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果橙電影
-
2 # 機靈寶育兒
言傳身教很重要!家長要自身就有感恩的心,經常在孩子面前有感恩的舉動,如:1、對待自己的父母恭敬謙遜,噓寒問暖,時不時給父母揉肩捶背,端茶倒水。
2、要經常幫助別人,並告訴孩子幫助別人就是在幫自己,付出的同時自己是開心的。
3、受到別人的幫助要永 記在心,受人點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
只要家長有感恩的心,經常做感恩的舉動,相信孩子在這種環境下潛移默化的就受到了教育!
-
3 # 畫聖的修煉vlog
感謝邀鄙人回答這個問題。人並不是一生下來就知道感恩,感恩的心也是教育的結果。儒家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但其實嬰兒時期並無善惡的意識與分別,一切都是後天人文環境的影響薰陶。人要懂的感恩,首先要懂得敬畏,對天地對父母對尊長,知道一切來之不易。一個人對天地萬物沒有敬畏之心,你說他懂感恩我覺得不是真的。而現在的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交給孩子這種對天地萬物的敬畏,和對父母師長的敬畏之心。就如盲目地教孩子自信,殊不知自信來源自身的成長,來源於對天地自然的融合,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與人事的和諧共處,如果沒有這些自信只來源於狂妄自大。感恩之心亦如此,感恩不是過感恩節,不是嘴巴上說說,一切需來自於內心才是真實可貴。否則情願不要把感恩這個詞掛在嘴上。
-
4 # 曾敏敏老師
關於如何教孩子感恩,其實並不是強迫孩子給家長洗個腳就行了。
需要家長的以身作則,以及一定的方法。
①給孩子做好示範
孩子最初模仿的物件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最好的示範。
當孩子得到了他人的幫助時,父母應該替孩子對他人表達感謝,說出他人的實際付出,產生的重要價值,這可以幫助孩子形成感恩的意識。
家長的親子示範非常重要,家長在跟人相處中表現出體貼、合作、樂於助人、感恩,孩子們也就漸漸學會了這些品質。
②花時間陪伴孩子
我們常常說要努力地“騰出時間”來陪伴孩子,這說明我們沒有把陪伴孩子這件事放在第一位。我們應該把“騰出時間”這個詞放在其他事上,而把陪伴孩子作為理所應當的事。
擺脫外界的干擾,比如手機資訊等,細細品味每一個跟孩子在一起的大大小小的瞬間。
同時,保持同理心對待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也會以同理心待人,學會了換位思考,看到了別人的付出,就懂得了感恩。
不論是權威式的家庭教育或民主式的家庭教育,都要靈活地支援孩子的自主權。這會加強家庭關係,提升家庭氛圍,讓孩子的天賦和強項得以發展,幫助孩子學會感恩。
適當地提醒孩子不要在社交媒體上過多地浪費時間,保護他們遠離商業廣告的不良影響,培養孩子的自我獨立意識,可以讓他們成長為一個積極的,有目標的,懂得感激的人。
④多多鼓勵孩子的特長
如果你已經發現了孩子的獨一無二的特長,那就應該隨時隨地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強項。
孩子們發揮自己的特長之時,更多的夥伴會參與其中,能鍛鍊孩子樂於助人、合作的能力。
鼓勵孩子用自己的特長去回報別人,是培養感恩意識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⑤孩子的內在目標更重要
孩子很容易關注一些外在的、物質的目標,比如炫耀自己的衣服,曬自己的電子產品,這會減少孩子在社會關係中的滿足感。
父母應該讓孩子專注於內在的目標,這一過程可以提升孩子的競爭力,歸屬感,和自主權,從而提升孩子的個人發展潛力,幸福感,成就感和感恩意識。
提醒他們與自己的同伴分享成就,並感謝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
⑥樂於助人
幫助他人是感恩的要素。當孩子利用自己的強項幫助了別人,他們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也得到了良好的基礎。
⑦作重要的事情
有目標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作為大人,我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發現他們的熱情,給他們提供一個最快到達的路徑,讓他們距離自我實現,興趣,和夢想更進一步。
在孩子心裡種下一顆興趣的種子,最好跟某個社會需求相關,然後鼓勵孩子盡最大努力堅持付出。
當孩子們透過自己的所作所為,為社會或整個人類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孩子就學會了最大的感恩。
-
5 # 言勸
感恩是一種美德,感恩也是一種大愛。人人學會感恩,社會就會處處充滿著愛。讓你的孩子學會感恩,人生才會精彩。(一)家長必須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行為就是一種無聲的命令,言教不如身教。家長要身體力行,多帶孩子看望老人,學會孝順父母;真誠感謝所有幫助過自己的人,給孩子樹立樣板。
(二)讓孩子從小事做起。教孩子不亂扔垃圾,讓其知道環衛工人的艱辛;課堂上認真聽講,也是對老師的尊重;生活中節約一粒糧食,讓其知道“粒粒皆辛苦”;平時不要亂花錢,告訴其父母掙錢不容易。
(四)鼓勵孩子多做家務。在家裡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如打掃衛生、洗刷碗筷,以及整理自己的房間、洗自己的衣服等等,讓其從小有責任感,也能學會生活的基本技能。
(六)教會孩子懂得禮儀。平時要教會孩子在接人待物中的禮儀,講文明、懂禮貌、尊老愛幼、團結友善,熱愛勞動、善待他人,以及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等等。
-
6 # 教育無處不在
感恩節的到來,當然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一個好的時機。然而,佈置給父母洗腳,到底能起多大作用?恐怕只是一個形式而已,並不能真正的觸動學生的心靈,讓他們產生報恩的心理和行動。
一些孩子不知道報恩,根本的原因就是不知道什麼是恩。他們認為父母,老師,給他們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一旦你不給他,反而就是你的不是。他們因此而生氣,甚至出現過激的行為。
