夷的目的。而長洲藩認為,應該先攘夷後開放,只有打跑了西方人,才能向西方學習。
戊辰戰爭結束後,明治天皇改造日本軍政結構,改造完的日本陸軍有原長洲藩掌控,海軍則是由原薩摩藩掌握。由於早期日本經濟不發達,工業落後,所以只能優先發展一個軍種,海軍就成為了首選。於是明治時期的軍隊建設方針“海主陸從”。時任兵部大輔的山縣有朋是長州藩出身,對“海主陸從”的局面不滿,於是他在陸海軍分別設省之際,宣佈日本武裝力量的統稱為“陸海軍“,實行“陸主海從”的國防方針。雙方就資源分配你方唱罷我登場。直到二戰後才結束!
-
13 # 多彩人生1250382763
日本陸軍和海軍歷來不和,二戰以前日海軍很氣粗,因日本是一海洋島國,離不開海軍,很多戰爭由海軍主導。二戰開始,海軍部與陸軍部主要分岐在北上還是南下。陸軍主張北上,進攻蘇聯與德國納粹會合。經過幾個回合,陸軍爭取到機會,發動諾門坎戰役,以傷亡五六萬人,大敗告終。後海軍得勢,日軍本部同意海軍戰略,三本五十六也被迫組織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
-
14 # 冰冷雨天
太平洋戰爭期間的日本陸海不和是很有名的,之所以有名是因為這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昭和天皇在《昭和天皇獨白錄》裡面總結了幾條太平洋戰爭敗戰的原因,說其中最主要是不知己不知彼、過分強調精神因素、和陸海不和這三條。
第二件事是創造了神風攻擊而被尊為特攻之父,戰敗後切腹不用介錯,自己一個人折騰了12個小時才死成的軍令部次長大西瀧治郎中將在自殺之前說過一句這樣的話:“帝國海軍用主要力量在和帝國陸軍作戰,用一部分力量在和美國作戰”。
看日本軍人的回憶錄就有意思了,哪怕是在戰爭結束了幾十年之後,那些人還是不忘記說話之間要掃一下對方,陸軍軍人絕不忘記提海軍作戰的效率低下,海軍軍人的裝腔作勢,生活奢侈,而海軍軍人則卻滿嘴陸軍的土頭土腦,沒有見識。
日本陸海不和的傳說中最誇張的應該是接任古賀峰一擔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的豐田副武,這人當初堅決反對和美國開戰,理由也很搞笑:“開戰是那幫陸軍動物們的主意,咱們海軍去跟著摻和什麼?”
(這位同學編了一本罵陸軍的詞典)
豐田認為是陸軍不能進行正常的思維活動,管陸軍叫“動物”,他當佐官的時候曾經編過一本詞典,裡面收錄了所有咒罵陸軍的海軍用語,刻了蠟紙油印了出來見人就散發,生怕別人罵起陸軍起來找不到詞。本來東條當了首相之後是想讓他當海軍大臣的,但這位一聽首相是陸軍,還是陸軍裡面他最討厭的東條,就一句話:“不幹”,結果逃掉了甲級戰犯。
不管“日本因為陸海不和而輸掉了太平洋戰爭”這個命題是不是正確,起碼日本人挺當回事,所以戰後辦的軍校“防衛大學校”就把戰前的“陸軍士官學校”和“海軍兵學校”合併了起來,陸海軍三支自衛隊的軍官們四年裡在一個班上住一個寢室在一個鍋裡掄馬勺,培養感情。
但陸海不和的原因在哪裡卻諸說紛紜,有說是因為出身不同,最初的海軍是出身於薩摩藩,而陸軍則是長州藩,山頭主義在作怪;也有說兵制所學不同,陸軍先學法國後學德國,而海軍則一貫學英國。
這些都是原因,但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所有國家都有陸海不和的問題,就是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也有這個問題,為什麼要把太平洋戰劃分為西南太平洋戰區(SWPA)和太平洋戰區(POA),前者由麥克阿瑟擔任最高司令官(Supreme Commander),後者由尼米茨擔任總司令官(Commander in Chief)的原因就是因為陸海關係不好。海軍不能把軍艦交給陸軍的麥克阿瑟指揮,所以只能按照軍種來劃分戰區。
