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猛小猛
-
2 # 重頭再來趣說歷史
胡服騎射確實對趙國的戰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騎兵畢竟還是少數,所以,對於以步兵為主的當時的中原軍隊來說,還是不足以提高到強過秦國[捂臉]
-
3 # 閱史銘心
很遺憾沒有強過秦國!也不是為了吞併代國,是為了吞併中山國。
趙國的胡胡騎射顧名思義只是一場簡單的軍事兵種改革,我們看看《史記》上是怎麼記載的
十七年,王出九門,為野臺,以望齊、中山之境。
中山和齊是盟友,這段話說明趙武靈王心裡的小目標――中山國,又過了兩年他又對樓援說:
今中山在我腹心,趙北又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彊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吾欲胡服。”樓緩曰:“善”
又在心裡醞釀了兩年,趙武靈王對趙國國防更加擔憂,並終於有了對策,那為什麼非要“胡服騎射”呢?像秦國那樣來個商鞅變法豈不更好?且往下看。
今吾欲繼襄主之跡,開於胡、翟之鄉,而卒世不見也。為敵弱,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毋盡百姓之勞,而序往古之勳。
這是他對他的親信大臣肥義說的一段話。看明白了吧“用力少而功多”趙武靈王是想用最小的代價來博取最大的利益,看看商鞅變法前後殺了多少人!當下定決心之後,趙武靈王又不無得意的對肥義說:
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樂,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賢者察焉。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雖然天下人會笑我,但是胡地中山國必然是我的了!這還是很合算的,
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胡服騎射”不過是為了兼併趙國北方的胡地,組建騎射部隊,而進行的一場有限的風俗改革,趙軍的軍制,賞罰制度沒有任何進步,跟秦國的軍功爵制度還差的很遠。騎射部隊的組建只是增加了趙軍的機動能力,趙軍的攻堅,固守能力,和作戰韌性沒有任何提高,趙孝成王就曾對趙豹說過“今發百萬之軍而攻之,逾年曆歲未能得一城耶”。這支軍隊用來對付中山、林胡、樓煩已經足夠了,趙國最後也是成功的兼併了他們,可是當遇到秦軍這種專門為攻城掠地打造的虎狼之師時,弱點一下子就暴露了出來,所以在長平,趙軍先期打不過秦軍,後又結連失去兩道防線,最後廉頗勉強守住了最後一道防線。趙括輕敵傾巢出動,被圍,也不能攻破秦軍的壁壘!
可以說長平之殤,早在“胡服騎射”就註定了。
胡服騎射並沒有使趙國的軍事力量強過秦國
-
4 # 滌塵索金讀歷史
趙武靈王實行的胡服騎射是一次軍事上的偉大變革,一改趙國往日的頹勢,推動趙國軍隊戰力的突飛猛進,但是決定軍事實力的是以政治、經濟、文化為主導的綜合國力,軍事實力不但需要看士兵的戰鬥力,而且還需要全面考量一個國家的軍隊人數、軍事科技水平、軍隊指揮官素質等等各方面的資料,所以說胡服騎射後的趙國軍事實力超越秦國是絕對片面的觀點。
胡服騎射的內容趙武靈王繼位後,趙國國力衰微,經常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和國中之國中山國的襲擾,因此趙武靈王痛下決心接納胡人的長處,實施了一場著胡服、習騎馬、練射術的軍事改革,透過這次改革,趙國的很快訓練出強大騎兵,軍隊戰力突飛猛進。
胡服騎射的收益短期收益:趙國實施胡服騎射後,軍事實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對外戰爭節節勝利,先是消滅了號稱千乘之國的中山國,將國內領土徹底貫通。隨後向北方的胡人開戰,大肆搶奪胡人的土地和人口,這就導致趙國的土地、人口急劇增加,國家實力急速上升。
長期收益:一是改變了傳統戰法,趙國透過胡服騎射改變了戰國時期的車戰+步射戰法,率先使用大規模的騎兵兵團參與作戰,靈活機動的作戰理念使得趙國在對外作戰用無往而不利。
二是強化了民族融合,胡服騎射本身就體現出了趙國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部分認可,趙國國人開始從衣著、飲食、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吸收胡人的優點,從而進一步推動原本就存在胡漢雜居的趙國國內的民族融合。
