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生賽後宮獨孤求勝

    站在歷史的角度看,生在五代十國的英雄豪傑,很多都有統一國家,讓人民安居樂業的雄心壯志!後周的皇位也是兵權在手的郭威,因當時皇帝猜忌想殺他而逼反郭威奪位。後周皇帝柴榮死後,主少國疑,皇位被很多人虎視眈眈!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宋太祖開創大宋王朝沒有造成屍橫遍野的歷史悲劇。他善待前朝皇族,並封柴氏家族爵位享受富貴!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沒有大肆屠殺功臣,並且他善待知識分子。終宋一朝,刑不上大夫!以上可以看出,宋太祖篡位是有其歷史背景的。五代十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所以不存在宋太祖篡位是不道德的。

  • 2 # 那年今夕

    會!而且可能沒趙匡胤做的更好。

    欺負別人孤兒寡母,從老領導子嗣手裡奪權確實從道義上來講是不道德的。

    只是,唐末以來各地軍閥混戰,五代更是以下克上盛行。後晉奪位後唐,後漢奪位後晉,後周奪位後漢。哪個又不是欺負之前老領導的家族呢?

    時代如此!

    五代可以說是中國史上最沒有所謂”節操“的時代。

    見風使舵的十朝元老“馮道”;認異族小自己近20歲的皇帝為爹的石敬瑭;等等不一。

    在那個時代謀朝串位又算得了什麼?

    而且,當時站在趙匡胤的角度而言,他不篡位,一定會有其他武將嘗試的。

    好在,他作為這亂世的終結者,還世間一片太平;

    好在,柴家後代還能得到優待;

    好在,武將專權自他而終,而且是和平的過渡!

  • 3 # 知乎子不語

    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換成是我,同樣也會這麼幹。為什麼宋太祖會篡位,主要有以下兩點:

    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

    五代十國時期,是個生產皇帝的流水線,軍閥割據,人人均有僭越之心。比如後梁朱溫掃滅黃巢、奪取唐朝帝祚,後唐末帝李從軻、晉高祖石敬瑭等均靠兵變得踐帝位。

    《新五代史·安重榮傳》,“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因此,在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下,建功立業,位列九五,是每一個有實力的武將的夢想,趙匡胤自然不會例外,況且後周天下也是取自後漢。

    點檢做天子

    後周世宗柴榮在世時,得到一個寫有“點檢做天子”的牌子,為避免讖言的實現。撤掉郭威女婿張永德殿前都點檢的職務,改由趙匡胤擔任,並委任慕容延釗為副點檢,以制衡趙匡胤。

    即使趙匡胤無意帝位,但別忘了還有一個副點檢慕容延釗,同樣是點檢,其麾下將領為了謀求位及人臣,會不會擁戴慕容延釗為帝也很難說。那時候,趙匡胤將引來殺身之禍。因此,趙匡胤必定會發動兵變,應驗讖言。

  • 4 # 顧空城

    其實歷史上自下而上的篡權不在少數,有些成功了,有些失敗了。失敗了自然滿門抄斬,成功者有的建立自己的王朝,有些沒蹦噠兩年又被別人篡位了。這還分好幾種情況:

    1、弒父奪位 如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劉劭、北魏的拓跋紹、五代十國後梁的朱友珪,風險極大,成功率很低。

    2、殺兄奪嫡 最有名的就是李世民殺李建成,終成一代之主。還有秦二世胡亥殺兄扶蘇,至於南北朝、五代十國這些混亂時期就更多了,那些人別說道德,一群精神病患者連最起碼的人性都沒有。

    3、叔奪侄位 最有名的就是明成祖朱棣

    4、宋太祖這種情況屬於臣奪君位,歷史上也有不少,司馬懿雖然沒有稱帝,但是親手把曹老大的江山給奪了的,後世建立晉朝。王莽篡漢,楊堅建隋都是這種情況。其實沒有什麼道德不道德之說,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形勢所逼,你不奪位,要麼就被別人奪了,要麼就被人殺了。這幾位還是成功的,沒成功的那就不計其數了。幾乎所有的改朝換代都是建立在戰爭和流血之上的,無數屍骨堆積了歷史的江山。真正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時候談論道德,無疑是枉然的。

  • 5 # 吉祥看影視

    1、首先回答,會。

    2、理由:柴氏孤兒寡母,沒有能力守住自己的皇位,就算沒有宋太祖去篡位,也有明太祖清太祖去篡位,還不如讓我佔了便宜,起碼我能保證你們能舒舒服服的過這一輩子。

    那個時候還是群雄割據,必須得有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宋太祖那個時候年富力強,正是可以大幹一場的時候

    也是為了自身考慮,需知,年幼的皇帝成年以後要親政,之前主事的權臣有幾個有好下場的

    這也是最後一點,天子,兵馬強壯者為之!

