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炒米視角

    其實一早把清朝放到明初的情況下,清朝未必能做得比明朝更好。

    清朝光收服一個準噶爾部,就花了3代人70多年時間。而明朝開國的時候,元朝已經統治中原90多年。朱元璋用了3年時間就把元朝的勢力趕出了中原。隨後明初50年時間裡,把北元打成了三部,多次實施縱深打擊。

    明朝中後期對蒙古的主要政策是扶持打壓。利用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之間的矛盾,保持一個微妙平衡。

    而清朝得以控制蒙古,實際上還得拜明朝所賜。

    明末的時候,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崛起,有意統一蒙古,再次恢復祖上榮光。是明朝給予了強勢打壓,最後反而讓皇太極摘了桃子。

    林丹汗死後,他的福晉們紛紛帶著家產嫁給了後金的貴族。多羅大福晉囊囊(名娜木鐘)是帶著林丹汗的遺腹子和傳國玉璽嫁給皇太極的。

    正是因為有傳國玉璽,皇太極才有據立國的。也就是說後金起家,一大半資本實際上就是蒙古的。

    《大明風華》裡傳國玉璽背朱棣收繳了,實際上就是為了圓當初一個沒有實現的遺憾。當然這個傳國玉璽後來乾隆鑑定是假的,是忽必烈死後,伯顏在元大都買的;不是和氏璧做的那塊,那塊後唐的時候就失傳了。

    所以皇太極對蒙古各部而言意味著他才是蒙古人的大汗。以至於後來滿清的皇帝在名義上是蒙古的天可汗。

    滿蒙不分家,聯姻幾百年。清朝皇室娶蒙古女人,皇室格格下嫁蒙古各部。清朝皇帝還要時不時跑到蒙古大草原去搞“木蘭秋禰”,其實就是一邊給蒙古各部炫耀武力的同時,又實行懷柔的意思。

    所以噶爾丹、羅布臧丹津等搞事情,實際上他們也需要先內部統一,打的還是蒙古內部各部。但是康熙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出兵。因為他才是蒙古的天可汗,他出兵自然也會得到蒙古其他各部的支援。

    當然清朝入關以後,避免腹背受敵,更重視實質性地弱化蒙古。

    也就是在蒙古各部大力推廣黃教,著就導致可很多蒙古青年有事做了,去唸經當和尚。這樣一來,年輕人的戾氣就會少很多,就會安分很多。

    明朝在這些外交籠絡手段上比不上清朝。最關鍵的是有矛盾發生後,除了打,沒有其他解決途徑。

    明朝不和親,不納貢,不談和,那就只能打唄!

  • 2 # 追逐歷史的光

    對於這個問題,應該從民族性質、生活習慣和當時的國際形勢來考慮。

    蒙古是遊牧民族,一個“遊”字貫穿始終,雖然明清兩朝都擊潰過蒙古統治政權,但面對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先來看看明朝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七月,明將徐達等率軍攻佔大都(北京),惠宗北奔上都(錫林郭勒盟)。

    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常遇春、李文忠攻佔上都,惠宗北走應昌(今赤峰附近)。

    天元十年(1388年)三月,率師十五萬北進。四月,到捕魚兒海(今貝爾湖),奔襲北元汗帳。

    至此,蒙古政權被推翻。而明朝也面臨了對蒙古的統治問題。

    首先,不能放任不管。歷史可以證明,一旦放任蒙古人繁衍,不出十年,草原上就會出現一個新的政權,所以必須加以控制。

    其次,明朝無力對蒙古進行直接統治。前面我們說過,蒙古是遊牧民族,如果對他們進行圈禁,他們隨時可以逃離。在農耕區,只要在交通要道建立城池,編戶齊民,統計耕地,就可建立起基層稅收、團練體系。但在牧區,各部落逐水草而遷徙,即使能被禁錮一時,但人可以逃亡,反正牧場到處都是。

    第三,沒有外力影響。當時的戰場上主要是漢族與蒙古族之間的戰爭,沒有外力影響,這與清朝時面對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下面說清朝的時候會詳細講解。

