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註定滄桑
-
2 # 歷史作文素材
晉國趙氏一族幾百年經歷大大小小的戰爭,幾次陷入困境,舉族衰落之相,但最後翻盤,與韓魏三家分晉
下面從趙氏先祖開始講起:
晉國趙氏先祖與嬴秦同始祖,周穆王把趙城賜給造父,此後造父的子孫都姓趙了,周幽王時,趙氏傳到叔帶,他離開周來到晉國,趙氏一族從此在晉國繁衍生息.
趙氏第四代繼承人趙盾獨攬晉國大權,後來被誣陷殺害
據<左傳>記載,第五代繼承人趙朔病逝後,趙氏一族開始沒落
趙朔的妻子,趙武的母親趙莊姬與叔叔趙嬰私通,趙嬰被趙同,趙括驅趕去了齊國.
公元前583年,趙莊姬以公主的身份,聯合欒氏,卻氏,誣陷趙同,趙括謀反,兩人被殺害,史稱"下宮之難"
韓厥為了報答趙衰的恩情,出面向晉景公推薦趙武為趙氏為繼承人,晉景公同意
趙氏第八代繼承人趙鞅,也就是趙武的孫子,重新拿到晉國大權,成為六大公卿之首,之後發動戰爭滅了中行氏範氏二卿,晉國變成四大公卿執掌朝政趙氏第九代繼承人趙鞅的庶子趙無恤一繼位繼承人就滅了衛國,然後聯合當時變強的智氏,還有韓氏,魏氏送鍾滅了強大的絨狄中山國.
當時智氏一家獨大,繼承人智瑤為了自己的利益,以壯大晉國為由,向三家索要土地,韓魏兩家不敢得罪,拱手相讓,而索要趙氏土地是趙氏重要的領地,趙氏舉兵抵抗,智氏引汾水淹趙氏據城晉陽,晉陽城內民不聊生,智瑤稱我今天才知道水的威力啊!
在後邊的韓氏,魏氏不由得心驚膽寒,因為他們兩家的據城旁邊都有河水,唇亡齒寒
當時趙無恤秘密聯絡韓魏兩家,在智氏得意之時,聯合起來改水道反淹智氏大營,智氏戰敗,被滅族,趙氏危機解除
從此晉國趙韓魏三家執掌朝政,趙氏最強
趙氏第十代繼承人趙無恤的侄子趙周,趙周的兒子趙浣,趙浣的兒子趙籍,和歷代的韓氏魏氏繼承人,經歷大大小小的戰爭,滅了周圍很多小國家,三氏變得越來越強大,最後一舉分晉
-
3 # 歷史有知社
晉國的卿位之爭,是一場長期殘酷的內鬥。十幾個強勢家族輪流爭奪六席卿位(晉設三軍,每軍置將、佐各一人,此六人分掌晉國軍政,而被稱為六卿)。待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等顯赫的家族先後出局之後,晉國便只餘下了範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魏氏、韓氏等六大強勢卿族。
按理說,自此以後,晉國的六大強勢卿族都可以各自穩獲一席卿位,晉國的卿族之爭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但是,晉國的卿位之爭卻並沒有因此而止步。在欒氏被滅之後的第53個年頭,又爆發了晉國六卿併為四卿的八年之戰,而觸發這場戰爭序幕的卻是晉國趙氏內部的大宗併吞小宗事件。
在晉國的眾多世卿家族中,趙氏絕對是這其中最有故事的家族。趙衰與狐偃是晉文公重耳的左膀右臂,而趙衰之子趙盾又是晉國曆史上第一個集軍權與朝權於一身的執政正卿。可以說晉國的卿族之爭,就是自趙盾才掀開了序幕。趙盾利用其黨羽勢力,率先將與趙氏並駕齊驅的狐氏,排擠出了晉國。其後,趙氏才得以獨大晉國,然而,族大多怨,其他卿族對趙氏不滿那是在情理之中,而隨著晉靈公的長大成人,也與趙盾勢同水火。
