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霞181558838
-
2 # 錦某人OL
因為我們現在他們四個也是因為這部電視特別火,特別火。
精妙絕倫的演技。
我想西遊記這個電視伴隨著我們童年,是我們很多人童年的回憶。
絕對是一一部經典力作。
你們說會不會以後會唄,列入文化遺產之類的。
畢竟西遊記這麼好看,演得這麼好。
而且他也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
3 # 慎獨4999
1.師父唐僧,慈悲為懷,意志堅定,為了去往西天取經這個意志堅定不移,但是實際上他卻是個性儒弱,偽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為人雖然善良仁慈,卻不能夠明辨是非,幾次誤會孫悟空,總是在落入陷阱之後才明白, 其實唐僧的形象可以說與白面書生不謀而合。雖然滿懷理想主義,卻手無縛雞之力,但也不怕困難,當困難發生的時侯,總是束手無策,坐待外援,但也不畏艱辛困難都要去西天取經的精神值得稱讚。
2.孫悟空,行俠仗義,愛憎分明,智慧擔當,充分體現英雄氣質,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鬧海龍王,二鬧地獄府,三鬧天宮,並且還和佛祖打賭。由此可見他叛逆、不願受拘束、不墨守成規的個性。充沛的生命力、大無畏的精神、篤實的性格和樂觀的個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於面對挑戰。他這一種冒險犯難的精神,但是爭強好勝,心高氣傲以及性急如火卻是他的弱點。
4,沙僧,剛毅木訥,踏實謹慎,在取經路上總是默默無聞擔著重物無怨無悔。
-
4 # 木子君的小屋
不邀自來。
個人認為,西遊的主角不是唐僧,而是那隻猴子。
可以說,西遊離開了他們師徒四人中的那個都行,但是不能缺了那隻猴子。
沒有猴子的西遊,只是一個普通的取經故事。
有了猴子,如畫龍點晴,硃筆一點,整個故事便鮮活起來。
這隻猴子的影響力,到了今日依然不減 。
於是各種以猴子當主角的網路小說,網路劇不要太說。
可以說,僅僅一隻猴子,就已經撐起一個產業。
就憑這一點,哪一個可比?
-
5 # 釋道風水符籙曾法揚
這是神話故事,你也信!只是透過神話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人們嚮往過自由自在的好日子。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鬥爭也都是為了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我們一種尋找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總之,覺得現代人對於自己的生存狀態,尤其是精神方面較為安於現狀,缺乏一種開拓進取,尋找更大自由的精神。 二、神話 如今也是一個遠離神話的時代。日常生活過於現實,使充滿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但是以唐僧、孫悟空、豬八戎、沙僧為主人公巜西遊記》電視連續劇是百看不厭,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正是這離奇的故事情節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陪伴了70、80、90、00後的童年生活,回憶滿滿!
-
6 # 追劇a看點
不是!應該是孫悟空!也可以說不是、唐僧都要孫悟空來保護!很多年後有人說他是這本書的真正主角,其實這是不恰當的,他只是“第一主角”。因為西遊的隊伍裡每個人都是主角,包括龍馬。孫悟空是天產石猴,生於花果山水簾洞,得育明師。修成大道。降龍伏虎強銷死籍。一根如意金箍棒,橫掃天上地下,高傲剛強,生平從不服人。他受業的師父,是一個叫菩提老祖的人。我在很久以前寫過東西論述過天地五仙的級別和差別。在那裡邊我曾經有過菩提老祖不如鎮元大仙的論調。因為菩提老祖曾經露出口風可殺悟空.他既然居住在地上,又能教出孫悟空這等徒弟,理所當然屬於地仙。而鎮元是地仙之祖。所以鎮元強於菩提更強於悟空這個推理我一直深信不疑。直到不久以前的一個晚上,那天晚上我無聊的翻著西遊,忽然間,我想起一個問題:菩提到底是誰?跟我以前臆斷的相反,菩提,也許根本不是地仙!二,照妖鏡的問題。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了我很長時間。悟空兩次公然對抗天宮,兩次都對上了託塔李天王,李天王有照妖鏡。但前後兩次交鋒,其中一次還是在二郎神的關照之下,這照妖鏡居然一次都沒好用過。對悟空不構成任何威脅。當時最後破解悟空變化的方法,是鎖了琵琶骨。很久以後,悟空與六耳獼猴鏖戰,真假難辯。打到天宮...
