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聊在南書房
-
2 # 澳古說歷史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道光選擇咸豐,而不選奕訢,絕非是因咸豐是嫡子,而奕訢是庶子。有清一代,道光之前,除道光、嘉慶外,崇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皆非嫡子出身。可見,清代的皇位傳承不講嫡庶,只講皇帝喜好,及皇子能力,不太講身份。
從歷史的記載來看,奕訢的能力顯然要高於道光,無論是文治方面,還是武功方面,道光的能力都要稍遜之。道光唯一比奕訢強的,就是他會演戲,有一個好師傅。但恰恰就是這麼一點點的優越,讓咸豐贏得了皇位。
道光雖子嗣不少,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活下來的子嗣共有六位:皇四子咸豐、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訢、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和皇九子奕譓。彼時,這六位皇子中,道光最鐘意的就是咸豐和奕訢這兩位皇子,咸豐“長且賢”,乃是嫡子,也很仁孝;奕訢“天資穎異”,能文能武,雖是庶子,但清代皇位的傳承向來是“講賢不講嫡”,看中才能,而非嫡庶。
最初,道光在咸豐與奕訢兩人之間,是搖擺不定,猶豫不決,不知該立誰為好,咸豐賢,奕訢能,對道光而言,立誰都可以,立誰都與王朝基業無害。
但是,道光最終是選擇了才能稍遜一籌的咸豐。這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就在於咸豐比奕訢更會裝,有位好師傅在他背後告訴他怎樣才能贏得道光的歡心!
彼時,咸豐的師傅杜受田深知咸豐的才識、謀略皆不敵奕訢,要想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取勝,繼而謀取皇位,這絕對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此,要想謀得皇位,杜受田認為只能是另闢蹊徑,以巧取勝。而在當時,咸豐唯一能勝過奕訢的,就只有孝,只有以仁孝之心取悅於道光,咸豐才有機會贏得這場奪嫡之戰。
事實上,杜受田賭對了,最終咸豐就靠著他那精湛的對道光的仁孝的表演,贏得了他的歡心,繼承大清皇位。
在當時,杜受田給咸豐的奪嫡計策,就是三個字“使勁哭”。反正無論比武,還是比文,都比不過奕訢,那麼還不如不比,以哭來贏得道光的歡心。
比如,某次道光召來咸豐和奕訢問政時,奕訢是慷慨陳詞,回答的是條條鞭辟入裡。而問及咸豐時,茫然無知的咸豐就照著杜受田所教,是直接跪地痛哭,當道光問及他時,咸豐就又照著杜受田的話,說道:“皇阿瑪病的這麼重,兒臣哪還有心思管天下政事,只求皇阿瑪能早日康復”。道光聽到這樣至誠至孝的話,那就是隻剩下感動,早就把問政之事拋之腦後。
再比如,某日,道光帶著諸皇子狩獵,想看看諸皇子的武功如何!這時咸豐又是故技重施,他深知自己的武功比不過弟弟們,所以又是以哭代武,是一箭不發。而後,當道光問起他時,他又是可憐兮兮的說道:“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大意就是我不忍傷害那些畜牲的性命,這實在是有傷天和。道光聽到這句話,那就由衷的感動,大笑道:“此真帝者之言!”。
就這樣,在咸豐日復一日的表演下,道光深信他是一位性忠純的皇子,會是一位仁厚的皇帝。由此,咸豐戰勝奕訢,成為大清儲君,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當然,咸豐能力雖比不上奕訢,但從他之後登基施政的表現來看,他也不失是一位好皇帝!
咸豐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大手筆地對早已腐朽不堪的朝政進行改革。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咸豐頗思除弊求治。他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文宗初基,東南糜爛,天下岌岌。朝廷懷恐懼之意而出之以端簡,百官懾於大難之驟興,瞻顧卻立”,他重用漢族官員曾國藩、胡林翼等,依靠其訓練指揮的團練武裝,成功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援肅順等革除弊政。同時,罷斥了道光朝貪位保榮的軍機大臣穆彰阿、耆英等奸臣,繼而整頓早已糜爛不堪的官場風氣。
但是,咸豐雖有心重整大清江山,但其平凡的才能卻不足以支撐他的雄心,正所謂“有心無力”。此時,清朝是內有叛軍,外有列強,即使是康熙、雍正再世,也未必能應付得了,更何況是才能低下都咸豐呢!咸豐數十年的勵精圖治,最終卻以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這隻能說是時也命也!
