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sunjin6278

    其實陳壽說諸葛亮軍事不行,也有挾仇報復的意思。蜀漢弱小,尤其經過漢中戰役和彝陵之戰,蜀漢軍力大減,在當時總兵力不過十萬,蜀漢人口也不過七、八十萬,除去防守各處隘口士兵,諸葛亮北伐軍隊頂多五、六萬。正因為兵源奇缺,諸葛亮打仗首先考慮的是士兵少傷亡,因此諸葛亮用兵謹慎,不出奇兵,不打無把握之仗,這就是陳壽所說,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另外,陳壽父親因用兵失誤被諸葛亮責罰,自有怨言,回到家一定怨恨諸葛亮不會用兵,對其責罰不當。陳壽也就在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父親受罰,是諸葛亮不會用兵所致,因此在寫《三國志》時,極顯諸葛亮治國之才,而貶低其用兵之能,以此否定諸葛亮征伐之功,以洩父親受罰之仇。再者就是陳壽身處西晉王朝,自然不敢在軍事上實事求是地過高書寫諸葛亮北伐軍事才能和成績,那樣要置西晉開國之祖司馬懿於何地?

  • 2 # 歷史研習社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為劉備創立蜀漢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劉備去世後,又輔佐後主劉禪。但諸葛亮一生所致力於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卻一直未能實現,最終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自從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間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了多次戰爭,次次都以失敗告終。人們不禁要問,為何聰明的諸葛亮的北伐曹魏會屢戰屢敗呢?(《三國無雙》諸葛亮的形象)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打的就是後勤,而後勤除了戰前的準備和戰時的調配外,還要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作為支撐。魏蜀吳三國之中,蜀漢的實力最弱。蜀漢政權雖有“天府之國”的蜀中地區的富庶,但跟三國中另外兩國相比,差距仍然太大。根據史書記載,蜀漢在關羽失荊州後,僅僅保留益州一個州,為三國中領土最小的國家。在蜀漢滅亡之時,統計蜀漢共有總戶數三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左右,擁有總兵力約十萬人。而諸葛亮的對手曹魏擁有人口四百四十三萬,兵力多達六十萬人。魏蜀兩國實力相差懸殊。

    在古代歷史上,也有許多名將能夠以較弱的實力,以小博大,最後取勝的。劉邦戰勝強大的項羽,曹操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這些都是先例。那麼諸葛亮在領導實力較弱的蜀漢,能否有機會打敗曹魏,興復漢室呢?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請自己出山之時,就在《隆中對》中分析了天下大勢。其中分析出劉備一方若想以弱勝強打敗曹魏,只有等著曹魏內部生變。但在諸葛亮北伐之時,曹魏君臣上下一心,並沒有空子給諸葛亮鑽。蜀漢的自然地理環境,也是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之一。蜀漢佔據的益州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區域。益州周邊是崇山峻嶺,中間是成都平原,李白曾用“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詩句形容益州。因此從益州難以調集大軍出擊。諸葛亮本身雖然是傑出的政治家,但他並不善於領兵作戰。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給劉備規劃的北伐道路,並沒有讓自己領兵出擊。在劉備以及關羽、張飛等名將去世之後,蜀漢已無多少可用的將才,只有諸葛亮親自領軍。與諸葛亮多次交過手的司馬懿曾這樣評價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意思是說諸葛亮在統軍打仗方面不知道權變。在瞬息萬變的戰爭中,如果不會隨機應變,將會貽誤戰機,遭致失敗。總的來說,諸葛亮北伐就是一場不合天時(曹魏內部君臣上下一心)、地利(益州不利於調集大軍)、人和(蜀漢實力較弱,諸葛亮非將帥之才),自然就屢戰屢敗。參考文獻: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國》陳壽:《三國志》張豈之:《中國歷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

