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來現實
-
2 # 史論縱橫
歐洲士兵常用的燃燒瓶,其實就是把高濃度易燃燒的液體比如烈酒或者汽油放到一個瓶子裡面,等到打仗的時候,將這個燃燒瓶用一個布條做引火,投向敵軍坦克,由於當時的坦克封閉性不好,流動的燃燒液體會燒到坦克的內部,如果燒到坦克內部重要部件,很可能導致坦克損毀,尤其燃燒到坦克油箱,很可能直接引發爆炸。
在我們看到的歐美影視中,這樣的畫面經常出現,這種燃燒瓶的使用最早可能是出現在西班牙內戰中,後來在蘇芬戰爭中,芬蘭士兵大量使用這樣的燃燒瓶,對蘇軍帶來很大的打擊。
而蘇德戰爭爆發後,面對德軍強大的裝甲軍團,蘇軍也大量使用這種燃燒瓶當作反坦克武器。
當然,我們要知道的一點是,燃燒瓶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戰場形態,在野戰時,步兵想要靠近地方坦克那是痴人說夢,只有在巷戰當中,坦克與步兵能夠針鋒相對的時候,蘇德戰爭戰場形態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巷戰,比如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蘇軍就大量使用燃燒瓶,給予德軍很大打擊。
只有在沒有其他反坦克武器的情況下,燃燒瓶才成為沒有辦法的反坦克武器,畢竟這種燃燒瓶只能用手投擲,而投擲距離是有限的。
實際上,歐美戰場有大量專門為步兵研發反坦克的武器,不到迫不得已是不會用燃燒瓶的,在大量影視劇中表現這種燃燒瓶,其實是一種表現戰爭艱難的情況,並不能反映真實的歷史,假如一輛坦克用一瓶高濃度烈酒就解決了,德軍的閃電戰早就被愛喝酒的法華人和蘇聯人給打敗了。
搞明白這幾點,就清楚為何在中國戰場不流行這種燃燒瓶了。
首先,我軍沒有充足的高能易燃燒物燃燒瓶是用酒瓶子裝汽油或者高濃度烈酒,或者其他的易燃物,無論是哪種易燃物,在中國都是不常見的。
包括蘇聯在內的很多歐洲國家,因為緯度較高,天氣寒冷,想要取暖就得喝烈酒,所謂的烈酒,通常就是指40度以上的酒,縱橫年輕的時候,喝38度的白酒能喝兩杯,一般的應酬也算可以了。
可以說,現在的酒低於這個度數的很少了,但是在二戰的時候,中國這樣的酒並不多,主要是由於釀酒技術落後,主要是採取發酵酒,這樣的酒度數低很難達到20度,看電視劇裡面那些人喝酒跟喝水一樣是正常的。
元朝之後才有蒸餾酒,可以達到40度以上,國內市場依然以發酵酒為主,比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喝的就是黃酒。
這就不像歐洲人喜歡喝烈酒,蘇聯人喜歡喝伏特加是全世界都知道的秘密,而伏特加的度數最早也得40度,這樣才能應用於戰爭。
這就是中國戰場上很少用白酒當作武器的原因了,度數太低,點不著。
汽油是最愛燃燒的燃料了,只要有點火星就能著,但是當時的中國是貧油國,沒有開採出石油,也不經常用,所以更沒有使用的條件了。
歐洲是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就地取材製造燃油瓶,我們沒有材,自然製造不了了。
其次,中國戰場不流行坦克戰與巷戰除了燃燒瓶在二戰時期不能大量生產外,另一方面,中國戰場形態也和歐洲有著重大的區別,中國戰場不流行坦克戰,更不流行巷戰。
由於當時中國發展比較落後,城市化不充足,是典型的農業國,只有租界的地方有一些高樓,其他地方都跟農村差不多。
