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痘小能手
-
2 # 沐言學姐
我最喜歡杜甫的《登高》。杜甫的《登高》可是流傳千古的詩句啊!詩裡的感受惆悵都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的種種遭遇,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雖然我的心情沒有他的複雜,悲哀,可是我倫喜歡還是這首吧。因為每個人對登高的感受都不一樣。每次爬山都有不同的感受,有時候也會和家人,和朋友一起登登山。記得去年的秋天和媽媽,還有妹妹一起在桂林玩,當時我們去了桂林堯山。還下起了毛毛雨,我們還穿著一件,冷得有點發抖。當時不知道山上的天氣,伴隨著山越來越高還真的越來越冷。還好我們是坐纜車上去的,堯山很高,風景很美。光是纜車我們坐了半個小時吧,而我們,在在這山顛看著下面這一切,感受著秋的寒意。直到上到山頂,我們找了個地方坐下,然後一起欣賞下面的風景。因為下過雨的原因,在山上看風景到處都是霧氣的感覺,風景很美而我們很冷。抬頭看出去,那葉一點一點凋零,那也一片一片落下,悄無聲息。誰知到那裡是否有盡頭,是否有人正和我有一樣的感受?突然想起杜甫的《登高》,感覺自己常年在外面工作,常年客居他鄉。別說媽媽了,我自己都有種感覺年紀越來越大,身體越來不行的感覺,寧願花錢坐纜車也不願意自己爬山。不過能在山頂看到這麼漂亮的風景已經很心滿意足了。
現在在這高山之上,看著空曠遼闊的景色,看著秋的淒涼,怎麼有種杜甫當時寫下《登高》的心情呢?雖然沒那麼悲哀複雜,大概也猜到媽媽當時的心情,人老了,能在山上看看風景絕對是件很開心的事情,我想大概會想起很多過去的事情吧?
-
3 # 江城知事兒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是一個胸懷國事,有政治抱負的人,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得出當時的時態發展變化。他的創作量也比較多,有三千多首詩,堪稱詩詞界的勞模。
杜甫的詩我也讀過不少,印象比較深刻的幾首有: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贈花卿》;
確實是因為寫的很好才有讀下去的動力,杜甫三千多首詩,我最喜歡一首就是杜甫寫安史之亂的一首詩《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這是一首敘事詩,講得是差吏晚上到石壕村去捉人打仗,沒捉到人,最後連一個年老體弱的老婦人也不放過,被抓服役的故事。文章簡潔明瞭,短短一百來字卻清楚的表達了整個事情的經過及人物的情緒,一字一句都是精華,前後文也呼應的十分巧妙,讀起來十分朗朗上口,尤其是本文用精簡的語言表達了非常具有廣度和深度的現實的殘酷和生活的無奈,這也是這首詩最大的魅力所在。
-
4 # 桂圈兒
我最喜歡他的《旅夜書懷》。
除了杜甫之外,我們誰人沒有外出奔波的時候呢?
每當我獨自在外,杜甫的這首詩就會引起我強烈的共鳴。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世界那麼大,我卻只有一個人漂泊在外面。夜幕降臨,微風將樹葉吹得沙沙作響。冰冷的月光讓天上的星星看不到幾顆,撒在川流不息的大江之上,彷彿將我的孤單無限地擴大化。
杜甫還有文章可以傳世,在寫這首詩之前也得到過“左拾遺”以及“工部員外郎”這樣的官職。他都覺得自己這一生充滿了遺憾。那麼我這樣一事無成的人蹉跎半生、漂泊無依,倏忽間不知老之將至,那應該是怎樣的悲哀!
