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員外

    實際上,東晉皇帝沒啥武裝力量。或者說,皇帝並不能掌握東晉的全部軍隊。甚至作為皇族的司馬氏自身聲望都不夠高。與其說東晉是司馬氏建立的偏安朝廷,倒不如說,支援司馬氏,是南方漢族世家的無奈之舉。

    東晉的建立基礎是世家的支援,世家壟斷了東晉幾乎全部的政治資源。其中最大的是王家,一度有個說法,叫“王與馬,共天下”,這個馬,就是司馬。

    彼時,世家都有自己的軍隊,朝廷那點兵講真都不夠看,所以東晉建國以來,世家造反不斷。東晉也曾多次組織北伐,但是在這麼複雜的政治背景下,幾乎沒成功過。

    話說公元377年,謝玄被政府委任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對抗前秦。謝玄於是招募江淮子弟,訓練新軍,這就是被後世史學家稱讚為最強軍隊的“北府兵”。

    在淝水之戰之前,北府兵在淮南和前秦磕了兩三年,從無敗績。後來,前秦苻堅南征,東晉發八萬人迎敵,其中七萬人是北府兵。

    淝水之戰最先爆發的是淮南戰役,378年,苻堅命令符丕,慕容垂,姚萇等人共17萬人分三路進攻襄陽。襄陽守將朱序死守一年後城破被俘。苻堅又派彭超圍彭城,謝玄帥五萬北府兵,四戰四捷,全殲敵軍。

    隨後,苻堅舉百萬大軍親征,謝玄帶著八萬北府兵傾巢出動。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淝水之戰,東晉贏了。

    所以,此戰,基本款可以說是謝家在獨自硬剛前秦呀。。。北府軍自此一戰成名。謝家也由此一月躍成為和王家齊名的頂級世家。

    後來,劉裕等北府兵將領重建北府兵,建立劉宋朝廷。後來白衣將軍陳慶之挑了幾千精銳北伐,席捲北地,經常幾千對幾萬十幾萬的硬剛,一鼓而破,跟他媽神話似的。

  • 2 # 史有餘故

    感謝邀請。如果我們想知道淝水之戰為什麼東晉只有8萬人參戰,那我們就必須瞭解當時的制度和歷史狀況。前秦淝水之戰號稱百萬大軍,然而東晉雖然偏居一隅,屈屈8萬似乎面對這樣一場決定帝國命運的大戰有些可憐,那麼到底什麼原因導致東晉只有8萬人呢?今天猥員長就帶大家一起找尋一下原因。

    首先,我們必須要說的是,西晉這個國家是比較奇怪的,它的少數民族政策很寬鬆,北方很多民族內遷,導致了漢人人數其實並不佔絕對優勢。再加上西晉建國之後,大肆分封諸侯,導致中央實際控制的部隊很少,而地方上分封國控制的部隊很多。但是在八王之亂後,內耗不斷導致兵員緊缺,這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中央南遷,部隊都在地方大族手中,因此能拿出來的部隊真的是不多。

    其次,我們從制度上來說。西晉的軍事制度沿襲的是曹魏時期的軍戶制度,實行屯田。這樣的制度好處在於解決了流民問題同時也為統一大業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不好處在於軍戶時代承襲,而且數量並不多。到了西晉大一統後,兵員問題出現了,有的不願意當兵的只能選擇逃避,兵員得不到補充,那麼就出現了很多問題。

    到晉帝遷到江左之後,從旁護衛的就是由北方流民組成的北府軍,這也是淝水之戰的主力。到了江左,士族林立,私兵眾多,因此晉帝根本沒有實質的權力。淝水之戰就是東晉士族謝氏出兵迎敵的。除卻被軍閥化的北府軍就是謝氏一族的私兵,人數怎麼可能多呢。

    這是以北府一旅之兵而搏夷虜全國之師,這已經是東晉中央朝廷所能動員的極限了。那些世家大族們沒有在背後給謝安搗亂已經是對他的大力支援了。

  • 3 # 香姐逛歷史

    淝水之戰,為什麼東晉只派八萬人迎戰呢?

    淝水之戰,為何東晉只派八萬人迎戰?八萬人夠了,驕兵必敗不驕傲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雖然較之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談不上精彩,但卻給後人留下了: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成語典故,以及輕敵冒進、驕兵必敗的警示。

    不是東晉只派八萬兵,而是舉國兵力尚不足十分,再一篩選也就這麼多啦。西晉自八王之亂遭滅國後,司馬氏在王謝等賢臣良將輔助下,在建康(南京)建立了偏安一隅的東晉政權。忽聞前秦來犯,舉國一片驚慌。

    首先,東晉不是以一國之力迎戰前秦,頂多只是半國之力。要說清這個問題,非得對東晉政治格局有一番瞭解不可。

    自東晉開國後,內部長期動盪不安,形成兩個軍政中心,一個是長江上游的荊州(西部),一個是下游的揚州(東部),東晉帝國廣闊的西部實際上一直處於軍閥的控制之下,朝廷能控制的,只不過是東部幾個州而已。

    在東晉歷史上,一而再地出現地方軍閥威逼中央朝廷的現象。自三國以來,由於荊州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作為帝國在西部抵禦外敵入侵的屏障,誰主政荊州,誰就手握重兵。東晉是中國歷史上皇帝權力最弱的朝代,這種政治慣性之下,對地方軍閥沒有很強的控制力。在淝水之戰前,曾爆發過王敦之亂,蘇峻、祖約之亂,後來又出現桓溫,要不是他死得早,東晉可能就被他篡權了。

    桓溫死後,他的弟弟桓衝不似哥哥那般飛揚跋扈,無意染指朝政,積極改善與朝廷重臣謝安的關係。由於桓衝謙沖,謝安持重,東晉的政治面貌煥然一新。當時桓衝都督江、荊、梁、益、寧、交、廣七州諸軍事,謝安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諸軍事。表面上看,謝安掛了五個軍區司令員的頭銜,看起來似乎實力不弱,實則不然。除了揚州之外,他都督的豫、徐、兗、青四州,多半被前秦佔領,有名而無實。

    當苻堅以百萬之眾大舉南侵,謝安派出八萬人馬迎戰。這八萬人,不是整個晉國的兵力,而只是朝廷所能動用的東部諸州的兵力,不包括桓衝控制下的西部諸州。因此,我說晉國不是以舉國之力迎戰前秦,甚至連半國之力都沒有,只是以東部幾個州迎戰。

    那麼西部的桓衝有多少兵力呢?比朝廷要雄厚得多!在淝水之戰前夕,桓衝曾以十萬之眾進攻前秦控制的襄陽,可見他的兵力之多,要遠遠超過朝廷。桓衝控制下的部隊,朝廷根本是無法染指的。

    苻堅大舉南侵,目標是東晉首都建康,這是屬於朝廷的勢力範圍。當時桓衝提出要派三千人入援建康,謝安婉言拒絕了。說實話,三千人真是杯水車薪,能頂個屁用。桓衝首先考慮的保衛荊州,面對前秦史無前例的龐大軍隊,他也不敢派出更多的軍隊交給朝廷。對此,謝安回覆桓衝說:“朝廷已有應急方案,士兵武器都不缺,這支部隊應留在西部以防備敵人入侵。”三千人意義不大,乾脆不要了。因此,最終迎戰苻堅的,只有八萬人。

    其次,兵貴精不貴多,與其拼湊幾十萬烏合之眾,不如用好“北府軍”這把尖刀。

    如果謝安非要臨時徵兵幾十萬迎戰,當然不是不可能。但臨時徵兵有幾個問題:第一,軍隊毫無戰鬥力,有時還能添亂;第二,引發社會動盪。後來東晉權臣司馬元顯為擴充自己的力量而大舉徵兵,誘發了孫恩起義,這便是一例。

    東晉的這八萬人馬,是以“北府軍”為核心。謝安是比較有危機意識的,在八年前,他就十分擔心前秦入侵,於是大力加強國防,打造一支強大的武裝,這就是以謝玄為首的北府軍。北府軍組建後,多次參加對前秦的戰爭,在戰火中茁壯成長,屢屢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成為東晉抵禦外來侵略之重器。

    我們覆盤淝水之戰,會發現前秦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因為人太多!烏合之眾太多!淝水之戰是個奇蹟,因為前秦軍隊並不是被東晉擊敗的,而是自己亂掉的。有人一喊“秦軍敗矣”,整個前秦陣營大亂,最後無法控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被招募入伍的烏合之眾添亂。

    為了一戰平定江南,苻堅採取每十丁徵一兵的原則,其中良家子弟凡二十歲以下且有材勇者,皆授羽林郎。當時良家子弟前來報名參軍的有三萬餘人,還都自帶馬匹,組成一支青年羽林軍。苻堅的弟弟苻融告誡說:“少年羽林軍那些個良家子弟都是富二代,不習兵事,只會拍馬屁罷了。陛下要是輕信這些人,恐怕後患無窮,到時追悔莫及。”

    在淝水之戰前,前秦軍隊橫掃天下,軍紀嚴明,令行禁止,怎麼可能發生騷動與混亂呢?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引發騷動與混亂的,必定是毫無作戰經驗的新兵。在此之前,前秦的常備軍大約在30萬左右,突然擴充到百萬,也就是三個兵裡,有兩個是新兵。大家想想,一旦新兵出現混亂,如何制止得住呢?