下面這張照片是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在麥克阿瑟臨終之前去醫院看望他時的照片,從上面能夠看到麥克阿瑟的睡袍上繡有一個巨大的“A”字,這是“Army”(陸軍)的縮寫,是西點軍校的標誌,西點軍校的運動服上都有這個標誌。
(麥克阿瑟臨死都不忘記他曾“打敗過美國陸軍的敵人”)
但在西點畢業之後就不是人人都能佩戴這個標誌的,只有那些在打敗過美國陸軍的敵人的有功之臣才有佩戴這個標誌的資格,這個標誌是美國陸軍的功勳標誌。
“美國陸軍的敵人”理所當然地是“美國海軍”啦。
1901年,西點軍校棒球隊以4:3的比分戰勝了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棒球隊,麥克阿瑟本人就打了一分,所以他就享有終身佩戴這個“A”標誌的榮譽。
現在牛皮哄哄的第七艦隊也是美國陸海不和的產物,因為麥克阿瑟和尼米茲之間經常無法協調,所以在1943年3月組建了一支受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官麥克阿瑟指揮的第七艦隊,這樣太平洋上美軍就有兩支艦隊,一支是受尼米茲指揮,擁有兩套番號的第三第五艦隊,另一支就是第七艦隊。
即便是這樣,海軍也還是看不起給麥克阿瑟當運輸隊的第七艦隊。第三艦隊司令官哈爾西在本人口述的回憶錄裡他就公開指責第七艦隊的金凱德是“連菸酒都不沾的混蛋”,公開宣稱自己的旗艦企業號上就大量裝有蘇格蘭威士忌和波本威士忌,要知道那是曾經有過那部臭名昭著的《禁酒法》的美國。
(可憐的金凱德四星將軍,就因為和陸軍關係好一點就被哈爾西罵成了“混蛋”)
但美國的陸海不和並不阻礙美國太平洋戰爭戰略的實現,都不會妨礙一個戰役的實行,比如在沖繩戰時美國陸海軍的衝突非常嚴重,但最後海軍還是退一步,尊重陸軍的指揮權。
各國陸海軍衝突的根子都在爭奪軍費的分配份額上,國家預算中的軍費數目是確定的,誰多拿了一點,另一方就肯定會少拿,這是個零和關係。但美國在二戰時的軍事預算非常充足,不但能支援美國自己同時在亞太和歐洲的兩個戰場作戰,還支援了英國、中國、自由法國和蘇聯的作戰,所謂的陸海不和只是遺留下來的感情問題,處理起來比較方便。
而日本這邊則完全不同,太平洋戰爭已經完全超出了日本帝國能負擔的經濟和產業能力,無論如何濫發票子然後再以“愛國儲蓄”的手法回收票子也沒有用,技術手法解決不了結構問題,於是隨著戰事的日益擴大,陸海之間的矛盾也就日益尖銳,最後甚至成了昭和天皇說的“敗戰三因素”之一了。
-
15 # 視聽團仔
真的,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
歷史:
日本陸海軍分別起源於長州藩和薩摩藩這兩個地方。兩家本身就有世仇,倒幕前兩家就相互廝殺過。倒幕戰爭的時候,這倆地方都支援天皇,戰爭勝利加官進爵的時候兩家又坐在同一檯面上。湊巧的是,陸海軍又從這兩家基礎上組建。於是樑子就結下了。
現實:
最簡單的原因,日本資源太少,軍費有限,兩家就得因為這個爭。為此兩家還得經常爭功。
例子:
第一次矛盾出現在日俄戰爭中,日本陸軍寧可自己付出巨大的傷亡,也不向海軍尋求炮火支援。
陸海軍裝備不通用,這裡主要指飛機,還有其他的,比如坦克。因為在設計裝備的時候,兩家根本就是分開設計,零件都得分開生產。