這種情況導致沒有打巷戰的基礎,其實,如果抗戰時有一些巷戰的形式,抗戰會打得容易一些,在城市障礙物的阻擋下,能夠抵消雙方武器帶來的差距。
當時中國的戰場,基本全是野戰,而東南沿海地區平原又多,所以無法抵擋日軍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另外,城市化不足也導致當時交通設施落後,坦克這樣的裝甲車也不能到處跑,坦克翻小坡度的山坡沒啥問題,但是中國境內尤其淮河以南地區,江河實在太多,坦克施展不開。
另外,前面已經說到當時中國缺乏石油,實際上日本也缺乏石油,都是靠從其他國家進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能源很緊缺。
對於當時想要在海上爭霸的日本來說,沒有石油海軍就報廢了,而陸軍還能靠腳走路,所以,日本對於坦克這種跑起來很費油的傢伙也不是很喜歡,寧願當士兵去送人頭,也不願大力研發坦克。
所以,在整個二戰中國戰場,坦克的身影都不多,一般來說,製造一些能夠移動的火炮,比坦克更有實用價值。
最後,日本坦克是柴油發動,燃點小當然,日軍在中國戰場也不是沒有發動過裝甲坦克作戰,只不過作戰物件不是中國,而是蘇聯。
1939年5月,關東軍在諾門罕發生激戰,雙方投入兵力20餘萬人,裝甲坦克上千輛,是日本為數不多拿的出家底的一場大規模軍事衝突。
很多人都認為在這場軍事衝突中,蘇軍吊打日本關東軍,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嚴謹,從戰場傷亡情況來看,蘇軍喪亡人數是多餘日軍的。
尤其是在坦克方面的損耗,蘇軍明顯高於日軍。
日本用燃燒瓶燒燬蘇軍很多坦克,而蘇軍卻無法用燃燒瓶攻擊日軍坦克,這裡面的原因就是蘇聯使用的是汽油機坦克,日本使用的是柴油機坦克。
上面已經說到汽油是十分易燃的東西,採用汽油機的坦克更容易著火,而柴油因為燃點低,不是那麼容易著。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在二戰時期,蘇軍是少數的採用柴油作為坦克發動機的國家,為何在諾門罕戰役中用的是汽油機呢?
其實,坦克從研發開始一直用的汽油機,會開車的朋友都知道二者的優缺點,尤其在寒冷的歐洲,柴油機可能都打不著火,所以,汽油機得以大行其道。
但是柴油經濟實惠,日本在研發柴油動力上更有積極性,所以在諾門罕戰役中,日軍坦克是柴油機,蘇軍主戰坦克BT-5是汽油發動機。
估計也正是在諾門罕戰役中吃了虧,此後蘇聯全面採用專門柴油機,成為二戰坦克大國中獨樹一幟的柴油發動機體系。
-
3 # 陶式防務評論
二戰時候的中國,是貧油國。
當時中國有兩處可產石油,分別是玉門油田和延長油田,產量很低,日產油只有幾噸。此外,煉油設施不足也限制了汽油、柴油的產量,這點微小產量甚至不足以運油汽車的消耗。
中國當時的一些軍用汽油,只能依靠駝峰航線運入國內,由於駝峰航線的巨大風險,有“一滴油一滴血”的說法。
客觀來說,抗戰戰場上確實出現過用這些寶貴的汽油製作的燃燒彈。但畢竟材料稀少,事例非常罕見,所以就沒什麼著名歷史記錄了。說中國軍隊不用,其實是不對的。(陶慕劍)
-
4 # 從557234846378
明代天工開物一書有世界最早鑽油機繪圖、和清末西方一模樣、只是上下粗細相反!由於滿清不感興趣、此書幾乎失傳!只要以大型竹火箭裝石油火藥必可破敵!奈何數百萬士眾無人想到?崇禎志大材疏、啃殺成性、清代中中國產油區四川不少、臺省也有少量!二戰汽油並日本兵用最多、美兵會出頂蓋持滅火器材滅火!而日兵因力小投瓶子距離最短、馬上遭到反擊!
