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虹虹
-
2 # 一點酷的生活
我老家的村子現在還是這樣的房子,這麼多年沒有改變,三十多年還是老樣子,年輕人都搬遷出去剩下的全是留守老人,所以沒變化。
-
3 # 弋沫灬
有,但是現在老家的人都想證明自己賺錢了於是現在一賺到錢就回來蓋樓和各種各樣的翻新,我姥姥家的房子跟作者的差不多不過還是翻新了,不過一些老宅跟這還是一樣的,現在偶爾回家都喜歡去這些老宅子逛逛因為還存留著童年的回憶,和自己長大的見證,關於翻新跟翻蓋這個問題各抒己見,並沒有絕對的對錯,主要還是看個人的想法吧,不過這真的是一種回憶呀,每次回去,心情都是五味成雜的,開心回憶各種感覺揉捏到一起,但毋庸置疑的是老家還是散發著讓人安心的氣息……
-
4 # JL網事如煙
我是吉林的,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下鄉,對農村情況還是比較熟悉的。
改革開放之後,隨著農村狀況的逐漸好轉,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民的住房條件也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現在吉林農村農民的住房仍然以磚瓦結構為主的平房,但大都很鮮亮,房齡一般都不超過30年,而且面積較大,結構合理,寬敞明亮。這些房子先期建造的完全是自有資金,後期建造的趕上了國家的惠農政策,一般都會得到建房款總額30%左右的國家補助。圖中所示的破舊的房子幾乎每個村都有2、3座,有的比圖中所示的還要破舊,磚坯結構甚至是搖搖欲墜的土坯房,但都不住人,它們存在的意義只有一個:拍照片套取國家建房補助!
-
5 # silver徐
這樣的房子已經很少了,前幾年還有,但是美麗鄉村後,基本上該拆的也拆了,這樣的房子,有挺多的回憶的,小時候會去掏蜜蜂,那些不成群結隊的蜜蜂就喜歡飛進那些縫隙,我們拿個小瓶子堵住縫隙,用小樹枝掏裡面,不久後蜜蜂就會飛出來跑進瓶子裡,總覺得好玩,其實抓來也沒什麼用,也許小時候以為一隻蜜蜂就可以產蜂蜜吧,傻傻分不清。
不過記憶中應該最後蜜蜂都是從瓶子裡跑出去了吧,而且被蜜蜂蟄的是真疼。
-
6 # 鄉村楊陽
我們村還有老房子一直保留著做紀念,應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那個時候有這樣的房子家庭條件是很不錯了。想想還是以前好,沒有壓力,不要天天為房貸車貸而煩惱。
-
7 # 小話生活
我的家鄉還有這樣的房子,但是越來越少了,相信很多朋友都是這樣認為的。
小的時候,村裡都是這樣的房子,家家戶戶都有,那個時候,總是喜歡跟在父母身後挨家挨戶的串門,沒見過什麼大的世面,認為這樣的房子很好。喜歡在房子門口的樹上摘槐花吃,喜歡在房子的門樑上拴根繩盪鞦韆,喜歡看著牆上勃勃生機的絲瓜藤蔓,喜歡聽門口的大人們的家長裡短。
漸漸的,周圍的人或不斷的老去,或外出打工長年不回家,或離開了我們而遠去。而我們也不斷長大,進了城,見了世面,突然發現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外面的房子很漂亮,回老家的時間和次數也越來越少了,偶爾回去一兩次,發現慢慢的,慢慢的,一切都悄無聲息的改變了,失去了童年的那個樣子。
工作後,面對外面競爭激烈的環境,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不能有絲毫的放鬆,偶爾的午休之後的清閒或是深夜未眠的寧靜,想起自己老家的房子,有種說不上來的感覺。
回去的次數越來越少,對家鄉房子的印象卻沒有模糊,因為童年的回憶不會消失,正是因為身處外面的世界,才更加懂得了老家的房子的重要意義。不僅僅是房子,還是一種寄託,更是一種情懷。那種能讓自己內心平靜的情懷,讓自己在波濤洶湧的外面尋找片刻寧靜的情懷。
-
8 # 陝南農二哥
這樣的老房子在經濟發達地區農村已少見了,但在相對落後地區到處都是,但隨著國家扶貧政策要求,全面脫貧的硬性標準來看是不會存在很久了。就拿我的家鄉陝南秦巴山區來講,全面移民搬遷加村民自願重建,清山綠水間多是一幢幢現代化小別墅,代表農村木匠手藝水準的土木結構瓦屋即將退出歷史舞臺成為永遠的記憶。
-
9 # 牙牙發洩器
每個地方都會有的,有些是真窮,有些是佔地,佔地啥意思呢,就是你有錢了,在別處蓋樓,在城裡買房,老家的老房子就不翻新蓋了(很多農村現在也限制建設自建房的)。但是老房不會拆,只要不拆,這塊地都是你的,誰也動不了,現在地多值錢大家都懂。
別看不起老房子,老房子但凡運氣好運上個拆
哈哈,睡覺做夢都偷笑
-
10 # 張東拍攝
我老家屬於山區型的村子,房子大多都是20多年前建的,好多年輕的人都買到市裡或鎮區住了,大多都是上歲數的一直守著這裡,山裡空氣好,有零散的山地種,清靜,這也許是他們喜歡留守在這裡的原因吧,畢竟故鄉是人們永遠難捨的留戀!
