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崇德府

    後金的崛起,起源於明末對黑水靺鞨原住民苛捐雜稅以及暴政和腐敗,當時的後金已經接受了中華文明的洗禮,之所以後金能夠推翻明朝,不在於其實力有多強大,要知道清的大一統是很多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首先,明末李自成,張憲宗起義,明軍隊內部的瓦解,吳三桂開啟山海關引清軍入中原,還有各地漢族統治階級也順應了清軍入關,為滿清的統治起到了幫手作用,所以大清才能完成大一統。其實大清實現大一統是在乾隆時期完成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開始的,清末腐敗,閉關鎖國,導致跟不上工業革命和海洋時代,最終落後捱打,由此可見,固守農業文明,終將被歷史淘汰,

  • 2 # 風林火山4472

    金朝貴族階層,完顏家族基本滅門了,退回到關外東北的女真人本身漢化程度就不高,再經過元明幾百年很快便被野化了。

  • 3 # 彰之觀復

    金朝和後金(清)都是起源於黑水白山的女真部落,女真族分佈於廣大東北地區,部族眾多,其實無血緣傳承關係。

    金朝(1115年-1234年),國號是大金。由完顏部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一百二十年。金朝是一個多民族王朝,包括女真,契丹,蒙古,漢等。金朝被南宋蒙古夾擊下覆滅,這支女真族大部分被殺,剩下的或逃或被同化。

    接受中原文明的金已經融入北方漢族當中,金南下時還有一部分(史稱野女真)留在東北地區叢林繼續從事漁獵,中原文明對他們影響甚微。

    三百多年後這些“野女真”再度興起,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自己標榜與完顏“金”的繼承關係,是為了文化傳承與政治認同,號召女真各部族,形成統一陣營以對抗明。

    說後金倒退到野蠻社會不夠準確。

  • 4 # 卜文刺史

    這個問題你得分兩方面理解:

    第一,後金跟前期的金朝幾乎沒有什麼關係,而是後金政權建立之後,努爾哈赤家族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追本溯源,為自己的反叛割據政權披上合法的外衣。

    因為後金的建立者努爾哈赤家族,世代為明朝俸養的臣子。他的父親就是建州左衛指揮使。吃明朝的飯,咂明朝的鍋,這是一種什麼行為?所以,他必須為自己的反叛行為找到合理的藉口。於是,前期的金朝就被拿出來墊背了。

    與蒙、宋、遼對峙時期的女真族,別稱女貞與女直,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古肅慎即古北韓,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國,是今天滿洲、鮮卑族、北韓族、契丹族和日本大和族等民族的共同祖先民族]。漢晉稱挹婁,南北朝稱勿吉,隋唐稱黑水靺鞨,宋朝稱女真。

    明朝初期,對於女真人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特指一個地域;二種是指除了漢人、契丹人和北韓人外其他名族的統稱;第三種說法,金朝滅了北宋後,大部分女真人南下,而西伯利亞的通古斯人佔據當初女真人地區生活,明朝初期,將這些人稱為女真人。

    兩相對比,就會發現,後金時期的女真人跟金朝的女真人是名同而種不同,他們之間不存在種族繼承問題。後金的發達、或者落後跟前期的金朝沒有任何關係。

    努爾哈赤家族原本就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以遊牧漁獵為主,不識農耕。部落之間,施行的是奴隸制。如果不是李成梁放棄職守,他們走不進歷史的大舞臺。與動物猛獸的雜居決定了他們生存環境的惡劣,如果他們沒有膽量與動物猛禽搏鬥,就無法生存,故而養成野蠻粗野的習性。

    第二,金朝的漢化在進步的同時,也是一種退步。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歐洲海上霸權的交替易主就會明白。

    達伽馬、哥倫布開闢新航線,世界交流變得簡單、流行。率先運用新航線進行貿易、倒賣農奴的西班牙、葡萄牙迅速積累鉅額財富,成為海上霸主。但是,積累的鉅額財富不是用來改善生產、促進國家向文明邁進的,而僅僅被用來當做統治階級腐化生活的經費。17世紀,荷蘭崛起,成為著名的“海上馬車伕”。同樣,發達的造船業給他們帶來了財富,但沒有促進國家文明的開拓性發展,一樣僅僅是被統治階級當做揮霍的資本而已。直到英吉利崛起,運用海上貿易、販賣農奴,積累鉅額財富,然後在國內大力發展工業,開始工業革命,一躍而起成為真正的強國。

    與宋對立時的金,跟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很像,其實他們都有走向文明、走向興盛的便利條件,為什麼迅速衰落了呢?