不分享技術,同樣的一種技術,陸軍買一次,海軍再買一次。陸軍繳獲了英國的雷達,海軍就是不去找陸軍要,然後被美國的艦載機圍毆。
陸軍造航母,海軍造坦克,準備徹底分家單幹。
有時候實在不順眼跑到人家院子門口叫陣也是有的。
起外號啥的那都是小事情。
-
16 # 野望史今
怎麼可以說是不和呢,那簡直是死敵好吧。長文預警,本文描述舊日本帝國海陸軍矛盾的起源發展和激化,有興趣請詳細閱讀。
日本海陸軍矛盾,其根本原因在於日本維新變法後的體制有關。在倒幕運動後,日本建立了近代化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由於日本歷史原因,天皇具有超越一切的地位。
日本陸軍主要來源於長州藩,海軍主要來源於薩摩藩。 日本軍隊建立之初就灌輸了效忠天皇的思想,這和普遍的文官政府指揮軍隊是不一樣的。在當時的日本,軍隊的總指揮實際是天皇,這就導致軍隊和政府成為兩個獨立的體系,軍隊內部又分成長州、薩摩兩個體系。
故在前期,主要體現的是軍隊和政府之間的矛盾,由於當時維新元老還在,故可以壓制軍隊,此時的海陸軍之間雖有矛盾,但是總體上尚可調和,達成了一個比較脆弱的平衡。
這種平衡在日俄戰爭中被打破。在戰爭中,日軍殲滅了俄羅斯的太平洋艦隊、波羅的海艦隊,佔領了旅順,但是始終無力殲滅俄羅斯的遠東軍隊主力,而俄軍還在源源不斷的增援。
故日本政府與俄羅斯簽訂了《朴茨茅斯合約》,達成了停戰協定,雖然佔據了不少土地,但是最想得到的賠款,卻一個盧布都沒有。由於為了戰爭大量舉債,日本老百姓處於飢寒交迫中,當朴茨茅斯合約內容傳回國內,得知沒有賠款的日本老百姓對日本政府的不滿達到極致,爆發了日比谷燒殺事件。
此事件導致日本政府成為民眾眼裡的賣國賊,軍隊成為浴血奮戰卻被政府出賣的岳飛,故軍隊威望大增。政府和軍隊之間的脆弱平衡已經蕩然無存了。
日本的文人政府為了挽回在民眾的形象,加之一戰前後世界民主運動的推動,故推動了日本的民主運動,史稱“大正民主時代”(1912-1927)。由於民主政治天然正確,故日本文人政府威望逐漸增加,軍隊進入了潛伏期。
大正民主時期的日本農民。
潛伏期的日本軍隊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就很難得到提拔,由於當時的民眾生活困難,參軍又是唯一的出路,所以大量日本低階軍官,總想著策劃一個大事件,以達到飛黃騰達的機會。就在1928年,日本關東軍策劃皇姑屯事件,炸死張作霖,想以此吞併中國東北。
但是在張學良的運作下,東北軍改旗易幟,成為民國的一分子,挫敗了關東軍的陰謀,導致日本軍隊無功而返,不甘心的日軍在1931年策劃了918事件,一舉吞併了中國東北。
918事件對於日本國內,是一個很大的刺激。中國東北地區是日本本土面積的三倍,有豐富的資源,富饒的黑土地。日軍僅僅靠一個小部隊就拿下了,那日本民眾幹嘛還要苦哈哈的種地,直接搶得了。畢竟博一博,單車變摩托。
故918事件後,日本軍隊勢力威望極盛,文人政府嘗試制約軍隊,但是在這批想著建功立業的軍隊面前毫無還手之力,在1936年226事件裡,兩任前首相被刺殺,此後日本文人政府再無力影響日本戰略,日本也正式進入軍國政府時期。
在此之後,日本海陸軍矛盾就開始激化了。雙方的矛盾在於,對外戰爭是以海軍為主,還是陸軍為主。由於日本資源匱乏,軍費並不充足,以海軍為主,那麼軍費就得給海軍多點,反之就是給陸軍多點。畢竟地主家也沒餘糧嘛。
以海軍為主,就是南進戰略,具體的就是攻擊東南亞地區,西南太平洋地區,這種戰略下,海軍是絕對的主角,有大把升官發財的機會,陸軍只能當配角,給海軍打下手。
