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鄭心理
-
2 # 霍體清
做心理諮詢時,來訪者如有錯誤認知且十分堅定,要如何對他們進行引導,才不會使他們排斥,產生抵抗心理?
在心理諮詢時,這種情況是很常見的,幾乎所有的來訪者,都會有不合理認知,不然他不會焦慮痛苦。問題在於,人都一樣,大多數人都一樣,不會認為自己的想法是錯的,總覺得別人的觀點不對。很多來訪者,他們大腦有這些錯誤認知,讓他們痛苦不已,但隨著時間推移,他們很可能堅定的認為是對的,所以調整起來非常困難。不改變,焦慮會源源不斷的出現,痛苦就沒有結束,而本人又覺得沒錯,增加調整難度。
比如有的疑病症患者和,開始覺得自己得了大病,因為有症狀,變踏上了就醫檢查的道路,各大醫院,反反覆覆的檢查,實際差不出問題,任憑醫生只能解釋,都不相信醫生的話,堅信自己有病,是醫生水平低,儀器有問題,才查不出。
針對這樣的問題,單靠認知療法,理性情緒療法,反覆解釋,是沒有效果的,基本都是失敗的諮詢。但如果用條件反射的原理,解釋形成症狀的原因,用潛意識自動執行的原理,解釋為什麼查不出病,還會無緣無故的有症狀,患者就會清楚自己的問題,認知調整起來比較容易。
不在於問題有多難,而在於用什麼樣的方法解決問題。
-
3 # 趙利平
首先跟來訪者談話時,內心要真誠,同情他的處境,全神貫注聆聽來訪者描述。認可,理解,支援他,先和他建立朋友關係。讓來訪者感覺自己交了個好朋友,理解,關心和重視自己,最重要的是信任自己。這樣來訪者就會放下心理的包袱,暢開心扉,願意和諮詢師一起探索自己深層的經歷和經驗。使來訪者在探索中頓悟,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和認知。
-
4 # 生活來點心理學
看來您也是一位心理諮詢從業者。
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來訪者產生阻抗是常見的情況。
那麼既然阻抗是治療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因素,並且一定程度上干擾到治療的有效進行,那麼我們必然需要對阻抗做點什麼。
首先,處理阻抗不是為了消滅它,阻抗不可能完全消失,我們只能儘可能化被動為主動,減輕阻抗對治療的負面影響,推進治療;
其次,處理的原則是要引導來訪者關注到他的阻抗,引導來訪者對阻抗產生好奇,從而可以和治療師一同進行更深層次的工作;
最後,要慎重選擇處理方法,直接攻擊阻抗的結果只會是加強了它。
尊重阻抗,利用它來理解來訪者。
早期精神分析認為,既然阻抗是來訪者反抗治療的方式,那麼它就是我們應該消滅的問題。但隨著精神分析的發展,我們開始發現,理解阻抗是理解來訪者,以及辨別什麼是來訪者特別難於去思考、難於去說的好辦法。
阻抗之於治療師就像病痛之於醫生——它幫助我們知道“哪裡受傷了”。來訪者的阻抗指出了他對治療師潛意識感受的方向;理解這些感受,毫無疑問將幫助治療師更好的理解來訪者的願望、幻想、衝突和慾望。
來訪者透過阻抗向治療師展示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動力性心理治療恰恰尊重來訪者選擇的自主性和自由,尊重來訪者以他的方式呈現出的阻抗,充分允許並鼓勵來訪者向我們展示他們是什麼樣的人。
-
5 # 心理諮詢劉智慧
心理諮詢最忌諱案例、模式和理論的套用,因為來訪者與來訪者之間雖然是同一個型別病症,但各自特性因素不盡相同,所以即便是給出具體的建議,也不見得可行。心理諮詢師是一個對靈性要求超高的職業,90%以上的治療靈感都是現場發揮的,這樣才有及時、精準的應對措施與方案!