  • 3 # suncg123

    表面是大多人認為的“國力不足”,實際本人認為本質是由“國力不足”所受到限制的戰略思想不足,而這個思想的構架一直沒有避開國力不足的缺陷另闢蹊徑。具體來講,西蜀北伐是舉國戰爭,曹魏抵抗僅是區域性性戰爭!區域性性戰爭對曹魏整個國家來說,戰與不戰、戰勝與戰敗、被動防禦或主動反擊等等,其迴旋餘地更大,可由曹魏視具體情況作出對策,也允許曹魏在某些戰場上出錯,例如被下三城。而發動戰爭的西蜀僅有戰必勝一條路可走,如此,則各個環節不能有絲毫漏洞,有則牽一髮而動全身,有則敗。例如李嚴的軍糧延誤、陳倉受阻於郝昭、馬謖的街亭失手等等僅僅只是西蜀整個戰爭中的某一個環節,卻一敗導致全域性被動。所謂“叫花子與龍王鬥寶”,安有不敗?這就是由“國力不足”所受到限制的戰略思想的僵化。戰前,在政治上,孔明應當花大力用兩年時間組建培訓多股信仰堅定,作戰勇敢的川人小分隊,對後方小分隊家屬做好優越的生活扶養(這比花兩年準備一次北伐並實施戰爭的成本小得多),在軍事上,等待全面開戰的機會,在經濟上提早屯田生產積累資源。如此,再花兩年,向曹魏後方地帶派駐小分隊長期割據或襲擾(可選徐、淮曹魏力量相對薄弱且於東吳相對較近的地區)。充分做“眼”。這樣或許還可以以小博大,曹魏已佔“外勢大場”,西蜀僅“三三一角”,再不早點在對方“大場”內“打入”一搏,僅靠“三三”根據地按部就班的“跳”、“爬”,何來翻盤?!

  • 4 # 西安數碼軍

    第一次:(祁山)諸葛亮生動擊西,趙雲成功騙得曹真主力,然後諸葛亮真正的主力出祁山,三郡響應。然後因為馬謖的原因,街亭失守,功敗垂成。 第二次:諸葛亮攻打陳倉,當曹真的主力來到陳倉,諸葛亮撤退。王雙追擊,被諸葛亮設計斬殺。 第三次:幾乎在諸葛亮撤退的同時,陳式部奪取武都陰平。諸葛亮自己的部隊卻出現在建威,把郭淮逼退。 自衛反擊:曹真伐蜀漢,諸葛亮派遣魏延入羌中,在陽溪大敗郭淮,魏延因此進封南鄭侯。曹真退軍。 第四次(祁山):諸葛亮北伐的對手變成司馬懿,成功割取上圭小麥,又在滷城把司馬懿打的丟盔卸甲,然而由於李嚴的假情報,諸葛亮被迫撤退。司馬懿派遣張郃追殺,結果又被諸葛亮設計反殺。 第五次:諸葛亮一路追殺司馬懿到渭水南岸,可是司馬懿避而不戰,諸葛亮送司馬懿女人衣服,司馬懿“千里請戰”。諸葛亮積勞成疾去世。司馬懿追殺,然後楊儀“反旗鳴鼓”,司馬懿不敢追擊。留下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話!

  • 5 # 平安丶喵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以上擷取隆中對

    我認為“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是至關重要的

    打仗建國都要取得民心,民心所向大事可成。諸葛亮去打魏國,魏國老百姓不堪魏國酷刑,每每攻城,百姓必開門響應,諸葛亮還怕伐不了魏?

