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與自然做鬥爭
-
2 # 理性科普者
只能從物理學角度給你做個膚淺的回答。
在物理學中,頻率是描述物體發聲振動的快慢,其單位是振動次數每秒(Hz),如果振動快,頻率高,例如20Hz的聲音訊率就比200Hz聲音的頻率要低,聲樂也不例外。
聲音依靠波在傳播介質中傳播,描述波的物理量還有波長、週期,其中,波長與頻率成反比例。即波長越長,頻率越低,波長越短,頻率越高。
在聲樂上,1、2、3、4、5、6、7、1的幾個音符中,發音的頻率不是一定的,與樂器的結構、人體發聲聲帶的寬厚有關,例如發1,有高中低音,其頻率不一樣。每個人、每種樂器發1的音調也有不同。所以,界定其頻率各是多少就不是很科學。但有一點是明確的,知道頻率的變化情況,就會知道波長的變化情況。
提示,要區分頻率與響度的關係,響度是指聲音的大小,是聲音大小等級的一個物理量,噪聲等級的劃分主要是根據響度來劃分的。響度的單位是分貝。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絡。作參考。
-
3 # 軍歌大叔
在音樂上不叫12個音,而是叫12平律率。這個問題,學音樂的人不一定搞得懂。這必須是學音樂律學的人才能說清楚一二。他的演算有點複雜。如果你一定要糾結這個問題,我倒建議你到百度上去搜搜,如果有興趣去演算,那我就介紹你去看《周易》律書這一章。這個問題不是一般音樂教師或者音樂教授(學作曲或學音樂律學的有可能知道)可以回答的,這很專業的學術領域,舉一個例子,(我們都穿著衣服褲子,但除了裁縫以外,我們知道衣褲是怎麼做的、但要自已做自根本做不了)。這就是學有所專,我雖然是教音樂的也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很抱歉。
-
4 # 撲騰碰到頭
音律指音樂的律呂、宮調等。《莊子·徐無鬼》:“鼓宮宮動,鼓角角動,音律同矣。”《漢書·武帝紀贊》:“協音律,作詩樂。”泛指樂曲,音樂。宋蘇軾《朱壽昌梁武懺贊偈》敘:“一切眾生,有不能了。乃以韻語,諧諸音律。使一切人,歌詠贊嘆。”《紅樓夢》第二二回:“這一齣戲是一套‘北點絳唇’,鏗鏘頓挫,那音律不用說是好了。”文字聲韻的規律。南朝梁沉約《答陸厥書》:“以《洛神》比陳思他賦,有似異手之作,故知天機啟,則律呂自調,六情滯,則音律頓舛也。”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聲韻》:“永明中,沉約文詞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聲譜。
概況
(一)西方詩歌的音律。除普遍要求押韻外(也有特殊情況,如古希臘人沒有發現押韻,其詩歌也就不講求押韻),西方各民族根據各自語言特點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音律,分幾種情況:1、“重讀詩”。每行詩中所含的重音數量是相同的,如盎格魯.薩克遜的古英文詩。盎格魯.薩克遜民風粗獷、質樸,也體現在語言中,古英語多為單音節詞,但有重音、輕音之分。2、“計量詩”。每節詩中含的長、短音的數量是一定的,如希臘、羅馬的古典詩。 《荷馬史詩》 便是每行六組音節,每組三音,一長二短。西語長短音之分,與古漢語中平、仄字的發音比入聲字長頗為相類。3、“音節詩”。每行詩中的音節數量是一定的,如“亞歷山大體”法語詩。法語優雅,輕重音不明顯,故有此規定。4、兼有以上三種基本詩歌音律形式的特點。如英詩中的“抑揚五步格”,便兼有“重讀詩”和“音節詩”的特點,每行詩中要含有十個音節,其中偶數的音節必須為重音。
(二)中國古體詩。其音律要求大家比較熟悉,不再重述。強調一點,中國詩歌一直是有韻的。雖然華人直到南北朝時期,才從梵語的輸入中發現了聲母、韻母的區別,但先人仍然憑藉直覺,在 《詩經》 、《楚辭》這樣詩歌的源頭,便唱出了聲律和協的押韻詩篇。明清小學,能整理出先秦以來漢民族語言發音的整個變遷情況,有韻詩歌居功至偉。
歷史
古時,人們想把音律記載下來,相互傳達、表達。但說的人和聽的人都沒有一個標準,聲音和旋律過耳就不存在了。為了制定音律的標準,傳說,古人在崑崙山之陰,用不同長度的竹子,把當中打空,在天氣轉冷時,埋在接天地之氣的山凹,只留一孔以地面平齊,並用竹內薄膜將露出的孔封住。第二年,隨著氣候轉暖,大地積聚的氣流開始湧動,一天,聚地氣最多的大竹管首先湧噴出地氣衝破竹膜,發出“嗡”的一聲響,古人就把這定為“黃鍾”之聲。並用三分損益的方法定出其他十一聲,從而制定出十二聲律。黃鐘生林鐘,林鐘生太簇,太簇生南呂,南呂生姑洗,姑洗生應鐘,應鐘生蕤賓,蕤賓生大呂,大呂生夷則,夷則生夾鍾,夾鍾生無射,無射生仲呂。
