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宋安之
-
2 # 清嵐祭月何以成說
明朝初期,太祖,成祖,仁宗,宣宗等明君勵精圖治,自然災害也不像元末那麼頻繁,因此出現了盛世氣象,此時的明朝在經濟,軍事,文化上都是欣欣向榮的。
中期因為指揮不當導致了土木堡慘敗,但未傷根本。雖然之後的皇帝都不怎麼上朝,但因為有內閣這個組織,政府還能正常運轉。
後期時東林黨與閹黨爭權奪利,導致朝政內部元氣大傷。東北薩爾滸一戰一敗塗地,致使後金壯大。內地氣溫下降,糧食欠收,且旱災等自然災害頻繁,政府處理不當,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並且明朝皇帝太有骨氣,戰略決斷失誤,不願與後金或農民軍某一方妥協,導致兩面受敵,最終滅亡。
-
3 # 90大歷史
明朝的興起一則是歷史使然,人心所向而致,這使得中國漢族開始復興,這種感召下的民族榮譽,責任使得明帝國快速崛起,興旺!例如明朝採取的口號"驅除韃虜,復興中華"這樣的口號,使得明軍快速攻略河北,攻破大都!這點運用顯而易見!
可是後期隨著民族內部矛盾增加,統治階級,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無法調和,在內憂外患下最終再次陷入外族之手!這就是一個物極必反的道理,就像明帝國的張居正改革做的好,但帶來的後果卻是隨著張居正的死一切成果毀於一旦,在不符合統治者以及貴族階級的利益下最終流產,後勁不足!這讓明帝國最終在內憂外患下不得不面對失敗!再無回天之力!畢竟王朝的興衰都是過程,這歷史已經說了一切!有興必有衰!一切不過是留待後人評說!
-
4 # 憤怒野虎
明朝的建立,是中原漢族人民反抗蒙元政權殘酷壓榨而建立的。它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由底層農民起義導建立的政權。國號取自組織的起義的明教中的“明”字。明朝政府建立後,驅逐了蒙元勢力,制定了系列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對貪官汙吏進行嚴懲。在管理上,第一次引入了控制思想行為的東廠、西廠、錦衣衛等組織,使皇帝即使十幾年不上期,也能“治理”好國家。而這種制度及皇帝的不作為,也是明朝衰退的主要原因。明朝後期,南方形成的東林黨與歸附於魏忠賢組成的“閹黨”矛盾激烈。“閹黨”得勢時,東林黨內貴族地主積聚財富多被充公“用於”國家,因而國家相對穩定。“閹黨”失勢後,東林黨內貴族地主財產得到鞏固,而社會上適蓬天災,外敵環侍。國家因“國庫空虛”導致矛盾激進引起農民起義,從而最終導致明朝覆滅。
-
5 # 坐古談今
(一)
明朝的興原因就相對簡單了,除了欺負孤兒寡母的朝代更替外,只要是被農民起義撼動乃至推翻的朝代原因基本都是如此:統治階層腐朽昏聵殘酷剝削、財政政策失誤特別是紙幣氾濫通貨膨脹嚴重、民族矛盾尖銳、自然災害嚴重。
越是危險的時候卻越偏搞大工程建設,由此,使得人們有了聚集的機會,幾十萬人在大工地上很容易出事兒。
朱元璋的成功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句話是朱升說的),其實和劉邦的成功有異曲同工之妙,再換幾個字更明白了——他人稱王我積蓄,他人拼命我擴充。之後,就是一些爾虞我詐。
(二)
明朝自建立後,在朱元璋朱棣父子時期主要是做了三件事:鞏固政權、民生建設、政權建設,在這一階段:政治上總體清明、國策得當、經濟發展逐步走上正軌。但因為“祖制”問題、當時的人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等原因,一些極深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特別是明朝的治國理政方略主體是從元朝學來:例如流民問題、限制人的身份問題、紙幣發行與儲備金制度等等。
