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齊東威
-
2 # 讀書評書2017
元朝的強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土面積巨大,當時的國土面積3000多萬平方公里是現在的三倍多,是橫跨歐亞大陸的一個巨大的帝國。
二是它強大的軍事實力,就是在歷次戰鬥中,大多都是攻無不取戰無不勝,所向披靡,讓敵人望風而逃。
-
3 # 冰川上的來客612
自成吉思汗鐵木真開創元朝,元朝鐵騎東征西討,直到忽必烈的時候中國版圖達到了巔峰,你說元朝軍事力量厲害嗎!
蒙古鐵騎曾經橫掃半個歐洲,即使當時的羅馬也要暫避鋒芒。
馬背上的民族就是飈
-
4 # 沒用的首領
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蒙古,馬背上民族,擅長打仗,蒙古騎兵,令對手聞風喪膽,元朝時,中國的疆域是最廣的,版圖延伸到歐洲,讓西方人至今還尤記蒙古人的厲害。
-
5 # 貪嗔痴176907553
草原人政府了繁華的宋,從放牧成了地主,地主家天下這套就是被農民起義然後,農民再當地主,軍隊沒用,制度缺陷必然失敗
-
6 # 9094039
所謂的元帝國之勝利,實質上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全世界都不熟悉,造成波及範圍內措手不及、疲於應付、恐懼、心裡崩潰、無法短期內反制這場戰爭,不能說有多強的戰鬥力。1、蒙古人是以部落家族為作戰單元,抱團死拼,為了家族以死相摶;2、全部騎兵戰術速戰速決,恐怖異常;3、蒙古人沒有後方,沒有土地和財產等罈罈罐罐需要守護,打到哪哪裡就是家;4、它的後勤保障非常簡單有效:牛和羊饢和水;5、殘忍統治,殺人如麻、手段殘酷;6、封地封侯、調動各級官兵積極性,捨生忘死。由於以上主要原因,使蒙古風暴席捲大半個世界。但由於蒙古人愚昧落後殘忍恐怖,過了若干年後,世界各地人民採取各種手段,使蒙古帝國灰飛湮滅從地球上消失。明朝推翻元朝就是最好的佐證。正如毛主席所說的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
7 # 青山閒人24808446
元朝是人類社會冷兵器的顛峰時代,也是遊牧民族把多種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高效結合的典範。如兵貴神速,快馬彎刀,後勤無憂,殘忍野蠻,不留後患,對自然界頑強的適應能力,逐水草而居等野戰能力。蒙古人都具備這些能力,只要有一個有能力的統率就會成為最高效的戰爭機器。
-
8 # 戰忽局001
很多人不清楚元朝和蒙古帝國的區別,蒙古帝國去打歐洲的是拔都,和忽必烈的元朝不一回事,蒙古帝國分四大汗國後來都是獨立餓得存在,忽必烈一直在和南宋打仗,很多人都覺得整個蒙古帝國就是元朝的版圖,這個是不對的
-
9 # 大風起兮偶飛揚
蒙古騎兵之所以橫掃中亞和西亞,滅國無數,其遊牧民族的特點和自身的團結是一方面。但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手實在是太弱。作為落後的草原文明,能在幾十年中由一個部落發展為一個帝國。蒙古的軍事實力和思想同樣非同一般,無後方長距離的大規模騎兵作戰,而且不斷提高戰術,第一次在軍隊中大規模運用火器,並且在其佔領地建立政權,雖然都時間不長,這與他們的文明程度落後有關,蒙古又有多少人呢,征服了人口幾乎達到一億的宋金兩國。十萬蒙古鐵騎,自斡難河邊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開始的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征服,達到了多瑙河邊,蒙古的戰馬在幼發拉底河飲水,黃種人在地中海邊留下征服的足跡,建立了一個接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空前帝國,“黃禍”之說由此而來,雖然是野蠻與破壞,但軍事成就絕對是一個高峰。
