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奔跑的蝸牛灬
-
2 # 心向青山
宋哲宗趙煦是大宋第七位皇帝,趙煦和其父宋神宗趙頊是宋朝難得的想要改變現狀的皇帝,然而二人均是英年早逝,奈何!
帥哥趙煦
宋神宗趙頊重用王安石,其在軍事上試圖解除西北邊患、恢復漢唐舊疆。為此,當時的名將王韶上《平戎策》,並提出了“收復河湟,招撫羌族,孤立西夏”的戰略構想。
之後,王韶透過熙河之役,收復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邊二千餘里,完成了對西夏的包圍。
可是,宋神宗在1085年去世,年僅37歲。
宋神宗去世後,其子趙煦,即宋哲宗即位,年僅8歲。朝政掌控在了太皇太后高氏手中,高氏重新啟用司馬光,又恢復了舊制。
1093年,高氏去世,宋哲宗親政,又重新恢復了其父之時的新政,罷黜範純仁、蘇軾、蘇轍等司馬光一黨,啟用王安石一系的章惇、曾布等人,恢復新法,並重啟河湟之役。
1099年,趙煦透過兩次平夏城之戰迫使西夏謝罪乞和,史稱:
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和。哲宗亦為之寢兵。楶立邊功,為西方最。也就是說,此時的宋朝一改從前的軟弱形象,並開始重現漢唐氣象。
然而,1100年,宋哲宗趙煦便去世了,年僅23歲。宋神宗和宋哲宗父子的英年早逝,導致了宋朝再無對外開拓進取之望。
因為哲宗之後,其弟趙佶即位,是為宋徽宗,“靖康之變”馬上就要到來了。
從戰略上來說,收復河湟,包圍西夏,之後平定西夏,這與當年漢朝斷匈奴右臂之策相同。假如宋朝真能平定西夏,那麼從東西兩面包抄遼國,收復燕雲、遼東,並非不可能。然而,隨著哲宗的早逝,一切都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
3 # 江湖小曉生
叛逆小夥兒宋哲宗趙煦,是宋神宗的第六子,9歲就登基了。很可惜的是,他24歲就一命嗚呼,所以你很難去判斷,宋哲宗到底是怎樣一位皇帝。
在位時長15年,其中有8年時間,一直都是他奶奶高太后主政,他真正親政時間只有7年時間,而這7年,卻讓北宋政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01宋哲宗老爸宋神宗也是個短命之人,變法決心不夠堅決。很多人提到宋神宗,那個個都是豎起大拇指,那可就是鼎鼎大名的明君。為什麼宋神宗如此出名呢?因為宋神宗時期,王安石主持變法,人才輩出。
比較著名的人才,我們所熟知的就有蘇軾兩兄弟,王安石本人,程頤程顥倆兄弟,老年歐陽修等等,人才大爆發的年代,恰好就是宋神宗的時代。
所以宋神宗實在是太有名氣了,他主持變法,改變北宋沉積多年的陋習。啟用王安石,幾乎顛覆了過去所有的法令。
新政如火如荼開展著,然而問題出現了,宋神宗居然把王安石給罷免了,因為變法阻力實在是太大,宋神宗頂不住壓力。
元豐八年,帝不豫,浸劇,宰執王珪等入問疾,乞立延安郡王為皇太子,太后權同聽政,帝頷之。珪等見太后簾下。後泣,撫王曰:“兒孝順,自官家服藥,未嘗去左右,書佛經以祈福,喜學書,已誦《論語》七卷,絕不好弄。”乃令王出簾外見珪等,珪等再拜謝且賀。是日降制,立為皇太子。初,岐、嘉二王日問起居,至是,令母輒入。---《宋史》
一方面是老舊勢力的反對,一方面是新法難以推行。最初宋神宗放心大膽地讓王安石去搞,甚至想要做秦孝公,放手不管,完全讓王安石改革。
可是後面就不行了,王安石你哪涼快哪待著去吧,這個改革還是搞不得。第二次還是這麼搞,王安石在眾叛親離之下,只好黯然謝幕。
可以說,王安石變法之所以失敗,罪魁禍首那就是宋神宗。要是宋神宗能夠有秦孝公那種改革的意志力,變法大成的話,北宋將會迎來一個完全不同的嶄新局面。
可惜這隻能是夢想了,宋神宗38歲就離開人世,變法失敗是他一生最大的痛楚。他本人也不能原諒自己,畢竟他把千古大才王安石給坑慘了。
02宋哲宗前期,高太后廢除了所有新法。宋神宗去世以後,他家的小六子宋哲宗趙煦就登基稱帝了,這一年他才不過9歲而已。因為缺少主政的能力,所以一直都是由他的奶奶高太后幫他管理朝政。
高太后什麼人?老人家啊,人家那是宋神宗的老媽,這輩分這歲數,自然是長輩中的長輩。試想一下,這樣的人會支援改革嗎?
