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文史走馬燈

    澶淵之盟的訂立,實際上有著諸多的因素,而這些因素不僅僅影響著宋朝的談判條件,同樣也影響了遼國的談判條件。而正是因為這些因素,影響了雙方談判的籌碼,使得原先人們心中所認為的“宋弱遼強”則宋朝一定會在談判上吃虧的思維定勢繼續發揮作用,但是實際上,宋朝付出的代價並不大,至少在宋真宗看來是這樣的。

    可是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說,可能宋朝失去的卻是巨大的,且聽我細細道來。

    明面上的損失

    這裡先說一下明面上的損失,那基本是哪個說就是銀錢了,說白了就是經濟補償。

    當時的情況是,遼軍統帥蕭撻凜因為恃勇輕敵,被宋軍大將張環,以三弓床弩射出大箭擊中額頭身亡。領兵南下的蕭太后為此輟朝五日,生性謹慎的蕭太后非常擔心,認為喪失了統帥,臨陣換帥絕非明智之舉,且宋遼兩國經過長時間的激戰,現在已經呈現出拉鋸戰的態勢,誰也沒有辦法短期快速的攻陷對方城池,於是有意議和。

    再說宋真宗這方面,當時聽說遼國軍隊深入宋朝境內,居然嚇得要向南遷都,實在是非常的膽小,後來在宰相寇準的一再勸諫之下才御駕親征,在澶州鼓舞了一番士氣之後,便住了下來,等待事情的發展。

    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蕭太后決定議和,宋朝皇帝和大多數官員當然欣然應允,甚至做好了吃點小虧的準備。最後在曹利用的談判下,定下了協議。協議當中,可以說為損失的有三條:

    第一條,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第二條,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第三條: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損失一:從明面上說,北宋雖然拿回了遂城及涿、瀛、莫三州,但是卻因為第一條的規定,不能夠實際上建立起防禦工事,相當於是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而已。

    損失二:宋朝每年向遼朝付一大筆銀錢和布匹,銀十萬,絹二十萬,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損失,但是宋真宗自認為財大氣粗,覺得以此小代價換來和平還挺值。

    損失三:相當於被迫開放通商,如此一來,中原地區的優秀技藝和商品流入遼朝,必然是會增強敵國的一些經濟水平,不過宋朝也會換到一些馬匹牲畜之類的,可以說兩相抵消吧。

    暗地裡的損失(機會成本)

    宋真宗趙恆來澶州御駕親征鼓舞士氣之後,實際上北宋這邊的將士們士氣高漲,聚集在澶州附近的大宋將士和作戰百姓數量多達幾十萬眾。而反觀遼國,戰線拉得太常,糧草補給成了一個巨大的隱患,萬一戰敗,後果不堪設想,可能導致國家的滅亡。

    所以綜合來看,此時此刻,實際上宋朝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統統都要強於遼國,如果能夠勇敢果決一點興許就能夠完成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都想完成的北伐任務。而實際上,當時的確有人看準了這一切,這人就是宰相寇準,他觀察到敵我雙方的態勢之後,立刻勸諫宋真宗趙恆進攻,說遼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同時,另一個人——邊防大將楊延昭也上書,說敵人的劣勢已現,應該一鼓作氣,圍而殲之,而後北上奪回燕雲十六州,大宋朝便可再無邊疆隱患。

    可是啊!可惜啊!

    大概是被遼國打怕了,宋真宗十分膽小,懼怕契丹的軍事力量,朝中大臣也畏遼如虎,最後終於是安於現狀,吃點小虧,得過且過了。

    可以說,北宋唯一有機會能夠光復燕雲十六州,徹底建立“強宋”的機會,可能就在人心膽怯的皇帝和眾大臣的手中付之東流了。

    可惜啊,可嘆啊!

    總結

    就像宋真宗趙恆所說,銀錢、通商之類的代價,對於他而言,甚至對於北宋而言,都是小代價而已。但真正的代價,卻是機會成本,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終究,北宋再也沒有能力與意願收復燕雲十六州,終於,北宋選擇了安於現狀,殊不知,更大的危難即將到來。

  • 2 # 歷史緯度

    北宋與遼國簽訂的澶淵之盟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個屈辱的城下之盟。這個建立在戰爭基礎上的盟約,不僅使宋朝受到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使宋朝的政治威信受到了嚴重打擊;不僅沒有改善北宋的周邊軍事狀況,更嚴重的是使北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嚴重打擊。澶淵之盟給宋朝造成了經濟、政治、軍事及民族自信心等各方面的損失。澶淵之盟代表的戰爭與和平,是中國古代史的一部分,也是整個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從本質上說,澶淵之盟代表著遊牧文明和農業文明的碰撞,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拐點。

    損失之一:北宋與遼國會簽訂的澶淵之盟是侮辱性的不平等條約。是優勢文明對落後文明的妥協!

    當蕭太后帶領遼國鐵騎南下並打到澶州城下的時候,北宋實際上就剩下了最後一道防線。如果澶州被攻破,實際上就是打開了北宋首都東京的大門。東京如果被佔領,就意味著北宋實際上已經被遼國滅亡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澶州都不能被攻佔;而為了保住澶州,北宋被迫與遼國議和。對於北宋來講,之所以簽訂澶淵之盟這樣一個屈辱的城下之盟,是因為北宋在與遼國的戰爭中不能取得最終勝利。

    為了解決軍事上的緊迫狀態,為了穩定社會秩序,為了鞏固北宋王朝的統治,宋真宗和寇準只能被迫簽訂不平等的條約。根據澶淵之盟的規定,宋朝每年要給遼國價值三十萬兩白銀的財貨。在宋真宗看來,用三十萬兩白銀的財貨買邊境地區的和平是值得的,不過是花錢買和平,三十萬兩白銀的財貨遠不如皇帝本身的安全重要。所以,澶淵之盟實際上是北宋急於議和的表現。

    北宋急於議和,遼國是否急於議和?遼國也是想議和的。為什麼呢?因為遼國的兵鋒已挫,短時間內是無法攻下北宋的。如果遼國無法在短時間內打敗北宋,就意味著遼國有破產的可能。遼國的長處在於其強大的軍隊,遼國的短處在於其殘弱的經濟。遼國可以打“閃電戰”,但遼國打不了持久戰。所以,當蕭撻凜戰死後,遼國就已經意識到了戰爭不能繼續。如果戰爭真持續到了冬季,那麼失敗的就一定是遼國了。怎麼辦?遼國也只能議和。

    在澶州之戰互有勝負的情況下,急於議和的北宋與急於議和的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先進的農耕文明竟然沒有戰勝落後的遊牧文明!