軍隊種類及編制元朝的軍隊按組織系統,劃分為中央宿衛軍和地方鎮戍軍兩大類。宿衛諸軍在內,鎮戍諸軍在外,內外相維,以制輕重之勢.按軍隊成員的不同,又分為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和新附軍。軍隊總數在文獻資料中未明確記載,據各方面情況推算,大約有百萬人左右。 ①宿衛軍:元朝的中央宿衛軍由蒙古國時期就有的怯薛組織和新建的侍衛親軍構成。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後,把大汗衛隊擴充至萬人,編成名為怯薛的禁衛軍。怯薛直接與皇帝發生關係,主要掌管宮城和皇帝大帳的防衛。忽必烈即位初年,其幼弟阿里不哥在漠北稱汗,原來的怯薛軍一部分歸屬於阿里不哥,一部分屬於忽必烈。忽必烈隨即從屬下的蒙古千戶中徵集了一批衛士,使怯薛軍又達到了1萬人。作為護衛親軍,怯薛建立在嚴格的貴族制基礎上。按規定,入選怯薛的條件是:凡萬戶、千戶、百戶、那顏以及白身人(指無功名的人)的兒子,弓馬嫻熟、相貌端正、忠誠可靠者,皆可入選。 參加怯薛,被視為特殊的光榮。怯薛軍士開始只能從蒙古貴族和牧民中選拔,但後來色目人、漢人乃至南人也大量湧入,朝廷不得不多次進行淘汰。怯薛軍的定額為1萬人,但經常被突破,多時曾達一萬五六千人。由於其地位和待遇特殊,因而成為政府的一大負擔。《元史?兵志》講:朝廷對怯薛每歲所賜鈔幣動以億萬計,國家大費每敝於此.朝廷為減輕經濟負擔,對怯薛經常進行裁減和核定人數。至元文宗時,怯薛宿衛有1。3萬多人。 侍衛親軍始建於中統元年(1260年),其職能類似歷代王朝的中央禁軍,由皇帝親自掌握,歸樞密院掌管。主要負責元朝大都和上都的安全和 腹裡的鎮戍。(腹裡是指元中書省直轄的地區,包括今河北、山東、山西三省和內蒙古部分地區)侍衛親軍還是朝廷的常備精銳部隊,隨時可以派出去執行鎮壓起義、叛亂和守衛要害地區、抵禦外來侵擾的使命。侍衛親軍的規模經歷了一個不斷擴大的過程。第一個衛軍組織稱為武衛軍,約3萬人,其士兵來源於中原各漢軍萬戶屬下的軍隊,設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統領。以後又改名為左、右翼侍衛親軍,左、中、右三衛,兵員有所增加。至元十六年(1279年)全國統一後,忽必烈大規模擴充侍衛親軍,並按照衛軍士兵民族成分的不同,分別編組成漢人衛軍、色目衛軍和蒙古衛軍。漢人衛軍以漢人為主體,是以原來的左、中、右三衛親軍為基礎擴充起來的,先後設定有前、後、左、中、右五衛,武衛、虎賁衛、忠翊衛、海口侍衛等衛軍機構。色目衛軍是忽必烈於至元十八年(1281年)著手組建的,抽調各軍色目人之勇悍者 聚為親軍宿衛,先後設定的唐兀衛、欽察衛、貴赤衛、西城衛(亦稱阿爾渾衛)、康裡衛、阿速衛、隆鎮衛、龍翊衛、斡羅思衛等衛軍機構。蒙古衛軍是由蒙古人組成的,設有蒙古侍衛、宗仁衛等衛軍機構。此外,還在東宮(後轉給後宮或樞密院)之下設立了幾個衛軍機構。至元文宗朝末年,侍衛親軍中設有近30個衛,總人數逾30萬,其中漢軍士兵約佔三分之二。這些衛軍中,還有一些專職衛隊,如專供大朝會用的圍宿軍,大祭祀用的儀仗軍,巡幸護駕的扈從軍,守衛皇帝財富的看守軍,夜間巡查的巡邏軍,保護漕運的鎮遏軍,修治城隍的工役軍,負責催差、押運、屯田的軍。由於侍衛親軍多是由元軍中的精銳士兵組成,具有較強的作戰能力,因此成為元軍的中堅力量。 ②鎮戍軍:元朝的地方鎮戍軍隊,由駐牧在草原上的蒙古軍和分散在全國各地鎮守的探馬赤軍、漢軍和新附軍等構成。 ——蒙古軍。全部由蒙古本族人組成,是元軍的主力戰鬥部隊。據《元史?兵志》記載:蒙古軍皆國人,探馬赤軍則諸部族也。其法,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無眾寡,盡籤為兵。十人為一牌,設牌頭,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千戶組織是蒙古軍的基本組織形式。由於戰爭的需要,蒙古軍不斷擴編,至元朝後期,據稱有48萬人。元廷被明軍逐出中原後,在幾十年中仍能與明朝抗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在北方草原保留著一支數量可觀的有戰鬥力的蒙古軍隊。 ——探馬赤軍。 探馬赤 一名,來源於突厥語的答摩支和契丹的撻馬 ,意即扈從官和前鋒之士.探馬赤軍是元軍的精銳騎兵,又稱重役軍或先鋒軍,專門擔任攻堅衝銳或鎮守戰略要地等艱鉅任務。其成員主要是從蒙古、色目部族中挑選而來,也有少量漢人,但核心和骨幹則選自蒙古兀魯兀、忙兀、弘吉剌、亦乞烈思和札剌兒漠南這五個部族,所以有時人們也稱探馬赤軍為蒙古軍。宋朝滅亡後,一部分原在中原地區鎮戍的探馬赤軍被調入京城,編組成蒙古侍衛和東宮蒙古侍衛;其餘大部分則被朝廷調遣至山東、河南、四川、陝西以及江南、雲南和西北地區的要害地區鎮戍。 ——漢軍。早在成吉思汗時期,就不斷有大金國的契丹、女真及漢人軍隊歸附蒙古汗國,加上以後在新徵服地區招募的軍隊,就成為廣義的漢軍。 太宗窩闊臺稱帝后,用蒙古軍制來組織北方漢人部隊,發民為卒,是為漢軍.在漢軍中,契丹人是主要成分,此外還有乣人、女真人、山後(今山西、河北兩省內外長城之間的地區)漢人和中原漢人。後來在征戰中契丹人損失較多,只得從中原漢人中進行補充擴建。忽必烈即位後,曾從中原地區籤軍近20萬人,補充漢軍。全國統一後,元廷對漢軍和原來隸籍於蒙古軍的部分色目人軍隊,加上分編在各軍中的新附軍人,重新進行了編組,設立近百個萬戶府、元帥府分管這些軍隊。由於有探馬赤軍屯戍山東、河南、四川、陝西等腹心要地,漢軍等大多鎮戍長江以南各省,只有少數軍隊留在江北。 在元王朝的軍隊中,除蒙古本族軍、探馬赤軍外,漢軍佔有相當大的比重,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新附軍。元滅南宋後,有許多降軍歸附。對這些南宋軍人 堪以當軍者收系當軍,依舊例月支錢糧,不堪當者,官給牛具、糧食,屯田種養.這些由繼續當兵的原南宋軍人組成的軍隊,叫新附軍。比如,在襄陽和崖山之戰中,南宋軍隊被元朝整編的新附軍就有十多萬。對這樣一支數量很大、訓練有素的軍隊,元朝統治者既不敢輕易殺降,又不敢輕率遣散,實際上是很不信任的。平時將他們分編於侍衛親軍各衛和各地鎮戍軍,每有戰事發生,則首先被調發出征。其中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元朝命宋朝降將范文虎率10萬新附軍出征日本,結果幾乎全軍覆沒。經過多年的戰爭消耗和自然減員,新附軍人數量日益減少,至元朝後期,新附軍的名稱已經很少有人提到了。 在上述四種鎮戍軍中,元朝統治者最為信任的是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元經世大典敘錄?政典總序》中說:朝廷以蒙古軍駐河、洛、山東,據天下腹心;漢軍、探馬赤據漢江之南,以盡南海,而新附軍亦間廁焉.由此也可以看出元朝統治者對不同軍隊的親疏倚重關係。 除上面講到的四種地方鎮戍軍隊外,元廷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還編組了一些鄉兵,如遼東的乣軍、契丹軍、女真軍、高麗軍、雲南的寸白軍,福建的畲軍、湖廣的土軍、黎兵、侗兵、徭兵,吐蕃地區的土蕃軍。這些軍隊由所在行省設軍府管理,主要擔負維持地方治安、緝捕盜賊之責;需要的時候,也要被調出徵或鎮戍其它地區。 此外,元朝還有一種無軍籍的答剌罕軍,漢人稱為乾討虜軍.這類軍人有戰爭時臨時召集,不入兵籍,朝廷也不給糧餉,其任務就是隨出征大軍擄掠錢糧,戰爭結束即遣歸原籍。由於其成員多為無賴之徒,帶有很大的破壞性,所以元廷常常三令五申,加以約束。