生在福中不知福。就是因為,得來太容易。沒有體驗過久久的渴望而得到的那種快樂和幸福。當然也就不會有感激與感恩的想法。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女孩因為與家人鬧矛盾而離家出走。當錢用完了的時候,沒吃沒喝,經過一個小吃店的時候,由於飢餓難忍,向老闆乞求給一點吃的喝的,以後一定還錢。老闆看見這個小女孩,心生憐憫,給了一些吃的喝的。小女孩對此感激不盡!並且說,你老闆人真好,不像我家人那樣對我。老闆聽了,笑著說,我只是給了你一頓飯,你就這樣感激我?你家父母,可是養了你十幾年了。老闆這話觸動了小女孩的心靈。立刻回家,看見父母焦急而憔悴的樣子,頓時心生內疚。父母見到她的激動瞬間,讓她感受到從未有的溫暖。從此,這個女孩改變了。
由缺失而生感激,有感激而生感恩。
連恩都不知道是什麼,怎麼有感?
恩就是別人給你的恩惠,給你的好處。不缺失,怎麼能體驗到好處?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由於天天山珍海味,對肉心生厭煩,繼而感到噁心,以致發展到聽到肉這個字都非常難過。遂生出吃肉是最難受的事。有一天要處罰一個犯人。他覺得不能隨便輕饒他,於是,就罰他吃肉。這國王還暗自得意,以為給了這個犯人最嚴厲的處罰。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到,幸福多了,反而讓人生厭。同樣,父母過多的關愛,也讓一些孩子感覺到過多的干預,認為是對他的約束,不但產生不了感恩,反而產生反抗。
父母一定不能,讓孩子要什麼,就有什麼。要讓他們體驗渴望,體驗得到的快樂!
另外,父母也要以身作則,孝順長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不孝順長輩的人,不可能培養出孝順的兒女。
父母要常懷感恩之心。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之中,待人友善,多一份感恩。讓愛心感恩之心充滿生活。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就看你用什麼標準來塑造。
-
7 # 笑傲江湖也
要讓孩子懂得感恩,我們先從孩子懂得感恩父母入手。孩子跟父母是最直接的相處。
我們要讓實際行動去,教育孩子感恩。這種時候不要跟孩子說道理,因為道理孩子們都懂,但是要做得到的話,就必須得有實際行動。
下面舉個例子吧
我們員工都要在網上設計一款適合自己用的辦公軟體。這對於我來說比登天還難,因為我不精通這方面的業務。 搞了一個星期弄不出一點頭緒來。我已經精疲力盡,疲憊不堪了。而時間又緊迫,我緊張得哭了。當好孩子放學回來,他看見了我流淚。他吃了一驚,因為他覺得他的媽媽是無所不能的,是很堅強的。
然後他就學著我的語氣,安慰了我的一番,說:“媽媽,您一定會成功的。”因為在她學習上遇到困難或者面臨著某件大事實。我也曾經上百次的這樣鼓勵他。 沒想到今天,反而他也能把這番話用在我的身上了。
兒子說:“當我哭泣的時候。他才體諒到母親的苦處。以前她總是覺得媽媽做什麼都是應該的。媽媽是超人,媽媽無所不能。今天他終於明白了媽媽也是需要理解和安慰的。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兒子明白的道理,比我們說上千百遍道理還管用。
-
8 # 薇愛米多
孩子可以不優秀,但不能不懂得感恩。家庭教育中如何教育孩子感恩呢?要從以下幾“不”入手。
首先,對於孩子的事,不要面面俱到。現在孩子少,並且很嬌氣,把孩子放在手心裡呵護,家長把孩子所有的事都包攬在身上,不讓孩子插手以及參與過程,讓孩子坐享其成。長久下去,孩子就會覺得家長的付出是應該的,同時也會養成孩子不愛動手不愛動腦的壞毛病。
第二,有好吃的,不要自己不吃,給孩子留著。有好吃的東西,寧可自己不吃,也要讓孩子吃,還有孩子愛吃什麼家長就自己不吃或者自己省著也要讓孩子吃,讓孩子吃“獨食”,養成孩子不知道謙讓,分享的壞毛病。
第三,不要讓孩子擁有東西太容易。很多家長,孩子提什麼要求都答應,有時候甚至還沒說是什麼要求就先答應,讓孩子養成不勞而獲,不想付出只想索取別人。
第四,父母再辛苦再難也不讓孩子知道。有苦有累自己受,讓孩子看到的是自己輕鬆的一面。要從小就讓孩子知道自己工作不容易賺錢不容易,並不是讓孩子省省省,只是讓孩子知道父母在辛苦養家,要好好讀書,長大找份好工作。
第五,父母沒有祈禱榜樣作用。感恩之心,人人都要有,父母不要常常抱怨孩子是白眼狼,要先看看自己,是否有感恩之心呢,父母的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著孩子,要起到榜樣作用。不要自己做不到,只要求孩子去做到,這是不可能的事。
孩子的感恩回饋,造福社會,幸福家庭,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家庭額教育。
-
9 # 愛騰寶唄
首先,言傳不如身教。為孩子創造一個充滿感恩的家庭氛圍可以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當中感受到感恩的真諦。中國人向來是含蓄的,尤其是在情感表達上。我們在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更是羞於表達出自己的感恩之心。所以如果想要讓我們的孩子懷有感恩之心,作為家長首先要做出表率作用。舉個我生活中的例子吧。在我們每天的家庭生活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是“謝謝”。我會因為孩子的爸爸每天送我上班道一聲謝謝。也會因為孩子在我工作時,安安靜靜的玩自己的玩具只為不打擾媽媽工作,而真誠地和他說:寶貝,謝謝你剛才沒有打擾媽媽,所以才讓媽媽的工作乾的又快又好。慢慢的,孩子就習慣了要對別人為他所做的事表達感謝。
第二,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不要事事包辦。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負責。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那個機場殺母案的報道。主人公的母親含辛茹苦的扶養孩子長大,並把孩子送出國留學。結果換來的是孩子一次比一次多的索取,最後沒有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憤而機場殺母。當時我和同事熱議了很久這個話題,都在感嘆現在的孩子不懂事,不知道感恩。後來我在想造成這類現象的根源是什麼呢?家長給予了太多的愛,一種束縛孩子成長的愛。孩子習慣了索取,習慣了張口就能得到滿足。在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他也不會解決,因為家長從來就沒有教會他獨立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孩子並不會因為父母的付出而感恩,只會覺得這是父母的責任,是應該的。所以啊,我們每一個為人父為人母的家長,要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愛,不要帶著孩子飛,要鍛鍊他們的翅膀,讓他們自己展翅翱翔。
