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琪人琪語

    首先說一下孔門十哲:又稱作四科十哲。指的是中國儒家學派早期的十位學者,皆是孔子的弟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類別(科)。

    十哲是根據《論語》“先進篇”一章中十大弟子而得名: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開元八年(720年),塑孔門四科高弟十人座像於孔廟,配享先聖,曰十哲。曾參以孝聞名。特塑曾子像座於十哲之次。

    顏回:(前521–前481年),字子淵,又稱顏子、顏淵。唐代為避諱李淵名諱,曾改其字為:子泉。春秋魯華人。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孔門十哲中德行科之一。

    1.他被視作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居第一位。他十四歲拜孔子為師,此後終身為師。在眾弟子中孔子對於他的讚譽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

    2.歷代文人學士對他也無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尋孔、顏樂處”。

    3.自漢高帝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國魏正始年間將以此舉定為制度以來,歷代統治者封贈有加,無不尊奉顏子。

    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收錄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一致的。後世尊其為“復聖”。

    故顏回是孔子思想的真正傳承者。

    供您參考。

  • 2 # 明貞

    孔子儒學在當代正被許多人所垢病批判,近現代西哲大咖黑格爾也相當小瞧孔子,認為孔子膚淺而虛偽。我讀過他的精神現象學,不止一遍,讀不懂但又確實覺著有道理且玄妙,也深深地膜拜過他一陣子。後來隨著閱歷漸長而心智開,明白了他不過是西方文化的載體,是神學被反對後的最後堡壘深則深矣,但德能是負趨向的,是二元對立的,無助於人性人道的成長和生存發展,只是建設自我即人類被掌控的把柄,是智者自我炫耀的加油站而已。

    孔子則不同,立足於家和人性人道,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敬鬼神而遠之,建設人性人道。雖然,在家天下專制統治時期被統治者任意篡改利用,被魯迅斥為吃人,人是不會吃人的,吃人的是那些所謂的"神″,人類會浙漸明白這道理。

    孔子的弟子真正成功的不多,但他的思想如忠孝仁義,卻在老百姓中得以保真,我一直在社會底層生活,發現老百姓是真的缺乏智慧,但親情仁義之心卻營養著他們使他們不至徹底墮落。孟子說:天之道,誠也;人之道,思誠也!誠即言出法隨心想事成,老百姓何時心想事成?

  • 3 # 小樹角君

    是樊遲,樊遲,名須,字子遲,他也叫樊須,大家都知道,孔子是興辦教育的鼻祖,因材施教更是他一直所倡導的,可就是這樣一位受人尊重的教育老祖,卻在樊遲態度非常恭敬地請教問題以後,一轉身就大罵弟子為小人,實在透著奇怪。要說,孔子對弟子說出這樣重的話可是不多見的,記載裡最著名的只有兩次,第一次是看見宰予白天裡睡覺,憤怒說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這句名言,現在還有不少老師拿這句批評學生,第二次就是斥責樊遲,當樊遲問完問題剛走,孔子就罵他“小人哉,樊須也”。

    從表面上看,這兩次罵人的話,應該是罵宰予的話更重一些,其實不然,孔子罵宰予這件事情是因為在氣頭上的原因,論語中頻頻登場的宰予可是很受孔子喜愛的一位弟子,這種可以解釋為“愛之深責之切”。而罵樊遲這次就不同了,因為“小人”在當時並不算是罵人的話,只是一種地位低下的平民的意思,孔子對樊遲的態度冷淡,直接將他跟自己這些上等人區分開來,這才是最厲害的斥責,明顯有瞧不起樊遲的意思。據《論語》記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樊遲請教孔子種莊稼和種蔬菜的問題,孔子兩次都是讓他去問菜農,認為自己不如菜農懂得多,結果樊遲才一離開,孔子就大罵樊遲是個小人。由此不難看出,樊遲的問題讓孔子很煩躁,不然也不會大罵這位不長眼的弟子了,不過,儘管樊遲因為幾個問題觸怒了孔子,但不得不說,他有著極為執著的求知慾 望,並且能力在七十二個賢徒中也是非常突出的。

    也許當時非常氣憤的孔夫子不會想到,正是這個被他罵得狗血淋頭的徒弟,後來不但繼承了他“興辦私學”的思想,而且還在各國都受到了禮遇,尤其是那個被孔子看不起的重農思想,也具有跨越當時歷史侷限性的進步意義。最重要的一點是,《論語》之所以能夠流傳後世,也是因為樊遲提議為孔子著書立說才得以實現的,如果孔夫子泉下有知,一個被自己罵為小人的弟子,卻幫他實現了很多理想,不知心中該做何種感想。

  • 4 # 廣老師講國學

    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這麼問:孔門十哲中哪位最得孔子真傳?