晉靈公幾番欲除去趙盾,都未能成功,趙盾見不容於晉國,便欲流亡,但還沒離國境,晉靈公便被趙盾的堂弟趙穿弒殺。而由於史官董狐的秉筆直書,趙盾深受“弒君”之名。趙盾之後,趙氏又因家族宗主之爭,而有了“下宮之難”(即著名的“趙氏孤兒”事件,為趙盾之孫,趙朔之子)。而最後確立韓趙魏三家分晉局面,也是因為智氏先聯合韓、魏圍攻趙氏(其時,趙氏宗主為趙襄子趙無恤)於晉陽,而在趙氏眼看就要被滅之際,卻成功策反韓氏與魏氏,反戈共滅了智氏。
今天要講述的,則是在這兩者期間的一場也因趙氏而起的重要事件,此即趙氏大宗併吞小宗,而觸發六卿併為四卿的重要事件。
自下宮之難後,趙盾之孫--趙武,又重新奪回了趙氏宗主之位(趙盾在其晚年時,曾將趙氏宗主之位讓給了異母弟趙括)。而在趙盾、趙武這一趙氏大宗之外,趙氏還有一支頗具勢力的旁支,此即趙盾堂弟趙穿這一支系。
趙穿,為晉襄公之女婿,故也被稱為公婿穿,因其封邑在邯鄲(戰國時期,趙國的國都),故別為邯鄲氏,也稱邯鄲穿。趙穿弒殺了晉靈公,自恃有功於趙盾,而屢向趙盾請求卿位,但趙盾也終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提拔此弒君之人。致使趙穿怏怏不快,較早地死去了,臨終前將其子趙旃(後來也如願位列卿位)託付給趙盾,趙盾也默然答應了。
在趙氏因下宮之難而元氣大傷,趙武又年幼之際,趙旃得以趙氏旁支的身份暫代卿位。趙旃生趙勝,趙勝生趙午(邯鄲午),雖未能再保有卿位,但世為邯鄲大夫,又曾入卿席,且在趙氏大宗的庇廕之下,勢力甚為穩固,並不可小覷。
而至趙武之孫--趙鞅(趙簡子),甚是覬覦小宗邯鄲氏的地盤,而欲將之吞併。而邯鄲午(系中行寅外甥)卻與範氏、中行氏相善,並結有姻親。前497年,趙鞅欲將衛國進貢的500戶良民(曾被安置在邯鄲)從邯鄲遷到晉陽,邯鄲氏的家臣卻一致認為,時值齊國進犯,倉促移民將與邯鄲不利,便欲暫緩實行。
而趙鞅卻勃然大怒,殺死了邯鄲午,邯鄲午的家臣涉賓逃奔回邯鄲,擁立了邯鄲午之子邯鄲稷為邯鄲的繼承人,據邯鄲以抗趙氏。而範氏、中行氏與趙氏素不相善,中行氏的外甥又遭趙鞅殺害。於是,範氏、中行氏起兵助邯鄲氏共討趙氏,趙氏不敵,退守晉陽固守。
而在趙氏命懸一線之際,晉國的其餘三卿,智氏、韓氏、魏氏成了左右勝敗的關鍵。韓氏親於趙氏而惡中行氏,魏氏與範氏相惡。而智氏雖與中行氏同出於荀氏,卻想以其寵臣梁嬰父取代中行寅。於是,智氏、韓氏、魏氏出於其各自的目的,最終站在了趙氏一邊,並赦免趙鞅先發難的罪行(晉有法令,先難者死)。
智氏、韓氏、魏氏三家討得晉定公之命,率兵攻打範氏、中行氏。但範氏、中行氏的家底也甚為雄厚,未能被三卿的軍隊攻克,反而令範氏、中行氏惱羞成怒,竟悍然攻打晉公室。範氏、中行氏的以下犯上、攻打公室的行為,致使其成為了眾矢之的。智氏、韓氏、魏氏助晉公室守衛國都,範氏、中行氏未能攻克,戰敗而逃。此時,趙氏的晉陽之圍也得以解除。
智氏、韓氏、魏氏、趙氏,趁勢追擊範氏、中行氏,範氏與中行氏逃出晉國,頓時“良心”大發現,願將其封地盡獻於晉公室。範氏與中行氏雖已流亡在外,卻都是一、兩百年的世卿家族,根基甚為深厚,又得到了齊國、周室劉氏等勢力的相助。故而,範氏與中行氏一直支撐了八年之久,才得以被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四卿族徹底擊敗。
最終,智氏、韓氏、魏氏、趙氏瓜分了範氏、中行氏的封地。而趙氏小宗邯鄲氏的封地,為趙氏所得。智氏、韓氏、魏氏、趙氏等四卿勢力又各自得到了加強,晉公室愈加卑弱。
參考史籍:《左傳》等等;
-
4 # 君山話史
