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容悠然

    造成父母和孩子說話,孩子根本不聽的情況,其實是因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不夠,在孩子根本不聽之前,父母和孩子之間就有了裂痕,所以還會導致現在,根本無法溝通了。

    父母和孩子之間本來應該是最親密的關係,而現在卻變成了好像敵人一樣的對立關係。不能單純說是孩子的問題,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家長要先反省自身。有多長時間沒有和孩子好好說過話,一張嘴就是考試學習;有多少次,答應孩子放假帶他去旅遊,可是到了十一黃金週有開始加班。

    想要和孩子重新建立起溝通,就要先和孩子重新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放下家長的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孩子平等的對話。不要動不動就做思想教育,說的再多也沒有用,還不如平等的對話,來的有效。

  • 2 # 藍藍湖

    跟孩子說話,孩子根本不聽,父母要反思幾個問題:

    1、是不是父母的訓斥太多了,孩子自動遮蔽了?

    2、是不是父母說話的方式孩子不願意接受,所以不聽?

    3、是不是孩子給父母說話的時候,父母也不專心?

    如果存在上述三種問題,父母要有針對性的解決,才能讓孩子願意聽。同時還可以用一些小方法,比如父母說孩子不聽,那麼在孩子有要求的時候也故意不聽,然後讓他談談自己的感受,讓他感同身受。孩子在叛逆期,可以正話反說,比如”千萬不要把盤子裡的菜吃完哦“孩子於是就吃完了。

  • 3 # baby卿本佳人

    我的孩子,就是開始耐心說,說了不聽就打,打一頓,啥事沒有,打完了,讓她知道,自己為什麼捱打,錯哪裡了,下次遇到這種事怎麼辦,不過我的已經四歲了,有篇文章說不打兩歲以前六歲之後的孩子,我的恰恰不在那個時間段,打就是解決問題的最快方式!不過兩歲多的兒子不聽話,我也是打,時間長了,你的手勢一出來,他自己都害怕,我覺得不管多大的孩子,對家長總要有點敬畏之心,我看我小區有個四歲多的小男孩,平時一生氣,就打他媽媽,打他奶奶,家裡人還笑嘻嘻,我說這小都打你們,大了怎麼辦,他家裡人說,孩子還小,手也不算重,大了懂事了就好了,家裡人寵的不像樣,玩的好好的打別人,而且不分大人小孩,有次在門口玩,他玩一會過來踢我兒子,玩一會推一下,他家裡人看了沒反應,我等他再來踢我兒,我一把抓住,我說你再打我兒試試,我把你扔塘裡,他怕都不怕,還踢我,我一巴掌拍他腳上,不得了,媽媽奶奶看到了,說我這大人和孩子一般見,我說你四歲孩子打我兩歲你看不到,我隔著鞋拍他一下腳,你就看到了,本來孩子啥事沒有,聽他家裡人一壯膽,立馬哇哇大哭,我和他家人大吵一架,到現在還沒說話。說這件事不是為了說我多厲害,而是小孩子真不能慣,小孩子都聰明的很,你慣一回,他自己都知道慣自己,總之一句話,小孩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

  • 4 # 米小柚

    孩子不聽勸,開車讓孩子做後面,不願意,還要坐在副駕使,怎麼說都不聽爸媽怎麼辦?

    其實,題主一開始便錯了,這裡先批評下。為啥?因為開車帶孩子出門,一定要安裝兒童汽車安全座椅,萬一發生意外,才不至於無所保護。就像前幾天的天津大悅城發生的悲慘事故一樣,意外發生誰都無法預料。

    我們經常可以在網上看到許多車禍事故因為沒有安裝兒童安全座椅而導致兒童死亡或重傷。也有看到家長因為使用兒童安全座椅使孩子性命無虞。

    這是不久前發生在杭州錢江新城的一起交通事故,車子被撞成底朝天,幸虧孩子坐了安全座椅才毫髮未損。假若這位5歲的孩子沒有使用兒童安全座椅,後果可想而知。

    再來說說,孩子為啥不聽勸:

    那是因為,小孩子的判斷一切的標準非黑即白。這種思維方式一直會持續到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我經常會發現,孩子看電影、動畫片時,總會指著劇中的角色問:這是好人還是壞人?可是很多電視裡的人物角色,並沒有明顯的好壞分際。於是就告訴他,這個人說不上好,也算不上壞。他顯然對這個回答很不滿意。沒過多一會兒,兒子又開始問:那現在,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於是,換了個方式,很乾脆地告訴他:這是好人。他這才滿意了。對孩子來說,他們完全無法理解,這個世界可以有東西既好又壞,既不好又不壞的。要麼是好的,要麼是壞的;要麼是黑的,要麼是白的,這就是孩子們的邏輯,源於他們這個時候慣於單行線的思維模式。  

    所以,能夠用黑白的方式去跟孩子說的東西,就用黑白去說。不能的,就不說。如此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明確的是非觀。  

    叛逆期的孩子尤其不愛聽廢話  

    此時,孩子正處於叛逆期。叛逆期並不是說孩子就是在胡鬧。孩子有孩子的堅持。只有在他們發現自己無法引起父母的注意時,才會變得比較固執。 

      

    儘量少說:“我們現在出門好不好?”,“你把鞋子穿上好不好”之類的話,因為這樣的句子多隻會得到孩子挑釁的、否定的回答。此時,父母說話的原則:少說不,多說可以選擇的東西,不要和孩子廢話。比如,不要反覆囉嗦說:“你不能把鞋子放在這裡那裡”,“你別把鞋子放在床上!”合適的說法是:“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邊,也可以放在鞋架上。”  

    要少進行道德說教

    成人世界的道德標準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並不適用,此時孩子犯錯誤也並不能上升到道德層面。如果父母拿成人標準去要求孩子,必然會引來親子之間的又一場戰爭。 

     

    凡事先關注孩子的情緒,因為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是合理的  

    孩子是靠著面板和心靈的微妙的感覺在認識這個世界。孩子 所有的情感和情緒,不管再離譜,再不可思議,都是合理且合法的,都應該得到尊重。父母必須要接受這樣的孩子,而不是嘲笑、冷漠或者粗暴阻攔。  

    所以,如果孩子做出了破壞性行為,父母就必須介入,透過規則設立以及恰當引導,幫助孩子透過其他方式去發洩自己的壞情緒。 

    研究資料表明,除了少一部分孩子(大概10%)由於天生的氣質型別,會比較難養,脾氣會比較暴躁,40%的孩子其實都屬於易養型,剩餘為中間部分。更多時候是父母自己脾氣不好,缺乏方法,卻還反過來覺得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期待有差距,不是自己想要的孩子。父母首先沒有接納自己的孩子,乾脆把自己的耳朵對 孩子“關閉”掉,就更加談不上良好溝通。  

    3歲之後,就可以耐心和他溝通了

    孩子3歲之後開始共情,能夠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我的有可能不一樣,這就給了他們理由要去和人溝通。而且,3歲以後,孩子可以聽懂大人的話,也有能力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因此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呵護孩子社會化的最初嘗試。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們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和機會跟孩子溝通。別看孩子小,一歲以內的孩子就已經有各種情緒了;一歲多的孩子就已經懂得“記仇”;兩三歲的孩子開始“撒謊”,甚至還會有很強的自尊心。

    所以,不要把孩子當成人一樣去看待。溝通的前提,一定是尊重。

  • 5 # 會好健康匯

    最近桓桓到了執拗的敏感期,聽不進任何人勸解。覺得不被人理解時,就痛苦地趴在地上喊叫。

    下午阿姨來接桓桓時,他情緒特別興奮,因為徵得了薛老師同意,今天他可以把自己最喜愛的《獅子王》帶回家看了。他愛不釋手地拿著影碟,一直不願放下。王老師給他穿衣服時,他執意要拿著影碟穿外套。

    外套袖口窄,影碟穿不過去,王老師說:“桓桓,請你把影碟換到另一隻手上。”

    他執意不肯,並因此拒絕穿外套。

    家裡的阿姨有些生氣了:“你又不乖了,外面很冷,快讓老師給你穿上。”

    阿姨的煩躁讓桓桓變得更加執拗,他眉頭一皺,表情痛苦地趴在地上。旁邊的王老師百般勸解,他還是不加理會地喊叫。

    我走到他身邊,輕輕撫摸他的頭。

    他對我大叫:“走開!走開!”

    我輕輕問他:“桓桓,你是不是想拿著影碟穿衣服?”

    他詫異地看著我:“嗯!”