    因為十哲中,我們可以說他們個個都是孔子思想的傳承者,但是各有所長,下面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十哲:

    《論語》先進篇中有這麼一段: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子游,子夏。

    這十位同學便是我們常說的“孔門十哲”,要說他們之中誰最厲害?那他們肯定一致首推顏回,這是毋庸置疑的。

    舉例栗子,比如有一回孔子問子貢:“汝與回也熟愈?”說你和顏回比,哪個更強呢?子貢立馬說:“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子貢名叫端木賜,所以他自稱“賜”,他說我哪敢和顏回比呀,顏回聞一知十,我只能聞一知二。孔子接著說:是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再比如“為政篇”中孔子自己說的“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顏回能很好的理解老師的真實用意,並能自己有所發揮,看似愚昧,實則是“大智若愚”。

    孔子還將顏回和自己相提並論:“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指顏回)有是夫!” 這是極高的肯定了。

    最後我們再從後世皇帝元文宗封顏回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稱“復聖”可以看出,後世之人對於顏回和孔子的思想是“復”的,用現代詞語簡單理解就是“複製”,最可惜的就是顏回早死,孔子悲痛欲絕。

    那麼問題來了,最後是誰傳承了孔子思想呢?我的答案是:曾子。曾子被稱為“宗聖”,後來曾子又將孔子思想傳授給了孔子的孫子子思,子思被後世稱為“述聖”,最後傳到了“亞聖”孟子。

  • 5 # 江湖夜雨92

    題主好,我也來湊個熱鬧。從《論語》看,傳承他思想不只一個人,他的很多弟子都參與了,大家在一起收集,整理,編輯孔子說過的話,孔子與弟子的應答,還包括其弟子們的言論,集合了多人的智慧,所以這本書才叫《論語》。

    可見,題主想問的是孔子弟子中,誰在傳承思想方面功勞最大?宋理學家程頤早就提出,《論語》一書,成於有子,曾子之門人。依據為,整本書,獨稱呼兩人為子,其它四科的高材生,都是直呼其名。第一篇《學而》中就有三則有子的話,兩則曾子的話。

    開篇我們就已經能領略有子,曾子的厲害。有子提出,孝為人的立身之本,強調了孝的重要性,並指出,禮應為他那個社會的典章制度,道德規範,指出了使用原則,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到現在還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再來看看曾子,他提出了我們修養品德的重要方法,要認真反省,他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最喜歡的是曾子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豁達情懷。他的名言至今仍擲地有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孔子曾評價自己的學生,認為曾參比較愚鈍,可是大家都覺得,曾參在傳承孔子道統時,功勞最大,看來,後天的堅持,才決定著我們成長的高度。

  • 6 # 使用者6173735279937

    孔老二封建思想充腦迷心垃圾儒徒,學的都是孔老二那一套垃圾禮樂,固步自封的臺捧封建帝王的封建垃圾禮制,虛假的仁義禮的道德說教,不學無術的所謂齊家,修身,治國,平天下,封建儒徒徒有華美的外表,美言媚語,成天的子曰孟語,這類華而不實的垃圾學問,能充實自身素成為幹才,封建儒徒和孔老二一樣都在述而不作的思想指導下,死混,中庸,不作不為,骨子裡做著升官發財約美夢,狗比人強人生規律這就是封建儒徒的人生哲學,

  • 7 # 真誠面對世界

    十哲中的每個人都是孔子最優秀的弟子,應該都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傳播者,但論最好的傳播者我認為是顏回,雖然沒做過官,但從他身上我們體會到了孔子提倡的君子的傳統美德:物質貧困不影響精神道德的追求和完善,勤奮好學,品性平和仁愛,不怕挫折,永擔道義,為推行理想的仁政付出了心血和生命,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所以不愧稱為復聖

  • 8 # 佳友天地萬物

    孔門之中以曾參為得至聖衣缽真傳,子曰:“吾道一以貫之!”眾問參:“夫子何所教?”。參答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到了子思子是孔夫子的孫子,做為曾參的弟子,在《中庸》中所說:“忠恕之道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諸人。”後來亞聖孟子就是拜子思子為師的,四書五經中,《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主體思想分別就是表達曾參、子思、孔夫子、孟子四位聖者的精神心性,可謂孔孟之道一脈相承。是故宋儒程朱理學即依此而選大中論孟為四書,影響於今極為深遠,文化之道承載整個民族的厚積薄發。孔夫子能被稱尊為萬世師表,歷代加封,證明他的聖言聖語能為治國傳承之所用。宋朝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 9 # 古北大方老師