    損失之二:澶淵之盟不僅是軍事上的失敗,還是政治上的失敗!

    澶淵之盟是軍事上的失敗,也是政治上的失敗。為什麼是軍事上的失敗?因為澶州之戰表明北宋的軍隊戰鬥力低下,表明按陣圖打仗的軍隊是沒有前途的,表明樞密院、三衙和兵部組成的軍事機構不適應當時軍事鬥爭的需要,反映出北宋強幹弱支的軍事思想是不合時宜的。為什麼是政治上的失敗?一方面是軍事上的失敗導致了政府政治權威的削弱,另一方面是暴露了重文輕武政策的弊端。一箇中央權威削弱的政府實行了不恰當的政策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失敗!

    相比較來說,北宋在澶州之戰中的軍事失敗的影響比較小,而北宋在澶州之戰中的政治上的失敗的影響就比較大。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雖然北宋在軍事上處於劣勢,但並不能使北宋軍隊一蹶不振;但北宋政府在戰爭中的拙劣表現則是嚴重的削弱了中央的權威。甚至有動搖從秦始皇就建立起來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危險。也正是一系列的軍事失敗,惡化了北宋的內外環境,不僅邊疆地區的局勢沒有緩和,甚至沒能真正的完成國家統一。

    軍事是政治的延伸,軍事是實現政治目的的手段;軍事手段的無力,必然導致政治上的目的的不能實現。

    損失之三:澶淵之盟不僅使北宋背上了沉重的財政壓力,還加劇了社會矛盾,更是成為北宋積貧積弱的誘因。

    北宋的財政壓力來自於哪裡?是來自於澶淵之盟中每年要給遼國的“銀十萬兩,絹20萬匹”的賠款嗎?其實不是。實際上,北宋與遼暫時停止戰爭有利於緩解北宋的財政壓力;而且北宋與遼進行邊境貿易的過程中,還從遼國獲取了大量利潤。所以,賠款對財政有壓力,但壓力不大。

    北宋的財政壓力主要來自於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北宋政府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形成了架床疊屋式的政府組織,同一個職位有好幾個負責人,這就意味著宋朝的政府官員的數量比前朝要多,僅中央政府就有17,000人左右;再加上宋朝官員的工資比較高,最後就形成了財政收入的一大部分成為了官員的工資。由於宋朝並沒有完成國家統一,與遼國和西夏國形成了民族政權並立的狀態。為了保障邊疆地區的安全,宋朝組織了規模龐大的軍隊,僅北宋與遼國邊境線上就佈置了30多萬軍隊,再加上床弩等各種先進的軍事武器,宋朝的軍費又佔了財政收入的一大塊兒。

    政府的財政收入出現了問題,必然會對農民加徵稅收,而加徵稅收必然會導致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必然導致接近矛盾尖銳,階級矛盾的尖銳又會使社會秩序混亂。為了恢復混亂的社會秩序,北宋政府又不得不加大治安和軍事投入。最後,就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而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惡性迴圈就誘發了宋朝的積貧積弱的局面。

    損失之四:澶淵之盟的損失的關鍵點是什麼?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喪失!

    對於北宋來說,澶淵之盟的軍事損失不是主要的,財政損失不是主要的,政治損失也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損失是民族精神損失。澶淵之盟的簽訂是北宋人民喪失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澶州之戰後,北宋仍然在進行恢復幽雲十六州的軍事行動,但卻失去了一往無前的氣勢,失去了必勝的信念。

    北宋知道自己是先進文明的代表,北宋也知道遼國代表的是落後文明。戰爭的殘酷結果卻告訴北宋人民,落後的遊牧文明在與先進的農耕文明的鬥爭中佔據了優勢地位。這最終使得北宋人民對自己的文明產生了懷疑。這種懷疑的產生就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喪失的表現。

    怎麼才能恢復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只能透過一次次獲得勝利的戰爭來恢復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可惜的是,北宋並沒有恢復對遼國的軍事優勢,也就不可能恢復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到南宋也沒有恢復這種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南宋的偏安一隅更加削弱了這種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後來的宋朝官員一遇到戰爭就想割地,一遇到外來侵略就遷都。最後出現了什麼結果?崖山之後無中國!民族脊樑的樹立是艱難的!

    澶淵之盟是北方的遊牧文明和中原的農業文明的碰撞以及融合,碰撞必然造成損失,但融合必然也會加速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成為了中國歷史的一個節點。

  • 3 # 披瀾讀史

    開宗明義,筆者認為,澶淵之盟的正面意義被過分誇大了,相反,它所造成的影響反而被不少人所忽略。由於依賴外交議和所換取的所謂和平,宋朝原本就處處受制的武臣勢力再次遭到打壓,北宋及之後南宋軍隊的戰力衰弱,也不免與此有關。

    在談及澶淵之盟時,一些支持者最常見的論點是,在宋遼結束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之後,兩國再無大的戰事發生,相反,由於兵戰平息,兩國邊地所開的“榷場”反而使得北宋獲利頗豐,既能免於戰火,又得以依靠榷場邊貿獲得遠比歲幣損失多出許多的貿易收入,“澶淵之盟”自然是一件好事。北宋名臣韓琦曾經不無感慨的說,“真宗自澶淵 之役卻狄之後, 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正是對於這一事件的讚譽。

    然而,作為一項國策,我們在討論其利弊時,永遠不能僅從經濟這一個維度進行考慮。

    誠然,在澶淵之盟簽訂後,兩國之間幾乎再無大的戰爭,相反因為貿易順差的影響,澶淵之盟簽訂時所需要提供的“三十萬歲幣”在巨大的利潤支援下也並不算太過勞民傷財。但是,這一和約的簽訂,卻對北宋乃至後來的南宋的國防政策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這一點,則正是這一紙和約所帶來的最大問題。