-
3 # 未濟
道光有九個兒子,前三個去世了,後面三個年齡太小,不在考慮之內。剩下三個比較合適的是老四(咸豐),老五和老六(恭親王),老五已經被過繼出去了,所以只是在咸豐和老六之間選一個。
咸豐生母是皇后,咸豐是嫡子,前面三個哥哥又沒了,他就是長子。雖然清朝不按嫡長子制度來立儲,但是身份上確實是一個優勢。關鍵是,道光非常喜愛咸豐的生母,從嬪妃一路晉升到皇后,自然對咸豐也是很疼愛的。
老六(恭親王)的才能是眾所周知的,道光也是承認的,連咸豐的師傅也承認咸豐不如恭親王,但是老六鋒芒畢露,道光覺得他的性格不適合做皇帝。咸豐按照師傅教的,要以仁愛,孝順來打動道光。道光帶著皇子打獵,咸豐一箭不發,道光問他為什麼,咸豐說“正值春天,鳥獸繁衍,不忍心傷害”。這話使得道光很滿意,認為這是為帝者該有的胸襟。實際上是咸豐弓馬不行,要是射箭了,還沒打到,那才沒法收場。還不如裝一下有仁愛之心。
道光生病的時候,咸豐伏地大哭,十分痛苦,道光認為咸豐孝順,於是便定了咸豐為繼承人。道光只是以自己的標準來選皇帝,而沒有著眼大局,當時的局勢已經不是太平盛世了,一個懦弱仁愛的君主掌控不了大局,對王朝來說是一場災難。
道光性格也比較柔弱,他知道老六有能力,但是就是不放心讓他當皇帝。咸豐其實是得到了很多大臣支援的,因為當時保守派的大臣居多,咸豐性格溫順,他當皇帝,大臣們的日子也好過,咸豐是有繼承帝位的基礎的。
道光怕老六折騰,不知道他會把江山整成什麼樣。道光在位期間已經爆發了鴉片戰爭,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這是道光的心病,他知道後世定留罵名,他怕老六折騰失敗,也怕老六折騰太成功,那樣的話,就形成了對比,老六成了明君,就顯得道光太窩囊了。選咸豐就是平穩渡過。但是他沒想到,之後會爆發太平天國起義。
按照道光的想法,咸豐當皇帝,老六輔佐,因為老六有才能。而老六當皇帝,就沒咸豐啥事了,因為咸豐能力不行。而咸豐性格又好,也不會傷老六,為此道光遺照還給老六一道護身符,就是恭親王的身份。而老六即位,咸豐啥下場就不好說了。
道光以他自己的標準選了繼承人,咸豐也是個優秀的演員,贏得了道光的喜愛。恭親王性格要是能學學咸豐就好了,誰讓咸豐有個好師傅呢,一個教的好,一個演的好。 -
4 # 老蟲
這全要得益於咸豐的老師杜受田的謀劃。所以咸豐雖然身體不好,資質也不怎麼樣。但人家有一個好老師,有杜受田在咸豐背後出謀劃策,最後成功讓咸豐繼位。
咸豐能夠繼位,可謂是一波三折。他和其他皇子的爭奪戰,早在孃胎裡就已經開始了。
道光一共有9個兒子,咸豐是道光的第4個兒子,但前三個都夭折了。第五兒子一出生就被過繼給了惇親王,第七子、第八子、第九子,還比較年幼。因此,也就剩下第六子奕訢,和咸豐爭奪繼承權。
本來五皇子奕綜的母親祥貴人,要比咸豐的母親全嬪懷孕在先。但是,全嬪在御醫例行檢查的時候,每次都詢問如何讓嬰兒早產。
在全嬪高官厚祿的誘惑之下,御醫給她配置了保胎速生的藥物。結果,咸豐還沒足月就出生了,而且足足比五皇子奕綜大了10天。
別看就這10天的差距,命運卻是天壤之別。咸豐先出生就是長子,擁有繼承權。奕綜後出生,就被過繼給惇親王。如果咸豐後生的話,那麼過繼的肯定是他。這就是全嬪厲害之處,在孃胎裡就已經開始算計了。
但是,早產必然要承擔先天不足的後果。這也就造成了日後,咸豐身體虛弱,頭腦不靈活的狀況。
全嬪誕下咸豐以後,母以子貴,兩年後晉封皇貴妃,第三年被列為皇后。而生下五皇子奕綜的祥貴人,先被升為嬪妃,但由於兒子被過繼,又降為貴人。
咸豐出生一年後,六皇子奕訢降生。從一出生就可以看出,奕訢的各方面素質,要比咸豐強的多。因此,道光也對奕訢格外垂青。
全皇后看到了這樣的狀況,就起了加害奕訢的念頭。在一次宴會上,全皇后讓人在魚中放置的毒藥,意圖加害奕訢等人。
全皇后還特意囑咐了咸豐,讓他不要吃魚,因為魚中有毒。可咸豐不忍心兄弟相殘,就把這一狀況告訴了奕訢。結果這次宴席之上,所有的皇子都沒有吃魚。
奕訢回去後,將這件事告訴了母親靜貴妃。靜貴妃連忙向皇太后報告,皇太后一怒之下,將全皇后賜死。
全皇后死後,咸豐被交給靜貴妃也會撫養,靜貴妃也將咸豐當成親兒子一樣對待。但是,道光見到了體格強壯,頭腦靈活的奕訢,心中就動了易儲的念頭。他多次向靜貴妃提出,讓奕訢繼位的願望,但都被靜貴妃婉言拒絕。
其實,也不是靜貴妃多麼善良,誰不想當太后啊?她只是考慮太多,她害怕這只是道光的試探,萬一自己權力慾望強烈,引起道光的反感,就得不償失。估計也是有人給她出主意,讓她以退為進。