  • 6 # 墨香書生

    宋太祖趙匡胤篡權是歷史的必然。

    1、唐末至五代十國以來的亂像,使得藩鎮割據自立為帝現象過於普遍。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建立均是在陰謀、血腥和殺戮上建立起來。朱溫殺掉唐哀帝建立後梁,郭威殺掉劉崇貴建立後周等等。

    2、柴家的勢單力孤,使得趙匡胤篡權易如反掌。

    由於郭威的郭氏一族均被後漢所殺,養子柴榮也英年早逝,只留下6歲的恭帝柴宗讓和太后,皇室宗親勢力過於弱小。趙匡胤手握大權,禁軍頭領趙光義、石守信、趙普等人均為趙匡胤的親信。

  • 7 # 昨天即歷史

    如果我是宋太祖,在當時的時勢背景下,肯定也會篡位,至於道德與否,分析如下。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可分為只涉及個人之間的私德和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社會公德。

    先就社會大德來說,宋太祖篡位無所謂不道德,甚至堪稱有德。首先,周世宗柴榮一代雄主,英年早逝,未能實現為君30年掃平天下之願望,趙匡胤作為後周軍事統帥一一殿前都點檢順勢上位,並且延續了柴榮制定的策略一統天下,迎來了文化燦爛的趙宋之世。順應了分久必合的歷史大勢。試假設,如果趙匡胤不篡位,勢必要輔佐世宗幼主理政,作為臣下,即便權力再大,肯定也會受掣肘,畢竟還有其他大臣,搞不好又是朝政混亂之局面,更不利於天下一統。所以說宋太祖篡位合於天下大勢。其次,也順應民心,底層百姓並不太糾結於朝廷姓柴或是姓趙,只要改朝換代不血流成河、混亂動盪即可,宋太祖皇袍加身,輕易登上了帝位,堪稱兵不血刃,比起眾多朝代更迭,殺伐四起的例子,老百姓安定多了。所以說,篡位也算順應民心。因此,單就社會大德來說,具有勤儉素樸之品格的趙匡胤篡位還算沒有逆大勢忤民心。

    當然,從個人私德來說,趙匡胤作為周世宗臣屬理應像諸葛亮一樣盡心竭力輔保後周的孤兒寡母。他卻來了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確實有些不厚道。從這點來講,篡位的確不道德。

    但是, 大江東流,歷史浩蕩,大行不顧細謹,不禮不辭小讓,正如司馬迀評價的那樣,當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際,老天爺注重尋求人民的主人,也只不過是想委託他能拯救這種局面罷了,假如一定要得到四個聖人那樣的人才,然後才依據他們的行事而給予他們統治天下的機會,那麼老百姓平靜、安定的機會,大概是沒有了吧!

    總之,如果我是宋太祖,我肯定舍小德而合大道,也會篡位。

  • 8 # 六扇門人jgy

    天下歷來是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對於一個沒德沒有才能的昏庸皇帝,如果他的治理誤國,如果你有才能超過他,比他更能治理好這個國家,給人民帶來更好的生活,為什麼不能取而代之,不要用偽道德為昏庸無能的皇帝說話,那是愚忠,會很吃虧的。再說這天下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是大家的天下,是萬民的天下,只要你能成功,你就是王者,因為中國曆來是成則王侯敗者寇。而歷史是為成功者寫的,不是為那些失敗者寫的。就像陳勝說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多麼豪邁的一句話,說出了那些想要上位成功者的心聲。

  • 9 # 使用者來自文獻名邦

    宋太祖黃袍加身從後周孤兒寡母手裡奪取政權,篡位當了大宋皇帝,雖不道德但順應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潮流。

