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樂好事君

    怎麼說呢,不同時代都會有一些傑出的代表,顯然明末的時候並沒有出現一位可歌可泣的大英雄讓後世傳唱。當然也有可能是清朝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而篡改了記錄也說不一定。

  • 2 # 曹老師xixi

    因為宋明兩朝對文人的政策和態度是不同的。

    宋朝

    宋朝自從趙匡胤建宋以後,一直以“重文抑武”為國策,並制定了祖訓三條,其中第二條就是刑不上大夫。尤其是文人出身的趙光義繼位後,在出徵遼國的高粱河之戰中險些遇難,而同徵的將軍不僅沒有護駕,反而欲立武功王趙德昭,讓趙光義更加的痛恨武人,重用文人,往後宋朝的各代君主,都堅持著“刑不上大夫”“重用文人”這條政策。

    也正是這個政策,使得宋代的文人,不僅牛氣,並且還有了傲骨,就是指著皇帝罵,皇帝最多也就是給文人貶官而已,不能動文人絲毫法膚。這樣的文化環境氛圍,使得宋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百姓文人具有愛國意識較強的一個朝代,王安石、張叔夜、辛棄疾、陸游、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等,一批又一批的愛國人士,在崖山海戰中君民二十萬人寧死不屈,詮釋了什麼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只可惜宋代是一個天子無骨氣的朝代,使得宋朝一直飽受恥辱幾百年。

    明朝

    而明朝恰恰相反,自從朱元璋建立大明後,朱元璋對文人是十分反感的,對孟子提出了一系列關於“君輕”的理論嗤之以鼻,把文人的尊嚴按在地上摩擦,不僅讓他們斯文掃地,還鞭打文人的屁股,朱棣繼位後,對大儒方孝孺滅了十族,全面恢復的廷杖制度,嘉靖時期,出現壯觀的百人廷杖,血流宮廷,打斷了文人的脊樑,樹立了你只要感冒犯我的虎威,那就別怪我家法伺候的觀念,讓天下文人寒了心。

    自此明朝開啟了各朝代少有了,君臣相互不信任,君臣相互不支援,君臣相互坑的時代,再加上明末的黨爭閹禍,明朝文人很少會願意為國為君賣命,崇禎時代,崇禎皇帝多疑弒殺,最終落了個無人上朝,自縊煤山的結局。

    南明雖然也有像史可法這樣的愛國將領,但還是爭權奪利、見風使舵的多。

    對比宋代的天子懦弱、臣民愛國,明朝著是天子強、臣民不和。

    總的來說,我也並不是說明朝人沒有骨氣,相對於宋代來說,明代還是不如宋代的,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中國封建社會皇權專政早晚要達到巔峰,在不斷的皇權改革專制的政策下,皇權會越來越強,士大夫會越來越弱,到了清朝專制達到巔峰,以軍機首府曹振墉為代表,“少說話多磕頭”成為了文人的生存之道。

  • 3 # 荊0

    可能最重要的原因是明朝“權閹”現象。從永樂帝設定的東廠開始,以太監為主的特務機構持續有明一代。大部分時間都壓制著文臣。比如東林黨這種自詡清流的文人黨派,在天啟年間卻被不識字的文盲太監魏忠賢打壓得動彈不得。這類權閹干政的咄咄怪象不僅宋朝沒有,其他朝代怕也都比不過明朝。

  • 4 # 竹中人影視剪輯

    原因有四:

    1.宋朝和明朝的用官制度不同。宋代是君臣共治的典型,三分相權。而明朝是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2.宋朝重文輕武,宋朝的文人如范仲淹、王安石等,就算變革失敗,也不過是被貶出朝廷,不會丟了性命。而明朝則不同,雖有重文輕武的思想,可是實際上卻截然不同,有多少文人因文字獄而受牽連,這也就直接導致文人與皇帝的距離越來越遠。

    3.宋朝的科舉制度更加完備合理,可以激發文人對國家的認可度,將天下考生都歸為天子門生,直接將文人地位提升。而明朝也不同,用八股文束縛了文人的思想,使得選出來的官員大多是奔著仕途去,而不是為朝廷和民眾謀福。

