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向青山

    在西學東漸之前,對華夏文明影響最深遠的域外文化是佛教。

    儒家雖然在漢武帝之時便定於一尊,但從儒家的統治地位卻並非不可動搖,尤其是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之盛遠非儒家可比,這一時期甚至可以稱為我國的“佛學時代”。

    同時,我國的道教對儒家的衝擊也不小,而宋朝的理學本質上便是復興儒學,是將儒釋道三者合一,儒家真正取得統治地位其實是宋朝之後的事情,與之同時的便是科舉的大興。

    如果僅從文明的角度來說,科舉的大興、儒學的復興、文官制度的建立一定是歷史的進步,這也是陳寅恪的著名論斷――“華夏文明歷數千年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的由來。

    換一種說法,文官政治造成了宋朝在政治上的早熟。以文抑武本是天下穩定的基石,比如當今世界普遍都是以文抑武,然而,在遊牧民族不斷入侵的時代,在人類尚未進入工業文明的時代,農耕民族以文抑武無異於自廢武功。

    所以,我覺得理學的興起與戰鬥力下降確實有關係,但並非本問題所說的奴化,理學本身是儒學的進步,曾對整個東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理學和科舉大興後,文官集團的建立和以文抑武才是宋朝軍力弱的根源。

    宋朝之前,文武分途並不明顯,出將入相也是常態,但科舉和文官制度建立後,文人開始鄙視武人。曾幾何時,軍功是封侯晉爵的必須,是男兒的榮耀,而宋朝之後,由於對“兵強馬壯者可為天子”的恐懼,好男不當兵成為主流,寒窗十年後當官才是正途。

  • 2 # 風正輕搖雨自飄

    宋明理學最主要的派別是“程朱道學”,是宋朝最大的一個學術主流。但自宋朝建立,還有許多不屬於理學學派的新儒家學說,而理學的興起,是在南宋高、孝以後的事情了。所以把唐代以後中原王朝戰鬥力下降歸罪與宋明理學有失偏頗。

    宋明理學是唐宋之際社會變動在思想領域的必然反映,社會和時代需要一種新的思想來維護政權的統治,且這個時期受到來自佛教和道教思想的不斷衝擊,在不斷的撞擊、批判、選取融合下,形成了一種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儒家學說,並能治理國家的新儒學,這就是宋明理學的主旨思想。

    從積極的一方面講起,確實很好的維護了內部的統一,社會相對穩定,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對人們思想的鉗制,使得文人們開始變得更加迂腐,僵化的處理問題,最終導致後世的朝代國弱民窮。

    唐代的戰鬥力之所以強悍,與唐代在軍事上,大量使用少數民族的隊伍,儘量保留了少數民族隊伍的戰法和特點。唐代大量啟用少數民族的武將,他們熟悉當地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便於適應戰場環境的指揮,對戰爭的不同形式作出有效的判斷,有力的抵禦打擊犯邊的遊牧民族的侵擾。

    在防禦邊塞時,避免了長途運輸後勤補給不利而造成的戰爭影響,兵與將領之間能得到長期磨合訓練,有效保證了指揮的順暢通達,藩鎮制度的建立有效的解決了這些問題。尚武精神建功立業成就了一個偉大的唐朝,同樣,兵強將悍小政府也為唐朝埋下了禍亂的引子。

    宋朝在建立伊始,總結了唐朝滅亡以及五代混亂的原因,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廢藩鎮、釋兵權、罷功臣、典禁兵”,將地方和中央的一切權利收歸皇權,開始“重文輕武”“以文抑武”,實行了“分化事權,相互牽制”的策略,甚至在對遼、夏的沿邊地區,肩負守邊重任的封疆大吏,都以文官來擔任正職,武將只能擔任副職,這極大的削弱了武將的指揮權。

    募兵制,把各州驍勇精兵歸於禁軍,每年輪換戊邊,不僅割裂了部隊官兵建制關係,分割了軍政軍令權利。一旦戰事起,臨時組建起來的軍隊,將不知兵,兵不識帥,必然造成戰鬥力的低下。重文輕武導致社會大眾以當兵為不恥,長期的安逸也導致人們貪圖奢華享受,不再有大唐時的尚武精神,導致兵疲將衰,戰鬥力急劇下降。

