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瑞哥的日常vlog

    《三國演義》裡司馬徽曾經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後來,劉備不僅得到了諸葛亮,還得到了龐統,而且有五虎上將,全都是萬人敵,最終還是和天下無緣,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看看劉備的資本吧:劉備最先有穩定的土地資本,就是赤壁之戰後了,先是佔據荊南四郡,又收了兩大王牌軍師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之後西取益州,獲得大軍師法正。在這個時候,劉備麾下的名將,不在是關羽、張飛、趙雲了,外加黃忠、馬超、魏延等一流名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擊敗曹操,拿下了漢中,稱漢中王。

    此刻,劉備的人生達到了巔峰,也從此再也沒有進展。那麼,劉備這樣好的配置,為何沒能統一天下呢?

    其實原因有三個主要因素:

    第一:劉備基礎薄弱是主因

    劉備的前半生,基本上除了關羽張飛趙雲,再也沒有其他什麼資本了。後來雖然拿下了益州和荊州,但是天下的蛋糕也已經瓜分殆盡了。建安二十四年,還失去了荊州,更是雪上加霜,劉備就算再強,也不可能以一州之地,對抗曹操和孫權,這是不現實的,無論從任何方面講,都是很難逆襲的。

    第二:劉備遭遇連續慘敗是次因。

    自從劉備坐上了漢中王那天開始,他的政權的軍事實力也開始急劇下降。龐統早在征討益州就死了,法正也很快病逝,關羽被殺,張飛也被刺,馬超黃忠也相繼去世。

    夷陵之戰被陸遜火燒連營,損失慘重,將蜀漢荊州系武將和文臣梯隊,基本滅了,國力大傷。夷陵之戰後,劉備不久,就病逝白帝城了。

    第三:偏霸一方,道路障礙,諸葛亮無力迴天。

    劉備夷陵之戰後,第二年就病逝了。劉禪究竟能不能扶得起我們姑且不論,反正肯定是對付不了曹丕、孫權、司馬懿的。諸葛亮雖然掌握政權,但是身邊沒有好的助手。而且,蜀國的領土雖然易守,但是也很難出擊,諸葛亮每次出兵,還沒等開戰,就消耗了很多體力,所以也是連年北伐連年無功而返。

    有這些因素,劉備的王國想要統一天下,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 2 # 善良之子86

    主要還是實力不足。

    如果沒記錯的話,劉備全面佔領西蜀差不多已經快五十歲。古人壽命一般較短,所以劉備心急,非常想在有生之年實現夙願。

    三國之中,魏國綜合實力最強,東吳次之,西蜀最弱。實際上劉備,諸葛亮等已經做了最大的努力,但無奈,每次出征都是敗於後勤不足。

    我們常說天時地利人和。

    實際上也可以用於三國形勢。

    曹操佔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佔地最廣,兵源最多。

    東吳佔地利,經營江東多年,又有長江天險可據,東吳水軍幾乎無敵。

    劉備就只能占人和了。

    但都知道成功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劉備只佔了一樣,失敗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個人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實力不足,無法跟魏國打拉鋸戰,魏國消耗得起,蜀國不行。所以蜀國最終結局也能理解

  • 3 # 政史課課代表

    世人云:“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同時擁有諸葛亮和龐統又有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等五虎上將,卻始終不能統一天下只能勉強三分天下有其一。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國力弱小,實力不行。劉備所在的蜀國後期無論從國土面積、人口還是軍事實力都是三國裡最弱的。據史料記載,蜀亡時,戶,28萬,人口,94萬。內帶甲將士10萬2千,佔全數九之一。吳亡時,戶,53萬,人口,230萬。內兵23萬,佔全數十之一,吏3萬2千,後宮5千。魏,平蜀時,戶,66萬,人口,440萬。荊州是借來的,要還的,後來被東吳搶了回去,國土面積一下減少了快一半,益州是搶的,人心完全歸服還需要時間。這點實力,別說統一中國了,能自保就算很不錯了。

    二、戰略錯誤。劉備三顧茅廬之際,諸葛亮向其提出了著名隆中對,即先佔據荊州、然後圖謀益州,等到“天下有變”時,兵分兩路北伐中原,完成統一。這看似完美的戰略構想,卻被毛澤東主席一針見血的指出錯誤:“(荊州、益州)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本來就國小勢弱,你還不集中兵力一舉擊破,還兵分幾路怎麼能不敗?!再是,劉備打出的旗號是匡扶漢室,一統中原,然而百姓經歷東漢桓靈二帝的腐敗昏庸和黃巾之亂的洗禮,早就對腐敗的漢王朝痛恨之極,這時候再打出匡扶漢室,一統中原的旗幟是多麼的蒼白無力。統一?奢望!