好在朱棣時期戰爭較多,明朝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還不高,鄭和下西洋這些都是舉全國之力而為,因此,它們只是特殊情況,並不能代表當時整個明超的發展水平。其水平仍然不能脫離自然經濟範疇。全國範圍內仍是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
其後,隨著除了北部戰事外全國範圍內的和平,經濟發展越來越好。明朝國內的各種不穩定因素加速。例如宦官弄朝問題,造成土木堡之變。這一事變代表著明朝正式進入中期。中期之後,問題越來越多。
例如皇帝重用宦官、不務正業、宗室人口飛漲;文官開始注重享樂、開始以血緣鄉籍愛好為一伍為後來的“黨爭”奠定了基礎。
(三)
明朝的滅亡和元朝的滅亡都有經濟政策失敗的因素,元朝滅亡在紙幣政策上,元朝用紙幣將元和四大汗國以及眾多臣屬國聯絡在一起,建成了當時世界最大的經濟聯合體。但因為紙幣背後的儲備金問題而灰飛煙滅。明朝初期也學元朝,但很可惜,紙幣是一個很錯誤的貨幣,朱元璋死後紙幣就基本上向著“廢止”奔跑了。
之後,明朝就在紙幣、銅錢、白銀三者晃悠。而就在這時,墨西哥、智利的白銀,以及日本的白銀從天而降!在與海外商的交流中,中國的商品受到廣泛喜歡換來了大量白銀,這些大量的白銀又逐步影響了市場。最終,人們發現沒有紙幣、沒有銅錢,白銀就可以呀。為此,白銀成了法定貨幣。
正當人們興高采烈時,西班牙殖民當局、日本突然禁止輸入白銀,頓時,享受慣了的人們沒有辦法在享受這種畸形的快感呢。正當人們準備過點兒苦日子的時候,外面的後金突然間變強大了,一場大型自然災害誕生了。
一切都是那麼快,人們昨天還在夢中享樂,今日已是人間煉獄間,明天就成了刀下鬼、車下奴。
-
6 # 大長老
蒙古統治者在華的倒行逆施,最終激起了漢民的反抗,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前文已述,蒙古與南宋的戰爭使漢人精英死亡殆盡,文化斷層。朱元璋制定的政策反映了小農意識,違背了歷史發展潮流,明朝發展停滯,缺乏創新能力,中國逐漸喪失了在世界領先的地位。
一、朱元璋小農思想下的治國理念
明朝雖然恢復了漢人的統治,但是各項制度與宋朝相比都出現了大規模的退步,朱元璋出身卑微,對商人、富人、文人、官員心存仇恨,大規模的屠戮,各種制度多是歷史的倒退。
(1)政治上,廢除丞相,內閣形成。
廢除了丞相與地方行省,設立左右布政使司管轄民政、財政,設立提刑按察使管理司法,都指揮使司掌握地方軍政,三司互不統屬。胡惟庸案後,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秦朝以來相權蕩然無存,皇帝處於獨裁地位。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設立大學士,由文人充當,明英宗時期,皇帝太小,太皇太后委任內閣處理國事,內閣行使丞相的職權。
北宋是士大夫與皇帝共同執政,明太祖廢除丞相,標誌著君主專制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明太祖、明成祖是強勢的君主,因此獨裁統治得以實施。明朝中晚期,皇帝執政能力下降,明朝迴歸為士大夫與皇帝執政的體制下,皇帝仍然具有較強的決策權,只是不願意行使。明朝中晚期昏君雖多,皇帝怠政,但是國策沒有動搖。
(2)軍事上,五軍都督府、廠衛制度以及藩王領軍
廢除大都督府,改為五軍都督府,軍隊的調遣、最高指揮權在皇帝手中。廠衛制度是是明朝的基層軍事組織,軍戶世襲。明朝中後期,軍戶由於待遇、地位降低,各衛所實際兵力嚴重不足,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與實際數量。藩王領兵,長城沿線設定九位藩王手握重兵抵禦北元的南下。從封建發展史程序而言,藩王掌握軍權無一例外的發生叛亂,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朱元璋令藩王掌握軍權顯然是錯誤的決策。其子燕王朱棣率軍反叛,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叛變成功的藩王。