    宋明理學的興起,確實對人們的思想有奴化和異化的作用,在政治、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產生了極深的影響,扼殺人的自然慾望和創造性,適應了統治階級壓制人民的需要;同樣他也激發了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宋朝的統治階層出於自身長久統治的目的,自己實行了“以文抑武”的傾斜政策,自毀長城,這才是宋朝長期處於戰爭被動的原因,把宋朝的戰鬥力下降歸於宋明理學就有失公允了。

  • 3 # 多角度講歷史

    宋朝在歷史上是一個軍事相對羸弱但經濟又特別發達的朝代而其開國皇帝趙匡胤其帝位是從五代後周柴式手裡搶來的;取代的大唐的五代在五十年裡幾乎平均十年就來一場改朝換代使中原陷入沒完沒了的混戰。等混亂結束後北方的契丹早已悄然做大。而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對於已不單單是一個遊牧民族的遼帝國來說更是如虎添翼,但對於剛建立的大宋就彷彿一條戰鬥力強大的猛獸失去的突襲的機動力,陷於被動有勁也使不出來的地步!

    北宋疆域圖

    而造成這種混亂局勢的罪魁禍首來自於唐朝的藩鎮制度。藩鎮節度使大多都是邊將集軍、政、財權於一身,而諸多的權利也為其軍隊的擴張提供了天然的便利,藩鎮實力迅速增強。在唐朝的統治中前期,藩鎮制度確實對其領土擴張起到重要作用,但也漸漸形成了唐外強中乾的局面,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爆發。而安史之亂後藩鎮節度使徹底失去節制,最終大唐被後梁的朱溫所取代。

    宋朝建立後,趙匡胤深知武將的權利太大會造成王朝顛覆的惡果所以也就有了“杯酒釋兵權”,至此開創了以文治國的時代。宋朝初期由於缺少戰馬但軍隊的戰鬥力不差,但武將的不受待見更可笑的是皇帝對軍隊的遙控指揮錯失戰場的主動性是對遼、西夏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有些戰將明明能打勝仗但怕違背皇帝的部署而獲罪眼睜睜的看著戰爭由勝利變成了失敗。

    遼國鐵騎

    西夏柺子馬

    宋軍朴刀手

    宋軍重步兵盔甲(實物)

    宋軍重甲步兵

    宋朝在施行重文輕武之後,由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遼帝國和西夏王朝則恰恰相反,相對於宋軍的步兵兩者的鐵騎所向披靡。宋真宗年間,遼軍南下一直打到開封城下,宋真宗趙恆在丞相寇準用腳踹馬屁股的情況下硬著頭皮御駕親征,遼軍被擊潰!當見到遼軍一眼望不到頭的鐵騎被嚇破膽的真宗還是簽訂的“澶淵之盟”。至此富裕的大宋用錢還真的買來了和平!既然能用不多的錢就能買來和平還幹嘛非要打仗呢?

    但金國的鐵蹄是用錢買不走的,宋朝滅亡!高宗趙構在東躲西藏之後在杭州建立了南宋。南宋面對金國的步步緊逼雖沒有戰馬仍然還是步兵但戰鬥力卻蹭蹭的往上漲!南宋初期的四大名將再也沒有讓金軍前進一步!而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和有意思的是在高宗打敗了金人的入侵之後立馬和金劃定疆域又定了下一個“澶淵之盟”,武將該殺的殺該拿錢養老的養老!

    金軍鐵浮屠與宋軍朴刀手

    南宋用錢買來了金國的和平卻又買不走蒙古的鐵蹄!文化對中原王朝戰鬥力的影響微乎其微但統治者的治國方略影響巨大。驅逐蒙古的明朝騎兵就是最好的證明!

  • 4 # 南北朝東西

    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明朝前期軍隊戰鬥力很強,推翻元朝,多次北伐進攻蒙古草原。史上都說弱宋,是指對外戰爭經常失敗,不能開疆擴土,我們來分析下宋朝軍備情況。

    宋代整個軍制是分禁軍、廂軍、鄉兵。禁軍是中央軍,最精良部隊,任務是“守京師,備征戍”;廂軍是州一級的兵,守在地方鎮上;鄉兵是地方上最基層的兵,在民戶中選出或招募,“以為所在防守”。這是總結了過去各朝地方軍隊(藩鎮)太強,無法駕馭的缺失。尤其是上承唐代,唐朝就是因藩鎮之亂結束的。不過,最強的力量在中央禁軍,禁軍兵員從各地招募,或從廂兵、鄉兵中選拔,嚴格訓練,數量一定也要很多,才能夠除了“守京師”,還能夠出去“征戍”。北宋禁軍逐步擴大,慶曆年間增至80餘萬人。也因禁軍日益龐大,後來軍費開支也大,福利也不行,軍隊戰鬥力不行。