    ①靠掠奪而來的財富沒有轉化為有效的生產資本、在國家內開展生產、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而是成了統治階級、官僚貴族揮霍奢靡的資產而已。這不僅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同時傷害了國體的統一性和凝聚力。

    ②實際上,他們也面臨著兩難之境。如果他們完全漢化,那麼他們對於漢族的優勢就不復存在。他的粗野、他們的剽悍,是戰爭需要的,也是保護自己必要的手段;如果他們對中原文化完全排斥,那就意味著無法從農耕文明學到有用的東西,他們落後的奴隸制就無法進步、無法轉變。更多的時候,在猶豫不決之間,他們邯鄲學步,四不像,失去了驍勇善戰的本能,卻沒有把中原文化學得地道。

    在與宋朝對立時,他們強悍的鐵騎可以征服宋人的領土,卻無法征服文化。宋人一旦願意和平共處,願意以玉帛、錢糧、金銀與他們妥協,他們抵擋不了誘惑。很快就成了財富的奴隸!他們胡吃海喝、呼天搶地,越過越安逸,諸如雄鷹被關進鐵籠,進去容易出來難。因為他們吃肥了,喪失了飛的本能。當蒙古人崛起時,以凌厲的馬蹄踐踏他們的國土時,他們發展,馬背上的本事,已大大不如以前了。生活太安逸了,本領就喪失殆盡了。女真人一樣,墮入了慾望和享受的陷阱。

    所以說,金人在漢化的同時,由於不能把控慾望的侵襲,喪失了先天的本能優勢,繼而逐步退化,被蒙古人消滅。他們應該感到遺憾和懊悔,因為蒙古人今日的本能就是他們當初的本能。

    儘管後金跟前期的金關係不大,但他們的原始生活習性卻是一致的,所以後金拉金做虎皮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任何一個反叛政權都希望得到人們的認可。金曾經熱烈地生存過一百多年,給世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恰好方便後金統治者利用。僅此而已。後金的野蠻落後跟金沒有任何關係,他們之間不存在文化傳承關係。

  • 5 # 逸涵的老爹

    努爾哈赤的後金,和完顏氏的金根本不是一回事兒,比女真非彼女真,而且完顏氏可沒有蒙元這麼好運氣(退回草原)除了被屠殺就融入漢族之中了,哪有退回去的可能。總之他們不是一碼事兒。

  • 6 # 有時聊人文歷史

    其實女真文化也是中華古代文化的組成部分。

    橘生淮南為橘,淮北則為枳。所謂的倒退回野蠻狀態,並沒有發生。因為金代關外的女真族群一直都保持著遊獵狀態,並沒有普遍定居化。定居化的、所謂文明化的金代女真族群只有中原的金朝女真貴族。

    君不見漢代李陵、北宋徽宗,縱然才華出眾,其北方後代也照樣淹沒於草原山野間。這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所在地區的環境罷了。所謂文明的延續,必須要有適合延續的土壤。接受定居生活、貴族文化的女真人,並非女真族群的全部,而僅僅是少量的金朝女真貴族,這些貴族在金朝滅亡後流散了,他們的文化自然也就消亡了。這種情況有點像明末學習西方技術的西法派,雖然影響大,但是人數極少,分佈地域狹窄,反對者眾多,一旦遇到社會變動,馬上就會分崩離析。

    入關、漢化、蒙古

    這是女真民族古代歷史上繞不開的三道坎兒。同樣的流程,女真人走了兩次。關鍵在於問題所提出的——為什麼第一遍流程之後,推倒重來又折騰了一遍呢?

