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宅型人厚
-
2 # 動物園美術課
攝影與美學構成攝影美學這是它們之間關係,那麼如何平衡呢?我認為不需要去糾結,二者不需要去平衡,我們先來看看攝影學和美學的定義:
攝影學:是研究攝影技術和攝影藝術的學科。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係的一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物件是審美活動。
以上定義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攝影首先是一門技術,再是一門藝術,而藝術都是具有審美性的,那麼要審美就得學會如何審美,而這就進入到美學的範疇了!所以你還覺得二者關係需要平衡嗎?如果非需要平衡,那也只是面對需求的取捨!
比如記錄攝影,你首先要考慮的是記錄下來,而不是說不美就不記錄!但是儘管記錄沒有達到你理想的狀態,但是你還是要兼顧美,比如構圖、光影的使用的等等!可以說攝影,美學無處不在,無處不用!
-
3 # 綠葉行攝
攝影是具象藝術是抽象。當攝影脫俗了就是藝術。藝術具備自己的風格、表現與別人不同有獨立創造風格。攝影與藝術相互相成,攝影作品需要好的構圖美感等藝術會成就一幅好的攝影作品。
-
4 # 暖心俊
我回答這個,攝影也是美術藝術中的一種,不僅僅要考慮圖片的美與否,也要考慮構圖、色調、協調、對比、結構等與美學相通的原理
-
5 # 吳振遠
很複雜噢
人們會提出“構圖規範才是美”;有人提出“焦點準確才是美”;有人提出“色彩高雅才是美”;有人提出“高光不疵,暗部有層次才是美”,這些觀點中,有的是技術層面的,有的是藝術層面的,各種說法,令人茫然。視覺心理學家王令中說:“無數美學家都試圖對形式美下一個定義,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具體說出什麼是美的並不困難,而回答美是什麼確使美學家們傷透了腦筋,許多關於美的性質的論述把人‘越說越糊塗’。有人說曲線具有美的性質,質疑隨之而來,直線難道就不能表現美嗎?有人說領帶具有裝飾性美感,如果帶在中式的馬褂上又會如何?有人說紅色具有鮮豔喜慶的性質,如果改變一種關係又可能失去這種效應。
中國著名畫家吳冠中說:如果讓我畫客觀景物,可以畫得非常象,還不太吃力,但象不等於美。
吳冠中曾有過這樣一次經歷:一次他到某地寫生,畫完後給當地農民看,農民評論說:“畫得很象”;第二天他經過認真觀察又重新畫過,再給農民看,農民看後說:“畫得很美”。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畫得像和畫得美並不是一回事。那麼引申到攝影中來,照片拍的真實且準確再現原貌與照片的美感也不是一回事,常常出現的情況是照片拍得實實在在但不具有美感,美感的表現並不單單只是景物的準確的原貌再現、也不是形象的完美和色彩的鮮豔,而是要有一定條件要求的。心理學在許多人眼裡可能是枯燥而深奧的理論,且產生於歐美,與攝影並不搭界。但是如果不過多地糾纏於理論、而是用視覺心理學的理論指導攝影創作、把視覺心理學的理論和攝影實踐相結合、重在實踐、結合舉例、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對我們進一步提高攝影藝術的創作水平應該是有所幫助的。視覺心理學特別重視形式和形式效應。攝影藝術作品是透過視覺形式來傳達的,觀眾也是透過視覺形式來領會的,視覺心理學家王令中說“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形式是關鍵
-
6 # 陳老師愛畫畫
1、什麼是攝影
攝影自1839年誕生至今160多年來,攝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攝影改變了人類文字的壟斷地位,尤其近二十年來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使人類生活進入到色彩繽紛的影象世界。攝影也變成一種“文字”被人們廣泛釋讀,攝影不斷與其他學科發生著聯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如今“世界已經影象化”。
