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靈聞檔案
-
2 # 丁公子說
嗨,大家好,我是@上谷丁公子,關於清代皇帝每天的伙食標準有多好?這個問題我有不同看法,跟大家互相交流溝通就是我最高興和最感到幸福的事情,相識有緣,您能看到我的這段回答就是莫大的緣分,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就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
清朝皇帝吃的伙食標準非常高我覺得清朝皇帝吃的伙食標準非常高,畢竟皇家的規矩是很大的。為皇帝做菜的御膳房裡,常年珍饈美味不斷,種類也是極其豐富,不論是烹飪手法、擺盤藝術還是營養搭配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可謂集古今之大成。但要說好不好吃,這就要另說了,現在人未必吃的慣時代進步了,現代人的口味也變化了。而清朝皇帝的吃御膳是不能改變的,不僅配方不能創新,就連鹹淡也不能改,因為每一道菜的做法都是“祖宗制度”。
清朝皇帝用膳伙食標準究竟有多好?貧窮限制了想象!我認為清代皇帝的伙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標準,咱們僅介紹一下乾隆和光緒兩個時期,對清宮膳食就能有個大致的體認了。乾隆朝:盤肉二十二斤,湯肉五斤,豬油一斤,羊兩隻,雞五隻(其中當年雞3只),鴨三隻,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十九斤,大蘿蔔、水蘿蔔、胡蘿蔔共六十個,包瓜、冬瓜各一個,苤藍、幹蕹菜各六斤。
清朝從光緒皇帝開始,皇帝從小就是跟著慈禧吃小灶,御膳房成了擺設,差事就漸漸懈怠了。御廚們每次給皇帝做膳食都是擺擺樣子,敷衍了事。大部分的菜都提前做好,到了傳膳的時候,熱一遍就直接上桌,反正皇帝也不會真正吃,過了飯點還會再撤下去。說的難聽點,光緒和溥儀吃的御膳,其實都不是現飯現菜,估計還是餿的。
以上的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只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朝皇帝用膳食物也就那樣,沒什麼特別的清朝皇帝用膳前還會有太監試毒,有試毒牌,若菜內有毒,這個半寸寬、三寸長的試毒牌就會變色,即使是檢驗合格後也還要太監試吃。有人問,這麼多菜,皇帝也吃不完,所以皇帝還被限制,每個菜只能吃三口,無論多好吃,吃過後就撤下,這主要是為了不讓別人知道皇帝愛吃什麼。
基於許多原因,皇帝無法在膳宮吃飯,但皇帝想用餐的時候,御膳房就必須隨時供應。不論皇帝想吃什麼,往往都需要在1分鐘以內端上來,所以儘管內務府中御膳房是最大的一個部門,但大家要解決問題的核心卻不在吃飯上,而在於如何及時的給皇帝供給食物上。這樣一來,東西也就那樣,沒什麼特別的。
-
3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清代皇帝的伙食標準如何?你還別說,溥儀在自己的自傳《我的前半生》裡曾經詳細的談過自己的生活,這也讓歷史後來者得以窺見到帝王生活窮奢極欲的一面。
杜甫有詩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為什麼肉會臭,因為吃不完,那究竟有多少呢?這裡有一個數據,溥儀和其它五位太后、太妃一個月要消耗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隻雞鴨。
我們取一個成年豬的體重中間值來算一下,就打250斤吧。換算下來,這六個人一個月的肉類消耗就需要15頭成年豬,當然了,讓他們吃肯定是吃不完的,諷刺的是溥儀作為一個皇帝,小的時候居然吃不飽肚子。
你敢相信?
這麼多的食物,按照當時的配給計劃,溥儀在五歲的時候就能分配到八百一十斤肉和二百四十隻雞鴨,那為什麼他還會餓肚子呢?
很簡單,全浪費了,用在了排場上,太監們是否偷吃不知道。
專門為皇帝制作食物的是“御膳房”,從頭天晚上開始,御膳房就要開始準備第二天的食物,我們普通人家吃飯也就三四個菜,但溥儀可能需要十倍以上,第二天現做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在頭天晚上先做好,然後煨在小火上,避免冷卻。
從皇帝命令傳膳開始,你就會看到一群幾十個太監端著各種食物浩浩蕩蕩的從御膳房出發,在冬暖閣已經預先擺好了兩張大桌子,到了冬天時,還會再加上一張火鍋。
除了主食以外,像點心、米膳、粥品另擺三桌,鹹菜都要擺一小桌。
溥儀的這種排場還算小的,隆裕太后一頓要用上百道菜,跟吃酒席似的擺上六七卓。可實際上這些食物僅僅只是用來表示皇家排場的,換言之隆裕和溥儀根本不會去吃這種昨天就弄好的過夜菜,太后和太妃們都有自己的私人廚房。
像溥儀每天的飯菜都是太后太妃們的私人廚房給他送來,這個慣例是在光緒以後形成的。不過就算是私人廚房送來的飯菜也有多達二十幾樣,而御膳房做出來的食物不過是好看但是並不好吃的擺設,僅僅用來凸顯皇家排場。
所以,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六個人一個月要用掉15頭豬了。
連溥儀自己也評價御膳房的食物說: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
所以不要看皇帝雖然光鮮,但有時候因為宮廷裡面規矩太多,皇帝也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皇帝的威嚴下降的緣故,像溥儀小的時候,有一次因為栗子吃多了,結果隆裕讓他吃了一個月的糊米粥。
美名其曰是養胃,卻反而讓溥儀在該長身體的年紀變得更加羸弱,還增長了溥儀的口腹之慾。作為孩子,也作為皇帝的溥儀淪落到偷吃釣魚用的幹饅頭,即便後來溥儀身體恢復了一些,但是也被嚴令禁止多吃。
他說自己有一次多吃了六個春餅,結果被一群太監抱著跟搗蒜似的上下晃動,說是怕他給撐著胃,這群太監還很驕傲的說,要不是他們,溥儀就給撐壞了。