-
5 # 小蔚觀世界
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吧,就是在冷戰期間,當時米格25戰鬥機在研發的時候遇見一個問題,就是它的發動機在高空之中,高速飛行的時候,周圍的空氣很熱,這樣的話發動機缺氧,讓冷縮嘛,大家都懂,那怎麼才能夠保證發動機的氧氣量呢?所以前蘇聯的科學家就在米格25戰鬥機上面裝250升烈酒!不過理所當然是,這些烈酒通常都會流入到飛行員的肚子裡面。第一個燃燒瓶究竟是出現在哪裡,大家都已經不怎麼去考證了,因為這事情太難了,但是燃燒瓶大規模應用於實戰裡面的是西班牙內戰的時候,那個時候接受前蘇聯援助的西班牙軍隊,會使用一種名字叫做莫洛托夫雞尾酒的一種作戰武器,實際上就是一個簡易的燃燒瓶。
其實很簡單,中國沒有汽油。中國以前不產石油,大慶油田是後來才發現的。中國使用的汽油、柴油都要靠進口,叫做洋油,價格昂貴,而且數量有限。民間老百姓很少接觸汽油柴油,商人也不賣,因為需要量不大。當時中國的交通不發達,國內汽車數量很少。直到三十時年代,市內的公共汽車還很少,大量人力車、三輪車還是主要的工具。到1930年,全中國汽車保有量為38484輛,其中一半在上海,主要是洋人和買辦的私人汽車。大家想想看,偌大的中國只有1萬多汽車,誇張不誇張。汽車也非常昂貴。
燃燒瓶對於坦克等裝甲車輛來說,威脅不是很大,不過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大部分使用汽油發動機,由於汽油容易揮發爆炸,所以燃燒瓶如果扔對了地方,確實可以對於坦克完成損壞,不過蘇聯和日本的坦克是用柴油發動機,所以就算是被燃燒瓶打中也沒有什麼用處,當然如果是正巧是扔進了坦克的裡邊那還是用的。不過那樣的機會不比中500萬的彩票多多少。況且,當時日軍的坦克都是柴油發動機,燃燒瓶沒什麼用。
隨後使用鋼釺敲開坦克頂蓋,投入手榴彈消滅了日軍坦克駕駛員。最後只有一輛豆戰車逃跑。對付日本坦克,與其投擲沒有用處的燃燒瓶,還不如直接上集束手榴彈和炸藥包。
-
6 # 墨梅218
燃燒瓶毀壞敵軍坦克,是因為坦克進了城市,歐洲士兵可是近距離偷襲,
而抗日戰場,日軍的坦克本來就不多,而且那時中國的城市化很低,基本沒有這樣的戰場
-
7 # 汗青正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可謂是最激烈,也最燒錢的,交戰各方出動了多種重型武器,戰鬥機佈滿天空,坦克制霸陸地。而比起很難正面作戰的飛機,坦克這種只能在陸地行進的大鐵疙瘩,還是被歐洲戰場計程車兵找到了直接又簡單的對抗方法,那就是“對坦克神器”——燃燒瓶。
燃燒瓶製作快捷,成本低廉,只需要在玻璃瓶中灌入汽油等易燃物,再用布條塞緊瓶口,點燃之後投擲到敵方坦克上就行。燃燒瓶在坦克的發動機附近爆炸,能瞬間造成巨大的傷害;擊中履帶,可破壞坦克的行進能力;擊中觀察口,則破壞瞄準觀察能力。
1939年的諾門坎戰爭,日軍使用了不過千餘個燃燒瓶,就重創了蘇聯上百輛坦克。如此簡單高效的自制武器,為什麼在當時的抗日戰場中卻沒有看見我軍使用呢?
