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隱語

    諾貝爾文學獎與諾貝爾醫學獎的區別,首先是文科和理科的區別,再進一步講,是“無門檻”領域和“有門檻”領域之間的區別。莫言寫的主要是小說,是以文字為基礎的藝術表現形式,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小說的受眾是所有能夠讀懂文字並願意去讀的人——相比之下,屠呦呦研究的是醫學與藥學,她的受眾只能是有一定的知識積累與專業訓練的業內人士,這一受眾的基數相較於前者明顯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對於文學的理解力不存在“沒有”一說。我們可以說一個人讀書的理解力不強,但只要這個人識字並進行了閱讀,就一定會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就不能說這個人沒有理解力——這是社會科學領域的特徵。而自然科學中,理解力則是有與無的關係。一個問題,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兩個人討論到細節必然出分曉,不可有百家爭鳴之說。一個問題丟擲來,或者會或者不會,基本不存在模稜兩可的空間。這意味著,完全不懂的人在這個領域,幾乎沒有發言權,也沒有裝X的空間。

    社會科學中,論證過程的意義往往大於結果,所以哪怕一個人不懂文學,只要他口才好,有一定知識面,能夠自圓其說,就可以堂而皇之得發表出自己的見解。莫言的小說出來了,獲獎了,找個人隨便翻一翻,找幾個點,就能寫出一篇幾千字的書評——但你讓他論證一下創制新型抗瘧藥C15H22O5和雙氫青蒿素的進步性,恐怕他擠破腦子也想不出來。所以,“無門檻”領域和“有門檻”領域之間的區別不僅僅囊括了不同廣度的受眾,同時也決定了評論者作出評論所要付出的時間與精力,在流量為王的時代,這兩者直接決定了話題的價值。

    但在中國,還有一點不得不提,那就是諾貝爾文學獎情結。自然科學方面的諾貝爾獎,有不少華裔已經獲取了。李政道,朱棣文,高錕……最出名的要數楊振寧。而文學獎,好不容易有了一個華裔,因為種種原因還不被宣傳。

    對於不以自然科學為業的普通人來說,諾貝爾物理學獎、醫學獎、化學獎並沒有什麼不同——我知道你獲獎很牛但我看不懂。但是諾貝爾文學獎我能看懂,但這個獎項在中國是空缺的,直到莫言的出現。一剎那,朋友圈突然湧現了一大堆看過、讀過、愛過、恨過莫言小說的人——雖然平時都沒發現他們看過書。這個楊絳女士去世時朋友圈出現的“雲戴孝”一樣,因為沒有門檻,所以受眾太廣,裝X成本又太低。這種現象再融入中國諾貝爾文學獎0的突破所蘊含的愛國情結,這個關注要給滿分。

    所以總結一下,為什麼莫言獲得了諾貝爾獎可以轟動華人,但在很多時候為什麼大家都忽略了屠呦呦?1、前者的文化(理解、裝X、傳播)成本低而收益高,後者反之;2、零的突破。當然,還有八卦——你能找到莫言和張藝謀和鞏利的合影,笑笑當時的青蔥歲月,但屠呦呦呢?

  • 2 # 盜聽平說

    隨便逮著一個人,大中學生吧,讓他說出影視圈的文學圈的科學界的當今名人……結果可能一點都不意外。影視名人的報道,什麼時候不是鋪天蓋地、花團錦簇?一點點狗血劇情,都會被無限放大;一點點家長裡短,往往會成為街談巷議;離婚了再嫁了,都會招來口水潑面,或者嘖聲連連……想不出名都難!文學圈吧,大多數人對他們的熟悉,與上語文課讀語文書有關;也有熱門影視的功勞。就比如說莫言吧,不是《紅高粱》,即使讀過他的書,也沒有太深的印象;沒有張藝謀姜文鞏俐,他不會讓太多的人熟悉;沒有諾貝爾獎的獲得,他在中國作家專區未必能進前十。因為我們總惦記著諾貝爾獎,所有莫言一回借力,火得不要不要的。至於科學家嘛,其實他們才是芸芸眾生應該最尊重最感激的一群人,正是他們的無私奉獻默默付出,我們才有了今天的高度文明豐富物質極大享受!但是,他們的工作,需要安靜的環境淡定的心,需要經年累月嘗試摸索……他們的高深,又不是普通如我們所能理解的,媒體對他們也說不上熱心,可能還有保密等方面的需要,所以,科技工作者,他們註定是一群深喉深藍……只是,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忽略他們,有可能,更應該大張旗鼓的為他們揚名,立萬,樹碑!