總之,溥儀身為皇帝雖然也享受到了作為皇帝的排場,但其實他過得也挺慘的,譬如從小的時候開始宮女就把他給玩壞了,結果導致他失去生育能力,從此性情大變。婉容跟著他以後,既得不到心理,又得不到生理的關愛,最後直接和侍衛私通,又吸食鴉片,直接瘋掉了。
-
4 # 牛克思
我以康熙皇帝為例,簡要說說。其實沒有想象的那麼奢華。康熙、乾隆二帝都是特別注重養生的。我以康熙的養生觀為例說一下。
康熙皇帝雖然貴為天下之尊,但在飲食上並不奢靡。他每日僅吃兩餐。山珍海味之類的食物難得一見,就是 雞、魚、羊、豬等肉,也是食不兼味,一餐只 吃一種。他在《庭訓格言》中稱:朕一日兩餐,當年出師塞外,日食一餐。令十四阿哥領兵在外,亦然。朕每食僅一味,如食雞則雞,食羊則羊,不食兼昧,餘以賞人。”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康熙皇帝對飲食的節儉程度。另據《清史稿》記載:有一次南巡,康熙皇帝所乘坐的龍舟駐泊無錫縣放生池,“江南百姓籲留停蹕,獻土物為御食,委積岸上。”這裡的“土物”為羔羊和惠酒。
羔羊為羊肉中最嫩、最美者。惠酒是用“天下第二泉”無錫惠山泉的泉水釀製而成的酒,為當時的美酒之一。康熙皇帝不取羔羊和惠酒,而是令取米一撮、果一枚,這充分 反映了他體恤民情、提倡節儉。
康熙皇帝提出,人們要養成良好的、 科學的飲食衛生習慣,絕不可貪食和多食。他指出:凡人飲食之類.當各擇其宜於身者,所好之物不可多食。所謂各擇其宜於身者”,是指對身體有營養補益價值的東西,而不是指某些個人嗜好的食物。所以每個人都要選擇適合於自身需要的食品。
康熙皇帝所言的“所好之物,不可多食”,可謂是對人們的一句忠告。對於自己特別喜歡吃的東西一次吃的過多,輕則腹脹肚痛,重則誘發病變。在同一次談話中,康熙皇帝還指出“各人所不宜之物,知之即當永戒。”因為“人自有生以來腸胃自各分別處”。
康熙皇帝還主張每餐飯後應營造一個愉快諧美的氣氛環境。他說“朕用膳後必談好事威寓目於所作珍玩器皿。如是則飲食易消,於身大有益也。”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他的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飯前飯後,人們若能保持歡悅的情緒,將大大 刺激胃液的分泌,從而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反之若處於抑鬱、苦悶狀態,勢必會影響到胃液的分泌,胃液分泌過少不僅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久而久之,還 可能導致噎食、厭食等病變。
-
5 # 讀史論人生
普通會有8個主菜,7個小菜,同時御膳房還會籌辦少許粥湯,每一次炊事的種類多達二十幾種。
滿清皇室有他們自己的家規,皇帝每次進食一道菜絕對不能連吃三口。之所以會定這個規矩,是因為要避免皇帝的喜好被外人知道,防止別有用心之人在皇帝的膳食上耍心眼。
清代的皇帝是一日兩餐,早餐約在現在的6至8時,晚餐在下午的2至4時。每日,皇帝在用餐前,先要查閱膳食清單,上面寫明哪樣菜是誰做的,以備皇帝核查和點菜。皇帝所點的菜品,如果沒有特殊說明要撤換,御膳廚房每次都要預備。在皇帝的膳桌旁還要另設一個几案,以備賞賜。皇帝用膳後,剩下的食品可以分賜給他人。
-
6 # 麗醬每日分享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患有胃病,他本人一直覺得這胃病是自己小時候捱餓造成的。有人就問了,一般只有窮苦的老百姓才會捱餓,溥儀是皇帝,貴為一國之君的他怎麼會餓出胃病呢?
清朝皇室自然是不缺食物的,只是當時有個御醫認為,小孩子多食容易生病,所以在養育他們的時候應遵循節食之法。
可是小孩子應該如何節食,那位御醫並沒有具體交代,皇子們又是由乳母和太監養育的,只能奉命嚴格控制他們的飲食。
溥儀在自己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寫到:每次用膳時,御膳房都會上幾十道菜,以表示排場,自己卻只能看不能吃,每次吃的都是太后和太妃送來的幾樣菜,倒也美味可口。
他還回憶說自己有一次吃栗子撐著了,隆裕太后知道後竟讓他吃了一個多月的糊米粥,自己經常喊餓,但是那些太監宮女沒有一個人敢給他吃的;最嚴重的一次,溥儀飢不擇食,將中南海餵魚的幹饅頭吃了下去,隆裕太后卻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反而下令更加嚴厲的控制溥儀的飲食。
有一次王府給太后送貢品,溥儀打開了其中一隻裝著醬肘子的食盒,剛拿起一隻還沒開始吃,就被一旁的太監搶了去,以至於後來他回想起當時的場景,仍在感慨“好香的一隻肘子”。
-
7 # QQbaby兒童攝影蘇浩傑
皇帝作為一個國家最高統治者,日常的伙食標準自然也是全國最好的了。不過清朝作為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皇帝的飲食還是很令人好奇的。
請輸入圖片描述
那麼清朝皇帝每天的伙食標準到底有多好呢?遠的不說,就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例。
在溥儀宣佈退位的前一年,他的伙食標準是“皇上前分例菜肉二十二斤計三十日分例共六百六十斤。”溥儀當時只有四歲,每天居然要消耗掉22斤肉。
雖說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第一頓飯一般在上午九點左右,第二頓飯一般在下午四點左右。但具體時間還是看皇上的心情,只要皇上說一聲“傳膳”,公公們就會逐層向外傳。
回聲還沒消失,端著飯菜的御膳房太監就出現了。食物整整擺了七桌,三桌是菜餚,另外三桌是點心、米膳、粥品,最後一桌就是各種鹹菜。
如果正餐之後皇帝餓了,可以加一頓小吃,這樣算的話,皇帝一天最多可以吃四頓飯。而且在清朝,這七桌食物也是十分講究的。
有四大要求:一不吃牛;二不吃狗;三以滿族風味為主,但還有魯菜和蘇杭菜;四主要烹調方法為蒸燉煮燒。
請輸入圖片描述
而且在皇帝進餐之前,不僅要用專門的試毒器具試毒,還有專門的太監負責“嘗膳”,以此來確認確實無毒。
皇帝的伙食標準看起來確實很高,但食物口感如何就很難說了。各位請想御膳房如何依照皇上的心意即使奉上菜餚呢?
