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瞬間的故事

    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有的是婆媳矛盾,而有的是父母孩子之間存在著代溝,很多時候,父母都想不明白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聽話,而孩子很多時候總是在想父母為什麼一定要管我,逐漸逐漸的孩子和父母之間就會出現了矛盾,那麼為什麼父母會不理解孩子呢?

    父母為什麼不理解孩子

    孩子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做,有自己的需求,要發展自主性、主動性。父母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感知系統,都有各自真實的感受,沒有對錯之分。因為父母經歷的太多,所以他們就認為他們經驗豐富,認為孩子不瞭解社會。他們認為孩子只要按照他們說的去做就是對的。父母不理解孩子就是因為自身經歷的問題,導致無法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父母要怎麼理解孩子

    但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準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牴觸情緒。

    其實每個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因為父母過去所吃的虧所受的苦,他們都不想在孩子身上再重演,因此父母就會因為過去的觀念而覺得自己經歷過的就是對的,所以才會出現這樣不理解孩子的行為。時代在變,父母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自己的觀念,父母和孩子都要相互的理解對方。謝謝採納!

  • 2 # 對症下猛藥

    孩子不理解父母不只是個別現象了,已經上升到很普遍的一個社會現象了。為什麼這樣?

    1 、很多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孩子留在老家,留給爺爺奶奶照看,爺爺奶奶想到孩子父母不在身邊,怕孩子孤單,對孩子有點溺愛,老人和年輕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不一樣。時間長了造成孩子和父母溝通不暢。

    2、現代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父母親長年在外,認為虧待孩子了,平時和過年給孩子們更多的零花錢了,孩子有錢了,上網,吸菸,喝酒等都有,本來年少小孩控制力差又加上青春叛逆期,引發很多事情出來了,早戀,校園暴力等等。

    需要孩子理解你,你理解你的父母嗎?

    值得思索!

  • 3 # 陽子老師

    孩子出現不理解父母情況時,有時可能會伴隨做出一些讓父母憤怒或者失望的事情。而作為父母,真的會感到很沮喪又很無奈。而我親身經歷的一件事讓我學會了很多。當我覺得孩子不理解我們的時候,我們不防換位思考是否我們又理解孩子的行為呢?

    多換位思考,把孩子當朋友,或者我們會對孩子的一些所作所為有不一樣的理解。

    記得有一次我帶4歲的兒子和同齡的小朋友玩。在玩累休息時,我兒子突然看到放在他水杯旁邊有個礦泉水瓶(別的小朋友的),就動作麻溜地撿起來,把裡面的水倒掉,放在地上準備用腳把瓶子踩扁。他的突然的舉動惹得那個小朋友哇哇大哭,我也驚呆了,也很憤怒,沒想到他會做出這樣惡劣的行為。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頓,讓他給那個小朋友道歉。當時兒子也嚇到了,雖然道了歉,卻還是一副很委屈的樣子。

    而這件事不久,有次孩子奶奶帶兒子出去玩。我去找他們,好巧不巧看到他奶奶在撿瓶子。孩子在幫著他奶奶把撿到的瓶子踩扁放到塑膠袋裡。突然我就理解了兒子當天的舉動,也為之前自己衝他發火的行為感到羞愧。孩子雖然小,可他比我想像的要懂事的多。

    所以,做父母的我們也要多換位思考,對孩子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也多點耐心,傾聽孩子怎麼說,多和孩子溝通。相信伴隨著他們年齡增長,他們會變得越來越懂事的!

    以上僅為個人的經歷和想法,僅供參考,感謝閱讀!

  • 4 # 酒叔句館

    你講的都不是真實的,太虛偽了!”