  • 3 # 悟130319513

    莫言獲得了諾貝爾獎轟動華人一說,我覺得有點誇張了,充其量是一些從事文學創作者和一些文學愛好者及一些沽名釣譽之徒轟動罷了。同理,屠喲呦獲獎肯定在科學界及愛好科學的人中引起轟動,並極大的鼓舞了從事科學研究的廣大群體,也包括廣大的科學愛好者。可能有很多人沒有讀過莫言的書,但是每個人都可能用過青蒿素。當然,他們二人都是各自行業的傑出代表,向世界展現了華人的智慧和風采,向兩位諾獎獲得者致敬!

  • 4 # 陳勝是我哥

    莫言老師的東西是自己寫出來的。屠呦呦老師的東西一是團隊研究,二是領導決定或者領導下,屠呦呦老師研究的,我說的二你懂的,想和科研成果中分享利益榮譽的人員太多了。所以就互相牽扯,不讓出名。

  • 5 # 煙塵淚

    主要原因還是中醫研究院的很多人認為這是團隊成果,而不是一個人的功勞,因而表現冷淡。大家可以看下,在1月9號頒發最高科技獎時,屠呦呦是什麼身份,中醫研究院研究員。而屠呦呦的諾獎獲得卻是和幾個外華人的關注有關。

    早在2011年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之後,就有很多人站出來說事,獲得諾獎後更是如此,連有關機構都冷漠相對,還有誰會花時間關注。屠呦呦女士獲獎後的表現以及低調是中國上一代科老學家獨特的人格魅力,與有些人的醜惡嘴臉對比鮮明。重名分而輕科研,爭權奪利,有成績才怪。

    多餘的話不說了,想了解的自己看《檔案》20151214和15期。屠呦呦於2011年9月23日獲得拉斯克獎。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獎。

  • 6 # 續寫那斷章的流年

    其實並不是文理科的區別也不是貢獻的大小,而是莫言之前華人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

    有了第一個諾貝爾獎之後,其他諾貝爾獎獲得者這種事情大多數人也就不關注了,甚至沒有今天中午吃什麼來的要緊。很多人可能都知道中國奧運史首金許海峰,而那一屆奧運會其他的金牌得主並沒有很多人知道。

    08年奧運會從01年申奧成功到舉辦之間7年一直是社會焦點。假設中國再次舉辦奧運會你覺得華人還會像08年首屆奧運會那樣激動嗎?政府會像那麼大力的宣傳嗎?

    也就是談爛的“珠穆朗瑪峰”梗。

  • 7 # 使用者3599519562

    莫言轟動的是哪些國人?屠呦呦又叫什麼人忽略了?本來一目瞭然的事為什麼還要討論?莫言的作品什麼人能懷著聖潔的心情去看?屠呦呦的青蒿素又有多少人被拯救?這是一個數學問題嗎?再者一個團隊難到又都是領頭人嗎?我只想說人還是儘量叫自己崇高些好。這概不會又是一個笑柄吧!

  • 8 # 白夜下的旅者

    我不懂你這個忽略了屠呦呦事哪裡得來的結論,反正我覺得屠呦呦這個獎比文學的重要得多,而且你知道因為屠呦呦獲獎,語文,化學,生物裡幾乎都有屠呦呦的題嗎?怎麼可能被忽略?屠呦呦得獎不也轟動了華人嗎嗎?

  • 9 # 哇嗚嗚哇

    莫言的小說是人人都可以接觸到的,只要你識字,我們很容易讀懂他的小說。當然這也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書店的繁多離不開,各類線上線下書店,也為了我們更多機會了解莫言。

    而屠呦呦呢,確實是一位成功的女性,但她所從事的領域是理科性質,我想很多人都不太懂這個東西的構成,也許只知道青蒿素曾經救過人,但其他呢,一無所知。

    但毫無疑問,我們應該為這兩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自豪。

  • 10 # 無明讀書

    給出幾個思考點:

    一、屠呦呦的成果是哪個年代做出來的?而這個年代正是莫言極力抹黑的

    二、莫言的書符合西方對中國居高臨下的要求,屠呦呦的成果則完全是中國走獨立自主路線的成果。

  • 11 # 手機使用者52608969222

    屠呦呦。青蒿素,中國古代葛洪。名醫,早已發現青蒿治療瘧疾。到現在已有1400年了,也不是現在屠呦呦發現的,屠呦呦也只不過在進一步的整理,運用。中國1400年前沒有諾貝爾獎的,獎勵。

  • 12 # Waiting

    分析問題小能手來了( ̄∀ ̄)

    1.最主要的:人們總是喜歡記住冠軍,記住第一個人,許海峰拿到了第一塊金牌,第二個是誰,你知道嗎?