    氣候差異

    (中國溫度帶)

    這是中國的溫度帶分佈圖,可以看出,東北和華北的氣候差異導致現代農作物種植業的差異。請注意,這還是以擁有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技術為前提下的差異。而在古代,東北地區人煙稀少,沒有機械化支援,是不可能搞大規模農業生產的。所以,在內燃機出現之前,東北原生族群必然處於遊獵—小規模農業混合社會。

    再看一下金朝全盛時期疆域圖

    透過比對可以看出,金朝疆域橫跨了三個溫度帶。而且金朝疆域是狹長型態。這意味著全盛時期的金朝必須兼顧南北。最好選擇中間位置、兩個溫度帶的交界地區作為行政中心,這樣才能全面控制整個疆域。

    金中都,在今天的北京南二環白紙坊一代。

    (金中都遺址公園雕塑 應該是一個女真人和他的馬 )

    按照常規理解,金中都地區屬於漢族地區。實際上這個理解不太全面。這一地區在中古歷史中的民族構成遠比想象中複雜。這裡略微展開一下:

    上圖,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 其中幽州一帶為後來的遼南京、金中都)

    在唐朝,燕雲十六州是農耕民族抵抗遊獵民族的前沿陣地。具體而言就是抵禦突厥與契丹兩個民族的前沿陣地。為了應對遊獵民族高機動性的騎兵抄掠戰術,唐朝不得不在燕雲一代部署重兵,同時,為了增強當地軍事防禦指揮的靈活性,不得不賦予當地指揮官軍事、行政、經濟特權。同時,唐朝重用遊獵民族出身的軍官,以夷治夷、以騎兵對抗騎兵。

    燕雲地區在胡人軍官的指揮下,聚集重兵,形成一股望而生畏的強大勢力。這些軍隊中有不少胡人士兵效命,所以說當時這一地區有一定數量的古代少數民族人口。唐朝的邊防策略是一把雙刃劍,既震懾突厥契丹,又威脅到唐朝的中央集權。到了唐朝中期,隨著唐朝中央王權的腐朽與內外權力爭奪的加劇,出現了安史之亂。一些民國學者甚至因為安史之亂中燕軍中胡人、突厥人士兵眾多,而將安史之亂定義為種族之間的戰爭(說法尚有爭議)。

    在唐朝,胡人有時特指具有中亞血統樣貌的黃白混血種人,而突厥人一般單指突厥人。由此說明唐代蒙古草原上的突厥人仍然是蒙古血統為主的人種。而安祿山、史思明等胡人軍官,則是妥妥的黃白混血種人。

    安史之亂以後,燕雲地區實際上形成割據。到了五代時期,石敬瑭這個傢伙為了坐穩皇帝的位置,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有人說,石敬瑭是大漢奸,可是這個說法也不太對。為什麼?

    石敬瑭不是漢族人,而是漢化的突厥人。五代十國時期整個華北北部的軍政大權都掌握在漢化突厥人手中(沙陀人),這是一種軍事貴族制度,之後的遼、金、元、清的身上,都會有軍事貴族制度的巨影。從石敬瑭的家世中可以看出唐代任用胡將的影響。換句話說,除去現實利益的考慮外,石敬瑭和契丹人關係更近,而和中原關係相對疏遠。

    自從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開始,一直到明朝北伐元順帝北逃。在長達四百多年(約公元936-1368年)的時間中,燕雲地區都在北方遊獵民族政權的控制下(除去北宋聯金滅遼,短暫恢復燕雲統治的大約3年時間)。燕雲地區在這段時間經歷了民族大融合。元代之前,這一地區的族群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族群認同——當時他們不自稱漢人,而是自稱燕人。

    所以說,金朝從契丹、北宋手中拿過來的中都地區,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漢族地區,而是有著漫長的遊獵民族控制歷史的、以農耕定居生活方式為主的、漢化的多民族地區。當時的燕雲地區是一個遊獵、定居生活方式的過渡與融合地帶。