    首先來說,在澶淵之盟簽訂後,終宋一朝的主流觀點中,均是將這一歷史事件當做宋真宗之功績來看待,“太祖開萬世之基, 太宗定四海之難, 而和戎戢兵以致太平者真宗也”。可見,在一些人看來,宋真宗的這一舉動,甚至可以和宋太祖太宗兩代皇帝相媲美。

    事實上,就連真宗自己,也是如此認為,雖然在公開場合,這位皇帝並未將“澶淵之盟”完全歸功於自己,卻多次委婉的感慨,稱讚此“太平景象”,譬如在巡覽國子監時,他曾言“國家雖尚儒術, 然非四方無事, 何以及此”。

    然而,這樣的得意與自矜之情中,執政者對於武備的重視程度則再次降低。

    對於朝臣中不少擔憂軍備廢弛的諫言,真宗則表現出一種近乎於藐視的態度,

    “……武臣無事之際, 喜談策略, 及其赴敵, 罕能成功。好勇無謀, 蓋其常耳”。

    一國之君,尚且以如此態度看待武臣,向來鄙薄武將的文臣們,又如何能真正重視起他們的建議呢?

    事實上,正是自真宗朝開始,原本就因“重文抑武”之策而地位不保的武臣,再次遭到打壓和抑制。

    在《馬全義傳》中,就曾經記載了馬知節這位真宗朝當世宿將的一系列悲苦遭遇:

    “一日, 上前因事相忿。上召公, 至則見冀公喧譁不已, 馬則涕泣”。

    這一段文獻中,所謂的“冀公”是宋代著名奸相王欽若,而“馬”則正是“十歲學擊劍”,自太宗執政時便已效命麾下的邊防重將馬知節。在“喧譁不已”和“涕泣”所帶來的鮮明對比中,足以見文臣欺凌武將時的恣肆和無忌。

    如此老將尚且被文人欺辱至“涕泣”,其他武將的地位,就更難以言說了。

    事實上,這種對於“議和”政策的推崇,不僅令武臣難以接受,就連一些文臣都感到了潛藏的危機。

    北宋三朝老臣富弼,就曾經於慶曆二年因此事面聖,並上《條上河北守禦十二策》一疏。

    對於宋真宗,富弼自然不敢直接加以置喙,他提及了澶淵之盟帶來的種種好處,尤其是“河湟百姓, 幾四十年不識干戈”的現實,並以此為據,肯定了宋真宗的歷史功績,但同時,他卻也委婉勸說仁宗,要警惕“當國大臣, 論和之後, 武備皆廢”這一由議和而導致的負面後果。並進一步指出宋真宗指責邊臣武將“無事之際, 喜談策略”的誅心之言有些太過絕對。

    然而,雖然一些文臣業已注意到澶淵之盟所帶來“武備皆廢”的副作用,然而在煌煌大勢之下,宋廷也很難改變原先的國策。這種路徑依賴所引發的問題,也逐漸成為宋朝直到覆滅也未能消弭的基因缺陷。

    如果我們將目光轉投向之後的歷史就會發現,無論是對待西夏、金國,宋朝所採用的政策一直未能出脫於澶淵之盟的政策慣性。以仁宗朝的慶曆議和為例,此時的宋朝軍隊,戰鬥力已經衰弱至谷底,西夏王李元昊之所以能趁亂起兵,正是看準了北宋虛弱的軍事實力,最終造成了“西鄙延安、涇原、麒府之間, 敗者三四, 所喪動以萬計”的慘烈事實。

    但是,面對這番景象,已然無力整頓軍務的朝廷,便只能以“議和”之法繼續綏靖。而諷刺的是,原先因澶淵之盟皆為“兄弟之好”的遼國,也並未放棄此次時機,以發兵南下為要挾,將原本三十萬的歲幣金額提升至五十萬。然而即使是這樣,“以諱不言兵為賢”計程車大夫們,雖然不敢放棄與遼國的和議,卻也不得不將北方當做北宋最為危險的邊患地帶。

    而除了慶曆年間與西夏的議和一事外,北宋的靖康之役與南宋的紹興議和無疑也可看做是澶淵之盟的再一次延續。

    事實上,正是因為澶淵之盟所產生的息兵靖邊的功效,讓執政者將之視為平息邊患的良藥。尤其是靖康之變前夕第一次開封之戰前,北宋朝廷就曾經將極大地期待寄託於與女真的議和上。正因如此,宋欽宗才會竭力制止和杯葛西北勤王軍的出擊請求,甚至以“擅自出擊者族”為令,約束勤王軍的行動。

    如果我們將當時的歷史事件與澶淵之盟發生時北宋“詔令諸將按兵縱契丹”的故事聯絡在一起,就會發現,至少在靖康之變、二帝同囚發生之前,北宋一直寄希望於重演澶淵之盟的歷史,哪怕是以太原、中山 、河間三鎮割讓女真也在所不惜。

    然而,北宋初年兩朝對峙的情形並未再次出現,金國並非逐漸走向守成期的遼人,而此時的北宋也絕非真宗時期尚有雄師陳兵邊境的戰力。五十萬勤王軍尚且無法阻擋女真南下,那麼,任其予取予求的北宋,由如何能被金人視為對手?