在晉國曆史上,趙氏經歷由盛而衰,又由衰而盛的過程。這在殘酷的晉國家族鬥爭中,是獨一無二的,其他的家族,一旦衰敗,永無重新崛起的機會。
下面,我簡單說說趙氏由盛而衰,又由衰復盛的傳奇。
1、趙氏由盛而衰的過程
趙氏崛起自趙衰始,他跟著公子重耳流浪在外,後來重耳成為晉文公,趙衰也受到重用,成為六卿之一,最後當到中軍副帥,即軍界第二把交椅。趙衰的兒子趙盾是個狠角色,當到中軍元帥,是政壇一號人物。此公最厲害的,是把晉靈公給弒了。
趙盾之後,趙氏勢力雖然略有下降,但仍十分強大。趙盾之子趙朔為下軍司令,趙括/趙嬰齊/趙同等人都擔任軍隊重要職務。但是趙朔去世得比較早,留下一個孤兒趙武。由於趙盾活著時得罪太多人,趙朔一死,以欒氏、卻氏為首的幾大家族反攻倒算,趙同、趙括等被殺,孤兒趙武僥倖躲過一劫。趙氏之勢力,幾乎被摧蕩殆盡。
2、趙武重振趙氏家族
趙氏孤兒趙武長大後,在韓厥的幫助下,重新恢復爵位與田產,趙氏冤案被平反。在戰國時代,趙國與韓國關係一直很好,原因可以推到韓厥與趙武。
到了晉悼公時,趙武被提拔為卿,掛新軍副司令。後來,新軍裁撤後,趙武成為上軍司令,在六卿中排第三。公元前548年,趙武接替士匄出任中軍元帥,成為晉國政權的一號人物。趙氏家族的勢力重新回到巔峰狀態。
3、趙氏家族第三個中軍元帥:趙鞅
趙武的兒子趙成,相對比較平淡,到了孫子趙鞅時,趙氏第三次當中軍元帥。
公元前497年,晉國陷入大分裂,六卿中的中行氏與範氏兩大家族與其餘四大家族矛盾激化,終於爆發內戰。晉國的內戰很快演變為中原的大戰,試圖擺脫晉國控制的齊國、鄭國、衛國等聯手支援叛亂的中行氏、範氏武裝集團。在這場國際大戰中,趙鞅臨危受命、力挽狂瀾,率晉國政府軍以一已之力挫敗叛軍與齊、鄭、衛等諸國聯軍,捍衛了軍事大國的榮譽並挽救了國家的命運。
憑藉著無人可及的功勳,趙鞅當之無愧地在知躒去世後,成為新一任的晉國元帥與執政。
4、三家分晉的關鍵人物:趙無恤
趙鞅去世後,由知瑤出任元帥。知瑤也是個厲害角色,執政二十年,知氏的勢力超越趙、魏、韓三氏。知瑤想一家獨大,逼迫三家割地給知氏,趙無恤不幹,由於晉國內亂再度爆發。知瑤帶著魏/韓二氏攻打趙氏,趙無恤堅守晉陽城三年。眼看知瑤就要大功告成,豈料魏、韓二氏突然倒戈,知瑤竟被滅掉了,三家把知氏的土地瓜分掉。到這個時候,三家分晉基本成形。
-
5 # 任微言卿
晉國趙氏是春秋時期晉國的顯赫卿族,後來建立了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這個家族在春秋中期,曾遭遇過一場瀕臨滅族的慘劇,但靠著超強的韌勁,趙氏在低谷中重新崛起,到春秋末期開創勇烈豪俠的“簡襄之烈”,同韓氏、魏氏一同瓜分了晉國。
趙氏從低谷走向復興,主要的原因有四點:1、有鐵桿盟友的支援
2、有步步為營的策略
3、有審時度勢的眼光
4、有開疆拓土的魄力
晉國趙氏:興起、發達到家道中衰趙氏,為贏姓,與秦國同祖。據《史記·趙世家》,趙氏祖先忠於殷商,西周開國後受懲罰,被迫西遷,淪落為一個小部落。經過幾代人不懈努力,到了造父為族長時,協助周穆王撲滅徐偃王之亂,被周穆王賜以趙城,族人以城為氏,從此稱趙氏。
造父以下七世而生叔帶,趙叔帶不甘心與周幽王“同歸於盡”,帶領族人投奔到晉國,做了微不足道的異姓臣僚。
趙叔帶後五世而生趙夙,正值晉國君主晉獻公開疆拓土的大發展時期,趙夙征討戎人有功,被封為大夫。
趙夙生子趙衰,跟隨晉公子重耳在外流亡,途中功勞很大。重耳後來繼位為晉文公,封趙衰為卿,趙氏成為晉國的高階貴族。