-
6 # 佳佳心理治癒師
共情與講道理、堅定自己的敏感度
有人需要被理解,才願意敞開心扉,願意接納建議的。
有人需要被說服,講道理,才願意接受現實。
無論是哪種人,都要堅定你捕捉的心理狀況,陪伴釋放情緒,案主可能需要換著放法的反覆確認,告知,才能理解和認可。有時候說了一個小時車軲轆話,才會接受。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你自己不能有情緒,不然案主是不可能接受的。
帶著包容和理解去幫助別人,畢竟不是案主不想承認和麵對,是需要面對的太過痛苦,他的無力感、恐懼、擔憂令他無法面對!所以,沒有無緣無故的痛苦,理解、陪伴、支援、堅定就會幫到案主。
-
7 # 覃小珊心理諮詢
一是同理共情做到位,建立好的治療聯盟。治療關係是治療有效的大前提;
二是判斷對方的自我強度,諮詢師需要稱斤稱兩的說話,而不是把你認為對的直接說出來;
三是諮詢重點不在於糾正對方的錯誤,而在於探究對方怎麼會產生這種錯誤的認知,堅定背後的心理力量來自於哪裡。一一他如此這般,自有他的道理,而諮詢師你知道他的道理嗎?
-
8 # 心理諮詢師天藍姐
先跟後帶,簡快的基本技巧。
保持尊重,絕對不能硬碰硬,直接去評判是不可以的。不批判,不否定,不教,這個都是簡快的技術。
總之面對阻抗,是不能把它拒之門外的。和來訪者的阻抗握手言和,是成熟的諮詢師做的事情。
跟隨來訪者的認知走,並且接受他的認知,逐漸帶領,讓其的認知加入新的內容。
事情本無對錯,只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人和人不一樣。只能說你和他在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認知,而無對錯。當你有這樣的狀態時,你的容器就會非常大,對來訪者的抱持也會更好。
這考驗的是諮詢師的成熟度,功力,呈現出來的是接納度。
當你足夠接納,對方也會足夠安全,才有可能真正開啟內心,接受你的陪伴。
希望這些對你有用~~~
-
9 # 心理諮詢師心海
你好!
我正在學習認知行為療法,針對你這個問題談談我的觀點。
認知行為療法是貝克教授治療抑鬱症的時候發展出來的。抑鬱症和很多來訪者的認知歪曲都不是短期形成的,有很多認知歪曲都是長時間積累出來的,非常穩固堅定,不會透過我們簡單的引導就會發生改變的。我在看書學習理論知識的時候,會看到很多的治療師與求助者對話的案例,發現治療師都是在做提問,引導的工作,很少給出答案,而是透過不斷的引導和提問讓求助者自己意識到自己的認知是歪曲的。只有這樣才會更有說服力,求助者才會信服,才會更配合的去參與到治療他的議程中來,對治療才能起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這樣的引導和提問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不是隨便去問的,要根據你想解決的諮詢目標來設定系統的各種問題,並且在與求助者面談的時候還要能夠隨機應變,根據求助者給出的答案,做出提問的調整。
心理諮詢初期會遇到很多問題都是正常的,不斷的遇到問題,去學習找到方法解決問題,不斷的積累,技術才會越來越熟練。
認知行為療法不要覺得只是簡單的知道是透過改變歪曲認知和行為而改變不良情緒和不良行為的簡單療法,當你真正願意深入去學習的時候,就會清楚的知道這個療法不是那麼簡單的。諮詢的過程中,治療師要做的工作,技術,方法太多太多了,某個環節處理不好都會對治療產生很大的影響。
不清楚你的來訪者是哪方面的認知歪曲,下面是看書的截圖僅供參考。這樣提問引導的案例貫穿全書
-
10 # 撒哈拉狼
保持對諮詢者的認知尊重,然後和他共同認識阻礙,瞭解阻礙。有的時候可以請教他對這些問題的看法,當他說完後問你的看法的時候,這個事情就好解決了。
-
11 # 開心牆頭草
相對後現代心理流派,傳統心理諮詢導向的諮詢師一般認為:來做心理諮詢的都會有認知上的偏差,否則也不會出現心理問題,而且通常比較堅定,思維固化。
面對這種情況該怎麼辦?一般採取以下技術:
一、傾聽是最重要的環節。
傾聽可以開啟心門,讓對方感到“我在”。
傾聽能夠有效蒐集資訊,做到知彼知己。
傾聽本身有療愈的作用,是所有諮詢的起點。
最重要的是:傾聽可以自然、有效地化解對方的阻抗。
二、提問是傾聽中的自然流程。
用心傾聽一定會發現問題,這時就可以用組合拳“提問”出擊了。
提問有開放式提問和封閉式提問,開放式可以儘可能多地蒐集資訊,封閉式可以澄清問題,前者是“面”,後者是“點”。
提問使用恰當讓對方發現自己的資源和價值,也能感到自己目前的固執是沒有價值的,悟出認知是荒謬、矛盾的。
三、採用“是的”黃金法則,凡事不跟來訪者衝突。
這是一種極其巧妙的問答方式,能把對方的攻勢化解於無形。
例如這裡設計一個情景便於理解:
一個被妻子強迫、自己不情願來做諮詢的求助者,氣鼓鼓地說,“你們心理諮詢師都是一些只會喋喋不休講大道理的人,我覺得諮詢沒有用。”
這時,如果說“才不呢!……”就會讓局面陷入尷尬。
那麼這時“是的”黃金法則就用上了:是的,很多人都跟您一樣覺得心理諮詢師只會說空話、講大道理、做“話療”,不過經過了解體驗,他們發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更加重視“傾聽”,因為人有兩隻耳朵、只有一張嘴。有時,他們有很多潛意識技術,不說話而讓來訪者感到“好了很多”……
——這樣說是不是更加容易溝通?
