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朝覆滅後,剩餘的100萬清軍後來如何
7
回覆列表
  • 1 # 青雲逐鹿

    其實在太平天國時期南方的滿人就殺光了,太平天國打出的旗號就……佔領一地之後滿人基本屠城不留活口,剩下的逃亡北方或改名換姓,本來滿人的人口就不多。後來武昌起義各地民國建立初期對滿人也大量屠殺,很多人為避免屠殺徹底改名換姓。

  • 2 # 高啟龍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歷經200多年的歷史。前期,國力強盛、社會穩定。後期因為政治僵化、思想落後、閉關鎖國等因素而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之後,英國一聲炮響開啟國門,西方列強紛紛前來分一杯羹,清朝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迫末帝溥儀遜位,頒佈了退位詔書,清朝徹底結束。

    在這之前,清朝還有將近100萬計程車兵,其中八旗兵有20多萬,綠營軍有將近70多萬。那清朝滅亡之後,這些士兵都到哪裡去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遣散了。在鴉片戰爭沒有爆發之前,清朝境內一直是相安無事,沒有什麼戰事,士兵享受生活,忽略了日常的訓練,戰鬥力弱。而鴉片戰爭爆發後,大部分士兵沉迷於鴉片,戰鬥力更是直線下降,即便是不遣散,也是白白浪費錢養著一堆廢物。

    但是有一支龐大的部隊不但沒有滅亡,反而撐到了1987年。該部隊就是駐守在香港九龍寨的一支海軍部隊。清政府被推翻之後,他們直接入駐九龍寨,甚至在這裡建立據點,還強迫當地百姓遵守大清律法。在他們的壓迫下,當地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只敢怒不敢言,九龍寨也被他們搞得烏煙瘴氣,連英國和民國政府都不敢招惹。

    後來,香港迴歸祖國懷抱,經過政府的努力,這支海軍的勢力得到鎮壓,不敢再生事端,當地百姓才得以恢復往日和平穩定的生活。

  • 3 # 麗樂源長

    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有一部分轉成了新軍(如袁世凱的北洋軍等),有一部分變成革命黨,另有的則成為各地軍閥部隊。

  • 4 # 關注岐哥不迷路

    據史料記載 從乾隆朝開始清朝八旗子弟就沉浸於享受成果,吃喝嫖賭, 上陣殺敵,騎馬射箭樣樣不行 每逢戰端一開總是八旗居後觀望 綠營居中打探 鄉勇在前廝殺。

    因此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八旗兵那是沒打一個勝仗。好在後來漢族大臣建立以漢人為基礎的團練,淮軍,湘軍等最高峰時達到百萬,但是清末,這隻軍隊改變成新綠營,拆的稀巴爛,在清末大概還剩下30多萬,駐紮各地。八旗兵清朝滅亡後就基本上解散了,很多成為地痞流氓。綠營軍隊基本上被地方派系吸收。

    當然清朝前期中期都有傳統的水師,比如 禁衛八旗水師 黑龍江八旗水師等在此不多介紹,在近代戰爭中基本上可有可無,歷來說清軍水師為,南洋水師,北洋水師,福建 廣東,長江水師等,這些部隊成立之後雖然在表面上強於別人,但數十年基本上沒有購置一點武器裝備,清政府也把他當成寶貝,最多送送貨物。押運護送士兵或者是對對商船進行檢查之類,最後直接就被北洋政府改成民國水師了!

    北洋軍,甲午戰爭之後,清朝為了彌補戰爭損失著手建立一批新式陸軍,不過清政府花錢練出來的新兵,基本上成為袁世凱的私人軍隊,此後幫助袁世凱平息革命,稱帝。袁世凱死後,成為北洋各派軍閥的私家軍,相互攻打,死傷無數。但是武器裝備、體制編制、官兵構成、軍事訓練、規章制度、後勤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變革也成就了北洋軍近代的實力。1928年4月第二期北伐後,北洋軍退出歷史的舞臺。

  • 5 # 草竹道人

    不僅僅是清軍,其實從歷朝歷代的皇家軍隊來說,都遵循著一個規律,就是“樹倒猢猻散”,清朝滅亡後也不例外。我們要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封建帝王的軍隊模式。