三是提升了國家地位,趙武靈王繼位之初趙國國力衰弱,任人宰割,但是經過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的國家實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強者為尊的戰國時代,趙國擁有了更大的話語權,開始積極插手其他諸侯國的國家事物。
胡服騎射的威力為了能更好的理解胡服騎射給趙國軍隊戰鬥力帶來的質變,簡單列舉一下趙國和最終一統中原的秦國之間的數次戰鬥情況:
閼於之戰,趙國勝;長平之戰,秦國勝;邯鄲之戰,趙國勝;番吾之戰,趙國勝;滅趙之戰,秦國勝。從這樣的交手記錄不難看出,趙國打破了秦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神話,在多次對戰秦國的戰役中取得勝利。即便是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內青壯大部分被秦軍坑殺,面對秦國、燕國先後發動的滅國之戰,趙國都取得了勝利,並且有機會一舉吞併燕國,由此可見趙國軍隊戰鬥力之強悍,趙國國人的戰鬥意志之頑強。
胡服騎射的弊端胡服騎射使得趙國一改往日任人宰割的悲慘局面,隨著趙國一系列對外戰爭的勝利,使得趙國從君王到朝臣的心理極度膨脹,進而產生趙國已然雄居戰國七雄之首的錯覺,他們沒有認識到:國與國之間的較量戰爭從來只是手段,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科技、生產力水平等綜合國力的競爭,而這些都是趙國的短板,盲目的自大最終葬送了趙國的未來。
-
5 # 遖唻苝暀
趙國出自晉國趙氏,是贏秦駐晉支隊大隊長趙盾後裔遭受滅頂之災後,尚存於世的“趙氏孤兒”趙武,再次崛起並扶持晉國“獨霸春秋”,因為齊楚言和而失去對手的晉國“一下子找不著北”,只好自己把自己“解決”了。晉國六卿透過“比拳頭大小”淘汰了三卿。剩下的三卿就是實力雄厚的趙魏韓,在將晉國“大卸三塊”之後,東周的歷史由“春秋”初級階段,走向了“戰國”高階階段。秦國和趙國,都是贏秦趙氏所創,即便趙國敗給了秦國,雖敗猶榮。
-
6 # 小楊品史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代國在趙襄子時期就被吞併了,之後就成為了趙國的一部分——代郡;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吞併的較大諸侯國是中山國。中山國的實力相當強大,和老牌諸侯宋國差不多,魏文侯在位時曾經吞併過,後來又復國了,八十年後再次被趙武靈王滅國。
吞併中山國,擊敗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後,趙國的軍事力量大增,但是和秦國相比,還是有不少的差距,原因如下:
首先,趙國的改革時間短且不徹底,國內反對力量仍很強大。趙武靈王開啟胡服騎射改革發生在公元前307年前後,8年後他就退位了,改革仍在繼續,12年後,發生了沙丘政變,趙武靈王本人被餓死,趙國的改革戛然而止,甚至有倒退的地方,改革時間短,很不徹底。
以公子成為首的趙國貴族是反對改革的,理由和張儀反對秦軍進攻巴蜀差不多——中原腹地是天下文明中心,佔領這一區域才是正道。公子成開始是公然反對的,後來趙武靈王親自上門勸說、拿出國君的威嚴後,公子成才不得不改變立場,不情不願地附和。
其次,吞併中山國後不久,發生了沙丘政變趙武靈王被餓死,改革陷入了停滯。當趙武靈王打算分裂趙國,嚴重威脅到趙國的安危時,公子成適時地跳了出來,率領大軍圍困沙丘行宮,一代英主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當時的趙王還年幼,國政主要有公子成、李兌負責,之前的改革措施廢除了不少。
最後,趙國雖然有優質的軍馬供應,但糧草不足是一大短板。政策倒退了,但是開闢的土地仍牢牢掌控在趙國手中,這一塊區域盛產優質軍馬,同時趙國也徵發了很多牧民子弟入軍,趙國的騎兵力量大增。
戰爭需要大量的糧草,北方的乾旱土地糧草產量顯然沒有富庶的關中平原、巴蜀盆地高,這就產生了一個隱患:一旦陷入戰爭對峙,趙國糧草供應不濟,非常吃虧。後來的長平之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其實從閼與之戰也能看出趙國的軍事實力不如秦國。秦國佔領的閼與之地,是趙國的重要關口,連名將廉頗都沒把握收回來,後來趙括的父親趙奢透過奇襲的方式搶奪回,就可看出一二。