現代科技的發展使攝影器材更智慧化、更人性化。將操作複雜的攝影技術簡化成自動程式,人們只需按一下按鈕就能拍出影像清晰曝光準確的照片。先進的科學技術把人們從繁瑣的攝影技術操作中解放出來,使不精通攝影技術的人在拿起照相機時也充滿了自信,大大提高了非攝影專業人士的攝影水平。攝影技術的簡化,真正迎來了攝影大眾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有興趣加入到攝影創作中。
2、攝影與美學的關係
美學一直研究的領域就是繪畫,但是攝影作為藝術的新生代,和繪畫一樣,從美學的角度來分析它也是正確的,對美學的解釋是美學是關於美的科學;美學是藝術的哲學;美學是以審美經驗為中心研究美和藝術的科學。其實攝影也是同樣的,呂熒提出美是主觀的,他說:“並不完全否認美與客觀事物的秩序和結構有關”,也就是說,他承認美與客觀事物的秩序和結構是有關的。
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再,攝影的鏡頭是用來捕捉生活中美的鏡頭,攝影也和美學一樣,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同樣一張照片,有的人認為它是美的,但是也許有的人認為它是醜的,沒有一個標準的尺度。學習攝影一開始是要突破技術這一關,然後可以上升為思想上的表象,那麼上升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就需要有一定的美學觀點和審美的深度,體現思想的深度。
-
7 # 城市荒野影像
1美學是以藝術作為主要物件,研究美、醜、崇高等審美範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研究的主要物件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再,攝影的鏡頭是用來捕捉生活中美的鏡頭,攝影也和美學一樣,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同樣一張照片,有的人認為它是美的,但是也許有的人認為它是醜的,沒有一個標準的尺度。學習攝影一開始是要突破技術這一關,然後可以上升為思想上的表象,那麼上升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就需要有一定的美學觀點和審美的深度,體現思想的深度。
攝影和美學相互聯絡,相互映襯。當人們拿起攝相機,都停留在初淺的預見性上,沒有更深的考慮是很難拍出優秀的作品!所以要深入生活,要有發現美的眼睛才能拍出打動觀眾的作品。
-
8 # 影攝天下俱樂部
我認為攝影和美學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攝影人學習美學很有必要,能讓自己的作品更有故事,構圖,色彩更加耐看,秦大唐老師的攝影美學講述了攝影為什麼要學習美學。“美學做為獨立的學科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並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既然攝影與美學都與“美”相關,那麼這種結合就能產生許多新的,實用的方法和技巧,從而幫助我們拍出美的攝影作品。”
-
9 # 鏡頭記錄世界
首先要懂得什麼是美學?
美學美起源於人類的原始信念,是人類的自我幻覺、自我想象的一種原始體驗。物質世界在不斷的運動與變化,新物質產生,舊物質消亡,這是自然法則。從遠古到現今,原始體驗在人類活動歷史演變中,透過人類活動不斷的體驗與賦予某些事物特徵美的概念,但這種賦予也不是對所有的事物都賦予,而是賦予那些與人性、道德、乃至人的本體等攸關的事物。
攝影與美之間美存在於人類的一切活動之中,這是一個不爭事實。然而,在攝影領域內對美的認識還存在著一定的偏頗,有人認為攝影有了美的存在和追求美就是唯美主義。特別是對於在表現方面,美的表現力、藝術表現力等,這些詞語更是忌諱。甚至都回避這些用語;還有的認為:攝影就是對客觀事實的映現,是紀實性的,有美的存在就不是新聞攝影了等等。總之美的概念受到了不公證的待遇。從上述這些觀點來看,都是對攝影和美的實質屬性理解的問題。
在攝影領域中,對美的存在何以懷疑?這實質上是一個長久的誤會。這種誤會產生的根源就是:能否認識美的問題被當作能否認識美的普遍性的問題。對在攝影中美的存在認識性的懷疑,實在是由於沒有看到人類原始信念的實質,而誤以為它直接地就在現實中,它就是現實本身,這種現實包含了攝影表現。大家清楚,美是人對一種事物的評判,評判基準是審美實踐積累的原型。