-
10 # 李夢龍
感恩是指對於別人所給與的幫助表示感謝。教育孩子懂得感恩能夠讓孩子在以後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幫助。
那麼我們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培養孩子,讓孩子懂得感恩呢?對此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利用動畫圖書。
孩子對於動畫以及圖書是非常感興趣的,並且他所需要的也是這種直觀性的學習,你天天給孩子說要懂得感恩懂得感恩,他是不明白的。但是利用相關的動畫或者圖書潛移默化的孩子就能夠認識到並且理解了。
第二:家長以身作則。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也是最長的。如果你想讓孩子懂得感恩,先問問自己做到了麼?所以父母需要先給孩子做好示範,這樣孩子才會真正的學會感恩。
第三:多去幫助別人。
經常鼓勵和引導孩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多去幫助別人。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樣的行為終究是會有回報的,長期以往孩子就能夠真正的理解感恩的意義了。
-
11 # 遙說新語
只有懂得愛,才會付出愛。讓孩子學會感恩,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不僅僅是隻注重形式,而是要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家長需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呢?
1、家長擁有寬容的心:對孩子凡事不要太苛責,學會包容孩子,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內心往往平和、無私。
2、家長懂得賞識孩子:都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我非常贊同它。想要孩子更優秀,你就要放大孩子身上的優點,及時給TA鼓勵,這樣孩子會越來越有自信,會越來越優秀,也會越來越懂事。一個優秀的孩子,一定具有一顆正直、善良的心,也一定具有一顆感恩的心。
3、家庭薰陶言傳身教: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為了讓孩子能夠身心健康,請務必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關愛中成長。另外家長還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和示範作用,這種作用勝過任何形式的說教。
所以要想讓孩子懂得感恩,就要對孩子進行春風化雨般的潛移默化的教育。
-
12 # 穗末初霜
為什麼?因為父母習慣包辦孩子的大小瑣事,孩子除了學習不需要做任何事,他們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任何甚至無理的要求,父母的愛太過濃密,卻忘了孩子有學習愛與給予的權利,錯過了讓孩子學習感恩的機會。
所以,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越容易培養出一個高智商的白眼狼。
所以我想,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適當的放手讓他們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分擔家裡的家務,孩子長大一點,可以讓他們去接觸社會,讓他們在親身的體驗中領悟父母的不容易,也許,會讓他們明白,掙錢的辛苦,從而感激父母為自己做的一切。
-
13 # 淘兒學
感恩之心不是天生的,發自內心的感激需要時間來培養。讓孩子學會感恩,就是讓他們懂得尊重別人,對別人的給予心存感激。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從知恩、懂恩開始,學會感恩、報恩。
多數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常懷感恩之心,然而在很多孩子眼裡,父母的含辛茹苦似乎成為理所當然,老師的挑燈夜戰彷彿變得無足輕重,別人的傾力相助早已無需感激涕零。
讓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會少了許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不要為孩子打理一切,教會他感恩父母
作為家長,首先要教育孩子感恩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是父母給予了他的生命,在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下,他才得以健康的成長。但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保護過多,那麼孩子就會漸漸習慣父母的包辦代替,就會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所以,不要對孩子付出太多,干預太多,不要為孩子打理一切事務,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付出是源於愛。
同樣,家長也要言傳身教,對自己的父母報以感恩之心,時常給老人打電話,逢年過節給老人送禮物,用實際行動給孩子作出表率。
不要對孩子過分給予,教會他說感恩的話
孩子提出要求時,父母應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則堅決拒絕,並且要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合理,給孩子一些經受挫折的機會。不要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給他星星,想月亮就一定給他月亮,應該讓孩子自己去爭取自己需要的東西。