綜上所述,趙國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後,軍事實力雖然有很大的增強,但和秦國相比,還要差上一籌。
-
7 # 貪戀長安韻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算是戰國時期列國變法中一個特有的成功案例。迅速提升了趙國的軍力。有了與強秦一教高下的資本。
趙雍(約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即趙武靈王,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政治家、改革家。生於趙國首都邯鄲。
趙武靈王即位時,趙國國力羸弱,常受各國欺辱。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也不時騷擾,鄰境較小的中山國也時常進犯。趙武靈王公元前307年頒佈命令,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改革軍事裝備和作戰方法,趙國因而得以強盛。趙雍率將士攻擊匈奴,佔領今內蒙古南部黃河兩岸之地,建立雲中、九原兩郡,又在陰山築趙長城以抵禦胡人。公元前296年吞併中山國。
趙雍晚年傳位於子趙惠文王,自號為“主父”,公元前295年的沙丘宮變中被圍困活活餓死於沙丘宮,諡號為武靈王。
胡服騎射在當時的趙國是一次有效的軍事變革,穿胡服、用鐵製胡刀、組建騎兵。要知道戰國時期以戰車為主力攻擊部隊。趙武靈王組建了靈活性更高的騎兵部隊。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是因為在與胡人多年征戰中發現,胡人之所以驍勇善戰
一、胡人的衣服很便捷,胡人穿褲子,而趙國人穿裙在作戰中,這種穿著是十分不利於行動的。
二、胡人最厲害的是騎兵和彎弓射箭,胡人的戰馬十分彪悍。
三、胡人的兵器都是用純鐵建造的十分的鋒利。
隨後趙武靈王用起了“拿來主義”,全面效仿胡人作戰模式。
趙武靈王經過十幾年的變革,趙國威名遠播,秦國多年不敢往東進犯趙國。就連齊國、楚國、燕國、魏國都要派使者前來與趙國修好。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戰國時期所有諸侯國之間最著名的由國君親自主導的一場變革,而且變革比較徹底。趙武靈王主持改革,進行胡服騎射,讓趙國迅速擺脫了落後捱打的局面,一躍成為關東最強大的諸侯國。
秦國的軍力當時也是頗為強大,秦軍也有騎兵部隊,同時秦軍之所以強大,是因為秦軍擁有當時戰國時期最為先進的弩弓,威力大、射程遠。縱使胡服騎射的趙國軍隊面對軍事實力更加強大的秦軍,也只是有點資本與秦軍對峙,畢竟當時戰爭決定性的力量不是騎兵,胡服騎射只是加強的軍隊作戰的機動性,但騎兵在戰國時期不作為決定性的軍事力量。
其次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只能算作比較成功的軍事改革,與當時的秦國全面政治變法還是無法相比。透過秦孝公與商鞅的變法,秦國在政治、軍事、農耕、商業上取得了顯著的變法效果。秦國國力日漸強盛。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單單只是軍事強大,需要在體制、法度、經濟、後勤保障上都有先進的制度以及強大的執行力。縱觀戰國時期唯一變法深徹的只有秦國。雖說趙武靈王短期提高了趙國的軍事力量,但是在綜合國力上與秦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軍事力量的強大,需要經濟支援、需要穩定的後勤保障,才能維持軍隊的作戰能力。也許一兩場區域性戰鬥趙國會取得勝利,但若以戰略格局的眼光來看,一國軍隊戰力的持續輸出才是一隻強軍應有的氣質。這個氣質在戰國時期唯一的體現是在秦軍身上。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軍事革命,迅速讓趙國軍力戰力強大起來。但是沒有先進的政治體系的有利支援,沒有後續發展壯大的戰略規劃。胡服騎射也只是短暫的在戰國的歷史中,曇花一現很快消散了。國力強、軍力盛,軍事力量的比拼,最後都是拼的國力拼的制度,趙國如果能有秦一樣的先進制度,那麼歷史也許會重寫,至少秦國統一天下的程序會遭到強有力的阻礙。 -
8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強弓壯馬只是軍事實力的表象而已,不是軍事實力本身!
