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泛舟擺渡人

    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寧可不取得大的勝利,也不願意出現大的失誤。“治戎為長,奇謀為短”是後人對諸葛亮用兵的客觀評價,諸葛亮擅長用兵,卻不喜歡用奇謀,這也是他屢次北伐失敗的一個原因。諸葛亮之所以不使用子午谷奇謀,主要是由於蜀漢和曹魏的國力差距懸殊,子午谷奇謀的成功率又比較低,諸葛亮不願意冒險使用子午谷奇謀。

    蜀漢和曹魏實力差距

    諸葛亮之所以不斷地北伐,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消滅曹魏,而是為了以守為攻保全蜀漢。關羽丟失荊州之後,蜀漢的領土只剩下了益州,人口還不到一百萬人,士兵數量只有10萬人左右。曹魏佔據了9個州的土地,人口和士兵數量都是蜀漢的5倍,只要曹魏不出現內亂,蜀漢基本沒有希望擊敗曹魏。

    諸葛亮非常瞭解蜀漢的國力缺陷,因此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是一步一個腳印的作戰,從來沒有冒過一次險。諸葛亮的這種打法非常符合蜀漢的國情,如果諸葛亮貿然跟曹魏決戰,那麼蜀漢十有八九會提前滅亡。

    子午谷奇謀的幾個缺陷

    歷史上的子午谷奇謀有兩個版本,一個是魏延帶領精銳五千人進攻長安,諸葛亮率領蜀漢主力進攻涼州,然後諸葛亮和魏延東西夾擊將涼州地區攻克。第二個版本是魏延帶領一萬精兵攻克潼關,然後魏延守住潼關抵擋曹魏的主力部隊,諸葛亮趁機消滅涼州地區的曹魏駐軍。

    不管是第一個版本的子午谷奇謀,還是第二個版本的子午谷奇謀,都要求魏延必須能夠攻克長安或者潼關,並且抵禦住曹魏的大軍進攻。同時諸葛亮能夠消滅曹魏的涼州軍團,再派遣軍隊到關中地區支援魏延。

    曹魏在潼關和長安都駐紮重兵,魏延能否攻佔長安和潼關需要打上一個大問號。諸葛亮第二次北伐連一個陳倉都沒能攻下來,如果諸葛亮不能攻克涼州,那麼魏延的軍隊就是一支孤軍,肯定會被曹魏包圍消滅。

    可以說子午谷奇謀是一次成功率極低的軍事冒險行動,諸葛亮一生都不願意冒險,他肯定無法接受如此冒險的子午谷奇謀。當然諸葛亮的打法雖然穩定,但是卻沒有任何成功的機會,畢竟曹魏的實力超過蜀漢5倍以上,蜀漢和曹魏中規中矩的打消耗戰,根本沒有任何翻身的機率。

    子午谷奇謀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歷史上出其不意的謀略,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不管是韓信的暗度陳倉,還是鄧艾的偷渡陰平,以及二戰時期的曼施坦因計劃,都是從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進軍,通過出其不意的戰術將強大的對手一舉擊垮。

    雖然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成功的希望非常的渺茫,但是子午谷奇謀一旦成功,就能夠直接改變曹魏和蜀漢的國力對比,甚至能夠一鼓作氣擊敗曹魏。在曹魏和蜀漢國力差距懸殊的情況下,子午谷奇謀未嘗不是蜀漢翻盤的唯一希望。

    總的來說,子午谷奇謀是一次典型的軍事冒險行動,雖然子午谷奇謀很難能夠成功,但是子午谷奇謀也是蜀漢翻身的一條捷徑。假如諸葛亮接受子午谷奇謀,魏延和諸葛亮聯手攻佔了涼州,那麼蜀漢弱小的局面就會被打破,三國的歷史走向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2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導語:

    子午谷奇謀不執行可以視為奇謀,若是執行了就不是奇謀了。諸葛亮不同意是子午谷奇謀的不可能成功,徒耗蜀國國力諸葛亮怎麼能同意。

    子午谷奇謀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被記錄在史書中,讓大家都認為是諸葛亮故意打壓魏延不讓魏延建立軍功,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古代戰爭有城池的一方會佔盡有事,因為沒有熱武器攻城是戰爭眾最消耗兵力和士氣的。魏延提出以萬人為出子午偷襲洛陽,這個計謀根本就不能夠實現。洛陽作為魏國都城常備的守城兵馬就不會少於一萬人,而且城內不會沒有良將,這樣的情況下魏延怎麼能成功破城。