    因此,我認為謝安寧可堅持以八萬精兵迎戰,而不刻意地拼湊更多的烏合之眾,是完全正確的。

    再者,前秦軍雖號稱百萬,在淝水戰場實際上是三十萬,有經驗的老兵更少。

    在淝水之戰前一年,苻堅的計劃是動員九十七萬兵力。後來南侵時,具體的數量是步兵六十幾萬,騎兵二十七萬,所有兵力大約九十萬,稱百萬雄師也不算過分。但這些軍隊並不是同時投入戰場的,前鋒兵團三十萬人抵達前線時,較偏遠的地區的涼州兵團、幽州兵團、冀州兵團、蜀漢兵團等尚在晝夜兼程趕路。

    從人數對比看,東晉八萬人馬,比起前秦三十萬人馬,也是很懸殊的。但是正如我前面分析的,前秦軍隊中大約有三分之二是毫無戰鬥力的新兵蛋子,以此推算,秦軍前鋒的三十萬人,大約只有十萬人比較有戰鬥力,這樣一比,差距就沒那麼大了。

    比如淝水之戰的開幕戰洛澗之戰,當時劉牢之率五千北府軍,大破五萬秦軍,秦軍死一萬五千人。按理說,秦軍實力不應該如此不濟,要知道前秦曾以六萬之眾,擊破三十萬燕軍,滅掉前燕,實力不是吹出來的。後來前秦又消滅仇池、前涼、代,完全統一北方,武力之盛可見一斑。五萬秦軍打不過五千北府軍,只有一個解釋,這支秦軍主要是新兵。

    綜上所述,淝水之戰時期的東晉政治和軍事結果也就一目瞭然了。

    首先是皇族,弱雞般存在。皇帝的手上壓根就沒有多少兵。東晉的主力軍事武裝實際上是掌握在士族手上的。

    其次是士族,真正擁有權力的群體。這個群體沒有統一的領導,因為能把士族統一,就意味大權在握,可以篡權了。所以淝水之戰前計程車族,都是割據自立,擁兵自重。

    當時擁兵自重的南方士族主要分四大塊,分別是江東士族、荊州士族、益州士族以及嶺南士族。不過益州當時已經被前秦攻陷了,這一群體被排除在外;嶺南士族因為離前線太遠,也跟他們沒關係。所以真正跟前秦幹仗的,只有荊州士族和江東士族。這也就是說,東晉和前秦的戰爭,是一場東晉和前秦的總體戰。在江東和荊州都有戰事。只不過主戰場(淝水)在淮南,所以給人一種錯覺,就是前秦八十七萬大軍討伐東晉,而東晉只派了八萬人迎戰,好像東晉只有八萬人似的,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

    因為前秦與東晉打的是總體戰,江東和荊州都有戰事。前秦軍把主力(約三十萬)部隊放在了淮南,這是當時江東士族的地盤。前面也說了,東晉計程車族割據自立。前秦打江東,這事與其它地區計程車族無關。畢竟仗又沒有打到他們的家門口,犯不著賣命。另一方面,作為次要戰場的荊州也有戰事,不可能竭盡全力的去幫江東。因此,淝水之戰的八萬晉軍,其實就是江東士族的武裝力量,也可以說是東晉中央朝廷的武裝力量。

    以當時江東士族的財力來說,這八萬人真不算少了。畢竟士族的權勢再大,也只是個土豪而已,以一家一姓的所能控制的人口財力,不足以支撐豢養一支過於龐大的軍隊。這種現象不僅僅是東晉的問題,縱觀整個南北朝的軍事對抗史,都是如此。比如南朝軍隊數次北伐的兵力數字,軍隊人數卻少得可憐,一般只有數萬人,幾乎很少見到超過十萬的記錄,遠遠少於與其對抗的北朝軍隊。

    所以為何淝水之戰時,東晉只有八萬人?因為這是當時江東士族(以謝家為主)和東晉朝廷所能動員的極限了。畢竟淝水在江東士族的地盤上,苻堅的目標也是東晉朝廷的所在地。其它地方計程車族認為跟他們沒關係,都在坐立觀望,不派兵支援。

    說到這裡,有一個疑惑就產生了。為什麼江南士族會對前秦南侵如此不上心呢?難道他們不怕做二等公民?這是因為,士族之間也存在相互兼併的現象。被北方胡人統治雖然不好,但是保住自己家族的地位更重要。士族的私兵是他們安身立命的資本,怎麼可能拿去給謝安和朝廷當炮灰呢?那些世家大族們沒有在背後給謝安搗亂,沒有給前秦當帶路黨,已經是對謝安和朝廷最大的支援了。

    總的來說,前秦與東晉打了一場滅國級的總體戰。這場總體戰,前秦全線出擊,不是隻打江東,而是江東和荊州一起打。使得東晉不可能把兵力全調到一個地方。如果把兵力全部調入淝水,那麼西線的荊州肯定會崩潰。並且朝廷本來也調不動荊州的兵馬,這是士族政治的弊端。至於淝水之戰,只是這一場前秦與東晉總體戰中的一次戰役而已。東晉在這次戰役中派出了八萬人。但這八萬人不是東晉的所有武裝力量,只是江東士族(謝氏)的全部力量。以當時的政治結構來說,八萬人已經個不小的數字了。

  • 4 # 白也bye

    當時的東晉砸鍋賣鐵也只能拿出八萬

    東晉的勢力構成太複雜了。晉室東渡,但是其實力並不能佔據絕對優勢(其實算是被迎過江東的),江東地區各大士族實力都很強,最主要的兩家,一是陳郡謝氏,謝玄的北府軍,這也是淝水之戰晉軍的主力,能拿出八萬已經是極限了;二是桓溫家族,此時桓溫已死,他的弟弟桓衝繼續經營蜀地,鞏固荊州防線,人馬十餘萬。

    淝水之戰,戰場東西綿延千里,能為東晉一戰的,也就是這兩大士族集團。其中桓衝軍守衛荊州,面對前秦大軍,是不敢分兵的。歷代北方政權統一南方的過程都表面,北軍必須有沿江而下,摧毀荊州、襄陽防線的實力,才能消滅南軍。桓衝面對虎視眈眈的鮮卑慕容垂羌姚萇軍,不敢輕舉妄動。但此舉無疑牽制了前秦大量精銳部隊,因為桓衝軍有足夠的實力渡江反擊,大批前秦軍被牽制在東西戰場之間。所以在淝水正面戰場上,東晉只能拿出這八萬人。

    百萬大軍水分太大

    堅髮長安,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前後千里,旗鼓相望。堅至項城,涼州之兵始達咸陽,蜀漢之軍順流而下,幽、冀之眾至於彭城,東西萬里,水陸齊進。運漕萬艘,自河入石門,達於汝、潁。

    前秦看似軍力強盛,但過於分散,再加上牽制與桓衝的,有多少到達淝水是個未知數。而且以前秦的疆域和人口,在經歷了十幾年的戰爭後,前秦能拿出來用於一線作戰的部隊應該不會超過三十萬。

    堅下書悉發諸州公私馬,人十丁遣一兵。門在灼然者,為崇文義從。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武藝驍勇,富室材雄者,皆拜羽林郎。

    每十個男子抽一個入伍。臨時拼湊起來的軍隊,怎麼和北府軍比?因此,八萬足矣擊潰當面之地,事實上也印證了謝玄、謝安的推斷,雙方剛剛一接觸,前秦的軍隊就潰散了。

    最淡定(裝)的主帥

    謝玄率領北府軍在前面浴血奮戰,此戰關乎東晉國運,生死存亡在此一舉,形勢又是敵強我弱,差距懸殊,全華人的眼睛都在盯著這裡。但是東晉士族領袖謝安毫不在意,在院子裡悠然下棋,似乎對侄子謝玄非常自信。等到軍前派人傳來捷報,已經大勝前秦軍,謝玄神色淡定,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小兒輩,大破敵。”繼續下棋,而棋友興奮得不行,跑到街上慶祝去了。

    謝安這才起身,“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鞋踢斷了都沒有感覺,你說這得興奮成什麼樣!?

  • 5 # 世界人文通史

    淝水之戰是五胡16國時期由前秦發起的統一戰爭,可出人意料的是強大的前秦在淝水之戰中遭遇慘敗,國力弱小的東晉反而獲勝。戰後,前秦國土崩瓦解,東晉的軍隊一路高歌追擊到了黃河岸邊。根據《晉書》的記載,交戰雙方在實力的對比上可謂有天壤之別:前秦動用了約百萬大軍討伐東晉,而東晉部署在淝水前線的部隊卻只有區區的8萬人。

    時間回到淝水之戰爆發前:五胡16國後期,前秦苻堅先後攻滅前燕、仇池、拓拔代國、前涼等割據政權,用武力統一了中國北方。苻堅曾驕傲地認為:我自起兵以來,所向克定,橫掃華北,唯有淮南東晉負隅頑抗。今願盡起大軍百萬,擊入建康(東晉首都)。當時的東晉國小兵弱,只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在國力上遠遠不如前秦。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東晉名臣桓溫(生前滅成漢、伐前秦、攻前燕)已經去世,而另一位輔政大臣謝安垂垂老矣。從這一點上看,無論是軍隊數量還是將領素質,東晉似乎都不是前秦的對手。

    383年,前秦將領苻融統領前鋒27萬人馬進圍淮南,苻堅本人從全國徵發了60餘萬主力向前線集結。隨著前秦不斷增兵,東晉的形勢已危如累卵。但是坐鎮指揮的東晉名臣謝安看出了秦軍的破綻,他認為秦軍雖然數量十分龐大,但是部隊的成份魚龍混雜。羌族姚萇、鮮卑族慕容垂等人各懷私心,並不願意為前秦拼死作戰(戰後的姚萇、慕容垂等人各自稱帝,就是因為儲存了實力),另外就是秦軍雖然號稱百萬、投鞭斷流,實際上部隊的集結速度十分緩慢,真正到達前線的部隊還不到30萬人。東晉取勝的關鍵就是儘早決戰,不宜久拖。