    “我不想聽。”小姑娘開始雙手捂著耳朵,站在角落裡。 “我講的就是真實的。”我很平靜地說; “不是!就不是!我媽根本就不愛我,前兩天,我只是弄丟了鑰匙,她花了一百塊錢就說一個月不准我吃零食,還、、、、、、,你說,這哪是親媽,簡直就是後媽。”從她斷斷續續的敘述中伴隨著是無盡的委曲和綿長的憤怒,最後她乾脆就一屁股坐在了地墊上; 也許是這些話積壓在心裡太久了,這時毫無顧及地講出來,講著講著一定也牽連出許多不快的往事,她放聲大哭起來,我悄悄從房間退了出來,哭了好一會兒,當所有的委曲與不平都發洩後,心裡自然再會想起媽媽點滴關愛與好來;等我將一塊乾淨的溼毛巾遞給她,讓她把眼淚擦乾時,她開始支支吾吾的說:“我想給媽媽打電話,我想回家。” 我由衷地笑了一下; 這就是七歲的小姑娘告訴我的—“後媽”; 當她從我的櫥櫃裡找出許多漂亮的徽章時,看著她驚喜的神情,愛不釋手地一個一個拿起來看時,我問:“你是不是想要?” 她說:“嗯,但是我怕你不給。” 我笑笑說:“為什麼會不給?你喜歡老師自然會送你一枚。” 我停了一下說:“要不你給妹妹也挑一枚吧!” 她挑來挑去的,終於給妹妹挑好了一枚,說:“看!這個就給妹妹。” 我看了一下,說:“嗯,色彩很鮮豔,很合適妹妹。挑得很好。” 她停了一下,跟我說:“汪老師,我挑一下給我朋友好嗎?” 我趁機問她:“什麼朋友?” 她說:“她叫XXX,她是我們班的副班長。” 我故作認真地說:“朋友在我們不開心的時候講話,或講了不好的事,是不會生氣的,也不會計較,這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她會不會生你的氣?” 她也認真地說:“嗯,她很溫柔的,我不高興的時候,她只是笑笑,不會生氣的。” “哦,那她算是你真正的好朋友!一定認真挑一枚送給她!”我用鄭重的語氣告訴她; 美希小語:教育就是將孩子無意識的動作轉化為有意識的行為,選擇教育的時機最重要; 愉快的時光總時過得很快,轉眼挑選好了漂亮的徽章,在她的提議下,我們開始進行愉快的活動課程,在課程中,她很積極,也很努力,還教給我認識了一種從沒聽說過的昆蟲;所有的環節完成恰到好處;活動完畢,我招呼她坐下; 我說:“XX,我要鄭重的告訴你,我們都有一個“後媽”,因為別人總是誇我們聰明、懂禮貌,可她總是會不時告訴我們,這個做得不對,這個不能做,我們一犯錯,她就會生氣,有時還會狠狠的揍我們屁股;可是就是這個最煩我們的“後媽”也是最疼愛我們的“親媽”,我們生病了,她會擔心的睡不著覺,突然起風,天涼了,別人都不會意我們,但她會問我們冷不冷?給我們送衣服,我們已經吃飽了,還問還要不要吃;所以媽媽就是這樣的,最愛我們,最期望我們好的人對我們就最嚴格;這就是最真實的! 她聽著我講完,不說話,但我知道她已經完全接受了,一會兒,媽媽剛好上樓來接她回家,她一看見,馬上跑過去叫:“媽媽,你怎麼不按門鈴的?”、、、、、、、 美希小語: 愛需要被認同、被理解,才會被接納;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有時候,我也時常在想,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看看那些個文字,不同的心情,不同的語氣念出來意義可以完全不同,面對面地把話講出來,還常有“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之閒;唯獨日子久了,慢慢養好一顆平常、平靜、真誠的心才會看得清,活得明白;孩子小,能在給他的空間講出一些真話,能被父母、老師接納、理解後,適當的去引導他們去認識,這樣的教育自然就省去了孩子成長中不必經歷的坎坷與挫折,也就少了許些煩躁,多了些平和與智慧;

  • 5 # 2020嘉嘉媽媽

    孩子首先是獨立的個體,作為獨立的人,就有理解和不理解的權利,即使是對自己的父母。沒有規定一個人必須理解另一個人。

  • 6 # 良性思維

    反過來思考:

    1、為什麼孩子要理解父母呢?