    但是魏國管轄的百姓並無此舉,也說明魏國管理的不錯,劉備稱王后,蜀漢雖為失民心,但也未得民心,在沒有全國民眾的支援下,蜀漢伐魏本是以小博大,是很難打的。

    其二,打仗也是拼人口和人才的,在三國以成定型的情況下,蜀漢僅一洲之地,跟魏國比發展肯定是比不了的,至於人才,劉璋拿不下張魯,劉備輕易拿下了劉璋,是說劉璋無能?還是沒有能人猛將?我覺得都是有點的,益州本土發光發熱的人才真的不多。劉備生前的能人異士都來自不同的地方,劉備死後,慕名而來的人才更是少,因為諸葛亮雖然名氣大,但不是王,劉禪更是無王之雄略。

    諸葛亮在未得民心,人口人才財產上都沒有巨大優勢的情況下,打硬仗是很吃虧的,死一點人才,就真的少一點人

  • 6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諸葛亮謹守承諾,忠心為主,一生竭盡全力地北伐,以求平定天下,復興漢室。之所以七伐曹魏都失利,主要原因是當時形勢左右了一切。

    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隨後他下山後,輔佐劉備一步一步實現了這個目標。而他的終極目噹噹然是一統天下,而平天下必須首先要搬掉曹魏這隻攔路虎,因此,諸葛亮又順應潮流地提出了“聯吳抗魏”的戰略定位。這其中,荊州又是核心。只要佔據此戰略要地,聯吳有資本,伐魏有條件,可謂進退自如,立於不敗之地。

    結果,打破諸葛亮如意算盤的竟然是赫赫有名的英雄式人物關羽。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一意孤行地征伐吳國,隨著吳蜀彝陵之戰後,蜀軍精稅部隊幾乎殆亡喪盡,劉備也因此殞身白帝城。這兩件事對蜀國來說是傷筋動骨的。

    更為要命的是,聯合東吳共同伐魏也因此子虛烏有了。再加上繼位的劉禪昏庸無能,留給諸葛亮的現實是一個爛的不能再爛的爛攤子。

    沒有強大的國力做保障,沒有強大的軍隊做支撐,諸葛亮晚年儘管竭盡全力伐曹魏,其實他明明知道是“逆天而行”,是註定不會成功的。但他之所以還要樂此不彼,是因為早已調整了戰略部署:改以消滅魏國的伐魏為力求自保的伐魏。當時蜀魏強弱明顯,蜀國統一中原已是痴人說夢了,因此蜀國當時可做的是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如果守呢?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所以諸葛亮採取了以攻為守的辦法逐漸拓展邊疆地區,一方面想進一步加強控制蜀北戰略要地的控制,另一方面也證明自己為蜀國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

    同時,諸葛亮北伐時只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步步推進,能成功更好,不成功也要打出精氣神,也要打出蜀軍計程車氣來。因此,不採取魏延之謀,從子午谷出奇兵襲長安之計,畢竟,不成功便成仁,如果這次冒險之舉有出奇制勝的誘惑,但也有全軍覆沒的陷阱。而以蜀國的國力和兵力,顯然是經不起這個折騰和創傷的。而能讓蜀國存活的更長久些,這就是諸葛亮唯一能做的事。

    終上所述,諸葛亮北伐其實是註定不會成功的,他只是盡人事知天命罷了。

  • 7 # 崔浩暢談歷史

    諸葛亮北伐曹魏為何屢戰屢敗?

    我認為,應該從曹魏和蜀漢兩方面一起分析。

    從蜀漢方面分析:

    其一,蜀道崎嶇艱難,導致蜀軍伐魏萬難。

    蜀國偏居四川盆地和漢中等地,雖然對本國軍民而言,本國因周圍多山而易守難攻,但正因為山路蜿蜒崎嶇,所以本土軍隊要想攻出去,亦很難,這種難具體體現在:蜀軍兵出漢中進攻曹魏時進軍緩慢艱難,後勤糧草供應更是危險重重難上加難(諸葛亮養子諸葛喬就在運糧途中遇難身亡),從漢中送往魏境蜀軍的糧食數量、持續性等方面都很難保證蜀軍長期與魏軍較量,這導致諸葛亮在第二次、第四次北伐中均因糧食不足而被迫退兵;