軍事實力的背後一定是國力!
說到國力的強盛與否,趙國和秦國之間差著“韓魏齊楚”四個國家的國力呢!
胡服騎射,只是軍隊作戰方式,訓練章程的改革,某種程度上這種改革只會消耗國力,而不是增強國力。因為買馬買衣服買弓箭要花很多錢呀!這也是趙國的貴族們反對趙武靈王的原因之一。
就春秋戰國來說,軍隊專業化非常花錢。
唯有發展生產才是增強國力的不二之選,靠搶掠其他國家也不行,吞併代國自然也對趙國國家力量是否增強無足輕重了,也就是讓經手的將軍們發點財而已。
我們要知道,大兵過處,首先就是破壞生產,除非是不打算佔領,搶掠一番而走,可以保證此場戰爭有利潤,只要是打算佔領,光恢復生產也是一大筆開銷,如果組織力量得當,還則罷了,可以在另外的地方尋找利潤,比如現在的美國。
如果組織力量不得當,簡直是無底洞的經濟投入,好處全被地方豪強和佔領軍軍官們得去了,不如蘇聯曾經在阿富汗。
後來,趙國又吞併中山國,更是消耗國力之舉,因為趙國胡服騎射之後,軍隊專業化了,變成了純粹的花錢單位。
趙國的生產方式和秦國也沒有辦法比。秦國是耕戰之國,全民即是兵亦是農,大兵到處,放下兵器就可以拿起鋤頭,恢復生產很快的,這也是他吞併六國的密碼。
趙國呢!趙國的國力分散在各大貴族手裡,貴族們最愛乾的是分食趙國,可不是增強趙國國力。
-
9 # 文史辯論談
趙武靈王被梁啟超先生稱為“黃帝以後第一偉人”,為“稍足歷史之光”的四位帝王之一(其他三個是秦始皇、漢武帝、宋武帝)。那麼在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與秦國孰優孰劣呢?
趙武靈王生活在趙肅侯十年(前340),卒於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大致與秦惠文王與秦昭襄王同時。趙武靈王幹了一件大事:打擊入侵的蠻族。
趙武靈王八年,五國相王,趙國認為自己太弱小(事實上,當時的趙國已經取代魏國成為了北方第一強國),趙國自己悶頭搞建設。十七年,趙武靈王到達齊國和中山國的邊境九門,在那裡修建了野臺,用以將來伐中山之方便。
十九年,與大臣肥義商量,推行胡服騎射。這一年,趙國第一次攻打中山國,至於房子,遂至代北,至無窮之門,西至河,等黃華之上。二十年,趙武靈王第二次攻打中山國,攻到了寧葭,又向西攻打林胡,佔領了肥沃的河套平原。二十一年,第三次攻打中山國,中山國獻上四座城池請求議和。二十三年,趙武靈王第四次攻打中山國。二十四年,趙武靈王派牛贊率騎兵孤軍北上,闢地千里。二十六年,趙武靈王第五次攻打中山國,並且透過中山與燕國接壤,中山國幾乎滅亡。二十七年,立王子何為王,是為趙惠文王,趙武靈王自稱主父。
趙惠文王二年,趙武靈王率領軍隊攻滅了位於今天山西北部以及內蒙古南部的樓緩,使趙國上下連成一片,趙惠文王三年,趙武靈王滅掉中山國。滅掉中山國之後,趙惠文王四年,趙武靈王就在沙丘政變中殞命。(後來秦始皇也是在此去世)
而此時的秦國著重力量打擊楚國,在秦惠文王時,張儀用口舌忽悠楚國,秦昭襄王時,白起用秦劍驅逐楚國。因此對待趙國這種強國,秦國是能不招惹就不招惹,因為他非常懼怕陷入兩線作戰,(趙國已經攻下了秦國北部的河套地區)。在胡服騎射之前,趙國在對秦、齊兩國的戰爭幾乎沒贏過,在胡服騎射之後,秦國的注意力主要在韓、魏、楚,而趙國的注意力在周邊的遊牧民族,兩國的交鋒基本上也都是點到為止。