    行軍遲緩根本起不到奇襲的作用

    從子午谷的地形分析一下奇襲的可能性。如果子午谷是平坦的官路那麼必有關隘設防,那麼魏延出兵肯定會與之交戰那麼奇襲就化為泡影;如果子午谷和其他蜀地一樣是崎嶇山路,那麼魏延及所率領的軍隊不會有太多的騎兵,沒有了騎兵怎麼達到兵貴神速的效果。等魏延率軍到達城下時魏國已經做好了防禦或者還沒到城下就已經與魏國援軍交戰了,一樣達不到奇襲的效果。

    諸葛亮數次北伐無果

    諸葛亮數次的北伐都無功而返並不是諸葛亮不擅長攻城掠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話就是一柄雙刃劍,蜀國憑藉地理優勢可以抵禦魏國的大軍進攻,但蜀國的地形也同樣的限制了自己。大軍出川是個難題,而糧草的運輸供給更是難題,糧草補給無法得到解決大軍遠征必敗無疑。所以個人認為諸葛亮數次北伐無果都是敗在糧草不足,而不是諸葛亮不擅長奇謀。

    總結:魏延想要建立功勳但是子午谷確實很難實現,三國時期蜀國最弱以小股軍隊襲擊最強大的魏國都城可以用異想天開來形容了。三國正史中攻城戰能夠破城的只有兩個條件:第一城內糧草用盡,城內放棄抵抗;第二城內發生叛亂自開城門。魏延率軍前往並不具備這兩個條件,所以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奇謀並不史書評價的那樣“治戎為長,奇謀為短。”

  • 3 # 再言春秋

    導語

    有一句俗語叫做“諸葛一生需謹慎”,這句話是用來形容諸葛亮一生不願犯險,凡事以穩妥為首要條件。而“子午谷”奇謀恰恰是一個險招,這個險招雖然說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事實上其中的問題也很大。

    分析

    子午谷奇謀

    要是想知道諸葛亮為什麼不用子午谷奇謀,我們還需要先講一下什麼是子午谷奇謀

    說到子午谷奇謀,其實有兩個不同的版本,一個版本中確切的提到了“子午谷”這個地方: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而在另一個版本中,卻並未提到子午谷這個地方: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

    第一個版本是源自於裴松之對《三國志》的註解,第二個才是《三國志》中的原文。不管哪一個版本,其目的都是魏延領一支奇兵,用偷襲的方式,先於諸葛亮到達曹魏集團的重要區域中,等待與諸葛亮的匯合。

    魏延能否拿下長安(或者潼關)

    2、即便是魏延能夠做到完全的保密行軍,在曹魏集團沒有設防的情況下就兵臨城下,是否能夠完成第一個戰略目的呢?

    ①如果按照裴注中所說,是以五千人馬去攻打長安,但長安城卻是曹魏集團的重要城市,從漢朝開始就重點經營。即便是夏侯楙無能,但只要他不犯大錯,長安城也並非五千人馬就可以攻克的。簡單點說,“子午谷奇謀”的一切前提都是在假設對方無能而進行操作的。

    ②那麼換言之,第二個版本中的以萬人去進攻潼關,然後與諸葛亮在潼關會師是否行得通呢。恐怕也未必,潼關一向是險要隘口,和長安、武關,共同形成了一個三位一體的戰略防線。如果不是重兵出擊很難把潼關拿下。

    3、從後來發生的事情,也可以得出一個答案,那就是兵出子午道這個計劃很難行得通。在魏延提出這個計劃後並沒有多久,曹魏集團就曾執行過這個計劃。當時曹魏的大將軍曹真與魏延不謀而和:真以八月髮長安,從子午道南入。他不僅提出了這個計劃,而且還率軍執行了這個計劃,可是結果卻不遂人意: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曹真的能力並不比魏延差多少,曹真沒有走出子午道,恐怕魏延也做不到。

    即便拿下長安(或者潼關)又是否能夠完成會師的目的呢?