    說一下孔門十哲:又稱作四科十哲。指的是中國儒家學派早期的十位學者,皆是孔子的弟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類別(科)。

    十哲是根據《論語》“先進篇”一章中十大弟子而得名: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開元八年(720年),塑孔門四科高弟十人座像於孔廟,配享先聖,曰十哲。曾參以孝聞名。特塑曾子像座於十哲之次。

    顏回:(前521–前481年),字子淵,又稱顏子、顏淵。唐代為避諱李淵名諱,曾改其字為:子泉。春秋魯華人。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孔門十哲中德行科之一。

    1.他被視作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居第一位。他十四歲拜孔子為師,此後終身為師。在眾弟子中孔子對於他的讚譽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

    2.歷代文人學士對他也無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尋孔、顏樂處”。

    3.自漢高帝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國魏正始年間將以此舉定為制度以來,歷代統治者封贈有加,無不尊奉顏子。

    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收錄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一致的。後世尊其為“復聖”。

    故顏回是孔子思想的真正傳承者。

  • 10 # 龍飛說妙

    孔門十哲, 指中國儒家學派早期的十位學者,皆是孔子弟子,分為"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類別。

    一、在“德行”方面,以子淵、子騫、伯牛,仲弓四人為最:

    1、子淵即顏回,姓顏名回,字子淵,亦稱顏淵,比孔子小三十歲,魯華人。顏回出身貧賤,一生沒有作官。孔子讚歎說:"顏回真是難得啊!用一個竹筒吃飯,用一個瓜瓢喝水,住在陋巷裡。要是一般人,一定憂煩難受,可顏回卻安然處之,沒有改變向道好學的樂趣!"顏回敏而好學,能聞一知十,注重仁德修養,深得孔子欣賞和喜愛。因此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顏回才29歲,頭髮就全白了,而且早逝。顏回死時,孔子哭得很傷心,說道:"自從我得了顏回以後,弟子們就更加親和向學了。""他發了怒,很快就會消解,從不把憤怒轉移到別人身上;有了錯誤,馬上改正,決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現在就沒有這樣好學的人了。"由於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所以至三國魏正始元年(224年)祭孔時開始以他為配享從祀之例。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被封為"亞聖"。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為"復聖"。《韓非子。顯學》列為儒家八派之一(顏氏之儒)。

    2、子騫 即閔損,姓閔名損,字子騫,比孔子小十五歲,魯華人。子騫像閔損以德行著稱,孔子特別表彰他的孝行,說他順事父母,友愛兄弟。漢代劉向《說苑》中曾記載:閔損幼年時遭後母虐待,他父親知道以後,非常憤怒,要把後妻趕走,閔損反而為後母求情。他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因為後母生了兩個孩子,如果後母被趕走了,那三個孩子就沒人照顧了。他的孝行感動了父母,也深得遠近人之讚賞。閔損守身自受,"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季氏曾派人去請他出任費邑宰,他卻要來人替他婉言推辭,並說,如果再來召我的話,那我就渡過汶水出國去了。閔損是孔門弟子中唯一明確主張不作官的人。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3、伯牛 即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歲,魯華人。以德行著稱。後來,冉耕患了麻風病,不願意見人。孔子去探望他的時候,站在窗外面握著他的手。嘆息著說:"如果沒有希望的話,這也是天命啊!這樣的好人,竟然會染上這種惡病!他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4、仲弓 即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歲,魯華人。冉雍出身貧賤,他的父親行為不良,有人以此作為攻擊冉雍的藉口。孔子駁斥說,一頭耕牛,也可以生出獻祭用的小牛來;父親不好,兒子不一定也不好。冉雍氣量寬宏,沉默厚重,深得孔子的器重,認為冉雍具有人君的容度,可以做地方長官。冉雍參加做過季氏宰,以德行著稱,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戰國時期的荀況很推崇他,把冉雍與孔子並列為大儒。

    二、在“政事”方面,以子有、子路二人尤為突出:

    1、子有即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稱冉有,比孔子小二十九歲,魯華人。冉求生性謙退,是孔門弟子中多才多藝的人,深受孔子稱讚。冉求長於政事,尤其善於理財,曾任季氏宰。他很能帶兵打仗,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任左師統帥,以步兵執長矛的戰術打敗了齊國。趁這次得勝的機會,他說服了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後來由於冉求幫季康子聚斂民財,受到孔子嚴厲批評,但這並未影響他們師生間的關係,足見師生相知深厚。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唐朝開元27年(739年)被追封為"徐侯"。宋大中祥符兩年(1009年)追封為"彭城公"(後改為"徐公")。