父母要從自身做起,利用生活中的契機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耳濡目染就會漸漸接受這種最基本的禮儀,也學會向父母道謝,將感恩內化於人格之中。
不要讓孩子吃“獨食”,教會他做感恩的事
從小讓孩子吃“獨食”,會讓他覺得他吃好東西、擁有好東西是理所應當的,如果孩子習慣了被給予,只知道索取,便很難在以後的生活中考慮別人的感受。父母要教會孩子分享,懂得回饋,懂得助人。
家長可利用身邊一些常見的事,引導孩子用實際行動去感恩,比如在公交車上主動給孕婦讓座,告訴孩子,媽媽肚子裡懷著你的時候也經常有人主動給媽媽讓座。透過日常小事,讓孩子把感恩當做一種習慣。
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在有能力的時候要多幫助他人,付出比得到更有成就感。
父母最大的責任不是讓孩子學會讀書,而是讓他首先學會做人。孩子懂得付出、懂得“回報”,他才會懂得珍惜、懂得體諒。
孩子如果能常懷感恩之心,不僅能培養他們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品德,還能促進他形成健康的人格。
父母要教會孩子的,是感恩的熱忱與衷心,學會了感恩,便擁有了快樂,擁有了幸福,也擁有了力量!
-
14 # 神評師走江湖
最近幾個月一直在看育兒的書籍,裡面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教育”孩子是不需要被教育的,他們其實就是我們父母的影子,你想要他愛閱讀,那麼你就要先放下手機拿起書本,想要他懂得感恩,那麼你就要先學會如何感恩,孩子對周遭的事物和情感是非常敏感的,感恩不是吃飯喝水,它是在日常生活裡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愛的表達,只要家長以身作則輸出正確的價值觀孩子一定會感覺到,比如我們家,我和爸爸都喜歡攝影,拍完照片後都會上傳到家庭雲的群組裡面分享給爺爺奶奶看,現在孩子看到我們外出回來就會說,拍完照片記得要上傳到家庭雲讓爺爺奶奶看到哦,這些我們都沒有教過,只是孩子是敞開的,它會模仿會學習會感知,所以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要先教育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孩子。
-
15 # 侯媽家庭教育
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有助於孩子養成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美德,還能促進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現在的父母很多都溺愛孩子,讓孩子養成自私的性格,那麼父母如果想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應該怎樣引導孩子呢?
一、父母做榜樣
寶寶天性就是模仿,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是一個有禮貌,懂得感恩的人,平時得到別人幫助時會表達感謝,那麼寶寶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也會進行模仿,孩子也會養成一個善於表達感謝的人。
二、引導寶寶說感謝
父母的日常生活中,要引導寶寶表達感謝之意,比方說,別人幫助寶寶的時候,父母要讓寶寶對別人表達謝意。
三、節假日表達心謝意
-
16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感恩,是非常私人化的情緒,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情感根基,那不論是給父母下跪還是洗腳……都只是暫時“配合行動”而已。
這種不倫不類的所謂“感恩教育”,太過流於形式,然而秀完之後,孩子們並沒有多大的變化。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高德勝指出:
煽情不是教育。煽情一定要藉助情感的極端化、誇張化才能達到瞬間激發感情的效果。這種由極端激發的情感本身是極端的,來得快,去得也快,不能沉澱為品質。 這種煽情的次數多了,還會導致孩子的情感麻木,產生荒唐感,走向教育的反面。 所以,教孩子感恩,首先要明白感恩的目的教孩子感恩的目的,絕不應該是希望孩子“報恩”,而是為了傳遞真善美,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讓孩子今後的人生更有幸福感。
是的,“積極情緒”是培養出來的。
著名的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說過:
“積極情緒幫助我們每個人成長。積極情緒擴充套件並構建了孩子的智力、社會和身體資源,是他長大以後可以立足於社會,這也是進化上一個重要的兒童成長因素。”
爸媽們肯定有這樣的經驗,把一個剛剛會爬的寶寶放在墊子上,再在她前面放上玩具。一開始寶寶肯定很小心,動都不敢動,每隔幾秒鐘就看看媽媽,一旦確認安全後,他才會爬過去玩玩具。
孩子覺得安全時,會感受到積極情緒,才願意去探索和冒險,向外擴張,構建認知、社會和身體資源。
而“感恩”,恰恰能幫助我們提升對生活的滿意度,感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
我們對人生中好事的美好回憶能讓我們身心獲益。同時,表達感激之情也會加深我們與別人的關係。
感恩的4個組成要素⒈認知因素;
即能夠在認知上,認為對方幫助了自己,且這種幫助是出於利他性而非利己性的目的。
⒉情感因素;
感恩,同時也包含了一種對於施惠者的情感因素,感激、信任、甚至愛。感恩者能夠感受到情感的存在。
⒊溝通因素;
感恩中,應當包括一種“想要向施惠者表達”的感謝資訊,可能是語言,可能是卡片,但都包含了“表達”在其中。
⒋行為傾向因素;
最後感恩還是一種動機,它包含了一種行為的傾向,即未來在有機會的時候,提供施惠者以他們需要的幫助,或剋制可能會傷害到施惠者的行為。
如何教孩子感恩?雖然年幼的孩子還不能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但我們可以從年幼的歲月開始,建立一種感恩之情,讓幼小的孩子更多地體驗到積極情緒。
1、向你的孩子表示感謝。
慢下來,仔細觀察。我們總會觀察到應該對孩子表示感激的事,然後感謝他們!