    2、父母理解孩子嗎?

    畢竟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個體,不僅年齡不同,生長的環境也完全不同,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原本就非常困難,父母是成人、有更多的經歷,應當主動去理解孩子啊。

  • 7 # 奧運媽媽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理解父母,大家好我是奧運媽,今天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有的孩子為什麼不理解父母,我想是有一定因素的!第一孩子因為他是孩子所以可能不能體會父母的不易,才會不理解父母,老話常說,不生兒不養女不知道報娘恩,所以有些事是需要時間的,一定要親身體會才能夠明白很多事情!才會體會父母的不容易!

    第二我覺得跟孩子的教育和性格也有一定的關係,有些孩子從小就很懂事,善解人意,知道心疼父母。所以說也不是所有孩子都不理解父母,但是我感覺教育也有很大關係,比如寵著長大的孩子,跟苦著養大的孩子,肯定是有一定因素的,所以我覺得什麼樣的環境就會影響到什麼樣的人!好今天問題就到這裡,謝謝!多多關注!多多指教!

  • 8 # 森森wZ

    孩子是一張白紙,也同樣是一面鏡子。六歲前,孩子的模樣大部分也是你自己的模樣,孩子紙上的色彩大部分也是你勾勒的框架。

  • 9 # 左白雪公主的王子

    1、家長要學會反思

    當與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家長往往會把責任推給孩子,好像自己沒有一點問題似的。其實家長的問題應該比孩子的多而且更大,因為我們是成人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而讓孩子去理解一些成人才知知道的道理是不是免為其難。再說我們家長有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但孩子的生活空間卻很小,“學校、家庭、學習兩點一線”讓人很難言喜歡這樣的生活,我們都是過來人不必再言。遇到問題我們首先得學會冷靜處理問題,把握問題的實質。這跟學歷、年齡沒有關係,關鍵是意識,有沒有這樣做的願望。學會反思自己行為家長會給孩子一個非常明確的資訊,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做任何事都需要一個過程,學會矯枉過正,剖析得失。

    2、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實際上很孤獨,他們幾乎很少有自己的心理空間。與家長說得不到理解的前提下,他們會把這種孤獨感轉移到網路遊戲、網上聊天等方式上,有些到了難以自拔的程度就很難改變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因為教育孩子的最佳期已經過去,他們的思想逐漸成熟,外在因素的干預已經很難奏效。原因何在?在孩子第一次想與你交談的時候,你卻以工作忙為由把他從身邊推開了。一次、兩次。。。他們對於與你交流成了一種奢望,最後是絕望。從開始的積極、到消極、最後到放棄與家長交流的想法,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因為他們要放棄世上最最重要的親情,去面對一個全然不知的世界,要用自己的善良去面對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也就是給心找一個家。

    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其實並不是非常難,首先,多與孩子交流。不要用管教的口氣與孩子說話。小的時候可以用交朋友的方式來交流,他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誰是他的朋友,在學校裡他在群體中的角色等等,都在交流中獲取資訊。分析他有沒有什麼心理問題,如果他不願意與同學在一起,他是不是他太霸道,太自私。如果出現了問題,我們得抓緊時間來幫助他走出心理的陰影。用Sunny心態來看待生活,接受生活中的一切,不能鑽牛角尖,要學會換位思考,能體諒別人的感受等等。其次,與孩子一起玩耍、讀書。與孩子玩耍可以瞭解他是不是有毅力,在做遊戲的過程中,比方下棋,我不提倡讓子,因為他會把自己看成是弱勢群體,會影響他的膽量。讓他能夠用平和的心態對待輸贏,永不放棄,要用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勝利。讀書是人生中最最重要的活動,活到老學到老,家長首先要成為學習的楷模,家裡充滿書香,讓孩子汲取知識的營養。在眾多名著中,讓他找到自己人生中應該學習的榜樣,用榜樣的力量來影

