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看愛思考
-
2 # 鐵人大偉
在古時候把犯人定在秋後處決的另一個說法,就是為了給一些受了冤屈的犯人有充足時間去上一級的官府為自己申冤平反。有的還可以到京城去告御狀,還可以讓皇帝親自己審理案件。為自己受到冤屈平反,這也是古代最為人性的一種說法了。 至於午時三刻問斬 ,是因為那個時候是一天陽氣最足的時候
-
3 # 歷史角落的一滴塵埃
古代斬首要秋後午時問斬,於秋後問斬是春秋戰國以來的習慣。
按照陰陽學說秋為肅殺之時五行屬金,此時斬殺符合天時。但因為文化的斷代,也有人說什麼秋天殺是因為農閒,秋天天氣漸冷。
午時三刻陽氣最盛,此時斬殺犯人鬼魂不能作祟,取壓勝之意。其實這只是一層意思,此時問斬也是為了讓犯人早日輪迴,物極必反陽盛生陰,午時之後正生陰氣,此時的陰氣最為強盛。表現在人身上就是午後犯困,這點陰氣會幫死者早入地府,不留陽間。
在《禮記·月令》之中就有對秋後午時問斬的記載:“孟秋之月……戮有罪.嚴斷刑。仲秋之月……乃命有司.申嚴百刑.斬殺必當.毋或枉橈.枉橈不當.反受其殃.”
-
4 # 暱稱就是暱稱吧
“秋後問斬、“午時三刻”是我們經常在古裝電視劇裡面聽到的臺詞。想到這裡總體有審判官對死刑犯做出判決:“XXX以XX律法,所犯死罪,壓下去,秋後問斬!”、“午時三刻已到,行刑!斬!!!”的畫面。(不過絕大多數在此時都會有:聖旨到,刀下留人!)
為什麼是“秋後問斬”、斬首為什麼又在“午時三刻”呢?
“秋後問斬”這個詞始於唐代,但是最早出現“秋後問斬”的意思卻是在《左傳》。
其實“秋後問斬”是古代人對於上天的敬畏。古人認為風調雨順、禍福災難都是上天的恩賜,人的所有行為都必須要符合上天的旨意,所以行刑這件大事必須要做到天人合一。春天、夏天草木生長迅速,長勢旺盛,這時候行刑算是逆天行事了,秋天草木蕭瑟、凋零,這個時候行刑是順應了天意,另在秋冬之季,農活較少,農民更有時間觀看行刑,也能使行刑起到更好的公示作用。
“午時三刻”,午時對應的是現在的11:00到13:00,而午時三刻也就是12:45。據說這個時候是地球上太陽最烈的時候,古代人認為這是一天中陽氣最重的時候,這個時候行刑,能把死人陰魂鎮住。
其實不管是“秋後問斬”,還是“午時三刻”都提現了古代人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
-
5 # 史事拾趣
中國古代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自唐代以後將十二個時辰又分為初、正兩個部分,午時三刻即午正三刻。
午時三刻,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中國古代人們比較迷信,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以及和他被處死有關聯的人員。而午時三刻在古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現。
除了午時三刻,也有正午時分行刑。斬刑也有輕重之分,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
“午時三刻”問斬犯人還有另一層意思。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蕭索,往往呈現昏昏欲睡的狀態,所以此刻處決犯人,犯人在被砍頭的瞬間,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如此看來,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也有一些體諒犯人的考慮,體現了古代嚴酷法治下尚存的一絲人道主義。
-
6 # 歷史百川
秋後問斬。說白了就是封建統治者借天意之名,行殺罰之實,讓百姓對統治者們俯首帖耳,就可以加強統治者們的統治。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古人對天並沒有什麼概念,幹什麼事都講究順天意。儒家思想不是將就"天人合一嘛!
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老董就厲害了,又提出個天人感應“。說是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後刑”的,所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如果違背天意,就會招致災異,受到上天的懲罰。
不理解的話,這麼說吧。除了秋後問斬不還有斬立決。如果對朝廷、對國家有特別大的威脅的人。那就最直接殺了,根本不會有秋後問斬一說。
按照天人感應的說法。天意最大,皇帝是天子。更應該按照這個說法來吧?但是,斬立決和秋後問斬背後的思想就違背了。
為什麼?因為威脅到統治者的利益了,而普通老百姓根本威脅不到。為了從思想上控制住百姓,就有了那個說法。
當然,秋閒什麼的原因肯定也有。但是,最主要的還是統治者為了加強自身統治。
-
7 # 秋山澪舍
我們在一些影視劇裡看古代人斬首犯人的時候,都喜歡挑到午時三刻才進行問斬,除去這個具體時間外,還有大概的籠統時間,就是要在秋後。秋後在古代也是時常出現,比如秋後問斬,秋後算賬等等,那問斬犯人為何要等到秋後,而且還要在午時三刻呢?