    當時的東晉王朝只有區區淮南彈丸之地,地廣人稀,全華人口不到一千萬。根據《晉書》記載,淝水之戰前後的東晉人口也只有800萬人左右,同時期的前秦人口有2000萬之多。由於全華人口稀少,加上東晉國內派系林立,所以謝安當時能夠動員的機動兵力只有那8萬北府軍,這支軍隊是東晉王朝招納北方流民所組成的精銳,常年與北方軍團交戰。

    另一點就是:淝水之戰雖然是前秦與東晉的決戰,但是隻覆蓋了東線戰場,東晉在漫長的國境線上還不得不抽出兵力鎮守其他的要害城市。當時的荊州刺史桓衝(權臣桓溫之弟)還掌握著10萬晉軍。桓衝自請出鎮荊州,在長江上游抵禦著前秦。桓氏與謝氏兩大家族本身又是政敵,所以謝安能抽調的兵力是有限的。

    淝水之戰的結果:在前秦的主力部隊完全達到淝水前,晉軍的總指揮謝安果斷採取朱序的“速戰速決”策略,調動8萬北府軍集中優勢兵力追擊潰敗的秦軍,採取各個擊破,並斬殺了苻堅的弟弟苻融。前秦的將領姚萇、慕容垂等人只顧自保,無心與東晉決戰,全部逃回北方。全盛時期的前秦帝國因為遭遇這場變故,很快就瓦解為後秦、西秦、北魏、後燕、後涼等國。

  • 6 # 君山話史

    首先,東晉不是以一國之力迎戰前秦,頂多只是半國之力。

    要說清這個問題,非得對東晉政治格局有一番瞭解不可。

    自東晉開國後,內部長期動盪不安,形成兩個軍政中心,一個是長江上游的荊州(西部),一個是下游的揚州(東部),東晉帝國廣闊的西部實際上一直處於軍閥的控制之下,朝廷能控制的,只不過是東部幾個州而已。

    在東晉歷史上,一而再地出現地方軍閥威逼中央朝廷的現象。自三國以來,由於荊州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作為帝國在西部抵禦外敵入侵的屏障,誰主政荊州,誰就手握重兵。東晉是中國歷史上皇帝權力最弱的朝代,這種政治慣性之下,對地方軍閥沒有很強的控制力。在淝水之戰前,曾爆發過王敦之亂,蘇峻、祖約之亂,後來又出現桓溫,要不是他死得早,東晉可能就被他篡權了。

    桓溫死後,他的弟弟桓衝不似哥哥那般飛揚跋扈,無意染指朝政,積極改善與朝廷重臣謝安的關係。由於桓衝謙沖,謝安持重,東晉的政治面貌煥然一新。當時桓衝都督江、荊、梁、益、寧、交、廣七州諸軍事,謝安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諸軍事。表面上看,謝安掛了五個軍區司令員的頭銜,看起來似乎實力不弱,實則不然。除了揚州之外,他都督的豫、徐、兗、青四州,多半被前秦佔領,有名而無實。

    當苻堅以百萬之眾大舉南侵,謝安派出八萬人馬迎戰。這八萬人,不是整個晉國的兵力,而只是朝廷所能動用的東部諸州的兵力,不包括桓衝控制下的西部諸州。因此,我說晉國不是以舉國之力迎戰前秦,甚至連半國之力都沒有,只是以東部幾個州迎戰。

    那麼西部的桓衝有多少兵力呢?比朝廷要雄厚得多!在淝水之戰前夕,桓衝曾以十萬之眾進攻前秦控制的襄陽,可見他的兵力之多,要遠遠超過朝廷。桓衝控制下的部隊,朝廷根本是無法染指的。

    苻堅大舉南侵,目標是東晉首都建康,這是屬於朝廷的勢力範圍。當時桓衝提出要派三千人入援建康,謝安婉言拒絕了。說實話,三千人真是杯水車薪,能頂個屁用。桓衝首先考慮的保衛荊州,面對前秦史無前例的龐大軍隊,他也不敢派出更多的軍隊交給朝廷。對此,謝安回覆桓衝說:“朝廷已有應急方案,士兵武器都不缺,這支部隊應留在西部以防備敵人入侵。”三千人意義不大,乾脆不要了。

    因此,最終迎戰苻堅的,只有八萬人。

    其次,兵貴精不貴多,與其拼湊幾十萬烏合之眾,不如用好“北府軍”這把尖刀。

    如果謝安非要臨時徵兵幾十萬迎戰,當然不是不可能。但臨時徵兵有幾個問題:第一,軍隊毫無戰鬥力,有時還能添亂;第二,引發社會動盪。後來東晉權臣司馬元顯為擴充自己的力量而大舉徵兵,誘發了孫恩起義,這便是一例。

    東晉的這八萬人馬,是以“北府軍”為核心。謝安是比較有危機意識的,在八年前,他就十分擔心前秦入侵,於是大力加強國防,打造一支強大的武裝,這就是以謝玄為首的北府軍。北府軍組建後,多次參加對前秦的戰爭,在戰火中茁壯成長,屢屢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成為東晉抵禦外來侵略之重器。

    我們覆盤淝水之戰,會發現前秦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因為人太多!烏合之眾太多!淝水之戰是個奇蹟,因為前秦軍隊並不是被東晉擊敗的,而是自己亂掉的。有人一喊“秦軍敗矣”,整個前秦陣營大亂,最後無法控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被招募入伍的烏合之眾添亂。

    為了一戰平定江南,苻堅採取每十丁徵一兵的原則,其中良家子弟凡二十歲以下且有材勇者,皆授羽林郎。當時良家子弟前來報名參軍的有三萬餘人,還都自帶馬匹,組成一支青年羽林軍。苻堅的弟弟苻融告誡說:“少年羽林軍那些個良家子弟都是富二代,不習兵事,只會拍馬屁罷了。陛下要是輕信這些人,恐怕後患無窮,到時追悔莫及。”

    在淝水之戰前,前秦軍隊橫掃天下,軍紀嚴明,令行禁止,怎麼可能發生騷動與混亂呢?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引發騷動與混亂的,必定是毫無作戰經驗的新兵。在此之前,前秦的常備軍大約在30萬左右,突然擴充到百萬,也就是三個兵裡,有兩個是新兵。大家想想,一旦新兵出現混亂,如何制止得住呢?

    因此,我認為謝安寧可堅持以八萬精兵迎戰,而不刻意地拼湊更多的烏合之眾,是完全正確的。

    其三,前秦軍雖號稱百萬,在淝水戰場實際上是三十萬,有經驗的老兵更少。

    在淝水之戰前一年,苻堅的計劃是動員九十七萬兵力。後來南侵時,具體的數量是步兵六十幾萬,騎兵二十七萬,所有兵力大約九十萬,稱百萬雄師也不算過分。但這些軍隊並不是同時投入戰場的,前鋒兵團三十萬人抵達前線時,較偏遠的地區的涼州兵團、幽州兵團、冀州兵團、蜀漢兵團等尚在晝夜兼程趕路。

    從人數對比看,東晉八萬人馬,比起前秦三十萬人馬,也是很懸殊的。但是正如我前面分析的,前秦軍隊中大約有三分之二是毫無戰鬥力的新兵蛋子,以此推算,秦軍前鋒的三十萬人,大約只有十萬人比較有戰鬥力,這樣一比,差距就沒那麼大了。

    比如淝水之戰的開幕戰洛澗之戰,當時劉牢之率五千北府軍,大破五萬秦軍,秦軍死一萬五千人。按理說,秦軍實力不應該如此不濟,要知道前秦曾以六萬之眾,擊破三十萬燕軍,滅掉前燕,實力不是吹出來的。後來前秦又消滅仇池、前涼、代,完全統一北方,武力之盛可見一斑。五萬秦軍打不過五千北府軍,只有一個解釋,這支秦軍主要是新兵。

    瞭解以上事實後,就可以知道,所謂以八萬對百萬實際上是不存在,雙方懸殊雖然很大,但並非很多人想象的一比十二的差距。淝水之戰,東晉沒有必勝之局,我想謝安能想到的最好結果,可能就是阻止住敵人進攻罷了。此戰之所以改寫歷史,不能不說有些運氣的成分。

  • 7 # 憶尋塵

    淝水之戰可以說是一場非常精彩的攻防戰。謝安率領的八萬兵馬和符堅的百萬大局碰撞,結局確是以前秦的敗亡告終。

    符堅在一統北方後,揮師南下,又想要一統中原,然而他的百萬大軍卻是一個“大雜燴”,漢人、鮮卑、羌、氐,可以說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雜牌軍,人心駁雜,所以稱不上是一個完全的軍隊,甚至大部分人都不信服符堅的帶領。

    而東晉為什麼只出八萬兵馬

    首先符堅的百萬兵馬是個虛指,當時北方經歷完戰亂,人群中以十抽一的方式下,彙集而來的軍隊,根本達不到百萬的要求。再者,東晉作為守方,八萬守一座城是一個非常適合的兵力。攻守戰不同於兩方的野外交戰,地勢和城牆堅固程度很大程度上就能影響戰果,而兵力不是主要因素。

    當然淝水之戰的勝利還有謝安的充分表現,謝安寫信給符堅說要過河與之交戰。符堅考慮之後,決定將他們放過半渡然後偷襲,於是下令軍隊後撤。

    這就是兵法中半渡而擊的理論。

    符堅想讓自己的軍隊有序後退。 可是好幾十萬人撤退,謝安看時機成熟,就讓晉軍那邊嚷嚷著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前秦軍隊聽到信以為真,大家高喊著“快跑啊”。加上前秦隊伍列陣戰線很長,後面的也不知道前面發生了啥事,於是瘋狂的發生踩踏,兵敗如山倒。 謝玄、謝石統領部隊乘機渡過淝水,展開閃電行動,符融這個指揮官,想騎馬去穩住部隊,卻被亂軍踩踏而死,前線指揮官死了,部隊更是呈頹敗之勢瓦解,在撤退踩踏中,符堅中箭受傷,逃至淮北。

