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種花家的白胖子
-
2 # 我沒忘記home
估計你要問的是歷史上各朝各代的人口最少的幾個時期吧,因為“漢族”這個概念是近代民族主義興起之後的概念,古代並沒有嚴格的區分。
中國人口統計歷史應當是周朝開始的,但真正有確切資料記載的要從漢朝開始算起,自從東漢班固編纂的《漢書》開始,每一代的正史中均有比較詳細的人口資料(但是在戰亂時期會出現大量不在統計之內的流民、部曲、奴僕等人口)。
在明末以前中國人口在世界總人口保持著比較大的比例,但是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常常會由於戰爭、災害等造成人口大量減少,當新的統治秩序形成後又會保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數量(由於古代農業生產力的限制會出現一個閾值,中國人口大規模增長要從明朝後期開始)。
附圖,中國範圍
現在來說一下中國人口大量減少的幾個時期(一般都是大規模戰亂、災害等因素導致)
1.東漢末年和三國混戰
156年時,東漢人口約為5600萬左右。 自184年爆發黃巾之亂開始東漢開始了常年戰爭,再加上長期的災荒、瘟疫等導致全國人口大幅減少,中原地區更是十室九空,“馬前懸人頭,車後載婦女”、“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就是對這一時期的描述。
曹魏初期,魏國大臣陳群言人口“比漢文景時,不過一大郡”。根據《通典》所述,蜀漢在221年時納稅人口為90萬,而曹魏也不過440萬左右;到蜀漢滅亡時(263年),根據文獻記載魏蜀吳納稅人口合計在820萬人左右。
人口如此少的原因除了大量死亡之外,還有戰爭等造成的失去戶籍的流民、部曲、奴隸等,大量的農民也依附到大家族裡尋求庇護。
2.金、元、西夏、南宋混戰時期
據記載,北宋1122年全國人口9347萬,到1274年時只有887萬。
蒙古人是人口大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成吉思汗消滅滅花剌子模時屠殺撒馬爾罕百萬人口;滅亡西夏時屠八十餘萬;蒙古在消滅金朝時,北方90%的平民消失;消滅南宋時,人口減少僅從一例便可看出,1279年元軍完全消滅四川抗元勢力後,在1280年的戶口調查僅為15.5萬餘戶和77.5萬餘人,只有蒙古入侵(1231年)川陝四路前的2.38%。
在蒙古人殺戮和統治下,中國(包括西夏、金朝、南宋)喪失了7000多萬人口。
3.明末清初
明朝隆慶年間,來自美洲的高產作物(玉米、番薯、馬鈴薯等)傳入中國後人口開始顯著增長,到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時,有學者認為實際人口估計為1.5億人左右、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所有朝代的最高紀錄。
但是緊接著人口便持續減少,從1628年到1662年間有持續的戰爭(明與清的戰爭等)、饑荒(1628年的陝西大饑荒等)、農民起義(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旱災、水災、蝗災、鼠疫、天花等都造成大量人口死亡,這裡僅說四川一例:由於張獻忠的屠殺與清兵入侵,四川人口由600多萬銳減至50萬,只剩下原先的10%左右,正是“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
-
3 # 明月清風閣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詳細列舉一下自大秦帝國以來歷朝歷代比較突出的因戰爭導致的人口傷亡和損失。