    所以,明朝只能對他們進行間接管理。修長城,建立貿易,對蒙古部族進行分封。

    修建明長城,進行戰略防禦,在邊關安排軍隊防守;同時建立貿易體系允許對明稱臣的部族與明朝進行互市,開展貿易,從經濟上對其進行控制;對蒙古各部進行分封,從內部瓦解權利組成,防止出現大的集中政權。

    三項措施一定程度上對蒙古進行了控制,在大多數時間保持了邊境的安寧,但在明朝實力逐漸衰弱後,還是引起了蒙古對中原的覬覦。

    再來看看清朝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

    天命四年(1619年),後金在遼河大敗喀爾喀蒙古軍,俘獲喀爾喀、扎魯特的多位頭領。

    天命十一年(1626年),後金徵巴林部、扎魯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歸。

    天聰元年(1627年),柰曼、敖漢二部歸附後金。次年,喀喇沁部歸附,之後,扎魯特部歸附後金。

    天聰四年(1630年),四子部落、阿嚕科爾沁部歸附。

    天聰六年(1632年)翁牛特部歸附。次年,茂明安部、烏喇特部歸附。

    天聰八年(1634年),林丹汗病死於大草灘,察哈爾、克什克騰部眾相繼歸降。

    次年(1635年)四月,察哈爾部滅亡。鄂爾多斯部、歸化城土默特一併歸降。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漠南蒙古各部王公臺吉來盛京朝覲,奉皇太極為蒙古大汗。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大清諧音“代青”,蒙語可解“勇士”)

    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女真族(滿族)與蒙古族都是遊牧民族,有些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這為女真族同化蒙古打下了基礎。

    第一,承認蒙古帝國的合法性。在清帝登基的同時,承認蒙古的汗位,得到了蒙古各族的認可。

    第二,奉黃教,籠絡蒙古各部的宗教勢力。從文化上認可蒙古,達成文化共識。

    第三,建立盟旗制,設立蒙古八旗。樹立蒙古的貴族身份,清朝皇后多出於蒙古。

    第四,沙俄對於蒙古的入侵。康熙時候,沙俄就佔領了蒙古以北。蒙古人被清朝和沙俄全方位包圍著,無法像明朝時一樣可以戰略轉移,無處可逃之時,投靠與自己相近的女真人,成為最好選擇。

    至此,蒙古徹底歸附於清朝,再也沒有形成新的政權,或者說清朝就是他們新的政權,畢竟,已經被同化了。
  • 3 # 這個歷史很正

    明朝在中前期實際上是控制了漠南蒙古,但是卻沒有控制漠北蒙古。雖然在名義上是漠南蒙古受明朝皇帝冊封,但是實際上明朝也沒有對漠南蒙古形成一個比較強力的控制。將蒙古劃分成漠南和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根本就沒有被明朝控制而且對於漠南蒙古的控制也不算很強。那麼分別來分析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

    首先,先來說說漠南蒙古。

    從洪武到永樂,明朝與漠南蒙古之間的戰爭持續了有八十多年,而且始終保持著進攻的姿態,而且一度打到了塞北(現今貝加爾湖流域),徹底斷送了元朝復辟勢力的可能,朱棣犁廷掃穴般的五次北伐漠北,還在蒙古族的聖地翰難河設立了翰難衛。

    在明朝長達一個世紀的高強度的征服裡,漠南蒙古歸附,漠北蒙古遠遁北方草原。

    但是處於實際情況的考慮,蒙古地區無法耕種,而且天氣還異常寒冷,所以無法施行人口政策。最終還是朝貢政策,透過扶持漠南蒙古完成對明朝邊疆的保衛。

    其次,明朝沒能控制漠北的根本原因在於並沒有沒有足夠的實力去進行征服戰爭,而且漠北蒙古對明朝的邊疆威脅較小。

    漠北蒙古遠離明朝邊界,而且中間還夾著一個漠南蒙古,所以無論是漠北蒙古向南下還是明朝向北伐都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由此也就導致漠北蒙古對於明朝邊疆的威脅較小,所以明朝也不會去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先不說遠征漠北,白白浪費了明朝龐大的國力,從軍隊出征附帶的龐大的後勤,上千公里的戰線,託都能拖死明朝。而且就算北伐漠北取得了勝利,這塊土地對於明朝一如同雞肋一般,甚至還會便宜了漠南蒙古,給予漠南蒙古崛起的機會,所以明朝時無論如何都不會率兵去攻打漠北蒙古。