當然不會,高太后上臺以後,立刻廢除所有新法,把王安石的改革成果全部廢除。並且啟用了以司馬光作為代表的保守派。
蘇頌執政時,見哲宗年幼,每大臣奏事,但取決於宣仁。哲宗有言,或無對者;唯頌奏宣仁後,必再稟哲宗;有宣諭,必告諸臣俯伏而聽。及貶元祐故官,御史周秩並劾頌,哲宗曰:“頌知君臣之義,無輕議此老。---《智囊全集》
司馬光上臺以後,那叫一個雷厲風行。人家本來就是一個寫史書的,對舊東西特別感興趣,所以按照高太后的意思,完全恢復了宋神宗改革之前的面貌。
真正的改革派就此被各種打壓流放,其中就有一個不鹹不淡的天才文學家蘇軾。蘇軾支援變法,但是不支援如此大刀闊斧的變法。他覺得一部分舊的東西是好的,應該保留。所以他在王安石和司馬光兩邊都不討好。
這倆極端的傢伙把蘇軾整的夠嗆,後來司馬光去世了,高太后也壽終正寢了。17歲的宋哲宗趙煦總算是迎來了人生的曙光。
03宋哲宗趙煦是個叛逆的皇帝,他反對一切高太后支援的事情。高太后當政的這8年時間,可以說是宋哲宗人生最灰暗的年。他雖然名為皇帝,卻什麼都要被管束。
尤其是他完全無法行使一個皇帝該有的任何職權,只能像個傀儡一樣坐在寶座上。白天去龍椅上坐坐,打打瞌睡,晚上回到龍榻上躺躺,繼續打瞌睡。
平日裡的學習也非常緊張,因為奶奶高太后對他的要求比較高。所以久而久之,宋哲宗就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叛逆小夥兒。
等到奶奶去世以後,宋哲宗終於親政了。他要做的第一件事,那就是打擊報復那些曾經管束他的所有人。比如說蘇軾曾經作為他的老師,被他一路貶謫到了海南島。
哲宗以衝幼踐阼,宣仁同政。初年召用馬、呂諸賢,罷青苗,復常平,登俊良,辟言路,天下人心,翕然向治。而元祐之政,庶幾仁宗。奈何熙、豐舊奸枿去未盡,已而媒櫱複用,卒假紹述之言,務反前政,報復善良,馴致黨籍禍興,君子盡斥,而宋政益敝矣。---《宋史》
再比如說奶奶高太后支援守舊派,那宋哲宗偏偏就不喜歡守舊。他把守舊派的人全部趕走,改用那些改革派的人。
這個時候張惇、蔡京等人就逐漸走上了政治舞臺。元佑黨被打擊貶謫,改革派重新掌握了朝局。
然而這個時候的改革派主將們,已經完全淪落成了投機倒把的勢利小人。他們壓根就沒有繼承王安石的政治理想,反而得到了呂惠卿勢利鑽營的真傳。
於是問題就出現了,真正的改革沒搞成,反倒是把國家越搞越亂。結果我們也看到了,宋哲宗自己24歲一名嗚呼了,留下一個糟爛的世界給了宋徽宗。
據說宋哲宗是因為縱慾過度,最終把自己給掏空了才死的,這是當朝宰相曾布記錄的,應該是真的。都是小時候憋壞了,所以說適當的放縱可以讓孩子身心健康,這是有道理了,那麼你覺得他活著能改變北宋的格局嗎?