秦末至西漢建國。期間一共10年。秦末有2000多萬人口,到了漢朝建國後,只剩下幾百萬,補充遺漏的和各種原因也不到一千萬。也就是是秦朝到漢朝更迭期間死因戰亂的人口65%到75%。漢武帝時期,酷吏冤獄遍地,窮兵黷武,對外戰爭近30餘年。這期間百姓民不聊生,吞土食人事件隨處可見。人口極具下降了百分之50%。東漢末年,也就是大家廣為熟知的三國時期。保守估計人口下降了98%。公元157年,中國有1067萬多戶,5000萬多人。經過黃巾起義和三國互相征伐,赤壁大戰後人口90萬,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國時期人口才恢復到760餘萬,馬前懸人頭,車後載婦女”。“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曹操的這幾句詩才是東漢末年的真實寫照 了,最新科學統計為2361萬(220年),約3000萬(280年),但760萬人口的觀點也沒有被徹底否決。五胡亂華時期,西晉滅亡時人口為1500萬人,最後只剩下近400萬人(其中300餘萬漢人)其中我們口中的“民族大英雄”在石勒下效力時屠殺漢人不計其數,統治者沒有把王位傳於冉閔,欲屠之。冉閔反叛後屠殺胡人20餘萬。功是功過是過 ,論什麼原因冉閔功不可沒!盛唐人口為8000萬人,唐末各種農民起義,節度使割據包括以活人為軍糧的黃巢軍。造成的人數死亡不可估量,有觀點上黃巢軍吃了八百萬人,但沒有什麼確切的證據,具體資料爭論很大,無法擇中統計就不具體寫了。北宋靖康元年,全國人口9347萬。到元初,人口僅剩887萬。損失率高達91%,中國有60%的人口死於蒙古人的屠刀下。中國北方90%漢族平民慘遭種族滅絕。死於忽必烈刀下的漢人就達1800萬,蒙古軍對宋金造成的死亡人數應在2000萬之間。元末人口又下降近75%,(關於統治者的殘忍事件就不說了,不然又有人說我黑明),成祖燕王掃碑時(即靖役之難),洩憤剹民致使,冀魯豫十室九空,具體資料就不列舉了。同時也迎來了明朝第二次人口大遷移。
明末人口近億(也有說八千萬和一億六千萬),經過連年戰亂,農民起義,天災人禍清軍入關後強行推行剃髮令,單死於清軍屠刀下的人口就有近1100萬,清初(康熙初期)中國人口約有7000—8000萬,到1700年大約有9000萬至1 億左右(注:高王凌:《清代初期中國人口的估算問題》,《人口理論與實踐》1984年第2期)。清白蓮教起義人口從兩億七千萬人億人下降到一億六千萬人,人口損失近百分之50%,從此清朝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太平天國時期,剛恢復的人口4.1億經過這次暴亂人口極具下降到了2億多。人口損失近兩億來源於權威統計《戶部清冊》(還有一種說法是1.6億)比世界第一次,第二次大戰死亡人數的總和還要多,而且全是中國人,不管怎麼說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人類歷史上死人最多,破壞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內部暴亂都是毋庸置疑的。這一罪債曾國藩和其湘軍也應負一部分責任。日軍侵華時期對中國造成的直接人口損失2062萬人(有爭議),僅山東一省就造成了653萬的血債。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結合開頭所言,魯迅先生把封建王朝興衰的本質看到通透,歷朝歷代不過是統治者一家之天下,芸芸眾生在他們眼裡也不過是,礙眼時隨時可以割掉的草芥,需要時隨時可以收穫的稻穀。梁啟超先生曾經說過:“整部二十四史不過是一部二十四姓家譜”。歷朝歷代封建王朝都可圈可點,不過沒有什麼值得歌頌的。歷朝歷代的封建王朝不過是一家之天下,實為一丘之貉,臭味相投,沆瀣一氣。看似你爭我奪,假借天道之名究本質實為蛇鼠一窩、狗苟蠅營。封建王朝史不過是一部帝王發家史,看似雄才大略才建立起這輝煌帝業,可這輝煌帝業下埋葬的確是天下蒼生的累累白骨,維持這帝業穩定的不過是芸芸眾生的血肉之軀!
史書上最簡單的一句話概括封建王朝的是哪句話?
某城,不服王化,王師徵,盡戮之!