燃燒瓶對抗的是坦克的汽油發動機,而日軍坦克多使用柴油發動機燃燒瓶幹倒坦克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毀掉坦克的發動機。當時歐洲戰場上的坦克使用的多是汽油發動機,汽油極易揮發,碰上燃燒瓶自然是易燃易爆炸。而且當時的坦克為了散熱,在發動機周邊也常有散熱口,燃燒瓶破裂後,燃燒著的液體順著口子流淌進去,引發內部大火,坦克中計程車兵不被燒死也會被悶死。
但是日軍使用的坦克卻不一樣,它們使用的是柴油發動機。柴油的性質比汽油可穩定多了,一般不揮發,存放得當的柴油擺上幾年也不會有多少消耗,因此想要燃燒瓶在發動機周邊造成像汽油爆炸那樣的效果可不容易。
此外,日軍的坦克在前後都有機槍的設計,不僅對前方戰場投放火力,對於背後的偷襲也有極強的應對能力。而燃燒瓶是需要人工投擲的,按照正常人類的臂力,需要較近距離的投擲,很難不被坦克中的敵軍發現,從而迎面撞上坦克後方的機槍,所以對士兵來說,這也是非常危險,十死九生的行為。
坦克在中日戰場上的投放率太低,成本又太高歐洲戰場的對抗是國力的直接對抗,更是武器研發的對抗,各種新型武器層出不窮。而在中日戰場上,武力幾乎是一面倒的,日本要遠遠強於中國。
在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泥潭中,中國軍事實力積弱,別說民眾手無寸鐵,連軍隊的武器供給都十分困難。因此,日軍在多靠槍桿子就能屠村的情況下,很少會在中國使用大量的坦克,即使出動,也多是用來當作炮臺的,不怎麼移動。
當時日軍的坦克大部分是用來防備蘇聯的,都在中蘇邊境上待著,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則調往海外。
此外,中國地幅遼闊,地形多樣,日軍要想使用坦克,運輸和行進都很成問題。坦克移動所必需的燃料可不便宜,火力覆蓋使用的彈藥也不便宜,日軍在遠距離作戰的情況下自然更願意使用便宜的人力,而少動用高成本武器。
坦克少見,燃燒瓶也少見,製造燃燒瓶的材料更少見在抗日初期,中國沒有多少人知道坦克這種武器。這種渾身被鐵皮包裹的鐵疙瘩如同小山一般在陸上橫行霸道,刀劍砍不動,子彈打不穿,見過它的人多半已經沒命了,哪裡還能想到和它正面對抗呢?
其次,燃燒瓶的製造也很少有人知道。這是成型於歐洲,發展於歐洲,也大發神威於歐洲的自制武器,在中國能見到的歐洲人,又怎麼可能會向中國軍民傳授如何製造燃燒瓶來對抗自己的經驗呢?
更何況,製造燃燒瓶的材料在當時的中國也不易得。裝燃料的瓶子多是易碎的玻璃瓶,而當時中國工業都被外方控制,沒有能力也沒有條件來生產大量的玻璃瓶。
瓶子裡裝的汽油、高濃度的酒精、白磷等,都不是普通百姓能隨便接觸到的材料,中國在大慶油田發現以前可一直是貧油國呢!
總之,二戰期間,中日戰場上的坦克投放率本就不高,燃燒瓶很難對使用柴油發動機的日軍坦克起到作用,製作也並不方便,因此在歐洲戰場上常見的燃燒瓶並不是當時適合我軍使用的武器。但是儘管沒有燃燒瓶,抗日戰爭中我軍同樣使用了自制地雷、炸藥包等土製武器,奮不顧身地抗爭,並最終取得了勝利,守衛了家園。
這種頑強無畏的精神,和來之不易的勝利,都值得現在的我們珍惜。
-
8 # 武器前沿視角