    綜上所述,北宋澶淵之盟看上去是以少許經濟代價換取百年承平,但是,卻在和約成型後造成了北宋軍備廢弛的困境,在這之後,面對從白山黑水中躍出的女真,無論是割地還是納貢,都無法阻止這樣一個新興勢力吞食天地的野望。

  • 4 # 海觀世界

    澶淵之盟是發生在北宋與大遼國之間的事情。

    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透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這就是澶淵之盟的來歷,此後一百多年,宋遼兩國開放邊市,互通有無,邊境商貿頻繁,極大促進了兩國經濟發展,也為兩國換來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時光,看起來是很好的一個結盟,但是深究原因,澶淵之盟還是讓北宋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損失慘重。

    主要有以下幾點損失:

    第一、澶淵之盟是建立在每年北宋向遼國進貢大量物質和錢財,導致北宋財政虧空,最終受損的還是北宋的子民,還有由於多年的進貢,讓北宋在後面的戰爭中,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賠款,而不是發動戰爭,這也是大宋大而不強,被後人所詬病的一面;

    第二、因為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黃袍加身,發動陳橋兵變取得的天下,所以他對兵權是格外的看重,所以他對那些重握兵權的將領是十分的防範,所以杯酒釋兵權導致北宋此後重文輕武,為鄰國入侵埋下伏筆;

    第三、因為澶淵之盟之後,北宋用錢財換和平加之重文輕武的傳統,導致一直不加強軍事力量,很多軍械裝置陳舊,士兵戰鬥力也不強,這也為100多年後,女真族崛起之後,對北宋大舉侵略,導致大遼先被滅,北宋皇帝和皇族皇后,太后,公主被大金所虐,發生大宋子民心中永遠的痛“靖康之變”。

    第四、大宋的時代,不像唐朝,是一個完整的中原強大的統治政權,也不像後來明朝、清朝等,它更像是三國林立,它只是其中的一國,如果它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軍事野心,也許就不會在它周邊先後出現大遼,大金,西夏,大理、蒙古等政權跟它發生幾百年的交織糾纏。

  • 5 # 峰峰說史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

    澶淵之盟對於北宋來說,有利也有弊,利大於弊。

    積極意義:澶淵之盟後,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此後遼宋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生產和發展,從長遠來看,有利於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北宋用微不足道的歲幣換得幽燕地區的和平,可以將主要的精力實力放在內政建設和西北的戰事上。百姓生活安定,宋遼之間開始了和平相處的局面,中原與北部邊疆有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都在邊境地區設定了互相交易的市場,貿易、文化往來十分頻繁,豐富了漢族和契丹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經濟生活。北宋經濟得到了更快的發展,至仁宗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巔峰。

    消極影響:澶淵之盟後,宋朝統治集團“忘戰去兵”,“武備皆廢”,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內部鬥爭加劇,宋王室又重現一片歌舞昇平,不知居安思危。

  • 6 # 遊弋歷史長河

    澶淵之盟帶來的最直接的損失是宋朝每年送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而深層次的,帶給宋朝的,是安逸背後的危機。

    公元1004年,遼聖宗、蕭太后率兵二十萬大舉南侵。兵鋒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陽),東京危急。宋真宗很害怕,準備遷都南逃,在宰相寇準等人的促使下親臨前線澶州,宋軍士氣大振。

    當遼軍攻城時,宋軍將領一箭射死了遼軍統帥。遼初戰不利,統帥陣亡,又有後顧之憂,因此主動提出和談。宋真宗本就無心抵抗,聽到遼軍和談的要求,就不顧寇準等大臣的反對,同意與遼議和。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遼以白河溝為界,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後宋朝結束了戰爭狀態,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而每年付出的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很容易就能夠從宋遼邊境的榷場中很輕易的賺回來,促進了兩國之間的經濟交流,有利於雙方開展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

    但缺少戰爭帶來的緊迫感,王澶淵之盟之後,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政府“忘戰去兵”,河北軍和京師軍都不再有戰鬥力,只剩下陝西軍可用,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大權,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於冗官冗兵局面日益加深。宋朝走向衰弱。

    宋遼享受太平的同時,也難逃日後被金朝顛覆的命運。

  • 7 # 暴雪長空

    1004年秋,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以收復瓦橋關失地為名親率20萬大軍南下攻宋,宋朝震恐。關鍵時刻,北宋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御駕親征,兩軍對峙於黃河兩岸的澶州城。

    宋遼兩軍在澶州的對抗僵持不下,在雙方都不願戀戰的情況下,兩國談判最終於1005年1月訂立和約,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規定: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從此宋遼罷戰息兵,邊境維持了長達120多年的和平,直至1125年遼朝滅亡。

    根據歷史教科書的記載,《澶淵之盟》作為宋遼兩國之間的平等條約,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尤其是對北宋而言,徹底結束了在北方被動挨打的局面,迎來了久違的和平,為北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王朝打下了堅實基礎,更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登峰造極。

    聽起來挺帶勁的,實際上相當扯淡。因為和平從來不是買來的,北宋每年給遼朝的銀10萬兩、絹20萬匹的歲幣,看似賺大了,實則名利雙輸。

    而之所以說北宋輸得一塌糊塗,主要是因為《澶淵之盟》至少造成了以下幾方面的惡劣影響:

    1、戰略更被動

    和平,從來都不是買來的。

    《澶淵之盟》之所以能夠達成,根本原因在於北宋軍民的奮力抵抗,使孤軍深入的遼軍始終無法達成戰略目標,所以才有了最終的議和。

    雖然一直以來《澶淵之盟》都被定義為和平條約,但終歸難以掩蓋其城下之盟的不堪本質,因為北宋不僅丟了人,更不得不花錢買平安。

    雖然宋遼約為兄弟之國,但很明顯建國時間遠早於北宋的遼朝無論實力還是影響力都遠遠大於北宋,雖然澶州之戰折戟沉沙,但如果遼朝願意,隨時可以再度撕裂宋遼邊境長驅直入,而北宋除了疲於奔命,被動應付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所以,在遼朝綜合國力遠強於宋朝的情況下,《澶淵之盟》之後的和平能夠維持多久,維持到什麼程度,完全看遼朝的心情,而從120多年的和平歷程來看,遼朝似乎也很正人君子。

    但這一切只是表象,因為遼朝從來就不是一個安分的王朝,雖然《澶淵之盟》使遼朝沒有了肆無忌憚地從北方長驅直入的理由,但遼朝很快退居幕後,支援党項首領李繼遷對抗北宋。

    一直以來,北宋都在為如何和平收編党項勢力而絞盡腦汁,在宋太宗將党項首領李繼捧家族遷到開封,差點達成戰略目標的背景下,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出逃反宋,並得到了遼朝的大力支援。於是党項勢力不斷坐大,最終在1038年建立了高白大夏,史稱西夏。