    4.宋朝對文人控制比較少,文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而選擇著書立說,同時出現了許多理學家。而明朝對文人的要求非常嚴苛,特別是官員,有廠衛制度作為依託,直接監督文人的一言一行。

  • 5 # 淺淺的流年帶著微笑

    應該說明朝得文人比宋朝得文人比較有骨氣

    宋朝:金兵破汴梁,殉節的只有一個李若水;元兵破臨安,無人殉節;崖山,殉節的只有一個陸秀夫;最後有個寧死不降的文天祥,在大都就義。賣國求榮的倒是不少,張邦昌劉豫杜充,當內應的則有秦檜万俟謝。

    明朝:盧象升和孫承宗很有名就不說了。崇禎自盡後,自殺官員有戶部尚書倪元璐、工部尚書範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義渠、太常寺卿吳麟徵、左中允劉理順、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

    南明史更是壯烈,史可法、馬士英、陳子龍(柳如是情人)、祁彪佳、徐汧,劉宗周、黃道周、馮夢龍(三言二拍作者)、錢肅樂、夏完淳、何騰蛟、瞿式耜......最後則是光輝的張煌言,一位堪與岳飛、于謙並列的人物,章太炎去世時即要求將自己埋在張煌言墓旁。

    仔細想想,元朝一味進行高壓統治,卻不搞文字獄,正是因為他們見識了宋朝文人的軟骨頭,覺得對其統治沒什麼威脅。而清朝則高壓和懷柔並舉,順康雍乾四世進行長達一百多年的文字獄(時間長度世界第一),正是他們征服過程中看了太多明朝文人(不管有名還是無名)的骨氣和節義,所以才要千方百計進行磨滅。

  • 6 # 真誠地看著你

    兩朝都有戰死殉節的,也有怕死投降,為虎作倀的。

    戰死殉節的誰也不比誰低賤,為虎作倀的誰也不比誰高尚。與朝代無關。

  • 7 # 微史春秋

    說骨氣,與朝代無關,與個人有關。

    明朝的文人不如宋朝的文人有骨氣?

    我並不認同這個觀點,當面臨外族入侵,國破家亡之際,文人的表現是眾生百態,有可歌可泣的,也有投降賣國的。

    所以宋朝文人不能笑明朝文人,明朝文人也不能笑宋朝文人。

    很多東西,不過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有人說宋朝國策是與士大夫治天下,文人士大夫地位高,所以宋代文人忠君體國之心更重。

    而明朝時文人士大夫如奴僕,所以文人士大夫對忠君報國無感。

    是這樣,但是也不盡然。

    凡事都不是絕對的。

    在切實的利益面前,或者是外族鐵蹄鋼刀面前,有的人能正色面對,有的人會叛國投敵。

    倫理道德的影響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因為有很多道貌岸然,心口不一的人,他們只用倫理道德約束別人,而並非是內心信仰。

    或者說道德信仰,比不上死亡威脅。

    宋末,有可歌可泣的人物,如崖山十萬軍民投海自盡,如文天祥堅持抗元。

    明末,也有可歌可泣的人物,如史可法,如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

    我們也能找出很多這兩個朝代的敗類,漢奸。

    在歷史上,我們感覺是宋代堅決抵抗蒙古人,先進事蹟極多,一個重要原因是後來明朝驅除蒙古人後,為弘揚正能量進行的塑造。

    而我們感覺明代面對滿清,先進事蹟少,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清朝的有意壓制,畢竟宣傳這個不利於清朝統治。

    這個原因是不能忽視的,原因大家都懂。

    面對民族危機,國破家亡,每個人的選擇是不一樣的,很多事情的原因也很難說清楚。

    你看,抗日戰爭時期,我們也有很多英雄,也有很多漢奸。

    你看,那平時做了很多壞事的人,也有民族大義。

    而那些平日滿嘴仁義道德的人,卻是投降先鋒。

    外敵入侵的亂世,如大浪淘沙,是英雄是敗類,可以檢驗出來。

    任何國家都是如此的。

    說骨氣,與朝代無關,與個人有關。

  • 8 # 我是南瓜菜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要看當時宋明兩朝的背景,自古文人多善感,受到唐朝的影響,宋朝時期的文人出了很多,文人嘛,一遇到挫折就愛作詩發牢騷,自覺懷才不遇;宋朝時期可以說是四面楚歌,仗打的多,而且大多以失敗告終,割地求和的事不少,文人墨客自然都拿這個話題博眼球,明朝的情形卻不一樣,咱們共同分析一下。