唯一的辦法只能是提前做好,在御膳房一直保溫。有很多菜餚長時間在鍋裡保溫後,口感自然不如剛出鍋時的好。
不僅如此,御膳房做出來的飯菜不僅在配方,甚至在鹹淡上都不能發生變化。因為古人認為每一道菜的做法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既然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就不能改變。
俗話說“事不過三”,皇帝吃飯也是如此,每道菜再好吃也不能吃過三口。當皇帝吃到第三口時,身邊的太監就會命人將這道菜撤下去。
這主要是為了不讓別人知道皇帝愛吃什麼,以防被下毒。因此,宮裡也有“傳膳不勸膳”的規矩。
請輸入圖片描述
可每代皇帝怎麼可能口味完全一樣呢?時代也在改變,人們的口味自然也會改變。雍正皇帝口味偏清淡,而且他勤於政事,對飯菜沒太大的要求,可以說他吃飯就是為了活著。
而乾隆吃飯就喜歡粗細搭配,注重養生保健。但光緒皇帝就十分喜歡吃海產品,以魚翅、海蜇、海參為原料的菜是他每餐必吃的。
而溥儀對西餐情有獨鍾,甚至在宮內專門設定了西餐廚房。皇帝口味各不相同,御膳房的飯菜又不能發生太大的變動,因此皇帝也有自己的小灶。
皇帝一餐動輒上百道菜,可是每一道菜只嘗一兩口,有些動也不動。皇帝的剩飯剩菜在當時竟然形成了一條產業鏈,養活了不少人。
有錢人可以嘗一嘗原汁原味的御用菜品。這有錢人再吃剩下的菜品倒在一起,很便宜的賣給窮人,倒也養活了不少窮人。
再扯個題外話,慈禧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說的誇張一點,這個女人可謂吃窮了大清。雖說慈禧不是皇帝,但是可沒人敢怠慢她,這待遇甚至比皇帝還好。
請輸入圖片描述
她的正餐也得是100多道菜,大碗菜、懷碗菜、碟菜、片盤、火鍋、湯菜、餑餑應有盡有,菜品齊全。這一頓的開銷,在當時可供1萬多農民一頓飽餐,這個數字還是相當的驚人的。
慈禧幾十年來的飲食費用,大約有近300萬兩白銀。但是清朝用在軍事上面的費用,竟然與慈禧飲食費用差不多,定遠艦、經遠艦、致遠艦這三艘主力戰艦總造價也才大約300萬兩白銀。
即便清代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受到列強壓迫,可皇帝在伙食上卻是一點也沒怠慢自己。因此,這也就註定了封建社會難以立足,註定了新中國的成立。
-
8 # 哦飯局狼人殺
除了過年過生日。其他4桌子菜,分別是熱菜,鹹菜,粥,點心。故宮頤和園大家都去過。一桌子能有幾個菜心理有數吧。
-
9 # 一點點江山
作為一個朝代的最高統治者,皇帝的每個方面都是傾全國之力來達到當時最好的標準,他們的衣著,教育,醫療等都是當時普通人所不能想象的,尤其是飲食更是山珍海味無奇不有。
清朝時期烹飪技術已經比較發達,很多美味珍饈都被開發出來,加上宮廷御醫的食療養生秘方,各部封疆大吏進貢的地方頂尖美食,促就了皇帝每天豐富多樣的飲食條件,再加上清朝已經通商海外,很多異國風味也是有機會品嚐到的。
品種的繁多,材質的精良,頂級的御廚,發展出滿漢全席的完美席面,就算我們現代人聽相聲報菜名的時候,大多數都會腦補一下當時皇帝進膳時那種隆重的場面,想象一下那誘人的美食。
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證食材的質量跟安全,很多食材,都有特供的產地來專門供應御膳房的需求,一來保證質量,二來可以控制源頭。
唯一不足的是為了皇帝的安全,皇帝的飲食雖然品種繁多,可真正能吃到自己嘴裡的並沒多少,別說為了安全害怕別人投毒,就算是可以為所欲為大快朵頤,一個人吃你能吃的了多少,何況是天天吃,頓頓吃,所以說標準這個詞兒完全可以換成排面,或者是奢侈浪費,也可以說是為了帝王的面子。
-
10 # 我是高宏偉
普通會有8個主菜,7個小菜,同時御膳房還會籌辦少許粥湯,每一次炊事的種類多達二十幾種。
清朝皇室都是東北滿族,他們在入關以後,在用膳上仍舊沿襲著滿人的習氣,以是一天正餐只吃兩頓飯。早上6點到8點吃的這第一頓飯名為早膳,中午12點到下晝2點吃的是晚膳,這即是一日當中的正餐。當然一天只吃兩頓飯天然會餓,在正餐以後還會專門加一頓小吃,享用小吃的這個時間就不固定了。如果皇帝臨時起意想要吃甚麼,御膳房必須隨時做好送上,整個御膳房必須隨時都是籌辦做飯的狀況。
按照清朝的祖制家法,每次吃飯時,無關人員必須退下,留下4名太監奉養皇帝吃飯。會有一位年長的太監專門給皇帝佈菜。在皇帝吃飯之前,侍膳的這名太監必須先用試毒牌檢驗飯菜是否有毒,而後太監在親自嘗每一道菜,確認無毒以後,皇帝才能開始享用。光是每次進膳的這些複雜過程,就曾經表現出了皇家的奢靡之風。
皇帝每次進膳時的菜品也是數量規定的,普通會有8個主菜,7個小菜,同時御膳房還會籌辦少許粥湯,每一次炊事的種類多達二十幾種。不僅如此,每次傳膳的太監一聲令下,御膳房會即刻將菜品送上以外,太后、太妃、各位妃嬪的少許膳房,送來少許可口的菜。不過這些菜大多大多都被鋪張浪費掉,滿清皇室有他們自己的家規,皇帝每次進食一道菜絕對不行連吃三口。之所以是會定這個規矩,是因為要避免皇帝的喜好被外人曉得,防止別有用心之人在皇帝的炊事上耍心眼。
-
11 # 閩東小村66666
清代皇帝的伙食都是有規定的:每天吃兩頓早膳和晚膳,每次120道菜,伺候皇帝吃飯就有150人。內務府是掌管著皇傢伙食的部門,溥儀一年花在伙食上就要20萬兩銀子。
乾隆乾隆時,皇帝吃的一枚雞蛋進價10兩銀子。
乾隆有次問上早朝的大臣早上吃了什麼;
大臣回答:隨便吃了幾個雞蛋;
乾隆驚呼:雞蛋這麼貴,10兩銀子一枚,我都不敢多吃,你還隨便吃好幾個。
嚇得大臣立馬回:我們吃的雞蛋都是殘次品,不像皇宮裡的優質。
還有一次一個大臣乾脆就說自己從小得了一種病,不能吃雞蛋。避免了乾隆的進一步追問。
因為內務府是宮內肥缺最大的部門,在採購食物上並不會節儉,加上層層貪汙,導致每種食物的進價都比市面上貴幾百上千倍。
光緒到了光緒時期,一枚雞蛋的進價已經高達30兩銀子,而市面上一枚雞蛋才賣3文錢。
光緒跟老師翁同龢聊天說:雞蛋挺好吃的就是太貴了,老師你家平時吃嗎?