欣賞可以是比讚美更強大的動力。分享欣賞是感受彼此聯絡的有力方式。2、表達對他人的讚賞。
2、永遠不要低估你的言行的力量。
孩子正在關注爸爸媽媽對待他人的方式,無論是朋友,鄰居,老師還是超市的收銀員。
當爸爸媽媽在自己的日常互動中都表現得仁慈,慷慨和感恩時,你就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3、使用“感激”這個詞。
注意到生活中的一些讓你快樂的事情。比如:
“我今天非常感激!”
“哇,真是太棒了!”
你的熱情會一定會傳染給孩子。
4、做一棵感恩的樹。
用紙板剪一棵樹幹。貼到牆壁或窗戶上,再剪出一些葉子形狀。
讓你的孩子想想值得自己感恩的事情,寫在每片葉子,然後將葉子貼到樹枝上。
5、分享“玫瑰”和“荊棘”
如果年幼的孩子還不會寫字,我們也也可以和他們談論一下,今天什麼事兒進行得很順利(玫瑰),什麼事兒特別難(荊棘)。把“玫瑰”和“荊棘”的貼紙給寶寶,貼在小日記本上。同時,爸爸媽媽自己也有機會發洩挫折感,從而專注於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6、“施”比“受”更有福
研究發現,讓人們做一些讓自己感官愉悅的事情(吃美食、看電視、玩遊戲……),與讓人們做一件好事(幫助他人)的感覺相比,做好事會讓人感覺更幸福。
比如,幾塊錢,可以做什麼,可以對有需要的人產生多大的影響。
然後,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一些有影響力的慈善機構,它們在幫助哪些人?捐贈方式是什麼?孩子想把節省下來的零用錢捐贈出去,應該怎麼做?
總之,教會孩子感恩,可以改變孩子對生活的看法,更多地關注生活中的好訊息,而不是消極訊息。
感恩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幫助我們和孩子在世界中看到美好。
但與其他任何事情一樣,感恩需要練習。
當我們感受、並積極尋找讓我們快樂的事物時,分享和讚賞可以“重新訓練”我們的大腦,以實現這些感恩的態度,讓我們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
-
17 # 愫說育兒
導語:11歲的孩子自私自利,愛吃獨食,不願分享,是誰的錯?
有一次和朋友家庭聚餐,朋友點菜,她說:“娃兒們,給你們每人點兩串羊肉串好不好?”
我當時心中詫異:明明6個人,為什麼點4串?還特意說是為孩子點的,難道大人們不吃?
串兒上桌,她果然非常公平地給每個孩子發了2串。
宸哥接過串兒:“爸爸,這給你吃。”,他又拿起第二串:“媽媽,咱倆一人一半怎麼樣?”
另一位爸爸“哇”了一聲,隨即笑著對女兒說:“你看,宸哥兒都把羊肉串分給父母呢。”
正在埋頭吃串兒的女孩,抬起頭,瞪了一眼爸爸,面無表情地拿起另一串,遞給了他。
爸爸原本大概只是想逗她,這下突然受寵若驚:“天啊,你真的給我吃嗎?”女兒還是面無表情地點了一下頭,之後這位父親興奮地揮舞著肉串,再三確認:“真的給我?那我吃咯!”
可最終,這位爸爸還是把羊肉串放回了女兒的盤子,我看見女孩狡黠地衝父親笑了一下。
孩子的問題,追根究底都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很多父母,將孩子視若珍寶,物質上一切以孩子為優先,卻忽略了精神層面的教育,把孩子養得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理直所壯接受一切優待,不懂體諒與分享。
兒童情商培養——感恩教育:感謝(Thanks)和給予(Give)“結草銜環”,是感恩。
“烏鴉反哺,羔羊跪乳”,是感恩。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是感恩。
“喝水不忘挖井人”,也是感恩……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個人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
對孩子來說,培養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
我們不僅要讓孩子從小懂得感恩別人的付出,也要學著去回饋,去給予。
兒童情商培養——感恩教育怎麼做?如何讓孩子常懷感恩之心?1.用國學浸潤滋養孩子的心靈
國學智慧可以養心。
比如《弟子規》,作為兒童啟蒙讀物,涉及“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七個科目,既包括德育修養,又包括智育修養。
優秀的中國古典文學典籍,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觀念、先進的倫理思想,透過對國學經典的學習,可以滋養孩子的心靈,讓孩子成為一個具有文化修養的人。
國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國學教育中有許多經典故事,能引起孩子們在情感上的共鳴,帶給孩子的是禮儀、認知、氣質的教育。
2.教會孩子表達:將“感謝的話”說出來
……
以前外婆常常好不意思地說:“都是一家人,這點小事謝什麼?這麼見外!”