(3)科舉方面,思想專制
八股取士,把知識分子的思想侷限於程朱理學的範疇中,禁錮思想。
(4)經濟政策,推行重農抑商。
朱元璋的經濟政策極為落後,把土地均分給農民,推廣經濟作物的種植,放棄了商業化的努力,打擊富商。中國以農業自然經濟為本業,完全迴歸小農經濟時代,不追求生產力與生產效率的提高,經濟發展只能平面化。明朝與宋朝的重商主義大相徑庭,遏制商品經濟,抑制流通與對外貿易,導致創新能力的不足。明朝的稅收建立在廣大小農基礎上,缺乏彈性,晚明土地兼併嚴重,小農破產,明朝出現財政困境,財政破產成為帝國滅亡的主要原因。
二、明成祖的反覆與中晚期的停滯
明成祖依靠武力從侄子手中奪取皇位,推翻了其父朱元璋保守的國策,明成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開拓性的君主,他五次出征北伐,派兵攻打安南,派鄭和七次下西洋,明朝的影響力前所未有,但是朱棣對朱元璋的國策沒有進行任何調整,難以改變明朝發展的走勢。朱棣在將國力消耗殆盡後,明朝又回到了防禦型的對外策略方面。
此後的近二百年的時間裡,明朝沒有太多的亮點,也沒有太多的失誤,平平庸庸。宦官干政、內閣執政都沒有動搖國本,明朝皇帝昏君雖然多,但是國家沒有出現太多的動亂,因此中晚明的政治也有令人稱道之處,頗有今日內閣制的影子,當然了君主的權力依然無法動搖。宦官干政在總體上沒有擾亂國策,宦官充當著皇權制衡內閣的工具,明朝的宦官雖然權勢顯赫,歸根結底依然是皇帝的奴才,劉瑾、魏忠賢這類的宦官權傾朝野,但是皇帝罷免、賜死他們時,他們毫無反抗能力,明朝就這樣渾渾噩噩的走向了滅亡。
三、張居正改革與資本主義萌芽
明神宗萬曆時期,明朝初期種種社會弊端開始顯現,政府財政危機嚴重。一是土地兼併,稅源減少,這是歷朝的共性;二是明朝重農抑商的國策帶來的後遺症,農業無法提高效率,創造效率的商業又被打壓,因此稅收銳減。
張居正對政治、經濟、軍事、水利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最出名的當屬經濟改革“一條鞭法”。(1)田稅摺合銀兩徵收。(2)徭役折銀上納。(3)賦、徭銀合併徵收。(4)賦、徭銀合併徵收後,直接交與地方官府。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是中國賦稅史上的一次重要變革,賦、徭摺合銀兩的實現使之有合併的可能性,徭役在給地不同比例由田畝承擔,呈現出了“攤丁入畝”的趨勢。一條鞭法對農產品商品化及貨幣地租的產生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徭役折銀要求農民將糧食變賣為銀兩,可以說是進行變相搜刮,反而增加了農民的負擔。一條鞭法並沒有觸及到掌握多數土地計程車大夫階層,收效有限。縱觀歷代王朝財政危機時的改革,無一成功,根源在於既得利益集團不願意做出犧牲,矛盾急劇到一定程度發生農民起義,王朝覆滅,推倒重建,因此中國封建王朝興衰週期歸根結底是由於經濟與土地的分配問題。
通常歷史課本認為明朝晚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商品農業的發展是指在一些手工工場中,擁有資金、原料和機器的工場主僱傭具有自由身份的僱工,為市場的需要進行生產,這種經濟現象稱為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絲織業與紡織業中出現了上述特徵,被稱為資本主義萌芽,但是早在北宋時期的民營鐵冶業、卓筒井業已經具備上述特點,如果按照歷史課本的觀念,中國商業發展最繁榮的北宋時期就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因此,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時間存在爭議,官方認為是晚明產生,宋史研究者認為宋朝就出現了相應特點。但是,無論是晚明還是北宋,中國經濟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體,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只是相應行業出現了具備發展資本主義的特徵和可能性,距離社會轉型相距深遠,中國封建社會始終沒有出現社會轉型的契機,與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不可同日而語。