順應天時我們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百姓是非常迷信,準確來說是每一個百姓都迷信天道,認為萬物都是上天創造的,天道在人間的代表就是當朝天子,皇帝為了增加這種信服度,所以所做的許多事情都和天道吻合,秋後問斬就是其中之一。蒼天把一年分為了四季,春、夏、秋冬,也是春生、夏榮、秋枯、冬滅。秋枯也就是秋天草木開始枯萎,逐漸失去生氣,那些皇帝為了順應天道,就選擇在秋天這個生氣開始凋零的時候,對一些犯人進行處罰,秋後問斬也算是順天時應天命。
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董仲舒午時三刻,極陽時刻我們再看午時三刻,午時三刻顧名思義就是一個時間標準。古代時期是把時間分為了十二個時辰,也分百刻,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一刻鐘大約就是14.4分鐘。午時三刻,也就是現代時間裡的11:43-44分,這個時間太陽是高掛天空中央,古人認為這個時候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刻。對犯人問斬不管是出於什麼理由都是殺人,可殺人便會有陰氣,那些官員劊子手害怕死人的鬼魂前來纏他,所以就選擇陽氣最重的時候砍下犯人的腦袋,想用這時的陽氣壓下犯人的怨氣。
提前問斬可行一般放到秋後問斬的,都是那些犯了死罪卻不太嚴厲的人,對他們的懲罰也是不急不慢。而且把犯人押在監獄的時候,他們的親人前來探監,官府還能撈到不少的好處,所以一般當罪犯被判死刑後,都會放置一段時間再進行問斬。不過也有一些犯罪特別嚴重的,比如大臣貪汙或者謀反,被揭發後只要經過一陣拷問確有此事,基本上是在兩三天內就進行問斬。之所以不放到秋後就是為了以儆效尤,告訴那些有心或者已經在做的人,這些就是貪汙或者謀反的下場,而且一般碰到謀反,基本上是查出後立即殺死。
總結筆者覺得,把那些犯人放到秋後,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要順應天時。除了這些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和秋後算賬一樣。到了秋天農忙已經結束,百姓都空閒了下來,官員也在秋後放鬆了下來,有時間去處理這一年來積攢的犯人,秋後問斬和秋後算賬是一個意思。
參考文獻《春秋繁露》
我是見青山嫵媚丶,喜歡亂侃,喜歡抬槓
-
8 # 煮酒郎
關於秋後問斬
早在漢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規定,除謀反、謀大逆等罪犯即時處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後至冬至前進行。
隋唐以後,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複審複核,死罪更要多次復奏後由皇帝親筆勾決。
明清兩代又引入了"秋審""和"朝審"制度。每年霜降後十日,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會審京畿附近的死囚,稱為"朝審";而每年八月中旬複審各省死刑案件則稱為"秋審",朝審與秋審後把死刑案分為情實、緩決、可矜、留養承祖四類,除情實類由皇帝勾決後執行死刑外,其他三類均可免除死刑。
執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節,這與古人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即順應天意。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象徵肅殺。人的行為包括政治活動都要順應天時,否則要受到天神的懲罰。皇帝即是天的兒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時行事。處決犯人也是如此。
2.關於午時三刻
古代除了用日晷計時外,還以漏刻計時。這種計時方法分一晝夜為一百刻(一刻相當於今天的14.4分鐘),因而古代語言中就有“刻”的說法。
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子時是夜裡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那麼午時應該在中午的十一點到一點之間,午時三刻該在十一點44分左右。
3.關於午時三刻處斬
午時三刻這個時間,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點,這個時間,陽氣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說法中,此時可以用旺盛的陽氣來沖淡殺人的陰氣。
然而也許還有另一層意思。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蕭索,處於“伏枕”的邊緣,所以此刻處決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腦袋落地的瞬間,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這樣看來,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有體諒犯人的考慮。
另外有一說,古代迷信思想比較嚴重.午時三刻,正是陽氣最盛之時,在此時處死的犯人,連鬼都做不了.