我說:“你就坦然接受吧,感謝的話不應該藏在心裡,就是要表達出來。”
一句感謝的話,不僅體現了孩子的感恩之心,更體現著孩子的家庭教養。
美國小學做過一項調查:調查者讓六年級和七年級的學生,每天堅持寫下5個值得感謝的人或事物。兩週後,這221個學生表現出對學校生活更高的滿意度,生活的也更快樂。
那是因為,常常表達感謝的人,心中是充滿愛的,他們對幸福的感知能力會更強。
3.感恩的儀式感
西方有感恩節,我們國家也有很多傳統節日,其實本質也是表達感恩文化: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父母;教師節,感恩老師;重陽節、拗九節,感恩老人、尊敬長輩;清明節 、中元節,感恩追思已過世的先祖……
生活中,我們積極表達感謝,也應該注重感恩的儀式感,比如吃個飯喝個茶當面感謝,比如寫感謝卡片,又比如精心準備一份小禮品。
儀式感,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今年宸哥生日,我們像往常一樣給他唱生日歌,他許完願,一口氣把蠟燭吹滅,接著,突然快步到我跟前,“撲通”跪地,“咚咚咚”向我磕了3個響頭。
那瞬間,我感動了,趕緊攙扶,他抬起頭,我看見他的眼睛也微微泛紅。
後來,我問他為什麼有此舉動,他說其實就是當下突然很感動,自己10週歲了,很想感謝媽媽的生育之恩和養育之情。
今年高考有個新聞感動了很多人:
6月8日下午,安徽合肥十中考點,這裡正在進行今年高考的最後一場考試。門口外聚集了很多考生家長,都在焦灼的等待中。
17時許,英語考試結束,考生們陸續走出考場。
一位身穿黃色T恤的高大小夥子從考場向聚集的人群中走來,面帶微笑、步履輕盈。小夥說:“媽,我有話和你講”。這位母親還沒反應過來,兒子突然跪了下來,高聲說,“媽,
該考生的此番言行,一定是在釋放壓力那一瞬間的真情流露。身為人母,縱使在這過程中經歷了再多辛酸,能聽到來自兒子最簡單卻又最感人肺腑的道謝,這位母親心裡一定是甜的。
4.父母的言傳身教,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
感恩教育絕不僅在某一天,也不在某個特定時期,而是應該將其貫穿於日常,成為一種習慣。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
18 # 十點讀書
上個週末,接到我舅舅的電話,說是讓我帶著他和表弟一起去買最新款的蘋果手機。
我一開始聽到他要買近萬塊的手機的時候,著實驚訝了一下。
因為,我知道舅舅家經濟條件並不好。
舅舅和舅媽都是普通的工人,去年,舅舅工作的工廠倒閉了,被迫下崗,全家人就靠著舅媽的兩千塊工資生活。
為了生計,今年舅舅東拼西湊找親朋好友借錢,在鎮上開了家小吃店,每天起早貪黑經營著。
雖然一個月下來也有一兩千塊錢的收入,但除去還債和一家人的日常開支,也所剩無幾。
最近,剛中考完的表弟就在家一個勁地鬧著要換蘋果手機。
舅媽一開始還苦口婆心地勸他:
你爸辛辛苦苦一個月才掙一兩千塊錢,你買一個手機就是你爸半年的血汗錢啊。
但從小就捧在手心裡的“獨生子”根本聽不進去勸,在家發脾氣砸東西,飯都不吃。
無奈的舅舅也只能一咬牙,走進了商場.......