四、明亡於崇禎
人們通常把明朝的滅亡歸咎於神宗的怠政,這種說法太過表面化,神宗不理朝政,明朝的政局卻沒有出現動盪,還順利完成了萬曆三大徵。明朝中晚期是皇帝與士大夫聯合執政,皇帝怠政、能力差反而有利於鞏固政權。天啟去世後,崇禎即位,史學上認為崇禎是悲情皇帝,勵精圖治,卻難以力挽狂瀾,其實不然,正是由於崇禎的剛愎自用,屢屢自我否定,自毀長城,導致軍事上陷入被動,大臣的離心,釀成了自縊的慘劇。
崇禎在位時期不斷的更換大臣,十七年更換了五十多個大學士,十一個刑部尚書、十四個兵部尚書,誅殺總督七人、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都是傑出的名將,在崇禎的猜忌下,袁崇煥被凌遲處死,盧象升、孫傳庭在胡亂指揮下兵敗身亡,肱骨之臣死亡殆盡。崇禎帝沒有出眾的才華,但是勤於政務,反而導致國家的滅亡,武將們在遼東前線、剿滅李自成、張獻忠的戰爭中已經戰局優勢,卻因為皇帝的不信任導致局勢被逆轉,有的被殺被逼死,有的陣亡,投敵方能儲存自身。至於文官,崇禎帝恨不得把所有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裡,大臣動輒更換或下獄處死,誰也不忠誠於他。當武將損失殆盡後,士大夫與皇帝聯合專政的格局被打破,崇禎帝只剩下孤家寡人。南宋滅亡時,有十萬人跳海殉國,不當亡國奴;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士大夫階層已經拋棄了崇禎帝,這樣的君主不值得效忠。崇禎帝執政能力過於差勁,幹什麼砸什麼,對明朝滅亡負主要責任,實為昏君。
五、明末社會的轉型
從朱元璋稱帝伊始,其內在的自卑感阻礙了中國的進步,朱元璋太過害怕別人搶走他來之不易的皇位,上臺後進行了新一輪的大清洗,中國精英人才再次遭到大規模屠殺。朱元璋的各項政策皆以限制為主,不追求生產力的提高與效率的增強,而是透過種種限制鞏固皇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新的高度。
即便如此,明朝社會在中後期出現了鬆動。一是內閣制度的實行,明朝中後期君主大多怠政,懶得處理國事,內閣掌管一切,相權代行皇權,皇權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士大夫遵循道德,重視名節,他們在維護皇權的基礎上敢於與皇帝鬥爭,施政主張不被認可乾脆辭職,有時皇帝也無可奈何。明朝中晚期實際是皇帝與士大夫的共治,士大夫維護皇權,皇帝尊重士大夫,雖然內鬥不斷,國策沒有失誤,政治較為民主,但不及宋朝,崇禎的出現打破這種格局。二是商品經濟的復甦,朱元璋的重農抑商政策在明末已經失敗,在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已經出新了資本主義萌芽,集約化的生產模式已經開始推廣,明朝對地方勢力控制力的減弱使商品經濟出現了明顯的復甦,中國社會在區域性地區有明顯的轉型跡象。
但是,這一切隨著崇禎的執政、農民起義和清軍入關而終止,三方都不是精英階層的代表,其施政理念導致轉型的中國社會重新倒退,中國徹底被西方超越。從科技創新、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等方面,明朝幾乎毫無新意,沒有創新性,創造力不足。
-
7 # 一枚明粉
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並不好回答。
傳統的分析方法“興-衰-中興-亡”模式。即一個王朝在建國後興盛、強大,之後進入衰退期,然後再中興,最後滅亡。