攝影與美存在的方式1、攝影藝術美是一種攝影語言的美。
攝影作品是攝影藝術美存在的方式和載體,就攝影作品而言,內容和形式是構成作品的兩個主要元素。攝影藝術的語言是由攝影的器材以及被拍攝物體的形、線、光、色等造型元素和攝影家對攝影語言所特有的掌握、組織能力綜合而形成的。各種再現於攝影作品中的美的資訊,就是美的攝影藝術語言。
2、攝影藝術美最終是以物化的形態顯現在審美主體面前。攝影是減法,要達到的目的是“照一個很美的人或物”而不是“很美的照一個人或物”。
因此,美又是感知的,而感知則體現在每個人之中。由於人與人之間的感知差異。從而產生了對美的認識上的差異。表現在對攝影圖片的評判上,如對一幅圖片的評價:有的人認為具有審美價值;則有的人認為缺少審美價值。有的人認為是佳作;則有的人認為是一般。
結論:產生以上的原因,主要是來自人本身的社會實踐所產生的文化意識。缺乏某種文化意識的人,就不可能的審美實踐中感知美的深層意義和美的存在。甚至出現評判錯亂性,背離了人類追求美的總體性。誠然,文化意識是產生人與人之間審美心裡差異性的根源。
-
10 # 宏願是你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係的一門學科。美學研究的物件是審美活動,一種以意象世界為物件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
也就是說,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出發,以藝術作為物件,研究“美”,“醜”,“崇高”等審美範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該專業從屬於哲學,要學好美學,需要紮實的哲學功底和藝術涵養,它既是一門思辨的學科,又是一門感性的學科。美學與文學,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神話學等等有緊密的聯絡。
美學的基本問題:是“美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物件的關係”等。是研究的哲學問題,“美的藝術的哲學”。
美的物件:“自然美,藝術美,現實美,社會美”。
美學,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的都是經過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後的結果。攝影是一種採用技術工具把瞬間的情景固定到一個平面上的過程。有時人們為了表達方便,也會預設攝影是透過拍攝最終得到的那些照片;但這個說法有點誤導。
攝影就只是一個技術動作過程。它本身完全只是一個“工具+方法”的組合。當然,因為這工具和方法的獨特性,它很值得研究,也許可以不斷拓寬它的能力邊界;因此,攝影本身成為一門專門的藝術學科。它的出發點是,把一段時間裡的某個範圍的視覺,記載到一個可以重現它的介質上。
而我們經常把“攝影”混同於“攝影的結果”,即得到的照片、影像作品。
對於藝術創作而言,作品的價值可能體現在很多方面,這些方面往往也基於攝影這個技術學科本身。最重要的包括,1、它表達了什麼,是不是有創造性、又有足夠的深度,完成了藝術家的表達,乃至在人類文化表達裡增添了一種方式;2,是不是在攝影學科裡形成了某種建設性;3,是否有留存價值,是否能發揮價值、起到社會影響。
對於日常生活而言,照片的價值基於記錄,而人們往往會有一種美化現實、尋找趣味的取向。在數字攝影極便捷、影象傳遞也迅速方便的今天,攝影既用於保留資訊,又成為人們互相傳遞影象資訊、且經常是刻意美化過或者特別尋覓到的影象資訊的手段。
理解了美學和攝影
的概念後答案其實也呼之欲出,攝影和美學之間其實是相扶相成的!不用太刻意的尋找他們之間的平衡點!
-
11 # 柳侍墨
攝影和美學等藝術之間的關係……需要平衡嗎?
我有點看不懂提問者的這個腦回路。我不太明白,提問者是基於什麼前提下才會提出,需要平衡各個藝術之間關係的這個問題的……是因為提問者博學多才,精通很多藝術,需要平衡自己對於所學藝術專案的鐘愛程度?還是因為提問者不知道各個藝術之間所存在的邏輯關係呢?
攝影藝術當中也包含美學藝術。這是事實。很多藝術之間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集的關係。但是,我是真的搞不懂提問者問題當中,這個“平衡”是什麼情況?
