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衣95

    元宵習俗,中國民間節俗,全國各地習俗不盡相同,其中吃湯圓,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由古至今,元宵節因其重要的文化內涵,成為文人墨客鍾愛的題材,關於節日的民俗文化從各篇佳作中也可見一斑

    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舞龍燈,是元宵節慶典的重要民俗之一。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1]

    掛花燈:傳說此習俗源於東漢,南北朝時已蔚然成風,唐代燈會定為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至宋代改為五天,明代則為十天,清代宮中則從小年開始就掛花燈。民間掛花燈則有一美麗的傳說,古時一獵人射死了一隻神鵝,玉帝聞訊大怒,要為神鵝報仇,要於正月十五焚人間,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間向人們報告了這一訊息。人們決定在正月十五前後家家戶戶掛紅燈,放煙火,待天兵要下凡時,見火光一片。以為火早就燒起來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間得免一難,此後,每至此日,家家戶戶都掛花燈。至今,每逢正月十五全國各地仍有不少燈會燈展,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園元宵燈會,,四川自貢燈會,哈爾濱冰燈節等等。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將餡兒團成形後在糯米粉中滾成,湯圓則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兒,再包餡兒而成,做完完全不一樣。元宵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的一項傳統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1]

    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物件。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裡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裡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 2 # 月晟農業

    元宵節各地吃什麼

    1、湯圓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再者各類湯圓常規餡主要以果料和乾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營養價值就“更上層樓”。水煮湯圓是最簡單的做法,其實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

    元宵節,北方人要吃元宵。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儘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最本質的區別在於製作工藝上。做湯圓相對簡單,一般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即成。而元宵在製作上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面和好,把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麵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麵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除了吃湯圓,他們還吃生菜,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4、元宵茶

    在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麵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麼油膩,對於由於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5、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麵下鍋做油茶也曰麵茶。

    正月十五是什麼?各地元宵節吃什麼?除了湯圓、元宵還吃什麼

    6、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7、餃子

    8、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麵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梁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正月十五是什麼?各地元宵節吃什麼?除了湯圓、元宵還吃什麼

    10、面燈

    說起元宵節的習俗,大家一般都會想到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然而還有一種習俗是從漢朝就流傳下來的,那就是正月十五點豆麵燈。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麵燈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闔家幸福,家業興旺。

    11、豆麵團

    昆明人喜歡吃豆麵團,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後磨面,團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12、糟羹

    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13、饅頭、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原因是饅頭為發麵,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

    14、麵條

    江北地區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麵條,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誌慶。”落燈時吃麵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元宵節各地吃什麼?

    1、山東芝麻棗泥湯圓

    山東素有大棗之鄉之稱,山東特色湯圓是用棗泥做成的湯圓。大紅棗煮熟後去核搓成泥,再將豬板油用刀拍碎,將紅棗泥和砂糖搓成餡心,和水磨糯米粉做成湯圓。為了讓它的滋味更豐富且富有變化,人們通常還會將芝麻炒熟,和白細砂糖研成細末,吃湯圓時可在芝麻末中蘸一下,油潤軟綿的同時,又多了層香脆的口感,很是奇特。

    湯圓

    2、北京元宵

    將核桃仁、金糕丁與麵粉、白糖、瓜子仁一起放入盆中加入適量涼水拌成餡,再製成五分見方的餡塊,放在通風處晾二十四小時。將餡塊過涼水,放入糯米麵中滾動,再在涼水中蘸一下放入糯米麵中滾動,如此四到六次,使糯米麵全都沾在餡塊上,並且表面圓滑,磕碰不裂,即成元宵。

    正月十五是什麼?各地元宵節吃什麼?除了湯圓、元宵還吃什麼

    3、天津蜜餞元宵

    果脯和蜜餞在北京、天津一帶很常見,而由此衍生出來的元宵也個性十足。顧名思義,蜜餞元宵指的便是那些以蜜餞為餡兒的,如蜂蜜加白葡萄乾做餡,或是山楂、紅棗口味的,多以酸甜口味為主。現在,南瓜餡、香蕉餡、甜橙餡的元宵在市面上層出不窮。

    4、成都賴湯圓

    上世紀初簡陽人賴源鑫到成都挑擔賣湯圓,因其湯圓質好、味美,人們稱做“賴湯圓”。該湯圓選用上等的糯米粉加水揉勻,包上用芝麻、白糖、化豬油配製的餡心。該湯圓的特點是香甜滑潤,肥而不膩,糯而不粘。

    5、上海酒釀湯圓

    6、南京雨花石湯圓

    “雨花石湯圓”是一款創新的潮州小食,它的構思十分奇特,在湯圓的糯米皮中加入可可粉,使包起來的湯圓呈現條理清晰的雨花石石紋,在製法上又繼承“鴨母捻”的特點,採用四種湯圓餡,不同餡在湯圓上均做有記號。一品嚐做成雨花石形狀的潮州湯圓,讓人有一種迴歸自然,領略石文化和食文化最高境界的感覺,堪稱湯圓中的精品。