    三、內部矛盾重重。劉備雖有諸葛亮、龐統關、張、趙、黃等人但內部矛盾重重,鬥爭激烈。諸、龐主要代表荊州集團、關張二人是劉備的老班底(筆者稱其為中原集團)此外還有益州集團,這派主要是劉璋原來手下,後被劉備招降。中原集團與荊州集團之間既有合作又有鬥爭,對待打擊益州集團問題是合作,對待統一問題是鬥爭。他們鬥爭的焦點並不是要不要統一的問題,而是誰統一的問題。益州集團與荊州集團、中原集團存在著要不要統一的矛盾。這一矛盾前期被荊州集團和中原集團聯合壓制,後期隨著劉關張去世,要不要統一的矛盾公開化,典型事例就是焦周公開反對諸葛亮北伐中原。劉備集團裡的這幾對矛盾,造成了嚴重內耗,再加上後方少數民族時不時來個反叛事件,導致統一天下遙遙無期。

    綜上所述,劉備雖有諸葛亮、龐統、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等人但卻不能統一天下既有歷史的偶然但更是歷史的必然!

  • 4 # 兔子耳朵823

    首先劉備的國力實力確實太差,等到劉備的蜀國正式安定成型時,曹操集團早已穩定江山,清除了內部政敵,走過了十多年修生養息,東吳也透過十多年的安定治理加上長江天險已經非常牢固了。此時劉備剛建國內憂普遍,人心也很混亂。

    其次缺少了真正的統帥之才,那些跟隨劉備多年的兄弟都已老去,即算能夠攻入魏國和東吳,也經不起長期消耗,至少糧草也會供應不上,再說東吳和魏國那些老將大臣攻擊力也許打折扣,但是守衛本土還是可以的

  • 5 # 生活要真誠

    《三國演義》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之一,這部書中劉備敦厚仁愛,諸葛亮足智多謀,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勇武善戰,而且書中有言“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得天下”,“”臥龍先生”是諸葛亮,“鳳雛先生”是龐統,劉備兩個人都得到了,結果並未統一天下,反而落得個白帝城託孤而“中道崩殂”,那麼為什麼劉備擁有最優秀的謀士,一流的戰將卻未能統一天下呢?

    這個問題還要結合三國當時的史實來分析:

    首先,相對於曹操和孫權,劉備是平民出身——“織蓆販履”,這就決定了起兵爭天下的起跑線上劉備的知名度不高、影響力不大,所以起初不會有財閥的財力支援和各種高階人才依附——沒人看好!西漢和東漢時期,即便有大才、大能如果沒有當時社會上名望高的人的認可和推薦是不可能進入到社會上層的,也就沒機會施展報負建立功業。

    所以說,劉備最後能建立蜀漢政權稱帝本身是非常了不起的,證明劉備絕不是泛泛之輩,《三國志》中劉備打仗還是很厲害的,比如《三國演義》中劉備剛得諸葛亮輔佐,諸葛亮以弱勝強,火燒博望坡,其實就是劉備指揮的戰役。

    其次,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論實力達不到統一全國,冷兵器時代國土面積和人口數是最為重要的國力指標。

    論面積,蜀國最小,當時魏佔了十州,吳有3州,蜀只有益州一地,赤璧之戰搶佔的荊州還讓關羽丟了。

    論人口,魏四百多萬人口,吳兩百多萬人口,蜀不足百萬人口。

    這樣的國力下,劉備的蜀國並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相反還是最弱的,為了安全反而要保持高人口比例的軍隊,根本無瑕發展生產提高國力。