  • 10 # 梅子紅了1025

    我也是為人父母的,深切地感受到養育孩子容易,走進孩子的心不易。這個問題表面上是問,為什麼有的孩子不理解父母,其實,父母也從沒想過去理解孩子,所以,孩子也理解不了父母。理解和愛一樣是相互的。

    不理解父母的孩子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有一類孩子是一直被忽視,感覺不到父母的愛,所以不再有愛,也不會去理解父母。像有些重男輕女家庭裡的人孩子,像部分多子女家庭中的夾心,像父母忙著爭吵、鬧離婚的孩子。他們在這樣的家庭裡或被冷漠、或被誤解、或被不公平地對待過。大人沒想過怎麼去理解孩子,卻在等孩子在父母那裡體會不到愛和平等,向父母封閉自己的時候,大人疑惑:供給你吃穿,養你這麼大,到底有沒有良心啊!

    有的人可能會覺得不存在這樣的現象,這是極端的個例。我很遺憾地說,這種現象不僅不少還很普遍。正如我的鄰居,男人掙錢養家常常出差,女人自己在家不上班帶兩個孩子,大的女孩五歲,小的男孩一歲半,大家都知道,一個人帶孩子的確很難。可是,在她家呆過的人都不能忍受她的做法。

    她從早到晚的生活就圍著小的轉,大的自己步行去上幼兒園,約有一公里的路程,回家後就被媽媽指使者做這個做那個,因為她懷裡有小的,忙不過來。小的哭了鬧了,不管和大的有沒有關係,捱罵的一定是大的。一次,一個鄰居說,如果不是在你家,五歲的娃娃做這做那。掃地洗碗哄弟弟,真的不多見,大多也是媽媽抱著哄著,是母親懷裡的嬌寶寶。

    她朋友圈裡曬著的,永遠是二寶,因為她時時刻刻和二寶在一起。這個女孩,從小就比同齡人沉默寡言,彷彿大了很多,她會去主動和父母說多少心裡話嗎?她又怎麼會去理解父母呢?也許這就是很多小孩子無師自通地去阻止父母要二胎,也許潛意識裡害怕自己失去愛,不願意分享的背後就是受到了愛的威脅。

    這類孩子會躲在自己的小房間裡,或者寧願和朋友一起,彷彿忘卻父母。對父母幹什麼做什麼缺少關心,乍一看是孩子冷冰冰缺少愛心,實質是孩子內心長期缺愛後的自我保護。他們不再從父母那裡奢望公平和關愛,自然也不會費盡心思去理解父母,因為理解本身就意味著愛和悅納。

    二、還有一類孩子是長期生活在愛裡,卻沒有被好好地教育如何感受愛和付出愛。這類孩子往往在家裡受盡嬌寵,要風得風 要雨得雨。因為一直在愛裡,就忘了要付出愛。

    正如我們往往把家中好吃的留給孩子,孩子吃獨食以後會忘記給家長留一些,因為習慣成自然了嘛!他們不用去理解父母,那樣很是費心思。而父母最不要讓他們費心思,因為父母一直都在,父母的愛一直都在。因為廉價就得到,所以不珍惜,不會耗心神去想父母需要什麼,缺什麼,他們需要我們什麼!

    不信,等他們長大了,談戀愛了,對方一句話,他們是不是會琢磨個透。往往一個眼神都要在心底回放千次萬次。看看!戀愛中的男孩體貼入微,戀愛中的女孩溫柔善良,哪個不善解人意呢?

    三、有一類孩子不是不愛父母,而是因為不會愛而理解不了父母。正如很多父母愛孩子,卻理解不了孩子一樣。在這紅塵間,我們笨拙地愛著,孩子需要的是理解,我們給的是“為你好”的強硬,同樣,我們需要孩子的理解,孩子給我們的是美麗的“誤會”!