-
7 # 周鷹
《西遊記》原型人物,是明朝吳承恩根據唐朝僧人玄奘,法號"三藏法師",也就是故事裡俗稱的"唐僧",在貞觀年間從長安西行五萬餘里,到達印度求學,並取回真經的一段歷史事蹟加工而成的 ,所以說,唐僧毫無疑問,理所當然的是故事的主角。
-
8 # 嘉影推薦
《西遊記》的主角應該是唐僧
確定主角與否,是根據《西遊記》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什麼,故事講述的就是西遊,從東土大唐到西方拜佛求取真經的路上,遇到種種困難險阻,由唐僧的三個徒弟克服困難,一步步陪著唐僧取到真經,唐僧帶有主角光環,如果不是主角光環照著,他早就死掉了,唐僧還是這個團隊的主腦,沒有唐僧聚不到一起,沒有唐僧的凝聚力,更別說以後的協力保唐僧取經。
《西遊記》我感覺就是唐僧取經以後自己寫的回憶錄,回憶這路上的艱辛,還有三徒弟一起斬妖除魔的過程。
-
9 # 木葉葉
求取三藏真經的背景
如來將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之後,對眾言曰:“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俱瀘洲者,雖好殺生,只因餬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踐;我觀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渡人向善。”【西遊記-嶽麓書社版-第八回】。遂命觀音菩薩前往南贍部洲尋找修行者(取經人),命修行者(取經人)以三藏真經渡人向善,改變南贍部洲貪淫樂禍,多殺多爭的不良風俗,觀音菩薩在前往南贍部洲的路上尋得唐三藏、孫悟空、豬悟能、沙悟淨、白龍馬熬列五人,師徒五人的人物特點一直伴隨著取經過程。《西遊記》真正寫的是修行者(取經人)心中魔頭的變化歷程,唐三藏師徒降五人全是修行者(取經人)心魔所生,實際並不存在。
修行者(取經人)在觀音菩薩的感化下,奉唐王之令,前往西天大雷音寺求取三藏真經,以渡人向善。菩薩感化,與唐王結拜為兄弟,極大地激發修行者(取經人)取經的積極性,為了早日取得三藏真經,從修行者(取經人)與唐王李世民定下三年之期就可以看出修行者(取經人)心魔的變化【十萬八千里,實際耗時14年】,那就是“急”於取得三藏真經,以便早日渡人向善,成仙成佛,脫離人世苦海,但凡取經路上的一切障礙,都必須立刻消滅,容不得半點遲疑,這就與孫悟空性如烈火、急如旋風、遇魔斬魔、逢妖降妖的人物特點完全吻合,也就是說修行者(取經人)的心魔變化導致孫悟空的出現,孫悟空乃是修行者(取經人)的心魔所生。
第二次心魔變化:唐三藏的人物特點【自私自利,懦弱無能】
修行者(取經人)在雙叉嶺第一次遇險,被野牛精、熊羆精、老虎精連人帶馬抓住,幸得金星相救,不然早已成為三個妖精的餐中肉、腹中食【西遊記-嶽麓書社版-第十三回】。作為凡人的修行者(取經人)又豈能預知妖魔當道,遇人吃人,遇僧殺僧,這讓修行者(取經人)第一次意識到他自己隨時都可能有性命之憂,心魔發生了第二次變化,為了求取三藏真經,必須要不顧一切保住自己,包括犧牲他人,遇事就推,逢難便跑【例:在孫悟空三打白骨夫人的橋段中,唐三藏不識妖精,認為孫悟空濫殺生靈,並把孫悟空趕走,而唐三藏趕走孫悟空的原因是擔心孫悟空濫殺無辜連累自己。西遊記-嶽麓書社版-第二十七回】,這就與唐三藏自私自利、懦弱無能的人物特點完全吻合,所以唐僧也是修行者(取經人)的心魔所生。
第三次心魔變化:白龍馬熬列的人物特點【一路向前】
當修行者(取經人)的行李馬匹在鷹愁澗被西海龍王三太子熬列吃了之後,修行者(取經人)再一次意識到取經路途兇險重重,非經千難萬苦,難以取得真經【西遊記-嶽麓書社版-第十五回】,心態也第三次發生了變化,那就是即使有千難萬險、妖魔無數,也要一步一個腳印走到西天大雷音寺,取得那能渡人向善,成仙成佛的三藏真經,這是修行者(取經人)的意志力的體現。所謂路遙知馬力,白龍馬熬列的人物特點最能體現修行者(取經人)此時的心態,那就是一路向前,白龍馬熬列也是修行者(取經人)經歷劫難之後的心魔所生。