    一、皇家禁衛軍

    包括清朝在內的各個朝代,都有一個特殊的軍隊,就是“近衛隊”,這個軍隊從現代意義上說,更像是“保鏢”或者“敢死隊”,他們的職責不是去領兵打仗,而是僅僅保證皇權統治者的安全。一旦一個王朝滅亡了,這些近衛隊大多難逃一死,因為他們是皇權統治者身邊知道“秘密”最多的人。

    二、高階將領指揮官

    比如晚晴的一些忠實朝廷的軍隊的高階將領,即便是在清朝覆滅之後,也會戴著手下的殘軍敗將誓死保衛皇族,在他們固話的思想中,唯一的信念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才會出現,在清朝覆滅後的數年內,不斷的湧現清朝遺老將領的“復辟”運動。

    三、一般的職業士兵

    在中國曆朝歷代,都會有一些專門由朝廷供養軍餉的“職業士兵”,這些士兵忠於將領,當然也忠於軍餉。如果將領有足夠的號召力,那麼即便是王朝滅亡,這些士兵也會誓死效忠。但是,這部分職業士兵中,還有一部分是忠於軍餉錢財的,如果將領拿不出足夠的軍餉來犒勞這些士兵,那麼即便是王朝沒有滅亡,這些士兵也不會奮力參戰。

    四、最底層的僱傭兵

    這類士兵可以說是在中國曆朝歷代都佔有很大比重的。在王朝沒有戰爭的和平歲月裡,這些僱傭兵的身份就是農民或者手工業者,一旦有了戰事,朝廷則會徵用這部分人,所以這部分人打心底是牴觸戰爭的,如果一旦王朝覆滅,這部分人是戰場上“最出色”的逃兵。

    綜上所述,清朝覆滅後,剩餘的所謂百萬清兵,其實也是分為四種類型計程車兵,而最底層的僱傭兵,則佔據這百萬清軍的絕大多出,所以正如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語一樣,潰不成軍。

  • 6 # 太乙伏魔錄

    剪了辮子,丟了不祥。

    斷了過去,滅了帝王。

    要麼順應潮流乘風破浪,

    要麼被歷史的車輪碾壓,

    化為灰燼,一片蒼茫。

  • 7 # 海洋情感小屋

    清朝前期,清軍分為八旗軍和綠營兩種。八旗軍原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力也十分強悍,可以說是清朝的王牌軍隊。但隨著清朝的穩定,朝廷內部逐漸腐敗,八旗軍在長期不交戰的情況下,也逐漸懈怠下來。戰士們不再每日練習,甚至還有人偷跑去青樓尋歡作樂,八旗軍也因此逐漸失去了戰鬥力。而綠營可以說是烏合之眾,原本就是在清軍入關之後,被收編的明朝殘部和各地區的隊伍改編而成,整體實力更是差勁的很。到了清朝後期,兩隻軍隊更是無用武之地,清朝滅亡之後,便被遣散了,一些人回到了老家,而一些人則選擇加入了別的軍閥部隊。

    清朝晚期的主力部隊是湘軍,是曾國藩建立的。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就是被湘軍成功剿滅的。在曾國藩的訓練下,湘軍的實力強勁,可惜的是,為了避免功高蓋主,曾國藩後來將湘軍裁撤了一大部分。剩下的一些湘軍,也隨著清朝的滅亡被遣散了。此外,還有一支特殊的海軍部隊,就是由李鴻章建立的北洋水師。原本李鴻章斥巨資想要將這支海軍培養成亞洲最強海軍,但由於清朝國庫虧空,北洋水師漸漸舉步維艱,後來更是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令人唏噓。

    之後,清王朝又培養了一批現代陸軍北洋新軍,但這支軍隊被袁世凱控制,最終他也藉著這支軍隊,推翻了清王朝,而各省的駐軍,也被各地的軍閥分割了。此外,還有一支清軍,卻被人們遺忘了。鴉片戰爭後,英軍割佔了九龍和新界,但有個叫九龍寨城的地方卻很特殊。雖然當時處在英軍的控制範圍內,但這裡仍舊被中國軍隊鎮守。清朝滅亡後,這支清軍並沒有被遣散,他們也都自願留在了九龍寨城。英軍不管這裡,清朝也已經滅亡,所以九龍寨城便成了他們自己的地盤。

    1984年,中英兩國簽署了《中英聯合宣告》。1993年,九龍寨城才被清除,這支清軍也才在這時,徹底的消失在了歷史的舞臺上。其實,隨著清朝的滅亡,清軍也已經土崩瓦解。對於這些人來說,能妥善安置自己,已經是最好的退路了。