但是,靜貴妃這樣虛假的推諉,也就讓道光拿不定主意。最終易儲的事情也就放了下來,可見靜貴妃這一步,算是棋差一招。
等到咸豐和奕訢大了以後,也就演變成他們老師的鬥爭。他們老師在背後出謀劃策,都想將自己的學生推向皇位。
咸豐的老師叫杜受田,奕訢的老師叫卓秉恬。這兩個人都比較優秀,但杜受田足智多謀,懂得因材施教。而卓秉恬剛正不阿,遇事決斷。他們兩人的性格,直接影響到咸豐和奕訢的成長。
其中,最關鍵的一次就是南苑狩獵。杜受田判斷,這很可能是咸豐,對他們兄弟的一次考驗。於是,杜受田教授咸豐,在狩獵場不發一弓一箭,而且還要勸導別人不要狩獵。
當道光問的時候就說,春暖花開,萬物復甦,鳥獸都在繁育後代,心中不忍傷害生靈,破壞天地和諧。如此一說,確實讓道光對咸豐另眼相看。
而奕訢則在卓秉恬的要求下,盡力展示自己的勇猛和騎射之術。結果他獲得的獵物也是最多,但相比杜受田教授的攻心做法,卓秉恬顯然要落了下風。
在道光病重之際,他將咸豐和奕訢傳喚入宮,想借機考察一下。卓秉恬吸取了前次教訓,讓奕訢在面對道光問及治國之道時,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而杜受田卻教授咸豐,無論道光問什麼,就伏地抱頭痛哭,表示對道光身體的擔憂。他認為,咸豐無論在才智,還是在見識上,都比不過奕訢。那就不要和他憑頭腦,轉而用孝心打動道光。
果然,咸豐的孝心打動了的道光。道光心裡的天平,開始向咸豐傾斜。杜受田也被任命為上書房總師傅,可以說咸豐的繼位,與杜受田的謀略有很大關係。
其實,直到最後,道光還是有意將皇位傳給奕訢。當他在寫皇位遺詔的時候,有位太監偷眼瞧見,道光在寫遺詔名字的時候,最後一筆拉得特長。
那不用說,肯定就是奕訢了。於是,這個太監把這個訊息傳了出去。而道光卻以為,奕訢和宮中太監相勾結,這讓道光大為惱火。結果,道光直接將遺詔撕毀,改為讓咸豐繼承皇位。
咸豐的繼位,可謂是跌宕起伏,隨時都有可能被反轉。但弱主咸豐的上位,也開啟了清朝國運衰弱的悲劇。
-
5 # 一米八2022
咸豐雖然是當時道光的長子,但是咸豐從小就無才能,奕訢則聰明好學,舉一反三,這個道光都看在眼睛裡面,他自己也很喜歡奕訢,接班人的選擇就在咸豐和奕訢之間角逐了。為此,道光安排了兩次“考試”。
第一次考試是帶他們出去圍獵,因為咸豐不學無術,身體孱弱,所以他壓根就沒辦法騎射,奕訢則不一樣,他身體強壯,並且精通騎射,獲得無數的獵物。道光很看好奕訢,隨口質問了一句咸豐為何不射獵物,咸豐對答道:“現在剛剛春天,萬物復甦,鳥獸都出來了,我不忍傷害生命啊。”
不過道光依然在兩人之間艱難的抉擇著,直到道光快死的那一刻,他開始了第二次考試,就是把兩個人拉倒跟前問軍國大事,結果奕訢對答如流,但是咸豐卻只是哭,什麼也不說,哭的特別傷心。
道光一看,孝子啊,於是就立咸豐為太子,繼承大統,奕訢則被封為恭親王。這也是唯一一份既封了太子,也封了親王的詔書,可見道光帝內心的掙扎,他最終選擇了孝,而不是才,害了整個大清國。
-
6 # 桔梗的料
古代漢族皇帝繼位,講究嫡長子繼位。但是到了滿清皇帝這兒,卻好像沒有這麼講究。滿清的人是在草原上長大的,所以選拔人才看的都是能幹,還有就是德行。
咸豐和奕訢本是從小就很要好的兩兄弟,小時候兩個人的關係簡直是不要太好了,但是長大後,因為爭奪權位,兩個人也漸漸疏遠了。輪才能,奕訢比咸豐要更勝一籌,騎馬射箭樣樣厲害。但是為什麼最後卻是咸豐當上了皇帝呢。
先論其出身,奕訢的生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死了,奕訢是在咸豐的母親鈕枯祿氏,是道光生前最後一任皇后。所以在出身上,咸豐就略勝一籌。
其次是咸豐的情商。咸豐指導自己的才能在自己的兄弟當中,算不上是起眼的,但是他抓住了道光的胃口。道光是一個極注重德行的人,正是抓住他的軟肋,咸豐經常在道光面前展現的很有孝心和悲憫之心。
有一次道光帶眾人一同去狩獵,奕訢極力表現,收穫獵物。但是咸豐卻出其不意,他沒有獵物,但是在道光面前哭了起來,說萬物復甦的好時候,怎麼忍心殺害嗷嗷待哺的幼鹿呢。道光聽後一頓感慨,誇他“天下至仁莫過於此啊!”
咸豐一直知道道光看中的是什麼,所以他講自己塑造成道光喜歡的型別,不需要自己多有才幹,只要贏得道光的心,比什麼都重要。而這些奕訢卻沒有學會。
-
7 # 葉之秋
奕訢能文能武,咸豐身體殘疾資質愚鈍,為何道光反而選了咸豐?