總結:失敗的皇家教育,才是導致北宋滅亡的主因。其實歷史上不止宋哲宗這一個例子,比如說明朝的萬曆皇帝,他老媽天天嚇唬他:要聽張居正的話啊,不然人家說廢就把你給廢了。張居正對萬曆皇帝的期望值太高,所以對他各種嚴加看管,最終這孩子叛逆了。
等到張居正一死,萬曆皇帝大反常態,差點把張居正挖出來鞭屍。後期做皇帝也是一個叛逆的德行,最終造成了大明王朝處於崩潰的邊緣。
宋哲宗其實就是萬曆的榜樣,他小時候什麼都不能做,被老師和奶奶管的太嚴重了。導致後來他親政以後,開始了各種放縱的生活。
據說宋哲宗趙煦宮裡的宮女都是天姿國色,每一個都是他精挑細選出來的。處在這麼一個環境當中,你想不掏空自己,或許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於是宋哲宗就這麼匆匆撒手人寰了。
宋哲宗本人不是什麼英明的君主,宋哲宗的改革派臣子,一個個都是偷奸耍滑的專業戶。這麼一套領導班子長期把持北宋朝政,你覺得還有什麼可以改變的嗎?
宋徽宗只是一個沒有作為的皇帝,而宋哲宗才是導致北宋滅亡的真正舵手。要想讓他改變北宋的格局,我看挺難,你覺得呢?
參考資料:《宋史》
《智囊全集》
-
4 # 海浮人
宋哲宗天資聰粹,實有為之主,天不(闕)宋,乃早崩隕,致使徽、欽嗣之,隕喪厥基。——愛新覺羅·昭槤
這是乾隆時期的禮親王對宋哲宗的評價,這樣看來後世對其的評價十分高,這段話也可以回答一個問題,就是宋哲宗沒有早逝,可以改變徽欽二帝造成的滅國格局。
但是浮人認為不能。
首先先來看看宋哲宗的功績,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趙傭,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趙頊第六子。宋哲宗九歲的時候,宋神宗駕崩,即位後,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輔政,所以宋哲宗在祖母的控制下形同虛設,完全不能參與國事。
高太后去世時,宋哲宗十七歲,完全改變高太后打擊新黨的政策,大力啟用新黨,打擊舊黨成員。
高太后一去世,備受高太后庇佑的舊黨成員就已經感到大勢已去了,大力打擊司馬光為主的舊黨,將蘇軾、蘇轍等人貶往嶺南,恢復王安石的保甲法、青苗法、免役法等,使國力慢慢變強,並終止與西夏何談,直接兩次戰爭將西夏打服,向北宋稱臣求和。發動河湟之役,直接收復青塘地區,改變了高太后時期一直放棄邊境任敵方蠶食的綏靖形勢。
宋哲宗於國家有功勳,但是其就算沒有早逝,也改變不了北宋被滅的格局。
從其個人來看。
宋哲宗太過於貪色宋哲宗九歲即位,十七歲親政,二十四歲便駕崩,實在早逝。關於其死因也有許多說法,根據正史的記載,宋哲宗在冬天,染上風寒,但是沒有得到很好的醫治,久而久之無法得到治療,便駕崩了。
但是宋哲宗時期宰相曾布,在日記中這樣記載,宋哲宗並非死於傷風感冒,而是死於女色。
前後宮侍女固多,皆天下奇色。惟四人一樣妝梳,衣服之類無少異。這便是對宋哲宗後宮的形容,宋哲宗的後宮是十分充裕的,所以,宋哲宗的極度的性放縱,而導致早死。
(宋哲宗)
歷來沉迷女色的皇帝也有不少,但是極度的性放縱是會耽誤政事,而曾布在日記中曾記載宋哲宗的症狀是"精液不禁,又多滑洩",所以這更加佐證了宋哲宗是非常的不自律的,所以,一個沉迷女色因女色而死的皇帝,難成大事。就是因為這樣,沒有子嗣,來找到自己的弟弟宋徽宗即位。