注:以上部分資料存有爭議,因歷史原因不能統計確確實實的精準資料。雖存有爭議,但不會是無憑無據隨手杜撰之文,如有疏漏和異議,還請海涵!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眾所周知,中國的主體民族是漢族,但是民族一詞是一個外來詞,是到了近代才傳入中國,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我們不是以漢族來自稱的,而是以漢人來自稱的。其中的”漢“就來自於劉邦建立的”漢“朝。
1、炎帝與黃帝時期
這個時候是“漢族”剛剛融合的時期,以炎帝和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推舉黃帝為首領,之後黃帝征服了周邊的部落,打敗了九夷族和蚩尤,建立了統一的部落聯盟,形成了漢族了前身,這個時候就是黃帝時期,距離今天已經有4700多年,當時的漢族祖先總人口約有200萬人。
因為正處於起源期 ,所以漢族總人口是最少的。
2、秦末漢初時期
夏、商、週三朝處於早期的民族融合期,是漢族人口大量增加的一個時期,到了戰國時期,漢族總人口約有2000萬人,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不斷開疆拓土,增加人口,到秦朝末期,漢族總人口達到3000萬人。
但是秦始皇一死,天下開始大亂,陳勝、吳廣起義帶動了整個天下的農民大起義,經過三年反秦戰爭和四年楚漢戰爭,到劉邦統一天下,剛剛建立西漢政權的時候,天下的漢族總人口只有1800萬。
3、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
兩漢時期,由於大部分時間是統一沒有戰亂的時期,因此人口一度呈現爆發式增長,到東漢末年還沒有開始動亂的時候,天下的漢族總人口約有6000萬,不久就開始了黃巾起義,黃巾起義算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了,但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不到一年就被強大的東漢朝廷撲滅。
黃巾起義不久,漢靈帝去世,先是東漢朝廷開始宮鬥,外戚與宦官火拼,然後朝廷一片混亂,地方上也是一片混亂,開啟了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約百年的亂世,到三國晚期整個天下的漢族人口約有2300萬,與東漢末年時期相比,減少了一半多。
4、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
這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是漢族接近滅種的最危險時期,是漢族人口除了炎黃時期之外的歷史最少時期,到東晉末年,整個天下漢族人口只有不到1000萬人,而且大部分在南方。
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 就是因為西晉的八王之亂,導致漢族政權虛弱,胡人趁機而進入中原,開啟了五胡亂華模式,五胡進入中原大肆屠殺漢人,尤其是北方的漢人,不是南渡長江避難,就是在北方被胡人殺害,要不就建立塢堡自守,要不就投降胡人,北方的漢族人幾乎被殺光,這是漢族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
5、唐末及五代十國
自隋朝結束南北朝的亂世統一中國後,中原大地短暫的進入和平時期,人口也一度得到恢復,到隋朝中期,漢族人口達到4600萬,隋朝滅亡,唐朝初興的時期,全國漢族人口也有3500萬人。
唐朝又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盛世,盛唐時期,中國漢族的總人口達到巔峰的9000萬人,到唐朝末年,及五代十國的亂世,到北宋建立前,全國漢族人口達到4000萬。
6、明末清初
北宋漢族人口峰值曾達到1億人,元朝初建立時漢族人口也有7000萬,明朝剛建立時漢族人口達到6000萬,到明朝末年時,國內農民大起義,國外明朝與滿清的戰爭仍在持續,滿清入關後,明朝殘餘勢力退居南方,仍與清朝進行對抗,由於戰亂不斷,及滿清對漢人的屠殺,漢族人口一度大量減少,到清朝初期時,全國漢族人口只有4200萬人。
漢族總人口較少的時期,基本上都在亂世,由於明清後期人口基數的提高,人口再減少也不會少到哪裡了,到清朝順治年間,漢族人口又達到1億,到道光人間,漢族人口達到4億,到民國初年,漢族人口有3億。
1928年,國民政府統計全國人口時有4.7億,其中漢族有4.3億人。到了今天,全國總人口有13.95億,其中漢族人口有12.6億。
-
5 # 爾朱少帥
有人就要開罵了,明明漢朝以後就有了“漢人”的叫法。沒錯,先秦時期,我們管中原的人們叫“諸夏”、“夏人”。秦朝時,我們叫“秦人”;到了漢朝,兩漢立國四百多年,使得“漢人”的影響尤其深遠。雖然到了盛唐,“唐人”的稱呼也很流行,但是終歸沒有“漢人”流行。
那麼,問題就來了——雖然我們基本上可以說“夏人”、“秦人”、“漢人”、“唐人”,到最後叫做“漢族”是一脈相承。但是“夏人”、“秦人”、“漢人”、“唐人”以及“漢族”所指的人群是範圍一樣嗎?