想著這些,我忽然覺得自己彷彿就如同大曆三年的那個夜晚、杜甫孤舟之上形單影隻的沙鷗——找不到方向、找不到落腳點,只能這樣迎著風費力地、漫無目的地飛呀飛……
-
5 # 小道娛聞
本人最喜歡杜甫的《贈衛八處士》全詩寫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抒寫了人生聚散不定,故友相見格外親。然而暫聚忽別,卻又覺得世事渺茫,無限感慨。
全文如下: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詩的開頭四句,寫久別重逢,從離別說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尤其第一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表達摯友間難得相見,好比此起彼落的參星商辰。後世被許多人引用形容離別!第五至八句,從生離說到死別,透露了干戈亂離、人命危淺的現實;從“焉知”到“意長”十四句,寫與衛八處士的重逢聚首以及主人及其家人的熱情款待,表達詩人對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視,最後兩句寫重會又別之傷悲,低徊婉轉,耐人尋味。全詩平易真切,層次井然,寫得非常生動自然。
-
6 # 閆紅說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雖然這首詩很像一大篇牢騷,但是能將牢騷發得這樣才華橫溢,也算是奇蹟了。
“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劈空而來的兩句,不做任何多餘的鋪陳,只陳述一個事實:紈絝們逍遙自在,總是活得很好,讀書人苦心孤詣,孜孜矻矻,卻不過白白搭進去這一生。階層固化,自古有之,這十個字,清晰得讓人絕望,接下來的句子,都是絕望之後的肺腑之言。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杜甫自稱賤子,尊稱韋左丞為“丈人”,彷彿是自認卑微,但是“試靜聽”三個字裡,又有他的一種不由分說,卑微中的桀驁。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早已成名句,“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似乎驕傲得很不客氣,但是從杜甫口中吐出,你是願意相信他的,他有一種近乎旁觀者的大老實,會像一個旁觀者那樣肯定自己,也會像一個旁觀者那樣,冷峻地描述自己的生活狀態。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這是古今中外詩歌裡罕見的鋒利的句子,作者不怕一下一下地朝自己心上捅刀子,從“騎驢十三載”開始,作者的嘴角就掛上了一絲冷峭的笑容,他近乎漫畫般,勾勒著那個倉皇的自己,“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喜歡賣慘的作者不少,但他們筆下的慘,都是被動的慘,是被命運驅遣逼迫的慘,唯有杜甫,寫出,自己其實是願意配合的,即使這樣配合,依然各種求不得,這才是現實常態,至今,仍在人世間的各個角落裡呈現著。
杜甫忠實於內心的感受,不怕暴露自己的弱小與卑微,這是一個非常難以邁過去的坎兒,杜甫願意為了詩而做這種犧牲,這是杜甫的最為偉大之處。
-
7 # 曾園
我看過樑文道講解這首詩的影片。的確講的很好。我覺得,顧隨先生稱這首詩“陳詞濫調”也很誠懇。讀這首詩,的確需要從某個角度去讀。
《江南逢李龜年》這首很難完美解讀的詩,在美國學者宇文所安用“回憶”這個框架來解讀之後,具備了更迷人的魅力。
在全世界浩如煙海的詩歌中,這首簡樸到難以置信的詩召喚它的讀者,從簡樸的行文裡去尋找形成它的完整的情景。而我們真的在還原場景中感受到安史之亂前後的對比。
宇文所安將這首詩翻譯成口語:“我在歧王和崔湜那裡經常看到你,聽到你歌唱,現在,在晚春,我在江南又遇到你了。”全世界的人都會問:這難道算是詩?其實,杜甫的原詩跟短話差不多。
前兩句是打招呼。安史之亂後,著名音樂家李龜年在江南賣唱。
因為悲痛,杜甫只能簡單提醒:我們以前見過……傷感的細節沒法再提。然後,杜甫沒有說我們何日再相會,因為這太虛假。以前在宮廷演唱的李龜年已經在宴席中賣唱了……杜甫只能說眼下,眼下是江南的好風景……我們一再相逢,而這次又再相逢,可能是最特別,也可能是最後一次相逢了。心靈與家國的劇痛與木訥的陳述之間,張力盡顯。
宇文所安的《初唐詩》《盛唐詩》《晚唐》這一系列的作品在中國讀者中譭譽參半。宇文所安的解讀在字句與詩意解讀上有少數錯誤而被輕視;喜歡的人則讀出了宇文所安對唐詩意義的新發現。
我們不妨說,宇文所安的唐詩研究之特別,就在於他不是華人,換言之在於他的遊客語態。他沒有關於宮體詩的怨恨,沒有亡國之恨,因而沒有那種抑制不住地在詩歌中尋找唐朝衰弱之因與強國之道。它從外部觀察唐朝,在混亂中發明出一種心靈。