翁同龢只能說:雞蛋太貴了吃不起,只能過年過節的時候買兩個給孩子解解饞,平時不敢買。
可憐的光緒帝到死都以為雞蛋是很名貴的食物。
清廷內部的腐敗導致了清朝的滅亡,咎由自取。
-
12 # 勇戰王聊歷史
清朝的皇帝很“節儉”。例如,乾隆,聽說大臣早上吃了四個雞蛋都覺得奢侈。因為,乾隆爺吃的雞蛋,一個價值10兩白銀!到了光緒皇帝,一個雞蛋已經到了30兩白銀!光雞蛋這一項,內務府一年就要花掉幾十萬兩白銀。
上面這件事,雖然難以區分真假。但是,起碼反應一個問題,宮內腐敗很嚴重。皇帝再怎麼能吃,一頓飯的成本也不會太高。這麼高的花銷,都被內務府負責採辦的各個環節貪汙了。
我們詳細聊聊每天皇帝都是怎麼吃。
清朝的皇帝,每天用膳兩次,這兩次是正餐,早膳和晚膳。在每次正餐以後,各有一頓小吃,皇帝想吃什麼可以點。早膳一般是在早上六點至八點半進行,晚膳在十二點至下午兩點進行。具體用膳時間,因季節略有調整。
皇帝一頓飯準備多少菜品,我們以溥儀為例。溥儀每次用膳,菜品在幾十道至上百道不等。光太后或太妃們送來的菜品,就有二十來道。太后或太妃們都有各有的膳房,而且都是高階廚子,飯菜可口。御膳房做的菜品,就偏向於華而不實了,並不好吃。
這麼多道菜品,皇帝每道菜只能最多吃三口。吃完第三口,就要撤掉。這是為了不讓外人知道皇帝喜歡吃那道菜,防範有人投毒。所以,民間流傳的吃貨乾隆都說好的故事,真的就是個故事!
(《走向共和》慈禧舉著筷子,看了眼桌上118道菜,嘆了口氣,說:“就這麼點菜,真沒辦法下筷子。)
根據御膳房史料記載,清朝皇帝每天菜肉消耗二十二斤,一個月共660斤。其中:湯肉五斤共一百五十斤,肥雞二隻共六十隻,肥鴨三隻共九十隻,菜雞三隻共九十隻。
這些東西,現在咱們去菜市場買,估計也花不了多少錢。但是,這是內務府御膳房採購的,都是天下最好的食材。而且,還養活著上百人的御膳房。所以,核算到菜品的價值應該跟同等重量黃金的價值差不多了。
-
13 # 譚論古今
歷史到了清朝,皇宮的宮廷御膳在中國歷史上已達到了頂峰。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此時的宮廷御膳不僅用料名貴,而且注重饌品的造型。
清代內務府下設“御膳茶房”,負責管理宮廷飲食。清代皇帝后妃的每日所用食材,按照等級都有定額,稱為“分例”。清宮御膳在烹調方法上還特別強調“祖制”,許多菜餚在原料用量、配伍及烹製方法上都已程式化。如民間烹製八寶鴨時只用主料鴨子加八種輔料;而清宮廚御烹製的八寶鴨,限定使用的八種輔料不可隨意改動。奢侈糜費,強調禮數,這雖說是歷代宮廷御膳的共點,但清宮御膳在這兩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皇帝用御前,必須擺好與之身份相符的菜餚,御廚為了應付皇帝的不時之需,往往半天甚或一天以前就把菜餚做好。清代越是到後來,皇上用膳就越鋪張。有關資料顯示,努爾哈赤和康熙用膳簡約,乾隆每次用膳都要有四五十種,光緒帝用膳則以百計。因此,後期清宮御膳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都是空前的。
清宮御膳風味結構主要由滿族菜、魯菜和淮揚菜構成,御廚對菜餚的造型藝術十分講究,在色彩、質地、口感、營養諸方面都相當強調彼此間的協和歸同。清宮御膳宴禮名目繁多,唯以千叟宴規模最盛,排場最大,耗資亦最巨。
清代的皇帝是一日兩餐,早餐約在現在的6至8時,晚餐在下午的2至4時。每日,皇帝在用餐前,先要查閱膳食清單,上面寫明哪樣菜是誰做的,以備皇帝核查和點菜。皇帝所點的菜品,如果沒有特殊說明要撤換,御膳廚房每次都要預備。在皇帝的膳桌旁還要另設一個几案,以備賞賜。皇帝用膳後,剩下的食品可以分賜給他人。
按理說,享用這麼豐盛的膳食是種享受,可皇帝吃得並不盡興。比如,清代的宮廷裡有這樣一條規矩,用餐的人不能表現出自己“喜歡吃什麼”;即使對於非常喜歡的菜,也要嚴格遵守“吃菜不過三匙”的家法。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清朝內務府已經非常腐敗了。舉個例子說,雖然清朝的皇帝很是節儉的,比如乾隆聽說大臣早上吃了四個雞蛋都覺得奢侈。因為乾隆吃的雞蛋,一個價值10兩白銀!到了光緒皇帝,一個雞蛋已經到了30兩白銀!光雞蛋這一項,內務府一年就要花掉幾十萬兩白銀。這個例子可能說明大清的內務府的腐敗。
從上邊所說可以知道,清朝皇帝的飲食標準還真的不低,與平常百姓相比,真的有天壤之別,如此的腐敗與浪費,清朝怎麼會不滅亡呢?
-
14 # 澹奕
說到清廷御膳,很多人就想到“滿漢全席”。拜託,誰說皇帝天天吃“滿漢全席”的?就廚藝標準而言,清朝皇帝享受的宮廷御膳已經是封建王朝登峰造極的終極版本了;就規模而言,清朝御膳的規模在古代也是數一數二;就最終呈現在皇帝面前,被品嚐之後的效果而言,清朝御膳實在是不入流!