    這便是淝水之戰,謝安以八萬破百萬的故事,東晉的國祚有得以延續一段時間。

  • 8 # 釣魚倌

    一、國小力弱

    當時的東晉,經過西晉的長期消耗,能夠調動的精銳力量很有限,東晉的軍隊大體上來說分兩個部分,一個是地方軍閥部隊,由桓氏掌握,駐紮於荊襄。另一部分是由東晉朝廷直接掌控的中央軍,由謝氏掌握,八萬基本就是忠誠可靠、隨時聽候朝廷調遣的全部力量了。

    二、兵貴精、將在謀

    打仗作戰,兵貴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

    當時的東晉實行世兵制度,簡單的說就是世世代代都是職業軍人,軍隊職業化很高,士兵戰鬥力很強。

    三、前秦軍隊主力和東晉部分部隊的對決。

    淝水之戰,前秦豪賭,主力盡出,正規軍二十來萬加上戰前徵募的幾十萬壯丁,號稱百萬,其實就是個大雜燴,烏合之眾人心不齊,隱患不少,所以才會生出草木皆兵之心。

    而東晉出動的只是朝廷可控的北府兵,簡單說就是中央軍。兵精將良,戰鬥力強悍。再加上有內應在前秦軍隊,對前期軍隊瞭如指掌,戰時裡應外合,所以剛一開戰,前秦軍隊裡就有人大喊“秦軍敗了”,使得本來就不壘實的軍心大亂,導致前秦軍隊蜂擁後退,把自己的主帥都給擠下馬踩死了。

    以上綜述就是淝水之戰兩軍人數巨大差異的原因。

  • 9 # 聖豬明

    詳細分析手機寫不下,粗談一下,我個人看法符堅部隊南伐八九十萬人應符合史實,但是按符堅十丁抽一徵兵方法看,這八九十萬兵大部分是無訓練新兵,組織紀律比較,無法經守嚴峻敵陣衝擊。第二八九十萬人分幾個方向進攻東晉,淝水決戰是其中一個主戰方向,兵力大約在二十萬左右,本身部隊就有內奸接應,部隊作戰意志就不統一,在部隊後撤時受到敵方宣佈:xx敗退,xx被擊殺,謠言後,在東晉軍隊追殺情況,發生崩營就比較正常(可叄照童話故事咕咚來了)。第三東晉部隊是非常精銳府兵,不論是東晉中央政府,還是東晉地方軍閥都有足夠軍事能力與經濟能力支撐起這場戰爭,無論是陣地野戰,還是防禦城戰,東晉都佔天時地利人和。可以推理,即使東晉使用最保守純防禦戰,就是拖也會把符堅部隊龐大後勤拖跨,更何況符堅帝國只是個由遊牧民族剛統一北方國家,處處存在軍事分裂,政治危機,經濟也支撐不起這種超大征戰統一戰爭。

  • 10 # 靈石蘊

    先做個對比

    317年前後,祖逖北伐,渡江時只有200兵丁,到了對岸,也不過招了2000人左右;349年,殷浩北伐時,兵馬多一些,出兵的時候有7萬大軍,不過裡面有3萬是投靠來的羌族姚氏,後來也背叛了;354年,桓溫北伐時,有4萬大軍;369年打前燕,準備了5萬軍馬,那時候前燕估計有千萬人口吧……

    這麼比較來說,東晉派出8萬兵馬,還是蠻多的

    當然,說東晉只派8萬人馬也不正確,東晉和前秦接壤線很長,各有各的防區,代表朝堂的謝家負責淝水一線,而地方,比如地方大員桓衝,隨時能聚集十萬兵馬

    這也能看出來,東晉的王與馬共天下不是簡單一句話,各地豪族門閥有私兵,而這些兵,是能與司馬家共天下的基礎,東晉朝堂,調不動!東晉派出的兵馬,其實也只是謝傢俬兵,當時朝堂謝安主政,這兵馬是謝玄鎮守鎮江時候,招收的北地流民,稱之為北府兵

  • 11 # 有書共讀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作為從小學到高中均入選歷史課本的“明星戰役”,它已經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那麼,為什麼明明前秦派出了驚人的87萬的總兵力,東晉卻僅僅拿出8萬人迎戰呢,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淝水之戰實際參戰兵力對比並非87:8

    淝水之戰是前秦發起的、旨在滅亡東晉、統一全中國的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換句話說,淝水戰場只是整個秦晉戰爭的一個點,按照《資治通鑑•晉紀二十六》的記載,前秦實際上是沿長江、淮河一線呈半包圍狀態分四路進攻東晉。

    第一路是苻融主力30萬人直接渡淮進攻壽陽,第二路是從幽州、冀州徵發的兵力約20萬抵達彭城,目的地應該是直達淮北,渡淮進攻東晉的首都建康(今天的南京)。

    第三路是張蠔、慕容垂15萬從北面進攻荊州夏口,並且在十月攻克鄖城(今天的湖北安陸)。第四路是督益、梁州諸軍事(即指揮巴蜀、漢中兵力)的龍驤將軍姚萇10萬人沿長江和沔水東出,會合張蠔、慕容垂出襄陽進攻夏口。因此,在淝水主戰場的實際兵力對比是30:8。

    二、東晉的實力及兵力配置

    東晉南渡之後真的可以用“積貧積弱”來形容。311年的寧平城大戰,西晉最後的10餘萬兵力被石勒2萬精騎全殲,晉朝宗室幾乎是裸奔到江南,依靠南渡士族與江東士族共同執政,但內部又因為利益分配(北方大量人口湧入江東,南渡士族到江東要圈地吧,那肯定就要動原來的吳姓士族的乳酪了)等問題導致政局不穩。

    南渡之後即相繼發生王敦之亂(322-324年)、蘇峻祖約之亂(327-328年)。到淝水之戰前,東晉的軍事力量實際上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荊州刺史桓衝的10萬人馬,這支軍隊是桓溫時期打下的基礎,淝水之戰時負責在長江中上游對前秦的慕容垂、姚萇的25萬人作戰。

    另一部分就是在長江下游、377年謝玄在京口、廣陵以北方流民為基礎組建的8萬“北府兵”,這支兵力是整個東晉的精銳(也是後來南朝宋太祖劉裕賴以起家的精銳),因為這些北方流民在南渡之前就是半軍事化的組織(為了在“五胡亂華”的亂世活命真不容易啊),本身具有和胡人的作戰經驗,而且自己老家被胡人佔了,打起仗來那是國仇家恨擱一塊兒,戰鬥力特別強。

    所以,不是東晉看不起苻堅,只派8萬人迎戰,而是他只拿得出8萬人,而這已經是東晉在揚州地區的全部家當。

  • 12 # Mer86

    東晉時代是典型的門閥政治,而且還是門閥政治的巔峰。那麼何為門閥政治呢?簡單說,就是門閥士族與皇權的共治天下。那麼皇帝為什麼願意與士族共治天下呢?這個還要從東漢末年開始說起。

    東漢末年,皇權旁落。一些出生於四世三公家族的豪門子弟,比如袁紹、袁術;一些宗室出身的劉姓子弟,比如劉焉、劉表;一些在地方州郡頗具影響力計程車族子弟,比如公孫瓚、馬超等人,紛紛割據自立。這麼人要麼自己就是豪門大族,要麼依靠割據地的豪門大族,把割據地變成了獨立小王國。雖然後來魏武帝曹操極盡之所能的打壓豪門大族,但是豪門大族的崛起是不可逆轉的。

    曹操死後,曹丕繼立。因為他沒有自己老爹的威望,所以他就不可能像自己老爹那樣繼續打壓豪族,否則統治地位不保。於是曹丕搞了一套九品中正制,等於在制度上承認了豪族在社會上的政治地位。曹魏政權也就變成了皇帝與豪門共治天下的局面。

    魏明帝曹叡死後,曹魏皇室也皇權旁落。司馬懿在擊敗曹爽後,控制了曹魏的軍政大權。對於篡位上位的司馬家族來說,他們的統治基礎比曹丕還弱(無尺寸之功)。因此為了篡奪皇位,司馬氏一方面打壓不服他們的曹魏殘餘勢力,一方面也仿效曹丕當年拉攏豪門大族的辦法,給了豪門大族更大的政治權力。

    簡單點說,晉朝的軍政大權掌握在豪門大族手中。這些豪族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資源,依靠這些土地(莊園經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並透過這些財富,招攬人才為其服務,豢養家兵護其家財。

    晉武帝司馬炎登基後,豪門大族的勢力已經可以影響皇權了。為了制約日益膨脹的豪族,司馬炎大封司馬氏,把自己的子侄輩封到各地當王,企圖利用分封制的方式擴大司馬家族的控制力,把豪族手中的權力再奪回來。但問題是,司馬懿靠篡位奪權才上的位,這就給了司馬家族一種錯覺:老祖宗可以篡位奪權,我們為什麼就不可以呢?基於這種想法,司馬炎死後,司馬家族立刻就爆發了內亂。這些司馬家族的傻孩子們相互攻擊如仇讎,為了奪權殺紅了眼。殺得天下大亂,子嗣凋零。司馬家族的影響力急劇下降!(司馬家族掌控的軍隊都殺完了)