    理解是門學問,真的很難。它需要以愛為基礎,以耐心為核心,用智慧作支柱,用溝通為橋樑。只有這樣,父母和孩子之間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安全感,彼此愛又會愛,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營造美好的家庭氛圍。願在這變化莫測的人世間,有幸成為家人的我們,懂得愛,付出愛,得到愛,相互理解,彼此相愛!

  • 11 # 講好了的要過得好

    因為他們的經驗需要有他們的經歷驗證。大人的心理是把孩子想的本來不懂的,認為他們應該懂了。所以誤認為孩子什麼都懂卻不按大人意思做。你是想一下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是一樣的。所以父母只要教孩子正確的方法和明辨是非能力即可,無需刻意安排孩子按照某種軌跡度過人生。你真能規劃嗎?活著的時候管,那以後呢?其實是大人自以為是

  • 12 # 會飛的小魚兒0818

    這個問題是一個單方面問責題。

    孩子不理解父母,那父母又理解孩子嗎?

    孩子不是父母眼中懂事的孩子,有幾個原因:

    一,父母平時對待孩子不民主,都是安排指揮孩子做什麼怎麼做,孩子習慣於聽從指揮,沒有了理解大人想法的主動性,被動時間久了不但不會理解家長,還會有了反抗的衝動。

    二,父母平時經常干涉孩子的一切活動,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不尊重孩子個人隱私,讓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就是不配合父母,不聽你們的。

    三,父母平時不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只讓孩子學習,孩子壓根不懂柴米油鹽,生活需要奮鬥,父母不容易等,所以更無從談起什麼理解,他的理解能力和內涵都沒有正確樹立起來。

    綜上,孩子不理解父母,主要還是父母造成的。孩子本來是一棵蓬勃向上的小樹苗,你非要給他外面套上玻璃罩,還抱怨孩子不理解你。等你什麼時候能真正明白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能跟孩子好好溝通了,那你們雙方中間的屏障就消失了。

  • 13 # 山小白

    著名教育家洛克說過:孩子出生時就像一塊“白板”,等著大人去“白板”作畫。你畫什麼孩子就成什麼。

    基於洛克的“白板說”,對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孩子是大人的影子,什麼樣性格、脾氣都是大人的縮影。一個孩子往往最能投射出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狀況。

    例如,家庭教養的幾種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不盡相同。

    民主型家庭教養方式———這樣的家庭溫馨和睦有愛,大人能聆聽孩子的心聲,滿足孩子的身心需要,尊重孩子的思維和意志。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具有思維的獨立性和主觀能動性,這樣的家庭教養方式往往尊重理解孩子,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所以孩子性格開朗活潑,同時也能換位思考。這樣家庭教養方式下,孩子與父母能和諧相處,相互尊重和理解。權威型家庭教養方式———這樣家庭教養方式,父母是權威,是發號施令的主體,這就要求,孩子對父母的一言一行言聽計從,不敢違背父命母命,這樣的孩子表面“風平浪靜”,內心“激流勇進”,只是表面上對你言聽計從,因為他Ta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反抗你,但心理並不正真理解你。這樣壓抑太久的孩子做事唯唯諾諾,總有一天情緒會大爆發。專斷型教養方式———這樣的家庭,父母要求孩子絕對服從大人,讓孩子必須根據父母的意願去做事。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被打壓。孩子容易退縮、焦慮、抗拒等,小孩和大人都是平等的個體,是相互的,平等的,大人不應該高高在上,而且要考慮孩子需要什麼。放縱型教養方式———這樣的家庭是對孩子處於“放養”狀態,對孩子過度包容,這樣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衝動、叛逆、過度依賴、意志力差等問題。

    在思考為什麼孩子不能理解大人這個問題前,先想一想,你給了孩子怎樣的榜樣教育、引導教育,你是否理解小孩?

    孩子不能理解大人,就像大人不能理解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年底之前豬肉價格會繼續下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