四、深入淺出的比喻和生動形象的故事,會讓對方輕鬆“聽進去”。
傳統文化中其實有很多本土資源,包含深刻內涵、辯證思維、人生哲學。比如寓言故事、成語典故等,從中汲取適合當代人的信念。比如“知足常樂”、“塞翁失馬”等,與心理諮詢的終極目標非常契合。
五、在諮詢進行時間較長、比較深入後,如果必要可以教會對方一些心理思維、訓練方法。
六、總體上,“態度”最重要。我會採用“溫和善意的堅定”、“溫柔自然的堅持”讓對方冰雪消融,做出改變。
-
12 # 心理師鄧雲天
心理諮詢的改變首先也是一個過程。
如果來訪者有很多錯誤的認知非常堅定,那麼首先並不需要馬上去改變他,而是先和來訪者建立一種比較良好的信任的關係。
當這種關係建立之後,再慢慢的與之一個一個的去探討某些觀點。從而改變他的一些錯誤認知。
當然這個探討本身也需要時間,也需要不斷的去交流溝通,最終才能夠徹底獲得改變。
-
13 # 博睿迪
有一個小朋友,小學五年級開始感覺自己有口臭。和父母說過自己的感受,但是父母並沒有在意。只是說:刷牙認真點就行了,吃東西不刷牙當然嘴巴有味道。
到了初二,口臭的苦惱已經非常的有影響了。害怕和同學說話,有意識的舉動遮蔽的動作,嚴重的影響和他人的交往。
孩子慢慢地失去了活力,哭泣和厭世的狀態使整個家庭瀕臨崩潰。全國看了一圈醫院,檢查都沒有口臭。轉向心理治療,但是效果不是太好。反而使孩子厭惡心理醫生和諮詢師,認為沒有用。
第一:能不能幫到你,我不知道,做為朋友盡義務而已。
第二:我不會去幫你,只能是你來向我尋求幫助。
第三:你得把孩子帶過來,你怎麼帶來,是你的事。是你的兒子,不是我的。他怎麼樣,和我沒有關係。
終於,在一天下午,他們一家三口和我朋友都來了。孩子很沉默,不說話。我也沒有正眼看孩子,和朋友以及孩子父親喝著茶。沒有提孩子的事,過了一會,才說:找我什麼事?
孩子家長就開始說話,說我家孩子有點問題,總是懷疑他自己有口臭……
然後我就打斷了:有沒有問題,我來看就知道了,不需要給我結論。你們是找我幫忙的,不是來指揮我的,對嗎?
給孩子號脈,看了看舌苔,孩子都很配合。我點點頭:有一個好訊息,一個壞訊息,你想聽哪個?