    匈奴人劉淵看見中原大亂,乘機率領族人起兵造反。他這一造反,又把八王之亂中倖存下來的司馬氏王爺們也殺了一遍。僅洛陽一戰,司馬氏控制的軍隊就被殺了十萬多,包括襄陽王司馬範、任城王司馬濟、西河王司馬喜、梁王司馬禧、齊王司馬超、吏部尚書劉望、豫州刺史劉喬、太傅長史庾顗等人都被胡人俘虜。最後也都被殺了。

    經此一役,司馬家族元氣大傷。一些逃到江南的司馬氏,比如後來的晉元帝司馬睿,他是要兵沒兵,要錢沒錢,也就是掛一個皇族頭銜空筒子王爺而已,其實什麼實力都沒有。他能當上皇帝,完全就是仰仗江南的豪門大族抬舉。

    因此東晉皇帝的權力不是一般的小,而是特別特別小,根本沒人拿皇帝當回事。皇帝也拿江南豪族沒辦法,因為東晉皇帝沒有自己的核心軍事武裝。(晉朝皇帝的統治基礎在北方,但是北方被五胡佔了,等於皇帝的土地沒了。沒有土地就沒有經濟收入,就養不起兵,只能依附於南方士族)

    試想一下,皇權這麼弱,南方士族們會怎麼看待這個現象?肯定是希望維持現狀,讓皇權繼續弱下去!這樣南方士族才能維持特權,維持偏安的局面。所以縱觀整個東晉時期,除了個別皇帝之外,大多數的皇帝都是弱雞,對整個國家沒有掌控力。(因為皇帝弱,所以東晉是一種看似有中央政府,實則是地方割據的軍政結構)

    綜上所述,淝水之戰時期的東晉政治和軍事結果也就一目瞭然了。

    首先是皇族,弱雞般存在。皇帝的手上壓根就沒有多少兵。東晉的主力軍事武裝實際上是掌握在士族手上的。

    其次是士族,真正擁有權力的群體。這個群體沒有統一的領導,因為能把士族統一,就意味大權在握,可以篡權了。所以淝水之戰前計程車族,都是割據自立,擁兵自重。

    當時擁兵自重的南方士族主要分四大塊,分別是江東士族、荊州士族、益州士族以及嶺南士族。不過益州當時已經被前秦攻陷了,這一群體被排除在外;嶺南士族因為離前線太遠,也跟他們沒關係。所以真正跟前秦幹仗的,只有荊州士族和江東士族。這也就是說,東晉和前秦的戰爭,是一場東晉和前秦的總體戰。在江東和荊州都有戰事。只不過主戰場(淝水)在淮南,所以給人一種錯覺,就是前秦八十七萬大軍討伐東晉,而東晉只派了八萬人迎戰,好像東晉只有八萬人似的,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

    因為前秦與東晉打的是總體戰,江東和荊州都有戰事。前秦軍把主力(約三十萬)部隊放在了淮南,這是當時江東士族的地盤。前面也說了,東晉計程車族割據自立。前秦打江東,這事與其它地區計程車族無關。畢竟仗又沒有打到他們的家門口,犯不著賣命。另一方面,作為次要戰場的荊州也有戰事,不可能竭盡全力的去幫江東。因此,淝水之戰的八萬晉軍,其實就是江東士族的武裝力量,也可以說是東晉中央朝廷的武裝力量。

    以當時江東士族的財力來說,這八萬人真不算少了。畢竟士族的權勢再大,也只是個土豪而已,以一家一姓的所能控制的人口財力,不足以支撐豢養一支過於龐大的軍隊。這種現象不僅僅是東晉的問題,縱觀整個南北朝的軍事對抗史,都是如此。比如南朝軍隊數次北伐的兵力數字,軍隊人數卻少得可憐,一般只有數萬人,幾乎很少見到超過十萬的記錄,遠遠少於與其對抗的北朝軍隊。

    所以為何淝水之戰時,東晉只有八萬人?因為這是當時江東士族(以謝家為主)和東晉朝廷所能動員的極限了。畢竟淝水在江東士族的地盤上,苻堅的目標也是東晉朝廷的所在地。其它地方計程車族認為跟他們沒關係,都在坐立觀望,不派兵支援。

    說到這裡,有一個疑惑就產生了。為什麼江南士族會對前秦南侵如此不上心呢?難道他們不怕做二等公民?這是因為,士族之間也存在相互兼併的現象。被北方胡人統治雖然不好,但是保住自己家族的地位更重要。士族的私兵是他們安身立命的資本,怎麼可能拿去給謝安和朝廷當炮灰呢?那些世家大族們沒有在背後給謝安搗亂,沒有給前秦當帶路黨,已經是對謝安和朝廷最大的支援了。

    總的來說,前秦與東晉打了一場滅國級的總體戰。這場總體戰,前秦全線出擊,不是隻打江東,而是江東和荊州一起打。使得東晉不可能把兵力全調到一個地方。如果把兵力全部調入淝水,那麼西線的荊州肯定會崩潰。並且朝廷本來也調不動荊州的兵馬,這是士族政治的弊端。至於淝水之戰,只是這一場前秦與東晉總體戰中的一次戰役而已。東晉在這次戰役中派出了八萬人。但這八萬人不是東晉的所有武裝力量,只是江東士族(謝氏)的全部力量。以當時的政治結構來說,八萬人已經個不小的數字了。

  • 13 # 搬不動的小強

    1.兵貴精而不貴多。以古代的冷兵器戰爭水平來說,10萬人左右的精兵就足以決定勝負了。

    2.歷史上幾次經典的少勝多,少的一方兵力大多在幾萬人,比如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合起來大概也就6萬人左右。

    3.苻堅的兵沒有想象的多,所謂的百萬大軍基本上是吹牛逼。就像赤壁之戰,曹操起兵大概20幾萬,也是號稱百萬。

    4.古代行軍並不是帶兵打仗那麼簡單,所有的後勤給養,都要自己安排,精兵10萬的話,配屬的後勤、民夫等等應該不低於10萬,再加上還有很多戰鬥力不強的兵種,所以一支號稱百萬的大軍裡邊,真正的核心戰鬥力也就是那麼10萬、8萬人……

    5.相比之下,北府兵的8萬人可是實打實的,為什麼?他們是防守方,在家門口作戰,其次也有堅固的城池做後方,所以對於附庸兵的要求並不高,這裡的8萬人,基本上全是精兵。

    6.苻堅南侵的一大問題就是戰線拖的其長,前鋒已經到淝水附近,後衛還在中原。這樣一個長條形,那北府兵面對的,也就是那幾萬苻堅真正親信的戰鬥力。後續還有什麼鮮卑羯族之類被苻堅強迫而來的軍隊,這些人的忠誠度可想而知,苻堅大勝,他們來錦上添花的可能性很大,但苻堅一旦露出敗相,跑得最快的就是他們,事實也是如此……

    7.苻堅的軍隊是烏合之眾……北府兵卻是要保家衛國……這相當程度上彌補了兩軍的人數差距。再加上朱序關鍵時刻一攪合,焉有不敗之理……

  • 14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雖然較之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談不上精彩,但卻給後人留下了: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成語典故,以及輕敵冒進、驕兵必敗的警示。

    不是東晉只派八萬兵,而是舉國兵力尚不足十分,再一篩選也就這麼多啦。

    西晉自八王之亂遭滅國後,司馬氏在王謝等賢臣良將輔助下,在建康(南京)建立了偏安一隅的東晉政權。忽聞前秦來犯,舉國一片驚慌。

    首輔謝安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良相,關鍵時刻表現出的鎮定自若,穩定了民心、軍心。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讓禦敵的八萬北府兵統帥一一侄子謝玄請示退兵良策時,謝安道:"一切都安排好了。"大膽指揮,勝券在握。語氣沉靜、堅定,謝玄吃了定心丸。

    謝玄將淮北人口遷至淮南,實行堅壁清野,在河南岸加緊佈防,嚴陣以待。

    反觀一心蕩平中原做大皇帝的前秦符堅,根本沒把東晉放在眼裡。"投鞭斷流"更顯示他不可一世的驕橫之氣。

    公元383年,符堅組織了一支由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組成的90萬大軍,號稱"勁卒百萬",大舉南下。由其弟符融率二十五萬步騎為前軍先鋒。自率60餘萬大軍從長安緩緩前行。當符堅已達河南項城時,他後面的軍隊才過咸陽城。綿延千里,一路說說笑笑,好不熱鬧。不過看上去不象去打仗,更象趕廟會。

    符堅剛達淝水,謝玄就派人送來戰書,並提出條件,秦軍是來決戰的,請秦軍後退三十里,留出戰場,待三日後晉軍渡過河決一雌雄。

    決戰前後移軍隊為兵家大忌。愚蠢的符堅竟答應了。還自做聰明的盤算,待晉軍渡河過半時,前去迎擊,一舉可勝。

    未料,北府兵過河疾速,個個如狼似虎,對有的原地未動,有的正猶豫前進的秦軍,打了個措手不及,退下陣來,此時謝玄安插在秦軍的細作拼命高喊:"秦軍敗啦!秦軍敗啦!",後面的軍隊不知底細,轉頭就逃。

    北府兵路追殺,前秦兵只顧逃命,潰不成軍,被斬殺,自相踏死的不計其數。符堅一直逃回了老巢長安才穩住了神,但從此一蹶不振。

  • 15 # 大米董事長雷小軍

    八萬人基本是謝玄招募的北府兵,基本就是謝安的家兵了,西邊桓衝勢力太大,勤王很有可能改朝換代了,後來桓衝不是作亂了嗎,朝堂因素居多

  • 16 # 夜讀歷史

    簡單回答這個問題。

    東晉王朝皇帝的實權並不強,整合帝國被高門大族所控制。地方重鎮基本上被這群人所把控,特別是桓溫基本上掌握整個東晉帝國的軍權。後來不是謝安為首的其他士族運作,活活拖死了桓溫,東晉王朝可能早早改姓了。

