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賢文自然拍打
-
2 # 雙擊劉遛溜
想要進行心理認知無非就是要在平常的大事小情中瞭解自己的內在想法,感受自己的悲傷和喜悅,認知自己擅長的事情和自己的短板,辯證的看待自己的人格。
如果想要跟進一步,深入的進行自我認知,那麼我認為:
第一,需要閱讀一些專業的心理書籍,瞭解心理學的相關知識。
第二,透過心理諮詢機構或者心理專家,透過他人的眼光和角度對自己有個深刻的剖析。
-
3 # 哈哈社群141221936
最筒單的方法,就是透過遊戲,透過一些娛樂活動,以及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只要你是一個有心人,你就會從中有所感悟。
-
4 # 奇妙老爹
想要真實深入的瞭解自己的想法是非常困難的。
第二,第二還是推薦你去與一些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交流,透過會談透過團隊的課程來了解到自己的想法究竟是如何。有很多的心理反應需要暴露在團隊中才能瞭解。比如人在面對衝突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什麼?這些都是和在團隊中有一些情境中再現出來。
第三,遇到問題的時候多問問自己的感受是什麼,不評判事情的對錯而關注自己的感受,你是開心的,是憤怒的,是憂鬱的等等,然後再來深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感受,結果多次這樣的練習,你會變得越來越瞭解自己的。
如果對你有幫助請採納,這是對我最好的支援。
-
5 # 索羅斯二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功、優秀、有魅力、受人歡迎,這本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這成了必須,則成了執念,如此的執著,只會與現實產生衝突。不過陷入其中的人依然會把執念當成理想,但理想與執念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可以有,也可以沒有,但後者是一定要,必須這樣;一個是有限,而另一個是無限;一個是現實,另一個是幻想;一個是因為愛,而另一個是因為恐懼。雖然表面上看這兩者極為相似,但卻有著本質的不同,用一個形象的例子來說明,就是一個人奔跑是因為喜好,而另一個奔跑是背後有狼,雖然這兩個人都在奔跑,但根本動機卻是不同的。
但在這個全民焦慮的時代,成為更好的自己似乎很符合現代人的口味,所以對神經症患者來說,他並不在乎這個更好的自己是否是主觀強求,他只在乎優秀的結果,而不管付出怎樣的代價。在他的眼中只有贏,不能輸;只能被尊重,不能被否定;只能超越他人,不能被比下去;必須超越平凡,而不能被現實拉回地面……雖然他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與壓力,不過他卻不肯放手,他把這一切當成優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愛上你,治癒我》這部心理劇,劇中一個叫鄭賢宇的年輕人熱衷於整容,他做直播,當網紅。整了18次,他還是覺得不夠滿意,甚至要賣掉母親的房子來繼續整容。勸阻無效的母親只能以死相逼,要求兒子來看心理醫生,而年輕人見到心理醫生之後就表明態度:我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媽。他還指責周圍的人不理解,不接受新鮮事物,阻攔他走向成功。
他質問心理醫生:我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有錯嗎?
心理醫生問他:到底整成什麼樣你才能滿意?
他的回答是:滿意並不是我的臉要整成什麼樣。而是我身邊,能有一群跟我一樣的人。當我說到整容的時候和我的整容計劃的時候,立刻會有人回覆我,追問我的感受和細節,跟他們在一起我就很舒服。
他享受被人追隨關注的感覺,卻也因為直播時網友發現他額頭的皺紋而崩潰,情緒失控,甚至割腕自殺。
“我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有錯嗎?”這是來自鄭賢宇的質問,也是我們每個人需要反思的問題。沒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完善的需求,每個人也有追求美的權利。而像鄭賢宇一樣孤注一擲,執著地把人生的籌碼放在整容上,真的是把自己變得更好嗎?還是會讓自己更糟?