    我又說:“老師幫你想個辦法,我們把碟放在袖口處,你把胳膊伸進袖口,我保證,當你把手伸出袖口時,肯定會拿到你喜歡的這張影碟。”

    桓桓看著我,猶豫著將手臂伸進袖口,手伸出袖口時手果真碰到了影碟。這下,他高高興興地跟著阿姨回家了。

    桓桓是怎樣感覺的呢?那個光碟離開他的手就會消失或者會被別人拿走。

    兒童在這一時期常常難以變通,有時會到難以理喻的地步。我們並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們確切知道,兒童的心理活動一定是有秩序的,當他沒有超越這種秩序時,就會嚴格地執行它。

    比如看光碟不能被打斷;

    大人不能將衣服搭在臂上;

    上樓梯時大人不能先上,否則必須退回來;

    有客人來訪,聽到門鈴聲必須是孩子來開門,如果大人開了,他會哭著要求客人出去,重新再開一次;

    剝糖時孩子要自己剝,如果大人把糖紙撕開,孩子會憤怒地扔掉它,要求重拿一顆……

    解決兒童的執拗問題,一是要理解,二是要變通,三是要成功。

    理解不是特別難,但變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變通得好,才能成功解決問題,才有隨之而來的快樂。

    要注意的是,幼兒對秩序的要求起初並未達到執拗的程度,一開始他會不安、哭鬧,隨著自我的逐漸形成,他將這一秩序上升到意識層面,才開始變得執拗、不妥協。

    執拗的敏感期過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來。

    孩子做事情要求完美,端水時灑出一滴就很痛苦;

    吃的蘋果看起來不能有斑點;

    廁所白色的便盆不能有任何黃漬;

    衣服不能少扣子等。

    接著又上升到對規則的要求——

    我遵守規則你也必須遵守,人人都要遵守;

    香蕉皮必須扔到垃圾桶裡,沒有垃圾桶就必須拿著;

    紅燈亮了,即使馬路上一輛車、一個人都沒有也不能過馬路,已經過了必須退回來,退回來也不行,誰叫你這樣做了!

    對秩序的追求上升到對審美的追求後,兒童就開始能敏銳地感知環境和氛圍的變化。

  • 6 # Mika米卡丘

    可能在很多媽媽家裡,都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小明正在客廳裡玩玩具,而媽媽還有20分鐘就要出門了,媽媽從10分鐘前就已經在提醒小明:“我們收拾下,準備出門啦”,然而小明玩得正嗨,完全不理媽媽在說什麼,然而時間慢慢過去,媽媽越來越著急,甚至開始吼叫他,小明開始傷心地哭鬧,事情越來越無法收拾……

    很多媽媽不理解的是——為什麼孩子有時候,和他說話就像聽不見一樣,要麼不理你,要麼和你對著幹,怎樣才能說服他們呢

    首先要講的是——沒有哪個孩子能百分百地服從你定的規矩,他們不聽話、發脾氣,並不是為了惹你生氣,而是可能有這些原因:

    ▲ 他們沒辦法按你說的做;

    ▲ 他們不知道具體應該怎麼做;

    ▲ 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聽你的話;

    ▲ 他們認為不聽話就能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想法,但是,如果我們能制定合理的期望值,並掌握定規矩的技巧,就能更輕鬆地讓孩子聽話,這裡分享簡單的三個步驟:

    Step 1:提醒孩子看著你

    1.叫孩子的名字;

    2.與孩子進行眼神交流;近距離釋出命令。

    Step 2:告訴孩子怎麼做

    1.與孩子說話時,態度要尊重,語氣要堅定。

    2.姿勢要威嚴,但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強迫感。

    講話慎重,意思明確,語氣威嚴,但不可大吼大叫;不要以詢問或央求的語氣跟孩子說話,而應冷靜果斷,直接告訴孩子你想要他做什麼。

    3.每次只說一件你要孩子做的事情。不要和孩子爭辯,也無需過多解釋(簡單的解釋即可),也不必和孩子討價還價。

    Step 3:站在旁邊等結果

    站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孩子,大約持續15秒鐘。

    如果孩子服從了要求,一定不要忘了表揚孩子。

    如果你給了孩子15秒,孩子還不聽話,那你可以按照剛才的步驟再來一遍:再次保持眼神交流,嚴肅地說:“我剛剛說……”,然後站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孩子約15秒鐘。基本上就是重複上一步,但是這次你要稍稍大聲一點說出你的要求,這能讓孩子感覺到你是認真的,而且你會一直等到他按你的要求做。