那麼趙武靈王時期的軍事能力是不是已經蓋過了秦國呢?我暫且一言以蔽之:秦國強於趙國,趙國不怕秦國,與三家分晉之前趙氏不怕智氏一樣。
主要參考資料
《史記》
《戰國策》
《先秦戎族研究》
《飲冰室合集》
-
10 # 淵源歷史小課堂
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靈王。邯鄲歌舞終消歇,河曲風光舊莽蒼。望斷雲中無鵠起,飛來天外有鷹揚。兩千幾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牆。趙武靈王一生犯下兩個錯誤,就因為這兩個錯誤,使得趙國發生內亂,實力大不如之前。下面我們來詳細說說趙武靈王的錯:
廢長立幼。趙武靈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公子趙章,小兒子公子趙何,公子趙章比趙王何年長十歲,性格強悍,體魄健壯,大有趙武靈王之型,本來最為趙武靈王喜愛。後來趙武靈王因寵幸趙何的母親,於是廢太子章而立王子何為王是為趙惠王。王子何繼位時最多隻有10歲。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傳國於王子何,任肥義為相,兼任趙王何的傅,趙武靈王自號主父。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后期,由於失去權利之後的趙武靈王不甘心寂寞,加上當時正值壯年,又想重新稱王。趙惠文王何肯定不樂意,再加上公子趙章也不服氣被廢。於是這三人就開始明爭暗鬥,最後趙惠文王在肥義和公子成輔佐下,殺了公子章,把趙武靈王困在沙丘行宮,對其斷糧斷水前後達三個月之久,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此後,趙國雖安定下來,但國力在這次內亂中受到很大損失。
此外,趙國雖然有優質的軍馬供應,但糧草不足是一大短板。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北方的乾旱土地糧草產量顯然沒有富庶的關中平原、巴蜀盆地高,這樣打起仗來底氣不足,還要擔心糧草的問題,戰鬥力當然也會打折扣。所以趙國沒幾年就沒落了。
-
11 # 沱湖岸邊009
趙國戰力強大主要是騎兵,在開闊地方打匈奴是一把好手,攻關守城是弱項。
六國作戰,真正提現實力的是步兵,守關奪隘,器械和裝備非常重要。
長平之戰趙國為啥敗,一個重要原因是騎兵戰力得不到發揮。就像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德國的技術兵種去打蘇聯的步兵和平民,不敗才怪呢。
回覆列表
沒有!
胡服騎射——本質上只是一個單一的軍事改革!(說話了就是練就一支強大的騎兵)
商鞅變法——則是對秦國整個國家發展方向的改革(這裡有給戰爭提供的後勤農業基礎,也有軍事戰術)
以長平戰爭為例:雖然秦趙雙方,軍事統帥都是名將(白起和廉頗)!然而3年持久戰,最終由於趙國後勤最先消耗殆盡,所以趙王無奈換了廉頗用了趙括!
因此當你面對一個強大有組織的競爭對手時,那就必須耐得住寂寞,消耗的起國力!由於趙國最先國力糧食耗盡,所以趙國儘管得到了代國卻仍然沒有超過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