而此刻,我們會發現庸常的解讀者總是要認定詩歌每句中一定有美,這種美與小學教科書沒有衝突。浪漫、單純、抒情……
這種閱讀,就像不願意蛻皮的蛇,或者攥住雪球不放的小孩。他沒有發現這種幼稚的舉動其實是對生命、火種、源頭的最大不敬。
-
8 # 我魯迅不認識周樹人
望嶽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該詩透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
9 # 葛諸亮
“詩聖”杜甫留下了不少的名篇佳作,我最為喜歡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此首詩是一首傷感詩,但作者卻一句傷感語言也沒有,使讀者也感覺不到傷感,不深入分析,還以為是他鄉遇故知了。
【原文與作者】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鞏縣人。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尊稱為“詩聖”,其詩風格沉鬱頓挫,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被稱為“詩史”。
【時代背景】
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五年(770),當時杜甫在潭州。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因才華卓越而受到岐王李範和殿中監崔滌的賞識,得以在他們底邸欣賞李龜年歌唱。安史之亂後,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帶。770年和流落江、潭的李龜年重逢,回憶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邸頻繁相見和聽歌的情景,感慨萬千,於是寫下這首詩。
【作意作法】
這是杜甫見李龜年撫今懷昔的傷感詩,並不是恭維他的歌藝。
寫傷感詩,偏不流露出一字半句的傷感,使人讀了,也只覺毫不可悲。細加回味,才知是別有所指。首聯是追憶李龜年出人貴人達官之家,間接是說當時太平之世的承平氣象。尾聯是特提江南好風景,大有“風景不殊,河山有異”之嘆,特標‘落花時節”,隱寫世亂時艱。用一“又”字,有前後比較之意,又大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
【小結】
杜甫此詩,僅用四句就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的時代滄桑,人生鉅變。語極平淡,內涵卻無限豐滿。(網路圖片)
-
10 # 昌國7504
“詩聖”杜甫留下了不少的名篇佳作,你最為喜歡杜甫的哪首詩呢?為什麼?
在杜甫眾多的名篇中,我最喜歡他旅居成都時,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寫於杜甫在“安史之亂”後流寓成都的草堂中。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生於河南鞏縣,唐初的著名詩人杜審言是他的祖父。
杜甫二次回蓉後,被他的好友嚴武表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這就是後世尊稱杜甫為“杜工部”的由來。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飢餓,疾病,憂傷和痛苦中渡過的,他的詩作貼近民眾;他的創作,將中國古典詩歌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他對詩歌的貢獻,是使古典詩歌深入地走向人民,走向現實生活。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最有代表性的詩句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你看看,多麼令人感動的憂民情懷啊!
寫到這裡,端午節又要到了,我又想起先秦以前又一位偉大詩人屈原來了;在屈大夫的名篇《離騷》中的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生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這真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感到,凡是憂國之詩人,他們有一個共性,就是憂民之民生也。
寫到這裡,又令我想起一件事:
一九五八年成都會議期間,毛主席帶領眾中央首長參觀杜甫草堂;當時郭沫若同志題杜甫草堂詞: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蒼痍,詩中聖哲。這十六個字,真是化龍點睛;杜甫之詩情,詩意,詩味盡在箇中!