在蘇聯衛國戰爭的戰場上,蘇軍曾大量運用被稱為“莫洛托夫雞尾酒”的簡易燃燒瓶給與德軍坦克重大損失,許多人在質疑為何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不運用燃燒瓶對於日軍坦克進行攻擊,而往往面對日軍坦克毫無還手之力,付出巨大犧牲才能炸燬。
首先,蘇聯並非長期使用燃燒瓶對付德軍坦克,除了被德軍大量摧毀軍事工業,生產力極低的情況下緊急運用燃燒瓶對於德軍坦克進行攻擊時,其他時候大部分是在使用PTRD-41和PTRS-41反坦克步槍擊穿德軍的裝甲車乃至透過觀察窗後部裝甲擊毀坦克,各型不同口徑反坦克炮則用來對付裝甲更加厚重的坦克,即使是基層士兵也可以使用反坦克手榴彈炸燬坦克,這些反坦克武器的作戰效能和交換比要遠高於燃燒瓶。
其二,蘇聯使用燃燒瓶能對德軍造成巨大傷亡的原因還與德軍坦克及蘇德戰場的形式有關,使用燃燒瓶攻擊坦克必須要將燃燒瓶精確的投擲到發動機進氣窗,等待粘稠的燃料流入發動機引燃坦克導致殉爆摧毀坦克。但這種前提是坦克的發動機是易燃的汽油機,如果是使用柴油機的日軍坦克,燃燒瓶流入發動機充其量導致熄火,只需要再次打火即可恢復,在其他坦克或伴隨步兵的掩護下坦克乘員可以從容下車打火。而在蘇德戰場上,由於閃電戰的推進很多時候會給蘇軍步兵提供充足的摸近坦克進行攻擊的機會,而在中國戰場上,日軍坦克往往伴隨大量步兵,巨量的掩護火力給我軍靠近日軍坦克製造著巨大的麻煩,所以往往炸燬一輛日軍坦克要付出巨大犧牲。
第三,莫洛托夫雞尾酒型別的燃燒瓶需要汽油作為主要燃燒劑和橡膠作為粘合劑,但這兩樣東西在中國都是作為戰略物資而對待的,絕不可能輕易用作武器,只能製作使用酒精(實質上是高濃度食用酒)的燃燒彈,這種燃燒彈的燃燒速度快,可撲滅,溫度低,即使沾到身上燃燒只要快速撲滅甚至不會造成燒傷,因此僅僅使用酒精燃燒彈並不能對日軍坦克造成什麼傷害。
綜上所述,我軍不適用燃燒瓶對付日軍坦克,一方面是日軍坦克使用柴油機並不適合使用燃燒瓶攻擊,其二是中國缺乏汽油和橡膠,難以做出威力巨大的“莫洛托夫雞尾酒”只能製成簡單的酒精燃燒瓶,效率極低,所以我軍在抗日戰爭中使用大量燃燒瓶。
-
9 # lzwsp
一句話就能說明白
小日本用的是柴油發動機。
只幾乎是二戰中,日軍坦克的唯一優點了
當時只有倆國家用了柴油機,蘇聯和日本。
-
10 # 只有黒化的兔才是好兔
二戰,也就是我們抗日戰爭期間,燃燒瓶需要的油和大規模生產瓶的工廠,我們都不具備,就算具備,也不能去大規模生產,而且很容易就被日軍摧毀。
再說,當時的環境下,燃燒瓶又能發揮多大作用呢?
-
11 # 淚、滑過臉頰、
首先汽油當時就很難搞到了,更別說還把它用來製成燃燒彈了。沒有工業基礎,連最基礎材料都弄不出來,其他東西就別想了
-
12 # Love萌
二戰中國沒有工業體系,人民大多數還是農耕缺少汽油,缺少玻璃瓶,缺少原材料。原因二呢,日本人的小型坦克速度快,並且當時中國士兵沒有什麼正規的訓練。
-
13 # 鏡財經
這個問題有很多原因。有戰術針對性方面的,也有工業能力上面的,還有士兵認知上面的。
據史料記載,大規模會戰裡面,日軍通常採用協同作戰的戰術,在用火炮發射4000-6000枚炮彈對中國軍隊陣地進行覆蓋後,戰車與士兵一起衝鋒。相比於歐洲的坦克,日本的坦克更小,裝甲薄弱,武器種類也少,很多情況下是由坦克進行煙霧彈發射,混淆視線,再由士兵衝鋒解決戰鬥。這種情況下,中國軍人基本沒有機會對坦克進行近距離戰鬥。