-
10 # 史海尋蹤
嚴格來說,元朝應指忽必烈這一支,史稱蒙元。而成吉思汗的其他幾個分支,察合臺系的察合臺汗國,窩闊臺系的窩闊臺汗國,朮赤系的欽察汗國,以及旭烈兀系的伊爾汗國,雖同為蒙古序列,到後期已經是各自為政。
蒙哥、忽必烈、阿里不哥、旭烈兀都屬於郭靖的“安達”拖雷一脈,幾個人是兄弟,蒙哥在征伐南宋時,暴斃於釣魚城(今重慶合川),而後忽必烈在與阿里不哥爭奪四年後,當上了繼任者。初期蒙古各支還是聽從忽必烈號令的,只是忽必烈當政後“行漢制”,引起其餘幾支的極大不滿,紛紛脫離。
忽必烈蒙元軍隊包括嫡系蒙古騎兵十餘萬,契丹、金、漢組成的“雜牌軍”約70~80萬,後又收編南宋降軍50萬,經過篩選整編,大致規模一百二十萬。
但是很奇怪的,與蒙古西征時的所向披靡,蒙元軍隊似乎“變弱了”。蒙古攻南宋,歷時五十年,但期間是分階段的,間以西征無暇南宋,倒不是說南宋的戰力有多強。在征服南宋後,對周圍小國日本、越南、緬甸、爪哇用兵,都極不順利,連吃敗仗。
用心分析一下,蒙古的優勢在騎兵,對於平原作戰,天下無敵。而這些周邊小國,要麼隔海,要麼就是熱帶山地叢林,對於適應寒冷,平原突進的蒙古騎兵,自然有些“水土不服”。這樣也可以解釋蒙古為何在中國北方平原、中東、俄羅斯、東歐地區鮮有對手,平地作戰,蒙古騎兵是罕逢敵手,而到了地形多山複雜地形,則會受到很大限制,騎兵的機動性不能有效發揮。
再來看看其他幾支,欽察汗國征服俄羅斯以及東歐波蘭、捷克匈牙利地區。伊爾汗國征服阿富汗、波斯、敘利亞兩河流域,即今中東。察合臺汗國佔據西域、中亞地區。窩闊臺汗國存在短暫,本佔蒙古乃蠻舊地,後被哥幾個給瓜分。
由上來看,蒙元軍隊雖然驍勇,其優勢主要在蒙古鐵騎。而且縱觀當時蒙古的對手,沒幾個成氣候的,致使其橫掃八方。初期還能各部統一團結,到了後期,治國不善,內部哄亂,讓朱元璋一擊而潰。
-
11 # 文史小茶館
蒙古帝國>元帝國。
不少朋友已經瞭解,元朝不等於蒙古帝國。我們簡單來看看兩者區別:
蒙古帝國創立——1206年,成吉思汗用武力與和平手段征服蒙古各部後,實現部落統一,於草原召開忽裡勒臺大會成立“大蒙古國”,得到各部落王公擁戴。
元朝創立——1260年,忽必烈受部分王公和大臣擁戴,與開平自立為大汗。由於程式不符合成吉思汗所立規則,加之大多貴族王公未參與,導致未被原蒙古帝國各首腦承認。
外交關係:
元朝—伊爾汗國——同盟;
元朝—察合臺汗國——敵對;
元朝—金帳漢國——敵對;
元朝—窩闊臺汗國——敵對;
元朝—阿里不哥(忽必烈之弟,拖雷系)——敵對;
元朝—海都(窩闊臺之孫,窩闊臺系)——敵對;
蒙古帝國軍事成績:1206年,蒙古各部統一;
1227年,滅西夏;
1218年,滅西遼;
1220年,滅基馬克汗國,征服西伯利亞;
1221年,滅花拉子模;
1221年,攻入印度北部,未獲勝;
1223年,大勝欽察與基輔羅斯聯軍;
1223年,被保加爾汗國擊敗;
1234年,滅金;
1236年,滅保加爾汗國;
1239年,征服阿蘭王國;
1240年,滅庫曼汗國;
1240年,征服基輔羅斯諸公國;
1241年,大勝波蘭聯軍;(筆者有文章詳述)
1241年,大勝匈牙利聯軍;(筆者有文章詳述)
1241年,征服吐蕃;
1243年,征服喬治亞、亞美尼亞;
1253年,滅大理;
1256年,滅木剌夷;
1257年,第一次入侵越南陳朝失敗;
1258年,攻入巴格達;
1259年,征服高麗;
1260年,征服十字軍安條克公國;
1260年,滅阿拉伯阿尤布王朝;