    2、子路 即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為季氏的家臣,又被稱作季路,比孔子小九歲,魯華人。子路像仲由出身微賤,家境貧寒。他生性豪爽,為人耿直,有勇力才藝。仲由經常批評孔子,孔子也常批評他,仲由聞過則喜,能虛心接受。孔子對他評價很高,說他有才能,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可以讓他掌理軍政大事。仲由作過魯國的季氏宰;做過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

    仲由一生忠於孔子。孔子說:"我的道如果行不通,就乘上小木排到海外去,跟隨我的,怕只有仲由吧!"仲由保護孔子唯恐不周,不願使孔子遭人非議。孔子說:"自從我得到仲由,就沒有聽到過惡語。"

    在仲由63歲時,遇到衛國內訌,他為了救援孔悝與敵人展開搏鬥。混戰中纓冠被擊斷,他想到孔子"君子雖死而冠不免"的禮儀教導,在重結纓帶時,被敵人砍死。他的死,對時年72歲的孔子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三、在“言語”方面,子貢、子我為箇中翹楚:

    1、子貢 即端木賜,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比孔子小三十一歲,衛華人。他口才很好,雄辯滔滔,又能料事。見於《論語》中的孔門弟子與孔子的問答之言,屬他最多,孔子器重他次於顏回。曾擔任魯國或衛國之相,最善於搞外交活動,曾在齊、吳、越、晉諸國間遊說,使吳國攻齊,從而保全了魯國。孔子對子貢的利口巧辭,有時也加以勸戒。有一次,孔子問子貢說:"和顏回相比,你自認為如何?"子貢謙遜地答道:"我哪裡敢和顏回相比?他聽到一分,可以瞭解出十分;我聽到一分,只能領悟到二分。"子貢與子路一文一武,猶如孔子的左右手,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言語科)之一。子貢很善經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富商。孔子死後,子貢守墓六年,師生之情勝過父子。

    2、子我 即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也稱宰我,魯華人。宰予口齒伶俐,能說善辯,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言語科)之一。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國,如"使於齊"、"使於楚"等。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見,常與孔子討論問題,很有獨到的見解。他提出改"三年之喪"為"一年之喪",縮短喪期,遭到孔子的指責。又因為"晝寢(白天睡覺)",被孔子評論稱"朽木不可雕也"。宰予任齊國臨淄大夫,《史記》記載其因參與陳恆殺君事件而被殺,但據後人考證,參與叛亂的是另一個叫"子我"的人。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言語科)之一。唐開元27年(739年)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為"臨淄公"(後又改封"齊公")。

    四、在“文學”造詣方面,子游、子夏尤為突出:

    1、子游 即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 五歲,春秋末吳華人。言偃長於文學。他曾在魯國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極力推行禮樂教化。有一天,孔子路過武城,聽到琴瑟歌詠的聲音,很高興,就微笑對著他說:"殺雞何必要用宰牛的刀?"言偃聽了回答說:"從前我常聽老師說"在位的學了禮樂之道,就能愛民,普通人學了禮樂之道,就很容易聽從教令,好治理",我現在就是實行這樣的教化啊!"孔子聽後,對隨行的弟子們說:"你們聽聽,他講得很對。我剛才說殺雞豈用牛刀,只不過是跟他開開玩笑罷了。"言偃被列位孔門四科十哲(文學科)之一。其後學者在戰國時形成一個較大的學派。

    2、子夏 即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歲,衛華人。子夏是孔子門高足,擅長文學。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古詩上"美人輕盈微笑時酒窩多俏麗,黑白分明的眼睛顧盼多動人,在用素粉增加她的美麗啊"。這三句詩是指什麼?"孔子說:"這是說,要畫畫,得先把底子打好,然後再加上色彩。"子夏說:"這不就是說,人先得具有忠信的美德,然後再用禮加以文飾嗎?"孔子說:"啟發我心志的要算卜商了,像這樣,就可以跟你談《詩》了。"子夏被列為孔門四科(文學科)之一。他提出的"學而優則仕"的論點。對後世儒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孔子去世後,他就在西河教學,當時的魏文侯曾奉他為師,向他請教國政之事。子夏的兒子先他而死,他哀慟過度,把眼睛都哭瞎了。著有《詩序》、《易傳》。唐開元27年(739年)追封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增諡為"東阿公",後又改諡"魏公"。

    供你參考!

  • 11 # 山堅海闊

    都是,一個思想的發展是從種子開始的,樹長大了根據所處的環境不一樣了但還是哪種樹。孔子的思想馬屁精神一致是一以貫之的。儒生你也別不服,從你開始學儒家同學之間相互恭維不說真心話已經是你們的習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年薪30萬,是大多數人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