  • 10 # 夢想努力樂觀

    我是趙匡胤,在當時的背景下,我也會搏一搏。因為到時柴榮剛去世,朝內不太平,皇太后和柴宗訓,以及朝內大臣都害怕趙匡胤,因為趙匡胤擔任殿前都檢點,掌管禁軍,權太大。丞相和太后等人想除掉趙匡胤。這時候也是別無原則。

    趙匡胤當初落魄之時,跟一個老頭下棋輸了,把華山輸了,其實也是上天註定的。

    趙匡胤很落魄的時候住進華山,和陳摶老祖下棋,輸了就把華山給陳摶老祖,老趙當時還納悶呢?怎麼要華山?華山又不是我的,於是想都不想就答應了,最後真輸了。後來做了皇帝想起這事才明白陳摶老祖那是早就算出了他會做皇帝啊! 可見天下大事早有定數。

    黃袍加身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契丹南下攻打周。宰相範質等急忙,讓趙匡胤帥兵禦敵。走到陳橋時,與趙普密謀,黃袍加身。然後回師開封。石守信開城迎接。逼迫周恭帝禪位。定都開封國號宋。 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也是有原因的。

    趙匡胤兵權在握,讓宰相和皇室都很害怕,也一直想消掉趙匡胤的兵權。老趙也知道,也不想失去得來不易的權利。他不想失去權利就得掙一掙。趙匡胤要死了,手下兄弟們也不會好過,都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所以手下將領也知道自己該怎麼選擇,選好了還可以更上一層樓。為了自己,為了手下人就大膽的奪了周家天下。

    人在自己的利益面前基本都是自私的。因為失敗就是死,勝利就是走向權利的巔峰。是你會怎麼選擇呢? 我想我也會這樣選擇吧!如果趙匡胤選擇丟掉兵權那就會任人宰割,結局必死無疑,因為皇室不會留下對自己皇位有威脅的人,那樣誰都不舒服。所以這本身就是一個你死我活的戰鬥。勝的一方就穩定江山,失敗的就是死亡。

    在道德與生死之間選擇肯定會選擇活下去。趙匡胤對柴氏子孫還是很不錯的,享受一世富貴,不用為治理天下操心。畢竟事實證明他更適合做這個皇帝。

  • 11 # 韓I949

    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相傳十五帝,播亂五十秋。區區五十年換了十五個皇帝,那一次更替不是一部血淋淋的殺戮史,在最高權力面前,根本沒有什麼道德可言。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也算是和平過渡繼承了後周的天下,結束了天下大亂,百姓塗炭的苦難,善待柴家後人,不屠戮功臣,杯酒釋兵權,也算是上應天心,下順民意吧,記的通史上說,陳摶老祖在戰亂年代看見趙匡胤的母親用擔子,一頭小筐裡是趙匡胤,另一頭是趙光義,挑著兄弟倆逃難,陳摶哈哈大笑說,都說皇帝少,而今天子上擔挑,當然這是演義不足為憑,但趙匡胤結束了戰亂使百姓免遭流離之苦,善莫大焉。謝謝。

  • 12 # 頭號看電視

    五代時期五十四年間,更八姓十四帝,平均每四年更換一個皇帝。這些皇帝的即位,多數是靠擁有重兵奪得。在這些人頭腦中,已經沒有什麼君權神授的觀念誰有實力誰就可以實現野心。趙匡胤早已看透了這一點。但是趙匡胤的做法與他人不同,他不願意落下個趁少主衝幼而篡奪大位的惡名。他的目的是兵不血刃在一種比較自然的狀態下坐上皇位。事實上,趙匡胤做得非常成功。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輕易獲得了政權,一些史書稱原因是:“人望固已歸之於時主少國亂,中外始有推戴之意。”趙匡胤似乎原先並不知曉將士們會推戴自己當皇帝,只是事出無奈,被黃袍加身後不得不登大位。《續資治通鑑》記載,趙匡胤率領大軍回到開封后,對當時的宰相範質和王溥等人嗚咽流涕曰:“吾受世宗厚恩,為六軍所迫,一旦至此,慚負天地將若之何?”不等範質等開口,列校羅彥環按劍厲聲道:“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範質等人面面相覷,而王溥已降階先拜,“質不得已亦拜”。