    儘管桓溫去世,桓氏勢力仍很強大,以桓衝為首的桓家控制著長江上游以及東晉王朝東北方向的北府軍。東晉王朝仍面臨著大危機,又是謝安等人一套組合拳,把桓衝擠兌出了北府。謝安接著派侄子謝玄接收北府,走馬上任的謝玄一上任,便重組北府軍,招募新軍。先前在謝家效命的軍事將領紛紛加入,典型的是劉牢之,他是將門出身,父親曾在謝尚帳下效命。

    得到重組的北府軍是謝氏的一把政治資源,對內對抗桓氏實力,對外對抗前秦的入侵。淝水之戰時,前秦的部署也是兩個方向,一個矛頭指向上游的荊州地區,一個是下游的淮河流域。,而東晉方面分別對應的是桓沖和謝玄。當時的桓衝也想趁著戰亂之際派軍隊協助下游的謝安,也可控制下游,但被謝安看穿,並拒絕荊州兵團東下。

  • 17 # 山中微塵

    淝水之戰,實際是東晉七八萬人馬對決前秦大概二十幾萬的一場戰鬥

    首先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問題,從全域性看東晉參戰人員肯定不止八萬!但是從區域性戰鬥也充其量是七八萬對決二十多萬!

    整個戰場沿著界線,分為西線、中線、東線三個戰場!

    我們先來進行一個基本的兵力對比:

    前秦:西線戰爭主要部署在益州巴西一帶,主要以姚萇、裴元略的八萬水軍為主要兵力

    中線主要部署在荊州襄陽一帶,由慕容垂為主帥,兵力二十多萬。

    東線則是由苻堅親自帶領的三十萬左右的嫡系部隊。

    另外後面預備兵力,大概在四十萬左右,但是當時並未到達戰場

    東晉:西線益州基本放棄,沒有投入什麼兵力

    中線部署在荊州江陵一帶,由桓衝帶領十萬主力迎戰

    東線部署在揚州廣陵一帶,由謝玄、謝石、謝琰帶領北府兵八萬迎戰,另外豫州刺史部桓伊還 有七千多的策應兵力

    從以上的兵力對比來看,前秦實際部署的兵力大概58萬-60萬左右,還有預備兵力四十萬左右是沒有實際部署的,但是也號稱是百萬之眾,而東晉部署的兵力大概在19萬-20萬左右!

    整個淝水之戰,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是淮南之戰,這是一個準備階段,公元三七八年四月,前秦大將苻丕帶七萬兵馬圍攻襄陽,隨後苻堅又曾兵十萬,共計十七萬兵力圍攻襄陽!一年後襄陽城破,守將朱序被俘。隨後苻堅派兵攻打彭城,至此淮南之戰開打,當時的兵力是前秦十多萬,東晉大概五萬,這次東晉大敗前秦,全殲秦軍!

    第二個階段就是淝水之戰了,前秦苻堅御駕親征,東晉則是丞相謝安加謝安之弟謝石為大都督備戰迎敵!這其中有個人很關鍵,那就是前面被俘的襄陽守將朱序,苻堅到了壽陽便派朱序去勸降,朱序不但沒有勸降,還給東晉提供了重要的秦軍部署訊息,他透露秦軍雖然號稱百萬,但是都還沒有集中起來,其中有四十萬是臨時徵調的民夫充當兵員!要趁著他們還沒有集中兵力之前,迎敵進攻,挫其銳氣!

    苻堅畫像

    就這樣謝石改變了戰術部署,改守為攻!一開戰,東晉謝玄就派劉牢之領5千人突襲洛澗梁成部五萬人,劉繞道梁後面,發動突襲,直接幹掉大概一萬五的秦兵,其他的則是潰逃!

    整個戰場的核心還是在東線,中線和西線則更多的是牽制作用!

    說起來淝水之戰8萬左右的東晉兵力對決30萬不到的秦兵,應該是比較合理的!

    就是這樣的兵力部署最後前秦潰敗也是一個將領的問題!但是的秦軍沿著淝水西岸部署,而東晉則在對岸部署!其實是一北一南,這時謝玄向苻融提議,要不這樣,你後退,我渡江,這樣又施展的餘地,我是背水而陣,不佔優勢,省的大家浪費時間!沒想到苻堅居然同意了,命令大軍後撤,就這樣謝玄帶領大概八千到一萬左右的騎兵渡江突襲秦軍!本來這沒有什麼懸念的,但是苻融、苻堅手上最少還有25萬以上的兵力,怎麼打也打不敗!但是偏偏苻融指揮不當,看到秦兵潰敗自己親自上前壓陣腳!沒想到被亂兵捅死!

    東晉謝晉畫像

    秦兵在沒有了主帥後前鋒軍便大亂,潰不成軍!而此時的朱序在幹嘛呢?他在散佈謠言!他在秦軍後方大肆地散佈秦軍全面潰敗的假訊息,這讓秦軍後方也大亂,其實當時真被東晉殲滅的或者俘獲的秦兵不多,基本都是在潰敗的時候被軍馬踩死的和在潰逃時被淹死的!還有就是潰散的居多!據說回到洛陽的秦軍不到十萬!這是一個多麼搞笑的事情!秦軍好像是沒有開打就已經宣佈失敗了!

    後來有個典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說的就是潰逃的前秦潰兵!

  • 18 # 公子無忌shy

    公元383年,前秦天王苻堅親率步兵六十萬,起兵二十七萬,南下進攻東晉,秦軍在潁口,由陽平公苻融等率領攻打壽陽,一舉攻克,前秦主力推進至淝水一線。

    面對前秦大軍的進犯,在謝安的主持下,以尚書僕射謝石為徵虜將軍、征討大都督,以謝玄為前部都督,與謝琰、桓伊統率八萬北府軍出兵洛澗,抵禦秦軍。

    十二月,前秦與東晉大軍在淝水展開決戰,苻堅準備採取半渡而擊的策略,接受了謝玄要求秦軍後退,晉軍渡過淝水兩軍決戰的要求。

    當前秦軍隊開始向後撤退後,早先在襄陽之戰中投降前秦的東晉將領朱序大聲呼喊“秦軍敗了!”後面的秦軍搞不清楚狀況,紛紛四散逃跑,秦軍陣腳大亂,在晉軍渡河突擊時,無法組織其進攻。

    謝玄率領晉軍渡過淝水之後,全力猛攻秦軍,前秦軍隊大敗,晉軍隨後追擊秦軍,前後有近七十萬前秦軍隊被殲滅或逃散,苻融因戰馬倒地,被晉軍追上殺死,此戰後剛剛統一北方的前秦王朝也走到了盡頭。

    淝水之戰對於前秦和東晉,都是一場關乎國運的大戰,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是,面對前秦出動的八十多萬大軍,東晉卻只出兵八萬,這是為什麼呢?

    淝水之戰,東晉與前秦的兵力對比並沒有那麼懸殊

    《資治通鑑》中記載:甲子,堅髮長安,戒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旗鼓相望,前後千里。九月,堅至項城,涼州之兵始達咸陽,蜀、漢之兵方順流而下,幽、冀之兵至於彭城,東西萬里,水陸齊進,運漕萬艘。陽平公融等兵三十萬,先至潁口。

    戰前,苻堅派遣朱序去勸降謝石,朱序“身在前秦心在晉”,序私謂石等曰:“若秦百萬之眾盡至,誠難與為敵。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已奪氣,可遂破也。”

    由此可見,苻堅徵調的八十七萬大軍,但是由於謝石、謝玄率領的北府軍迅速出擊,前秦的大軍尚未集結完畢,僅有符融率領的三十萬大軍趕到戰場。

    此外兩國對陣的戰場不僅僅只有淝水一個,在淝水開戰前,在長江中上游的荊州、蜀中等地,東晉荊州刺史桓衝率軍十萬,進攻此前被苻堅攻佔的襄陽,楊亮率軍進入蜀地,進攻涪城,郭銓進攻武當。

    苻堅不得不分兵派遣符睿、慕容垂率軍五萬救援襄陽,八月雖然慕容垂等移師前往淮南,但是晉軍在襄陽一線的威脅依然存在,前秦難以全力投入淝水之戰。

    另外,前秦在淝水戰敗後,東晉迅速在荊州等多線出擊,一舉收復蜀地、漢中,將南北分界推向了黃河一線,充分說明東晉調集的兵力遠不止淝水戰場的八萬北府軍,至少在荊州還佈置著十餘萬大軍,隨時準備襲擊苻堅側翼。

    在淝水戰場,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任命,晉軍主將謝玄的職位是“前鋒都督”,這說明謝玄率領的八萬北府軍,只是東晉軍隊的前鋒,與符融的三十萬前鋒一樣,東晉還在從各地調集兵力,可能很多已經在路上了。

    但是因為謝石採納了朱序的先下手為強的建議,提前與苻堅決戰,裡應外合在淝水大破秦軍,導致其他地方的軍隊來不及趕到戰場,所以東晉到底徵調了多少軍隊其實不得而知了。

    即使如此,東晉在整條戰線上,可以隨時出擊前秦的軍隊數量大致也在十八萬左右,與前秦已經集結的三十萬大軍,相差沒有想象的那麼懸殊,但是淝水前線的八萬北府軍表現太過亮眼,掩蓋了其他人的光芒。