    導致劉備不能統一天下的直接原因恰恰是關羽!赤壁之戰後看似佔了荊州,其實是分兵兩地,在益州剛得手,還未喘息的時候因為關羽的戰略錯誤(未貫徹聯吳抗魏)丟失荊州,不僅損兵折將還身死麥城,接下來噩耗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張飛因為關羽身亡悲憤虐下被殺,劉備報仇徵吳兵敗,幾乎折光了全國軍隊主力,諸葛亮本來是在後方著手治國理政,結果匆忙趕到白帝城接手劉備後事安排,不僅造成劉備集團實力巨大的損失,還讓蜀漢政權錯失了唯一的整合理順、休養生息的機會,這個機會的失去也是劉備不能統一天下的深層次原因。

    坦率地說,曹操,孫權,劉備三人只有曹操堪稱政治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不說,“唯才是舉”令的推出就打破了門閥豪強的政治資源壟斷,為國家源源不斷的提供人才,整個國家也淡化了集團勢力分立,達到政治上的統一和融合,為長治久安打下堅實的基礎。孫權繼位後也做出了這樣的調整,但東吳政權並無統一天下的意願只想偏安一隅。

    唯獨沒有這種舉措的是蜀國,蜀漢政治勢力分成劉關張集團,諸葛亮為首的荊州士人集團和李嚴為代表的益州本地集團,前兩個集團因為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還比較融洽,但益州本土集團直到蜀漢滅亡都沒有和兩者一心,劉備忽視了或者是沒機會整合蜀漢內部的政治勢力,造成三國中蜀漢的內耗其實最大,這也是為什麼劉備死後諸葛亮“事必躬親”,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總是後方掣肘,為什麼諸葛亮死後蜀漢廟堂上主戰派的姜維退至劍閣遠離政治中心。

    儘管讀過《三國演義》的讀者受作者政治傾向影響都希望劉備能統一天下,但依據當時的真實史實,劉備不可能統一天下。

  • 6 # 土豆歷史探秘

    這個問題提的好啊!劉備有諸葛亮龐統關張趙黃等人為什麼沒有一統天下?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先來了解一下劉備的這些人才,諸葛亮號臥龍,自跟隨劉備以來,行軍打仗那可都是神機妙算,算無遺策啊。龐統號鳳雛,也是計謀超於常人之輩,世人常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就可以看出,他們的學識和才能都非常優秀。

    再看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這可都是五虎上將啊!號稱萬人敵,出入敵營如逛自家花園,難逢對手。

    可就是有這樣的文臣武將,卻還是沒有一統天下,我認為有三點:

    第一、劉備起家晚,經濟薄弱。

    劉備的前期是非常坎坷的,先是投靠了公孫瓚,後來接手了徐州,緊接著徐州又被呂布奪去,又投靠了呂布。為了消滅呂布又投了曹操,呂布死後又投了袁紹,從袁紹處出來又跑到荊州投了劉表。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劉備是把當時的軍閥諸侯都投了個遍,最後終於在諸葛亮的輔佐下,佔了荊州,又取了西川,才有了立足之地。

    劉備是風風雨雨、蹉跎了半生啊!又怎麼能和起步較早的曹魏、東吳相比,他們是家大業大啊!而劉備取得的荊州和西川都是在戰火之後,才得到的啊!城中少人,倉中少糧,經濟力量非常薄弱。

    第二、西川是偏居一隅。

    劉備是一直在打仗,發展經濟緩慢。打下了西川,奪取了漢中,還沒來得及坐享這成果,荊州又被關二爺給丟了。緊跟著張飛又死了,劉備是淚如雨下,就差奔潰。匆匆忙忙地稱帝,下的第一道聖旨,就是發兵東吳,給二位兄弟報仇。

    蜀漢與東吳之間,兩個相對實力較弱的國家互相廝殺,打起了轟轟烈烈的荊州爭奪戰,結果曹魏坐收漁人之利,夷陵之戰蜀國大傷元氣。結果,拖垮了蜀國不說,劉備還把自己又給掛了,在位時間還不足兩年。