  • 8 # 不沉的經遠

    在清朝覆沒時軍隊分三部分,新軍、八旗和巡防營,大部分都改編吸收。

    清朝入關時是以八旗軍為主,此後又把投降的明軍編為綠營,這是清朝前期和中期的主要武裝力量。到晚清,八旗和綠營都已經糜爛不堪,毫無戰鬥力可言。在太平軍起義以後,為了鎮壓起義軍,清政府又授權地方督撫和士紳自己招募勇營、團練和太平軍作戰,這也就是後來的勇營。

    甲午戰爭之前,清政府把勇營按照西式操典進行編練,逐步改編為防軍和練軍。綠營則主要負責地方治安,至於八旗除了北京、東北部分部隊也按照西式方法進行操練,有一定戰鬥力外,其他地方的八旗軍完全成為擺設。

    甲午戰敗以後,清政府意識到必須對原有的軍隊進行徹底改革,於是提出編練新軍。此後袁世凱在小站練兵,並在此基礎上逐步編練了北洋六鎮。除了北洋六鎮之外,清政府原計劃在地方上也編練30鎮新軍,這樣合計全國就是36鎮新軍。

    另外清政府從八旗軍中挑選精銳,編為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而地方上原有的綠營、勇營則選擇精壯編為巡防營。

    因為財力所限,到清政府覆沒時,新軍實際只編成了1個禁衛軍、19個鎮、18個混成協又1個標,總計在冊人數154760(部分部隊有番號無人數統計)。而巡防營因為是地方部隊,因此沒有一個確切的統計資料。

    清朝覆沒以後,新軍和巡防營大多直接被改編為師、旅或警備隊。也有一些巡防營還是採取舊式名稱和編制,比如像薑桂題的毅軍,還有張勳的辮子軍等等。至於殘餘的八旗軍,則大多直接解散,就此消失。

  • 9 # 影客幫

    清政府的兵制軍事,在道光一代,基本上沿襲前朝舊制,但此時期的軍事實力卻已經大大下滑,軍備廢弛,武器落後,邊防鬆弛,到了道光中後期竟致出現“陸不知擊刺,不能乘騎水則不習駕駛,不熟炮械”的局面,鴉片戰爭中的慘敗更是將清軍的不堪一擊表現的一覽無餘。

    首先來看營務。在此時期吏治敗壞的風氣同樣侵襲到軍內,加之兵制中的固有缺陷,導致清軍上下營務普遍廢弛。

    來到中國的北韓使節們也都對道光朝的軍事表示了擔憂和失望。《沈搓日記》中記載皇帝的隨駕軍隊紀律散漫的情形:

    “隨駕軍制雖未得其詳,而大約關內十五萬騎,關外十五萬騎,分界衛護,每日衛護者不過為八千餘名,而京師親軍之息行者只為千餘騎……行軍之制不成隊伍,或二三或四五,疏密不齊,而又間以車馬駝騾軸重相雜,全無紀律,問於彼人則是雁翅陣形,動駕之時,每每如是雲。但旗鼓者師之耳目也,無旗鼓何以行軍乎況軍卒之持器械者無多,負羽佩刃者十不一二,碎有緩急之變,將何以得力乎?可惜可惜。”

    鴉片的流毒也在軍隊中造成了嚴重的後果,是軍隊作戰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軍中棄勇吸食鴉片者之多到了令人駭然的地步。金景善記載正月初一太和殿朝賀,見到儀仗隊伍很有威儀,但卻“各橫短煙竹,是可駭也。”就連朝貢之時的儀仗隊伍都隨時攜帶“短煙竹”,全國其他營伍也可想而知了,可見鴉片對軍隊毒害之深。

    其後,金景善在閱讀塘報時特別留意關於鴉片的情況,並將御史馬光勳所奏請嚴禁兵棄吸食鴉片一折記錄在文:

    “鴉片煙屢經降旨嚴禁,此風從未靜息,因由積習相沿,實緣各省大吏未能實力查察。進來粵閩等省兵丁吸食者尤多,將棄中吸食者亦復不少,相率效尤,恬不為怪,筋力疲軟,管務廢弛。識此之由,即如連州進兵屏弱誤事尤為可恨。國家設兵衛民,營伍皆成勁旅,無事則人懷敵汽,有事則士盡干城,操戎器以戒不虞,方為有備無患。以此邊防巡哨有名無實,必至一省並無三兵之用,尚覆成何事體閩粵既有此習,各省恐亦不免……”