以陸軍為主,就是北進戰略,聯合德國進攻蘇聯,達到雙面夾擊之勢。為此,日本陸軍在諾門坎試探了蘇聯實力,結果被朱可夫指揮的蘇軍擊敗,北進戰略就此束之高閣。
北進難度太大,只有南進戰略了,這就是1941年爆發的太平洋戰爭,以偷襲珍珠港為起點,海軍得償所願,成為對外擴張的絕對主角。
但是日本陸軍並不甘心成為配角,故屢屢搶戲,海軍也不待見陸軍,雙方在戰爭中的表現可以說是啼笑皆非了。比如日本陸軍造了潛艇和航母,而日本海軍建造了坦克。日本海陸軍的飛機操作方法都不一樣,導致陸軍飛行員不能飛海軍飛機。甚至雙方擰螺絲的方向都不一樣。
大量的內耗導致資源浪費嚴重,本來就不富裕日本更是雪上加霜,有一種說法是擊敗日本海軍的第一功臣是日本陸軍,擊敗日本陸軍的第一功臣是日本海軍。
綜上所述,日本的海陸軍矛盾在明治維新時期就初見端倪,只是有文人政府這個共同敵人才能協同,直到日本軍國體制建立,矛盾就公開化了,雙方都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突出貢獻。
-
17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戰後一名海軍高官曾經說過“我們用70%的力量來對付陸軍,用30%的力量來對付美軍”,日本海軍和陸軍不合是歷史問題,當然也是原則問題。
最開始在倒幕運動還政天皇之前就是不可調和的世仇——薩摩藩(海軍)和長州藩(陸軍),之後連天皇都不敢調和他們的矛盾。因為這不僅僅是歷史問題而且是原則問題。
各軍種之間的矛盾各國都有,但是像日本這樣將矛盾上升到原則問題的國家僅此一家。陸軍和海軍相互瞧不起對方並且什麼事情都對著幹,只要對方有的我就必須和對方不一樣,這一點就直接導致日本之後的各種資源浪費和戰術配合失利。當陸軍聽到海軍在中途島失敗的第一反應居然是高興還有慶賀,在之後陸軍,以及海軍的資訊是不通的,直接導致太平洋上戰場資訊的不透明和失誤
而且一般都是海軍主政,陸軍一直對海軍的蠶食政策不滿,主張進攻、進攻、再進攻。最後在1936年直接爆發了陸軍少壯派針對海軍內閣的“二二六兵變”,(從此陸軍不僅加深了仇恨,而且還惹怒了保安廳,所以現在日本保安廳和路上自衛隊的關係也是不合的)直接將海軍內閣成員全部殺害,直接改變了日本的國運。至於為什麼,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日本人那種狹隘的民族性格,要麼“全部”,要麼“全不”,這就是他們說的原則。
-
18 # 如此武裝
陸海空三軍是冤家,不光是二戰時期的日本,世界各國陸海空軍都不和,因為要分攤軍費的問題,就像一塊兒蛋糕三個人分,海軍多拿了陸軍就少拿,當時二本海軍主要還是認為大艦巨炮為取勝的關鍵,光一個大和級的就消耗了大量資源,關鍵還沒起到多大作用就被擊沉。美國的陸海空軍鬧得更兇,曾經有一搜正在建造的航空母艦都被陸軍和空軍給攪黃了,因此海軍集體造反,脫下軍裝集體辭職來抗議。
-
19 # 皇家橡樹1972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
其實,日本帝國時代陸軍與海軍之爭早在“日俄戰爭”期間就有了,主要矛盾還是這次戰爭中到底是陸軍“貢獻大”還是海軍“貢獻大”!陸海軍都有所謂的“戰神”,陸軍是乃木須典、海軍就是東鄉平八郎。陸軍認為攻佔旅順要塞乃至後來奉天大戰,都是打敗沙俄的主要因素,你海軍能上岸殲敵嗎?而海軍認為,沒有“聯合艦隊”封堵旅順港和在“對馬海戰”擊敗俄國遠東艦隊和增援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補給線被俄艦隊切斷,陸軍沒了後勤“吃屎”嗎?