    前秦軍隊的真實數量和戰鬥力,在淝水前線是迷一樣地存在

    我們以淝水之戰的揭幕戰,洛澗之戰來看,秦軍的戰鬥力相比於北府軍,完全可以用戰五渣來形容了,或者說前秦軍隊的數量誇大得有點可怕。

    前秦軍隊十月十八日攻克淝水畔的壽陽城,俘虜東晉平虜將軍徐元喜,龍驤將軍胡彬退守硤石,苻堅派衛將軍梁成等率領五萬軍隊駐紮在洛澗,沿淮河佈防,阻止東晉軍隊西進。

    東晉軍決定主動出擊,轉守為攻,謝玄於是派遣劉牢之率兵五千進攻洛澗,梁成率軍迎擊劉牢之,劉牢之渡水進攻秦軍,大破秦軍,斬殺梁成以及弋陽太守王詠,五萬前秦軍隊潰敗。

    在這場洛澗之戰中,劉牢之率領五千北府軍,進攻列陣以待的五萬前秦軍隊,大獲全勝,秦軍主將梁成及數位將領被陣斬,這就反應出了兩種情況,要麼是前秦軍隊的戰鬥力相比於北府軍差距太大,要麼就是前秦軍隊水分太足了。

    前秦雖然兵多將廣,但是組成成分複雜,各路將領心懷異志

    前秦是“五胡亂華”時期,由氐族人建立的國家,到苻堅稱天王時期,在王猛的輔佐下,前秦迅速強大起來,先後滅掉慕容氏的前燕、張氏的前涼、拓跋氏代國,統一了北方。

    但是前秦統一北方的過程中,並未對被滅亡的國家進行宗族清理,前燕、前涼、代國投降後,慕容氏、張氏、拓跋氏都受到了苻堅的封賞,不僅保住了地位,在前秦仍然受到了重用。

    雖然如此,這些人能夠聽命於苻堅,更多的是受到了前秦強大力量的壓迫,被迫聽令行事,在接受苻堅調遣的時候,恐怕並不會那麼盡心竭力的去效力,而且一旦苻堅落敗,力量衰落必然要反咬一口。

    淝水之戰中,前秦戰敗後,各軍瘋狂逃竄潰敗,七十多萬大軍土崩瓦解,但是慕容垂率領的三萬本部兵馬卻全須全尾的返回了,如果說慕容垂在戰場上盡心盡力的作戰,恐怕連苻堅自己都不會相信的。

    苻堅在淝水戰敗後,慕容垂和姚萇迅速崛起,建立自己的國家,苻堅好不容易統一起來的北方再度分裂,僅僅兩年之後苻堅就被姚萇俘虜並殺死,苻堅好大喜功,卻沒有意識到隊伍大了,就不好帶了,淝水之戰前秦兵力雖多卻力量分散,自然難以戰勝擰成一股繩的東晉。

    東晉起初以堅守為戰略,八萬北府軍有能力守住一座堅城

    東晉在得知苻堅南下之後,首先採取的策略是依靠地利堅守,對於東晉來說,八萬用七年時間訓練的精銳部隊,憑藉淮河之利,固守一座城池,是足夠了,前鋒的八萬北府軍可以固守待援,可以為東晉朝廷爭取更多的時間想辦法退敵。

    苻堅發兵八十七萬,就要承擔起八十七萬大軍的消耗,苻堅自視可以揚鞭斷流,同樣的八十七萬人一天就可以吃空一座山,苻堅只能承擔得起速戰速決的消耗,如果被北府軍阻擋在長江以北,苻堅幾乎不可能承擔得起這樣巨大的消耗。

    面對這樣的局勢,精明的謝安,自然有自己的如意算盤,短則三月,長則半年左右,苻堅如果無法渡過長江,就必然會撤軍,不撤也不行,國內承擔不起消耗,舉國之兵盡在淮南,北方還能安穩的了嗎?

  • 19 # 史無止境

    公元383年,前秦天王苻堅親率步兵六十萬,起兵二十七萬,南下進攻東晉,秦軍在潁口,由陽平公苻融等率領攻打壽陽,一舉攻克,前秦主力推進至淝水一線。

    面對前秦大軍的進犯,在謝安的主持下,以尚書僕射謝石為徵虜將軍、征討大都督,以謝玄為前部都督,與謝琰、桓伊統率八萬北府軍出兵洛澗,抵禦秦軍。

    十二月,前秦與東晉大軍在淝水展開決戰,苻堅準備採取半渡而擊的策略,接受了謝玄要求秦軍後退,晉軍渡過淝水兩軍決戰的要求。

    當前秦軍隊開始向後撤退後,早先在襄陽之戰中投降前秦的東晉將領朱序大聲呼喊“秦軍敗了!”後面的秦軍搞不清楚狀況,紛紛四散逃跑,秦軍陣腳大亂,在晉軍渡河突擊時,無法組織其進攻。

    謝玄率領晉軍渡過淝水之後,全力猛攻秦軍,前秦軍隊大敗,晉軍隨後追擊秦軍,前後有近七十萬前秦軍隊被殲滅或逃散,苻融因戰馬倒地,被晉軍追上殺死,此戰後剛剛統一北方的前秦王朝也走到了盡頭。

    淝水之戰對於前秦和東晉,都是一場關乎國運的大戰,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是,面對前秦出動的八十多萬大軍,東晉卻只出兵八萬,這是為什麼呢?

    淝水之戰,東晉與前秦的兵力對比並沒有那麼懸殊

    《資治通鑑》中記載:甲子,堅髮長安,戒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旗鼓相望,前後千里。九月,堅至項城,涼州之兵始達咸陽,蜀、漢之兵方順流而下,幽、冀之兵至於彭城,東西萬里,水陸齊進,運漕萬艘。陽平公融等兵三十萬,先至潁口。戰前,苻堅派遣朱序去勸降謝石,朱序“身在前秦心在晉”,謝石謂石等曰:“若秦百萬之眾盡至,誠難與為敵。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已奪氣,可遂破也。”

    由此可見,苻堅徵調的八十七萬大軍,但是由於謝石、謝玄率領的北府軍迅速出擊,前秦的大軍尚未集結完畢,僅有符融率領的三十萬大軍趕到戰場。

    此外兩國對陣的戰場不僅僅只有淝水一個,在淝水開戰前,在長江中上游的荊州、蜀中等地,東晉荊州刺史桓衝率軍十萬,進攻此前被苻堅攻佔的襄陽,楊亮率軍進入蜀地,進攻涪城,郭銓進攻武當。

    苻堅不得不分兵派遣符睿、慕容垂率軍五萬救援襄陽,八月雖然慕容垂等移師前往淮南,但是晉軍在襄陽一線的威脅依然存在,前秦難以全力投入淝水之戰。

    另外,前秦在淝水戰敗後,東晉迅速在荊州等多線出擊,一舉收復蜀地、漢中,將南北分界推向了黃河一線,充分說明東晉調集的兵力遠不止淝水戰場的八萬北府軍,至少在荊州還佈置著十餘萬大軍,隨時準備襲擊苻堅側翼。

    在淝水戰場,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任命,晉軍主將謝玄的職位是“前鋒都督”,這說明謝玄率領的八萬北府軍,只是東晉軍隊的前鋒,與符融的三十萬前鋒一樣,東晉還在從各地調集兵力,可能很多已經在路上了。

    但是因為謝石採納了朱序的先下手為強的建議,提前與苻堅決戰,裡應外合在淝水大破秦軍,導致其他地方的軍隊來不及趕到戰場,所以東晉到底徵調了多少軍隊其實不得而知了。

    即使如此,東晉在整條戰線上,可以隨時出擊前秦的軍隊數量大致也在十八萬左右,與前秦已經集結的三十萬大軍,相差沒有想象的那麼懸殊,但是淝水前線的八萬北府軍表現太過亮眼,掩蓋了其他人的光芒。

    前秦軍隊的真實數量和戰鬥力,在淝水前線是迷一樣地存在

    我們以淝水之戰的揭幕戰,洛澗之戰來看,秦軍的戰鬥力相比於北府軍,完全可以用戰五渣來形容了,或者說前秦軍隊的數量誇大得有點可怕。

    前秦軍隊十月十八日攻克淝水畔的壽陽城,俘虜東晉平虜將軍徐元喜,龍驤將軍胡彬退守硤石,苻堅派衛將軍梁成等率領五萬軍隊駐紮在洛澗,沿淮河佈防,阻止東晉軍隊西進。

    東晉軍決定主動出擊,轉守為攻,謝玄於是派遣劉牢之率兵五千進攻洛澗,梁成率軍迎擊劉牢之,劉牢之渡水進攻秦軍,大破秦軍,斬殺梁成以及弋陽太守王詠,五萬前秦軍隊潰敗。

    在這場洛澗之戰中,劉牢之率領五千北府軍,進攻列陣以待的五萬前秦軍隊,大獲全勝,秦軍主將梁成及數位將領被陣斬,這就反應出了兩種情況,要麼是前秦軍隊的戰鬥力相比於北府軍差距太大,要麼就是前秦軍隊水分太足了。

    前秦雖然兵多將廣,但是組成成分複雜,各路將領心懷異志

    前秦是“五胡亂華”時期,由氐族人建立的國家,到苻堅稱天王時期,在王猛的輔佐下,前秦迅速強大起來,先後滅掉慕容氏的前燕、張氏的前涼、拓跋氏代國,統一了北方。

    但是前秦統一北方的過程中,並未對被滅亡的國家進行宗族清理,前燕、前涼、代國投降後,慕容氏、張氏、拓跋氏都受到了苻堅的封賞,不僅保住了地位,在前秦仍然受到了重用。

    雖然如此,這些人能夠聽命於苻堅,更多的是受到了前秦強大力量的壓迫,被迫聽令行事,在接受苻堅調遣的時候,恐怕並不會那麼盡心竭力的去效力,而且一旦苻堅落敗,力量衰落必然要反咬一口。