    西川是山城之地,現在外面出口都被曹魏、東吳給把守了,自己是出不去,進不來啊!這也是諸葛亮一直出兵祁山的原因,想奪取更大的發展,怎奈壯志未酬身先死。

    順便扯一句題外話,按我們後世的理解,諸葛亮為什麼不發兵攻打西藏呢?如果成功,蜀漢可就很強大了。

    第三、經濟緩慢,人才匱乏。

    荊州丟失後,蜀國版圖減損一半,除去荊州人口蜀國僅有區區的90來萬,而魏吳兩國分別有400萬和200萬左右的人口。光這個數字比起來蜀國就很可憐,人少那麼戰爭資源就大減。經濟發展就更是緩慢,小說裡寫道,諸葛亮是帶領百姓種植桑樹,製造蜀錦,來提高蜀漢的財政收入。

    在三國初期,劉備在諸葛孔明的輔助下,快速平定西川,造就了三分天下的宏圖霸業。而在後三國時期,隨著眾多能臣猛將的相繼離世,後三國時期的武將資源較為稀少,很多都是不出名的,再加上蜀地不產馬,沒有騎兵,又怎麼能逐鹿中原。

    總之:要不是劉備假仁假義的不肯進川,鳳雛龐統也不會死。還有劉備不聽孔明進諫,執意急於給關羽報仇而全力去進攻東吳,遭到陸遜火攻連綿八百里,燒得沒日沒夜,將士死傷無數,大敗而歸。如果當初劉備聽孔明的話,三分天下怎麼也得持續多兩三十年,一統天下還說不定。

    論人才,劉備有諸葛,龐統,法正,有五虎上將,像姜維本來還是魏國的偏將,自歸蜀漢一心效忠。地盤有益州和荊州南部,在魏吳的夾縫中愣是擠出一條生路,三分天下,劉備已經算是很成功了。

    但是曹魏勢力卻是一個隨時可以威脅到他們生命的龐大怪物,能夠自保已經不錯,怎麼可能以小吞大,反而吃掉魏國。這已經不在與個人能力的強弱了,而是天下大勢如此,非人力可以逆轉。

  • 7 # 興叨客

    《三國演義》有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然而劉皇叔不僅得到臥龍鳳雛,還有驍勇善戰的劉、關、張、黃、馬五虎上將,卻為什麼不是曹魏的對手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一看中國的地理形勢。目前學界將中國地理劃分為三級階梯,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分界線為崑崙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包含青藏高原,橫斷山西區,塔里木盆地,而主要的經濟發達區就在塔里木盆地一帶;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分界線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主要經濟發達地區有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人口業主要集中在這一帶;第三級階梯主要的經濟發達區有華北平原、東北平原、江南丘陵,而華北平原是中國傳統的經濟發達地區和人口集中地區。

    看完中國的地理形勢佈局,我們可能就能從地理分佈上得出一個劉備失敗的原因,那就是戰略位置偏遠,人口密度不足,經濟發展程度不夠,換言之就是地理位置偏僻導致國力弱小,註定被統一。

    反觀曹魏政權,不僅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更重要的是有著顯著的戰略位置。曹魏政權佔據了中國第二季階梯和第三季階梯的大部分肥沃土地,農業經濟發達,文化發達,是中國曆演變的主要區域,同時更是中國人才的集中地。換而言之,曹魏政權佔據了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文化最先進的地方,那麼在大戰略上就佔據比較明顯的優勢。

    正所謂,得天下靠戰略,得城池靠戰術!劉備集團首先在戰略上就不佔優勢地位,失敗註定是定局。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同為漢中王的劉邦能取得天下呢?那是因為當時的項羽忽略了關中平原和華北平原的重要性,拱手將這富饒之地讓於劉邦所致!