    7、寧波豬油湯圓

    最常見且最經典的是黑芝麻餡,將質純、新產的黑芝麻淘洗乾淨,瀝乾炒熟,再篩盡殼皮,與切碎的豬板油一起,搓成餡心。這種湯圓的做法較為特別,需要先放入沸水中,輕輕推動,等第一次浮出水面再加入少量水,透過這樣的“水漂”,再盛出來食用。傳統的做法會再放入一些桂花,增添其香味,要開皮後,陣陣香氣撲鼻而來,滑糯而香甜。

    正月十五是什麼?各地元宵節吃什麼?除了湯圓、元宵還吃什麼

    8、貴州興義雞肉湯圓

    雞肉湯圓在習慣了甜湯圓的人眼裡,雞肉湯圓是有些稀奇的。興義的雞肉湯圓以雞肉為餡兒,內灌雞湯,並附上花生醬。異常鮮美,別具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廣東四式湯圓:將綠豆、紅豆、糖冬瓜、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味品製成4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分別包入4種不同的餡心,做上記號。將4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裝不同餡料的湯圓各一個。特點是軟滑細膩,4種味道各異。

    9、港式夠薑湯圓

    “夠薑湯圓”的名號蒙倒不少人。它的糖水以薑汁熬製,清淡透徹,但鮮辣的姜味似乎嵌到了薄皮的湯圓裡,而一咬開,內餡裡自磨的芝麻蓉便肆意流出。

    10、海南雞屎藤湯圓

    雞屎藤為葉類蔓薯植物,生長在熱帶潮溼的灌木叢之下,能夠入藥,具有清熱、消炎、解毒、潤肺醒腦的功效,民間叫土參。這種植物又能製作風味美食。雞屎藤湯圓是三亞地區富有特色的風味小吃。首先把雞屎藤蔓、葉切成碎條,接著隨著浸軟的糯米一起碾(或舂)成粉末;然後拌上適量的水掐成大小直徑為1釐米的湯圓;最後放入滾燙的水中煮,待湯圓熟了,才放入適量的砂糖,美味可口的雞屎藤湯圓就做好了。

    正月十五是什麼?各地元宵節吃什麼?除了湯圓、元宵還吃什麼

    11、臺灣菜肉湯圓

    在遍地是甜味湯圓的情況下,菜肉湯圓這種鹹口味的便顯得物以稀為貴。所謂的菜肉湯圓,無非用的是類似於餃子的餡料。比如豬肉、薑末、芹菜、春筍等等,將其醃好攪拌均勻,做成餡,再和麵團一起,做成湯圓,其為鹹香爽口,且有粘性,別有一番風味。實際上,肉湯圓是福建一帶的特色小吃,和燕丸一樣,都是用面裹著餡料,口感稍有不同。

  • 3 # 阿廣去日本

    今天元宵節,柚子在這裡再次給大家拜年啦!你的家鄉在元宵節有什麼習俗呢?大家都吃湯圓了嗎?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元宵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愛生活,愛美食的柚子在今天吃元宵的時候,靈機一動,一道美食就誕生啦!

    有多少人喜歡吃元宵,不喜歡喝湯呢?我和大家一樣。因為不喜歡濃濃的湯,而討厭了吃湯圓。那麼,今天我教大家如何讓湯圓更美味!那就是——用杏仁露取代湯。沒想到吧!湯圓的味道加上杏仁露的絲滑口感,超級棒的!大家明天試試吧!

  • 4 # 遠嫁冰城的瑤瑤媽vlog

    元宵節主要的食物是湯圓,有的地方會吃那個油茶還有餃子棗糕身高,有的地方會做面燈都滅團找根麵條饅頭賣餅,各個地方的風俗不一樣,東西就會多一些。

  • 5 # 風情楊

    在河南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孃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郲縣元宵慶燈,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長興河南人元宵節送燈的傳統源自光山縣的獨特習俗,因為生活在河南人聚居之村落,也已被同化,平時說話都是信陽那邊的方言;

    長興河南人最獨特的習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戶戶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紅紙紮上燈籠,點燃其間的蠟燭任其燃盡,元宵節一般的習俗是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舞獅,即使是河南人,也少見在祖宗墳前點燈的習俗,因此長興民間所謂此乃河南人的習俗,實為謬誤;

    在河南信陽商城,光山,新縣的部分地區有這麼個送燈的習慣。

  • 6 # 叫我小琦哥就行

    你好讓我來跟你說說個個地區的人們元宵佳節都吃什麼有什麼習俗

    湯圓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北方叫元宵,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元宵依餡論,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元宵又有鹹、甜、葷、素之分;按製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別,則有糯米麵、高梁米面等。

    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圖一個好意頭,平時*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元宵茶

    在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麵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麼油膩,對於由於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吃餃子,**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麵下鍋做油茶也曰麵茶。

    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其名為“油畫明珠”。

    餃子

    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麵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梁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面燈

    說起元宵節的習俗,大家一般都會想到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然而還有一種習俗是從漢朝就流傳下來的,那就是正月十五點豆麵燈。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麵燈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闔家幸福,家業興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焦慮了,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