宋哲宗度量太小宋哲宗即位後由高太后輔政時,高太后重用舊黨,而這些舊黨大臣只是服從於高太后,從而冷落了宋哲宗這位小皇帝,但是就是這樣,宋哲宗記仇了,親政後,對司馬光、文彥博等舊黨領袖追貶,對舊黨成員貶謫南荒,甚至對彈劾過新法的大臣也一一貶謫,這些高太后舊部全部遭到打擊報復,無一例外,甚至宋哲宗直接指責自己的祖母高太后“老奸誤國”。
不論這些臣子是支援新法還是反對新法,他們本質上都是忠於大宋一朝,都在為大宋做著實事,作為皇帝都不應該將其中一派進行毀滅性打擊,這種做法將其中有利於國家的人才也一起打擊,這種做法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對於這些舊黨成員,在嶺南的生活是十分艱苦的,大赦天下時,連死刑囚犯都可以赦免,唯獨不對這些舊黨成員赦免,就連大臣建議將這些受貶謫的官員稍徙善地,宋哲宗都是不允許,不說赦免,就連在蠻荒之地找一個好一點的地方安置這些官員都不允許,足以看出宋哲宗的度量,這些舊黨成員在宋哲宗一朝就已經被“判了死刑”。
"黨籍禍興,君子盡斥,而宋政益敝"。作為皇帝,面對黨爭,應當利用黨爭,使皇權凌駕於臣權之上,操控黨爭,加強皇權,而不是將另外一派毀滅性打擊,舊黨一派的大臣在宋哲宗一朝全部被貶,新舊黨爭在宋哲宗一朝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愈演愈烈。
所以這樣只顧私仇而枉顧國家命運的皇帝,是不可能改變宋弱的格局。
浮人語趙匡胤在開國就重文輕武,細分了很多機構,雖然加強的皇權,但是造成國家機關辦事效率低下的局面,武將的權利太小,也造成了宋朝在軍事上弱於遼金等遊牧王朝,所以,如果宋朝皇帝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是不可能改變靖康之恥的這種局面。
-
5 # 千百年前
宋哲宗體弱多病,很大程度上是他從小成長的環境決定的。那麼假使他身體倍棒,多活個十年二十年,會改變格局嗎?答案是否定的。歷史沒有如果,但我們可以從他的生平窺探一二。
原因之一急於樹立威信,丟失了許多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宋哲宗即位之初,一直都是高太后在把持朝政。而他又是一個不甘於被人控制的人,因此對太后的所作所為一直懷恨在心。親政之後(太后去世),他曾說“朕只見臀背”云云,都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獨立的、想有一番作為的君王。
不過,在這種心理下,他又顯得急於求成。宋哲宗很崇拜他的父親宋神宗,想像神宗一樣能夠變法圖強。
見風使舵之人上位而論道“變”,就得跟以前不一樣,這首先就得換人,就得否定高太后時期的政策。此時,一些見風使舵的大臣就開始上位,比如說李清臣。他在出策試進士題時,甚至直接否認了元祐年間(高太后臨朝)的政治,讓考生去談看法,哲宗知道後還很滿意。
楊畏是複試官,同樣是“新派”,他就把支援神宗政令的排到前面,而高太后的就排到後面。一些考生還不屑於以此得取仕途,因此罷考。
而在這群見風使舵之人中,章惇是個重要角色,他從紹聖元年回到京城出任宰相起,就開始一路打壓元祐年間的舊臣。
元祐黨人被流放北宋的朝臣鬥爭激烈,新舊黨派迭出。一些有才之士因此被外放,這就包括蘇氏二兄弟以及範純仁(范仲淹之子)。章惇上位以後,又對這些大臣進行了不遺餘力的打擊,他將司馬光、範純仁等人定為奸臣,徹底否定他們的功績。
在他的帶領下,朝中大臣紛紛上奏言說元祐大臣的過失。而宋哲宗又沒有多少經驗,在眾多大臣的挑撥下,元祐黨人幾乎被流放殆盡,很多人都被貶黜到嶺南。