    就算是魏延完成了戰略構想的第一步,想要兩軍會師,也絕非易事

    1、即便諸葛亮兵出祁山,沒有受到曹魏集團的阻擋,也需要極速行軍二十日以上,才可以與魏延進行戰略會師。但這根本不可能發生,事實證明,諸葛亮每次北伐也都受到了重重阻礙,沒有成功過。而就在諸葛亮一步一步的解決阻礙的時候,魏延早已陷入了重重危機當中。

    2、不管魏延的戰略構想是長安還是潼關,他都不可能率領大軍出發。魏延的戰略構想所選擇的是走一條險道,而子午道就是一條棧道,早就年久失修了。他無法滿足大規模行軍的需要,說白了五千到一萬是魏延所能攜帶的兵力極限。然而,就這些兵力,孤軍深入後,拿下了長安(或者潼關)後,必然會遭到曹魏集團的反撲,到時候魏延很難堅持到諸葛亮率軍會師。

    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魏延的這個計劃

    很多人都在說諸葛亮之所以拒絕魏延這個計劃,就是要打壓魏延。其實在《三國志》中已經給出的答案是亮以為此縣危。這個說法是否具有說服力呢?

    1、分兵之危:蜀國的兵力本身就存在著先天不足。自從荊州失去以後,兵源的擴充更加大了難度。諸葛亮恨不得一個兵當兩個兵勇,魏延一下就帶走了大量的兵卒,更為重要的是,要滿足這個計劃,所帶走的兵還必須是精兵。從軍事戰略角度來講,這對於兵力明顯有缺陷的蜀國,是一個無法彌補的困難,勢必會影響到諸葛亮的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戰略佈局。

    2、人性之危:魏延是降將,也素有野心,諸葛亮不得不防。如果真的讓魏延出兵子午道,一切順利那還好辦,要是失敗了,魏延必將陷入危機。危機之下的魏延是否會投降曹魏,這一點誰也無法保證。而魏延一旦投降了曹魏,對於蜀國而言即損失了魏延所帶去的精兵,也損失了一員大將。

    3、糧草之危:兵出子午道所攜帶的糧草必然有限。以子午道之險能夠安然無恙的走出都是難事,肯定帶不了足夠的糧草。從子午道出兵再快也要十日才可以完成,等到出了子午道糧草恐怕就不夠用了。到時候連正常的生存都無法維繫,何談對曹魏集團作戰呢。

    4、敵情之危:出兵子午道一切的前提都是出奇制勝,這都是魏延的一個假設。可事實上,曹魏集團對諸葛亮的北伐早有準備:分命大將據諸要。誰有能保證子午口沒有人去守衛,以後來曹真取道子午口可以推測出,子午道也並沒有被曹魏集團所忽略。在不瞭解敵情的前提下,而輕言取巧,這是兵家大忌。

    縱然真的能夠會師子午道,又真能決定戰爭走勢麼

    一場戰爭、一個戰場的勝利根本改變不了最終的走勢,即便魏延計劃完全成功,結局也不會改變

    1、魏延是要如韓信故事,採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可當時的天下大勢與楚漢爭霸的大勢完全不同。曹魏集團所面臨的對手也沒有項羽多,假使諸葛亮和魏延在潼關會師,那勢必會引來曹魏集團的全線反撲。甚至曹魏集團還會選擇走諸葛亮所走的路線,去直接切斷蜀漢大軍的後路,到時候蜀漢所面臨的危機是無法想象的。

    2、蜀國計程車卒並不擅長大兵團作戰。以蜀國計程車卒的特點,真要是和曹魏集團在潼關進行大會戰,根本無法抵抗曹魏集團的騎兵。翻山越嶺是蜀國的強項,但真正要是進行正面對決,蜀國與魏國是有很大差距的。而且,蜀國還不可能像曹魏集團一樣,補充兵源。蜀國想要補充兵源的難度太大了,真的在潼關一代大決戰,很有可能會被圍殲。