在本人看來,最初的“夏人”、“秦人”、“漢人”、“唐人”更多的是包含了政治和地域性的含義——特指置於中原王朝統治下的國民。比如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這些“胡人番將”為唐朝戍守邊疆、對外作戰的時候,他們怎麼稱呼自己?毫無疑問,他們會自稱“唐人”。但是現在來自西方的狹隘的民族觀,絕對不認為他們是“漢族”。
還有一個問題,東漢末期,人口大致在1400萬左右。(這個資料一直有爭議,但是此時全國人口將到最低沒有爭議。全國人口最低的時候,必然也是主體的漢人的人口也最低)。大家都知道,經歷“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人口由西晉太康年間的2500萬左右,變為前秦建元年間,全國人口約2000萬。
又一個問題來了,各種史書上都說北方衣冠華族遭遇了滅頂之災,此時東晉700萬人左右,北方“漢人”瀕臨被滅族,那北方1300萬以上的人屬於什麼族群?有人大致統計,“胡人”人數應該在500萬左右,而這批人是前秦正正當當的“國人”。這一批“胡人”的後代經歷了南北朝到了隋唐之後,無疑又會統計到“唐人”的範疇。毫無疑問的是,這批“胡人”的後代帶了宋朝,會自稱“華夏”,然後仇視北邊新崛起的契丹人和女真人。
而到了元末的時候,大多數的契丹人、女真人的後代,跟著朱元璋一起喊“驅除韃虜、恢復”去推翻元朝。
囉囉嗦嗦說了這麼一大堆,要表達什麼呢?“民族”是近代以來人為引進的西方種族概念,相對於西方民族概念中關於“種族”和“血統”的區分,我們的民族概念則更偏向於“文化”上的認同。
其實個人最喜歡的一個稱呼是——“衣冠華族”,單從字面就能看出,這是對掌握著“良好風尚和優秀文化”的這群人的讚美。夷狄入了中原,學了文化,理所當然也可以成為“衣冠華族”的一部分。“衣冠華族”是在不斷融合、吸納、繁衍中,才發展為如今的“漢族”。
老祖上雖然一直喊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是還有一句“入於中國則中國之”體現了祖先們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
最後說一句,自從1953年新中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我們才有了比較詳細的人口資料。歷史上沒有明確的民族分類,也就沒有漢族的人口資料。提這個問題的人要麼是真不懂,要麼就是不懷好意。
-
6 # 雨霽視角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有著十三億人口,這還不包括海外華人華僑總數,而在此之前,我國也幾乎一直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根據記載,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時期,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華夏先祖就有一千多萬人,而當時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很多還是無人區,幾乎沒有哪個國家或是部落比我們的人口還要多。
在此之後,我國人口逐年上漲,到了西漢元始二年,甚至達到了近6000萬之眾,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了。
我國曆史上人口最少時,僅有700多萬可你們知道嗎?
在我國曆史上,也曾有過僅僅700萬人口的時候,那就是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那時,魏蜀吳三國人口總和767萬人,相比於不到四百年前的西漢初年,少了十之八九。
也許有些人會問,三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那麼有名,誕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為什麼還會人口銳減得這麼嚴重?
是天災嗎?
其實不然,當時人口銳減了近九成主要還是因為人禍,三國時期自然誕生了無數英雄人物,那是因為應了我們中國的一句老話“亂世出英雄”。
細看東漢末年的各方勢力地圖就不難發現,當時的大漢王朝已經千瘡百孔,內有各地諸侯間為了地盤和利益紛爭不斷,官員腐敗到了極點,外有數百萬黃巾軍攻城拔寨,已經形成星火燎原的態勢。
在那樣一個時代,不要說興修水利,發展農桑了,恐怕連百姓的溫飽都無人會去過問,這就造成了餓殍遍野的慘劇,外加上百年無人治理,讓大量的土地荒蕪,洪水氾濫,自然就使得人口大幅度銳減。
因為飢餓,很多還有一些力氣的青壯年男子紛紛放下農具,不再種地,而是加入了黃巾軍參與起義,從漢靈帝時期一直打到三國末年,長達一百多年的戰亂使得種地的都是老弱婦孺,男人們全都在外面打仗,人口自然是一年比一年少。
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時期的數百萬黃巾軍,與其說是起義軍,不如說就是由於飢餓才形成的一個個大股的饑民武裝,他們拖家帶口湊在一塊,逐漸形成了龐大規模,並且分佈於東漢王朝的各個州郡,其中絕大多數人恐怕都不知道起義究竟是為了什麼,只是為了打下城池後吃一頓飽飯而已。
從這一點也不難看出當時的慘況,人口又怎麼可能不大幅度銳減呢?