最後,我用杜甫草堂中的一副名對聯,作為這篇文章的結束語吧:
錦水春風公佔卻,
草堂人日我歸來。
-
11 # 安意如
但我很喜歡。原文如下: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九日藍田崔氏莊》
這詩依稀可見他昔年豪興。讀杜甫的詩,想他一生的波折患難,我常忘記他也曾有少年逸興的時候。我發自內心尊重杜甫的原因是,他一心一意,為國為民,亂亦不易其心,貧亦不改其志。不管這朝廷如何對待,不管自身處境如何悽楚,他都未曾放在心上。
對他而言,良辰好景太短暫,來不及回味就消失了。青春都一晌,有些人,還未年輕,就已老去。少年激揚,中年沉鬱,老來淡泊,這就是杜甫,無可取代的杜甫。
最令我感念的,是他老來身居茅屋,不幸茅屋還被秋風吹破屋頂,不幸茅草還被頑童搶走,頑童欺他年邁體弱,任他追得氣喘吁吁,喊得口乾舌燥也不還他……(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他也曾寫過憶少時的詩句,自言活潑好動:“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且慢微笑,這詩名字叫做《百優集行》,這詩的後半段是:“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痴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讀來真是慘傷。
我心裡揣著杜甫的詩歌過了這麼多年,才漸漸明白,為什麼後世的寒素文人,對杜詩那麼推崇備至,實在是因為大家心裡都明白,繁華風流浪蕩好著筆,而這平淡、陳舊和慘傷,卻不是人人可以寫得平淡樸實,泣血錐心。
人生的遺憾是那麼的深重,難以卸除,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完美總在不完美中誕生。我們不能因為害怕失望,就拒絕期待,覺得痛苦,就避免深入。
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無懼風波,心懷坦蕩的走完這一生。
-
12 # 江蘭2
杜甫的每一首詩都是佳作,無可挑剔。每一首每一句都從不同角度對現實和時代予以特寫。所以杜甫的詩每一首都是經典!
-
13 # 順其自然個屁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最愛這句話,我還年輕我還有理想,雖然我的理想並不是多麼高尚,但我也要勇敢去實現自己,就如同這首歌表達的一樣。嗚呼!我輩豈能安於此時,吾輩人皆為豪傑何不逆湧而上!直至飛灰。
下為-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
14 # 天天169148599
今夜鄜州月 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香霧雨雲鬟溼 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幹。唐朝最動人的情詩
-
15 # 隨手談詩
其實要論喜歡,我最喜歡的是東坡,其次是李白。但是對杜甫一直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可能因為是成都人的緣故吧。
杜甫的詩,我最喜歡的有3首,分別說一下: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喜歡這首詩的原因很簡單,我們知道,在安史之亂後,老杜的詩就開始走向巔峰,形成了自己抑鬱頓挫的風格,這期間,也有一些快詩,比如《春夜喜雨》就很歡快。因國而感到快樂的詩太少了。像這樣欣喜若狂的更是絕無僅有。
這首詩讀來之痛快,咱們可以想象,50多歲的老杜,忽然聽到捷報,高興地拉著妻子兒女轉圈圈,是怎樣一幅暢快的情景?
從喜極而泣,到欣喜若狂,到重拾青春,每一句、每一字,都透露著老杜的歡喜。
《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喜歡這首詩,是愛屋及烏了。因為我太愛丞相,大概也是因為我是成都人的緣故。
老杜對丞相的喜愛不用多說,畢竟為了丞相都專門搬到草堂跟丞相做鄰居。
杜甫從尋找祠堂、到祠堂景色、到追憶歷史、到感嘆緬懷,最後不禁淚流滿面。
丞相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受人敬重,而杜甫對壯志難酬的感慨,也讓人扼腕長嘆。
《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這一首呢,是最愛杜甫寫景的詩。
其實細說起來,我也沒多大感受,只是第一次讀到“半入江風半入雲”這一句的時候,江風和雲,讓我覺得特別有氣勢,而兩個半字,顯得既靈動,似乎又在這份氣勢上蒙上了一層不完美。
初讀的感受,使得我一直愛著這首詩,你看,我是一個多麼專情的美男子。
-
16 # 週末足球
喜歡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首詩是本人最喜愛杜甫的作品之一。此詩是杜甫絕句中最有情韻、最富含蘊的一篇。開首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後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詩中撫今思昔,世境離亂,年華盛衰,人情聚散,時代滄桑,人生鉅變,都濃縮在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全詩語言極平易,而含意極深遠,包含著非常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表達了出時世凋零喪亂與人生淒涼飄零之感。