外人看來,奕訢能文能武,比奕詝(咸豐)要好很多,但是道光不這麼看,在他眼裡,咸豐比奕訢合適太多了。
首先是道光的出身。咱們都清楚,滿清入關後,全方位漢化(當然少數地方保留著固執),漢家禮儀一套套下來,學得很認真,尤其是繼承人的選擇上,努力學習嫡長子繼承製,奈何不是皇后們不爭氣生不出嫡子,就是嫡子們不爭氣,早死的,找死的,別說嫡長子做皇帝的沒有,就是嫡子也沒幾個,到了道光這裡,總算是突破零了(他雖是嘉慶第二子,但哥早逝),所以,他選擇接班人,也很看重出身。
這一點,咸豐比奕訢優勢要大得多。雖然咸豐出生時,他的生母還不是皇后,但是不久後她就是皇后了,所以,咸豐是嫡子。他出生那年,他前面三個哥哥,也都掛了,因此,他就是實際上的嫡長子了。(劇照圖)
其次,是子憑母貴。咸豐的生母是道光最寵愛的妃嬪。咸豐的生母從道光二年進宮,初封為全嬪,看看這號,才智貌全有,第二年事實上是三個月後就晉為全妃,進宮第三年進為全貴妃,她那年才17歲,超越了所有老資格,成為皇后之下的第一人,似乎這樣還不夠,九年後,她被後晉為皇貴妃,當時她只有26歲,27歲那年,孝慎成皇后死去,道光立即冊她為皇后……她死後,道光再未立皇后……這樣的一份寵愛,誰比得上呢?道光對她留下的兒子,比之任何人,都要疼惜,大位傳於咸豐,未嘗不是安慰亡妻的意思。
再者說了,相對於奕訢,咸豐給道光的印象要更好。奕訢呢,騎馬習武是比咸豐好太多,條陳時政也很不錯,但是情商不太夠,咱們看啊,咸豐死後,他是怎麼被慈禧一個婦人玩弄於股掌之中的?一個月就被人家踢出了軍機處,後來連議政王的名頭都沒了,這玩權術的水平,真的不服不行,慈禧並沒有多厲害,實在是奕訢太窩囊,當然了,說他窩囊有點過,但他的政治駕馭能力,實在有待提高。治理天下,得有權術,奕訢顯然被他父親看穿了,不行。
咸豐呢?強一些。
比如打獵事件,他就懂得聽老師的話,以仁孝之心取悅父親。當時的情況是這麼的:道光帝領諸皇子狩獵,奕詝故意一箭不發,“上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道光帝廟號)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
還有一次是這樣的:在道光病重而召見奕詝和奕欣時,杜受田要他在皇上若自言病老將不久於世,問起有何安邦治國大計時,“你只管俯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老六奕訢呢,老實巴交的,把所能想到的治國方略全部都對著父親說了。這下子好了,文韜武略的,老六的確在行啊,可是不對道光的口味啊:你小子,合著老子還沒死,你就想接班等著推翻我的方略啊?在人心的把握上,咸豐的確好太多了(雖然是杜受田的想法,但也得咸豐聽)。
這麼一來,有母上大人的加持,有嫡長子的光環,又有老師教得好,他自己做得好,咸豐的位置就妥了。
巴拉幾句拋磚引玉,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
8 # 凱哥講史
道光時期有句話:老四居長,老六賢德。不難看出。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道光皇帝也很是頭疼。正史上沒有記載,只有野史可以參考,最後據說是因為奕詝的仁愛之心打動了道光皇帝。
一次,宮中組織了一次狩獵,道光皇帝順便看看兩個兒子的本事。其實也不用看,奕詝肯定不如奕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奕詝是個殘廢啊。有一次南苑打獵,他不小心從馬上摔下來,落下了後遺症,從此走路就瘸了。果不其然,身體強壯奕訢的斬獲頗豐,帶回來許多戰利品;而奕詝卻兩手空空,什麼都沒有。
道光很納悶,奕詝就算再不行,打幾隻野兔總可以吧?就算自己不行,讓侍衛出手,也不能空手而歸啊!所以道光對奕詝非常失望。奕詝呢,也不著急,說道:“現在是春天,萬物生長的季節,兒臣實在是不忍心殺害生靈,與兄弟們爭個高下。”道光一聽,大喜,沒想到我兒如此仁愛,倘若以後繼承了大統,也一定是愛護子民的好皇帝。
還有一件事,道光晚年,身體有恙經常臥病在床。有一次把奕詝和奕訢叫到床前,想考驗一下他倆的文治。考題是假如我駕崩了,你們將如何治理天下?奕訢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很快說出了一大堆辦法。道光一聽,好小子是治理國家那塊料。不過道光也有些不爽,我還沒死呢,你就開始謀劃將來,這是計劃了多久啊!輪到奕詝了,進門之後就是哭。道光問他什麼問題也權當聽不見。道光十分不理解,就問奕詝為什麼哭啊?原來,奕詝聽到父皇要駕崩這句話,就十分憂傷。最後奕詝握住道光的手說:“父皇您萬壽無疆,不會有事的。”道光聽了後非常感動,還是奕詝孝順我啊!
結果不用我說了,最後道光皇帝選擇了奕詝。
-
9 # 布衣淘史
咸豐在清朝皇帝中資質不能算愚鈍,應該在中上吧。而民間所說的鬼子六奕訢文武雙全也確實不假。但是皇帝在立儲傳位時,會受到多方面的左右和影響。在以咸豐為長的幾個兒子中,道光皇帝最看重的主要是皇四子和皇六子。
我們僅做以下幾方面的淺談
論出身咸豐更有優勢
咸豐,奕詝,排行老四,亦訢排行老六。老大奕緯在道光十一年早死,老二老三剛出生不久就夭折。奕詝一出生就成了庶長子,(據說是全妃逼迫太醫為自己用藥,使她比祥妃早幾天產下了咸豐)帝位繼承順序也會起到了重要作用吧。(影檢視片)
追思憶孝全皇后而施恩其子。咸豐的生母孝全成皇后,道光帝非常寵愛,由貴妃晉升為皇后不久,就突然暴死。據傳說道光帝萬分悲痛,決定不再立皇后,這等情分是其他嬪妃比不了的。也許是愛屋及烏,不再立其他妃嬪的兒子,而立孝全皇后之子咸豐,以此告慰孝全成皇后的亡靈。
論情商和治國的能力理念,咸豐也更是超出奕忻?