    淝水之戰中,前秦戰敗後,各軍瘋狂逃竄潰敗,七十多萬大軍土崩瓦解,但是慕容垂率領的三萬本部兵馬卻全須全尾的返回了,如果說慕容垂在戰場上盡心盡力的作戰,恐怕連苻堅自己都不會相信的。

    苻堅在淝水戰敗後,慕容垂和姚萇迅速崛起,建立自己的國家,苻堅好不容易統一起來的北方再度分裂,僅僅兩年之後苻堅就被姚萇俘虜並殺死,苻堅好大喜功,卻沒有意識到隊伍大了,就不好帶了,淝水之戰前秦兵力雖多卻力量分散,自然難以戰勝擰成一股繩的東晉。

    東晉起初以堅守為戰略,八萬北府軍有能力守住一座堅城

    東晉在得知苻堅南下之後,首先採取的策略是依靠地利堅守,對於東晉來說,八萬用七年時間訓練的精銳部隊,憑藉淮河之利,固守一座城池,是足夠了,前鋒的八萬北府軍可以固守待援,可以為東晉朝廷爭取更多的時間想辦法退敵。

    苻堅發兵八十七萬,就要承擔起八十七萬大軍的消耗,苻堅自視可以揚鞭斷流,同樣的八十七萬人一天就可以吃空一座山,苻堅只能承擔得起速戰速決的消耗,如果被北府軍阻擋在長江以北,苻堅幾乎不可能承擔得起這樣巨大的消耗。

    面對這樣的局勢,精明的謝安,自然有自己的如意算盤,短則三月,長則半年左右,苻堅如果無法渡過長江,就必然會撤軍,不撤也不行,國內承擔不起消耗,舉國之兵盡在淮南,北方還能安穩的了嗎?

  • 20 # 江湖小曉生

    淝水之戰實在是太震撼人心了,別的不說,留下的那一堆成語,就夠我們折騰的了。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功敗垂成這4個成語,就和淝水之戰有著直接的關係。

    投鞭斷流,講的是前秦天王苻堅在王猛的幫助下,統一了北方。王猛死後8年,苻堅決定南征東晉,一統江山。不少人都反對,因為東晉政權穩固,上下一心。

    可苻堅卻表示,自己有百萬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因此他召集了100多萬大軍南征東晉。

    草木皆兵,講的是前秦大將苻融,帶領25萬大軍攻佔安徽壽陽以後,前秦天王苻堅立刻趕到壽陽指揮戰鬥。

    本來他是派朱序前去勸說謝石投降的,結果朱序這個降將卻把前秦的機密都告訴了謝石,導致謝石在洛澗消滅了1萬多前秦軍。苻堅登上城樓一看,只見草木都和晉軍一樣齊整。苻堅悵然道:漫山遍野都是晉國的強兵啊!

    風聲鶴唳,講的是前秦在洛澗戰敗以後,謝玄立馬帶領數萬北府兵北上,此前他要求秦軍後撤,自己帶兵渡過淝水和秦軍決戰,苻堅爽快地答應了,下令讓軍隊後撤。這個時候朱序帶著一幫人在背後喊著:大秦敗了!大秦敗了!

    好傢伙,這些人一聲吼,直接導致前秦數十萬大軍瘋狂向後撤,踩踏事件自然不言而喻地發生了。秦軍在後撤途中,聽到任何風聲鶴唳的聲音,都覺得是晉軍在追殺他們。

    功敗垂成,講的是謝玄的故事。當時謝安的侄子謝玄,帶領8萬北府兵北上,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前秦百萬之眾,收復了大量土地。

    當時謝玄便打算繼續北伐,統一天下。可惜這個時候他們老謝家,成為了東晉皇族的眼中釘,因此謝玄不得不坐鎮淮陰,不久便氣得病死了,年僅45歲。《晉書》中記載:廟算有餘,良圖不果,降齡何促,功敗垂志。

    從這4個成語的簡單介紹中,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東晉為啥只派出了8萬北府兵,去對抗前秦的百萬之眾呢?東晉就這麼缺人嗎?

    一、東晉的軍事部署,主要在荊州和揚州。

    早年桓溫當家做主的時候,東晉的兵力主要分佈在荊州地區,沒辦法,這裡是桓溫的大本營,他自然要好好經營此地。所以說,那時候建康的防備十分薄弱,東晉有5位皇帝,都得聽桓溫吆喝來辦事。

    尤其是桓溫滅了成漢政權,拿下蜀地以後。整個荊州、益州,都成了譙國桓氏的地盤。很顯然,桓溫想要登基稱帝,只需要一個合適的理由就行了。

    好在他北伐前秦時,在枋頭之戰中被慕容垂打得大敗,這才失去了稱帝的最好理由。

    等到桓溫死後,謝安主持朝政,他痛定思痛,為了擺脫譙國桓氏對東晉政局的影響,開始啟用自家子侄,在京口(今鎮江)組建北府兵。

    當時前秦要進攻東晉,無非就只有3條路線,一條是進軍蜀地,一條是進軍荊州,還有一條是直奔建康。

    很顯然,直奔建康是最方便的一條路,而進軍蜀地則是最複雜的一條路。但是荊州呢?為啥史料裡很少提及淝水之戰前,前秦對荊州的軍事部署呢?

    其實進軍荊州,也是非常不錯的一條路線,拿下荊州,切斷揚州和益州之間的聯絡,使得東晉再次失去半壁江山,只能做困獸之鬥。

    桓溫死後,他的弟弟桓衝,為了儲存實力,將譙國桓氏的主力大軍全都抽調回了江南。因此前秦軍立馬出兵圍攻襄陽,沒多久就拿下了襄陽。

    此後,在淝水之戰前夕,桓衝帶領10萬北府兵北上,掣肘前秦大軍,大大減輕了建康方面的壓力。要知道,前秦好不容易拿下襄陽,是不會輕易撒手的,只有不斷增援襄陽,這麼一來,前秦自然就沒有充足的力量進攻健康了。

    而建康方面,已經組建起了一支8萬人馬的北府兵,其中有5萬是精銳部隊,剩下3萬是打雜的。不過這支部隊,已經是謝安花老本搞起來的了。

    謝安剛掌權的時候,立馬調整稅制,增加稅收。此後又開始搞戰時經濟政策,從皇帝到百官,所有吃皇糧的,全部薪俸減半。同時謝安還裁撤了大量不需要的官員。

    節省下來的這麼多錢,全都被謝安投入到了北府兵的建設當中。可以說,北府兵是集中了全國力量來培養的一支軍隊,你說戰鬥力能差嗎?

    無論是兵員素質,還是後勤保障,北府兵都比當時任何一支部隊都要強悍。別看他們只有8萬人,其戰鬥力是不可小覷的。

    一支是由桓溫帶領了幾十年的10萬雄兵,一支是由謝安集中全國力量培養起來的8萬北府兵。有這兩支部隊保駕護航,你覺得東晉能打輸這一仗嗎?

    二、前秦的百萬之眾,水分很大。

    第一,各民族都有異心。

    前秦方面,當時統一了北方,大概有1800多萬人口。這其中的漢人達到了1000多萬人。剩下的都是各少數民族的人口,其中統治階級氐族人,只有不到100萬人。

    因此所謂百萬之眾,其實大多數還是漢人和其他民族的人,這些人壓根就不太願意給氐族人打工,早就萌生了叛變的想法了。

    比如說鮮卑慕容氏,羌族姚氏,仇池的楊氏,吐谷渾的慕容氏,鮮卑拓跋氏等等,全都有恢復祖宗基業的想法。

    第二,百萬之眾,實則是湊攏班子。

    而且百萬大軍中,絕大多數,都是按照男丁十抽一的辦法湊出來的。這本身就是一件民怨沸騰的事情,很多人寧可打斷腿,也不願意上戰場。由此可見,被逼著上戰場的這幫人,是怎樣一支烏合之眾了。

    這幫人真正到了戰場上,不把槍口對準自己人,那就算是謝天謝地了,更別提起到什麼積極作用了。

    第三,真正的精銳只有30萬左右。

    前秦大軍中,真正具有戰鬥力的,也就應該是那30萬前鋒部隊。要沒有這支部隊坐鎮,氐族人也坐不了江山啊!

    可這30萬人當中,一部分要分出來應付荊州譙國桓氏的10萬大軍,剩下的才是用來對付建康的8萬北府兵。

    人是很容易被影響的,大軍向後撤的時候,即使是精兵強將,也不可避免地跟著往後撤了。畢竟幾十萬人一起行動,誰特麼知道發生了什麼?所以說,8萬北府兵可謂是以逸待勞,而30萬前秦精銳,早已疲於奔命了。

    總結:東晉能養8萬北府兵,已經是榨乾老百姓了。

    每打出去的一顆炮彈,都需要普通人努力幹活來均攤。沒辦法,打仗說到底就是在燒錢。養兵千日,這千日裡的每一筆開銷,都需要朝廷的稅收來開支。

    東晉當時什麼情況,謝安心裡沒點數嗎?當然是清楚得很。東晉本來就是個地主土豪組建起來的湊攏班子,大小士族們各自為政,誰都在為自己家那點產業爭取最大權益。所以說東晉朝廷能調動的資源極其有限。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下,謝安還能透過經濟改革,湊一大筆錢,培養一支8萬人的北府兵,這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可憐東晉的老百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淝水之戰打贏了,依舊不見百姓過上什麼好日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玩的電腦單機遊戲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