-
9 # 翊翊浩浩尉尉
關於秋後問斬
早在漢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規定,除謀反、謀大逆等罪犯即時處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後至冬至前進行。
隋唐以後,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複審複核,死罪更要多次復奏後由皇帝親筆勾決。
明清兩代又引入了"秋審""和"朝審"制度。每年霜降後十日,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會審京畿附近的死囚,稱為"朝審";而每年八月中旬複審各省死刑案件則稱為"秋審",朝審與秋審後把死刑案分為情實、緩決、可矜、留養承祖四類,除情實類由皇帝勾決後執行死刑外,其他三類均可免除死刑。
執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節,這與古人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即順應天意。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象徵肅殺。人的行為包括政治活動都要順應天時,否則要受到天神的懲罰。皇帝即是天的兒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時行事。處決犯人也是如此。
2.關於午時三刻
古代除了用日晷計時外,還以漏刻計時。這種計時方法分一晝夜為一百刻(一刻相當於今天的14.4分鐘),因而古代語言中就有“刻”的說法。
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子時是夜裡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那麼午時應該在中午的十一點到一點之間,午時三刻該在十一點44分左右。
3.關於午時三刻處斬
午時三刻這個時間,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點,這個時間,陽氣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說法中,此時可以用旺盛的陽氣來沖淡殺人的陰氣。
然而也許還有另一層意思。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蕭索,處於“伏枕”的邊緣,所以此刻處決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腦袋落地的瞬間,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這樣看來,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有體諒犯人的考慮。
另外有一說,古代迷信思想比較嚴重.午時三刻,正是陽氣最盛之時,在此時處死的犯人,連鬼都做不了。
-
10 # 舊時樓臺月
在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臺詞:“將某某犯人關入大牢,秋後問斬。”亦或是:“將某某犯人在午時三刻處斬。”
其實在封建社會,這是一種成文規定,對於那些死刑犯的處理,都是有一套明確的規定,例如在時間上,需要在“秋後”以及“午時三刻”。這些規定也是有一定依據的。
秋後問斬折射出古人的“天人感應”學說。在科技尚不發達的古代封建社會,人們對生死看的比較重,同時也會將生死與上天聯絡在一起。於是乎,到了西漢時期,一套比較系統的“天人感應”學說便隨即而來,在天人感應學說中提到:“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
也就是說,國家所實行的一些決策應該與上天所適應,上天有四季,即在春季和夏季應慶賀、行賞;在秋季和冬季應行刑罰。如此一來,砍頭之刑就被定在了秋後。
再者,秋後問斬也與古代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春夏之季,萬物復甦,適合農業生產,而秋冬之季萬物蕭條,農業生產停止,這樣一來,在秋後問斬,到場觀看的人也更多,能夠更好的起到震懾作用。同時,春夏之季生機勃勃,象徵著新生命,也不適合取人性命,大煞風景。
午時三刻問斬反應出古人的陰陽鬼神之說。古代人們在劃分時刻時,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時辰分為8刻,每刻15分鐘。
午時三刻就在11.45分,離正午只差15分鐘,此時準備處斬工作距離正午最近,太陽當頂且直射。而在古代封建社會,比較信奉陰陽鬼神之說,他們人為人死後會變成鬼來到陰間,而人活著便是在陽間。陽間陽氣可以壓制陰間的陰氣,午時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在此時處斬犯人,行刑人不會被厲鬼纏身。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在午時三刻時,太陽當空,此時的犯人昏昏欲睡,萎靡不振,在被砍頭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痛苦。
-
11 # 唯二歷史筆記
為什麼古代問斬犯人都要秋後,還要在午時三刻? 這裡面有兩個主要的原因。
第一,由於古代的科技落後,所以對於未知的大自然十分敬畏,在他們看來,神秘莫測的種種自然現象充滿了不可知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是他們無法認知和操控的,他們認為天上有神仙,地下有魔怪,而世界上的一切都有神仙所掌控,所以人類的各項活動,都要迎合未知的神仙的規律。所以在舉行重大的活動時都要提前選好日子,尤其是殺人更是如此。所以古人會選擇在秋冬季這個十分肅殺的日子殺人,而在這個時候執行死刑也是為了迎合這種氣氛。