現在就有很多這樣的家庭,事事以孩子為中心,逐漸養成了孩子自私、唯我獨尊的性格。
就像我舅舅,他就總認為:只要父母辛苦一點,多為孩子付出一點,孩子長大了就會好好孝敬我的。
殊不知,一次次沒有底線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只會讓孩子對你的付出熟視無睹,習以為常。
久而久之,可能還會因為你某次沒有達到他的要求而跟你反目成仇。
養出不懂得感恩的孩子,父母和孩子的苦日子還久著呢。
想起去年看到的一則很暖心的新聞:
拖延了下班時間的毛醫生,到了中午飯點時間,她還沒有吃飯,給最後一位患者做完治療回到診室,發現就診桌上放著一袋麵包,還壓著一張字條。
字條上寫著:
醫生,你好,我家小朋友覺得你中飯未吃給我們看病,一定要給你買個麵包,可自己又不好意思(自己)給你,放在你桌上,請查收。寥寥數語,讓毛醫生內心頓時溫暖開來,她說:
“收到字條和麵包的時候真是很觸動,很難得碰到這麼有教養和懂事的孩子。”
懂得感恩的孩子,總是會讓人感動和溫暖的。
孩子不僅知道感恩身邊的人,還願意用行動表達出來,說明父母教育的也很到位。
都說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作品,看到孩子能這麼懂事,我想最自豪、感動的莫過於孩子的母親吧。
父母一生最大的福氣,不是看著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有多麼好,能獲得多麼大的成就和名譽,而是看著孩子能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感受世間的情感。
作家劉迎軒曾說:
生命是一種回聲,你把最好的給予別人,就會從別人那裡獲得最好的,當我們學會了欣賞和感恩,就擁有了幸福和快樂。命好不如習慣好,孩子養成感恩的習慣,一輩子都將受用不盡。
培養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也是為人父母必修的功課。
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
第一,父母做好表率和引導。
相信每個人童年的記憶裡,都看過一個《給媽媽洗腳》的公益短片。
影片剛開始,一位媽媽給孩子洗腳講故事,洗完之後,又出去打水給老人家洗腳,孩子跑出去看到這一幕,便偷偷去打了水。
媽媽一轉眼,孩子端著水盆走了過來,稚嫩的一聲“媽媽洗腳”,感動了無數人。
雖然是近20年前的短片了,但現如今看來還是很有感慨的。
除了孝心之外,我們還能從影片中看到另外一層含義——媽媽給孩子做了好的表率,孩子也學著媽媽的樣子,變得更好。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有意無意中,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因此,想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自身就應該秉持“以身作則”的原則,做好感恩的表率。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身上出現一些不好的習慣時,先不要對孩子發脾氣,應該認認真真檢查一下自己身上是不是也有這些壞習慣的影子。
父母和孩子一起改正,父母用自己的行動去引導孩子,說不定最後出來的效果會更好。
第二,家庭中營造感恩的氛圍。
我閨蜜花花就是一個很會在家營造感恩氛圍的媽媽。
有一次我去他們家做客,看著她的兩個孩子坐在客廳裡,埋頭寫著小卡片。
我問他們這是在幹嘛,大兒子告訴我,他們在寫感謝卡片。
卡片上寫著歪歪扭扭的漢字和拼音:
“今天吃的炸雞很好吃”
“路邊的小狗狗很可愛”
“弟弟分了一塊小餅乾給我”
“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很好笑的故事”
花花告訴我,設立寫感謝卡片這個家庭的小傳統,是希望讓孩子保持對身邊每一件美好的小事都心存感激的習慣。
因為,家庭中,生活中,學習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點點滴滴的關心和幫助,都值得我們去用心銘記。
在富有“感恩”儀式感的家庭中長大,孩子也一定會變得更加溫暖Sunny。
所以家庭教育中,營造感恩的氛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為我們要讓孩子知道:
感恩是一種很溫暖,很美麗的情感,有愛有觸動,才會有感恩。
就像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的那樣: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會孩子學會感恩,才是父母付出的重點所在。
我們所做的感恩式教育,從來都不是在強調大人為孩子付出了多少,父母從來不會要求孩子長大後償還,更不想讓我們的孩子在心懷虧欠中成長。
我愛孩子和孩子愛我本身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而不是強制的,如果我不愛孩子,那我就不是一個好父親,而孩子不愛我,就是我沒教育好他什麼是愛。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心懷感恩地去成長,學會愛與被愛,學會成為一個更加完整、完美的好人。
同時,我們也希望每個可愛的孩子都能平安如意。
在複雜又平凡的世界中,開感恩的花,結善良的果。
回覆列表