他雖然表面上在執著於整容,但實際上他真正需要的是被人追捧,羨慕,關注與認可的感覺。但他的臉無論怎麼弄都會有不完美的地方,總會有人不喜歡他的人,所以無論怎麼弄他都不會滿意,畢竟他逃不過做為一個人的侷限性。
所以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毒癮,已經不是變得更好地追求。他只會需要不斷更大劑量的“毒品”,並且就算突破了他可承受的極限,也無法停止,但這樣最終只能毀掉他自己。一位患者就談到,強迫症就是一種癮,和慾望有關。當然每個人都有慾望,只是患者的慾望從範圍與深度上都和常人不同,他形容自己的執念就好像用刀子來割自己,硬是要把自己塞進不合適的鐵做的衣服和鞋子當中,雖然痛苦,但他就是無法停手。比如,在生活中他不允許自己犯錯誤,他逼迫自己成為一個沒有任何瑕疵,沒有任何汙點的聖人,他不能面對自己身上任何人性上的陰暗面。雖然來治療的時候他總是羨慕平凡人的快樂,但卻不想要平凡人的平凡。他什麼都想要,但最後什麼都沒有得到——他既沒有成仙,也不能接受自己只是一個人。但他依然認為想要變好,成為一個好人沒有錯。
努力是沒有錯,但神經症患者並沒有區分這種努力到底是一個人自發的還是被逼的,這裡的區別就好像是一個農民在自己的地裡辛勤的耕種,與被法西斯抓起來在集中營裡被迫的工作是不同的,前者是自由的,後者是被迫的,是不得不的。比如,一位男性患者在重要的人面前就緊張,比如美女和領導,因為他太想表現的好了,結果適得其反。但他放不下來,因為從小他父親就說他是一個沒用的人,所以他必須要抓住點什麼,他必須要證明自己並不是爸爸眼中的弱者,所以他就不停地逼迫自己做好所有的事情。他怕自己成為那種工作、人生、情感失敗與一事無成的人。所以,他不是想要成功,而一定要成功;他不是享受出色,而是他不得不優秀。所以他整個人生的出發點就錯了,他的努力並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他要證明自己,擺脫卑微。
一個從小不被愛,不被接納的人,他內心才會及其病態地想要贏得肯定與讚美。這一點就好像吸毒,這一切已經成了他精神的毒品,而他永不滿足,只會需要更多,但人的精力與承受力總是有限的,如此的逼迫遲早有一天會成為他不可承受之重。所以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如此想得到幸福的人,最終卻總是與幸福失之交臂,因為他抓的太緊而不懂得放手。
劇中的鄭賢宇在拒絕心理醫生的治療之後,憤然離開,在他走出診室之前,心理醫生問了他一句話:“你喜歡自己嗎?”
鄭賢宇一愣,無言以對,故而反問:“那你喜歡自己嗎?”
“你喜歡自己嗎?”或許我們每個人都要問問自己。一直以來,我們都努力地想獲得別人的認可,最終卻發現,最不認可的人竟然是我們自己。
一個不認可自己的人,把救贖放在被他人認可,成為優秀的人上,這只是在緣木求魚。一個人不愛自己的人,並不會因為外界的成功而改變對自己的態度。就算他成功了,他愛的也是一個成功的外衣,他並不愛外衣裡面那個赤裸裸的自己。因此一些成功人士來治療的時候也發出感慨:為何別人都認為我應該快樂,但我卻快樂不起來呢?
也許他一直都只是在錯誤的方向上,畢竟真正的自我救贖並不是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而是勇敢地面對真實的你自己,也許這個自己不優秀,不完美。因為害怕成為自己,所以才不得不逼迫自己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這不是自我提升,而是逃避自我。
不過總有一些人幻想被成功拯救,他認為有了錢,有了地位,或變得漂亮,比別人強了,就可以擺脫卑微,就可以喜歡上自己了。但這只是他美好的想象罷了,畢竟,就算他掙了一百萬,還有一千萬的人,就算他掙了一千萬,還有一個億的小目標,他永遠在路上,永遠都不會對自己滿意,總有更好的。並且他要求的完美是極致的,所以他會忽視自己已經取得的成就,只會盯著自己的不足,所以他依然沒有自信。
成功只會給人被拯救的假象,而不會真正醫治一個人的內心。畢竟如果錢,成功,地位可以治癒一個人的內心,那麼成功人士就不會有心理疾病了,不過從我的治療經驗上來說,錢與成功並不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保證,並不能提高一個人內在的價值感,僅僅會有一種表面的虛榮。畢竟,一個人真正的的安全與價值並不是來自於外在,而在於一個人內心中對真實自我的接納,只有當他看得起他自己,而不用成功與虛榮來粉飾,此時才是真正的自信。
成功的幻想就好像美人魚的誘惑:美人魚看起來很美,富有誘惑力,她經常會在天色昏暗不明的時候出現在萊茵河畔,用她冷豔悽美的外表以及哀怨動人的歌聲,迷惑過往的船伕,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後沉入河底。她讓人相信這是通往天堂的路,不過這其實是地獄之門。
一個高中女孩寫到:我雖然考上了重點高中,但這裡高手如林,沒人認識我。於是我就幻想有一天成績提上去讓別人刮目相看,可我的同桌的英語非常厲害,而我英語基礎是很差,所以我又開始害怕看到她。後來我換了同桌,在我看來她是很不努力的那種,一開始我們相處還挺好的,又是因為一次考試中,我最擅長的科目考差了,和她拉的距離不是很遠,於是我又開始焦慮。我以前覺得努力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為什麼沒有我努力的人過得卻比我好?