後因崑崙路途遙遠,每年氣候也有變化,“是故天子常以冬夏至御前殿……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候鍾律,權土灰,效陰陽。冬至,陽氣應,則樂均清,景長極,黃鐘通,土灰輕而衡仰。夏至,陰氣應,則樂均濁,景極短,蕤賓通,土灰重而衡低。……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隙”必周,密佈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之者灰動。其為氣動者其灰散;人及風動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候靈臺,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歷。” 《後漢書·律書上》
《呂氏春秋》 載:“皇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俞“崑崙”之陰,取竹於塮郤之谷,以生空竅後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吹四舍少,次制十二筒……以制十二律……黃帝又令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鍾,以和五音。”這裡明確了黃鐘三寸九分的制度,為三分損益形成十二律作出了較早的文字記載。為今人研究中華音律提供了明確的文字依據。《後漢書·律歷上》記:“竹聲不可以度調,故作準以定數,準之狀如瑟,長丈而十三絃,隱間九尺,以應黃鐘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畫分寸,以為六十率清濁之節。”在此明確了律準、弦律的關係。
不同旋律的音樂表達出人的不同情緒,“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此音而樂之,及干鏚羽旄,謂之樂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今天的“國歌”、“軍歌”、少先隊的“隊歌”,滿懷對國家、對軍隊、對組織的敬意,“其聲直以廉”;“民歌”、“山歌”、“情歌”,以其愛心感人,“其聲和以柔”;圓舞曲、迎賓曲、間奏曲,抒發歡樂之情,“其聲嘽以緩”;當然,哀樂、喪樂、悼樂不可避免地“其聲噍以殺”了。
產生
音律是指音高的決定方式。現代樂器的音律主要有三種:
(1) 純律:純律中任何兩個音的頻率都成整數比,這種音律源於號角,因為它可以吹出大調音階中的三和絃(簡譜中的1 3 5),它們的頻率之比為4:5:6。大調音階中的其它三和絃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得到,例如簡譜中的4 6 1和5 7 2。這種音律在演奏和聲時很有優勢,因為頻率的整數比可以產生最好的結合。銅管樂器指法不變時遵循純律,所以在演奏和聲時,要儘可能地使用同樣的指法。由於小調以小三和絃為主(簡譜中的6 1 3),所以頻率之比正好與大調相反,為1/6:1/5:1/4,即10:12:15,然而沒有一種樂器是按照這種音律定音的。
(2) 五度相生律:事實上它是純律的一部分,它規定五度音的頻率之比為2:3,其他音程都由若干個五度產生,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簡譜中的1 2 3 5 6)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順序是:宮→徵→商→羽→角。實踐表明,按照五度相生律的音高演奏的旋律是最優美的,絃樂器就是典型的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的樂器。
(3) 十二平均律:簡稱平均律,它是根據對數關係確定音的頻率的,然而在八度上,頻率的比值卻是嚴格的1:2,所以更完整的說法應該是“八度的十二平均律”。計算頻率時,只要對2開12次方根,就可以確定兩個半音訊率的比值了。十二平均律是由巴赫首先倡導在鋼琴上使用的,鋼琴上每個半音具有同等地位,因此這種音律在轉調頻繁的作品中很有優勢。
事實上,這三種音律在數值上僅存在細微的差別,為了反映這種差別,有人用了音分這一單位來表示音程。
一般認為,沒有受過音樂訓練的人,無法辨別20音分以內的音調差別,而對音準非常敏感的人,例如小提琴家或鋼琴調音師,可以辨別5音分以內的音差。表5-2就以音分為單位比較了三種音律的差別,歸納起來有以下兩點:
(1) 純律的五度音和五度相生律是一樣的,但三度音差別很大,大三度音程偏小,小三度音程偏大,即大調的第三級音明顯偏低,這種現象在銅管樂器上很突出。