宋哲宗不知道,打擊元祐黨人,雖然在客觀上減少了許多政治阻力,卻讓以章惇為首的“新黨”上位,北宋也因此逐漸沒落。
原因之二經濟萎靡不振,未出臺行之有效的經濟政策;欲一振大宋雄風,也因此因此勞民傷財經濟政策神宗時期的經濟政策如“免役法”以及“青苗法”等,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矛盾,也算是讓國庫充實。因此,哲宗親政以後就想恢復其父的政策。不過,哲宗畢竟比不上他的父親。在改革遇到阻力時,他顯得很柔弱,總是搖擺不定,遠比不上打擊元祐黨人時的堅定。
巨大的開支北宋邊境一直烽火連煙,而軍費的開支自然也是巨大,無休止的戰爭也並不是哲宗想停就能停的。短時間內保證邊境無憂,幾乎是不可能的。不光如此,皇室的巨大開支也讓北宋經濟愈發沉重不堪。不光皇帝的日常起居是極盡奢華,後宮嬪妃的待遇也不能不好。
不過,這也不能怪哲宗,北宋皇帝的“富”眾人皆知。就連宋仁宗都是如此,司馬光曾尖銳地批評:到了哲宗這,只會更奢華,排場開支一點都不會少。在開支嚴重不足,經濟萎靡不振的情況下,哲宗依舊我行我素,大修宮殿,更加劇了北宋的經濟矛盾。
陷入泥潭的西部戰爭西夏一直是北宋周邊的“定時炸彈”,時不時地就跑來攻擊。到了哲宗即位時,雙方因互有國喪關係緩和。北宋的大臣如蘇轍等人就提出藉機與西夏交好,歸還原是西夏的疆土,以表誠意。
就這樣,西夏與北宋度過了幾年“蜜月期”。不過元祐六年,西夏又開始發動侵略,之後北宋和西夏又陷入了對峙。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皇帝在軍事方面一點也不軟弱,面對西夏國的無禮要求,他斷然拒絕,反而加緊邊境安防。
元符元年(1098年)十月,西夏國國母率三十萬大軍親征平夏城。然而,在北宋邊境將領的指揮以及朝廷的大力支援下,最終西夏軍隊鎩羽而歸,西夏國母梁氏也因此鬱鬱而終。
元符二年,西夏多次向宋廷求和,哲宗也順勢答應。由此看來,哲宗確實是一個“鐵血”的君王,不過他的“鐵血”也讓國庫越來越空虛。有大臣就進言道:
如此看來,宋哲宗不是沒有能力,反而有志向也有一番作為。奈何北宋積弊過深,而年輕的宋哲宗經驗又不是很足,也缺乏其父改革的堅定,在用人方面更不能做到知人善用。若是沒有個成熟冷靜的政治頭腦與驚人的魄力,是不可能挽救大宋於水火之中的。因此,即使哲宗不英年早逝,也是不可能改變格局的。參考資料:
《宋史》
《宋哲宗傳》
回覆列表
如果宋哲宗不那麼早死,也不會有靖康之恥,北宋也不會那麼快亡國。
宋哲宗繼位之初,朝政大權被太皇太后高氏所把控,而高氏全盤否定之前的變法,與變法有牽連的人死的死,逃的逃,宋哲宗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奈何手中沒有實權。
終於熬到高氏死去,宋哲宗終於大權在握,他重新啟用變法人士,將之前反對變法的人發配,貶職,恢復之前宋神宗變法改革。
由於太皇太后高氏掌權時期對宋哲宗嚴加控制,連後宮之事都要把控,導致宋哲宗鬱鬱寡歡,很是憋屈。高氏死後,宋哲宗猶如脫韁的野馬,政治上推行新政,起用新黨,而後宮之中廢高太后所立皇后孟氏,立劉氏為後,並與後宮美女日日如膠似漆。才導致最後縱慾過度,23歲時便英年早逝。
而後便是昏君宋徽宗趙佶繼位,將北宋折騰到了亡國的地步。
所以,如果宋哲宗沒有早逝,新法便會繼續實行下去,北宋的經濟國力便會繼續穩步提升,說不定可以滅掉西夏和遼國。當然也不會發生靖康之變,北宋也不會那麼快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