孩子有點懵,不知所措的看看他父母。孩媽一臉期待:好訊息吧。
我給他媽一個白眼:是你的問題不?怎麼話那麼多呢?孩子的問題自然是孩子說,你能代表孩子?我願意幫你們是看朋友面子,再插嘴,就走吧。
孩子看我這麼兇,也有點怕:勉強的笑一笑:那就好訊息吧。
我也笑:我偏說壞訊息。
這一句話,引的大家都在笑。
壞訊息是:你感覺有問題,就一定是有問題,不要去懷疑你的大腦會欺騙你。
好訊息是:這個問題在別人那裡是個大問題,在我這裡是個小問題,但是挺嚴重。想好,需要一個過程。
……
經過半年的時間,孩子徹底走出了陰霾,重點高中的學習壓力大,孩子都能夠幫助同學舒緩壓力了。
老子說: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將欲廢之,必固強之。
我個人認為,沒有人會做自己認為錯的事情。中國文化告訴我,沒有錯誤認知,只有符不符合客觀規律。
當孩子認為自己有病時,我只需要按照客觀規律告訴他:你感覺有,就有。不要去懷疑大腦會欺騙你。
這一句話,就是在定基本。鬼谷子說:定基不審,得情不明。
這裡定基就是,口臭,有的。感覺有,就有。重點不在口臭,在感覺。不要去懷疑你的大腦會欺騙你,重點是大腦的欺騙性。
調整一個人的認知,並不難,難的是自己準備好沒有。個人不太建議,自己還沒有準備好,就是幫忙別人。打鐵還需自身硬,不是有愛心,學了點西方的心理學知識,就可以幫助別人。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把人整的不合適的也不老少。
華人是心理學的老祖宗,幾千年都研究這個。西方的心理學知識,普通心理學還是可以的,其他的就不值一提了。
-
14 # Susta
當雙方觀念衝突時,要別人接受我們建議的一個首要前提是,我們要讓對方知道我們這麼做是為他/她好,而且是他/她認為,不是我們認為。
首先,來訪者的錯誤認知是什麼?是在諮詢師的價值觀上認為來訪者的認知是錯誤的,還是社會主流價值觀認為的錯誤?
諮詢師在做諮詢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價值中立,我們不能用一種價值觀去直接替換、否定對方的價值觀,既然您都說了來訪者十分堅定,那您就應該知道,來訪者對自己對價值觀有內在的支援體系,如果直接說你這樣是錯的,我說的這樣才是對的。出於對自我價值的保護,來訪者必然不會輕易認可你,甚至會直接產生抵抗情緒,不再相信諮詢師。(輟學作家兼賽車手韓寒)
那麼,我們要去改變,該如何去做呢?
要促成這樣觀念上的改變,採用說理的方式是不行的,尤其是在面對年紀較小的來訪者來說。
改變有以下兩種方式:
第一,在不危及生命的前提下,不評價來訪者的價值觀,即便諮詢師那認為是錯的。但我們也要行動,透過功能干預替代內容干預,也就是呈現其他價值觀,拓寬來訪者的視野,但不能要求來訪者立馬接受和認可。
第二,讓來訪者獲得新的經驗,經驗→道理→改變,這才是改變發生的路徑,從經驗開始,而不是從道理開始。怎麼做呢?讓來訪者嘗試利於改變的新體驗,並創造條件,讓來訪者的新體驗為其解決一些問題,從而讓其獲得成就感,並固化這個行為。這樣改變就自動發生了。(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侵刪!)
-
15 # 靈魂的智慧
這是來訪者信念系統的問題。
每個人的信念系統是由自我設定的程式。
來訪者認為自己的觀點或概念是正確的,是因認知不同。只要轉變他們的認知,也就是說轉變他們的思想,即可成功。
思想中存在著概念,就利用概念的方式傳導,糾正。
這種引導是個迴圈漸進的過程,不是幾個小時,而是每天半小時交流。
半個月能見效!