    其二,諸葛亮用兵過於謹慎,處理軍務過於細緻操勞。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在用錯馬謖導致街亭失守後,蜀軍仍然還佔據著曹魏的隴西三郡,但不想弄險謹慎用兵的諸葛亮直接就宣佈全軍撤退,這樣不與魏軍正面較量就白白地將到手的土地讓出,本人認為甚為可惜,因為以後曹魏在隴西嚴加防範,諸葛亮再也沒有機會一口氣連下三郡,諸葛亮的謹慎導致他第一次伐魏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處理軍務方面,諸葛亮太過細緻入微,不懂得適當放權,以至於處罰二十軍杖的軍務,他都要親自裁定參與,這自然導致他軍務繁忙卻吃得少,長此以往,他不善保養的身體自然被繁重的軍務壓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就是如此積勞成疾病逝軍中的;

    其三,政敵掣肘。直到第四次北伐時,諸葛亮還沒有解決好他與第二託孤大臣李嚴的關係,這直接導致諸葛亮在與司馬懿的較量中穩居上風時,政敵李嚴公報私仇地謊報糧草不足進而拒送糧草,這直接導致諸葛亮無奈地糧盡退兵;

    其四,與東吳孫權夾擊魏國配合得不夠默契。諸葛亮的五次伐魏,只有第二次伐魏,諸葛亮是趁著吳將陸遜剛大敗魏國曹休大軍的良機趁虛而入的,然而蜀軍卻遇到了早已做好各項防守準備的郝昭;第五次北伐,確實是諸葛亮與東吳孫權聯合進攻曹魏的,但是,東吳攻魏的虎頭蛇尾及雙方資訊聯絡的不及時,導致吳蜀兩國難以有效地牽制魏軍,以致被魏軍從容地各個擊破。

    從曹魏方面分析:

    其一,魏明帝曹睿調遣及時,用人得當。面對諸葛亮第一次伐魏,曹睿派張郃攻打街亭,派曹真與趙雲對峙於斜谷,最終張郃攻下了街亭,曹真也擊退了趙雲;諸葛亮第二次伐魏,曹睿早就派曹真推薦的郝昭在陳倉嚴防死守,導致諸葛亮百變攻城仍收效甚微以致無奈地糧盡退兵;諸葛亮第四次伐魏,曹睿派司馬懿、張郃共同迎戰蜀軍,雖然張郃不幸戰死於木門道,但司馬懿的久拖不決戰略也確實證明是對付諸葛亮蜀軍、積攢軍功養寇自重的絕佳方略;

    其二,魏將張郃進攻有方,司馬懿防守得當。張郃攻佔街亭導致謹慎的諸葛亮全軍撤退,司馬懿嚴防死守就是不戰,導致諸葛亮屢屢糧食供應不足而糧盡退兵。

    其三,魏國應對東吳有方。曹休死後,曹睿任命名將滿寵都督揚州軍事,滿寵能夠與田豫協商後,科學地對東吳孫權的屢次進犯見招拆招,導致孫權多次進攻淮河流域卻再無驕人戰績,這保證了西線曹真、張郃、司馬懿能夠從容應對諸葛亮的屢次入侵。

    綜上所述,正是因為蜀漢和曹魏兩方的主客觀原因,導致蜀國因戰爭拖累而愈戰愈貧弱,導致魏國因為河北鮮有戰爭而可以不斷髮展經濟,實力開始大幅度超越吳蜀兩國,所以歸根結底,是兩國實力的不斷拉大,導致諸葛亮伐魏屢戰屢敗捉襟見肘、而曹魏的防守則大多數佔據上風且越來越得心應手。

  • 8 # 海星轉轉高

    諸葛亮北伐曹魏屢戰屢敗的原在於蜀漢在天時、地利、人和均存在不利因素,僅憑諸葛亮一己之力是無法改變的。

    先說天時,劉備集團在初創階段,中原核心地區已盡歸曹氏,江東次一級地區已由孫氏三代經營,誠不可與之交鋒,劉備集團只能退而求其次往西部蠻荒地區去尋求發展,造成蜀漢政權先天不足的局面。