第四次心魔變化:豬悟能的人物特點【貪財好色慾散夥,出工不力愛偷懶】
大唐王朝國富兵強,聲名遠播,影響遍及全世界,異域之人只要聽說修行者(取經人)自東土大唐遠道而來,自然不乏傾心結交之人士,心生愛慕之美女【例:西遊記-嶽麓書社版-第二十三回、五十四回】,只要修行者(取經人)的意志稍稍不堅定,就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愛不完的窈窕淑女,遊不膩的仙山活水,落地生根的生活好不安逸自在。在各種誘惑下,修行者(取經人)的心態發生了第四次變化,即在取經與享受之間徘徊不定,在趕路與停留之間猶豫不決,棄取真經、落地生根的想法甚至在某些時候佔據了上風,這就與豬八戒的人物特點貪財好色慾散夥,出工不力愛偷懶完全相符,豬八戒也是修行者(取經人)的心魔所生。
第五次心魔變化:沙悟淨的人物特點【沉默寡言,任勞任怨,麻木不仁】
修行者(取經人)經歷了千難萬險,看盡了美女富貴,遊遍了仙山活水,但西天大雷音寺依然遠在天邊,遙不可及。恍然間,家鄉已隔萬里,時歲已過數年。身處異鄉的孤獨深入骨髓,修行者(取經人)似乎已對求取三藏真經心生畏懼,對身邊的林林種種不再關心,心魔重生,如沙悟淨一般沉默寡言,任勞任怨,麻木不仁,只願早日取得真經,回大唐,復王命。
綜上所述,唐孫豬沙龍以及一切仙佛妖魔全是修行者(取經人)在修行路上因無法克服外物侵擾而生的心魔,正是本欲仗劍走天涯,奈何世間太繁華,生生世世有掙扎,心魔不除,真佛難成,天涯難走。有詩云:
自古修行皆不易,得成聖者有幾人。
且看華夏五千年,唯有區區兩個半。
心中魔頭驅不盡,難得真經成真佛。
世人若是不相信,且看聖僧取真經。
-
10 # 文墨薰香
《西遊記》講述了唐僧隻身前往西天,路上先後收了幾個徒弟,組成一個團隊,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成功取回真經、最終成佛的故事。故事的主線是西天取經,唐僧是西天取經的組織者和引領者,是整個團隊的核心和靈魂,是整個故事中最重要的角色。
唐僧為什麼能取回真經?有人說是有個本領高強的徒弟孫悟空,總能降妖除魔,排除取經路上的一切障礙;有人說是唐僧運氣好,碰上的女妖怪要麼想與她成親,要麼想長生不老吃他的肉,沒有一個妖怪像猴急的孫悟空,上來一棒子即給他當場斃命,哪還有後來的轉機;有人說是因為觀音菩薩總會在危急時刻現身,救下唐僧師徒的性命……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沒說到根本上。唐僧的團隊之所以能取回真經,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有唐僧這樣一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領導者。正是唐僧在取經途中自始自終都發揮者領導核心的作用。
一、唐僧作為領導核心,始終精準定位,清楚“我是誰”。清楚自己是誰,牢記自己的人生定位,這是人生最最重要的問題。《道德經》中把它叫做”所“,”不失其所者久“。唐僧始終清醒自己是”唐三藏”,是吃齋唸佛、要去西天取經的,所以屢遇想與他成親的漂亮女妖怪都絕不動心。在取經的路上,孫悟空、豬八戒都曾數次撂(liao)挑子,想不幹了,返回花果山或高老莊過自己先前的快活日子。唯有唐僧“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唐僧每到一個地方都這樣介紹自己:”貧僧唐三藏,從東土大唐來,去往西天取經。正是由於唐僧的清醒理智,精準定位,保證了團隊一路向西、從未偏離。