平衡的反義詞是失衡。因為出現了失衡的現象,所以才需要平衡——正常的邏輯關係應該是這樣。
請問提問者,攝影和美學等其他藝術之間有什麼失衡的現象嗎,需要平衡?
如果確實是有失衡的現象存在發生,還請您列舉出來。咱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呀。您直接扔一個“如何平衡”出來……這樣的問題提得非常空洞,缺乏事實的支撐;而且,從邏輯關係上來講,不通。
很抱歉,我不知道你問的是個啥意思。你的問題沒有描述清楚。建議你理清楚自己語言的邏輯關係再來提問。
-
12 # 魏青苗
這個問題個很好的問題,我這裡將攝影與西方油畫做一下對比,為您解答。
自1839年達蓋爾發明攝影術算起,圍繞攝影與繪畫的探討從未停止。雖然攝影與繪畫同屬於平面視覺藝術,但二者卻一直呈現和糾結著複雜的相互關係。毋庸置疑的是,攝影源於繪畫,在攝影誕生的過程中,攝影技術的應用幾乎都和繪畫相關。而在攝影技術成熟後,反又刺激了繪畫藝術的跨越式發展,二者互相補充,相互借鑑,以滿足人們不同的需求。
通俗來講攝影與繪畫的不同之處最淺顯的就是,繪畫是畫家用畫筆、顏料等在畫布、紙、牆壁等上面作畫的過程;攝影是光線照射到被攝物表面後的反射光線,透過鏡頭到達鏡頭後面暗箱裡的感光材料上,使感光材料感光,再經過暗房後期顯影、定影、印放等一系列過程得到影像的過程。
寫實攝影與寫實繪畫
在攝影技術發明的最初,如果把它歸為藝術,就可以說走的是寫實攝影的線路。1839年,達蓋爾用銀版法拍攝過巴黎的街道。由於曝光時間長,除了拍攝街區的建築物外,還攝入了一對正在擦皮鞋的人。因為街道上其他人熙熙攘攘,短時間難以在底片上留下影像,而擦皮鞋的這兩個人,由於在較長時間裡保持固定的姿勢,經過五分鐘的曝光,巧合的留下了他們的影像。
而1853年,英國攝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於拍攝的火棉膠紀錄片,可以說是真正的藝術序列的寫實攝影作品。稍後,則是羅斯·芬頓的戰地攝影和19世紀60年代末的威廉·傑克遜拍攝的黃石奇觀。直至1870年以後,寫實攝影漸趨成熟,開始把鏡頭轉向社會,轉向生活。
攝影術發明之初,從事攝影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攝影努力向繪畫靠攏,竭盡全力模仿繪畫,以期跨進藝術殿堂的大門。儘管當初有些畫家極力反對攝影,但攝影精確再現物像形體的能力還是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而對西方傳統繪畫藝術來說,攝影術所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在此之前,繪畫是人們視覺記錄最有力 的方式之一,精確地再現物件一直是西方畫家的執著追求,而人類雙手的繪畫技術無論如何都是不能與機器相比的,就準確地再現物件而言,攝影比繪畫有著天然的優勢。
因此,照相技術的出現,讓傳統藝術家們變得十分焦慮,對於為社會上層人士畫像的市場眼看就要被照相機所取代,許多肖像畫家紛紛轉變藝術創作方向。追求新的表現形式就成為西方傳統的繪畫藝術界的重要課題,現代藝術也由此興起發展。
最為著名的就是莫奈、梵高、塞尚等印象主義代表人物,他們是現代主義的奠基人物,他們的繪畫不在追求色彩的相似和造型的準確,描繪物件的客觀性,他們更多的是以人為中心,描繪畫家內心的情感表達,表現性成了追求的直接動力,目的就是努力與照相機區別開來。
繪畫主義攝影與抽象畫派
攝影對繪畫的衝擊持續超過了一個世紀。最終西方畫家們成功了,他們從印象派逐漸衍生出後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野獸派、德國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等流派,極大的豐富了藝術創作形式。可以說,在人類平面造型藝術上開發到了極致。