(2) 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差別不大,就全音而言,前者比後者多4音分,就半音而言,前者比後者少10音分,這就是五度相生律所謂的“大全音”和“小半音”。對人的聽覺來說,小半音是最舒適的半音,而平均律的半音略顯得大些,這是平均律唯一的缺陷。
形式特徵
音律幻想
音樂與人的關係如此密切,不同音律對人的影響早就為中華傳統文化認同。中國儒家、道家都有自己成系列的音樂,孔子聽到優美的音樂—韶樂,“餘音繞樑”,“三日不知肉味”!華彥鈞的很多傳世名曲就是道教音樂。中國曆代統治階級將音樂與“禮”緊密聯絡在一起,《詩經》的“風”、“雅”、“頌”很多都是歌詞,當時都是配樂的。中國封建社會還把音樂提高到反映施政民意,治國晴雨的高度,《呂氏春秋》、《史記》、 《漢書》 、《後漢書》等都不厭其煩的竭力記下有關音樂與治國的同一條類似“政治格言”的話:“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平也;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國之音悲以哀,其政險也。凡音樂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今天中華崛起,古典音樂也面臨繼承與發展、借鑑與創新、包容與自主的課題。在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探索方面,《梁祝》、 《二泉映月》 等優秀曲目已取得中西合璧的完美配器,純粹中華精神弘揚的好成績。在人民性與社會性的結合方面,《小河淌水》、 《九曲黃河》 等都已登入大雅之堂,成為專家和普通群眾都喜聞樂見的好作品。在樂器個性與樂隊整體性的探索方面,《正月·梅》、《打虎上山》、 《瀏陽河》 等已取得優異成績。在生活性與思想性的結合方面,《黃河大合唱》、《戰颱風》等無疑已成為示範作品。在感覺性與理智型的結合中,《瑤族舞曲》、《火車開進苗山寨》等肯定是已取得成功的好作品。
在形式與技術的創新、探索方面,中國古典樂隊,吸取西樂樂器及表現手法為所用,西樂大、中、小提琴、包括豎琴與中國傳統樂器箏、簫、笛、阮、琵琶、二胡等的結合已取得成功。因為這些樂器不論在中樂、西樂中都是上可以銜接高音,下可以聯絡低音的使用領域較寬廣的樂器。而中樂中的嗩吶等與西樂中的小號等樂器因個性較鮮明,較獨特,包容性不強,相容結合的探索就沒見成功的作品。看能不能在中樂嗩吶與鼓、鑼、鑔等打擊樂器的組合中,結合西樂鋼琴、小號、鋼鼓等創作一些新樣式的中國吹打樂曲。而最古老的中樂像壎、笙、古琴等能不能在簫、笛的參與下,結合西樂單簧管等創作出一些新樣式的中國民樂,和中國古樂。爭取最終不依賴音響裝置,在室外也能演奏面對眾多觀眾、聽眾的中國古樂。
音律藝術
不同的音律不但反映人的不同情緒,而且在長期的民族實踐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旋律。中華音律,主要特徵是五聲音階,少用半音;強調和諧;強調與自然與宇宙呼應。非洲音律,警惕、沉重,注重節奏,咚·嗒、咚·嗒、咚咚·嗒、咚·嗒,大量使用切分音。歐美音律,主要特徵是集體中強調個性,整體的多音色、多聲部。北韓民族的音樂旋律可以伽耶琴的表現為代表。越南民族音樂個性特徵,用獨絃琴可完整表現出來。可以看出,音樂旋律是與民族居住環境、民族傳統文化、民族心理有聯絡的。
十二平均律,又稱“十二等程律”,是一種音樂定律方法,將一個八度平均分成十二等份,每等分稱為半音,是最主要的調音法。
“十二平均律”的純四度和大三度,兩個音的頻率比分別與 4/3 和 5/4 比較接近。也就是說,“十二平均律”的幾個主要的和絃音符,都跟自然泛音序列中的幾個音符相符合的,只有極小的 差別,這為小號等按鍵吹奏樂器在樂隊中使用提供了必要條件,因 為這些樂器是靠自然泛音級(自然泛音序列,其頻率 是基音訊率的整數倍序列,成等差數列)來形成音階的。 半音是十二平均律組織中最小的音高距離,全音由兩個半音組成。1- Ⅰ之間分成12份。具體1-2全音,2-3全音,3-4半音,4-5全音,5-6全音,6-7全音,7- i半音。
十二平均律在交響樂隊和鍵盤樂器中得到廣泛使用,鋼琴即是根據十二平均律來定音的,因為只有 “十二平均律”才能方便地進行移調。曲調由音階組成,音階由音組成。音有絕對音高和相對音高。聲音是靠振動(聲帶、琴絃等)發出的,而振動的頻率(每秒振動的次數),就決定了的音的絕對高度。不同的音有不同的振動頻率。人們選取一定頻率的音來形成音樂體系所需要的音高。