    結論

    軍事戰爭,尤其是大規模的軍事戰爭,想指望一個奇謀就能夠取得戰爭勝利是不可能的。必須要經過通盤的籌劃才可以。以諸葛亮的謹慎、穩妥更是要想象的比常人周到。而且,子午谷奇謀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神奇,這個計劃本身就存在著太多不可預測的因素。可子午谷奇謀一旦執行失敗,蜀國將面對的打擊則是無法挽救的。

  • 4 # 子正尋道

    導讀:為了完成劉備的畢生心願,諸葛亮在穩定了蜀漢的局勢後,決定率兵北伐。對於北伐事業,諸葛亮進行了精心地準備,不僅訓練了一大批精銳士兵,而且派人尋求東吳的幫助。既然北伐就要進行了,現在擺在眾人面前的是:從哪一條路進攻曹魏。對此作為統帥的諸葛亮與手下的大將魏延,意見出現了分歧。

    在諸葛亮看來,徐徐推進,比較穩妥。也就是先率兵平定隴右一帶,再尋找機會進攻關中地區,拿下長安和洛陽。至於魏延,他提出了所謂的“子午谷奇謀”,大概意思是讓他率領精兵五千,再負糧五千,直姐從褒中出擊,然後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超過十天就可以到達長安。此時鎮守長安的曹魏安西將軍夏侯楙,看到蜀漢軍隊從天而降,必定會驚慌失措,然後乘船逃走。於是就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奪取了長安。這時諸葛亮大軍已經來到了曹魏境內,在他和諸葛亮的雙方夾擊下,長安以西地區可以迅速平定。

    根據魏延提出的計謀,諸葛亮仔細分析了一下,感覺不確定因素太多,不好操作。於是拒絕了魏延的建議,然後他親自率領大軍向祁山發動進攻。當然諸葛亮的六次北伐都失敗了,但與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沒有關係。反過來說,諸葛亮不採用魏延的提議,非常合理,蜀漢雖然不能大勝,但至少可以保證不會遭到重大失敗。

    其一:諸葛亮與魏延處於不同的位置,考慮問題的方式不一樣。

    魏延只是一名將軍,他的職責是衝鋒陷陣,至於一場戰爭的勝敗,顯然不用負責。也就是說,魏延不用考慮萬一“子午谷奇謀”失敗了,會給蜀漢帶來多大的損失,甚至會不會導致蜀漢就此滅亡。而諸葛亮卻不一樣,他得為整個蜀漢的存亡負責,即使不能實現中興漢室的大業,也不能讓蜀漢在自己手裡滅亡。

    任何一次軍事行動,都是存在一定的風險。打仗沒有絕對的事情,任何人都不敢保證百分百成功。對於諸葛亮來說,需要的是平穩,不求大勝,但求不敗。從祁山進攻雖然進展緩慢,但一旦形勢不利,可以安然撤退。只要蜀漢軍隊不遭受巨大損失,大不了再進行第二次北伐。

    其二:從大的局勢看,蜀漢基本上很難消滅曹魏,北伐與其說是統一天下,不如說是謀求生存。

    作為大謀略家,諸葛亮也是一位聰明人,很明白當時的局勢發展。曹魏的實力遠遠強於蜀漢,即使蜀漢佔據了隴右地區,攻下了長安和洛陽,也很難統一天下。因為曹魏會集中一切兵力對付蜀漢,而東吳也會阻止蜀漢消滅曹魏。在東吳的眼裡,諸葛亮北伐不勝不敗最好,再說東吳根本就沒有向蜀漢稱臣的打算。只要曹魏實力嚴重受損,東吳立馬會解除與蜀漢的同盟關係,然後與曹魏進行結盟,共同對付蜀漢。因此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誰都不允許對方消滅第三方。

    現在情況很明顯了,統一天下的北伐目標根本不可能實現。那麼接下來諸葛亮的北伐,就只是為了維持蜀漢的生存。為了提高蜀漢人民的危機意識,也為了安撫蜀漢內部荊州人士的返鄉情緒,更為了中興漢室的大旗不倒,諸葛亮只能北伐。只是北伐的目標變成了不求大勝,但不能大敗,因此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就失去了價值。