第二,古時候秋天是一年收穫的季節,也正是百姓手頭寬裕的季節,在漢代,死刑犯是有二次申訴的機會的,而且有的刑殺還可以用錢擺平,選擇在秋天大家手頭都寬裕的時候執行,正好給這些死刑犯一次機會,國家也可以藉此充實一下國庫,可謂是一舉兩得。所以不管是從迷信還是具體原因上,選擇秋後處置死刑犯是再好不過的決定,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
至於說為什麼午時三刻執行?那是因為在一天中,只有午時三刻是陽氣最旺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執行殺頭就不會讓被殺的鬼魂來找自己麻煩,同時他的鬼魂就會被陽氣壓住,不會在人間遊蕩作亂,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情況吧。
-
12 # 金兔歷史
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可能對秋後問斬、午時三刻開刀問斬比較熟悉,也因此就產生疑問,為什麼要秋後問斬,還要選擇午時三刻呢?今天金兔就帶大家看看其中的門道。
午時三刻先說說午時三刻吧。
古人把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約合現在的兩個小時。同時又把一個晝夜劃分為一百刻,刻原本是計時的滴漏上的刻痕,一個晝夜滴完一桶,劃分為一百刻。
實際上,“時”和“刻”是兩套不同的計時單位,換算起來比較複雜,平均每個時辰約合八又三分之一刻。
午時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中午十一點到十三點之間,午時三刻則差不多是正午十二點,這時候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在古人看來,午時三刻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之時。
古人還認為,不管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會來糾纏做出判決的官員、監斬的官員以及行刑的劊子手等和他被處死有關聯的人員。而選擇在陽氣最盛的時間段,可以抑制死者的鬼魂,這應該是古人習慣性午時三刻行刑最主要的原因。
秋後問斬事實上,除了需要午時三刻問斬外,古代行刑對於時間的選擇也極為看重。
比如漢朝有“秋冬行刑”之規定,規定除非是謀反、謀大逆外,其他死囚需等待秋季霜降後到冬至前方可行刑;唐宋及以後也有類似的規定,說除非是謀反,或者是奴婢、部曲殺主以外,否則也要等到秋季行刑。
西漢的行刑時間一般是九到十二月,唐至清末則為十、十一、十二月行刑。
選擇秋後問斬,實際上有兩個原因。
第一,跟迷信有關。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五行學說。古人認為,秋季對應五行中的金,五行中金的本性冰冷,秋季是金旺、水相,土休、火囚、木死,從五行上看,這是生命沉寂的季節,一年中生命力最低的時間段就是現在。且金還代表砍伐的金屬工具,又是破壞的代表。
如果說春夏是萬物復甦的季節,那麼秋冬就是肅殺沉寂的季節,選擇在秋冬行刑,是順應天時、符合宇宙的秩序和法則的體現。
第二,殺一儆百。
行死刑有兩個作用,除了懲處犯人以外,還能起到一個殺一儆百的效果。
春夏之季人們都在忙於耕種,哪有時間出來觀看行刑。而秋冬季節農民相對清閒,有時間前往觀看,如果選擇在秋冬問斬,才能起到一個殺一儆百的效果。
-
13 # 小方說歷史1990
人們在看小說、電視劇時,經常看到朝庭對死刑犯判決後,一般都要秋後處斬。而且在行刑那日,監斬官在午時三刻已到時,便將處斬的牌子扔下,劊子手便可行刑。那麼,為何要在秋後及午時三刻時才處斬呢?秦代以前,對犯人的處斬可隨時進行。但到了漢朝以後,便開始了秋後處斬。古時,人們認為王有四政,天有四時,也就是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要對應,否則就會違背天意,要受到上天的懲罰。春夏是萬物復甦、生長的季節,秋冬是肅殺、蟄藏的季節,這是宇宙、天地執行的法則,人們也應遵循這一法則,順應天意。秋季正是農閒時節。秋斬時,參觀的人相應就多,震懾或殺一儆百的作用傳播面更廣。至於具體行刑日也是頗有講究的,如祭祀日、齋日、朔日、望日、初一、十五、十八,還有二十四節氣等等好多日子都不能處斬,實際上一年中能行刑的日子很少。在行刑日,具體行刑的時辰也有規定,若白天行刑必須等到午時,夜晚行刑必須等到天明。關於午時三刻的說法:古代一般用日晷計時,還有用漏刻計時,一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古代是以兩小時為一個時辰,午時就是中午11:00~13:00時,那麼,午時三刻就應該是約中午11:44時。這一時刻,正是太陽高照,陰影最短的時刻,也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刻。因此選在午時三刻行刑的主要原因是:古人認為,被殺的人不論是否冤屈,死後他的鬼魂可能要來糾纏判官、監斬官、劊子手及相關人員。而在陽氣最盛這一時刻行刑,可以壓制鬼魂不敢出來。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蕭索,處於昏昏欲睡的邊緣,這時人頭落地,痛苦最小。
回覆列表
答案,是可以的。但是很少出現這樣的情況。由於死刑斬首,是要由皇帝親自勾決的。中國地域廣大很難在第一時間就上到京城,所以斬首死刑,必須要上報到皇帝手中,皇帝的事情還有很多,無法在第一時間裡就作出批覆所以規定了斬首行刑一般都是在秋後問斬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