    再說地利,赤壁之戰後,劉備獨吞荊州大部分地區,後從劉璋手中奪取益州,進佔漢中,關羽水淹七年,斬殺龐德,受降於禁,威震四海,風頭一時無兩。誰知月滿則虧,被孫權偷襲荊州得手,失去荊州戰略要衝的蜀漢,只能困守益州,無法在地理上分兵兩路北伐曹魏,使諸葛亮“隆中對”設想徹底破產,諸葛亮只能從漢中進討曹魏,難度可想而知。再加上蜀國地勢複雜,糧草運輸極為不便,使糧草不繼使的諸葛亮即使打勝戰了,也不得不無奈撤軍。

    最後是人和,蜀漢孤弱,人口數量只有曹魏的十分之一,兵力也是三國中最少的,夷陵之戰又使蜀漢政權元氣大傷,諸葛亮以此人口和兵力對抗十倍於己的曹魏,偶爾勝戰會有,但對大局毫無幫助,坐困益州,被消滅是時間上的事情了,諸葛亮所能做的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9 # 團團2017369

    小便這題目就有問題,諸葛亮北伐曹魏何來屢戰屢敗?截止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曹魏可曾佔領蜀漢一寸土地?在北伐過程中,蜀漢多次擊殺曹魏大將,而蜀軍大將無一損傷。蜀漢在戰爭中基本掌握主動權,而強大的曹魏完全處於被動挨打地位。蜀軍進則魏軍不敢戰,蜀軍退則魏軍不敢追。好容易追了兩回,張合,王雙兩將伏誅。張合可是三朝元老,五子良將之一!

  • 10 # 孟小春大白話國學

    我們在《隆中對》中可以看到:諸葛亮精心謀劃出了先“鼎足天下”,再恢復漢室統一天下的宏偉藍圖。 蜀漢政權建立以後,“鼎足天下”的戰略已經實現,天府之國的四川在諸葛亮的治理下,出現了鶯歌燕舞的繁榮景象。此時,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經實現了一半。

    但是,隨後的發展卻與諸葛亮的計劃相悖:荊州是得到了,但是是“借來”的。在荊州的用人問題上,諸葛亮卻又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不應該用“目空一切”、“恃才傲物”的關羽鎮守荊州。關羽橫眉冷對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給孫權來了一個“虎女焉能嫁犬子”,連面子上的和睦都無法維持了。此時“鼎足天下”的大局已經被破壞了。最終的結果是,關羽“水淹七軍”凱歌高奏的大舉北伐,東吳卻“白衣渡江”巧取了荊州,迫使關羽敗走麥城身首異地,丟了荊州不說,還折了一元上將。更可怕的是緊接著的連鎖反應,張飛死於非命,劉備被“火燒連營七百里”長眠於白帝城。此時,《隆中對》的偉大戰略就已經畫上了句號。

    最不幸的是諸葛亮攤上了一個昏庸無能的後主——阿斗,如果諸葛亮不想出一個萬全之策,不被奸臣害死,也會被昏君氣死,要是出現這種結果的話,諸葛亮也就不是人民心中的諸葛亮了。所謂萬全之策就是把國家的命運與自己的命運捆在一起,“恢復漢室,北伐中原。”就是一杆永遠不倒大旗。於是,諸葛亮在主觀和客觀條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在根本就沒有勝算的前提下,連年征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落得個千古流芳的美名。

    理性讀三國的人都能夠看出,諸葛亮北伐是十分勉強的,高舉“北伐”的大旗,卻屢敗屢戰,細細品三國的人,會品出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某種“默契”來。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謀略”高手。從表面上看是司馬懿“謀略”的水平不如諸葛亮,所以諸葛亮能夠在西城擺一個“空城計”,一把羽毛扇、一曲悠揚的琴曲就嚇退司馬懿的15萬大軍。如果我們更深層次的分析以後,會發現司馬懿和諸葛亮水平相當,“空城計”充其量是一對“謀略”高手旗鼓相當的平手對決。