    宋徽宗時期,宋朝可謂是亂成一鍋粥了,徽宗重用奸臣蔡京,宦官童貫等,搞得天下大亂,爆發了宋江、方臘兩次農民起義,雖然最後都鎮壓了,但也是內耗了不少。

    這時東北女真族興起,就是後來的金國滿族,宋朝當時四面楚歌,金國、遼國、蒙古都想進軍中原,徽宗聽了蔡京的意見,和金國聯手滅掉遼國,收腹燕雲十六州,結果遼國是被滅了,宋朝引狼入室,金國也把宋朝搞得狼煙四起。

    有了這樣的背景,現實的題材,這些文人開始提詞作詩的發表自己的看法,說這不對那不對,如果是我就不會這樣的結局,這樣一來詩詞大興,給人的感覺就是文人一下子都出來了,而且個個有骨氣。

    反觀明朝,明朝是我國最後一個由漢族統治的國家,也是繼漢唐之後的一個黃金時期;明朝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遠邁漢唐"之說,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仗打的不多,文人就沒有了題材,竟寫一些花草樹木,也體現不出什麼,最多能寫個報國無門,一腔熱血無法發揮之類的,這樣寫出的東西自然就沒什麼骨氣之類的。

  • 9 # 舊事舊人歷史說

    從“寧折不彎”到“能屈能伸”——論宋明時期文人的氣節與民族意識變異的關係。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的文人不如宋朝的文人有骨氣?我想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大概是從蒙元攻滅南宋之時境對比滿清攻滅南明之時境提出的一個疑問吧。南宋滅亡之時有豪氣沖天的文天祥為之高唱哀歌,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並有二十餘萬居民為之陪葬,這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政權,滅亡都無曾有過的轟轟烈烈的氣場,其展示了漢族人民寧死不屈,寧折不彎的崇高氣節,為後世所懷念。

    然而,明朝滅亡之時,雖然有無數名將為之抵抗,也有“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的玉碎存亡,和少年將軍夏浣淳的“毅魂歸來日,靈旗天際看。”但是這些都是老百姓和一些武將的抵抗,文人們似乎並沒有做多少實質性的貢獻,滿清政權入關之後他們向沒有事一樣參加清朝統治者的科舉,想盡辦法擠入滿清的官場。雖然也有寥寥數人氣節高尚,寧死不屈,一生不仕,退隱山林。這樣的人卻只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

    於是這就給了我們一種感覺,那就是明朝的文人,沒有宋朝的文人有骨氣。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冒氣只是一方面,造成這種情況的深層因素,還應該從民族意識上去考慮。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骨氣,雖然中華傳統文化中高揚著“威武不能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戰鬥旗幟,但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辯證號角,也經常在中華的歷史上空迴響。所以“骨氣”這個東西,由於時代價值觀和價值判斷的不同,人們有時將它看得重,有時將它看得輕。這是由於立場和歷史條件的不同,怎樣選擇本無可厚非。

    為什麼在滿清政權入關之後,他們很快就得到了中原文人的擁護?並且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迅速統治了為數億萬的中原漢族人民呢?這難道僅僅只能說當時的人骨氣不高是投降派?這顯然不恰當。因為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選擇滿清政權統治中國那是中國億萬人民群眾的選擇,如果當時的人民群眾真的想要一致推翻滿清政權,恐怕清王朝根本都堅持不到1911年。

    但歷史的現實是,雖然在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初,中原漢族人民以及其他少數民族人民的起義反抗斷斷續續的發生了很多,但那只是暫時的,局域的,片段的。為什麼人數不到300萬的滿族人能夠統治人數高達億萬之巨的漢族人,為什麼人數不到30萬的滿清貴族能夠駕馭龐大的漢族官僚體系?這絕對不是“骨氣”二字,“高低”一詞,可以解釋的。