歷朝興亡模式對於西漢而言:開國修養生息,經過文景之治,進入漢武帝的盛世,此下衰落,昭宣中興之後無可避免走入滅亡。
對於東漢而言:開國即光武之治,按照法統解釋為再次中興,之後就只能進入了衰退期,弱弱的滅亡。
對於唐朝而言:開國四處征伐建立大帝國,在唐玄宗時期進入盛世,安史之亂進入衰退期,在之後經歷元和、會昌兩次中興,最後走向滅亡。
對於宋朝而言:開國弱雞,沒進入盛世狀態,自己給自己造了一個盛世,渡江後算是中興,之後衰落弱雞。
(宋朝怎麼造盛世,有興趣的可以看方誠峰的《北宋晚期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對於清朝而言:開國之治,後來進入康雍乾盛世,之後進入衰退期,然後同光中興,走向滅亡。
明朝也差不多:開國強勢,開疆拓土,之後進入仁宣之治,在之後進入衰退期,而嘉靖隆慶萬曆時期相當於明代版的康雍乾盛世,之後進入滅亡期,沒有中興。
每個王朝都跳不出興亡週期。我們來仔細分析下明朝。
1、開國強盛相對於其他朝代而言,明朝相當於兩次開國,朱元璋開國、朱棣開國,這就造就了兩代軍功集團。這開國六十年裡:北征朔漠,經略東北,下南洋,都是絕世創舉。
所以在明朝晚期士大夫的記憶中,這時候是他們夢迴的時代。其實這時候對知識分子巨不好。但說明了開國的強盛。
2、仁宣之治朱元璋開國後,大的征伐就沒有停過,尤其是雲南戰場,基本陷入泥潭。所以朱允炆繼位後,就做了些調整,但很快完蛋也就沒啥了。
朱棣開國後,基本陷入了越南戰場的泥潭,大量的部隊、錢糧投入。所以仁宣時期,放棄越南,軍事上也不再擴張,保持安穩發展,休養生息。
是為仁宣之治,這段時期國泰民安。
3、衰退期明英宗、景泰帝、明憲宗、明孝宗這六十年裡,除了土木之變的大折騰外,基本保持不折騰,不改革狀態。國內的社會危機此起彼伏,邊疆危機也隱隱出現。
所以到了明武宗這位操蛋的皇帝后,社會危機總爆發。兩次藩王叛亂,流寇起義已經到了京師附近,西北哈密也丟了,小王子年年南下。
4、1540-1570大危機嘉靖上臺前幾年改革,所以國家蒸蒸日上。但之後就嘰嘰了。尤其是南倭北虜。首都經常被圍,南方財富重地連年兵災。
國家財政緊張,軍事作戰不利。後來在軍事上訓練部隊,如戚家軍;政策上放開,南北互市。進入和平狀態。
5、晚明發達(1570-1616)這段時期,大明
政治上發展相對穩定。
經濟上迅速發展,白銀大量湧入。即所謂現在流行的全球視野下的晚明,其實就是商品經濟極大發展。
軍事上萬裡三大徵,吊打日本、土司等。楊威海內與異域。
南都繁會景物圖卷
6、末世女真崛起後,因遼東戰爭而引發社會危機,大明急劇衰落。流寇與建州相因亡明。
明朝的模式大體如此。
參看《明史》、《劍橋中國明史》
回覆列表
明於1368年朱元璋在今南京建立的,前期經歷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國力達到巔峰。
盛極必衰,後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後,開始中衰。
至一代仁君明孝宗登基後,力挽狂瀾,革除弊端,開啟弘治中興,明朝國力開始恢復到巔峰。
自明世宗嘉靖登基後,中後期沉迷於煉丹修道,朝政腐敗,東南有倭寇之患,土地兼併嚴重,北方有蒙古不斷擾邊,雖起用戚繼光等名將,但是國本已爛,明開始走下坡路。
到明穆宗時期與其子神宗前期,一度有隆慶開關,張居正改革等新政起死回生,可惜只有十幾年,有人稱之為隆萬中興,個人認為時間太短不能稱為中興,張居正死後新政更是被廢除,萬曆二十多年不上朝,萬曆三大徵雖揚國威,但已勞民傷財動了國本,立太子之事更是讓東林黨一黨獨大,朝臣風氣不正,個個以個人利益為重,心中無國無君,明開始徹底衰落,苟延殘喘幾十年後,至崇禎帝時,內有小冰河時期天災人禍不絕,外有後金(清)一直擾邊,又因朝廷政策錯誤,導致農民揭竿而起,起義延綿不絕。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禎帝自殺以身殉國,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