-
17 # 春華745944080186
跺腳為官蹺腿拋墨,抬頭描山低頭挖坑。前程沒半奉祿可憐,奉銀裁墨添花宣硯。走一段算一段皎月相伴,為官掉印官場折腰。為生計跑一程墨捐,走江湖賣字畫添韻。
-
18 # 小奇侃侃
我最喜歡的就是他的《春望》了。
國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因為這首詩不僅僅是寫出了當時社會國家衰敗的景象,而這首詩當時的背景就是安史之亂,從這首詩中我能夠感受到當時的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之情。
我們都知道杜甫是一個愛國詩人,而這首詩更是把他的愛國情懷給提現的淋漓盡致,特別是那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寫的實在是太讓人傷感了。
因為他的愛國詩人,所以我喜歡這首非常愛國的詩。
-
19 # 微山湖純爺們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要說最喜歡的就是因人而異了,畢竟詩聖流傳下來的詩詞太多了,經典的也多。
-
20 # 山有木兮木有枝6699
唐代大詩人杜甫留下的詩作中,大多數都是抒發離愁別緒與家國情懷,但也有一部分清新雋逸的抒情敘事詩篇,膾炙人口。其中有一首律詩《客至》,格調樸素自然,我一直由衷喜愛。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
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
隔籬呼取盡餘杯。
杜甫生活在唐朝的衰落時期,他一生生活無定,顛沛流離。晚年在安史之亂中流亡到成都,在景色宜人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草屋,即我們現在可見的“杜甫草堂”。
杜甫在浣花溪畔的茅屋裡避亂而居,雖然是草堂陋室,粗茶淡飯,但應該是他一生中最安逸舒適的時光。
這首《客至》的故事,就發生在草堂的春季。
詩人歉意而興奮地領著來客走進院落:“寒舍實在簡陋,還從來沒有招待過你這樣的客人。看看,花徑未掃,青草漫道,真是有些失禮。好久不見的朋友,請不要怪罪啊!”
進入房內,簡樸的桌子上已經擺上了平日不多見的菜餚。主客寒暄落座,杯中倒入家釀,不免又是抱歉:“這裡遠離市井買東西實有方便,菜餚過於單調寒素,也買不起好酒,只有家釀的濁酒一罈,您請隨便用些吧!”親切的話語,滿腔的熱情,打動了客人,感受到真誠質樸的深厚情誼,他們盡情地推杯換盞,傾吐著心裡話。氣氛是那麼融洽和諧。
酒至微醺,主人提議:能不能把鄰居老翁請過來,和我們一起喝盡這壇中酒呢?那當然沒問題嘍。隔著竹籬呼喚而來的淳樸鄉鄰,平素大概一定是相互照應和關心的。他們和美的關係正是這裡民風淳樸的寫照。一起和客人盡情喝酒言歡,待客的歡樂氣氛達到高潮。
傾盡家中所有來招待遠客,純潔無華的感情,躍然紙上。讓人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對這份淳美的情誼仍然心存嚮往。
喜歡這首《客至》已經許多年了,一直想請家中那一位寫成一橫幅,掛於家中客廳以補壁白,無奈總是俗務纏身,無情無緒。只好把喜愛留在心裡。
回覆列表
和詩仙李白的豪放不羈不一樣,杜甫詩中,多有憂國憂民之感。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
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後。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下面,我們一起來讀杜甫的三首詩歌。
感時花濺淚 ▲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此詩寫於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其時,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無邊落木,不盡長江 ▲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
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待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裡,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而詩中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死亦足 一作:死意足)
此詩作於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今甘肅成縣)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這首詩描繪秋夜屋漏、風雨交加的情景,真實的記錄了草堂生活的一個片段。末段忽生異境,以切身的體驗,推己及人,進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丟在一邊,設想大庇天下寒士的萬間廣廈。這種非現實的幻想建立在詩人許身社稷,飢溺為懷的思想基礎上;而博大胸懷之表現,則使作品放射出積極的浪漫主義光輝。全詩語言極其質樸而意象崢嶸,略無經營而波瀾疊出,蓋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絃。
編輯&畫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