    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宋明理學使得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

    為何軍隊數量龐大、國家富有安定卻戰鬥力地下呢,有下面幾個原因。

    1、與之前的“強漢“、“盛唐”等大一統王朝相比,宋朝的疆域面積最小。五代後晉的開國君主石敬瑭為獲契丹幫助,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燕雲十六州成了宋朝的一塊心病,燕雲十六州的割讓,帝國的東北部、北部的長城關隘、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戰略要衝喪失殆盡,北部邊境門戶無險可守,等於咽喉被掐,更無阻擋、迂迴、緩衝的屏障,遼國、金國騎兵隨時隨地都可以便捷順暢的衝殺進來,燒殺搶掠一番後又可大搖大擺滿載擄獲退回遼東老巢。

    雄才大略的宋太祖一直謀劃意圖收復失地,無奈天不假年,49歲的英年就不明不白的死去,留下“燭影斧聲”的千古之謎讓後人扼腕長嘆。繼位的宋太宗趙光義兩次率兵伐遼,也想奪回這襟山帶河的戰略要地,兩次北伐都以慘敗而告終,遂不了了之,實力有所不逮,只好預設現實。

    2、宋朝軍事上實力的薄弱還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利相關,由於缺少產馬寶地的河套草原、燕雲十六州等地,導致軍事上戰馬不足,無法建立強大的騎兵。漢唐攻打北方胡人,都離不開強大的騎兵,騎兵可謂當時最強的武器。

    3、當然,還與統治者的政治、軍事政策有關,重文輕武,導致了宋朝的軍事戰鬥力急劇下降。漢唐時期,朝廷都很注重軍功,當時的武將勳貴集團還是朝堂的核心勢力,並沒有在後面“以文治武”的模式下被欺負得那麼慘,武將可以放心自主帶兵打仗,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宋朝本來就是建立在黃袍加身上面,歷代皇帝都對武官集團比較忌憚,這樣的忌憚加速了文官集團的權力氾濫,最後形成了以文抑武的局面。科舉取士已經完完全全成了主流,宋被僵化的理學思想綁架,文官集團打壓控制軍隊,也使得軍隊的戰鬥力大不如前。宋代皇帝抓軍權,曾經”相度地形,定為陣圖”,傳授給邊將,將領無法充分展現自己,自如指揮軍隊。

    4、武器的相對優勢沒有那麼大了。

    漢朝軍隊打匈奴軍隊就像一群狼進攻一群羊,漢軍不僅有尖利的武器,還有厚實的盔甲。史記裡面就有記載,西域之地人“不知鑄鐵器”。西漢末年,大將軍陳湯遠征2000多里,擒斬匈奴單于,立下蓋世奇功。後來回到長安做官,有次皇帝問他:前線有部隊跟烏孫國的軍隊打仗,戰鬥很激烈,我們該不該派兵支援?陳湯當時就說:“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這就是典故“一漢敵五胡”的來歷,當時中原王朝對比遊牧民族也就是關外蠻夷們,有著壓倒性優勢的原因,先進的武器製造技術就是其中極大的緣由。

    而西夏有聞名的鐵鷂子,用的都是最好的戰馬和最精的盔甲,金國有鐵浮圖等。

    鐵浮圖

    5、皇帝大臣沒有進取心,只想著太平無事。

    先是宋遼之間簽訂澶(chán)淵之盟,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主戰派寇準後來受到宋真宗的疑忌,被貶斥出朝,朝廷上下歌舞昇平無心收復幽雲十六州了。這也造成國家太平日久,將不知兵,兵不習戰,導致後來宋夏戰爭也失利。後來宋夏雙方也達成和議,元昊取消帝號,由宋冊立為夏國王,宋歲賜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節日再另行賞賜。