    2.莫言是文學獎,屠呦呦是醫學獎,明顯莫言的受眾面廣,人們對文學方面的關注比對醫學方面的關注多的多

    3.莫言寫作純個人行為得獎,屠呦呦確實有團隊因素在裡面,即使她佔了絕大部分力在裡面,很多人認為只要出了力就應該在獲得榮耀時雨落均沾,有一定的非議(然而諾貝爾不授獎給團體)

    例行求贊求關注( ̄∀ ̄)

  • 13 # 脂肪故事

    因為莫言知名度本來高。

    莫言本來就是名人。

    然後,

    莫言的文字,大家都能看得到,

    屠呦呦的成果,沒得那個病的人可能完全沒有感覺。

    另外,屠呦呦的知名度並不差。

    其次,我認為屠呦呦的成果比莫言更重要。

  • 14 # 天地使者4

    莫言與屠呦呦身為華人皆獲得了諾貝爾獎,但莫言獲得了國內轟動而屠呦呦卻沒有。這種獲得同種獎而社會效應不同緣於莫言是文學而屠呦呦是醫藥。按理來說醫藥對人們比文學更為重要,應該獲得世人的更大敬重但結果卻恰恰相反。造成這一現象的結果來此國情。我們知道人對於外界事物反應的結果是受人的觀念制約的,同一觀念的人會對同一事物產生出相同或相近的結果。從另一個角度講,人們對事物反應的結果則反映出人們的觀念。莫言與屠呦呦的結果反映出華人的觀念是什麼呢?是樂於享受與貪名和求利。文學是人們精神享受的一個途徑擁有著廣大的消費群體,它既利於出名又利於獲利。強大群體的熱衷證明了享受的強烈,而世人對它的強烈追隨則體現出貪名的存在,媒體對其大力炒作則反映出對利的追求。由於屠呦呦的成果不具備享受性,它只是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而被世人不重視。世人的冷漠致名消隕,媒體因無利可圖也就喪失了炒作的動力。莫言轟動屠呦呦缺乏關主也就成為必然。也正是因為華人的這種生活觀念導致出華人不樂於克服困難的思想,而克服困難不僅是解決問題的源泉更是發明創造的動力。這也是中國為什麼難以擺脫"中國製造“進入不了"中國創造"的根源所在。我記得屠呦呦說過,她是不需要名的。然而華人卻力求在世界中要出名,名是透過大力宣傳獲得的而不一定是實幹,屠呦呦的性格在國情環境的制約下也只有快速化為歷史。

  • 15 # 趣味心理學

    就獲得諾貝爾獎的事件來說,兩個人引起的關注其實是差不多的,但是影響力肯定是。莫言大些。

    原因:

    1、莫言幾乎可以說是第一個拿諾貝爾獎的大陸華人,就時間來說較早,“第一”這個詞引起的效應也很大。

    3、莫言的個人故事可能更豐富些……大家順帶著很關心他的成長故事。

  • 16 # 蝸牛許

    2012年10月,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打破了中國本土大陸零諾貝爾獲得者這一歷史。

    近年來,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增多,每年10月,諾獎獲得者名單公佈時,華人總是期待有人能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諾獎,而2015年屠呦呦因發現了青蒿素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獎,打破中國大陸本土人在自然科學領域零諾貝爾獲獎記錄。我想在屠呦呦獲獎後,很多人都知道這個訊息,並在當時引起了廣泛討論的。

    至於你說大家只記得莫言 ,不記得屠呦呦,這話應該是不對的,對於文學上的獎項,大家會閱讀他的作品來了解,比如蛙《蛙》,《紅高粱》甚至他的作品很多會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這樣更加深了他在你心中的印象,但對於屠呦呦來說呢,你只知道因為發現青蒿素而獲獎,可又有幾個人知道青蒿素是什麼呢,她的這個發現對整個人類有多大的影響。對於不從事她這個行業的人來說,這代表了很多聽不懂看不懂的專業術語,大多數人已經因為生活忙得暈頭轉向,對於這些不會花太多心思,小說好歹還能緩解一下壓力呢。

  • 17 # 一山難容

    華人能獲獎自然是件好事,可喜可賀,但也別低估了華人的智商審美情趣,莫言的書有多少兒童不易,《豐乳肥臀》之類爭議相當大,《紅高梁》也多次被批。低階趣味到底迎合了哪些人。諾貝爾是發明炸藥的,炸藥殺的人可不少了,諾貝爾文學獎難到也比賽害人。有人喜歡的是獎,不管誰發的幹嘛用的,是精神禍害還是營養食糧。屠呦呦就不一樣,她的獲獎貢獻是放之四海而公認的正能量。人人都能受益而不是別的。爭議的是歷史背景,這方面不瞭解也不敢多評。具說在青蒿素上做出貢獻的還有許多人,應是集體智慧,中國當時的制度這不容懷疑。但調查人員對大部分感覺應該獲獎的瞭解,當被問到除了你還應該有誰能獲獎時,幾乎全包括屠呦呦。如果投票,當一人選一時,不會有結果,當一人可選二個人時,無疑屠呦呦最多。熱愛我們的科學家吧,正能量的光將惠及每一個人。