    綜上所述,金朝如果一直定都中都,或許既可以保持與遊獵地區的聯絡,又可以習慣定居生活。這是入關的女真人夢寐以求的狀態,後世清朝就一直努力保持這種狀態。

    可是,蒙古的崛起粉碎了金朝的理想地緣結構。

    下圖,蒙古滅金:

    (蒙古滅金截圖)

    蒙古恨金朝不是沒理由的,成吉思汗的祖先俺巴孩被金人迫害致死,是家仇。蒙古滅金的進軍路線是直接進攻中都,等於將金朝攔腰截斷,這對於金朝的打擊是致命的。在中都不安全的情況下,已經封建貴族定居化的金朝必須選邊站了,是回到塞北,還是再度南遷?最終金朝選擇了南遷北宋故都開封,歷史上將南遷後的金朝稱為喪亂時期。

    問題又來了,金朝當時為什麼不回自己的發源地黑龍江?

    回不去了。不僅金朝,清朝最後也回不去了。

    東北地區的地緣,受到蒙古高原與中原的雙重影響,兩個方向均無險可守,東部又有北韓半島的存在。中國歷史上東北地區是三戰之地,不可能長期獨立存在,或者向西聯合蒙古高原,或者南下聯合中原。

    女真人兩次崛起都選擇了南下,都是將女真族群當時的主要力量投射進入中原地區。反向說明了一點——不入關就要被動。

    同時,這兩次主力入關,也不約而同造成了入關後女真族群的定居化、貴族化,乃至漢化。

    有教無類,人還是那些人,文化已經全變了。清朝中期東北空虛,清朝強制組織京旗回屯,造成大量回屯旗人南逃,為什麼?

    定居化、貴族化的女真族群不可能回到遊獵狀態。

    除了文化上的變化與對中原生活的適應,金朝滅亡時的地緣位置也有一定影響。

    (金朝喪亂時期 滅亡前夕控制的地區)

    看圖可知,金朝北撤回東北的路被蒙古堵死了。在當時,金朝受到蒙宋南北夾擊,特別是蒙古滅金帶有為先祖復仇的意味,手段十分殘酷。政權滅亡後逃散的中原女真人還能有多少人回到東北?

    願不願意回去?能不能回去?都是個問題。想象一下——一箇中原女真人想要從河南迴到黑龍江,需要經歷千難萬險,面對漫長的道路,陌生的環境,變化的氣候。需要支付鉅額的路費。此外,作為一個亡國的遺民,這一路還要隱姓埋名,晝伏夜出,以免遭到元朝政府的懷疑與抓捕。最重要的是,就連當時的黑龍江地區也成了元朝的地盤,不再接受獨立的女真族群。

    如果以政府能力組織滿族回屯東北的清朝都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那麼又如何能要求一群亡國的女真遺民憑藉自己微薄的力量,以化整為零的形式回屯東北呢?人類漫長的歷史上似乎只有猶太人做到了這一點,可是當時的巴勒斯坦是掌握在英國殖民官員手中的,而不是掌握在反對猶太移民的當地阿拉伯人手中的。

    於是,中原女真人和東北女真人之間出現了文化及地理上的斷層,實際上他們已經分化成了兩個族群。到了元代,中原女真人被元朝歸為漢人一類。

    (女真小字)

    ——女真小字是金朝創立,借用漢文字的偏旁部首創立的一種拼音文字。說白了和韓文是一個思路。可以看出,中原女真人即使已經定居化,也並沒有完全接受漢化,全盤漢化只不過是後世的想象,當時的中原女真人正試圖發展出一種獨特的中原女真文化。

    女真小字過於複雜,金朝滅亡後這種字漸漸消失。這種建立獨特文化的嘗試最終失敗。

    金朝滅亡之後 後金建立之前

    建州女真最早發源於黑龍江流域,從這一點來看,建州女真和金代女真發源地是相同的。那麼他們是不是相同的一個族群呢?