某兒童及家庭健康發展公益組織諮詢顧問,0-3歲兒童教育專家克萊爾·林內說:“家長鼓勵孩子感恩和期望孩子自發感恩是有區別的。培養孩子感恩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五歲的孩子知道感謝是很美好的事情,事實是,如果孩子到了35歲仍舊心懷感恩的話,父母會非常有成就感。 下面是孩子們不怎麼懂得感恩的5個例子,以及對家長的建議,僅供參考。 你的孩子列了一長串不得不買的玩具清單,這學期,他的成績有所上升。當務之急,你應該“向他強調你知道他有很多想要的東西,但是也讓他知道他只能得到其中一部分。”《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的作者,哈佛醫學院心理學教授羅伯特·布魯克斯博士說。 這樣,你不會助長他的慾望,但是又讓他有所期待。另一種方法是:讓他再列一份清單,清單上的數量可以和第一份一樣,但是,在後面要附上他得到這個玩具所要付出的行動或者交換物品。 比如:1)打掃自己的房間,2)幫你找一家可以捐助的福利院,3)在爸爸打包禮物的時候搭把手,4)製作節日賀卡。 最後,如果今年你們家資金緊張,應該誠實、簡單地告訴他,不要誇張,否則會嚇壞孩子的,不要說“爸爸要失業了,所以我們要節省一些。”——這句話可能會讓他覺得接下來你們連房子都要賣了——可以這樣說“我們的生活不會有大的變化,但是我們的度假和你的新腳踏車要推遲到明年了。”你的孩子會想“好吧,還是可以接受的。” 長期策略幫助他理解凡是禮物都包含著心意,不只是物質上的滿足。林內博士說。每一次他收到禮物,告訴他送禮物人的用心。比如,他的同學送了他一條友情手鍊,你可以說:“哇,露西肯定想你會喜歡它,她挑的都是你喜歡的顏色,看上去她花了好長時間做成的呢,真好看。”常在他耳邊提起,在潛移默化中,他就能明白重質不重量的道理。孩子收到姨媽送的芝麻街玩偶艾爾莫,卻對著它做鬼臉,說“我想要芭比娃娃!”善意的謊言對5歲以下的孩子來說太複雜。所以,不用對你的孩子太過嚴厲。用溫和的態度改變她的情緒。你可以說:“我知道你想要芭比,現在,我們先來想想艾爾莫可以怎麼陪你玩。”你也可以打斷她的話,向孩子示範怎樣表示感謝——化解尷尬的氣氛——比如“哇,艾爾莫真可愛,是不是呀?姨媽記得你需要手套玩具呢。”
這個小玩笑對所有年齡段都適用。如果你的兒子收到了一件他已經有了的玩具,你可以說:“太棒了!那是你最喜歡的遊戲了吧。” 家長可以給孩子打個草稿,讓他們知道收到禮物的時候應該怎樣禮貌地感謝對方。草稿上只要寫一句或者兩句簡單的話,比如“謝謝你!我很喜歡!” 長期策略在可能收到禮物之前,事先告訴你的孩子可能他收到的禮物不一定都是他喜歡的,但是同時要讓他知道就算他不喜歡禮物,對送禮物的人也依舊要表示感謝。提醒他別人給他挑禮物都是要付出時間和精力的。然後在你們倆之間制定一個特殊的小暗號,你可以提醒他說謝謝你。當你看到他撅嘴巴的時候,你可以拍手說“這個禮物真棒!”,提醒他保持禮貌的態度。
你每次去買襪子或者燈泡的時候,只要帶著孩子,他總是會哭著央求你給他買東西——不管什麼東西。
去購物之前,知會你的孩子你們去超市是要給他的表妹買禮物。讓他專注於挑禮物的過程,問問他表妹簡喜歡什麼,你應該買哪個。讓他感覺到給別人買禮物是一件值得興奮的事。 同時,你要和他說清楚你不會給他買任何東西。如果你的兒子在超市裡發起火來,你要提醒他你們之前的對話,告訴他“我知道你不開心,因為到這裡來你什麼也沒買到,但是我們之前就定了規則,現在,我需要你的幫助,我們要幫簡挑一件禮物。” 坦白來說,這些勸慰的話可能不足以讓他停止哭鬧,但是你要堅持住,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你的妥協和讓步只能教會他,只要他哭得大聲,鬧得夠久,就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長期策略你在週末可能常常需要做一些採購,但是儘量不要把時間都花在商店裡。不然,你的孩子會覺得休閒時間就是用來買東西的(當然,我們知道那些漂亮的牛仔褲有時候也是必需品!)。媽媽貝貝說她和她的兩個兒子,分別7歲和9歲,經常去圖書館、游泳。她說:“我們常常會想一些不需要去商店的娛樂活動。”像準備禮物一樣給孩子們做好參與這些專案的準備工作(“我們要去吃大餐了,準備的都是你們最喜歡的食物,吃完飯我們去玩遊戲!”)。你要向孩子灌輸的觀點是美好的經歷和禮物一樣讓人快樂。
這種情景很容易變成雙方意志的鬥爭——你一邊不停和正在耍脾氣的孩子重複“我怎麼沒有聽到你說謝謝!”,另一邊,孩子應該感謝的人正帶著不舒服的心情轉身離開。但事實上,你的兒子沒有說可能只是因為他還沒有養成這樣一個習慣。總是以家長的身份命令他只會阻礙他養成好習慣。雖然你應該提醒孩子說謝謝,但是如果他沒有說,也不要小題大做。 長期策略家長需要給孩子樹立禮貌行為的好榜樣。如果你的孩子吃了別人給的餅乾沒有說謝謝,你可以替他表示感謝。(至少他長大一些就能明白。)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記得經常說謝謝,感謝商店收銀員,加油站的加油員,餐廳服務員,老師——所有給你幫助的人。你可能會覺得孩子不會注意這些小細節,但是,他們真的會注意到。
當你建議你的女兒不要追求名牌的時候,她告訴你“學校裡每個人”都有,她還抱怨同學的東西都比自己的好。
對她的心情表示理解,但是需要提醒你的女兒,事實上,她有的東西還有很多人沒有。具體該怎麼做呢?參加慈善捐贈活動。從簡單的開始:三歲的時候,鼓勵你的孩子從她的玩具中挑選一些出來送給需要的人。之後的每一年,他們可以更深度地參與。去年,雅雅媽媽和她5歲,9歲的兩個兒子,在聖誕節自願幫低收入家庭進行佈置。她說:“我的孩子和住在那裡的孩子們一起在肚子上做彩繪,裝飾完後,我兒子還問‘沒有需要佈置的了嗎?’這件事可以讓我們談論幾個月,這樣的經歷我們誰都不會忘記。”
長期策略讓你的女兒接觸各種各樣的人。我們常常讓孩子迴避那些不幸的人,但是讓孩子知道他們自己是多麼幸運是很重要的。所以,下次你見到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經過一家收容所,或者在報紙上看到需要幫助的家庭,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他可以睡在哪裡?”或者“你能想象如果一個人沒有家會怎麼樣嗎?”——這些問題可以讓你的孩子換位思考。(同時,讓孩子知道你們永遠有一個叫做家的地方)你會驚奇又欣慰地發現——你的孩子經常願意幫助別人。
有孩子在身邊的時候千萬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如果你想要孩子懂得欣賞和感恩,你首先要樹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