二、唐僧作為領導核心,始終不忘初心,清楚”我從哪裡來“。水有源,木(樹)有本(根),做人不可忘祖宗。無源之水流不長,無本之木長不高。人要是忘了祖宗,等於水斷了源頭樹斷了根,怎麼能成事、怎麼能走遠呢?人永遠不能忘記自己從哪裡來,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根本。唐僧始終牢記自己”從東土大唐來“,那裡有等著他取經返回的御兄大唐聖上,所以絕不貪戀任何一個地方的榮華富貴。唐僧作為團隊的領導核心,他總播撒著善良的種子,提倡斬妖除魔,為黎民百姓帶來安逸的生活;作為師父他不僅對徒弟要求嚴格,而且也從不懈怠自己,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征服;還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使他終成正果。
三、唐僧作為領導核心,始終牢記使命,清楚”我要到哪裡去“。要到哪裡去,是目標和方向的問題,也非常重要。對於漫無目標的航船來說,哪個方向的風都是逆風,只能隨波逐流;對於漫無目標的人來說,走到哪兒算哪兒,既沒有壓力,也沒有動力。有道是,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一旦發現方向錯了,趕緊掉頭就是進步。唐僧始終牢記自己的方向是前往西天,自己的使命是取回真經。有這個堅定的信念支撐著,任何磨難都擋不住他前往西天取經的勇往直前的步伐。
唐僧師徒五人(包括白龍馬)歷經磨難,最終到達西天並取回了三十五部真經,都得了善果,受到佛祖的封號:唐僧被封為旃(zhan) 檀(tan)功德佛,孫悟空被封為鬥戰勝佛, 豬八戒被封為淨壇使者,沙和尚被封為南無八寶金身羅漢菩薩,白龍馬被封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一個高效的團隊固然需要大家各展其長、合力攻堅,但是一個成功的團隊更需要一個舉旗定向的領導核心,只有這樣,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方能歷經磨難卻初心不改、威逼利誘卻本色依舊,久久為攻必能取得真經、修成正果。
-
11 # 淡然風琴
讀多了就明白了,讀透了就簡單了,
文化的藝術在於加工,而不在於事情本身。
一個簡單的事情,文化人就要站在文學的角度思考、撰寫,將一個簡單的事情藝術化。而我是讀者,要站在讀者的角度分析,將高深的問題簡單化。
西遊記就是一部產品的加工過程,而這個產品就是唐僧。成品就是旃檀功德佛,加工人員就是3個徒弟和白龍馬。加工的工具就是妖魔鬼怪。
具體過程如下:
很早很早以前,大老闆如來覺得身邊缺個旃檀功德佛,於是把這個想法跟觀音提了一下。觀音比較重視,製作了一個詳細的實工方案並著手實施。
首先是選材料,如來交代的事情,不可不重視。大唐有一個高僧唐僧,唐僧已成就小乘佛教,質地圓潤,皮嫩肉香,更重要的是唐僧是佛二代:金蟬子轉世,根紅苗正、背景可靠、底子紮實,這樣的原材料那是相當的牛掰。
材料選好了,加工還需要人手,這就是關鍵的第二步,招聘人才。只見觀音佛眼輕輕微閉,手指就那樣扒拉了幾秒,人才早就選好了。
技術助理就是八戒了,本是天蓬元帥,功夫了得;因犯了點桃色新聞被開除仙界。人才難得,天庭不要我要。
技術員就是悟淨了,本是捲簾大將,有真本事;因疏忽大意,損壞公共財產被貶出天庭,人才難得,天庭不要我要。
因為加工過程的特殊性,還需要一個戰馬,小白龍就是這個了。
因西遊加工的特殊性,加工不需要固定的場地和機器,所以技術人才齊備了,直接開工;
整個加工過程有九九八十一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就是對材料的一次加工,佛朋道友再送點工具過來,妖魔鬼怪就是各種工具。加工過程中,技術上遇到問題上報觀音,觀音搞不定的上報如來,流程簡單清晰。不用說加工過程非常完美。每一道工序都在大老闆和觀音的掌握之中。雖有驚險,那也是恰到好處。保證產品不被損壞。
