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讀書A

    原文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譯文道廣博無際,它能左右宇宙。萬物依靠它而生存,而它不去管理。它生長萬物的功已成,而不據為己有。它包容養育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宰,永遠沒有私慾,可以稱它為小。萬物歸依它,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大。因此聖人之所以能成其大,是因為他不認為自己大。解析此章老子借講大道的人格化本性,來講統治者怎樣才能把社會治理成符合大道要求的社會。核心內容就是老子對小和大的闡述。老子認為統治者治理社會是與統治者的個人人格修為緊密相關的,個人人格修為是小道,而以個人人格修為的小道去治理社會則能成就出大道。“常無慾”是個人人格修為的核心,只要統治者個人沒有個人的私慾,那麼就不會把天下萬物視為己有,從而也就會出現“萬物歸焉而不為主”的理想社會環境。老子的這一思想是與儒家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封建思想針鋒相對的,可以說這是老子對儒家這一思想的批判,是對封建社會制度的否定,其所追求的是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就老子當時所處的社會而言,老子提出的這一思想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老子開篇就指出:“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什麼是大道?事實上,老子在這裡非常形象而具體地描述出大道的存在形態,在老子眼裡,天地之間的大道像河水一般廣泛流行、周延四方,世間萬物沒有任何東西是如此存在的。“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透過這兩句話,老子把道的性質刻畫得淋漓盡致。什麼東西能夠永遠沒有自己的慾望?老子以為,只有大道永遠沒有自己的慾望,沒有慾望便不需要追求名聲,所以它在自然萬物也包括人類的眼裡,始終是微不足道的渺小存在。老子最後指出:“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古代那些成功的聖人們就是因為不使自己偉大,才終成其偉大。我們人類卻與大道的做法截然不同,我們認為人類是萬物之靈,我們有思想和意識,我們可以創造事物,也可以改變事物,所以我們就自認為我們是萬物的主人,可以任意命令和支使萬物,主宰萬物的生長和發展,可以想怎樣奴役就怎樣奴役萬物。這種想法是多麼幼稚、無知,這種心態是多麼可悲和可嘆!殊不知,我們是依靠萬物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我們也同樣是從大道中衍生出來的。換而言之,大道是我們的主宰,萬物為我們提供了生機和能量。如果我們真是萬物的主宰,那麼在我們肆意蹂躪萬物的時候,它們就只能忍氣吞聲,不敢反抗。但是為什麼我們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比如我們大量砍伐樹木、毀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結果大地乾旱,河流乾涸,狂風肆虐,黃沙漫天。又比如我們任意地捕殺野生動物,結果導致生態鏈被破壞,使我們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劣。

  • 2 # 四九城愚人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道,廣泛,無所不包,無所不容

    其可左右,無論過去還是將來都是。

  • 3 # 白居士點玄機

    大道即第八識,也即如來藏,可生宇宙一切萬相,小如芥子微塵、大如須彌宇宙,無不在如來藏中,左右上下、四面八方,一切時空都可由它生成。

  • 4 # 處世國學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先說說字面上的意思。大道泛兮,是說:道,是到處都在的,無所不在的,其可左右:好像就在我們的左右,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隨時在我們眼前,在我們胸中…

    道時生萬物,我們的生命也是道所生,死亡也是回到道的懷抱。我們參透生死,明白生命的真諦。

    我們要向道學習,道它滋生萬物而不表功,也沒用什麼東西來標榜自己,也沒有一點慾望,對萬物沒有任何要求。付出而不求任何回報。

    道,大而無形,小而無內。空也好,有也罷,都是人為的觀念,它本身沒有一個什麼固定的感觀念。人和一切萬有現象都是他所生。他沒有自高自大,自滿自足,所以能成為偉大,這才是真正的偉大。

  • 5 # 老鸛客

    直譯為大道廣泛流行,無所不到。但其義說明“道”的作用。首先,老子肯定了“道”的存在;其次,描述了“道”的無處不在,即“道”的廣泛性;最後,才是肯定“道”的作用。“道”生萬物,萬物養人,故“道”才是最偉大的。“道”是我們抵禦外在養護內心的法寶。因為它能掌控我們對物質世界的支配與佔有。總之,“道”是我們掌控慾望的唯一武器。因為它既是道德的又是心靈的一種準則。

  • 6 # 豫東水城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書中再次談到“道”的問題。他認為,“道”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使萬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萬物,完全順任自然。講“道”可以名為“小”,也可名為“大”,在現實生活中“道”無處不在,都離不開他,但又沒重點突出自己,不像現在現實中對事情的成功成績都歸功於個人說他怎麼怎麼強,忘記了背後諸多人的付出,實際上“道”讓人們能放下功名俸祿,不可強求獲取、你起到的重要性會被人們稱讚的。

  • 7 # 癸亥石頭閣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出自《道德經》三十四章,原文如下: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廣泛流佈,無所不在,無所不到。天下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止息,有所成就而不居功。澤被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可以稱它為“小”;萬物歸附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大”。聖人以其不自大,所以才能成其偉大。

    物件是君王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的物件是君王。老子認為,優秀的君王於國家國民而言,他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不用透過強制手段彰顯,如同大道,悄無聲息,毫無存在感,無所不在,無所不到。但是,國民的日常生活片刻也離不開他。這就是“小”,即隱藏起來,如龍行雲布雨,一般人沒法察覺。

    《莊子·知北遊》: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不辭,不有,不為主,無慾。誠如莊子的不言,不議,不說。這就是“小”的表現。雖小,卻無所不在,無所不到。

    以小成大

    “大”在這裡不是數量大小或體積大小,更不是威力大小。“大”代指聖人的光輝人格和道德光芒。

    孔子有句形容堯聖人的句子:

    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孔子說:“堯呀!真高大呀!世間天最高最大,惟有堯能夠學習天。他的恩惠真是廣博呀!老百姓不知道怎樣稱讚他。他的功績實在太崇高了,他的禮儀制度也真夠美了!”

    在西方,有一個美學範疇,可以與中國的“大”相較。即康德的“崇高”。

    因此,老子在這裡,是要勸導君王以“不爭”服人,注意自身的道德修養,呵護國民,並要謙虛。即使不爭,大家也會擁護他,歸附他,成其大,即實力的強大。

    “不爭”並非是退縮和逃避,是生存法則的一種,不見得是懦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航空發動機,機器人,晶片哪個難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