    司馬懿再度出山,是在皇帝御駕親征,兵敗如山倒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用之的。司馬懿千里平孟達、奇兵奪街亭,一路凱歌高奏,已經建立了很大的功勳,但是,這些功勳是搶了皇帝曹睿的鏡頭和壓了奸臣的風斗建立起來的,此時,那些詆譭司馬懿的奸邪小人實力還很強大,他們兵敗如山倒,眼睜睜的看著司馬懿的“蓋世奇功”,他們對司馬懿的嫉恨只能是有增無減。這一點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不會不明白,深謀遠慮的諸葛亮更不會不明白。

    如果司馬懿一舉消滅了諸葛亮,將會是一個什麼結果?司馬懿將落得一個“卸磨殺驢”“兔死狗烹”的下場。因此,司馬懿非常明白:留下諸葛亮就可以大大提高他在朝廷中的分量,皇帝不敢輕易搬動他,奸臣們也不敢輕易招惹他,其好處會遠遠大於消滅諸葛亮。諸葛亮何等聰明,正因為他猜透了司馬懿的心思,所以他才敢大膽的實施“空城計”。

    因此,“空城計”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大“謀略”高手在過招,各自都心知肚明。高手過招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一旦說破就失去其精妙絕倫的精彩了,任隨後人去發揮演繹吧!

    諸葛亮火燒上方谷時,眼睜睜的看著司馬懿父子就要全軍覆沒了,忽然電閃雷鳴暴雨傾盆,又眼睜睜的看著司馬懿父子突出重圍,諸葛亮仰天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品三國至此,不禁要問:諸葛亮能夠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精通天文、地理、氣象的諸葛亮,在上方谷卻看不出天要下雨?究竟是老天爺放走了司馬懿,還是諸葛亮有意要放司馬懿一馬呢?

    從表面上看,諸葛亮北伐屢敗屢戰,而司馬懿又何嘗不是呢?每當戰局突變的時候,總能夠扭轉乾坤,最終以平局收場,打來打去,最終都是旗鼓相當。冥冥中好像能夠看出他們的某種默契。其實他們都清楚,誰都離不來誰。諸葛亮離開了司馬懿,不被昏君氣死,也會被奸臣害死;司馬懿離開了諸葛亮,恐怕就不是被趕回老家養老那麼簡單了。

    回答至此,諸葛亮北伐屢戰屢敗的原因,只是我的一家之言。絕對沒有貶低諸葛亮的意思,怪只怪諸葛亮生不逢時,遇到了一個昏庸無能的後主劉嬋。慶幸的是諸葛亮遇到了老哥們司馬懿,司馬懿成就了諸葛亮的千古美名,諸葛亮成就了司馬懿的豐功偉績。

  • 11 # 平安讀歷史

    戰爭的背後自始至終都是綜合國力的比拼,依靠單個人的聰明才智也許能夠在某一個戰役中取得勝利,但是想以此來扭轉整個戰局是很難的。三國時期,魏國無論是從人口還是財力物力,魏國對蜀吳兩國都佔據壓倒性的優勢。蜀漢偏居一隅,依據天險可以讓曹魏無法打進來,但是想殺出去爭霸天下非常困難。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最後都不得不撤軍,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漢地勢險要,利於防守,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蜀軍的糧草等物資運輸非常困難。曹魏大軍只需要堅壁清野,堅守不出,就可以以逸待勞,讓蜀軍無可奈何,等到糧草耗盡,最終不得不撤軍而去。雖然依靠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諸葛亮六次北伐,實際上只有第一次和最後一次是比較大的進攻,中間幾次都只能算大規模騷擾而已,能打就打,不好就撤。第一次本來最有希望,曹魏的主力被東吳吸引在東邊,西邊的兵力嚴重不足。但是寄予厚望的馬謖沒能守好街亭,導致諸葛亮滿盤皆輸,只能倉促撤軍。最後一次可能是諸葛亮感覺大限將至,準備最後再搏一把。但是隨著自己身體的每況愈下,將不久於人世,最終也不得不囑咐繼任者姜維等人,撤軍而去。