    如果孩子還不聽,那你就可以給孩子發出警告或最後通牒了:再叫一遍孩子的名字,讓他看著你,並且乾淨利落地說:“如果你再不開始收拾,我就會親自替你把玩具收好,然後將它們沒收,以後你就再也別想玩了。”……

    如果孩子聽從了你的建議,一定要給予他相應的讚揚。如果不聽,可以直接執行你宣佈的懲罰措施。執行懲罰不遲疑,孩子下次才知道該怎麼做。如果以後有這種情況不知如何解決,可以找膚達人 ↓ 特別像我這種新媽媽,更是什麼都不懂,每天忙著照顧寶寶,也沒休息好,面板都粗糙了,黑眼圈也都加重了。But!好在有膚達人fudaren008的幫助,解決了面子上的問題,心存感謝!

  • 7 # 美美那些事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難題:

    你越吼,孩子越不聽!

    怎樣避免類似問題出現,聽我慢慢道來。

    1歲以內最好管,照顧孩子的健康就好了。孩子慢慢長大,自我意識萌生,與家長間無休無止的拉鋸戰就開始上演了。

    “我家孩子拿我說話當放屁,好好說都不聽,非要付諸武力,真是把我氣得半死,有時候我覺得他才是爹。”

    有時候,你著急地不停催,他卻還在慢吞吞;你讓他自己收拾玩具,半個小時過後,一堆玩具還在地上;讓他在家不要玩大的電動玩具車,非要玩撞壞傢俱;兄弟倆玩耍,玩具分享,可卻總是搶弟弟的玩具……”

    為什麼你為了孩子好,說的是對的,說到口乾舌燥,孩子還是不聽呢?

    1你總嘮叨,削弱了話語力量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超限效應,關於它的解釋是這樣的: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說白點,就是:“要想說出的話有力量,就別嘮叨”。

    為什麼孩子到了幼兒園裡都服服帖帖?因為老師的指令乾脆堅決,從不拖泥帶水。越是冗長、繁瑣的指令,越沒有執行力。

    同樣是批評孩子沒洗手就吃飯,一種方式是:你看看,一點記性也沒有!上次就跟你說不洗手不能吃飯,你還吃!不知道這樣很不衛生嗎?一點都不知道講衛生嗎?你這樣很多細菌會跑到肚子裡去,你知道嗎?

    另一種方式是:5分鐘後,你要洗好手然後坐到飯桌前來吃飯!要不然這一週都不許看電視。

    對比一下,那種方式效果好呢?

    2你總威脅,說狠話又做不到

    面對固執不聽話的孩子,用“狠話”威脅他們,這事兒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是輕車熟路:“再不走,就把你一個人扔在這裡”、 “再這麼瘋跑,以後再也不帶你出門”、“再敢頂嘴就把你的屁股打爛”……

    “狠話”一飆出,孩子立刻就有所收斂,比我們blablabla的勸說半個小時都“有效”。

    但是,這個“大招”有“後遺症”。使用的越頻繁,失效的也就越快。就好比「狼來了」的故事,一次兩次能行,用多了就喪失威信。

    當我們第一次威脅孩子的時候,孩子確實很害怕,會表現得很老實、很聽話。可是次數多了之後,孩子就會習慣,就會對你的威脅毫不在乎。

    3你總批評,自己也沒做到

    孩子犯錯,不採取暴力解決,而是耐心的努力溝通;孩子不講衛生,先從自己做起,每天將房間打掃的乾乾淨淨;孩子不愛看書,每天堅持大量閱讀,努力營造學習氛圍……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的去幫助孩子改變,鼓勵孩子改變。

    有句話說的很好,三等父母用拳頭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為管孩子。身教重於言傳,你要做孩子最真實最親密的榜樣!

    作為父母,想要讓孩子聽得進你的話,就得耐下性子,尋求有效的切入點和表達方式。養孩子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越急越沒有效果。越吼孩子,孩子就越不聽話。

    一要不打擾孩子。家長要知道該何時叫孩子,要細心觀察孩子在做什麼,儘量在孩子活動間隙時和他溝通。

    二要想辦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停下手裡的事情,看著你,這時再和他講。否則,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中,真的會沒聽見你的話。

    三要少嘮叨。家長平時少說,有重要情況,談一次話,完整透徹地講清楚,不要把一句話反覆重複。

    四指令要具體。給孩子的指令,必須讓他知道你希望他具體做什麼,比如,不說“你應該整潔一些”,而說:“現在把自己的桌面收拾一下,然後我們好做手工。”