正如現代畫派立體主義創始人畢加索說:“上帝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創造出來,我也一樣。”在畫布上創造,是攝影技術萬萬達不到的一個層次。
當然攝影也不甘於客觀複製景象,而是不斷的嘗試向繪畫靠攏。至20世紀初,攝影領域中的繪畫主義攝影開始通行,他們追求繪畫意趣,以繪畫造型原則規範自己的攝影創作。繪畫主義攝影分為繪畫派和畫意派兩種。繪畫派模仿文藝復興時期的畫風,畫面結構嚴謹,佈局考究,經導演、擺佈和暗房加工而成。情節性、 敘述性和寓意性是其藝術上的特點。
而畫意派尋找現實生活中的詩情畫意,表現存在於自然中的美的形象。該流派的攝影家在創作上追求繪畫的效果,或“詩情畫意”的境界。時至今日,繪畫主義攝影家依然強調藝術修養:“如果想要使攝影在藝術上有地位,攝影家就必須首先培養起審美的能力和育實藝術的修養。”
攝影也逐漸被藝術節所接受,正式成為與油畫齊平的新藝術形式,並在拍賣會上屢創新高價。令人可笑的是,當下不少繪畫藝術家反而利用照相機取景客觀、準確、迅速的優勢投機取巧,放棄寫生,轉而臨摹照片。並且此類作品,還屢屢獲獎,可以說繪畫藝術又到了繼續轉變的時候了。
總歸來說,攝影與繪畫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但攝影又是從繪畫衍生,學習發展而來,二者是一對相互借鑑、相互補充的藝術活動。對於藝術家來說,只有當前清晰地認清兩者,才能有助於我們從事與之相關的藝術創作;只有對藝術加以合理的運用,才能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
-
13 # 單衣雜談
美學是個哲學問題。攝影或者其他的藝術都是為了探索這個哲學問題,表現這個哲學問題的手段。攝影和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書法等,是平行關係,是探索,表現美的方式,具有相同的審美要求。攝影和繪畫的表現形式最接近。在構圖色彩線條對比等要素要求基本一樣。
-
14 # TIMTAM
不認為攝影和美學有任何關係,攝影是一門技術,而美學是一門藝術。技術是可以透過練習而提高的,但是藝術卻不是。如果硬要把這兩個東西拉到一起,那最多就是說攝影是藝術的一種表現方式。如果是熱愛攝影,那隻要去體現技術就行了。但是如果熱愛的是藝術那我覺得不要拘泥於攝影。
-
15 # 狐貓姐姐手繪
攝影也要講美學,我覺得好的攝影作品也應該是好的美術作品,像一幅畫作。因為在圖中都蘊含著構圖是否恰當舒服、點線面黑白灰等平面構成是否美觀、色彩運用是否和諧、抑或是故意打破這些美學規律而追求一種特殊的視覺效果,懂得和不懂得的拍攝者其作品的段位顯然是不一樣的。因此攝影師也應具有畫家、設計師的眼睛和心靈。
回覆列表
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
我也只是從一個角度來說點看法。
攝影這種媒介形式去表達的話語是較為直接的,第一時間給人視覺感官上的輸入,再而透過觀眾的理性來篩選分析、及思考。這之間讓讀者對內容的表達有了認識。
也就是說攝影這種直接的表達就可能是它藝術性的最大特質。尤其是普通紀實攝影。
也就是說可能解釋了構圖、畫面、美學、結構、光陰等等理論性問題,可能還是沒解決這張照片為什麼沒感覺。因為攝影就是想最大表達作者看到想留下的真實一瞬間,可能這個表達足夠強了,這個照片的藝術性才有價值來探討其它元素。
舉個不大恰當的例子,如果有人拍到了活的恐龍那隻要夠清晰這張照片的價值無法估計,而且這種衝擊無論怎麼拍都是足夠的。所有人都沒見過的,那就是價值,各種形式的藝術也是在不斷呈現耳目一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