  • 12 # 優己

    與諸葛亮對戰的並不是魏國精銳部隊,而只是屯田的邊軍!諸葛亮避實擊虛打擊的是魏軍的薄弱地帶!在當時,由司馬懿制定並實施的蠶食戰略有類似於現代土工掘進,既步步為營不斷往前慢慢推進,直到抵近漢中,再實施毀滅性打擊!但是諸葛亮看破了他的戰略,所以不斷的主動出擊,打擊這些蠶食邊境的魏軍武裝。而魏國受限於無根據地囤積糧草問題,無法大規模集結部隊,這給了諸葛亮創造區域性優勢兵力的機會。我們看到蜀漢北伐期間,往往是諸葛亮攻下一個地方卻不守,等司馬懿集結精銳部隊趕到增援的時候,諸葛亮都已經撤走了!

    其次,地形問題。在當時,受限於武器裝備的水平,地形優勢在當時可以起非常大的作用!蜀漢扼守險地,在祁山居高臨下,佔優勢。而對面的魏軍卻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只要給魏軍一個可以防守的境地,魏軍同樣不會敗!比如,陳倉城戰,郝昭一千兵馬便可以讓諸葛亮的兩萬部隊寸步難行,攻了二十多天後不得不撤退了。這既是因為郝昭部隊精銳,又因為魏軍在陳倉佔據地利!

  • 13 # 亭殿閣

    諸葛亮對決曹真的三次北伐戰略與戰術分析。

    第一次北伐

    戰略:蠶食雍涼

    戰術:策反孟達、聲東擊西

    戰果:遷移隴西三郡部分人口,收降姜維

    諸葛亮首先寫信策反新城太守孟達,又把他謀反的訊息透露給司馬懿,司馬懿率軍征討孟達,諸葛亮則承諾馬上率軍支援,讓孟達堅守待援。然而實際上諸葛亮並未進軍新城,而是兵分二路:一路趙雲率領偏師進軍斜谷,一路親率主力進軍祁山。魏國大將軍曹真率領大軍與趙雲對峙於箕谷之時,諸葛亮突襲祁山,幾乎兵不血刃的奪取隴西三郡,這次北伐選擇從祁山進軍目的就是在於奪取魏國的隴西地區,實踐法正在漢中策中提到的“蠶食雍涼”。

    透過聲東擊西的計策,諸葛亮的計劃至此基本上實現了,還在抵抗的隴西郡守遊楚也做出了能夠抵擋魏軍援軍一個月就投降的承諾。沒想到的是,馬謖在街亭被張郃打敗,諸葛亮被迫撤退,第一次北伐奪取的三郡得而復失。但是這次北伐並非毫無成效的,諸葛亮還是遷移了部分人口補償兵力的損失,並且收降了後期蜀漢的支柱——姜維。

    第二次北伐

    戰略:引誘魏軍回援,減輕東吳壓力

    戰術:圍魏救趙

    戰果:成功吸引魏軍主力,斬殺王雙

    東吳陸遜在石亭大破魏國大司馬曹休,魏國朝野震動。大概是認為諸葛亮北伐失敗不會再來,魏國的威脅只有東吳,因此大將軍曹真率領大軍進攻孫權,誓要為曹休報仇,有記載說曹真已經預料到諸葛亮會進攻陳倉,但是這個記載其實是有很大漏洞:

    其一:既然曹真預料到諸葛亮進攻陳倉,而諸葛亮一旦奪取陳倉,兵峰將直指長安。陳倉戰略位置如此重要,曹真為何不派遣重兵防守?

    其二:既然諸葛亮的進攻是在曹真的預料之中,曹真為什麼已經走到東線又倉促回防?如此疲於奔命也要支援陳倉?