1260年,被埃及馬穆魯克擊敗。
元朝軍事成績:1274年,第一次入侵日本失敗;
1279年,滅南宋;
1281年,第二次入侵日本失敗;
1285年,第二次被越南陳朝擊敗;
1287年,大勝緬甸;
1288年,第三次被越南陳朝擊敗;
1293年,對爪哇入侵失敗;
1301年,征服緬甸;
綜上:
蒙古帝國是跨洲的世界性擴張帝國;元朝是區域性大國。隨著時間推移,成吉思汗建立的集權制度逐漸鬆散,分封子弟讓蒙古帝國陷於分裂和內爭,實力逐漸下降,蒙古帝國的軍事威力便逐漸衰弱。元帝國對外擴張則主要是忽必烈個人野心的產物,他去世後戛然而止。
回覆列表
在1241年,波蘭聯軍三萬和蒙古拔都帶領的西征軍隊在匈牙利進行過一場大規模騎兵對騎兵的戰鬥。
先說一下背景。1224年,蒙古名將哲別和速不臺領軍兩萬,消滅了俄羅斯大公的八萬部隊,但蒙古人踏足俄羅斯的訊息並沒有引起歐洲列國的注意力。
蒙古人佔據南俄草原後,把欽察突厥人趕走了,於是欽察突厥人向匈牙利國王尋求保護,條件是自己的三萬部隊歸匈牙利國王指揮,並且全部人民改信基督教。這件事情就成了蒙古進攻匈牙利的導火索,或者說是蒙古進攻歐洲的藉口。
蒙古要求匈牙利不要接納欽察突厥人,但匈牙利拒絕了,於是大戰一觸及發,當時的歐洲人對蒙古騎兵的可怕並沒有實際的概念。
只所以說和蒙古對戰的是波蘭聯軍,主要是因為當時匈牙利說是統一國家,但其實封建領主鬥爭都很激烈,匈牙利當時的國王貝拉只能指望他的女婿,波蘭國王博列斯拉夫。
波蘭聯軍的組成當時很複雜,有波蘭重灌騎兵,條頓騎士團,法國聖殿騎士團,還有一些現在德國巴伐利亞地區招募的一些礦工組成的步兵等等。
現在對作戰雙方的裝備介紹一下。
當時在歐洲是騎士的全盛時期,騎兵都是高頭大馬。裝備精鋼打造的全身盔甲,重約八十磅左右。配備長矛和一柄重劍和盾牌。攻擊的時候,排好隊型,把長矛夾在腋下,左手舉盾牌,將敵人部隊衝散後,改用重劍砍殺。
蒙古軍隊的輕騎兵不著盔甲,戴皮革或者金屬的頭盔,每人帶兩張弓,一大一小,箭幾袋。長兵器是長矛,短兵器是手斧或者馬刀。
再講當時的戰鬥過程。
波蘭軍隊的統帥把騎兵部隊分為四列,步兵又跟在騎兵的後面。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歐洲軍隊對弓箭的使用不太重視,就是有弓兵,素質也不高。波蘭的軍隊在一個非常寬大的正面向蒙古騎兵進攻。蒙古輕騎兵只在波蘭重灌騎兵的陣列前面放完弓箭後就撤退,反覆數次後,蒙古騎兵就徉裝潰敗。因為蒙古採用旗幟引導部隊,在波蘭人眼中,蒙古兵是亂糟糟的一團,沒有秩序,一副潰敗的景象,孰不知蒙古軍隊在無聲中有序而高效的運動。
波蘭軍隊向蒙古軍隊發動全面突擊後,蒙古輕騎兵就迅速的後撤,波蘭聯軍的騎兵把步兵遠遠甩在後頭,不知不覺進入了包圍圈。蒙古的輕騎兵這時候分成兩路,迅速的繞到波蘭聯軍的兩翼,而正面是蒙古的重騎兵。
蒙古重騎兵用重弓阻擋波蘭騎兵潮水般的衝擊,蒙古輕騎兵則從另三面,用輕弓(相較重弓射的近,且弓和箭的尺寸小,便於騎射)在側面攻擊。後來發現弓箭無法穿透重灌盔甲,就改射裝甲防護比較少的馬匹。
失去了戰馬的波蘭重灌騎兵頂著80磅的盔甲,只能被蒙古騎兵隨意砍殺,更有很多落馬的騎士被自己的部隊踩踏而死。
在消滅騎兵的過程中,蒙古人還釋放了煙幕,把步兵和騎兵的戰場聯絡切斷,在消滅了騎兵後,又對波蘭聯軍的步兵發動了毀滅性的打擊。
在此戰鬥中,聯軍共損失了兩萬五千人,包括波蘭部隊的統帥亨利,全部的聖殿騎士團成員等等。
在此後,大大小小又發生了很多戰鬥,經歷了很多年,蒙古打敗了波蘭聯軍,卻並沒徹底征服匈牙利和波蘭等地,被羈絆在這裡,沒能跨過多瑙河。當時的法國國王已經做好了要和蒙古騎兵戰鬥的準備,他對自己的皇太后說,要麼把蒙古人送入地獄,要麼就是他進入天堂,這時的整個歐洲陷入對蒙古騎兵的恐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