    西夏的建立,不僅徹底封死了河西走廊,奪走了北宋的河西馬場,更要命的是使北宋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尷尬境地。

    所以,某種程度上說,《澶淵之盟》雖然為北宋帶來了和平,但更使遼朝得到了解脫,從此遼朝支援西夏,缺少騎兵的北宋苦不堪言。

    2、負擔更沉重

    《澶淵之盟》對於北宋的意義,除了減少傷亡,最重要的是省錢。

    很多磚家叫獸不止一次地計算過:如果北宋不要和平,且不論能不能打得贏,單單是每年的軍費就要上億。而現在只需要付出銀10萬兩、絹20萬匹的歲幣,相當於北宋財政收入的九牛一毛,就可以實現和平,雖然丟點臉,但怎麼看都簡直不要太划算。

    但問題是,錢真的能省下來嗎?就像不抽菸不喝酒的男人真的能在20年內買臺寶馬嗎?畢竟飯可以亂吃,玩笑可不能亂開。

    一直以來,雖然北宋主要依靠工商業稅收,其收入水平達到空前絕後的高度,但冗兵、冗官、冗費纏身的局面卻使北宋積攢的財富揮霍一空,陷入了積貧積弱的尷尬境地。

    尤其是軍隊,理論上說《澶淵之盟》簽訂後雙方握手言和,大部分軍隊應該解甲歸田才是。但北宋喜歡“養兵千日”,軍隊數量迅速膨脹,成為財政的巨大消耗。

    而且,因為北宋勢弱,即便宋遼罷兵,也不敢在宋遼邊境掉以輕心,相反,北宋出在華北平原上廣植柳樹以遲滯騎兵鋒芒,還不惜逆天而行人為使黃河改道,造成巨大的人道災難。

    更尷尬的是,因為遼朝始終居於主導地位,所以所謂的銀10萬兩、絹20萬匹的金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在北宋與西夏的戰爭中屢戰屢敗時,遼朝趁火打劫要求增加歲幣,即“慶曆增幣”。

    在北宋前期,也許區區10萬兩銀、20萬匹絹不算什麼,但隨著三冗問題加重,加上遼朝的趁火打劫,這就不是九牛一毛這麼輕鬆了。

    所以靜夜史始終相信,戰爭也許打不贏,但只要對抗下去,北宋不僅不會在溫柔鄉中徹底廢物,更有可能在未來因戰爭而獲利頗豐,但北宋明顯剛不起來。

    3、地位更尷尬

    關於北宋是不是大一統王朝,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自《澶淵之盟》簽訂的那一刻起,北宋再也無緣大一統王朝之名。

    縱觀秦漢隋唐等大一統王朝,除了中原王朝國力空前強大,周邊一般不會有和中原王朝平起平坐甚至完成封建化的少數民族政權。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原王朝是名副其實的“天下正統”,在基本徵服長城以南廣大區域後,成為世人公認的大一統王朝。

    而北宋在建國前,石敬瑭就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缺少燕雲十六州的北宋首先在版圖上就不符合大一統的標準。

    而更可怕是由於唐朝文明的迅猛擴張,周邊少數民族紛紛完成封建化程序,建立了與中原漢家王朝制度相似的專制制度,典型如遼朝。

    在這樣的情況下,遼朝就和北宋一樣,有了爭奪中華正統的資格和能力。

    而當《澶淵之盟》塵埃落定,宋遼約為兄弟之國,也標誌著北宋正式承認遼朝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地位,意味著北宋放棄成為大一統王朝的掙扎。

    所以,在元朝修編《宋史》時,才將宋朝與遼、金算作並列的王朝,北宋在《澶淵之盟》中承受的道義損失可見一斑。

    所以,任何時候,盲目鼓吹和平都是極端錯誤的,不顧國家根本利益損失的鼓吹更是不可饒恕。我們從來都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但和平不是求來的,更不是買來的,我們願用前赴後繼的犧牲,換取對手對我們的由衷尊重。只有這樣的和平,才充滿了正義的光輝。

  • 8 # 歷史的影子

      澶淵之盟是宋朝與遼國訂立的一項合約,相當於停戰書,兩國之間因為有澶淵之盟,所以後來的百年之間基本上沒有過什麼大的戰爭,而且還相互幫助,看上去一派祥和。但是,澶淵之盟背後的代價卻是,宋朝每年都要給遼國非常多的錢。從這樣兩個角度來看,澶淵之盟到底應該算是恥辱,還是一種成功呢?

      在多數人看來,澶淵之盟確實是一個屈辱的條約,北宋宋太宗在奪權以後,率軍北伐,滅北漢,侵大遼。一路上高歌猛進,遼國蕭太后於危難之中力挽狂瀾,攔下了北宋數十萬軍隊,並且揮軍南下,一時間,大遼與北宋劍拔弩張,澶淵之盟,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簽訂的。

      公元935年,石敬瑭為了獲得北方勢力的支援,將燕雲十六州紅拱手讓出,從此,燕雲十六州再也沒有回到過大宋手中。

      北宋進攻遼國是必然的,古往今來,一統河山一直都是皇帝的最終訴求,北宋皇帝自然更是如此,奈何,趙光義為了限制將領軍權,事必躬親,將領不能隨機應變,最終大敗而歸,收復燕雲十六州,也成為了北宋皇帝的空想。

      蕭太后率兵一路南下,終於,在澶州,方才被北宋將士頂住,南下不得。

      澶淵之盟的簽訂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屈辱的,北宋在受到遼國進攻的大前提下,不得已與遼國簽訂了屈辱的澶淵之盟,怎麼看,好像這紙條約都是典型的屈辱求和的條約。

      澶淵之盟的內容,簡單來講,就是北宋每年給遼國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北宋與遼國從此也就不會再開戰。

      澶淵之盟的簽訂背景是遼國蕭太后兵臨城下,北宋無力應戰而簽訂的割讓利益的條約,實際上,北宋真的虧了嗎?