    五指令不帶負面情緒。指令不要是抱怨、指責,不帶負面情緒。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是在被別人指責批評時,他一定更加不會願意去聽從;因為他的心理能量此刻都用在“防禦”你的“攻擊”上了。

    六讓孩子學會複述你給孩子的指令。有時,給孩子指令後,需要讓他複述一遍,以確認他真的聽到並理解。有時孩子沒有按照大人的要求做,並非他成心在抵抗,只是因為他年齡小,聽知覺能力還比較弱;他的大腦還不能很好地加工處理聽到的資訊,就是說,他的確“聽”到這些聲音了,但他的大腦並未真的理解並記住你的具體指令。

    七要耐心等待反饋。下指令後,給孩子一些時間。很多家長的做法是,看到孩子沒有即刻反應,馬上發出第二道令箭,然後一道緊似一道,火力迅速升級,不一會兒就硝煙瀰漫。

    九要儘量把事情交給孩子自己管理。當你喊不動孩子時,要反思,是否對孩子指令過多、控制過多。如果我們能給孩子自主權和空間,鼓勵他自己判斷、自己選擇、自己決定,把屬於他的事情交給他,只在真的需要你的意見和提醒時才出現,那麼,你的意見和提醒,將會得到更多的尊重。

  • 8 # 張夢飛

    漫漫的說漫漫的勸給它任性妄為的機會,然後問他任性妄為夠了沒?微笑面對要說夠了就好好對他,要說沒夠直接屁股狠打別在慣了。

  • 9 # xiang養生

    人都是要聽好聽的話,你可以用表揚的方式讓他聽你的話,這樣他容易改變,我家的小孩就是這樣改變過來的。之前都是打的,後來看不行,我們就表揚他,這樣他自己慢慢的就自己改變過來了。

  • 10 # 8爪媽媽

    語言能力包括看、聽、說、寫,是人類獨有的高度複雜性神經動作。大腦有處理聽覺、發音、詞彙認知、語言組織等功能區,透過神經組織這些功能區,必須和身體感官取得緊密配合,否則會影響語言能力的發展。

    舉例:汽車的線路出現問題,造成喇叭不響,呈現在問題表象的是喇叭不響,但問題的實質是線路沒有輸通,所以,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除了語言器官本身受損外,大部分原因,來自於感覺統合不足引起的,感覺統合是我們人類一切能力的基礎。

    通常語言發育不良的表現有:

    1.孩子說話晚,部分兒童會有目光不對視現象

    2.發音不清,大舌頭

    3.發音困難,發音不準

    4.說話結巴,不流利

    5.說話吃力,

    6.文不對題,詞不達意

    7.對別人的問話喜歡重複,

    如問:你吃飯了嗎?兒童重複回答:你吃飯了嗎?

    如果家長髮現孩子有以上語言上的問題,先不要過於著急焦慮,語言發展遲緩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

    一般來說像剖腹產兒童、爬行不足、過早使用學步車,父母過度包辦,嘴部肌肉缺乏鍛鍊等等方面都會引起。

    所以,如果孩子在三歲前總是自言自語,說一些聽不的話,並且伴隨著目光的不對視,家長就需注意了,因為三歲通常進入了語言的蓬勃發展期,如果此時孩子在語言上仍表達不好,往往是感統失調,導致前庭發育不良,從而影響語言。

    專家指出,針對這部分孩子,家長主要做兩方面的干預,簡單來說就是:

    一、加強身體鍛鍊

    以下是幾個感統訓練簡單易行,並且非常有效,建議在家可以進行嘗試!

    1.手抱大型物擋住視線還能走至少3米遠

    訓練目的:改善孩子的身體控制及平衡能力

    2.兩眼睜開或閉合,雙臂伸直(或交叉胸前)單腳站立5秒

    訓練目的:身體的協調和平衡能力。

    3.袋鼠跳

    訓練目的:強化前庭刺激,控制過敏資訊。

    訓練要求:孩子站在袋中,雙手提起袋邊,雙腳同時向前跳。

    4.走馬路沿或是平衡木

    訓練目的:訓練平衡力

    5.跳躍

    訓練目的:促進兩側協調及前庭刺激

    6.拍氣球

    訓練目的:手眼協調能力,動作的協調能力

    二、日常引導

    1.發音功能的訓練:

    吹汽球,伸舌頭,舔上下嘴唇轉圈,模仿動物發出的聲音,平時多注意對咀嚼的訓練,不要吃切的過於細碎的食物,

    2.聽覺訓練

    叫孩子的名字,看他的反應

    3.視覺訓練

    指出身體部位,重複,頻繁,

    發指令拿東西,讓孩子接受、熟悉指令,而這個過程是對聽力,視覺,觸覺,注意力,記憶力的綜合訓練.