咸豐知道自己不是絕頂聰明,但絕不會承認自己不夠當皇帝的資格,太多當皇帝的規則、機謀、策略已瞭然於心,學習了太多的成功和失敗的治國經驗。他認為只要按照恩師杜受田的教誨,只要遵循先輩創造的祖制,必然治理好國家。他嚴懲貪汙腐敗,改革力度超過了嘉慶、道光。但歷史讓他搭上了這艘已經行駛了兩百多年的千瘡百孔破船,再努力也無力迴天。 (影檢視片)
可亦訢就差勁了,在和慈禧交手過程中無招架之攻,幾招就一敗塗地。這玩政治手段的水平能力,真的不行,政治駕馭能力,治理天下的能力,實在有待提高。
最後,在晚年的道光眼裡,啥最重要,仁孝。 《清史稿·杜受田傳》記載故事:至宣宗(道光)晚年,以文宗(咸豐)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訢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人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
-
10 # 國史館
誰說咸豐皇帝身體殘疾資質愚鈍?
咸豐皇帝奕詝繼承大統時身體健康,沒有任何疾病或殘障,只是與恭親王奕訢比較起來有點文弱而已。從個人資質的角度評價,他在騎射、刀槍和拳腳方面的確不如奕訢,但他有奕訢所不及的強項,那就是心機、文采和沉穩的性格。
傳說奕詝的腿有殘疾,不見於正史。
有史料載奕詝少年時曾在圍獵時摔壞了腿,但應該是無大礙的輕微傷,至少不影響走路。咸豐皇帝在位時已經是鴉片戰爭以後的晚清社會了,除了清實錄等官方史外,還有皇帝近臣的日記和各種筆記等,都沒有提到奕詝的腿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外部觀瞻。而記載咸豐皇帝腿有殘疾,甚至是個陂子的說法是《國朝野史大觀》一類的雜書,裡面大多是市井小民茶餘飯後的談資,不足為信。
咸豐皇帝最突出的特質是書讀得好,文采斐然。恭親王奕訢三十歲以後開始學著附庸風雅,喜歡與好友吟詩唱和,但他的詩句多是政壇感懷,乏味而平淡,遠不及咸豐皇帝。咸豐皇帝的文學藝術修養很高,尤其是詞曲功夫,在皇帝中屬於一流,比乾隆皇帝的半瓶子醋強的太多 。咸豐皇帝喜歡崑曲皮黃,他曾把清宮昇平署裡流傳的戲本都重新整理了一遍,弄了好多出“樣板戲”,並親自教導太監們。
道光皇帝選奕詝作為儲君,其實無大錯。
現在我們作為歷史的旁觀者,覺得奕訢更適合當皇帝,那是我們作為後來人,具備了上帝視角。歷史不能假設,也不能像穿越小說那樣重來一遍。換句話說,如果讓今天的人們處在道光皇帝那樣的情勢下,還是會選奕詝。
奕詝是個有心機的人
奕詝和奕訢兩人年齡相差不到兩歲,但性格迥異。奕詝顯得成熟,沉穩而有心機,奕訢當時則是個懵懂少年,甚至有點心浮氣躁。
道光皇帝確立儲君時大約在道光二十八年前後,那個時候奕詝十七歲,奕訢不到十六歲。
奕詝十歲喪母,在行錯一步就可能送掉小命的深宮裡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練就了他善於察言觀色和討好長輩的人格特徵,因此小小年紀就比較有心機。這一點他的師傅杜受田功不可沒。杜受田雖然是個儒士,但一心以宰相為己任,他教導奕詝無所不用其極,其中不乏小人伎倆。
反觀奕訢則Sunny而健康,在父母的寵愛中長大。他沒有心機,他的師傅都是賈楨那樣的當代大儒,他最親近的授業恩師卓秉恬則是今天孔繁森那樣的模範官員,為人比曾國藩還方正,這樣的人根本不屑於陰謀詭計。
所以,兄弟倆在道光皇帝面前表現迴異。比如道光皇帝生病時,奕訢只是照例問安,而奕詝則親視湯藥,衣不解帶,並且表現出悲痛和關切的神情。因此,正史裡記載,奕詝“孺慕”、“純孝”。中國自西漢以來就以孝為最高道德準繩,奕詝善於討巧的性格為他贏得了道光皇帝的好感。
但奕訢畢竟也很優秀,就日常的表現來看與奕詝不相上下,以至於道光皇帝在奕詝和奕訢之間左右搖擺,拿不定主意。而二位皇子的師傅們心知肚明,但杜受田善謀,卓秉恬闊達,結果自然不一樣。
《清史稿,杜受田傳》記載,道光皇帝有意利用西苑秋獮考察二人。在狩獵時奕訢大獲全勝,滿載而歸,道光皇帝大大誇獎一番。而自知騎射功夫不敵奕訢的奕詝卻故意一箭不發,毫無所獲。道光皇帝感到奇怪,就問奕詝何以無所獲。奕詝從容應對: “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
這個回答相當漂亮,為天下蒼生計,寧願放棄皇帝的獎賞,堪稱白蓮花最高境界。杜受田是把道光皇帝琢磨透了,道光皇帝最喜歡搞形式,以道德君子自詡,所以,迎合上意是最大的政治,也是百試不爽的靈藥。
史載道光皇帝聞言龍顏大悅:“此真帝者言歟!”大統遂定。
奕詝子以母貴