      從戰爭的角度來看,北宋與大遼的戰爭,遼國並非是發起者,北宋才是挑起戰爭的一方。燕雲十六州,北宋曾經一路高歌猛進,將燕雲十六州的許多土地都奪了回去,可是最終卻是無法守住既得利益,節節敗退。從戰爭的正義性來看,北宋並非正義的一方,北宋才是侵略者,雖然北宋的目的是奪回失去的燕雲十六州,但北宋確確實實的才是發起戰爭的一方。想想二戰後德國的結局,戰爭發起者戰敗後還能順利的求取和平,已經很不錯了,更何況代價只有那麼一點呢。

      從土地歸屬的角度來看,儘管遼國並非漢人王朝,但是大遼也是透過和平手段,在北宋建立前很久就拿下了燕雲十六州,這時候的燕雲十六州,雖然說起來可能不太好聽,但的確是屬於大遼的。

      即使是後來簽署了澶淵之盟,北宋依舊得到了部分曾經搶到手的土地。

      北宋得到了大遼的土地,大遼也得到了北宋繳納的歲幣,雙方的關係更像是北宋拿錢租地。雖然名義上北宋簽署了城下之盟,但北宋卻是並未從中損失多少利益。

      當然了,從直接利益上看,北宋不僅避免了戰爭,還可以花錢租地,不需要再每年承擔戰爭帶來的鉅額軍費,怎麼看怎麼賺。

      但北宋卻是要常年受到大遼的騷擾,為了防備大遼進攻,北宋更是每年都要養活大量士兵,依舊負擔不輕。

      北宋奪燕雲十六州失敗以後,更是丟掉了國運,從此積貧積弱,戰馬不足,軍隊戰鬥力低下。

      可是,這都是在沒有大贏遼國的前提下帶來的後果,北宋是已經輸了戰爭,能夠以較小的代價獲得一百多年的和平,難道不比繼續打下去,甚至要亡國來得更好嗎?

  • 9 # 李老師歷史課

    我認為最大的損失,是導致北宋三大禁軍之中的河北禁軍,中央禁軍走向消亡!

    首先單從《澶淵之盟》的條約上來說,其實北宋基本沒吃啥虧。無非是一些錢財上的損失,這都不算什麼,為啥這樣說呢?中國古代其實對待外國都是那種懷柔政策,厚往薄來,就是藩屬國來給咱們進貢,但是咱們給他們的東西要遠遠多於他們上貢的價值,咱中國是老大,就愛個面子,錢有的是不在乎藩屬國那仨瓜倆棗的。明朝時期還因此對藩屬國提出過,不要太頻繁來進貢,這玩意兒太費錢了,財政上受不了。

    放到《澶淵之盟》上,白銀十萬兩,絹布二十萬匹,這些歲幣其實不多,只不過聽起來比較屈辱一些,但是您想一想這跟藩屬國進貢不是一回事兒嗎?而且,這些早都已經從雙方的邊境貿易裡賺回來了,實際上這筆買賣做的相當划算!

    根本損失不在這些,最根本的損失是武備廢弛。

    《澶淵之盟》之後的一百多年裡,宋遼之間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事,北宋這期間軍事力量迅速下滑。北宋開國之初,尤其是趙匡胤、趙光義時代建立了三支強大的禁軍部隊,分別是中央禁軍、河北禁軍、西北禁軍。

    除了西北禁軍,剩下兩支都是與遼軍作戰的主力,尤其是河北禁軍,一旦遼軍入侵,首當其衝的就是河北禁軍!所以最開始時,河北禁軍人才濟濟,不說開國之初了,到了宋真宗時期,楊延昭、楊嗣、王超、傅潛、石普、李繼隆、李繼宣等等,可謂是將星雲集。

    但是《澶淵之盟》改變了這一切,宋遼不打仗了,朝廷還花那麼多錢養著那麼多軍隊幹什麼?所以,河北地區的軍隊一裁再裁,基本是人死了不補,城破了不修,前後百年一直如此。

    結果,金兵入侵的時候,號稱多有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趙之地基本上沒有形成有效的抵抗,金軍簡直如履平地似的打到了北宋都城開封!金軍兩次南侵都是這樣,金軍東路軍在河北河南如履平地,宋軍壓根兒形不成有效的抵抗,這就是惡果。

    被掏空的不只是河北禁軍,隨著承平日久,連開封城的中央禁軍也開始逐漸被掏空,《水滸傳》中細說北宋在開封有八十萬禁軍,可是您看施耐庵先生怎麼描述這些禁軍的,他們跟水泊梁山打仗有打勝的時候嗎?要麼主帥被俘,要麼全軍覆沒,戰鬥力渣的不行。

    如果您要說《水滸傳》是小說,不足為信,那麼方臘起義之後,北宋中央禁軍的成色就徹底暴露了,堂堂數十萬禁軍,居然挑不出軍隊去南方剿滅方臘!最後去剿滅方臘的還是從西北禁軍調過來的人馬,可見武備得廢弛到什麼樣子了?承平日久又不訓練的軍隊根本沒有戰鬥力!

    還有一點就是北宋的對手遼國,遼國同樣是自《澶淵之盟》後過了許多年和平的日子,這導致遼國的軍隊戰鬥力也上不來了,您看金國起兵反遼時,遼國軍隊的戰鬥力簡直比宋軍還渣。

    總之,最終的結果是,《澶淵之盟》改善了遼宋雙方的關係,雙方在貿易交流、民族融合等等眾多工作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是,兩國的軍事力量都逐漸縮水,其結果讓短時間內崛起的金國佔了大便宜,金國得以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迅速地吞掉了東亞兩大帝國!