    總之,諸葛亮的北伐是迫不得已的舉動,事關蜀漢的生死存亡。說白了北伐就是蜀漢維持生存的手段,至於能不能消滅曹魏,並統一天下,那就看天意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符合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不被採納非常正常。

    說句題外話,後來的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高迎祥,就是完整實行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結果高迎祥的部隊遭到了慘敗,自己也被殺死了,最後這支起義軍的殘餘勢力由李自成繼續率領。

  • 5 # 風神翼龍12

    我覺得不是,還是不要過於誇大子午谷之謀的作用。

    可能很多人看到鄧艾偷襲陰平,就覺得奇襲子午谷可以成功。這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鄧艾偷襲陰平能夠成功,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劉禪的意志稍微堅定一點,然後不要貿然出兵決戰,固守待援就可以。鄧艾那幾千人馬實在不夠看。

    魏延奇襲子午谷如果成功,即使拿下潼關,或者能對曹魏集團造成一定的震動,但是司馬懿父子不是劉禪,魏延的幾千人馬也真心不夠看,要從根本上打敗曹魏集團基本沒可能。必將陷入腹背受敵的險境,很大可能是全軍覆滅。

    對於諸葛亮來說,此時的魏延是可以倚重的大將,所以根本損失不起。如果沒有夷陵慘敗,蜀國元氣未傷,諸葛亮應該會給魏延這個機會。

  • 6 # 歷史神秘人

    陳壽的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是“治戎為長,奇謀為短”,這評價是中肯和客觀的,這也是諸葛亮多次北伐失敗的一個原因!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捧成了神,只是諸葛亮並不是神,諸葛亮的才能在政治方面突出,軍事就差一些了,多次的北伐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打仗有時候就要冒險,不然哪來的孫子兵法裡面所說的出奇制勝啊,什麼都要循規蹈矩,那還怎麼出奇制勝啊!魏延是個有能力的將領也是經驗豐富的將領,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是值得冒險的!蜀國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魏國最強,你最弱的去打最強的,還不冒點險搞點偷襲,就面對面的硬碰怎麼能贏呢!魏國也有許多能打的將領,謀臣也多啊,一個司馬懿就讓諸葛亮夠嗆的,按照諸葛亮那樣謹慎的打法,北伐真的沒有多少勝算啊!魏延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提出冒險的子午谷偷襲,這是很划算的買賣,就算失敗了對大部隊也算不了什麼,反正就五千精兵,死了也損失不大,可是成功了,卻會收穫巨大!可謹慎過頭的諸葛亮就不願意冒險,自信的以為按照自己的規劃是能北伐成功的!

    過分謹慎的諸葛亮就是沒有成功,他採取的就是硬碰硬,步步為營,結果司馬懿採取的就是打消耗戰,反正魏國實力強耗的起,慢慢拖死你諸葛亮,就是不出城對打,氣急敗壞的諸葛亮無計可施,甚至送一套女人衣服譏諷司馬懿是女人,司馬懿還是不出戰,諸葛亮也就沒辦法了,屢屢失敗!真是佩服諸葛亮了,打了幾次,怎麼就不改變戰術,冒險搞點出奇制勝的戰術,老是那麼的老規矩,這就證明了諸葛亮軍事上還是有點保守和死板,沒有什麼奇謀,換做他人早就改變戰術了,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對的!不能說諸葛亮沒有軍事能力,只不過他的能力在練兵,叫他打仗就實在不行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諸葛亮幾萬兵馬圍著名不經傳的郝昭堅守不到一千兵馬的陳倉攻打,使出渾身解數,幾萬打一千愣是打了二十多天沒有攻下,最後慘敗而歸,可見諸葛亮打仗還真的沒有他吹噓的那樣神,還真的不強啊!

    這就是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總以自己的實力硬碰別人,不敢冒險,不敢出奇制勝,循規蹈矩,魏國只要堅守不出,打消耗戰,憑藉比蜀國強的多的實力,生生耗死了諸葛亮!性格決定命運,謹慎過頭的諸葛亮註定搞不出什麼奇謀,也就決定了失敗的命運,謹慎成就了諸葛亮,也造成了他的失敗,謹慎管理後勤還行,打仗就太勉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後義大利為什麼沒有被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