其次很多答友都說了,當時中國的工業能力不足以支撐燃燒彈這樣的武器生產和消耗。當時的中國生產汽油的能力薄弱,大量的汽油靠西南進口,有一滴血一滴油之稱,而即便是替代品酒精,以當時中國的糧食產量也無法支撐。合適的容器也沒有,就連最簡單的附著燃燒劑蔗糖,對於大部分中國軍人來說也是奢侈品。
其次是戰術意識的問題,此前的戰爭中,中國軍人從未遇到過坦克的這樣的敵人,據史料記載,有戰役中,士兵曾用大刀砍坦克,也曾有士兵在用手雷讓坦克趴窩後開始慶祝勝利,然後被炮塔掃射的機槍打死。
中國士兵為何不用燃燒彈對付坦克,不能用現在的目光去看,過去的那場戰爭,是兩個國家的全面戰爭,人民素質、文化水平、工業水平都是戰爭的一部分。
-
14 # 航空君
二戰的歐洲戰場,經歷了多場規模宏大的裝甲部隊對決,對戰爭程序有著重要影響。坦克經歷一戰時期的襁褓階段,到二戰時期已經是種可以對戰場勢態造成重大影響的地面主戰兵器。稱之為誰正確運用了坦克,就能獲得勝利也不為過。當時參戰各國,都裝備了大量多種型號得坦克。所以為了對付敵軍坦克時,除了正常的飛機反坦克,坦克打坦克,反坦克炮打坦克,甚至出現了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手雷這些近戰兵器。而在實在沒有別的選擇的時候,還出現過莫洛托夫雞尾酒這種土辦法,燒壞敵軍坦克。
莫洛托夫雞尾酒的取材很簡單,用一瓶在歐洲遍地都是的烈酒,加段浸過油的布條塞進去做引火,待坦克經過時估摸好時間,點火後把酒瓶扔到坦克相對脆弱的發動機,觀瞄裝置,駕駛艙口等部位,利用酒瓶破裂後撒開燃燒的烈酒破壞坦克。在電影裡還出現過用士兵個個都有的臭襪子裝上炸藥和導火索,在襪子上抹上瀝青或是各種黏糊糊的材料,待坦克經過時點燃導火索粘到坦克上,破壞敵軍坦克。
這種土辦法對歐洲來說材料唾手可得,可以說家家戶戶都有酒,在寒冷的俄羅斯沒有伏特加是沒法活命的,而布條,襪子,瀝青也都是非常容易搞到的玩意。所以這些東西在歐洲戰場殘酷的巷戰中非常普遍,隨處可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物材料打擊敵人。
反過來看二戰時的東亞戰場,受制於當時的國力條件和地形條件,在中國戰場就沒出現大規模的裝甲兵對決,在東南亞海島也不可能出現。當時的坦克對於連火車都是新鮮玩意的中國士兵來說在戰場上的震撼力是非常巨大的,而且裝備太差,基本沒有可以對抗的武器。而且對於坦克的強弱點更是一無所知,根本無從談起發明有針對性的武器或是土辦法來打擊坦克。一次又一次出現人扛炸藥包炸坦克這種無奈之舉,這都是國力和認知水平相差太遠的後果。還是那句,落後就要捱打。
-
15 # 虎1942
個人認為二戰時期亞洲戰場受地理因素和交戰各方裝備條件限制幾乎沒有成建制大規模的坦克會戰。我軍士兵成分絕大部分來自農村,受教育程度不高平時訓練幾乎沒接觸過坦克裝甲車等機械化裝備自然不會對坦克的戰術構造和弱點有所瞭解。再加之我軍缺乏遠端火炮反坦克炮所以日軍坦克主要作用是攻城拔寨摧毀據點而不是對付我方步兵,所以我方人員近距離和坦克對抗的機會應該不多。第三,戰時物資匱乏。當時的別說用作燃燒瓶的汽油估計連玻璃瓶都不多,所以說單兵使用燃燒瓶對抗敵方坦克的場景幾乎沒有。
-
16 # 自在行走的老若
當時的狀況,哪找汽油和玻璃瓶去呀!戰時的汽油都是進口的,車用都不夠,而且最好的載體,玻璃瓶沒有工業化的大規模生產。這兩者決定了在當時無法使用這一有效武器的
-
17 # 下雨啦16