    對於這種說法,歷代有許多史學家大都不相信,認為所謂“黃袍加身”,是一個精心的策劃。一些史學家認為:趙匡胤早已存有顛覆朝廷之意,但是在京城之內籌謀政變,迴旋餘地小,容易暴露。在離京城不遠不近的地方集結軍隊,易幟反叛,就方便得多。抓住這個統兵機會後,趙匡胤和其弟趙光義以及趙普等人精心準備,組織得相當嚴密,一步一步,最後篡奪皇位成功,黃袍是他們事先準備的工具之一,史書上寫諸將為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時候,趙匡胤還渾然不覺,睡得迷迷糊糊,這完全是在作秀!

    但是,也有一些學者不同意這些看法,他們根據史書的說法認為,趙匡胤登上皇位,並非他早有異志,說他是被手下將士所逼出於無奈,有一定的道理;趙匡胤帶領大軍出發時,開封城內已有傳說將士們將擁立他為天子,後來趁夜深趙匡胤熟睡時以黃袍加於其身造成既成事實。

  • 13 # 泥鰍翻滾在泥裡

    有人說,宋朝是得天下來路最不正的朝代,因為趙匡胤得皇位是從自己侄子手裡搶來的,屬於背信棄義,欺負孤兒寡母的行徑。不過如果我是宋太祖,我依然會選擇做皇帝,至於說是不是道德,只能說私德有虧,功德無量。

    時勢造英雄

    唐滅之後,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的事情,天下諸侯割據,連年戰爭,天下人苦於這種四分五裂的形勢久矣。天下人都在翹首以盼,渴望一個人可以結束這戰亂紛爭。而這個時候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就是趙匡胤的結拜大哥後周世宗柴榮,但是這大哥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英年早逝了,留下了一個蒸蒸日盛的國家和一對孤兒寡母,然後把老婆孩子和國家就託付給趙匡胤了。這個時候的後周的周邊各國虎視眈眈,尤其是遼國立馬做出了反應,要攻打後周。如果是你,你是在這種亂世選擇輔佐一個孩子,主少國疑,還是選擇自己接手過來這個國家,統一天下,還百姓一個平安盛世?要知道寧為太平狗,不做亂世人。況且自己有這樣的能力和條件,不做就是上愧於天,下愧於地,中間對不起萬萬百姓。就算這是個坑,是地獄,那也只能是趙匡胤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成大事不拘小節

    做人不能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尤其是作為一個政治家,要有理想,要胸懷天下,可以救萬民於水火,即便是自己私德有些虧損又有何妨。天將降大任不去接,選擇逃避,來贏得自己所謂的好名聲,那可能是個好人,但是絕對不是一個偉人,而趙匡胤是個好皇帝,是個偉大的政治家,他選擇做皇帝是對萬民最有利的選擇。

    趙匡胤不做也會有李匡胤的

    如果趙匡胤不做皇帝,的確可能也會衣食無憂一生,例如做個攝政王什麼的,但是你畢竟不是皇帝,有些事情你就做不得,比如說杯酒釋兵權。你不做皇帝,你阻止不了別人做皇帝,這個國家還是會亂。畢竟那是在五代十國,驕兵悍將不服皇帝,殺了自己做的事情太常見了,那個時代就是那樣,要不然為什麼說宋太祖偉大?因為他做了皇帝之後解決了這個問題。別人做皇帝可能嫂子和侄子只能死了,而趙匡胤可以對自己的嫂子和侄兒好一點,保他們一世榮華,對於這對孤兒寡母是最好的結局了,因為這江山,他們守不住。

    你不幹不成

    你趙匡胤不做皇帝,非要輔佐一個孩子,那趙匡胤下面的將士也不會答應的,他們不會選擇服從,只會再選擇一個人做皇帝。黃袍加身之後,趙匡胤要麼做皇帝,要麼死,也是身不由己的。你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

    宋朝所謂的得國不正,看似有道理,實際完全是胡說八道,於公於私,不管是誰在那個位置,都會選擇做皇帝的。

  • 14 # 鉗工雕歷史

    如果我是趙匡胤,我也會篡位的。因為都謀劃好久了,怎麼會半途而廢呢?