可能因為慈禧太后以及“滿漢全席”的影響力太大,很多人都以為清朝御膳都是每頓上百道菜,然而並非如此。
清朝大多數的皇帝還是比較“節儉”的,尤其中前期的幾位皇帝。除了乾隆皇帝弘曆之外,其他皇帝在飲食方面並沒有奢侈成分的記載。而即便是“最奢侈”的乾隆皇弘曆,他每頓大概三四十道菜,與以訛傳訛上百道離得遠。
雖然規模沒想象中那麼大,不過清朝宮廷御膳的精緻卻是真的。清宮御膳,雖說集中百家之長應有盡有,但主要還是以滿洲菜、魯菜與淮揚菜為主。選用材料名貴,做工繁複,清廷之中,御膳房供職者數千人,其中負責做菜的廚子三百多人,平均下來其實一個廚子就專門做一道菜。
就好像明朝初期,太祖定下的“四菜一湯”的規制,其子孫卻用雀鳥腦子代替豆腐做菜奢侈無度一樣;清朝中後期也腐爛到令人無語。
明後期奢侈,皇帝吃到的卻還貨真價實,清朝中後期,由於內務府等內廷中飽私囊,皇帝吃個雞蛋要數十兩白銀,京中40文一碗的麵湯,內務府竟稱需要上千兩準備。牛肉的錢花出去,清朝皇帝吃到的卻是爛菜葉子。
清朝禮法更加森嚴,皇帝所享用御膳也並非享受,而是折磨。因為吃多少、吃什麼都是有“祖制”的。一道御膳,從御膳房經過一整套流程到皇帝面前,已經沒了食香。
-
15 # 民國年間那些事
按照 清代宮廷規矩,皇帝名義上一日兩餐,但中間還有多道點心——從這個角度看,清代的皇帝實際上是一日多餐。
清代皇帝和后妃究竟吃些什麼?他們的伙食標準到底有多好呢?
清代宮廷為皇帝做菜的地方叫御膳房,御膳房主要食材來自全國各地。清代皇帝出身滿洲,愛吃東北地區的山珍美味,有鹿尾、鹿舌、鹿羔、石花魚、狍子、熊掌、野豬等;還有來自南方的燕窩、魚翅、海參、火腿、筍尖等。末代皇帝溥儀在回憶錄中回憶,他每次吃飯都要七張桌子,兩桌菜,一桌火鍋,三桌米飯、點心和稀粥,一桌鹹菜。皇帝究竟吃什麼?以溥儀的一頓早餐為例,選單如下:“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絲、燉肉、燉肚肺、肉片燉白菜、黃燜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驢肉燉白菜、羊肉片川小蘿蔔、鴨條溜海參、鴨丁溜葛仙米、燒茨菇、肉片燜玉蘭片、有肉絲燜跑噠絲、炸春捲、黃韭菜炒肉、燻肘花小肚、滷煮豆腐、燻乾絲、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心、五香乾、祭神肉湯、白煮塞勒、烹白肉。”看來,皇帝平常也是吃些家常飯菜的。
故宮出版社曾經初出版過一本名叫《宮女談往錄》的書,以一個老宮女的視角,回憶清宮宮廷生活,寫得非常好。據這本書透露,當時慈禧太后用膳時從不說自己愛吃什麼,不僅慈禧如此,其他帝王譬如康熙、乾隆等都是這樣,不但外人不知道,就連御膳房的廚子也不知道。為什麼呢?這是安全的需要,防備別人下毒。所以皇帝或者后妃吃飯時,總要擺上上百種菜,讓皇帝隨意挑選。另外宮裡還有個規矩,“吃菜不許過三匙”,如果皇室或者太后喜歡吃某種菜餚,準備舀第三匙時,旁邊侍候的太監就會大喊:“撤!”當然,皇帝一般也不會這樣,這樣做同樣是為了安全。
宮裡吃飯的規矩特別多,可能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還是到此打住吧。
-
16 # 酒騎風
我之前根據清朝的檔案還原了一下乾隆時代的早餐,一頓飯差不多就是200來塊錢的食材成本。
自己做當然比較費勁了。但對今天的人來說,偶爾吃一頓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何況還吃不完。
一般來說,京城的宮廷菜總共由三個部分構成,一則是山東菜,也就是魯菜。這是由於明朝遷都北京的時候,大量的宮廷御廚都是山東人,所以魯菜在今天也被稱為“宮廷菜”,清朝入宮以後畢竟犯不上把山東廚子都趕回老家,所以一部分魯菜師傅就留在了宮中;
第二類是滿族菜,說白了就是遊牧民族的烹飪飲食,今天北京著名的醋溜肉片加木須(醋溜木須)就是從滿族菜中的羊肉菜中來的;
第三類是蘇州菜,這沒什麼好說的,乾隆皇帝特別喜歡,甚至在乾隆四十三年的時候皇帝出巡東北,還要帶著御廚張東官隨行。張東官80後的人應該比較熟悉,畢竟有一部由徐崢、張庭主演的電視劇《滿漢全席》,就講的他的故事。
所以我們從任何能找到的材料看,皇帝吃的都是相當不錯的。但是:
皇帝的飲食習不好吃,主要被兩個條件制約著:
第一:嚴格的記錄程式。
凡是皇帝吃過的菜都必須詳細記錄烹飪過程,這樣才能保證皇帝不論在什麼時候吃,都能保證味道的一致性。比如乾隆皇帝有天忽然想吃雍正下酒的煮毛豆,那御廚做出來的一定能夠是雍正在位時的味道,絕對不會走樣。
中餐啊,少了廚師的靈感,食材的靈性就沒有了。
第二:御膳房的注意力。
基於許多原因,皇帝無法在膳宮吃飯,但皇帝想用餐的時候,御膳房就必須隨時供應。不論皇帝想吃什麼,往往都需要在1分鐘以內端上來,所以儘管內務府中御膳房是最大的一個部門,但大家要解決問題的核心卻不在吃飯上,而在於如何及時的給皇帝供給食物上。
這樣一來,東西也就那樣,沒什麼特別的。
據說有個故事是這樣的,反正我聽完,就再也不想念宮廷美食了:
乾隆皇帝有一次下江南的時候,江南的一些地主老財們就紛紛出錢,精心準備了一桌江浙地區的吃宴請乾隆皇帝。我們知道乾隆皇帝吃到好吃的東西總是喜歡題字的,但那天乾隆吃完了以後,一言不發就回去了。大驚失色的地主富商們花了無數銀錢打聽到乾隆皇帝的貼身太監,最終才弄明白原委,太監是這麼說的:
如果萬歲爺吃了你們的東西覺得好,回去想吃,吃不到我們這些做奴才的該怎麼辦?如果一些新鮮蔬菜,比如春筍,萬歲爺冬天想吃,弄不來,我們做奴才的又該怎麼辦?於是每道菜上菜之前,我都給菜上加了一大勺糖。
-
17 # 五味社
清朝皇帝的伙食歷代都是不同的。
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滿清貴族的飲食習慣都是一脈相承的,奢華與否從看殺了多少牛羊。如天聰十年,皇太極為慶賀“滿蒙聯姻”成功,“殺牲九十”;濟爾哈朗成婚,殺牛馬羊81只;就是一頓“順便”的宴席,為迎接科爾沁部使者,皇太極和額駙格格出關盛京,在碰面的地方吃一頓便飯,就是1匹馬2頭牛和24頭羊。
康熙時期,對滿清大量宰殺牛馬羊的習俗很不滿,進行相應的飲食改革,“漢席”開始出現,其實“漢席”和“滿席”一直是分開的,但人們常把它們搞混,稱為“滿漢全席”。
在很多影視劇中,描繪乾隆飲食鋪張浪費,其實這與歷史不符,乾隆的日常菜譜如下:燕窩肥雞絲熱鍋一品、羊肉片一品、鹿筋酒燒雞冠肉一品、火薰東坡鴨子一品、蒸燒肥雞羊烏又攢盤一品、後送春筍炒肉一品、上傳炒蘇蛋一品、象眼小饅首一品、白麵絲糕旋子米麵糕一品。 由此可見,乾隆每天不過吃個位數字的菜。
同樣在影視劇中,描繪從乾隆以後的帝王飲食是一路走下坡路,其實這又與歷史不符,如嘉慶的早餐就遠比乾隆的晚餐還要豐富,二十多道菜,類似燕窩、魚翅、海參等已經成為三餐必備。
道光和同治在數量上有突破,達到三十多道菜;在菜品上更有創新。
清朝飲食達到鼎盛時期是在慈禧時期,擁有四十多道菜,更有“千秋萬代”,“萬壽無疆”等吉祥話的菜品。即便是在庚子國變,兩宮西狩時,慈禧的飲食依舊是奢華無比。
-
18 # Mer86
清朝皇帝吃的伙食標準非常高,畢竟皇家的規矩是很大的。為皇帝做菜的御膳房裡,常年珍饈美味不斷,種類也是極其豐富,不論是烹飪手法、擺盤藝術還是營養搭配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可謂集古今之大成。但要說好不好吃,這就要另說了。
現在人未必吃的慣時代進步了,現代人的口味也變化了。而清朝皇帝的吃御膳是不能改變的,不僅配方不能創新,就連鹹淡也不能改,因為每一道菜的做法都是“祖宗制度”。
既然是祖宗制度,那就不能隨便改!
但問題是,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每個時代的人的口味也不一樣。菜式的配方如果不與時俱進,就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
比如說,清朝第一吃貨袁枚就曾經寫過一本名為《隨園食單》的食譜,他這份食譜裡面記載了當時的諸多美食。當代的一些做餐飲的商家以仿古菜做賣點,原滋原味的按照袁枚的食譜做,可根本沒有多少人愛吃。
事後商家做了調研,普遍的回覆都是認為仿古菜的味道太寡淡了,吃不慣。(現代人的味蕾都被各種調料慣壞了)
所以說,皇帝吃的好不好,還真得難說。御膳的標準肯定是不會差,但是現代的人未必吃得慣。
皇帝吃飯,形式大於實際清朝宮中御膳的管理機構有兩個,分別是光祿寺和內務府,兼具現在金融系統的華人民銀行和軍隊系統的總後勤部的職責,所有的食材調配都要從這兩個機構統一出入。
其中,光祿寺是國家的宴事機構,經常和禮部一道,專門負責朝廷各種慶典祭祀、外事接待以及朝中大臣的食物。比如說著名的滿漢全席就歸光祿寺負責。
而內務府管理的則只是宮中日常的膳食,也就是皇帝日常吃的。注意了,御膳房只負責皇帝一人的膳食。後宮太后、妃嬪的日常飲食,御膳房是不負責的。
正是因為御膳房不負責妃嬪的飲食,所以清宮的重量級人物,比如皇太后、皇后、得寵的妃子、皇子們,就都有各自的茶房。也就是所謂的“小灶”。有些皇帝就愛吃小灶,不愛吃正式的御膳,後面再細說。
據一些史料記載,皇帝吃飯規矩大,皇帝本人吃的是一點都不順心。
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皇帝看著一桌子美味珍饈,決不能像老百姓一樣大快朵頤,稱心如意的吃。每道菜再好吃,也決不能吃過三口,否則半個月都別想再見到這菜了。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為了不讓外人摸清皇帝的口味,防止被有歹人藉機下毒,宮裡管這規矩叫做“傳膳不勸膳”。
另外,皇帝舉辦國宴,招待大臣吃飯時,那就不是不順心了,而是遭罪。
按清朝的規矩,每年的元旦、冬至和萬壽節這三天,皇帝都要在太和殿廣場舉辦極為隆重的筵席,招待各少數民族王公以及外國使節。注意了,元旦和冬至都是在冬天!清朝的平均氣溫比現在低,而皇帝和大臣又都是在廣場上吃飯,凍死人了!