所以直到公元220年,當時的三國人口總和已經不足百年前的十分之二,成為我國曆史上人口最少的一段時期。
但是,在晉朝統一天下後,中原大地逐漸恢復了平靜,大部分地區百姓的生活得到了穩定和發展,因此,人口也就一年年得到了恢復,呈上升趨勢。
那麼,我國人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幅度上升的呢?
對於這一點,有人可能認為應該是唐朝貞觀年間,也有人覺得或許是北宋初期,因為這兩個時期畢竟都是中國古代少有的盛世。但事實上,盛世並不代表人口數量也會達到鼎盛,只能說,在出現盛世時期之後,人口會逐年上升罷了。
兩次大幅度的上升階段我國人口自三國時期之後,出現大幅度上升的階段總體可以歸納為兩個:
第一個:隋朝建國後的隋開皇年間當時中國人口在短時間內從晉朝時期的1600多萬人一躍發展到了4500萬人口。
這不得不說,隋朝開國皇帝楊堅還是非常賢明的一位好皇帝,他治理下的大隋帝國在早期不但結束了南北朝短暫的亂世局面,還讓全國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發展勢頭,使得隋朝當時的人口要比唐朝貞觀年間要多出一倍有餘。
而第二個快速上升階段:就是清朝的雍正後期直到乾隆中期這數十年間。
中國的人口又從2700多萬足足翻了五倍,達到了1億4000多萬人口。視為中國第二個人口迅速上升的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由於雍正後期的中國在經過康熙、雍正兩代皇帝的治理下已經完全恢復了穩定局面,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尤其是江南數省都十分太平,外加乾隆早期對國家的治理還是很有一些作為,所以才使得人口不斷上漲,甚至在短短十年間就翻了好幾倍。
雖說乾隆皇帝一生有些徒有虛名,文治武功都配不上他給自己封的十全老人的尊稱。但在他早期執政的二十年裡,還是對大清王朝的發展起到很大作用的。也是他早期的勵精圖治,使得大清王朝在綜合國力上達到了頂峰。
-
7 # 混燉鴨
這種問題,有點無厘頭。
區分族群,本是晚清以後才有的事,歷史上統計人口,並沒有這樣的區分方式。拿現在“身份證漢族”標籤,去理解古代人口問題,是典型的關公戰秦瓊式搞笑。
詳細的古代人口資料,葛劍雄先生的《華人口史》,梳理得非常好了,應該算是這方面最權威的回答,可以去看看。
歷代史書中的戶籍統計,其實有許多問題,裡面有許多操作性的東西,非專門研究的人,哪怕讀了二十四史中的戶口統計資料,也難理解。葛劍雄先生,對這些問題,也有很好的剖析。
-
8 # 貓員外
人口最低,當三國莫屬。
三國殺人太兇殘了,加上連年災害,那真是民不聊生。
舉個例子,四川,蜀地,巔峰人口不過才90多萬。
90萬,放在今天的華東華中,也就是一個縣的人口。
曹魏好一點,大概有200多萬,東吳大概一百多。
所以千萬別信三國時期動不動就十幾幾十萬的部隊,都是胡扯。夷陵之戰東吳一把火燒掉劉備五萬部隊,蜀國立刻元氣大傷,緩了十來年才緩過來。這幾乎就是蜀地死了一整代人啊。
回覆列表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漢族和漢人的概念,就在胡亂瞎說。你不是想知道哪個時期漢人最少嗎?秦朝!秦朝都沒有漢人,更不要說漢族了,可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