    金景善對鴉片的瞭解是“出自西洋之物”,“能令人收攝精神記起幼時事,而但筋骨弛廢,氣血耗減,不久即死”,“故屢煩禁傷而終不止”。在此,金景善對鴉片的認識是基本正確的,尤其是看到了鴉片對人體的危害,但是把這種危害作為“屢煩禁傷而終不止”的原因是不盡全面的,並且,鴉片的真正可怕之處不僅僅在於對吸食者身心健康的嚴重摧殘,更重要的是他對整個國計民生的禍害,鴉片戰爭中清朝的慘敗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其次,再來看軍隊的武器裝備。金景善在剛入中國就發現了軍事上存在的問題,他在衙譯麻貝護行記中記載“見隨者常不過四五人,過瀋陽以後則無之,蓋我使公路之供渠輩分食,故衙譯麻貝減其人而並之雲。所謂甲軍只帶一劍,而芒太鈍,衣敝馬瘦,中國軍容皆如是,則亦不足畏矣。”

    按照清例,北韓使臣入境後,自鳳凰城到北京都有清朝派人專門輪流護送,而使行護送隊伍卻“不過四五人”而已,且武器裝備甚是落後,“只帶一劍,而芒太鈍”,軍容也是“衣敝馬瘦”,由此作者慨嘆“不足畏”

    此外,清朝的邊防也讓某些北韓使臣感到擔憂。我們再以《翰杆續錄》中記載皇帝沈幸時視察噶布大營之事為例。道光帝“親射五箭連中四箭”,“瀋陽將軍奕穎不得中一箭”,而道光帝卻因奕穎是其五寸侄不予追究,從中不但可以看出清朝官吏的昏庸,也從側面反映出清朝沒有對邊防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即使認識到邊防的重要性,實際中卻一貫疏於防範。

    試想瀋陽可是東北軍事重地,卻交給一個不習武技之人管轄,國家的邊防又怎能寧謐無事金景善在其書中的城郭市肆一節中記錄了自燕京以東至瀋陽諸城堡墩臺俱廢的情形,他認為雖然此眾城堡皆是明時所築,但任其自毀不免讓人“見之以為中國政衰財竭,不逞慮及城池”。

    更重要的是,“天下之事變每生於意慮之外,安知不如遼之於金,金之於元者奮起塞外席捲而南然則信臣精卒皆化為敵國,而又不堅城深池,以為之捍禦,然則今視以藩籬之內不加修築,得不為自壞長城耶”。

    由此金景善表達了自己為清朝的國防擔憂之情,“吾於此不能不為之危”。

  • 10 # 青峰酒史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作為歷史上唯一一個滿人建立的王朝,最終清王朝竟然被袁世凱篡奪了江山,而袁世凱本來是清王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沒想到最後卻成了最要命的一個人,實在是難以預料。

    宣統帝退位之後,掌管大清帝國的100萬軍隊又何去何從。據史料記載,主要去了兩個地方:

    一、被民國政府收編,成了北洋軍閥的炮灰,袁世凱篡奪清朝江山之後,進一步擴充北洋軍閥的勢力,於是在原來北洋軍隊的基礎之上大肆吸收其他清軍兵種,建立起了龐大的北洋體系,後來袁世凱死後,很多北洋軍閥手下計程車兵大多都做過清朝的正規軍,而且這些軍隊裡有很多是湖南江蘇人,也就是建立在當時湘軍和淮軍的基礎之上。

    二、逃入深山老林,成了地痞土匪,民國時期,東北和湘西鬧土匪鬧的最厲害,那麼這些土匪怎麼會在一夜之間冒出來呢?其實這些土匪有很多並不是老百姓,而是地地道道的官兵,而且是前清的官兵,這些官兵在清朝滅亡之後除了被北洋軍閥吸收之外,還有一些被遣散,居無定所計程車兵,這些士兵後來就成了土匪,危害一方。