-
16 # 心理老師左叔
對你提出的問題,我想從兩個方面進行解答。
第一,你提出的如何對來訪者的錯誤認知進行引導,我建議你採用認知行為療法。來訪者的錯誤認知按照認知行為療法的觀點就是不良認知,因此透過改變來訪者的思維和行為來改變來訪者的不良認知,以達到消除來訪者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目的。
具體做法:一是要與來訪者建議良好的諮詢關係,這是心理諮詢可以持續下去的基礎;二是針對來訪者的錯誤認知,例如絕對化、主觀推斷、極端思維、黑白心理、過度概括等與來訪者確定具體的解決來訪者錯誤認知的諮詢目標;三是確定問題,即心理諮詢師的首要任務是把來訪者引導到其錯誤認知的某個特定問題上,然後透過提問、自我審查等技術幫助來訪者認識自己的不良認知;四是檢驗錯誤認知,來訪者在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下檢驗自己的錯誤認知是如何影響其心理行為的,例如“我毫無價值”,引導來訪者透過重新歸因、認知重建、災變卻除等語意分析技術糾正來訪者的深層次錯誤認知;五是行為矯治技術,進一步改變來訪者的錯誤認知,在徵得來訪者同意的基礎上,對來訪者的認知結構、解釋風格、進行具體矯治,並給來訪者佈置家庭作業,讓來訪者把在心理諮詢室學到的東西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鞏固心理諮詢效果,充分調動來訪者內在的潛能。六是認知複習,即可以針對來訪者錯誤認知的具體問題和情形,給來訪者推薦一些改變不良認知的書籍,讓來訪者透過閱讀來促進其改變不良認知、建立新的積極健康的認知。
第二,在心理諮詢中出現阻抗是正常的,同理,尤其是在來訪者有錯誤認知的情形下,要糾正來訪者的錯誤認知,來訪者一定會產生阻抗心理。
因為心理諮詢與其他職業不同,心理諮詢是與人的心理活動工作,這就決定了心理諮詢的複雜性和多變性,出現阻抗心理非常正常。來訪者的阻抗一是來自來訪者自身,一是來自心理諮詢師,無論來自哪裡,心理諮詢師都要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充分運用同理、積極關注等心理諮詢技術,消除來訪者的阻抗心理。心理諮詢師在心理諮詢過程中遇到阻抗,首先要識別阻抗,它來自哪裡?同時,要了解產生阻抗的原因,來訪者除了有錯誤認知以外,是不是來訪者對心理諮詢師還有戒備心理、心理諮詢師的諮詢態度不夠誠懇、過度使用諮詢技術而忽略對來訪者的關注?
因此,要打消來訪者對心理諮詢的排斥,對心理諮詢師的不信任,避免來訪者產生阻抗心理的關鍵一是要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二是要要調動來訪者的積極性,三是要具體分析阻抗產生的原因,四是心理諮詢師要充分認識到阻抗是心理諮詢中必然的產物,五是阻抗是來訪者自我防禦的一種心理機制。
在心理諮詢中,不存在沒有阻抗的心理諮詢,更不存在沒有阻抗的來訪者。
-
17 # 納蘭美麗生活
這是標準的自主主觀能力,讓這樣的人比較偏執,當我們給她溝通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們會把問題拋給她,問她遇到這種情況怎樣解決,慢慢用語言和專業引導她,幫助解決心理疏導
-
18 # 張心悅
心理諮詢師不太使用“錯誤”和“引導”這兩個詞。即使是最理性的認知流派,也把認知叫做非理性認知,而非錯誤認知。那個堅定的傷害他的信念背後是什麼,要用諮詢師的慈悲才能看到,然後才有機會化解。諮詢強調陪伴,理解,共情,而非結論,判斷,教導。諮詢師和教師,法官,教練的工作本質差別很大,這種角色感偏差有時候就是產生阻抗的原因。因為來訪者來諮詢,畢竟是為了求理解,不是求引導的。
-
19 # 灼灼其華233484156
嗯。錯誤的認知不知道怎麼理解。也許是你認為錯誤的認知。如果是不符合主流價值觀。
1.先跟後帶。如果一個精神病人撐著一把傘說自己是蘑菇,那麼請你也撐著一把傘蹲下來,也當蘑菇。然後你走路,吃飯。他會好奇,你說蘑菇也可以吃飯啊,走路啊。
2如果他說他是外星人。你說”嗯,我相信你真的是外星人,只是既然來地球走一遭,也不能空著手回去。”
寫的比較簡單。大意這個思路。
回覆列表
我認為還是需要先建立一個比較穩固的諮訪關係,來訪者認知有偏差的部分源於他人生經歷中的某些事,並且對其生活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還需先了解這個偏差認知是如何產生的,又是什麼讓其一直存在於來訪者身上,再瞭解這些之後,再一部分一部分去討論會更好一些,當然還需要照顧來訪者自己的節奏,如果諮詢師走太快來訪者跟不上可能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