    從寬泛意義上來說,他們顯然都屬於女真族群。可是,女真這個詞很可能並不是女真人的自稱,就如同china這個詞一樣,一開始也不是華人的自稱。比如金朝皇族完顏阿骨打,出身於生女真。生女真這個概念本來就是契丹人發明的,並不是女真人自有的概念。等到了明朝,遼朝沒了也自然沒有了生女真這個詞,而是分成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與野人女真三個大的聚落。看起來生女真似乎就是野人女真,可兩者並非完全意義上的傳承關係。比如遼金時期的生女真完顏一族,到了明末就成了王甲部,被歸入建州女真聚落,而不屬於野人女真。再比如海西女真葉赫部,分為女真族源的葉赫與蒙古族源的葉赫兩種,實際上是一個不同民族組成的混合聚落。由此可見,從金朝滅亡到後金建立,女真族群的內部劃分經歷了很大的變動。

    建州女真雖然發源於牡丹江地區的女真胡裡改部,但是真正形成之時已經在遼寧新賓地區。這其間融合了許多支系。無論是胡裡改部還是後來的建州女真部,其整合與建制成型都離不開元、明兩朝的政治環境。說白了,隨著金朝的滅亡,女真原有的部族制度以及猛安謀剋制度再難保持。金代東北女真人的組織結構也瓦解了,變成了元、明的組織結構。

    眾所周知,文化的保持需要相對固定的環境。而頻繁變化的環境勢必會引發文化的變化。就像宮保雞丁,在四川一個做法,在上海一個做法,到了美國又是一個做法。金朝滅亡後女真族的分離與流變,導致了金朝形成的獨特文化難以傳承下去。況且金代後期的中原女真貴族人數很少,基本都在深宮之中,重圍之內,又怎麼可能形成文化輻射?女真小字的消失可見一斑。所以即便是在金朝全盛時代,中原女真的文化也沒有完全改變東北女真人的文化。這是兩者的環境差異導致的。

    清代輪迴

    做一下內容增量。

    入關後清朝實際上一直在研究金朝的衰亡,清朝貴族得出結論,金朝衰亡的原因就是過度漢化造成的。

    這個結論很可能被清朝作為反對全面漢化的重要理由。由此看出,在要不要走漢化道路的問題上,遊獵族群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一致叫好。清朝如此,金朝也是如此。金朝南遷開封之時就有不少女真貴族反對,並認為這是自取滅亡之舉。

    有清一代,皇帝一直在反覆重申保持滿族特性的重要性。比如——下詔禁止八旗滿洲使用漢姓,滿洲父子之間漢名的第一個漢字不能延續。

    駐防八旗男丁亡後,其妻子子女不能留在當地,必須返回京師。同樣,其妻子也不能擅自在當地婚配。

    駐防八旗在北京以外去世,不能在當地下葬,遺骨必須運回京師。如果沒有運費,由當地政府出錢火化後運回。

    武力方面,清朝前期經常進行狩獵活動,在京師則有專門練習弓箭的弓房,練習步弓與馬步射箭。

    由此可見,清朝一直試圖努力保持其族群的野蠻與武勇體質。對於清朝以及遊獵族群來說,主要問題恰恰不是不夠文明,而是定居之後無法保持其原有野性的問題。為此,清朝統治者可謂煞費苦心。最終,入關八旗因為生活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變得與中原族群無異。這是清朝無論如何無法扭轉的大趨勢。和他們的金朝先祖一樣,入關後的滿洲同樣不可能永遠保持遊獵族群的狀態。

    關於文明與野蠻

    清朝一直試圖保持其遊獵傳統的行為,也許被一部分人認為不夠文明,或者說太過野蠻。但是,在別人眼中的野蠻,在清朝眼中可能恰恰是其獨特的文明傳統所在。這就像中國的臭味飲食文化,在有些人眼中是不衛生的,但愛好此道的食客卻樂此不疲。由此可見,什麼是文明?什麼是野蠻?這不是別人說了算的事,而應該由自己判斷。比如19世紀少部分西方學者關於文明種族與野蠻種族的推斷,顯而易見是站不住腳的。一個人的文明與野蠻不在於其血統,而是在於其所處環境與社會教育與認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剖腹產坐月子需要注意什麼?有哪些禁忌不能觸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