趙衰之子趙盾承襲卿位,並擔任了晉國執政,專擅政權,廢立國君。趙盾死後,他的兒子趙朔承襲爵位,娶了晉成公的姐姐趙莊姬做夫人。
趙朔英年早逝,遺孀趙莊姬劈腿趙盾的異母兄弟趙嬰齊,遭到趙嬰齊的兩個親兄弟趙括和趙同反對,趙氏內亂。
公元前583年,晉景公趁機發動“下宮之難”,趙氏大宗族人被屠殺殆盡。
趙氏元氣大傷,從權力頂峰跌入谷底,就剩下一個孤苦伶仃的幼兒趙武,跟著趙莊姬住在晉景公宮裡。
趙氏復興關鍵之一——有鐵桿盟友的支援與韓氏、魏氏的友好關係,對於趙氏重新崛起至關重要。
春秋早期的晉國,韓氏一度非常顯赫。晉文公在位期間,韓氏家道中落,趙衰親自撫養韓厥。
趙衰去世後,趙盾提拔韓厥為三軍司馬,地位僅次於掌握晉國最高權力的六卿。
思念趙氏的恩德,韓厥對晉景公命其攻趙氏的指令堅決抵制,並且在趙氏覆亡之際毅然進宮強諫。晉景公自知過分,於是他將趙氏的封邑還於趙武。
晉厲公、晉悼公時,趙武團結韓氏,並拉攏同樣新興的魏氏,在晉國的政治舞臺上,趙、韓、魏三家結成同甘同進的政治同盟,肝膽相照,一致打擊外敵。
前497年,趙氏與盟友韓、魏一起,同心懷鬼胎的智氏聯合驅逐了中行氏、範氏,六卿變成四卿。
前453年,智伯脅迫韓氏、魏氏一起圍攻趙氏,水淹趙氏的大本營晉陽城,韓、魏在趙氏將覆亡之際,臨陣倒戈,聯合剿滅智氏。
三家分晉,與趙氏長期以來團結韓氏、魏氏是密不可分的。
趙氏復興關鍵之二——有步步為營的策略趙氏的復興,是在晉國母體內逐漸發展壯大、漸漸上位的。
晉國公室雖然一直在衰落,但是在晉國人心中仍有較大權威。趙氏非常懂得這一點,吸取歷史上險些亡族的教訓,一反趙盾專制、狠辣、凌厲的執政風格,注意從多方面贏取支援:
1、自趙武后的歷代趙氏宗主均非一心謀私的政客,對於眾卿分治導致晉國疲憊不堪的局面痛心疾首,從未像其他氏族那樣公然與晉國公室翻臉,贏取了晉人的好感。2、趙氏的行動一向都打著晉國的旗號進行,努力與諸侯共存共榮,穩固以晉國為首的中原聯盟,與楚國達成弭兵之盟,反擊吳國爭霸的企圖,保持了中原的平靜與肅清,受到列國政治精英的青睞。3、趙氏甚至還爭取博得了周天子的好感,外交是趙氏家族的強項,趙武曾派韓宣子覲見周天子,趙、韓集團也給了周王室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趙氏良好的口碑,得到了王室和國內外政治勢力的認同,威望很高,這一切也為後世趙氏立國掃清了輿論上的障礙。
趙氏復興關鍵之三——有審時度勢的眼光趙氏繼承並“最佳化”晉國愛才的傳統,對家臣門客能夠知其才、用其才、盡其才,逐步充實了趙氏的家臣庫。
經過四代人努力,趙氏家族勢力在世卿世祿的滋潤下早已根深蒂固,黨羽遍佈晉國各地,為趙氏基業盡心盡力:
智氏宗主荀躒想嫁禍趙鞅,家臣董安於為保趙鞅主動擔責而甘願自殺;尹鐸任趙襄子家臣,主政晉陽,積下千囤糧食,重築城牆;智伯圍攻晉陽城,家臣張孟談不避生死,夜墜出城遊說韓、魏二家共同反對智氏。
趙氏還積極順應時代的發展,積極採取具有革新意義的施政舉措。
在封地內,趙氏“以百廿步為寬,以二百四十步為長”,推行當時對老百姓最為有利的田畝徵稅制,畝大而稅少,賦稅在六卿中最輕。還獎勵軍功,“克敵者,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
趙氏由此能附趙邑而懷晉人,使自家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吳國的孫武分析了晉國六家改革後,認為趙氏的改革是比較成功的,因此“晉國歸焉”。