十二平均律簡而言之,就是把半根琴絃按照等比數列平均分成十二份。一根琴絃的長度設為1,可以表示為(1/2)^(0/12),第一品的位置是(1/2)^(1/12),第二品的位置是(1/2)^(2/12),依此類推,第n品的位置是(1/2)^(n/12)。因為這樣的一組音是等比關係,所以無論從哪個位置開始彈起旋律都是一樣的。
例子
鋼琴是十二平均律制樂器。國際標準音規定,鋼琴的a1(小字一組的a音,對應鋼琴鍵是49A)的頻率是為440Hz;又規定每相鄰半音的頻率比值為2^(1/12)≈1.059463,(解釋:這表示“2的十二分之一次方”),根據這規定,就可以得出鋼琴上每一個琴鍵音的頻率。如與a1右邊相鄰#a1的頻率是440×1.059463=466.16372Hz;再往上,b1的頻率是493.088321Hz;c2的頻率是523.25099......同理,與a1左邊相鄰的#g1的頻率是440÷1.059463=415.030473Hz.....這種定音的方式就是“十二平均律”。
鋼琴上每相鄰的兩個琴鍵(黑白都算)的頻率的差別,音樂上即為半音。比如說C和#C相差半音,C和D相差兩個半音(或曰一個全音),以此類推。如果B再往上升半音,會發現這個音的頻率剛好是C的兩倍,而在音樂上稱為一個八度,這兩個音聽起來“很相象”。用小寫的c來表示它,依次有#c,d……再往上走可以用c1……,c2……來表示,而往下走可以用大寫的C1……,C2……來表示。
-
5 # 常行居士
按照十二平均律,每升高12個半音(一個八度),頻率就升高一倍。比如低音A是220Hz,升高12個半音就是中音A,頻率升高一倍,即440Hz。如果再升高12個半音就是高音A,頻率又升高一倍,即880Hz。
每升高12個半音訊率就升高一倍,那麼,每升高一個半音訊率升高幾倍呢?
根據數學,把2開方12次,就能得出結論。此數值為1.059436,也就是說,每升高一個半音,頻率就升高1.059463倍。比如低音A是220Hz,低音B就是220×1.059463×1.059463=246.94Hz。
-
6 # 千枝萬葉74080886
物理常識告訴我們,物體所發出聲音的高低,與物體震動的頻率成正比。
就是說,物體震動的頻率越高,所發出的聲音也越高。
在音樂理論中,把兩個相差八度音程的兩個音之間的音程,平均分為十二等分,
其中的每一份是音程的最小單位,叫作半音。
音程的這種分割方法叫作十二平均律,簡稱平均律。
按照這種理論,每升高(降低)一個八度,頻率就擴大(縮小)為原來的兩倍。
那麼,每升高一個半音,其頻率升高多少呢?
根據數學理論,把2開方12次,就能得出結果。
2開方12次的結果為1.059436。
也就是說,每升高(降低)一個半音,其頻率就升高(降低)為原來的1.059463倍。
國際上音樂界規定,以鋼琴的a1(小字一組的a音,對應鋼琴鍵是49A)音作為標準音,其頻率是為440Hz;
與a1右邊相鄰的#a1的頻率則為440×1.059463=466.16Hz;
b1的頻率是493.09Hz;
c2的頻率是523.25Hz,依次類推。
同理,與a1左邊相鄰的#g1的頻率是440÷1.059463=415.03Hz,類推。
由物理知識知道,頻率、波長之間
存在如下關係:
入=C/f,
式中:
入:波長,米(m),
C:光速,3*10^9米/秒(m/s),
f:頻率,赫茲/秒(Hz/s)。
按照以上的公式,就可以由頻率計算出波長。
譬如標準音a1的波長,
入=C/f
=3*10^9/440
=681’818’181.82(m)
由於波長與頻率成反比,其它各音的波長,可以由標準音依次縮小1.059463倍得出。
此處就不再囉嗦了。
這就是本提問的簡單答案。
回覆列表
音樂可不止12音律,這是隨意定義!把控音節靠個人!
音訊採集定義是以長短來分類,可以用二進位制代表,有聲音為1沒有為0,列如設定單音為1,那麼1秒為60貞,那麼聲音發出是從1貞開始,最高峰是60除2,採集30為最高音,31以上屬於音訊下滑,29以下屬於音訊升高!但我們用的是單音為1秒,所以這60音訊可以用計算機進行篩選過濾雜音!
當你唱(我)2秒停音1秒,那麼二進位制代表是110,一個1為1秒,所以2秒是11,隔音停止0,頻率60貞!打鼓掌握的是力氣把握,也是01二進位制可以代表,這裡用到重力運演算法,假設你的最大力氣為5公斤,最低為0.5斤!那麼單音為10克為標準,5公斤除以0.5斤就可以得到多少個波長,每個波長代表不同的聲音,你可以選擇規律為1/2/3/4/5/6/7/8/9/10/11/12種不同重力進行打鼓,那麼節奏為1秒多少次列如1就為冬或洞東棟等等這是重力,節奏是時間,控制音是重力!
無論任何東西都一樣,自己自定義節奏採用多少,然後練習用最合適自己的方式去練習!規律可以用二進位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