    當然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漠北蒙古沒有率兵進犯明朝。畢竟明朝可是號稱:“不和親、不納供、不割地、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所以漠北蒙古要是招惹明朝的話,那就是直接開戰了。

    清朝實際上也就是控制了漠南蒙古,對於漠北蒙古亦是鞭長莫及。清朝對於漠南蒙古的控制主要就是滿蒙通婚政策以及劃分蒙古各部落之間的活動範圍,幾乎就限制了蒙古部落得以繼續壯大。

    所以終清一朝,清朝滅亡是外蒙古不還是脫離了清朝,只有內蒙古才是在清朝實際控制之下的。

  • 4 # 石板阿貴

    明朝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全盛時期的疆域也是很大的,對比明朝和清朝,雖然各有優劣,但是在領土方面,明朝遠遠比不上清朝。明朝全盛時期疆域雖然大,但對於西藏、蒙古的控制非常弱,甚至不如對藩屬國北韓的控制力強。

    也就是說,多數時期明朝實際控制的疆域也就是長城為界的內地十八省,面積大概350萬平方公里,跟今天的印度差不多。而清朝疆域最大時達到1300萬平方公里,幾乎是明朝的四倍。清朝對於西藏、新疆、蒙古的控制力是相當強的,蒙藏的活佛都需要中央朝廷的承認,才算合法。

    明朝實際控制的疆域面積比清朝小很多,這是為什麼?

    一,漢族的弱點。

    漢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中華文化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但是漢族和漢族王朝也有一些缺點。從秦漢到宋明,漢族政權在開疆拓土方面明顯不如從前積極。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後,宣佈了十五個“不徵之國” ,基本上涵蓋了漢族人知道的所有國家。朱元璋認為,遠征他國會導致勞民傷財,征服的地方文化習俗與漢人相差很大,難以永久控制。所以不如不去征服他國,治理好本土就可以了。

    朱元璋這麼做是很明智的,也是充分吸取了歷史教訓做出的決策。但是與清朝相比,進取不足,對後世有不好的影響。 女真人(滿族)本身就是少數民族,對蒙古、藏族等少數民族比較瞭解,也就能夠更好的統治他們。

    同時,清初滿族人只有不足五十萬人,統治人口眾多的漢族,非常需要同盟者,滿族蒙古藏族結成同盟來統治天下符合他們的共同利益。當然,名義上蒙古和藏族也是統治者,實際上權力還是集中在滿族人手中。

    沒有儒家的干擾。漢朝時,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才確立了統治地位。儒家一開始只是皇帝維護自己統治的工具,到了宋明時期,儒家就像一個宗教一樣,幾乎凌駕於皇權之上,成了文臣制約皇權的工具。

    皇權受到制約是好事,但是儒家文化天生就不主張擴張領土,把某些迂腐的道德價值看的很高,不利於領土擴張。

    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清初統治者的權力明顯凌駕於儒家之上,只是把儒家文化當做維護統治的手段之一,受到儒家的制約很小。所以在擴張領土上反而更務實更激進。

    清末,著名的頑固派,大學士倭仁提出“以禮義為幹櫓,以忠信為甲冑”來對抗西方。倭仁其實是蒙古人,可見儒家已經深入人心,影響了統治者的決策。

    維護合法性。清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漢人心裡對於它是很不滿的。清朝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處處要強調自己的權威和合法性。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統地位,清朝統治者在開疆拓土方面更有動力。畢竟,不論古今,擴張領土都是很大的功勞,滿清擴張了領土,也就有了很大的功勳,提高了合法性。