窮啊。沒別的想法。燃燒瓶,又稱莫洛托夫雞尾酒,主要構造為玻璃瓶,瓶內裝有半滿的易燃液體,最早作為土製燃燒彈使用。當燃燒瓶在坦克的尾部燃燒時,可能令坦克的油缸爆炸。部分坦克設有外掛油箱,很容易被從外面開啟後點燃。另外一點是當時坦克主要採用鉚接,車體密封並不嚴實,燃燒油十分容易流入,現代坦克主要採用整體鑄造技術,燃燒瓶用處很有限。
一是物質落後。當時的華人民已經大大落後世界經濟水平,玻璃瓶、汽油、酒精等都是奢侈的不能再奢侈的消費品了,好多人見都沒見過,更不說製成武器了。
二是日本的全面封鎖。油類和酒精物品是嚴格管控物品,日本佔領軍嚴格封鎖此類物品的銷售使用,而都對戰場我軍特別是敵後我軍又不能生產,所以對該燃燒瓶的出現也是消極得。從冀中的地雷戰就能看出我軍物質的缺乏,土法制藥、鑿石為雷。
三是戰場需求小。日軍陸軍並沒有形成德軍等國強大的坦克裝甲力量,面對面作戰的還是普通步兵、炮兵,對付少量坦克部隊我軍更認可地雷、火炮等武器。
四是製作有點難度。常犯的錯誤是瓶內放進太多的汽油,在玻璃瓶碎開後過多汽油會難以著火;另一種錯誤是點燃布塊前沒有把玻璃瓶抹乾淨,使瓶外殘餘的汽油燃燒起來。此外,用作引信的布塊來封著玻璃瓶也是錯誤的作法。其他各種錯誤包括瓶子的塞不密封,選用錯誤(太堅固或太易碎,瓶頸太長或太寬)的玻璃瓶等等。但最常見的錯誤還是點燃以後的投擲過程出錯。
-
18 # 漩渦鳴人yy
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吧,就是在冷戰期間,當時米格25戰鬥機在研發的時候遇見一個問題,就是它的發動機在高空之中,高速飛行的時候,周圍的空氣很熱,這樣的話發動機缺氧,讓冷縮嘛,大家都懂,那怎麼才能夠保證發動機的氧氣量呢?所以前蘇聯的科學家就在米格25戰鬥機上面裝250升烈酒!不過理所當然是,這些烈酒通常都會流入到飛行員的肚子裡面。
第一個燃燒瓶究竟是出現在哪裡,大家都已經不怎麼去考證了,因為這事情太難了,但是燃燒瓶大規模應用於實戰裡面的是西班牙內戰的時候,那個時候接受前蘇聯援助的西班牙軍隊,會使用一種名字叫做莫洛托夫雞尾酒的一種作戰武器,實際上就是一個簡易的燃燒瓶。
當然這和戰鬥種族,自己本身喜歡高烈度的烈酒的習慣有關,如果打仗,那裝上一個布條沾上酒精,這就是莫洛托夫雞尾酒,或者說是燃燒瓶,如果不打仗,抽出布條,直接對瓶吹!所以很多人都會覺得很詫異,就是這麼好用,這麼簡單的一種反坦克武器,為什麼現在使用出來反坦克的時候這麼少呢?
真滴一點,現如今使用的絕大部分坦克都是在冷戰時期生產的,冷戰時期講究的是防三化,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防火!車輛的重要不對,發動機,彈藥箱都是經過了層層保護,你想用高溫把它給灼燒到報廢,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等到後期這種攻擊方式就已經不奏效了。事實上,在德華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時候,面對前蘇聯的裝甲叢集,更多的時候是使用鐵拳來進行反擊,也就是一門預裝的無後坐力炮,不是說德華人怕死,而是坦克的後面跟著程批次的前蘇聯的步兵,你衝上去仍然燒屏,簡直就是找死。所以與其這麼達到,還不如拿著鐵拳從側面或者正面直接對準的前蘇聯坦克擼幾發就行了!