奕詝的生母是孝全成皇后,而奕訢的生母是靜貴妃,倆人生母的身份雖然是一步之差,但卻有天壤之別。
孝全成皇后是清宮中的奇女子。
她出身豪門,父親、祖父和曾祖三人都是清廷高官,父親頤齡長期擔任江寧駐防將軍,其地位和級別相當於當時的兩江總督,而她和家人一起追隨父親的宦轍,從小在蘇州和江寧長大。孝全成皇后不僅人長得美,還養成了姑蘇女孩嫻靜聰慧的性格,入宮之前她曾拜當時著名的女詞人、貝勒奕繪的夫人西林太清春為師,旗下人家稱之為“蘇州格格”。
孝全成皇后17歲入宮,很快贏得道光皇帝的寵愛,成為皇貴妃。當孝慎成皇后去世後,道光皇帝毫不猶豫立她為新後。
她是道光皇帝最希望與之生孩子的人,可惜卻子息單薄,只生了一子二女。她的三個孩子都不長壽,最年長的壽安公主活了三十五歲,比奕詝多活四年。
她的三個孩子中,兒子奕詝成為皇帝,兩個女兒都是固倫公主,是清宮中公主的最高封號,道光皇帝十分寵愛這兩個女兒。可惜孝全成皇后只活到三十三歲,她死後,道光皇帝非常懷念她,再也沒有立後。
中國古代皇帝立儲的原則是立嫡立長立賢,而這三者中,最優先的是立嫡。清朝雖然以立賢為主,但康雍乾三代皇帝都有強烈的立嫡願望,只是不太好實現而已。而清入關以後,唯一嫡出的皇帝就是道光皇帝,因此,道光皇帝希望立一個與自己一樣嫡出的儲君就不奇怪了。
奕訢當時的確不成熟
我們今天比較奕詝和奕訢哥倆,認為奕訢更適合當儲君是基於以下理由:1.奕訢在辛酉政變以後是朝廷開明派官員,並主導了洋務運動。2.奕訢賢良,有能力,尤其是與奕詝相比。3.奕訢比奕詝和他的幾個兄弟都長壽,他如果當皇帝肯定不會有慈禧時代。
但在道光二十九年前後,奕訢除了表現出一些天資卓越以外,就是一個普通的少年,確實不如奕詝沉穩和成熟。
作為一個政治家,奕訢的成長和成熟,要到咸豐五年被罷黜軍機大臣,歷經磨難以後才真正成長。尤其是在咸豐十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臨危受命,與入侵的英法聯軍周旋,參與《中英北京條約》談判,親眼目睹了洋槍洋炮以及洋人的囂張氣焰,才開始成熟,懂得了睜開眼睛看世界。
奕訢初登政治舞臺,性格衝動,甚至有些魯莽。
咸豐皇帝登基時,由於道光皇帝的安排,奕訢以親王之尊成為軍機領班,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大多數情況下,他能夠盡心盡力輔佐皇帝哥哥,但在一些關鍵時刻,他往往任性,常與咸豐皇帝產生分歧,令咸豐皇帝反感。
咸豐五年,奕訢生母靜貴妃辭世,奕訢在咸豐皇帝面前為生母爭皇太后的身份。
平心而論,靜貴妃的確有封皇太后的資格,因為孝全成皇后去世時,道光皇帝命靜貴妃撫養才十歲的咸豐皇帝,對咸豐皇帝就有了養育之恩。
但咸豐皇帝不買賬。他心裡的想法是,靜貴妃雖然養育了我,但我登基後以皇太后的禮儀奉養了她,已經夠了。他生母孝全成皇后才是皇后,也是先皇最寵愛的人,不能再弄一個與自己生母並列的人。而且先皇生前在他母親後沒有再立皇后,這也算是先皇的遺願。
但奕訢很衝動,他利用自己首席軍機大臣的特殊身份,有意造成既成事實,在咸豐皇帝沒有明確表示時向外界宣佈,冊封他的生母為康慈皇太后,並葬於道光皇帝陵寢旁。
這讓咸豐皇帝十分惱火,當時就罷黜了奕訢首席軍機大臣的職務,令大好年華的奕訢賦閒好幾年,並導致兄弟失和,奕訢失去了皇帝的信任,給肅順製造了壟斷皇權的機會。
奕訢這個易衝動的性格一直伴隨著他。同治二年,已經是議政王身份的他,又一次因為衝動頂撞慈禧太后被罷黜。而且這一次損失更慘重,不僅斷送辛酉政變辛苦得來的“太后垂簾、親王秉政”的體制,還讓慈禧順勢掌握了更大的權柄。
奕訢在教育子女方面是道光皇帝所有兒子裡最失敗的。
他有四個兒子,但活到成年的只有兩個。長子載澄是著名紈絝,他是同治小皇帝載淳的伴讀和侍衛,帶著堂弟捉弄師傅、逛八大胡同,最終導致同治皇帝染上“天花”而亡。他的次子載瀅則是庚子之亂的罪魁禍首之一,《辛丑條約》簽訂後被奪爵。如果奕訢當了皇帝,他的兒子們照樣會斷送大清江山,很可能還不如留在慈禧手裡。
奕詝這個皇帝不見得很差
現在大家都覺得咸豐皇帝很糟糕,大清國斷送在他手裡。但情況不見得就是那樣。
咸豐皇帝運氣不好,真正是生於憂患死於憂患,他這個皇帝當的,一天好日子也沒過。
奕詝登基時,太平天國起事。一場糜爛東南半壁河山、裹挾江南膏腴之地、損失兩千萬人民的大亂,始終貫穿咸豐朝,到他死時也未見到洪秀全垮臺。而他臨死前又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他只能帶著近臣和嬪妃逃難到熱河,最後死在宮外。
公平地說,與他的祖先相比,奕詝這個皇帝當的窩囊,能力也明顯不足。但與他的父親相比,與明朝的大部分皇帝相比,奕詝其實還算及格。
他的治下也不是乏善可陳,他最大的功業就是發掘了肅順這個人才並重用了他。