  • 5 # 大東北的小豆包

    顯然在對於蒙古人的問題上,清朝要比明朝的措施更多,更有效。

    明朝對於蒙古人的政策過於簡單

    明朝前期以打為主,進行武力打擊

    明朝前期,國力強盛,朱元璋、朱棣都是對於蒙古強硬用兵,朱元璋在南京稱帝之後,派出徐達等人進行北伐,將蒙古人趕出北京,而後又相繼對遼東、陝西、雲南用兵,將這些地區收歸明朝版圖,後來朱元璋為了消除蒙古人的威脅,派出馮勝、藍玉遠征蒙古人,將蒙古人打得大敗。並造成了蒙古人分裂成了瓦剌和韃靼。

    朱棣在靖難之役後,更是對蒙古人持續用兵,朱棣時期為了一勞永逸的解除了蒙古人的威脅,曾先後五次遠征蒙古,給予瓦剌和韃靼人重創。

    朱棣親征蒙古

    不過明朝解決人了蒙古人了嗎?沒有,由於蒙古人遊牧民族的特性,明軍即使取得輝煌戰果也不可能徹底的完全的消滅,而一旦讓蒙古人有了緩衝時間,他們很快就會聯合眾多部落卷土重來,而蒙古人天生就是騎兵兵,他們武力恢復速度要比漢族快得多。

    朱棣死後不到20年,到了他重孫子朱祁鎮在位期間,蒙古人重新崛起,曾經被朱棣大敗的瓦剌人在也先的帶領下在土木堡之變擊敗並俘虜了朱祁鎮,還包圍了北京,要不是有于謙等人,此時的明朝就要遭遇當年北宋靖康之變的命運。

    土木堡之變被蒙古人俘虜的朱祁鎮是朱瞻基的兒子。

    明朝中後期依靠長城防線進行防守,併兼之以互市貿易

    土木堡之變後,明軍很少主動出擊蒙古人,代之以修建長城防線,進行防守。今天我們看到的長城大部分是明長城,都是明朝為防備蒙古人所建。

    而由於明朝的經濟和技術水平要遠高於草原,蒙古人雖然驍勇善戰,但是他們無法制作自己所必需的生活和生產資料,甚至連鐵鍋等都需要從明朝進口,而明朝的茶葉、瓷器也是草原人所必需的。因此明朝在對蒙古人進行武力防守的同時,也對親近的蒙古人開放互市貿易,以此來制約蒙古人。

    而在政治上,雖然明朝也對於順從的蒙古人進行封王,但是顯然蒙古人和明朝人都彼此存有極深的戒心,關係並不牢固,同時明朝對於蒙古人堅持不和親、不聯姻,也沒有透過這種婚姻關係來加強融合,結果明朝和蒙古人始終勢同水火。

    從明朝建立到滅亡,事實上一直都沒有能夠解決蒙古人問題。

    清朝對於蒙古人的策略則豐富得多。

    在滿清崛起之前的遼東以北地區,雖然女真勢力長期存在,但是更長的時間裡,是蒙古人強過女真人,這也是為何在努爾哈赤起兵以前,威震遼東的李成梁的作戰目標一直是蒙古人。

    對於蒙古人,滿清則是策略非常的豐富:

    一是又大又拉打撫結合。

    對於蒙古人的強者和不順從者,滿清的打擊毫不留情,比如對於蒙古人的名義上的合法統治者林丹汗,滿清進行殘酷的軍事打擊,林丹汗逃跑之後,還進行遠端追擊,丹汗所在察哈爾部當時的勢力原來在今天的赤峰一帶,但是後來滿清連續打擊,後來林丹汗病死在青海。而康熙時期察哈爾部再次謀反,又被清軍幾乎全部落滅門。

    而對於蒙古人中不順從的準格爾部,滿清更是堅決打擊,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數十年戰爭,終於滅掉準格爾部的。