    4.表達能力訓練

    小貓怎麼叫,汽車怎麼叫,讓模仿動物的叫聲,和孩子互動,

    在遊戲中,讓孩子把感覺和需求說出來!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感統訓練是對有問題的孩子做的訓練,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統對孩子的身心發育都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感統的理念是讓孩子開心快樂地去玩所有的活動,幫助孩子感覺統合成長,進而幫助孩子的自信心,成就感,動作發展,情緒,注意力等的成長。

    提高身體協調能力,讓整體得到改善,也就是說:語言出現問題,往往不是語言的本身,而是身體感覺統合出現問題!

  • 11 # 北京仁愛堂中醫客服曾祥苗

    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瞭解、欣賞、讚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記:讚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後。

  • 12 # 檸檬心理講堂

    為什麼孩子屢教不改?

    我們先要培養孩子的內部動機,讓他們自己形成內部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是透過外部對他們的強化或者懲罰約束他們來做事情。

    心理學上關於孩子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轉換,有這樣一個好玩的故事,一群孩子天天在一位老人家門口嬉戲打鬧,到這老人天天休息不好,老人先是對孩子好聲講,勸孩子們無動於衷,再就是對孩子們大聲苛責,孩子們反而越吵越兇。於是老人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給孩子們金錢獎勵。他對孩子們說,如果他們每天都來吵鬧,就每天給他們一塊錢,就這樣孩子們每天都到老人家門口大聲喧譁,還有錢,他們就非常的開心。但是老人只給了他們一個星期的硬幣,第二個星期就沒有了,孩子們感到非常的沮喪,心裡想我天天來吵你就不給我獎勵了,那麼我們就不來了。之後老人非常滿意的看著孩子們離開,他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

    故事中的老人就是運用了心理學中的一個技巧,他將孩子們喜歡吵鬧的內部動機轉換,為了為金錢獎勵而去吵鬧的外部動機。當外部強化物金錢撤銷時,他們就會失去了外部動機,就不會再出現吵鬧的行為了。

    其實我們要把孩子的外部動機轉化成內部動機,讓孩子們自然而然的做某些事情!

  • 13 # 檸檬心理講堂

    為什麼孩子屢教不改?

    我們先要培養孩子的內部動機,讓他們自己形成內部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是透過外部對他們的強化或者懲罰約束他們來做事情。

    心理學上關於孩子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轉換,有這樣一個好玩的故事,一群孩子天天在一位老人家門口嬉戲打鬧,到這老人天天休息不好,老人先是對孩子好聲講,勸孩子們無動於衷,再就是對孩子們大聲苛責,孩子們反而越吵越兇。於是老人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給孩子們金錢獎勵。他對孩子們說,如果他們每天都來吵鬧,就每天給他們一塊錢,就這樣孩子們每天都到老人家門口大聲喧譁,還有錢,他們就非常的開心。但是老人只給了他們一個星期的硬幣,第二個星期就沒有了,孩子們感到非常的沮喪,心裡想我天天來吵你就不給我獎勵了,那麼我們就不來了。之後老人非常滿意的看著孩子們離開,他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

    故事中的老人就是運用了心理學中的一個技巧,他將孩子們喜歡吵鬧的內部動機轉換,為了為金錢獎勵而去吵鬧的外部動機。當外部強化物金錢撤銷時,他們就會失去了外部動機,就不會再出現吵鬧的行為了。

    其實我們要把孩子的外部動機轉化成內部動機,讓孩子們自然而然的做某些事情!

  • 14 # 真善美M

    很多家長不懂得如何跟孩子說話、聊天,無法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首先可以嘗試先從“別人談起”,這可以是一個很好的聊天方法,從“別人談起”是一個很好的聊天方法.在聊天過程中,我們就能窺見他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對同學的行為有什麼樣的看法,然後瞭解孩子在我們看不見的時候,是用什麼樣的身心狀態去處事.

    保持中立的語調、同理感受他的感受,往往可以讓你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瞭解他的需求,進而幫助他解決困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三種菜不能放蠔油空心菜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