“努力的生活才是最好的”這句話沒有錯,但如果努力就是為了超過別人,如果幸福就是來自於凌駕於他人之上的優越感,那麼如此的努力並不是來自於“純真的心”。這就好像電視裡面的大反派,我們不能把白雪公主中的毒皇后當成是有上進心,不能把為了爭奪天下第一而練功到走火入魔,最後又和自己影子打架的歐陽鋒當成是有理想。他此時只是被貪婪的慾望左右,而鬼迷心竅。
一個女孩總是很煩惱,因為她本想專心學習,卻總是被無關的人和聲音打擾,比如,風扇發出的聲音,或同學講話的聲音,亦或是前座比較高,擋住了她的視線,因此她對同學充滿了憤怒和不滿。當然這一切和她的目標和理想有關,畢竟她的目標是985,211她都沒有考慮過,因為她爸爸是重點大學畢業的,總是給她灌輸知識改變命運一類的雞湯。所以她整天幻想成績好,考好的大學,最後成為劉強東一樣的人物,成為人生贏家。
所以,她不是希望專注學習,而是必須專注,不然她就無法成為幻想中的成功人士。因此,她如此敏感被影響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如果她不是有如此崇高的理想,想必也不會病態地敏感。不過她認為這樣太過消極,就是對命運低頭,她堅信自己可以掌控命運,而不被命運掌控,所以她不甘心放下。
希望一切都好沒有錯,但強求這一切都是好的,則是一種痴夢。
一些患者就算他玩了一會,都有負罪感,因為他認為自己應該把所有的精力與時間都花在學習和工作上,他也總是逼迫自己做好一切,只要有做不好的就焦慮自卑。當提醒他放下就會輕鬆的時候,他卻會反駁道,難道你想讓我成為一個平庸的人?
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成了他生命的意義,但所謂的更好最終卻成了一種貪婪與永不滿足的欲求將他淹沒。
生活原本如流水一般自然,但因為患者一味地想要超越平凡而對“好”產生了執念。所以在任何他認為重要的事情上,他總是緊抓住不放,但物極必反,越是用強求取代自然,那麼他最後反倒做不好任何一件事情。
一些患者也會體會到,當他沒有要求自己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做的還不錯,但當他要求一定要做好的時候,反倒再也做不好了。比如,一位患者當他沒有要求自己學習名列前茅的時候,他成績還說得過去,但他一旦要求自己成績數一數二,結果他就刻意地要記住老師說的每一句話,搞懂課本上的每一個知識,不讓自己浪費每一分鐘,結果他的成績最後非但沒有提高,反倒直線下降。
一位患者寫到:
為什麼我一定要優秀?
老師,我突然覺得每個衝突的起源其實都很相似,就是想要的沒達到。一直致力於達到是不對的,真正的癥結在為什麼想達到,這個動機才是根本。我前兩天面臨衝突的時候,我意識到其實就是對自己的不滿,為什麼會不滿呢?答案是對自己要求高,沒達到產生不滿。綜合起來問題就是為什麼我想達到那個高要求?一開始我弄不清楚,後來有點意識到,原來我從小就被高要求逼迫,從小我就被期待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這種優秀還會有一種甜頭,那就是優越和滿足感,其實這就是自負,但自負會讓人安全的同時也會上癮。我追求的到頭來不是一種普通的生活,我已經把優秀當做了我的價值,所以踏上了對優秀的執著,卻忘了我本不必優秀,不必繼承我爸的期待。如果不是爸爸的逼迫,我本可以好好做個普通的孩子
為什麼不可以犯錯誤?為什麼我要什麼事情都要做的對?為什麼我要優秀比別人好?為什麼我要完美聖潔不可以有汙點?為什麼我一定要是一個好人?為什麼這些規矩與要求變成一種壓力?我知道,我小的時候只是想努力變成父母眼中聽話懂事優秀的好孩子,沿著他們的圈圈來成為他們希望的樣子。其實,這是最大的錯誤,我本不用那麼聽話,也不必把自己逼成一個父母眼中應該的我。
我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與我本來是一個怎樣的人是不同的,但為了贏得愛,患者從小就開始迎合父母,迎合這個社會的主流的價值觀,雖然他贏得了榮譽,卻迷失了他自己。
求助心理治療,患者總是希望迴歸正常,不過什麼才是正常?繼續活在苦心積慮的聖潔的形象背後?還是繼續維繫那一覽群山小的偉大?也許這些都不是,畢竟真正的正常並不是維穩與和諧,而是認清自己,活出自己。患者也許會認識到這一點,但他就是做不到,讓他接納平凡,簡直是要了他的命,比戒毒還難。畢竟活在偉大,聖潔的幻想之中,他就可以不必面對現實中自己的弱小。所以他依然會固執地相信自己只是被症狀所困,如果戰勝症狀他又可以偉大與聖潔了,他不願相信這一切都是假的,就算現實已經擺在眼前。所以他來治療並不是為了認清自己,而是為了繼續催眠自己。
人總是希望捷徑,希望不費力的解決,畢竟逃避了現實,就可以繼續活在美好的想象之中了,就可以不必面對內心深處的恐懼與不敢直視的黑洞,所以一些人只想停留在症狀的解決上,因為越接近真相就越痛苦。一位患者提醒我,正是因為看了太多醜陋的東西,所以才對“美”如此的執著。如果一個人不是受到了太多的傷害,如果不是一個人從來都沒有被愛過,誰會幻想,誰願意執念?太多的“醜陋”讓他不敢直視與接納本來的自己,因此他才躲在虛假自我的背後,妄圖用脫離自我,來拯救自己。