他與肅順甫一相見就恨晚,一下子就被肅順折服。他把肅順從奉宸院和粘杆處那樣的冷衙中提拔至朝廷重臣,甚至對他言聽計從,讓肅順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並大放異彩。
在肅順的主持下,咸豐朝整頓朝綱,打擊腐敗,重用漢人,消弭滿漢畛域,扶持以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為首的湘淮武裝集團,在太平天國掌握先機的不利局面下如願翻盤,力挽狂瀾於不倒,實在是非常不易。
辛酉政變以後,恭親王奕訢實際上是蕭規曹隨,他全盤延續肅順的政策方針,全面接管了肅順留下的人脈資源,也是全面繼承了整個咸豐朝的政治遺產,這才有了後面的同治中興和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而這一切能說與咸豐皇帝沒有關係嗎?
-
11 # 坐看東南了
第一,道光皇帝是個中規中矩的人,做事比較講規矩,講套路,按部就班。不是康熙皇帝那種有個性、敢幹事的人。奕訢人稱鬼子六,頭腦靈活,套路多,道光很喜歡,雖然最後沒有選奕訢繼位,但是遺詔直接封他為親王,皇子直接封為親王在清朝獨此一例。
第二,咸豐皇帝作為道光皇帝皇后生的嫡子,在身份上有優勢,年齡也比奕訢大兩歲,這是咸豐皇帝天然的優勢。此外,從傳統觀點來看,咸豐皇帝也是個中規中矩的人,雖然才智不突出,但也不是廢材。所以,道光皇帝權衡再三,還是選擇了咸豐繼位。
回覆列表
道光皇帝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的確為在奕詝(咸豐)和奕訢兩人之間立誰為太子,而搖擺不定,他也曾多次對這兄弟二人進行過考驗,最終奕詝勝出,被道光冊立為皇太子。為了彌補對皇六子奕訢的虧欠,道光皇帝在冊立奕詝為皇太子的同時,也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這種一匣兩諭的情況,在大清的歷史上也僅有這一次。這也可以看出來,道光皇帝在選太子時,的確是曾考慮過皇六子奕訢的。據說,咸豐皇帝在為皇子時,因為在南苑圍獵時,墜馬導致摔傷了大腿,留下了跛腳的殘疾,他能夠戰勝能文能武的奕訢,被道光皇帝選為接班人,有他先天佔有的優勢,也有他在師傅杜受田的指導下,成功的迎合了道光皇帝的心理有關。
奕詝佔有“嫡出”的優勢道光皇帝一共有九個兒子,其中長子奕緯,在道光十一年,因為惹道光生氣,被道光皇帝用腳踢中下身,受傷而死;其次子、三子早年先後夭折,剩下的六個兒子中,皇五子奕誴被道光過繼給自己的弟弟惇恪親王綿愷,已經不具備成為太子的條件了。還有其七、八、九子,在道光去世的時候,年紀尚幼,也不具備做太子的條件。符合條件的就剩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
皇四子奕詝的生母是是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鈕祜祿氏在道光二年(1822年)選秀入宮,被封為全嬪,後晉為妃;史書記載鈕祜祿氏早年隨父母在蘇州長大,長的非常漂亮,而且聰明伶俐,由於在江南長大,她養成了江南女子的纖巧秀慧,進宮以後非常受道光的喜愛。道光十三年(1833年),孝慎皇后崩逝後,鈕枯祿氏被晉封為攝六宮事的皇貴妃。道光十四年(1834年)正月初一,詔立為皇后,成為道光皇帝的第三位皇后。
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1831年7月17日),全貴妃鈕枯祿氏生下皇四子奕詝,奕詝也成為道光皇帝實際上的長子,因為道光前面三個兒子都已經死了。道光皇帝對全貴妃鈕枯祿氏可謂是後宮專寵,對她所生的孩子也是十分疼愛。鈕枯祿氏生的女兒壽安固倫公主,即四公主,也同樣被道光寵愛,對她的寵愛甚至可以和後來的咸豐帝奕詝相提並論。
道光二十年(1840)正月十一,年僅33歲的皇后鈕枯祿氏在圓明園寢宮病逝,道光皇帝悲痛萬分,釋出諭旨,對皇后的一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並且天天到皇后梓宮前奠酒。道光皇帝親自為鈕枯祿氏賜諡為孝全皇后。皇后的諡號,不經過禮部事先擬定,直接由皇帝賜予,這在情況是不多見的。道光皇帝也因為孝全皇后的去世,決定不再冊立皇后了,也說明道光皇帝對這位皇后非同一般的感情。
皇六子奕訢的母親是博爾濟吉特氏,道光五年(1825年),博爾濟吉特氏選秀入宮,初封靜貴人,後晉封為靜嬪,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孝全皇后病逝後,博爾濟吉特氏由貴妃晉封為皇貴妃。道光十二年(1833年),21歲的靜妃生下皇六子奕訢。