  • 8 # 歷史從哪說

    大器晚成,戎馬生涯命途多舛

    公元161年,劉備出生在涿郡涿縣。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組織義軍,關羽、張飛加入劉備,在鎮壓起義的戰鬥中立下戰功,開始自己的戎馬生涯(此時劉備24歲)。

    公元208年,劉備顛肺流離於新野,三顧茅廬後終於見到諸葛亮,諸葛亮以《隆中對》幫助劉備匡扶漢室,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劉備一直以此為目標(此時劉備48歲,諸葛亮28歲)。

    公元210年,劉備取得荊州五郡,實現《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其指定的第一階段戰略目標,終於有了一個穩定家(此時劉備50歲)。

    公元214年,劉備攻取益州,實現第二階段戰略目標,龐統戰死,馬超歸降,法正、黃權、李嚴等歸降(此時劉備54歲)。

    公元219年,劉備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進位漢中王,與曹操、孫權形成鼎足之勢,達到人生巔峰(此時劉備59歲)。

    時不待備,大業即成損軍折將

    劉備取荊州後,謀有諸葛亮、龐統,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黃忠等,實力可以說非常強大。為進一步實現匡扶漢室、一統天下,劉備在軍師龐統的謀劃下攻打益州,在經歷千辛萬苦打到雒城時,龐統不幸戰死,劉備不得已召集諸葛亮率趙雲、張飛來增援益州。龐統的死,是劉備沒能一統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龐統還活著,諸葛亮會一直鎮守荊州,荊州不失,劉備極有可能一統天下。這時馬超來降,劉備集齊“五虎上將”。佔領益州後,法正、黃權、李嚴等歸降,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龐統的空缺。

    漢中之戰勝利後,劉備稱漢中王,本來一切正隨著劉備的規劃順利進行著,不久之後,劉備就會有所行動,一統天下,可是接下來幾件事的事,徹底改變了劉備的命運。

    劉備稱王第二年,黃忠病逝,黃忠雖老但還益壯,在漢中之戰,黃忠屢立戰功,定軍山速斬夏侯淵,威震全軍,漢水之戰中與趙雲大破曹操,使劉備轉被動為主動,成為取得漢中之戰勝利的關鍵一戰,正是漢中之戰中出色發揮,劉備封為後將軍,與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齊名,黃忠去世,劉備損失一員大將。

    同年,法正病逝,年僅四十九歲。法正的去世,對於劉備的損失非常大,是劉備沒能一統天下的原因之一。法正在軍事上的才能非常高,取漢中的戰略部署是法正向劉備提出的,漢中之戰是法正親自指揮的,從法正死後,劉備痛哭法正好幾天,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可見劉備對法正的器重。法正主軍事謀劃,諸葛亮主後方事物,倆人配合默契。如諸葛亮所說,如果法正不死,劉備不會東征孫權,即使東征也不會失敗。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三國志·法正傳)

    關羽在襄樊之戰被孫權偷襲荊州,關羽兵敗麥城被殺。如果說,法正的死,劉備傷痛不已,那關羽的死,劉備的心徹底的亂了,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的願望完全拋到腦後,不顧諸葛亮、黃權等一眾大臣的反對,堅持伐吳。大軍出發前,張飛又被收下殺死,接連這幾件事,劉備的心態完全崩了。

    劉備沒能一統天下,他的運氣不怎麼好是一個原因,早期顛沛流離,總是寄人籬下,歷經二十幾年才稍有起色,晚年剛要發跡,命運又和他開了個玩笑,讓他接連損軍折將。對關羽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也是劉備沒能一統天下的原因,劉備雖心有不甘,但已無能為力,在白帝城鬱鬱而終。

  • 9 # 78466230

    不具天時。

    曹操佔兗州時,劉備呆平原小縣,曹操迎獻帝佔洛陽長安時,劉備還在平原,曹操謀徐州時,劉備先得而後失,最終窩居新野小縣,同一時間曹操佔徐州,佔北方四州,遷都鄴城。赤壁之戰,曹操退,劉備藉機佔了荊州一小半,曹操卻又佔了西涼,至此,長江以北全是曹家的,劉備在沒有入川前,連個完整的州都沒有。

    五虎的確能打,曹操手下能與之抗爭的的確沒有,但曹家地廣,人口多,錢多,糧廣,兵多,佔了西涼後馬多,劉備如何能對敵的了?

    劉備錯就錯在前幾十年浪費了太多時間及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公弟弟的小孩在我這裡吃飯該不該收伙食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