  • 5 # 填哥嗑歷史

    宋明理學:“這鍋我不背,我頂多幫著拿一些鍋灰”。

    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是儒家學派宋明兩代的發展的必然結果。

    宋代的理學一開始有各個派別。比如荊公學派、溫公學派、洛派,蜀派、關學等等,後來程顥、程頤的洛派得到朱熹的發展,成為理學的正派,所以宋明理學又稱為程朱理學。朱熹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理論。主張“極物而窮理”

    與朱熹相對的陸九淵以及後來的王陽明主張“宇宙則吾心”“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使得理學開始向主觀唯心主義發展。

    宋明理學的基本主張是要存天理,滅人慾。所謂的天理,就是封建倫理道德,三綱五常。滅人慾則是指人要提高自身修養,剋制自己的慾望,即清心寡慾。

    宋明理學的發展,雖然有力推動我們漢民族的精神文化,培養人的道德情操,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不過也扼殺了人的創造性,壓制人的自然慾望。

    但是,宋明理學的發展,不是我們民族戰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原因有二

    原因一、早在理學發展之前,宋朝的戰鬥力就直接下降了。

    宋代的理學,始於蘇東坡,程頤程顥等人。這些人的活動時間,在於北宋中期。而程朱理學確立統治地位,是在南宋中後期。

    但是宋軍戰鬥力弱,在北宋基本統一漢地之後就體現出來了。高粱河大戰,宋軍基本覆沒。澶淵之戰,宋軍被打得暈頭轉向。被迫簽訂城下之盟。這些,都是在理學出現之前的。靖康之恥和南宋屈膝投降之時,程朱理學也沒確立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原因二、宋明理學雖然壓制人的創造性和慾望,但也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

    對於個人而言,可能削弱了戰鬥力,但是在國家。民族危難之時,也培養許多風骨錚錚的英雄。

    南宋軍民抗元鬥爭圖

    南宋末年風起雲湧的抗元鬥爭,十萬軍民投海,明朝末年的東林黨人,抗清義士,無不體現民族的錚錚鐵骨。

    真正使得中原王朝戰鬥力下降的,封建統治者的重文輕武的思想。以及對武將的壓制。

    應當說,在這方面,唐朝得背一點點的鍋灰。

    在之前,文人的地位不高,或者基本上與武將持平。多少文人投筆從戎,建功立業。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李賀

    李賀的這句話,道出多少熱血青年的心聲。也道明他作為文人的不滿。

    但是,這樣的局面,在唐中期被破壞了。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舞”——白居易《長恨歌》

    唐中期的武將,位高權重,終於引發安史之亂。之後,唐朝陷入藩鎮割據的局面,無法自拔。混亂局面,一直持續到北宋建立之後。

    宋初,經過努力,終於削除各個封建割據的勢力,中原,重新獲得統一。但是,藩鎮割據的惡果仍然被各個時代的統治者牢記在心。

    因而,宋明兩代的統治者,特別是宋代,壓制武將,提高文人的地位成為統治者的首選措施。

    杯酒釋兵權的宋太祖

    在北宋,宋太祖先是把殿前都點檢貶為山南道東節度使,又罷免是為親軍都指揮使,親自統領禁軍,後來又“杯酒釋兵權”,使得地方的軍政長官經常調動。並且以文官統領軍隊。防止武將權力過大。在朝內,官職的任用上,故意壓低武將的地位。使得北宋文風大盛,宋明理學因而能夠興起。

    後來,皇帝對文官統軍也不太放心了。因為文官的權力過大,也會威脅皇權。於是,又任命太監監軍。

    而且北宋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把大量的社會閒雜人等編入軍隊。又給軍隊非常優渥的待遇。

    帥氣的武將

    帥氣的武將

    這樣的王朝,這樣的軍隊,武將即使打了勝仗,也提高不了地位,甚至很有可能受到皇帝的猜忌。很多文官不懂行軍打仗,在軍中大力整肅吏治,而對於怎樣統籌全域性,運籌帷幄,根本就不知道。太監只會在軍中作威作福,甚至憑藉皇帝的信任,胡亂指揮,排斥異己。這樣的軍隊,這樣的王朝,戰鬥力能強嗎?

    可悲的是,北宋這樣做,造成北宋軍隊戰鬥力弱。而南宋和明朝時期,武將的地位雖然稍高那麼一點點,但是仍然免不了被皇帝猜忌的命運。而且在這兩個朝代,都延續抑制武將的政策,還有文官統兵和宦官監軍的制度。

    每一個人,每一個家族,其實都會相當的關注自己的地位。都想著關耀門楣,當看到武將在前面拼死拼活的,還不如僅僅會寫文章的你的官職升遷的比較快,會做何感想?