博爾濟吉特氏是皇六子奕訢的生母,也是皇四子奕詝的養母。孝全皇后鈕枯祿氏去世的時候。奕詝當時只有十歲,道光皇帝就將他交給皇六子奕訢的生母孝靜皇貴妃撫養。孝靜皇貴妃博爾濟吉特氏對皇四子奕詝視如己出,奕詝和奕訢兩兄弟由於年紀相近,也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就如一母同胞一般,只是到了咸豐即位後,兩兄弟因為孝靜皇貴妃的封號問題,鬧得不痛快,感情最終日漸疏遠。
由於道光在孝全皇后去世後,不再立皇后,孝靜皇貴妃博爾濟吉特氏雖然是事實上的皇后,但在道光在世期間,一直沒有被冊立為皇后,這也是她心中永遠的痛。到咸豐繼位後,孝靜皇貴妃原本以為咸豐皇帝會感念她的養育之恩,尊她為皇太后,但是咸豐並沒有,只是尊她為康慈皇貴太妃,對此她非常失望。直到她臨終前,其子奕訢先斬後奏,逼迫咸豐皇帝,才得以被尊為“康慈皇太后”。
我們看,從出生上,奕詝比奕訢有先天的優勢,他算是嫡子,也算是事實上的嫡長子。所以,這也是他被道光選為接班人原因之一。
奕詝(咸豐)的師傅杜受田給其作出了正確的指導道光皇帝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也曾在奕詝和奕訢之間搖擺不定,難以下定決心。他雖然對孝全皇后感情深厚,但畢竟已經逝去多年了。而奕訢的母親孝靜皇貴妃卻是他的枕邊人,道光難免會對她的兒子奕訢有些偏愛。再說奕訢本人表現也令道光非常滿意,奕訢精於騎射,每次圍獵,都是獵場上的主角,這是滿族人非常推崇的本領。
隨著道光皇帝身體日漸衰老,冊立太子的事情也不得不提上了日程。在他的面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皇四子奕詝,一個是皇六子奕訢。皇四子奕詝是孝全皇后所生,是嫡子,按說應該立他,但他為人木訥,而且腿有殘疾。皇六子奕訢雖不是嫡出,但為人勇武,對朝政國事也頗有見地。道光一時難以決斷,就在暗中對兩個兒子進行考察。
據《清人逸事》記載,為了檢驗皇子們滿族推崇的弓馬箭術水平,道光皇帝帶眾皇子到南苑圍獵,皇六子奕訢騎射出眾,收穫最多。而皇四子奕詝卻一箭未發,道光問他什麼原因,奕詝事先請教過自己的老師杜受田,他知道自己騎射是比不過奕訢的,杜受田告訴他,如果皇帝問,就說春天正值鳥獸孕育的季節,自己不願意傷害它們。奕詝按老師所教回答道光皇帝,道光聽後果然非常滿意,覺得奕詝仁慈,符合仁君的標準。這一局,皇四子奕詝一箭未發,卻大獲全勝。
還有一次,道光將兩個兒子叫到跟前,說自己年老多病,恐怕時日無多,問奕詝和奕訢對時政的一些看法,實際上道光是想考驗兩個兒子處理政事的能力。在這之前,奕詝和奕訢對要考問自己都有所準備,事先都請教了自己的師傅,奕訢的師傅卓秉恬告訴他,如果皇帝問他對時政的看法,應該如何如何說,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奕詝的師傅杜受田則對奕詝說:“在談論時政的看法,你不如六皇子,如果皇帝說自己年老多病,你就伏地痛哭,表示為人子的擔心難過就行了。”
等道光向兩個兒子說出自己老邁,恐不久於人世時,皇四子奕詝立即伏地開始痛哭,道光皇帝非常詫異,忙問他為什麼,奕詝就按老師杜受田所教說了一遍。道光皇帝聽後龍心大悅,覺得皇四子奕詝真是個孝子,雖然個人能力差一些,但卻是個仁孝的孩子。就這樣,道光皇帝決定選擇皇四子奕詝做自己的接班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皇帝病危,急召眾大臣,宣佈傳位大事,命人從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取出金匣,讓大臣當場開啟,硃諭上用滿漢兩種文字寫著:“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這種一匣兩諭的情況,在大清的歷史上也僅有這一次。說明,這可能是道光皇帝對皇六子奕訢沒有被冊立為皇太子的一種補償吧。
奕詝繼位後,對他的老師杜受田可謂是非常寵信,每有重大事情,咸豐都要和杜受田商議,徵求他的意見。在杜受田的建議下,咸豐也啟用了一大批漢臣、賢臣,比如林則徐等。在杜受田去世後,咸豐皇帝悲痛萬分,親自前往杜家弔唁說:“詎料永無唔對之期,十七年情懷付於逝水。嗚呼,卿之不幸,實朕之不幸也!”並且打破經禮部奏請的慣例,咸豐皇帝欽定其諡號“文正”,可見咸豐對杜受田恩寵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