    清朝覆轍,清軍的下場也不好,有的被收編,有的當了土匪,有的回老家當起了農民。曾經的大清帝國也一去不在,往日的輝煌也將埋沒在歷史的長河當中。

  • 11 # 江南飈

    在探究清朝覆滅後,它那規模龐大的軍隊的結局之前,我們不妨梳理一下這支軍隊的發展歷程。

    清朝的軍隊是從滿清八旗發展起來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八旗是把滿洲女真的男丁按照300人1牛錄,5牛錄為1甲剌,5甲剌為1固山建制編組而成的,固山就是旗的意思。按照這樣的編組方式努爾哈赤編成了黃、白、紅、藍八旗兵,每個旗都分為正和鑲,所以就是八旗。旗主對旗兵擁有絕對控制權。

    自古就有句話“女真不滿萬,滿萬無人敵”。憑著這樣一支“出則為軍,入則為民”的軍隊,滿洲女真打遍天下無敵手,於1644年入關,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清王朝。

    入主中原之後,八旗兵就不在屬於旗主而屬於滿清王朝了,而且在職能上也做了劃分,分為京營八旗和駐防八旗。京營八旗留駐北京,職能進一步細化,分為郎衛和兵衛。前者屬於皇家衛隊,負責保衛宮廷和大內的安全,一般是從號稱上三旗的——正黃、正白和鑲黃旗人中選拔,選拔的條件很高,必須是官二代,如果有爵位就更好了,還得有文化。當年和珅就以世襲三等輕車都尉的爵位入選郎衛,直接保護乾隆皇帝。後者負責拱衛京畿。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兵衛又被分成健銳營、虎槍營、火器營等戰鬥單位,到現在北京海淀還有一個村子叫火器營。剩下的旗兵分別隸屬於下五旗——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這些旗兵的任務是駐防在全國各地的戰略要點,鎮壓全國的地方勢力。

    除了滿洲八旗之外,清王朝還建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這些軍隊都是主要是駐防部隊,分散駐紮各地,類似於地方軍。漢軍八旗極少駐紮北京,清王朝對漢人的防範之嚴密。

    在八旗兵之外還有一支軍隊叫做綠營兵,主要是招募的漢族人,旗子是綠色,整個部隊以營為基礎,所以叫綠營。

    到了鴉片戰爭時期,八旗兵和綠營兵都已經腐朽敗壞的沒有戰鬥力了,大量計程車兵吸食鴉片,而且軍隊疏於訓練,軍隊紀律廢弛,裝備落後,還有大量的軍官吃空餉,軍隊幾乎完全喪失了戰鬥力。

    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清朝的正規軍無力鎮壓,於是清廷下令各地舉辦團練鎮壓起義軍。這就像東漢末年鎮壓黃巾起義一樣,地方豪強地主舉辦團練。於是出現了一直很有戰鬥力的部隊——湘勇。勇兵開始走上歷史舞臺,成就了他們的統帥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

    湘軍以營為基本建制單位,500人為營,營轄4哨,哨轄8隊。湘勇的建設原則是兵必自招,將必自選。所以兵和將比較熟悉,互相瞭解,容易團結戰鬥。因而有較強的戰鬥力。

    經過十幾年的鬥爭,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下去。完成了這項任務的勇兵就成了清朝的主要軍力,但是由於這隻雄兵勁旅掌握在漢族人手中,引起了滿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的猜疑,於是被裁撤了。

    1894年的甲午海戰,腐朽無能的晚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損失巨大,舉國皆驚。此時,勇兵的戰鬥力喪失殆盡。於是重新編練一支新式軍隊的任務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清王朝計劃在全國編練36個鎮新式陸軍,各省都設立了督練公所。袁世凱成了小站練兵的負責人。

    袁世凱編練了中國第一支近代化軍隊,號稱北洋六鎮。袁世凱在編練新軍的過程中大肆收買人心,培植私人勢力,以至於這支新軍“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清王朝”。依靠這支軍隊,袁世凱一方面打壓革命軍,一方面逼迫清王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統皇帝溥儀宣佈退位。統治中國267年的滿清王朝壽終正寢。這時候清王朝的陸軍尚有100萬,實際上大約70萬。這些部隊遣散的遣散,被革命軍吸收改編的吸收改編,被北洋軍閥收編的收編,基本上就消滅於無形了。1917年張勳上演了復辟的醜劇,他所統領的不是滿清八旗軍隊而是新軍。

    源於八旗兵制,逐漸演變成八旗兵和綠營兵並列,再到被勇兵代替,直至被新軍代替,最後隨著清王朝的覆滅而消亡,滿清王朝的軍隊走過了一個從弱到強,又逐漸衰弱直至最後滅亡的歷史道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今的cf還有多少人在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