    追其根本原因就是,明清之際中華民族經過元代將近100年的民族融合,經過明朝將近300年的民族整合,其正式名稱雖然還沒有明確提出,但是生活在中國版圖內部的各族人民都已經擁有了共同的,朦朧的民族意識,這種民族意識是整體的。以前的中國,僅僅被定義為生活在中原地帶的漢族人民,而宋朝之後的中國,或者說宋朝之時的中國則被重新定義為:“能行中國之禮,宗中國之儀,宗中國之法,遵中國之典者。”從禮儀法典的角度來看,滿族政權入關之後,對其自身進行了高度的漢化或者稱中國化,這一舉動贏得了中原文人和中原百姓的文化認同。

    於是,在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中華先進文明的前提下,滿清滅亡明朝只是一次普通的改朝換代,政權更迭。而改朝換代政權更迭,在中國歷史上那是屢見不鮮,司空見慣了。

  • 10 # 海上十二

    因為政治氛圍不一樣。十二對於明史知之甚少,就簡單的分享一下宋朝的政治環境吧。

    一、和平開國,利益共同

    眾所周知,趙匡胤登上帝位的方式是黃袍加身。其實在那個時代,黃袍加身這種事已經上演了無數次,這不是一個新奇的上位方式。

    但你不知道是黃袍加身的新皇帝通常是會允許的手下計程車兵回到都城之後,對都城進行三至五日的洗劫與屠殺的,然後皇帝再來恢復秩序,主持大局。這是獎賞功臣的一種方式。

    但趙匡胤用了什麼方法呢?

    趙匡胤一看自己黃袍加身,表現的非常無奈,一副“不是我想當皇帝,是你們一定要我當皇帝”的樣子。既然如此,趙匡胤就順理成章的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不能搶劫,不能屠殺,善待百官,尊重前朝。

    宋朝的開國不是一箇舊故事,而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趙匡胤一直採取的政策是利益共融。這個共榮包括與有功勞計程車兵之間,與舊的皇族之間,與開封各個政治集團之間。其中對著名的故事就是“杯酒釋兵權”。用經濟利益與聯姻的方式去換取兵權。

    相比之下,朱元璋的方式就非常極端,對於有威脅的功臣通通斬草除根。這樣所形成的政治氛圍就完全不一樣,不久燕王朱棣就推翻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

    可以說,開國皇帝的心胸決定了這個朝代的政治風格。他們的模樣大致也就是後代皇帝的模樣。史官記錄於冊的樣子,是要為後世之君提供榜樣的。

    以和為貴的趙匡胤,為宋朝奠定了一種寬容的政治氛圍。

    二、皇帝寬容,有容忍之量

    大宋王朝建立的一百年之後,也就是公元1061年,宋仁宗為了選拔高級別的官員,在首都開封舉辦了一場制科考試。制科考試是一種臨時性的科考,題目為臨時釋出的。這一年的制科考試目的的是選拔高級別的官員,所以要求非常高,從而導致參加考試的人數就很少。但一旦錄取,前途可謂一片光明。

    這次制科考試的題目是“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也就是去尋找品德高尚又敢於批評的官員。

    當時非常有名的蘇轍兄弟也踴躍報名,加入了考試隊伍。就在這場事關前途的關鍵的考試中,蘇轍大肆針砭時弊,把宋仁宗罵的狗血噴頭,他筆下的宋仁宗就是個“無事則不憂,有事則大懼”的昏君,並且吐槽人家好色又誤國。

    也不知道是誰給蘇轍的勇氣,去抨擊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就當所有人都認為蘇轍肯定落榜的時候,他竟然被錄取了,不僅被錄取了,還因為文章寫的太好,專門為他設立了一個新的等級——第四等次。這是個很高的等級,宋朝制科考試最高的錄取等級只有第三等。

    據《資治通鑑》記載,仁宗皇帝認為這樣的考試本就是去尋找敢於說真話的人,如果說實話反而被淘汰,那“天下其謂我何”?