依常理來說,天氣冷就趕緊吃。但是皇帝請客不能這麼搞。整個流程是繁文縟節,連敬酒都有九個輪次,每一輪還都要重複各種禮儀。這一個流程折騰完了,湯菜也涼了,在場所有的人也被折磨得飢腸轆轆。實際上都是餓著肚子在折騰。包括皇帝本人。
這種形式主義大於實際的吃飯,皇帝本人能吃的好麼?所以每次國宴之後,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回去之後還要開小灶。
御膳房的水準並非一直都處於頂尖清朝皇帝的御膳不是一直都好。比如溥儀就曾經說過:御膳房做得菜沒法吃,還比不上太妃小灶做出來的好吃。
順便提一句,御膳房的負責人,其實不是宮裡的太監。很多電視劇只要拍御膳房,就是太監在那裡坐鎮。其實這是扯。
因為御膳房不是一般的地方,御廚的長官不可能讓太監和文官擔任。只能是由一等侍衛,也就是武官來擔任。
那麼,為什麼溥儀會喜歡吃小灶,極其反感御膳呢?這是因為清朝從光緒皇帝開始,皇帝從小就是跟著慈禧吃小灶,御膳房成了擺設,差事就漸漸懈怠了。
御廚們每次給皇帝做膳食都是擺擺樣子,敷衍了事。大部分的菜都提前做好,到了傳膳的時候,熱一遍就直接上桌,反正皇帝也不會真正吃,過了飯點還會再撤下去。說的難聽點,光緒和溥儀吃的御膳,其實都是現飯現菜,估計還是餿的。
所以溥儀才會說御膳都是垃圾玩意,真不如小灶吃的舒服。
而小灶做出來的東西,雖然豐富程度沒有御膳房那麼誇張,不會做一大桌子的菜。但是御膳房的形式感太強,皇帝真正愛吃的並不多。在很大程度上,御膳只是為了顯示皇家氣派。但是小灶就很實在了,皇帝點啥就做啥,專撿愛吃的做都行。哪怕是白米粥和饅頭都比御膳好吃。因為都是廚師現做的。
當然了,皇帝也不是傻子。如果御膳房不好好做菜,皇帝也不會留著這個部門。光緒之前的御膳房,還是挺靠譜的。比如乾隆在位時,他吃的就都是御膳房的菜。
但即便是乾隆皇帝,他也是儘量讓自己吃的舒服一點。比如乾隆四十八年,乾隆過生日。清宮檔案就詳細記載了乾隆生日那天的膳食。具體選單如下:
晾排骨、晾肉、拆鴨子;
雞翅幹攬肉丸子、五香雞豬肚;
羅漢麵筋、豬肉餡祺餅、青油卷;
燕窩芙蓉鴨子、麻酥雞、糟肉;
糟幹筍鍋燒鴨子、糖醋鍋渣;
另外還有餑餑(點心)若干、小菜(醬菜鹹菜之類)若干,以及嬪妃們向乾隆生日覲獻的四道菜。
注:因為乾隆不喜歡吃魚,所以他的選單裡面極少有魚類出現。
雖說皇帝過生日,但從這份選單來看,其實跟平時的規格沒什麼差別,即每餐大約也就是二十道菜(點心)左右。遠比不上御膳的那種規格。
從我們現在平常人的角度來看,乾隆皇帝也就是吃的多一點而已,但每道菜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皇帝的膳食,也不是每一道菜都要玩出特殊的花樣。
-
19 # 小約翰
清朝皇帝吃飯,從消耗量上看,是相當的驚人的。
按照檔案記載,清朝皇帝每天的御膳消耗如下:
肉22斤,湯肉5斤,豬油1斤,羊2只,雞5只,鴨3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19斤,大蘿蔔、水蘿蔔和胡蘿蔔共60個,包瓜、冬瓜各1個,苤藍、幹閉蕹菜各5個(每個6斤),蔥6斤,玉泉酒4兩,甜醬和清醬各3斤,醋2斤。魚蝦燕窩等山珍海味另算。
以上,是皇帝每天需要的食材,每天!
從數量上看,皇帝需要的食物,別說養活一個皇帝,給一個步兵連做飯都夠了!
所以我們閉著眼睛也能想出來,皇帝不可能吃這麼多東西。清朝一頓標準的御膳是一百二十道菜,要七張桌子才能擺完。
規模大是真的,種類多也是真的,食材昂貴也是真的,但是你說有多好吃嘛,,,那就呵呵了。
列位請相信,清朝皇帝吃飯排場再大,也不可能有咱們吃的東西好吃。
為什麼?
因為我們吃的是工業食品,他們吃的農業品。
過去的國宴上,有一道大菜,叫做“開水白菜”。這道菜的主要內容就是高湯和白菜,之所以一道白菜能上國宴,因為這道菜有古人所追求的終極味道——鮮。
開水白菜雖然做的是白菜,卻要用火腿、肥雞、海參等來燉湯,反覆提鮮。最後用這種高湯燉菜,讓白菜鮮的不得了。
可是現在,這道菜不能上國宴了,因為任何一個飯店做出來的白菜,都可以比當年的那道菜好吃。
為什麼?因為我們發明了味精。
味精對於人類烹飪的改變是顛覆性的,有了味精以後,食物的好吃程度提升了一個檔次。清朝皇帝吃的東西,不僅沒有味精,還沒有精米精面,沒有各種現代的調味料,他們做的菜很粗糙。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過去皇宮裡的御膳房,做菜最重要的不是好吃,而是另外兩點——1.排場,2,快。
排場關乎著皇家禮儀,皇上吃飯必須排場大。而快,是為了在任何時候皇帝有需求的時候,都可以隨時送上食物。
在沒有微波爐的當年,這就要求御膳房的鍋裡隨時燉著可以送上桌的菜(知道為啥消耗量那麼大了吧?),可以隨傳隨到。但這樣的菜註定是不新鮮的,所以皇帝吃的菜,排場肯定有,好吃是不太可能的。以至於溥儀後來回憶,在他當皇帝那會,御膳房做的菜已然是難吃的沒法下嚥了。
清朝皇帝吃飯,那可不是一般的動靜。整個帝國都要為皇帝的餐桌服務。
舉個例子,有一種魚叫做“鰣魚”,就是張愛玲三大恨裡面“鰣魚多刺”的那個鰣魚。這種魚味道極其鮮美,但多刺。而且它有一個重要特點——出水即死,只要一刻不沾水,立刻就死。蘇軾甚至說它只要被碰到鱗片就會死,因此被稱為“惜鱗魚”。
由於儲存難度大,吃這種魚稱為了身份的象徵,皇帝怎麼能錯過呢?
可是鰣魚在長江流域,皇帝在北京。怎麼樣保證北京的皇帝吃到新鮮的鰣魚呢?