-
11 # 阿莉生活錄
我們家到現在還是屬於老式建築的房子 是屬於瓦房一個豬圈 用來做養殖的 比如 豬 和雞 。 還有一個房子就是用來自己住的 冬暖夏涼 特別舒服。
-
12 # 小農侃球
我們老家還真的有,不過也是少數了。大部分家庭都是幾層的平房。畢竟現在出來打工多少都能賺點錢存點補補家用再正常不過了,對於少數幾戶這樣的家庭要麼就是搬家了沒人住又或者是真的不知道出來賺錢養家的。畢竟農村老一輩很多人都沒有讀過書沒有文化水平怕出來有麻煩,這樣一來天天呆在家裡收入肯定不比出去外面上班掙得多,說實話在農村不出來能養活全家裡的人都不錯了真的。
-
13 # 泥巴軍
家鄉的老房子承載了太多太多回憶,自從離開了家鄉隨著時間的推移,回去的時間越來越少。爬樹,抓魚,打棗,摘梨,眨眼間三十年過去!現在的老房子雜草叢生,破敗不堪!可是在自己眼裡,處處充滿了畫面!
-
14 # 高42358161
有,而且比這個還“古老”(主體為土坯,柱子為紅磚)。大概建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不超過1983年前後。
整體還可以,因為蓋房時是公牆,鄰居蓋房拆除牆體時,導致東邊的屋子山牆破損嚴重,用木頭柱子頂著,不能住人,但屋頂和其他牆面還比較好。因為屬於冬暖夏涼的那種,父母不喜歡那種樓房,目前還在西邊的屋子居住,燒火炕。
原來家裡打算整體拆除新蓋樓房,但後來多次做工作後,計劃明年進行改造,整體格局不變,主體牆面用紅磚代替土坯強,然後用黃土顏色的水泥抹面,門窗全部用松木原色改造,還是火炕,在保持安全的前提下,確保修舊如舊,再住幾十年。
-
15 # 草根小農任
當然是有了,我們不但這裡有破敗不堪的房子,而且還有上個世紀留下來的房屋荒草湖泊,目前有的農村發展的很好,但是有的農村發展去很落後,這和當地的政策引導和政策的輔助形式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自食其力努力奮鬥,爭取有好的生活條件,我們這裡的農村人都非常。勤勞,一般年輕一點的人都出外打工三年五年回來把自己的老房子翻秋意心,然後就是對父母的孝敬。把自己父母的老房子也翻修了一遍,將來農村會越來越好政策,正在向農村偏遠。說實話以後,農村要比城市裡面強農村風景優美,物產豐富,健康飲食特別適合一句,我喜歡農村也愛農村,因為農村是我的家,我喜歡農村。
-
16 # 鄉村芬芳
有的,在我們雲南從昆明坐火車一過這種房子就漸漸的太多了,樓房建的很少幾乎都是小四合院。也許是經濟跟不上,人們的生活水平過低,導致一個四合院一住就是幾十年幾代人。
我從小就住我們自搭自建的房子長大的,這種房子冬暖夏涼,建造也比較麻煩些。記得小時候家裡準備建房親戚朋友都會來幫忙。
首先要到山上砍建房用的木材,砍回來後就請幾個木匠來家裡做木匠工,他們要把木材去皮打磨再一點點的拼接好,大概也要幾個月的時間,他們吃住在主人家裡面,主人要給工錢還要天天好煙茶,好酒,好肉的招待,這或許就是純樸的年代純樸的民風吧。
房架結構做好後要選個好吉時,要豎房子上樑這個是必須的,並且要大擺宴席放鞭炮來慶賀,等時辰一到鞭炮聲響,壯漢們就開始吆喝著把架子豎了起來,一般三個架子是三間房,然後搭屋頂,後期再慢慢砌圍牆,用瓦片蓋屋頂,再打地板水泥裝修最後入住新房。
建一個房子對於農民來說是很辛苦的,但是他們靠自己的勤勞用雙手建造好了自己的家,養育父母和孩子,所以家再破舊也是自己最溫暖的窩。
-
17 # 寄料之戀
我們老家現在這樣的房子越來越少。鄉下的人好多現在都搬到鎮上居住,部分鎮上的也搬到縣城居住。雖然現在建築材料沙石不斷上漲?但農村人建新房的熱情仍不減。現在國家對土地管理嚴格,不再新批建房用地。大家只有拆了舊房蓋新房。所以現在農村,這樣的瓦房越來越少,一個村也見不到幾處。
-
18 # 山咔農人
我老家的房子就類似這種房子,已經快五十年了,而且是木房。