    三、批判氛圍,百年不變

    宋朝這個時代整個社會的氛圍就是要求皇帝能接受批評,是一個相對輕鬆的政治氛圍。其中皇家有條非常重要的規矩就是“不殺大臣,不殺言官”。

    宋朝統治者認為這些文官是非常重要的財富,可以貶,可以罰款,但絕對不能殺。比如蘇軾被貶三回,依舊能那麼豁達的原因就是他知道自己不會死。所以即使被貶,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態。

    蘇轍真的是生的時代好,宋仁宗時期是個特別能包容的時代,對於不同的意見能容百家之長。假如生在隋煬帝時期,可能早就身首異處了。

    《資治通鑑》這樣記載著隋煬帝對於諫言的態度:“我性不喜人諫,若位望通顯而諫以求名者,彌所不耐。至於卑賤之士,雖少寬假,然卒不置之地上。”總而言之,你們不要在我面前諫言, 你批評我,我就殺掉你。

    這就是儒家所說的“中庸”。不是非此即彼的,也無需你死我活,而是可以在你我之間去尋求一種平衡。

    這一“中庸“”的傳統從趙匡胤開國一開就一直存在。

    四、為人臣子,忠君愛國

    能夠代表那個時代的宋朝官員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有大忠之義,是江山社稷的忠誠,是對黎民百姓的忠誠,是以天下為己任,是即使面對逆境也不改其風骨。而“大忠”便是范仲淹讚揚寇準的詞。

    宋真宗時期,遼國的太后與皇帝親率二十萬大軍壓境,當時的宋朝由於沒有長城抵禦外族,加上兵力不足,遼國的大軍很快就逼近了開封。宋真宗害怕了,想要跑路,退守江南一帶。但是被寇準一把抓住按在了龍椅上,並且要求皇帝親征,前往黃河,鼓舞士氣。

    就這樣風雨飄搖的北宋王朝,又這樣堅持了下來。

    所以范仲淹在《楊文公寫真贊》中讚揚他是:“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動,卻戎狄,保宗社,天下謂之大忠! ”

    宋朝這些最優秀的官員在他們自己的精神世界當中,他們的人格是獨立的,思想是獨立的,他們能夠透過自己獨立的去認識這個國家,絕不是惟命是從。皇帝與大臣在他們的心中是平等的。所以他們有資格也有能力去保護他們的國家,保護他們的皇帝。

    至此,十二已經向各位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宋朝政府。

    皇帝是一個寬容的皇帝,尊重製度和傳統,官員有大忠之義,恪盡職守,勇於批評。

    所以,宋朝的政府可能是帝制時代最出色的的政府,宋朝的政治也可能是中國帝制時代儒家政治所能達到的最好的成績。但令人遺憾的是,這樣優秀的時代,涉及的時間範圍僅僅是從1030年至1070年左右。

    可隨著這個王朝逐漸進入中年,國家日益強大與富庶,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開始凸顯並激化,統治集團和被統治者之間的矛盾也會被激化,在各種矛盾的衝突之下,這個國家開始崩盤,從而走向衰亡。這就是王朝的宿命。

  • 11 # 如虎如棋

    確實如此!宋朝最有骨氣,其次明朝,,,後面就更不用說了,鬼子來了一百八十萬,偽軍缺多達220萬。。遠多於小鬼子人數……何也???文脈被打斷過!宋亡是第一次打斷,明亡再斷了一次……宋以前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即便南北朝五胡亂華,華夏文脈也在江南得以保全,但宋亡崖山海戰,十萬軍民蹈海殉國,,,這就好比一個貞潔烈女第一次被徹底強暴的體無完膚,身體有了汙點,從此再也不是一個純潔的妹子,(有心人能發現,風塵女子看男人的眼光都不同於常人),明朝兩百年的重建自信心,有一定效果,但是比起宋朝,差遠了,滿清入關後,硬骨頭又被殺了,留頭不留髮,從此百姓只剩下奴性,沒有了漢唐血性……所以清末百姓眼神空洞,麻木,冷血……這都是歷史積重造成的!!而相比小鬼子,他們會有二戰時沖繩島跳海殉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知道,那些失戀的人是如何做到忍著不聯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