清朝人想出的法,真是讓大家歎為觀止。
鰣魚在南京被打撈上岸,打撈上來以後立刻被放入裝有豬油和冰塊的箱子(可能這麼做能保證鰣魚不死),貼上南京軍政官員的封條,馬上飛騎跑向北京。
一路每三十里設立一站,有快騎等在路上接力,沿途所有地方官在路上恭候,伺候傳送鰣魚的騎兵。沿途崗亭白天插旗晚上掛燈,清理行人以防擋道。騎兵在馬上一刻不能停,交接的時候有地方官送上雞蛋,如果想吃飯的話可以在馬上吃雞蛋。總之,這些鰣魚從打撈上來之後直到送入北京,要一刻不停,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皇帝的餐桌上。
為了這條魚,朝廷要出動馬三千匹,民夫近萬人,動用南京到北京沿途兩千五百里一切軍事力量,就為了皇帝桌上一條皇上都不一定吃一口的魚。
所以當時有人寫了一首詩描寫這種“盛況”,這首詩叫《進鮮行》:
江南四月桃花水,鰣魚腥風滿江起。朱書檄下如火催,郡縣紛紛捉漁子。大網小網載滿船,官吏未飽民受鞭。百千中選能幾尾,每尾匣裝銀色鉛。濃油潑冰養貯好,臣某恭封馳上道。鉦聲遠來塵飛揚,行人驚避下道旁。縣官騎馬鞠躬立,打疊蛋酒供冰湯。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毖幾人馬幾匹?馬傷人死何足論,只求好魚呈至尊。
也有大臣看不過去,給皇上上書,您老人家就差這一條魚吃?這麼多的力量,這麼大的動靜,就為了滿足你的口腹之慾?不過沒有用,鰣魚還是照樣送。
因為皇帝吃的不是魚,是面子,是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尊嚴——只要跟我扯上一點關係的東西,你們都要拼命去做,哪怕老百姓痛不欲生,我的排場也不能下降一點。
慈禧太后屋裡裡從來不薰香,她用新鮮水果放在鼎裡燻屋子,每年要用掉足足八萬斤新鮮水果,都是從南方運來的。慈禧每頓飯都要一百二十道菜,而且山珍海味應有盡有,人家老太后還覺得沒有下筷子的東西。哪怕到了溥儀那時候,大清都眼看著藥丸了,御膳房每年也要花掉二十萬兩銀子,只為了給皇上做那些皇上根本不吃的菜。
這就是封建社會的黑暗,聽起來可恨嗎?
說起來,明清兩代,只有朱元璋和崇禎在吃飯上是比較樸素的。崇禎是為了做政治姿態,不吃肉。廚子為了皇上吃著好吃,給皇帝的蔬菜上菜之前,都放在鴨子肚子裡蒸幾小時。
而朱元璋則是真的愛惜民力,根據洪武時期的檔案,朱元璋吃的相當簡樸,每頓飯只有幾道菜,而且多是素菜,豆腐白菜蘿蔔啥的,所以後世傳朱元璋愛吃“珍珠翡翠白玉湯”,不是沒有依據的。
-
20 # 一貳一橙
“王天下者食天下,皇帝以天下養”,作為一國至尊的皇帝,自然需要至高的伙食標準,才能配得上至尊的身份了。
清帝每天的御膳分為主食、副食和小菜三方面。
清帝的伙食主食有:東北的粘高粱米粉子、山西的飛羅白麵、陝西的紫麥、寶雞的玉麥、蘭州的掛麵、山東的抻面、博粉、廣西的葛仙米、河北的福壽字餑餑、山東的耿餅、安徽的青餅,以及北京玉泉山的黃米、豐澤園的白米、湯泉的紫米。
副食有:直隸地方的豬、乳羊、雞、野雞、鴨,崇文門每年春季進的黃花魚、秋季進的銀魚,直隸保德州冬季進的石華魚,山東進的麒麟菜、海帶、紫菜、吉祥菜、魚翅等,兩淮地區進的風乾豬肉、糟鵝蛋、糟鴨蛋,湖廣進的銀魚乾、蝦米,外蒙進的鹿肉乾,長蘆鹽政進的豬、羊、雞、鴨、魚等。
小菜有:山東的扁豆、鳳尾菜,浙江的醬菜,江蘇的小菜,福建的閩姜等。此外還有鮮魚、鮮果等。
清帝進膳清朝的飲食特點:一不吃牛、二不吃狗、三南北口味皆有、四以滿族風味為主、五主要烹調方法為蒸燉煮燒。
像乾隆皇帝的一次早膳(早上六點開始),就有燕窩燴糟鴨子熱鍋一品、燕窩掛爐鴨子熱鍋一品、燕窩鴨絲熱鍋一品、燕窩白鴨子一品、口蘑拆肉一品、託湯鴨子一品等,基本上都是火鍋,便於加熱保溫。
而且乾隆是極會養生的專家,總結了前代滿族的飲食習慣,對宮廷的飲食結構加以調整,葷素搭配。規定皇帝、太后、皇后的每日飲食標準是:每次進膳用全份膳48品;每天用盤肉16斤、湯肉10斤、豬肉10斤、羊2只、雞5只、鴨3只、蔬菜19斤、蘿蔔60個、蔥6斤、玉泉酒4兩、青醬3斤、醋2斤和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棗等。
乾隆皇帝注重飲食,不像他父輩那樣節儉,康熙多吃菜食,少吃肉類,甚至還自己種米(除了喜歡吃鰣魚外,康熙稱得上是一個勤儉的皇帝)。
回覆列表
皇帝被譽為“九五之尊”不僅是在權利上的獨一無二,生活也相當的不同凡響。穿龍袍,住宮殿,前呼後擁。就連吃一頓飯也是平常人家幾年的口糧!
皇帝在用膳時,旁邊站著聽賞的人如嬪妃,皇子以及一些比較看中的大臣。盡興之餘會賞賜美食,被賞賜之人就會在另外的桌子上站著吃完,還要對食物進行稱讚!
首先是皇帝吃什麼呢,據《清宮檔案》記載:盤肉22斤、湯肉5斤、豬油1斤、羊2只、雞5只、鴨2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共19斤、蘿蔔60個、包瓜、冬瓜各1個、苤藍、廿維、蕹菜各6斤、蔥6斤、醬和清醬各3斤、醋2斤、玉泉酒4兩、餑餑8盤、每盤30個、乳牛50頭、每頭牛日產乳2斤、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葉75包。零零散散的加起來,一年足足吃掉幾萬兩銀子。
吃飯前的準備也是相當繁瑣,在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中記載:由幾十名穿戴齊整的太監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的直奔養心殿而來,進到明殿裡,由套上白袖頭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平日菜餚兩桌,冬天另設一桌火鍋,此外還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小桌。
膳食準備完畢以後 就連用膳時餐具也是一應俱全。例如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三日,在《御膳房金銀玉器底檔》中記載到:金羹匙1件、金匙1件、金叉子1件、金鑲牙箸1雙、銀西洋熱水鍋2只、有蓋銀熱鍋23只、有蓋小銀熱鍋6口……總計餐具種類43種,大部分金銀玉器。
對於皇帝來說更多的是為了擺譜而已,真正吃掉的膳食不過是鳳毛麟角,其餘大都白白浪費了!這還只是平時,逢年過節的話就更誇張了。慈禧在一次壽辰就吃掉了清朝幾年的稅收,何況還是在清朝內憂外患的時期,清朝皇帝的奢侈之分,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