  • 18 # Cc君

    其實題主的這個問題不準確,大家都只記得莫言不知道屠呦呦,其實是傳播的範圍不同而已。

    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訊息傳出後,導師給我們說屠呦呦獲得生理學諾獎,當時實驗室的人都很高興,更是一起去聚餐慶祝了一番。對於生命科學方面研究的人來說,屠呦呦的獲獎更多是是一種激勵與自豪,對於廣大在自然科學領域奮鬥的學者來說,這更是一個典範。我想只要是自然科學領域的恐怕沒有不知道屠呦呦的吧。

    而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首先他是中國第一位獲諾貝爾獎的,其次他獲得的是文學獎,可以被公眾所瞭解,他的書可以輕易的閱讀。通俗一點來說吧,每年高考總是在討論高考作文如何卻沒人去討論理綜的的那幾道大題。一樣的道理,能在廣泛群眾間傳播的大多是容易接受容易討論的,而青蒿素恐怕許多人都不清楚這是做什麼用的。

    綜上,屠呦呦並沒有被忽略,只是沒有被廣大群眾傳播的時間久而已。同樣是獲諾貝爾獎,領域不同罷了,既然能獲這個獎項都是值得我們驕傲的,同時也希望中國能出更多的諾獎獲得者!

  • 19 # 萬邦78778885

    我們所敬仰的仍是為華人民和世界人民治療瘧疾病的科學團隊提取的青蒿素,當然也包括諾貝爾獲得者屠呦呦。青蒿素的研發成功既有集體和國家的力量,同時更展現個人的堅忍不撥的放毅力。青蒿素的成功應已於上世紀毛澤東的時代。

    中醫藥是個偉大的寶庫,黃金屋,有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醫藥寶藏,我們之所以鼓勵和推崇屠呦呦這樣的科學家,那是因為從事中醫藥研究的成果太少太慢,滿足不人民健康水平發展的需要。如果我們的中醫隊伍中,我們的生物專家隊伍中,有無數個家屠呦呦的科學家一樣,刻苦鑽研,治學嚴謹,不怕挫折,勇於實踐,中醫藥成果就會碩果累累,造福人民的健康事業。西方或西化的那些人如方舟子那樣的生物學者就會絕口,不最說中醫是偽科學,這些謠言就不攻自破。

    中醫藥是國卒,是上祖留給我們的寶貝,我們需要熱愛中醫藥的學者繼承與提高,我們每年從各類中醫藥大學畢業出來的學者都有幾十萬,而真正從事中醫藥工作的人又有多少?大部人都改行去了。這裡面既有主觀也有客觀,透過這個現象我們可以看到,中醫藥後繼乏人,所以今天我強調青年學者向屠呦呦老科學家學習獻身中醫藥事業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

    中醫毀於中藥,並非詭言聳聽,而是客觀的存在。由於拜金主義的嚴重思想,中藥從種到加工就出現了許多的違規和非法施肥施藥,新增,使中藥發生了質變而無效,而且還會產生中毒,這樣的中藥即使中醫理法方再好而藥不好也無效!在這種非常嚴峻的環境下如果有許許多多的屠呦呦專家學者去研究、去檢測、去發現和應用,也許中醫造福人類或是國民經濟的新的增長專案。

    當今人們的各類頑疾呈上升趨勢,中醫藥的發展水平跟不上疾病的發展,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肺結核、癌症等等的疾病發展非常迅速而且有呈年輕化的發展,在這樣的條件下,全社會非常需要象屠呦呦科學家那樣有獻身精神,敢於研究、實踐與發現,尋找新藥去解決和戰勝疾病,這樣的貢獻就會比那些文學家大得多了,人民對他們的尊敬將視為掌上明珠!

    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最艱苦的,它不同於文學藝術的創作,既需要堅實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實驗,同時更需要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和奉獻精神!我們希望出現更多屠呦呦式的生物專家、中醫藥專家!

  • 20 # 東林長風

    得力於我們犯罪式的教育方式,公民從小就沒有好好培養閱讀能力,長大後又是片段式閱讀。我們的公民只挑能看懂的看,看不懂的直接就忽視了。比如生化專家屠呦呦老師,再比如量子力學專家潘建偉教授和薛其珅教授。最後我們讀不懂明清散文,讀不懂唐詩宋詞,讀不懂賦曲音律,讀不懂哲學,讀不懂科學論文。我們就只能讀圖文段子,並以能講段子為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薩該不該賣了梅西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