到了二戰期間,不但邀功並且為了資源分配,陸海軍也出現了極大的矛盾!二戰初期,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淞滬會戰……都是“帝國陸軍浴血奮戰”的結果!與海軍沒多大關係……這個時候由於陸軍將領佔據了“帝國大本營”的要職,山本五十六孤掌難鳴還受了極大的排擠,陸軍派佔了上風!但是“諾門坎戰役”蝗軍一敗塗地,帝國內部出現了到底是繼續北上還是南下的問題爭執,後來南下派佔了上風……偷襲珍珠港以後,日本帝國海軍派佔了上風,總之隨著戰爭持續進行,陸海軍哪一派“打的好”,哪一派就暫時上了上風,但是兩軍在資源分配上的矛盾幾乎到了不可彌合的地步!二戰是大規模機械化戰爭,而日本是資源匱乏的國家,上面那個圖表可以看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鋼鐵的產量,哪一個軍種都需要鋼鐵,而日本從七七事變到投降這段時間,生產最基本的子彈才29億發!可見日本的鋼鐵缺乏和軍工生產力的低下,而海軍建造一艘軍艦的的鋼鐵消費量甚至超過了一個“旅團”的鋼鐵用量……資源爭奪的問題還涉及到了其他戰略物質……甚至陸海軍徵兵員額分配的問題也搞的不愉快!
總之,日本軍國主義時代的陸海軍之爭就是 對外侵略當中誰主誰次的問題、戰爭資源分配的問題,這些雞爭鵝鬥都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戰敗而被一起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
20 # 第一軍情
熟悉二戰歷史的人都知道,日本的海軍和陸軍矛盾很多,互相看對方不順眼,這種矛盾造成很多時候這兩個軍事單位之間不協調,還出現過陸軍造軍艦,海軍弄坦克的事情。
雖然這兩個單位同屬一個國家,但雙方有著解不開的樑子。在日本幕府時期,日本的長州藩和薩摩藩天天都在打仗,一日不打就手癢得慌,誰都不想讓對方有好日子過。後來這兩個軍閥部隊全部歸屬了日本“天皇”旗下,長州藩成長為日本陸軍,薩摩藩成長為日本海軍。在甲午海戰中,雙方的矛盾還沒有明顯顯現,可在日俄戰爭中,兩者矛盾徹底暴露了出來。當時攻打旅順時候,日本海軍沒有給予日本陸軍炮火支援,導致一仗下來死了4萬多人。因為當時日本海軍擊落了俄國海軍之後就直接撤了,根本不管陸軍死活。後來面對日本陸軍質疑時候,海軍就狡辯說,我是來打海軍的,陸軍跟我沒關係。此戰為雙方埋下了矛盾爆發的導火索。
回覆列表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和海軍不和的事情,如果追根溯源的話,恐怕要追到好幾百年前的日本戰國時代。
日本陸軍和海軍的起源說到日本陸軍和海軍的起源,分別是日本戰國時期著名的強藩島津家和毛利家。在日本戰國時代後期,也就是關原合戰時期,這兩家都從屬於西軍,與東軍對戰。西軍的首領是石田三成,東軍的首領是德川家康。
▲關原合戰前夕的日本形勢圖
說到島津和毛利這兩家強藩,島津家勢力最大的時候幾乎控制了整個九州島。而毛利家則在毛利元就時期,曾一度有問鼎整個日本的實力。毛利元就在整個日本戰國時期來說被譽為“第一謀略家”,其家族從一個小勢力開始發展,逐步成為了日本實力最強的一個諸侯。後來在織田信長勢力最強的時候與織田信長手下的大將羽柴秀吉(後來的豐臣秀吉)對戰吃了虧,便同羽柴秀吉講和。後來羽柴秀吉奪取了天下,便從屬於羽柴秀吉。
之後羽柴秀吉當上日本關白(宰相)之後更名為豐臣秀吉,毛利家也就成為了豐臣幕府最重要的大佬之一。
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得到了機會逐步擴充套件勢力,而豐臣秀吉的家臣石田三成為了維護豐臣家的統治組織起了西軍與德川家康為首的東軍對抗,最終雙方在關原展開決戰。決戰的結果是西軍戰敗,毛利家和島津家自然就遭到了德川家康的懲治,領地都縮小了許多。
▲德川幕府時期的長州藩和薩摩藩