  • 10 # 漫語微雲

    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透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簽訂,雖然為北宋換得國北邊疆域的暫時安寧,但確造成了影響深遠且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地緣戰略上直接放棄燕雲十六州,導致北方門戶大開

    澶淵之盟是在遼國深入宋境、後勤不濟、已現頹勢的情況下籤訂的。當時寇準向宋真宗苦諫,稱契丹已是強弩之末,正是打敗他們的大好時機,邊防大將楊延昭也派人上書,稱敵軍人困馬乏,我軍士氣高漲,正應該趁此良機,扼守各路要道,對敵圍而殲之,然後再乘勝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然而缺乏戰略眼光與魄力的真宗皇帝卻執意議和,主動放棄對燕雲十六州的爭奪,導致北方疆域完全暴露在遊牧民族鐵騎之下,早早地為宋朝滅亡埋下了伏筆。

    二、政治風向標由武轉文,導致武備鬆弛有國無防

    澶淵之盟後,宋真宗因寇準之前苦諫主戰的態度,疑忌其擁兵自重,藉故把他貶斥出朝,任命妥協派王欽若為宰相。此後,妥協派王欽若、陳堯叟等人深獲寵幸,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掌管軍事的樞密院)的支配權。以為金錢可以換取和平的朝廷不再居安思危,而是“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國防形同虛設;而朝廷內部則笙歌慢舞、粉飾太平。

    三、外交政策只軟不硬,導致國家尊嚴蕩然無存

    澶淵之盟讓遼國看到了宋朝的軟弱,一有機會便向其施加壓力。1042年(宋仁宗慶曆二年),遼乘北宋同西夏交戰的機會,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給遼增加歲幣銀10萬兩、絹10萬匹,史稱“慶曆增幣”。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遼藉口北宋在山西邊境增修堡壘破壞邊界,要求劃界,次年,宋又允許以分水嶺為界,放棄了部分土地。遼國一兵不發就能從宋朝拿到好處,宋朝完全成了遼國的“提款機”。自宋真宗往後,整個有宋一朝均毫無國家尊嚴可言,實在令人痛心。

  • 11 # 理工男讀歷史

    損失?哪裡有什麼損失,澶淵之盟是中國古代中原政權與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簽訂的最合算的盟約,付出很少的代價就獲得了長達百年的和平。只是宋王朝自己不爭氣,浪費了這大好的百年光陰,而澶淵之盟本身沒什麼問題。後來澶淵之盟也是北宋背信棄義撕毀的,但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反而有了靖康之恥。

    先說說當時的遼國和北宋

    遼國可以算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最強大政權之一,其前身契丹初唐時歸附唐王朝,又從武則天時期開始與唐王朝敵對,雙方爭鬥了200年,安祿山就是靠與契丹戰鬥才積攢了造反的力量。唐末中原大亂,契丹藉機興起統一了北方,並建立了一個農耕、遊牧並存的龐大帝國,其立國時間還早於北宋45年。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可以算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對契丹非常慎重。先統一中原南方後,才考慮北方問題,設立了封樁庫。準備積攢到四五百萬兩的時候,嘗試用經濟贖買的方式向遼國要回燕雲十六州,如果不行,就準備用這筆錢做軍費。當時趙匡胤都想好了,一個遼國騎兵人頭用20匹絹收購,有200萬匹絹就可以把遼國最精銳的10萬騎兵都殺光。

    趙匡胤暴亡之後,趙光義把封樁庫納入自己的內庫,贖買燕雲十六州的事情再也不提,卻在979年、986年發動了兩次對契丹遼國的大舉討伐,都以失敗告終。雖然這裡有趙光義軍事指揮能力不足的問題,但至少也說明契丹的軍事實力非同一般,不像歷史上其他少數民族勢力,中原王朝只用地方將領就足以壓制和掃蕩。

    在此之後,開始遼國入侵北宋,北宋進入戰略防禦。趙光義時期大肆擴大軍隊,士兵數量從趙匡胤時期的不到30萬一躍增長到60-100萬。軍隊數量多了,戰鬥力反而沒有提高,並開始了北宋的積貧積弱。

    (契丹遼國,最不像異族政權的異族政權)

    澶淵之盟,北宋相當於是撿了一個便宜

    澶淵郡這個地方地跨黃河兩岸,有一座黃河浮橋,是過黃河的咽喉要道。1004年遼國的這次入侵與以往的小打小鬧不同,20萬騎兵也是遼國的大部分兵力,而且遼國皇帝和蕭太后親自帶隊,一路長驅直入深入北宋境內到了澶淵黃河岸邊。只要過了黃河,離東京汴梁就已經近在咫尺,靖康之恥可能會提前百年發生。

    這個蕭太后不是一般人物,當年趙光義的兩次大敗,都是蕭太后掌政遼國,並非是一個不知兵的小女子。而且從蕭太后敢於親征率軍深入北宋境內,也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奇女子。

    當時北宋幸好有寇準在,阻止了宋真宗準備遷都逃跑的想法,並鼓動宋真宗御駕親征。宋真宗強忍著恐懼渡過黃河,到了與遼國軍隊對峙的澶淵北城城頭露了一面,鼓舞了宋軍士氣。

    當時一個最大的偶然事件幫了北宋,遼國出征的三號人物,遼軍軍事主官蕭撻凜在視察前線時被宋軍床弩狙殺,嚴重影響了遼軍計程車氣和蕭太后的判斷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雙方議和,簽訂了澶淵之盟。

    為什麼說北宋是撿了一個便宜?

    在蕭撻凜死後,宋軍守住澶淵阻止遼軍渡過黃河的難度有所降低。但遼軍實力仍在,如果能夠及時調整,仍然有可能攻克澶淵北城。當時宋真宗已經回到了澶淵南城,但黃河天險就變成雙方共有,宋軍只能死守黃河浮橋,甚至拆毀浮橋才能阻止遼軍的繼續南下。

    但遼軍可以主動拆毀浮橋,大量放出遊騎偵查,留偏師防止宋軍渡河支援。再多派騎兵四處徵糧,主力在黃河以北逐一進行要點清除。黃河以北雖然還有大量的宋軍,但孤立無援,且步兵為主機動力很差。

    如此下來,黃河以北將不再歸北宋所有。

    所以,蕭撻凜的死,嚴重影響了蕭太后的判斷能力,北宋因此撿了一個便宜。

    如果繼續戰鬥下去,能否收復燕雲十六州?