    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

    不過對於順從的蒙古人,滿清的待遇十分優厚,無論是前期的科爾沁部和後來的喀爾喀蒙古諸部,以及乾隆時期從沙俄回國的土爾扈特部都被清朝進行很好的安置。

    二是清朝對蒙古人進行廣泛的聯姻

    聯姻是一個古老政治聯合方式,漢唐時期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長期進行政治和解的一種重要方式,而這種方式宋朝和明朝沒有使用,而清朝到時用的如火純青,在清代長期規定滿漢不得通婚,但是卻十分鼓勵滿蒙聯姻,不僅滿清的格格們大量的嫁入到蒙古貴族,而蒙古貴族的貴女嫁入清朝皇宮也十分的常見,比如著名的孝莊皇太后就是科爾沁蒙古人。而透過頻繁的聯姻,清朝加強了對於蒙古人的控制。

    青史留名的孝莊太后就是科爾沁蒙古人

    三是清朝對於蒙古人的分封制度。

    清朝建立起對蒙古人的統治以後,在加強聯姻的同時,還對蒙古部落頒佈了類似於漢武帝“推恩令”的分封制度,將原來幾大蒙古部落打散,轉而分封了一大批蒙古郡王和鎮國公,結果草原上遍地是王爺和公侯,大部落的勢力被削弱,而這些被清朝封王封侯的蒙古人對清廷也更為忠心。

    四是清朝蒙古人的諸多限制

    除了鎮壓、拉攏、聯姻和分封外,清朝還對蒙古人進行嚴格的限制,嚴禁蒙古人學習漢文化和與漢人進行正常的交流,進入漢地,嚴禁蒙古人使用漢語,蒙古人的文書必須使用蒙語和滿語,採取眾多措施讓蒙古人愚昧落後,保持著清朝的愚忠。

  • 6 # 火器工坊

    因為雙方採取的方式有著些許的差別。

    明朝面對的蒙古人主要是漠南蒙古,對蒙古人往往是透過戰爭征討,打服了人家之後讓蒙古部落臣服,之後搞冊封。

    也就是說,蒙古和大明和平的時候,大明就冊封蒙古,雙方搞馬市互貿;雙方發生矛盾的時候,就直接開幹。兩者之間的交流僅僅是停留在表面而已。

    不過清朝在處理蒙古問題上就要高明的多。

    第一:和親。一直以來,清朝的皇室都會要求皇子迎娶蒙古的郡主。尤其是科爾沁部落,自從後金和科爾沁聯手了之後,清朝的皇室成員就一直在同科爾沁通婚。比如著名的孝莊皇太后,就是科爾沁蒙古人。

    有了和親這層關係,從名義上來說,就把蒙古和清廷綁成了一家人。

    第二:武力征服。光是和親自然沒用,要想讓人家臣服你,那就必須有強大的武力。在整個清朝的統一戰爭中,清帝國透過一次次的戰爭征服了各個蒙古部落,將漠南、漠北、準格爾地區的蒙古統統收入囊中。此外,清朝還獲得了大元的傳國玉璽,從名義上獲得了統治蒙古的權利。

    第三:控制思想的草原減丁。這點不同於明朝和金國的武力征討,因為單純的屠殺政策只會激起更強烈的民族仇視。而大清則不然,他們瘋狂的給蒙古人推銷藏傳佛教,讓蒙古人的思想被清政府控制,達到所謂的愚民政策。

    具體說來就是採取全面保護、利用、獎勵喇嘛教和"以政護教","以教固政"的政策,使喇嘛人數急劇增加,寺廟星羅棋佈,形成"喇嘛眾多、寺廟林立"的局面。

    如此一來,很多蒙古人會去當喇嘛,從而放棄生育的權力。上層的喇嘛又會剝削下層的牧民,使得底層牧民的仇恨點只會針對蒙古高層。

    這也是大清能夠控制蒙古最重要的原因。而這點也是大明沒做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利息費用一覽表怎麼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