最後是驗收產品,此時的唐僧已經不再是那個籽料了,而是經受了八十一道工序加工的成品,就等如來命名;如來很滿意,封唐僧為旃檀功德佛,並對技術團隊進行了嘉獎。
結論:整個西遊取經因為其特殊性,加上唐僧師徒4人的稱謂很容易誤導讀者,認為唐僧是一個領導,其實唐僧是一塊待加工的好材料,對材料加工的好壞主要看技術人員的才能和團隊合作精神,所以西遊的主角是技術人員而非唐僧。
-
12 # 龍門影視
首先他們是一個取經團隊
一個團隊,必然有他的核心成員,這裡唐僧和孫悟空是整個取經計劃的重要成員,可以說沒有唐僧的堅持取經團隊到不了靈山,可同樣一路上沒有孫悟空的保駕護航,唐僧也同樣到不了靈山,至於豬八戒、沙和尚以及白龍馬,他們的工作崗位相對來說不是那麼十分必須,如果換一個差不多的人馬過來,至少不會有太大變化,而唐僧和孫悟空是不可取代的,這就是核心成員和普通成員的區別。
但是如果我們如果非要較真的話,要評一個《西遊記》第一主角的話,那麼我們就要結合整本書來看了,總不能看誰大誰就是第一主角吧,當然論輩分是唐僧大,畢竟他是師父嘛!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但是從年紀上來看,孫悟空年紀要大得多,唐僧是唐朝人這是有歷史原型的,而孫悟空據說困壓五行山時是在新莽年間,也就是公元元年左右,更別說之前孫悟空還有342歲陽壽以及後來大鬧天宮時的日子,總共400來年吧,也就是說孫悟空大概是在公元前四百年左右生人,正好處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
從字數上來說,孫悟空應該是妥妥的男一號,但是畢竟書名是《西遊記》,而如果沒有唐僧,這個西天取經也成行不了,所以唐僧從這點上來看應該是第一男主角,畢竟當年玄奘法師自己就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就像《徐霞客遊記》一樣,完全的第一人稱主角視野。
《西遊記》看似是從大唐前往西天大雷音寺求取真經,其實則是為大唐與靈山之間打造一片佛教的勢力版圖,如來的西牛賀洲與大唐所在的南贍部洲成功聯通,而在剷除沿途的反抗勢力時,孫悟空總是衝在第一線,所以後來受封時,只有唐僧與孫悟空被封為佛,其他人只能當個菩薩。
而《西遊記》也是一個孫悟空煉心的過程,從開始的膽大妄為大鬧天宮到後來的求取真經降妖除魔,孫悟空就像是一個少年從叛逆期到事業的拼搏期一樣,尤其是經歷“三打白骨精”被趕走以及六耳獼猴“真假美猴王”事件之後,孫悟空愈發的成熟起來,在取經團隊中的話語權也越來越重。
-
13 # 一日一智
西遊記雖然師徒五人,其實講的是一個人,是一個人修行的故事。孫悟空代表的是一個人的心,心是希望取到西經。孫悟空翻一個跟斗就是十萬八千里,剛好到西天,那是心神往的地方。豬八戒代表著一個人的世俗慾望。沙僧代表著一個人的理性。白龍馬代表著意志力。而唐僧代表著的是一個人的肉身。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他們五個人代表著修行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需要克服的困難。所以,每個人在不同時間裡都可以是主角。
回覆列表
電視劇《西遊記》中的主角應該是誰?我個人感覺應該是孫悟空?小說從孫悟空出世開始寫起。然後寫他學藝,鬧東海,陰司,大鬧天宮,最後被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保護唐僧西行,一路上降妖伏魔,歷經艱辛萬苦,到達靈山,取得真經,最後他終於修成正果。可以說孫悟空的奮鬥史,他絕對是第一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