-
19 # 深度工場
看了很多回答,但是感覺大家都忽視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二戰日本坦克沒有汽油機的,全部都是柴油機坦克。燃燒瓶主要攻擊汽油機坦克才有效果。無論是西班牙內戰,芬蘭戰爭,還是諾門坎戰役。那些被燃燒瓶摧毀的都是汽油機坦克。
在諾門坎戰役,著名的燃燒瓶之夜,日軍用1200個燃燒瓶重創了蘇軍第11坦克旅,還造成旅長雅克夫列夫上校陣亡。實際上關鍵在於,蘇軍的BT-5型坦克是汽油發動機。而日本坦克是柴油發動機,燃燒瓶對柴油機基本無效。
而且很多日本坦克有前後機槍,在抗戰時期很多士兵向日本坦克投擲燃燒瓶,最後卻遭到坦克後部機槍掃射,壯烈犧牲。但是,他們一直到陣亡,也沒明白,日式坦克是柴油機,不怕燃燒瓶。
抗戰初期以後,中國也不再使用燃燒瓶對付日軍坦克了。舉一個例子,在1943年,我軍在冀東曹西莊一次打坦克的戰例。我軍第12團的3個連參加了戰鬥,日偽軍為30多人,還有3輛豆戰車,只有3.2噸重,裝備一挺機槍的94式豆戰車。
最早我軍使用步槍和機槍猛烈射擊,但是,94式豆戰車,畢竟也是坦克,在一定距離是不懼怕子彈的。後來,我軍就用擲彈筒炸斷了其中一輛豆戰車的履帶,隨後使用集束手榴彈炸燬第二輛豆戰車履帶。
隨後使用鋼釺敲開坦克頂蓋,投入手榴彈消滅了日軍坦克駕駛員。最後只有一輛豆戰車逃跑。對付日本坦克,與其投擲沒有用處的燃燒瓶,還不如直接上集束手榴彈和炸藥包。
回覆列表
燃燒瓶主要針對於坦克的汽油發動機,因為汽油易揮發和爆炸,只要燃燒瓶扔對了地方,坦克就能立馬趴窩。
這是因為坦克為了確保發動機可以正常散熱外,都會在發動機安裝百葉窗等樣式的散熱口,破碎的燃燒瓶液體就會順著這些空隙流進發動機,甚至還會順著裡面的線路一路燃燒,造成坦克內部起火,逼迫內部乘員放棄坦克。
除了瞄準發動機外,還可以瞄準坦克的觀察口,像虎式坦克的觀察口只要扔的準,就可以造成觀察致盲,如果火勢蔓延到坦克內部,造成炮彈著火的話,那就可以免費看一場煙火表演了。
當然了,除了這幾處之外,還有坦克的行走裝置也比較薄弱,這個地方如果中了燃燒瓶,經過充分燃燒,扭杆彈簧會因為高溫變形導致坦克趴窩。
但是在歐洲戰場使用燃燒瓶也只是無奈之舉,像正規部隊如果不是被逼到彈盡糧絕的地步,誰會用自殺式的燃燒瓶戰術?
畢竟歐洲戰術都講究步坦協同,誰會傻乎乎的直接往上衝,用炮彈轟它不好嗎?反坦克炮、手雷、火箭炮、地雷哪個不比燃燒瓶強。
燃燒瓶外包裝由易碎的玻璃製成,瓶口棉布塞嚴,瓶內裝有汽油、酒精或者白磷等易燃物。甚至為了其粘附性還會新增澱粉或者橡膠。
既然燃燒瓶這麼方便製作,那為什麼中國軍民不用它對付日軍?首先日軍使用的是柴油發動機,燃燒瓶這東西對他們來說基本無效。
而且日軍坦克前後都有機槍,盲目的往前衝,除了多給他們送幾條人命之外,毫無用處。而且抗日前期中國軍民何時見過坦克這種玩意兒,子彈打不動,刀也砍不動,一切能扔的東西都成了反坦克武器。燃燒瓶?更是都沒往那處想。
另外,當時在大慶油田發現之前,中國一直是個貧油國。而日軍在佔領區更是嚴格控制酒精,汽油等戰略物資,普通老百姓想要接觸這些東西,基本是沒有可能的。
雖然缺少燃燒瓶,但是我們有其它的東西可以替代啊。當時的中國軍隊已經掌握了爆破技術,每個軍人基本都會捆綁炸藥包,這些東西除了對付碉堡外就是對付日軍坦克的。
另外日軍的坦克部隊在中國也是十分少見的,畢竟好的資源都優先配給日本海軍了。縱使有坦克在中國也是少量的,大都皮薄餡大。主要的坦克部隊都被調到中蘇邊境用來防備蘇軍。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坦克更是大量調往海外。中國軍隊即使遇到日軍坦克部隊也只是小規模的,而且他們大都作為炮臺使用。
而且中國地域遼闊,戰略縱深大,再考慮坦克耗油量的特點,日本這個葛朗臺更是捨不得,並且中國軍民武器裝備也跟不上,就算不出動坦克部隊,日軍的步兵也足以搞定。這也就是為何在抗日劇中極少看見日軍坦克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