趙氏復興關鍵之四——有開疆拓土的魄力趙氏非常重視擴大佔有領地,而且注意向周邊地區特別是晉國北方少數民族地區開拓,趙氏的封邑大多是從原先狄人佔領地獲取的。
趙襄子的姐姐嫁給代王做夫人,一次在酒宴上,趙襄子安排親信埋伏,用斟酒用的銅勺刺殺代王。代王一死,趙軍隨即興兵伐代,一舉佔領代國,將其領土併入趙氏版圖。
趙氏注重向四周開拓,既方便擴大地盤,又減少了與晉國眾卿和諸侯的直接矛盾,可謂一舉兩得。
趙氏還積極整合全族。早在晉景公時期,趙氏就分成大宗趙氏和小宗邯鄲氏兩支。前497年,小宗邯鄲氏不服從趙氏要求歸還衛國進貢的500戶人口,與範氏、中行氏聯袂策動對趙簡子的反叛。趙氏順勢一道予以剿滅。為了地盤,即使對自家兄弟也毫不手軟。
公元前453年,趙氏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命趙籍﹑韓虔﹑魏斯為諸侯,三家立國。
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剩餘的土地,晉國徹底滅亡。
綜上所述,趙氏一族幾經波折,自趙武重新崛起後,趙氏在諸卿爭鬥不休的朝局之下始終屹立不倒,並最終成功中興而至壯大,成為三家分晉的主角之一。
回覆列表
說到晉國趙氏一族的衰落竟首先想到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趙氏孤兒》,而這一切竟然是一樁叔父和侄媳私通的桃色事件所引發。
晉國正卿趙盾執政多年,大權在握,打壓公室,趙氏獨大,晉國國君和其他卿大夫都因此潛藏不滿。
晉成公之女孟姬,嫁給趙盾之子趙朔,生子趙武。後來趙朔早死,諡號為莊,因此孟姬又稱趙莊姬。
趙盾有三個弟弟趙同、趙括、趙嬰齊;莊姬與他們三人,是叔父和侄媳關係。趙盾和趙朔父子死後,趙家大權、土地、財富,大都落到趙同、趙括之手。
莊姬和趙武母子在趙家成了孤兒寡母,無依無靠,只有小叔叔趙嬰齊對她頗為關心,一來二去,日久生情。
莊姬畢竟是一國公主,背後有實力尚存的晉國公室為她撐腰。趙嬰齊與她相好,正意味著他這一支系和趙盾、趙朔一系,乃至於以及背後晉國國君的結盟。若等趙武長大後,他們這一派當然會對掌握趙家大權的趙同、趙括一脈構成威脅,當然不肯相讓,經過一番激烈的家中權柄爭奪戰,他們大獲全勝,便以堂堂正正的“杜絕家醜”為名,將趙嬰齊驅逐到別國。
莊姬因此懷恨在心,在她兄弟晉景公姬獳面前進言,稱“趙同、趙括將要作亂謀反”。
晉國正卿的欒氏家主欒書,早就忌憚趙氏勢力龐大,一直打算對他們動手,得此良機當然不肯放過,便與郤氏家主郤錡一起進言,說動晉景公下決心剷除趙氏。然後國君下令,召集其他各大卿族一起出兵,將趙同、趙括全族斬盡殺絕,是為“下宮之難”。莊姬之子趙武,因為是景公的親外甥,又是首告莊姬的兒子,年紀幼小,當然沒有被牽連,
韓氏家主韓厥曾受趙盾恩惠,進言說趙衰、趙盾父子功勞甚大,不當無後。於是在不久後,景公便立趙武為原趙氏領地新主人,趙氏經此事件持續衰落了幾十年,直到趙武成為晉國正卿才重新開始崛起,後來晉國公室因內鬥持續衰落大權落於“六卿”之手,,而趙氏經趙簡子時期一系列改革實力已居六卿之首,後經多年聯合韓,魏兩家先後打敗其它三家瓜分了晉國土地,經周室承認終在趙籍時期建立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