    當然,並不是人人可以做得了趙匡胤的,畢竟人家是用兩千人馬將敵人斬首萬餘的人,曾七次立下汗馬功勞,可以說周世宗柴榮一半以上的戰績都出自趙匡胤之手。一般人很難有這樣的成績單,這也是讓趙匡胤產生篡位想法主要原因。有些人可能認為宋太祖不是早上一醒,手下人強行將黃袍穿到他身上,被迫上位的嗎?仔細推敲,這樣的說法很難站得住腳。

    38歲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七歲的兒子和二十來歲的繼母接管了江山。第二年春天,接到軍報,北漢和契丹勾結,過來搶劫,大家商量讓趙匡胤帶兵出征。趙匡胤帶著手下人馬來到京都附近不遠的陳橋歇腳。當天夜裡,京都就有“點檢做天子”的傳言,手下的智囊團便瞞著張匡胤商議,要立他做皇帝。第二天一早,張匡胤還沒睡醒,便被手下人強行披上黃袍,又跑回京都來做皇帝,連契丹也不打了。·

    你不打契丹不要緊,為啥契丹也不進攻了呢?很顯然,軍情是假的。趙匡胤帶著大軍開出去,軍隊裡怎麼會有黃袍呢,連夜趕做的?說不過去吧,要知道,在古代黃布都是御用的,帶多了都犯法的。趙匡胤帶著部隊兜了個圈子,回到京都要當皇帝,為啥滿朝文武只有韓通一個人反對。趙匡胤有言在先,不能傷害後周的舊臣,可韓通被殺,為啥沒有人被問責呢?所有的一切,怎麼會來的這麼突然有湊巧呢?我現在認為連周世宗柴榮正值壯年突然得病,不明不白的就掛了,都很值得懷疑。

    學歷史,用歷史。且不管趙匡胤謀朝篡位道不道德,整個過程做的還是做的面面俱到,能找出破綻,但他又能有情有理的自圓其說。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實力,包括兩方面:一是軍事實力,二是招攬人心。軍事實力不用說,他要反,別人連反抗的餘地都沒有。招攬人心這個比較難,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經歷,趙匡胤一登基,便加封各位文武群臣,脫脫在《宋史》上寫了滿滿一頁,就連反抗過的韓通也被厚葬了。只要做好了以上兩方面,登不登基,朝廷裡都是他說了算,接下來要怎麼演戲都是小事,只要不笑場就都無所謂。

    最後就是善後了,宋太祖擔心同樣的故事發生在他的後世子孫身上,便又演了一場杯酒釋兵權的戲······

    參考資料脫脫《宋史》、蔡東潘《宋史演繹》

  • 15 # 小白說華史

    我是點點文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表明觀點:如果我是宋太祖趙匡胤,我是不會篡位的,我會將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就像三國時期的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不會稱帝反叛。

    首先,後周的太祖郭威,世宗柴榮對趙匡胤都非常的恩寵,將趙匡胤看做是他們最信任的臣子,讓趙匡胤擔任了大周的殿前都點檢職務;而且世宗柴榮在臨死之前,還讓趙匡胤擔任託孤大臣,輔佐年幼的小皇帝。

    這對趙匡胤來說,是天高地厚之恩,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是這天大的恩賜,他感恩還來不及,又怎麼能夠起兵造反,奪了原主子的江山?

    其次,如果真的造了後周的反,那將會陷入一個道德困境,因為當時尊崇的還是儒家的思想,講求忠君愛國。

    一旦篡位謀反,那就是國賊篡政了,史書一旦寫下來了,那麼將會很不光彩,相當於是留下了一個千古的罵名。三國時期鼎鼎大名的曹操,為什麼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死活都不篡位,就是因為他不想擔那個千古的惡名。

    正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這自然為儒家正統思想所不恥。

    而且,從年幼的小孩和毫無政治經驗的寡婦手中搶奪政權,這還會落得一個欺負孤兒寡婦的大惡名。這太不道德了,也太不光彩了,同時在當時那個時代來說,這也犯了一個大忌諱。

    所以,鑑於以上的諸多因素,我是不會反叛後周的。但是我的後代會不會造反,那就不是我所能夠控制的了。因為前有曹操之子曹丕篡漢建魏,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篡魏建晉之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千以內,推薦女生買什麼牌子的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