    當每一個人都滿足於“十年寒窗苦用功,只盼一朝魚躍龍。”之時,中原王朝的戰鬥力,血性就都急速下降了。

  • 6 # 火器工坊

    非也。對於理學,今人對它實在是有何多的誤解,而這主要是一些背鍋式的負面宣傳和不瞭解。

    理學誕生之際,其實宋代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時候,當時不管是市民還一些有文化的大員,都為了掙錢和過著虛無荒淫的生活而變得墮落。在這樣的背景下,那句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實在是再適合不過了。

    為此,以程頤為代表的學士提出應該嚴格要求自己,樹立良好的道德標準,努力追求真知。像什麼“婦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存天理、滅人慾”都是說給那些不正經天天空談的高官學士們的,讓他們專心做事做學問,在其位謀其事,別天天不正經去調戲人家小寡婦。

    真正奴化百姓的是帝王統治者,他們會斷章取義的解釋他們所需要的思想,久而久之,以訛傳訛,人們就以為這些學說原本就是這個意思了。

    說到唐代以後中原戰鬥力差,其實每個王朝有每個王朝的原因。宋朝是因為世界首創以文統武這一先進有利於維繫國家統一穩定的制度,但是因為是首創,所以大多數東西還在摸索階段。因此一波瓜皮操作導致不懂兵的瞎指揮、懂兵的又沒權力、當兵的不訓練。除了邊軍部隊,軍隊普遍素質自然就不高了。

    而大明純粹是因為沒錢,原本在宋元的基礎上,募兵制度在明朝已經非常完善,但是由於政府老是欠餉,不好好發工資,誰還有那個精力好好訓練、有那個決心奮勇殺敵呢?

    此外還有長期安逸穩定的大環境,使得內地的軍隊基本都是混日子,這點宋元明清都一樣。再加上官場的腐朽(元明清為甚)影響到了軍界,軍官腐敗,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當兵的也就沒啥鬥志。

    再者說了,宋朝軍隊戰鬥開始變差那會兒,理學還沒誕生呢,哪來的奴化百姓?事實上,理學強調的愛國情懷和不屈志氣在很多次王朝危亡之際還為我華夏帶來了不少值得尊重的民族英雄,削弱一說又從何而來?

  • 7 # 空洞趣史

    唐之後的王朝統治者以宋明理學控制人心,尤其是在宋朝時期,統治階級更是嚴格控制軍隊,文官地位超過武將,使得其面對異族無力抵抗。

    然而正統的儒家思想在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就結束了,然而漢代施行獨尊儒術,但事實上卻是儒家和法家並用,儒家只不過是法家外衣而已,儒家進行人們思想上的管束,而法家則是以刑法告訴人們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

    宋朝本身統治者確實是奪權而建立的政權,趙家更是有過杯酒釋兵權的例子,在其後的皇帝並不是多信任武將,害怕武將權利過大影響自己的權利。宋朝提高了文官的地位,武將功績再大,也要接受文官的管制。

    在唐王朝之前中原人更是出門佩劍,連文人都能舞刀弄劍,尚武之風到處可見,就叫唐朝李白都是劍道高手,而後面的宋朝為了皇位的穩定大肆宣揚儒家,用儒家思想把人民變成羔羊,只為了維護自己家的利益。

  • 8 # 真誠地看著你

    是從文武並重演變成了文官一家獨大,重文輕武,武人地位低下,沒人願意從武,導致武人整體水平嚴重削弱。

    最直觀的例子。以前,朝堂之上,文左武右,各佔一邊,武人也能居廟堂之高,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後來,滿堂文人,要想出人頭地只能習文,純粹的武人沒有地位。

    不過,就算如此,依舊有文武兼備的人才挑大樑,但是中下級高素質武人缺乏,導致整體實力下滑,軍武戰鬥力極度依賴主將個人能力。

  • 9 # 沉140769451

    不是。是君主們對武將權勢的懼怕,揚文抑武,以文制武,導致軍隊常常在一些不通武事的文人掌控指揮下,文人們大多空有愛國激情,常誤國誤軍,軍人們也對文官壓制自己,外行管內行,極為不滿,大大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EDG Mouse這名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