德川幕府末期的長州藩和薩摩藩到了德川幕府末期,基本就跟我國一個朝代一樣,到了快300年的時候就走到了頭,幕府腐敗無能,當時又碰上了外敵入侵(美國培裡艦隊敲開了日本的國門),幕府名譽掃地。
在整個德川幕府時期,長州和薩摩這兩個藩因為歷史淵源,與德川幕府一直都有著深厚的矛盾,到了德川幕府統治不行了的時候自然就蹦了出來,一同合作幫助日本明治天皇贏得了對幕府戰爭的勝利,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建立了以日本天皇為領袖的新的日本政府。由於在推翻幕府的戰爭中立了大功,戰後這兩個藩的勢力自然也就成為了日本天皇政府的左膀右臂了。
明治維新時期的陸軍和海軍在明治維新時期,由於陸軍學校基本都被長州藩搶了先,薩摩便佔據了海軍。也就是說日本的陸軍和海軍在建立之初就從屬於兩大勢力。
這兩大勢力有合作的時候也有不和的時候,總的來說還是不和的時候更多。畢竟日本的資源也就那麼多,經常要儘可能地搶奪更多的經費,搶奪到了更多的經費就能更好地發展自己。
在甲午戰爭期間,陸軍和海軍還是非常配合的,畢竟那會日本還比較窮,大家也沒什麼相互碾壓的資本。
在日俄戰爭期間,雖然也通力合作,但彼此之間就已經有了隔閡,開始相互不是非常配合起來。比如當時進攻旅順的時候海軍本想獨攬功勞,結果在擊敗了俄國艦隊後,發現就憑著海軍根本無法拿下旅順。後來海軍還是請求陸軍出動進攻旅順,結果乃木希典以傷亡1.5萬人的高昂代價才拿下旅順。其實說到責任也是海軍一開始不切實際的想法貽誤戰機。
之後雙方的矛盾就愈演愈烈,以至於形同水火。
二戰時期的陸軍和海軍到了二戰時期,陸軍和海軍之間的矛盾就更沒的說了。陸軍認為海軍都是敗家子、基佬、娘娘腔,自認為是勇敢的武士、血性的男兒。海軍則認為陸軍是土包子、野蠻人,自認為是文藝青年、優雅、高貴。
在二戰期間,日本陸軍和海軍就戰略問題發生了重大分歧,海軍支援南進,即進攻東南亞地區,陸軍支援北進,即與德國聯手做掉蘇聯。
▲諾門坎戰役,陸軍馬鹿大敗
正當雙方爭執不下的時候,陸軍在外蒙古與蘇聯開戰,結果被蘇軍擊敗,北進策略就被擱置了,從而有了偷襲珍珠港,導致太平洋戰爭爆發。
日本在當時下水的大和號戰艦基本用完了日本的鋼鐵,搞的陸軍沒有多少鋼材,其坦克都是輕薄型,在緬甸戰場上中國士兵可以開著美國的大卡車把日軍坦克撞翻。
日本陸軍在攻佔東南亞後獲取了大量的資源,尤其是石油,但日本陸軍並不需要多少石油,而海軍需要,但日本陸軍就是不把石油給海軍,便用陸軍自己的軍艦把石油都送回了日本。但是一路上美國的潛艇很多怎麼辦呢?就只好找海軍護航,以石油作為報酬,海軍沒辦法就只能一邊罵陸軍馬鹿一邊護航陸軍艦艇。
兩家喜歡用的工廠也不同,海軍喜歡用三菱重工和愛知航空,陸軍喜歡用川崎航空和三井造船,這種官商勾結也造成了兩者之間的矛盾。因為企業相互不會交流,都把自己的技術當成了商業機密,大家閉門造車,結果日本武器工業慢慢被美國拉開了差距。
如航空隊,兩軍都有很多型號的飛機,但都出自於不同的廠家,且零件完全不能互換。後來陸軍買了德國戰機發動機引擎技術,海軍覺得不錯又買了一份,結果德國人就這樣一個技術賺了兩份錢。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有自己的軍艦
陸軍當時竟然有自己的海軍,旗下有運兵船、潛水艇、驅逐艦甚至是航空母艦。由於陸軍和海軍相互不通情報,結果導致美軍潛艇經常在一個海域擊沉了一艘陸軍船艦,又可以擊沉一艘海軍船艦。
▲海軍還有自己的坦克,效能比陸軍的還好
海軍還生產自己的坦克,組建屬於自己的陸軍,可見陸軍和海軍之間是有多麼地不和。不過到了戰爭後期,海軍馬鹿和陸軍馬鹿終於開始合作,但是為時已晚。
戰後來說,因為堅持發動戰爭的多是陸軍高層,海軍高層一直希望打有限的戰爭,所以戰後的戰犯多是陸軍,海軍就很少有將領成為戰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