    因此,筆者認為,說曹真預料諸葛進攻陳倉,只不過是馬後炮的吹噓之言。

    諸葛亮在寫給諸葛瑾的信中提到了陳倉進軍計劃:

    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重,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亮集與兄瑾言治綏陽小谷

    這封信揭示了諸葛亮進攻陳倉的目的:圍魏救趙。吸引魏軍主力回援,減輕東吳壓力,因此當曹真支援陳倉之時,諸葛亮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這也解釋了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為啥只打了不到一個月,就糧草不夠撤退了:諸葛亮的目的本來就不是奪取陳倉,根本沒有帶多少糧草、實際上當曹真部隊到達陳倉,諸葛亮卻率軍撤退了,這個時機把握的很準。糧草早不用完,晚不用完,偏偏曹真一來就用完了。曹真派遣王雙追擊,卻被諸葛亮反殺,很多人說諸葛亮這次北伐是失敗的,但是諸葛亮雖然沒有攻克陳倉(人家的目的本來就不是這個),但是卻成功吸引了魏國主力,達成了戰略目的,而且還打敗了王雙,怎麼能算失敗呢?

    第三次北伐

    戰略目標:奪取武都,陰平二郡,擊破郭淮。

    戰術:避實就虛、圍點打援

    戰果:奪取武都、陰平二郡、逼退郭淮

    幾乎在諸葛亮陳倉撤退的同時,陳式率軍奪取了魏國的武都,陰平二郡。武都陰平二郡魏國幾乎沒有佈置守軍,曹真又被諸葛亮吸引到陳倉去了,因此陳式毫無壓力的奪取二郡。郭淮率領軍隊想要迎戰陳式,但是得知諸葛亮已經出現在建威,倉皇撤退。

    原來諸葛亮不僅僅是要奪取二郡,更大的計劃是圍點打援,吸引郭淮進攻以打敗之,當然郭淮識破了諸葛亮的計劃,提前撤退了,沒有被包餃子。

    從這三次北伐來看,諸葛亮軍事能力在三國中絕對屬於一流實力。

    參考文獻:

    《三國志》

  • 14 # 舊人何時歸

    戰爭就是一臺巨大的消耗機器,一次戰役的背後,拼的是國力,物力,人力的消耗。北伐為什麼會屢戰屢敗?這裡我們不提策略計謀制定的失誤還是不足。我們就看一下蜀漢和曹魏兩國之間的國力對比。

    先來看看疆域對比,魏國坐擁北方十三州,更多的大城鎮,可操作生產的土地,而蜀國呢!益州,漢中,和一小部分荊州(大部分被東吳奪走了)南方少數民族那邊可以忽略不計了,從來沒有真正的征服,雖然有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但是也就只有這樣了,其他的都是山啊!山,種不出糧食的。

    有一點是從來不用懷疑的,三國鼎立後的蜀漢無論面積還是實力是三國中最弱小的。我們再來看看人口對比:

    蜀華人口 : 章武元年,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到了景耀六年滅亡時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

    魏華人口:景元四年 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人口,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

    曹魏蜀漢人口對比,大概就是一比四啊。這是個什麼概念。人家人比你多,先不說北伐的時候曹魏兵力投入是否比蜀多,就是戰爭結束,兵力的補充都沒有曹魏多,快速,一個人從出生到可以打戰,至少十七八歲吧!可是你看北伐一次和一次之間間隔才多少時間呢!人打光了沒地方補充,地也沒有人種,所以才有諸葛亮又在哪裡哪裡屯田了什麼的。

    就算是打出去了,後勤補給也是一個大問題,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啊,人走都困難,更不用說運糧草了,沒吃的,人心不安,又得在這個什麼花功夫抽人去幹。

    綜上所述,北伐肯定是會失敗的,就算是成功了也是很難維持長久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聯邦真的很團結嗎?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