老家很偏僻,坐落在大山深處。那時候交通不便,從老家到鎮上要步行四個小時的山間小路。大山深處有著天然的便利條件,杉樹,松樹,各種各樣的雜木非常茂盛。山裡的人都是就地取材,砍杉樹起房造屋。
可以說,山區農村,(座標黔東南劍河縣)清一色的木房。有兩間兩層,兩間三層,三間兩層,三間三層,視主家人口和財力而定。通常都是三間三層帶偏廈居多。
我家的房子有點特別,兩層半。什麼叫兩層半?因為我家屋基特別,前面的一半低,後面一半邊高,剛好一半對一半。老爸就因地制宜,建房子就建成了兩層半,前面一半三層,後面一半兩層。
以前的農村,一樓都是用來關豬,牛,雞之類的禽畜,二樓三樓住人。每家一樓都有一個大大的土灶,煮豬食的。每天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剁豬菜,煮豬食,每家樓腳煙霧繚繞,長年累月的煙熏火燎,樓板的結上厚厚的煙鍋巴,一串串的懸掛在上面,成為一種苗侗人家木房的另類特色。
如今,雖然大家都在外面定居,但老家的木房一直都捨不得拆掉。畢竟,那是我們居住了將近三十年的家。甚至,我們一直認為,城市裡的只是房子,農村的老家是根,真正的家。
每當老家家族寨鄰有紅白喜事,躺在老家那年久無人居住散發絲絲縷縷的黴味的木床,聞著那久違的氣息,思緒不由自主的飄到曾經的從前。。。。。。
屋後面的幾棵風水木,高矮順序井然有序的排列,像幾個忠誠的衛士,守護著村裡的每一個生命,見證一個個生命的誕生,一個個生命的結束,滄海桑田,依舊矗立。
昔日賴以生存的農田因勞力缺失荒廢越來越多,這是一種越演越烈的趨勢,這樣持續發展,或許,到某一天,耕樵人走在田邊地角,山間小路的畫面,只能在腦海裡構思。
隨著政策對農村建設的重視,現在的農村儘管人口日益下滑,建設越來越完善,公共廁所,路燈,風雨亭,風雨長廊漸漸應運而生,給暮氣沉沉的老家注入一系列的現代元素,成為一道古老和現代完美結合的獨特風景。
風雨長廊,扮演多種不同角色,觀光時,是一道靚麗的民族特色建築風景,農閒時是村子裡留守人員聚集擺龍門陣的地方,紅白喜事時是供客人臨時休息和吃飯的場地,充分利用,一專多能。
老家,對很多人很多人都是來路,對部分人而言,是人世最後的歸途。“”8
-
19 # 冰原落雪
有啊,我這裡是山東日照,看著這種房子感覺很親切,畢竟我也是在農村長大的。小時候比這不如的房子有的是,那時這就是很好的房子了。現在許多五六十歲的人住的還是這樣的房子。
記得小時候住在這樣的房子裡,西邊堂屋夏天住,冬天住在東邊堂屋裡,外間有大鍋灶,裡間裡有火炕。每到寒假,我們趴在炕沿上寫作業,或者坐在炕沿上看電視,吃飯在電視前的飯桌上,暖暖的,別提多愜意了。
院子裡種著各種果樹,夏天的水果吃不完,牆外種的是楊樹、槐樹等,既能遮陰,又能長大了賣錢。
以前看著很高大的房子和門口,現在看著那麼矮,屋子裡也感覺比以前擠了很多,再也沒有以前一大家子住一起的溫馨感了。
-
20 # 鄉村的李子
現在我們這裡農村像這樣的老房子已經不多了,大都是兩層的樓房,有幾家這樣的房子,住的也都是些留守老人,他們的孩子都在城裡上班,在城裡買了房子。老人們住慣農村,在城裡住不習慣,所以就堅持住下去,但是,隨著國家扶貧工程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像這樣的房子也會越來越少了。
雖然現在農村的房子高了,路好了,環境好了,但是很難找回童年時的味道了。比起現在更懷念從前的那些時光。
回覆列表
前幾年跟我老公回老家,他家村裡的老房子就是這樣的,還沒你這個大呢,就只有一間房。村裡還有不少人,有的住的就還是這種房呢。這麼一看我公公真是挺不容易的,從這麼窮的村裡出來,如今在北京有好幾套房,兒女都成家了,工作也都挺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