    如果不達成合議,雙方繼續戰鬥下去,即使遼軍不在澶淵北城下拼命準備北返,宋軍同樣絕無把20萬遼軍主力留在黃河岸邊的能力。遼軍身後雖然仍然有數個宋軍城池在堅守,但以步兵為主的宋軍,也不可能徹底封死遼軍北返的道路。當然,如果宋軍決心圍殲遼軍主力的話,蕭太后也要付出一定代價。而遼軍主力尚在,當時收復燕雲十六州沒有可能。

    這種情況下,雙方已經結成了死仇,再次言和可能性就不大了,必定戰火連綿。只要遼軍緩過勁兒來,就又變成遼攻宋守,歷史走向也就大大不同了。

    有了燕雲十六州又能怎麼樣?宋王朝能存續永遠麼?

    首先,燕雲十六州是後晉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而不是契丹出兵佔領的。也就是說,相對於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契丹遼國和中原並沒有深仇大恨。所謂的“打草谷”就是邊境衝突,要知道,不但遼國騷擾北宋,北宋軍隊同樣到遼國境內“打草谷”,受傷害的都是普通老百姓。

    其次,燕雲十六州的位置確實重要,但重要性體現在兩點。一是燕雲十六州如果在中原政權手中,這裡就是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第一道防線,或者是北伐的基地;二是如果燕雲十六州在遼國手中,那麼中原政權無險可守,北方騎兵可以長驅直入到達黃河岸邊。但是,如果雙方達成和平協議,燕雲十六州就失去了其戰略意義,雙方都不想或者不能去攻打對方,這個有利的地理條件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別提養馬地,隴右、河套、青海、河湟都可以養馬,別把北宋沒有馬的鍋讓燕雲十六州背。

    之前的唐王朝有燕雲十六州,但200年也沒能消滅契丹。最後契丹還在,大唐卻滅亡了。“鐵血強宋”還能強過漢人武功最盛的大唐?宋王朝有了燕雲十六州就能徹底解決北方問題麼?宋王朝能萬世存在麼?想必這些問題的答案很清楚。

  • 12 # 中國歷史故事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蕭太后、聖宗耶律隆緒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攻宋,朝野震恐。主戰派寇準、畢士安、楊億等力勸宋真宗御駕親征,主動出擊。戰役中,宋軍三次獲勝,並射殺遼主帥蕭撻凜。蕭太后一看宋也不好惹,求和了。

    一代英主真宗關鍵時刻精神病發作(趙氏有家族遺傳性精神病史),鬼使神差地同意議和。真宗對寇說:“割讓土地不行,給點兒錢可以。”寇不同意,最後沒扭過領導,真宗底線是100萬兩銀子。

    寇對議和談判使臣曹利用說:“賠款數目若超過三十萬,我整死你。”這就是著名的澶淵之盟。雙方經協商遼稱宋為兄弟之國,宋每年向遼提供銀十萬兩,絹十萬匹,相當於宋朝兩個縣的稅收。

    積極影響

    富弼以為歲幣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百分之一、二,“則知澶淵之盟,未為失策。”“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長者),不識於戈。”結束了戰爭狀態,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促進了兩國之間的經濟交流,有利於雙方開展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

    消極影響

    王安石和富弼認為澶淵之盟之後,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政府“忘戰去兵”,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下陝西軍可用,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於導致慶曆增幣。

  • 13 # G流沙

    澶淵之盟北宋每年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史稱“歲幣”。加重了百姓的徭役賦稅,但是澶淵之盟也為宋王朝換得了短暫的安定時間,澶淵之盟開始宋遼邊境再沒出現過大規模的戰役!

  • 14 # 小南史

    “澶淵之盟”的基本內容:

    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從“澶淵之盟”可以看出,第1點,其實是平等的,是以年齡論大小,這樣很公平,第3點,北宋獲得了三州之地,第4點看起來也是公平,但稍微有點經濟常識的就應該知道,這是北宋佔了便宜。這三點除去第一點,其他二點可以算作是北宋獲得的收益。

    宋遼之間的“澶淵之盟”北宋具有那些損失呢?

    第一、外交上的損失

    根據“澶淵之盟”的第二點,提供“助軍旅之費”,這個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歲幣”,雖然不多,但是對於北宋來講,這就是很大一個損失了,這裡的損失不是指錢財方面,而是對於外交方面來講。

    雖然“澶淵之盟”是平等條約,但是其餘國家並不會這樣看,只會認為遼國比北宋強大,要不然北宋為什麼要提供“歲幣”,現在很多人說宋朝“軟弱”也是抓住這點不放,雖然不想承認,但卻也沒有辦法反駁。

    這個“澶淵之盟”的條約簽訂,對於北宋來講,名聲上肯定是受到了巨大的損失,這是第一個損失的地方。

    第二、“歸屬”上的損失

    從第三點來看,遼國放棄了三州之地,看起來是北宋白撿了三個州府,這是獲得沒錯,但是,從這裡也能看出,北宋其實是承認了當時燕雲十六州是歸屬於遼國的,在沒有簽訂條約之前,雖然實際上遼國控制著燕雲十六州,但北宋的法律條文並沒有規定,等到條約簽訂之後,其實也就是等於從法律上已經確認了燕雲地區的歸屬了,這也是一種損失。

    第三、“目標”上的損失

    自從簽訂“澶淵之盟”後,北宋君臣就開始選擇性忘記燕雲地區,對燕雲地區不在有以前那麼強烈的收復願望,從宋真宗簽訂條約開始,到北宋滅亡,這百餘年的時間裡面,絕大部分的君臣都是抱著和平的態度,不願意在提及燕雲地區,就算有個別的君王或者大臣考慮繼續收復燕雲地區,但也會被那些和平派的大臣淹沒,所以,對於這種心理變化,我覺得是關於“澶淵之盟”北宋受到的最大的損失。

    綜上所訴,“澶淵之盟”的簽訂,北宋所損失的不僅僅是明面上的名聲,歸屬權等等,最大的損失就是民心的損失,條約簽訂之後,平和佔據了主旋律,加上北宋富裕的生活條件,逐漸讓北宋的君臣喪失了積極向上奮發圖強的決心,從而開始沉醉於紙醉金迷的繁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很多地方有春天賞牡丹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