所有的執念只是掩蓋了患者內心深處的傷!也許他表面堅強,但他的內心卻是極度缺乏安全感,也缺乏真正的自信,一切的虛假都是在掩蓋他內心中的虛弱,所以他只能躲到幻想裡,就算這一切是假的。在虛榮與執念的背後,其實一直隱藏著一個受傷的,不被愛的小孩。
-
6 # 董你心理
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也叫自我意識,或叫自我,是個體的自我觀察,包括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和認知。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徵(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係,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進行自我認知、自我體驗的訓練目的是進行自我監控,調節自己的行為,使行為符合群體規範,符合社會道德要求,透過自我監控調節自己的認識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如果想徹底成為情緒的主人,享受自在的人,建議多深入關注和學習有關“情緒的高緯度本質及自我情緒控制技術”,相關的概念、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術。
-
7 # 幸福關鍵字
我認為:人進行深入的自我心理認知,是十分有必要的。
這是自己認可自己接納自己,同自己做朋友的一個必然階段,我們可以分為
5個層面來認知自己。
第一:感官層面
感官層就是我們看上去的樣子。
是男的還是女的?高矮胖瘦?年齡籍貫?學歷愛好?等等
我們能接受我們的樣子嗎?
我們喜歡我們的樣子嗎?
如果我們對我們樣子當中的某一點不滿意,我們會做出哪樣的行為讓我們滿意?
第二:角色層面
我們必須清楚的認知,我們在整個社會中,家庭中的角色。
知道了角色我們也就清楚的知道了,在不同的環境和氛圍中,我們自己的權利義務,以及我們的邊界在什麼地方。
作為一個兒子女兒我應該怎麼做?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做?
作為一個員工我們應該怎麼做?
作為一個老闆我們應該怎麼做?
……
第三:資源認知
當然資源認知包含了普通我們所說的物質資源。你是否有存款有車有房啊,有更多個人脈關係等等顯性資源。
還包含了你的精神資源。
什麼是精神資源?其實比較抽象。
比如伊麗莎白二世,他的精神資源就很豐富。他能認識整個世界。所以在他統治的時間段,英國從西班牙手裡得到了北美洲的控制權,60年間又取得了整個海上的霸權,從一個世界上的二流國家走到了世界上的一流國家。
但是同樣的,一個跟她一樣有著權力手腕的女人,慈禧。他的精神資源就要貧瘠很多。
慈禧的精神資源裡可能就只有一些資治通鑑,只有京劇里人物和演義,所以在他的統治下,他只能一味的求著安穩,從來不知道世界已經變成了什麼樣子。就鑄就了中國被西方列強欺負的近代百年悲劇。
可見一個人的精神資源是多麼的重要。
所以我們也要明白自己的精神資源有多少?如果我們的精神資源還不夠多,那我們就要堅持讓自己學習,長見識,多認知。
第四:能力認知
能力認知是一個是一個相對來講抽象的環節。
我們只有先確定了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想要做什麼樣的事,然後我們才能確定我們需要擁有什麼樣的能力。
所以能力認知,其實它的前提是我們的夢想,認知,目標認知。
問問自己一些重要的問題,
我此生的夢想是什麼?
我此生必須要完成的101個目標是什麼?
要完成這樣的目標,我目前還缺少哪些能力?
第五:存在感認知
存在感是一個更為抽象的認知能力。
其實說的再白一點,其實就是我們的價值觀。
什麼東西重要?
什麼東西更重要?
什麼東西最重要?
小夥伴們,試著回答以上的問題,我相信你將會對自己的認識更加的明確。
人只有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強項,知道自己的邊緣,知道自己的弱點,懂得如何跟自己和平的相處.,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更好的跟這個世界相處。
回覆列表
有多種方式,可以透過靜心冥想,或者是找個時間 找個獨立的空間,獨處,思考 或者是透過書寫的方式,也可以捕捉自己內心的想法,進行梳理,反思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