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夢語

    那是六七十年代的事了。這火柴明明是我們大濟寧生產的,卻都稱之為洋火,我就納了悶了,哪裡有一點洋氣?

    這火柴二分錢一盒,上面的生產廠家是濟寧市火柴廠,後來上面就印著毛主席語錄:為人民服務:抓革命促生產等,通體看不到一點洋氣,卻稱為洋火。

    因為物質緊缺,就是火柴也是限量購買,一家每個月只允許買5小盒,哪裡夠用?我的同學辦了個代銷點,想從他那裡走個後門多買點,誰知這傢伙丁是丁卯是卯,一點不給面子,沒點同學味,真氣人!

    那時候真是費火柴,做飯燒水用柴,只好用火柴,現在誰還用火柴?液化氣爐一打就著,吸菸的用打火機,沒人用火柴了。就連火柴廠也不存在了。所以洋火這一稱呼已被載入歷史!

    那個年代的中國,百廢待興。所以老百姓認為火柴是進口的稱為洋火,煤油是洋油,腳踏車是洋車。你再看現在的中國,真是巨龍騰飛一日千里!我們有自己生產的高科技產品,能上天空攬月,能下海洋捉鱉。我們的國家正走向世界!

    洋火洋車洋布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從貧窮走向了繁榮富強!再也不見了,洋火!

  • 2 # 築夢年代一一

    我們這叫 洋火 。

    每種東西的叫法,一般是土與洋相對來說的 。

    如洋火,相對的是土法取火方式,如果火鐮子、火石等 。

    有很多地方這些東西延伸到上世紀七十年代…………

    還有洋菸(捲菸 合裝,"相對的老菸葉)、洋油(煤油,相對的棉籽油)、洋鹼(肥皂)、洋臆得兒(香皂)。

    還有洋釘(我們以前用的是打鐵釘,方的)、洋車子(腳踏車,相對的土車子,木製獨輪推車)、洋話匣子(收音機)、洋布(機器織物平紋布,相對的是人工織土棉布,七十年代還在紡線、織布)、洋襪子(針織襪子,相對的是棉布手工縫製的布襪子,粗、大、笨、重、悶、臭………有時在水滸或三國裡偶而看到)………

  • 3 # 漁友王政秋

    火柴這一國外拍來品,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是經常用到的。燒火煮飯,點燈照明,燒荒墾地,還有煙蟲們抽菸點火,……哪一樣都離不開它。

    火柴五六十年代在全國民間都叫它“洋火”。雖然那時我國已經能大量生產火柴,但民間卻還改不了它“洋火”的稱呼,究其原因是因為那一代人都是從舊社會過來的,叫習慣了,一時半會還真改不過來。解放前中國的火柴都是從國外進口的,人們便把它叫做“洋火”。同樣帶有洋味的東西到處都是:洋油、洋傘、洋布、洋釘,洋燈,洋車、洋鞋、洋碗,洋墨水……。就連武器也叫洋槍、洋炮!把外國人叫洋人,洋鬼子。喝了點洋墨水的人叫假洋鬼子。

    這說明了當年我國的落後程度,一窮二白,百業待興。

    解放後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我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把一個貧窮落後的舊中國,逐漸轉變成具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科學合理的農業體系,以及國防工業!

    到了七十年代,人們逐步把“洋”字去除了,再加上七八十年代打火機的普遍應用,取代了“洋火”的使用,(洋火)火柴便被人們慢慢的淡忘了。

    火柴——洋火也!

  • 4 # 信敏498

    火柴傳入中國的確切時間,我不知道。從我記憶開始,家鄉已經稱之為洋火。那時一切由外國傳入的用品,以及消費品,前面都冠以“洋”字。洋菸,洋傘,洋油,洋燈,洋瓷缸,洋娃娃,甚至剛剛傳入中國的蕃茄,我們合肥也稱它是洋柿子。在上時紀三十年代,火柴比較貴,一般人家還用不起。街上小雜貨店,門口總會有一個大盆子,裡面放滿的是礈石,又叫打火石。此外還買一塊長約三寸,厚約三分的鐵塊的打火刀。大多數人都靠打火刀和打火石取火。使用的辦法是左手㧱著打火石,在石頭下面壓著用表現紙,或草紙捻成的紙條。右手持打火刀,急速敲擊打火石邊緣,這時有火星迸濺,點燃紙條。當然,這是一種技能,孩子們不會用。當時,最熟練用打火石取火的人,是抽水煙,或是吸旱菸袋的人士。因為他們離開打火石,無法吸菸。因此,有了火柴可以省很多麻煩,但是洋火貴,大多數人還是靠打火石取火。大約在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生產洋火的廠家多了起來,也沒什麼人提倡,後來逐漸改稱火柴了。

  • 5 # 羽白家族

    有一種生活必須品,從五六十年代,一直流行到七八十年代,特別是在農村裡,家家戶戶升火做飯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它了,它的名字叫做“火柴”。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有一種東西就開始取代了它,那就是“火機”。

    五六十年代的時候,由於中國國情的原因,物質比較缺乏,很多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當時的老百姓時常把進口的東西稱為洋這,洋那的。

    當時的人們稱“火柴“為“洋火“,而“洋火”這個名字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根本就知道是什麼東西,只有五六十年代的人才知道它是什麼。

    我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農村,小時候不但見過它〈火柴〉也經常使用過它,而且還記得非常的清楚,一盒火柴的價格是二分錢。

    火柴這個東西,現在雖然很少見,但現在的老人們仍然叫它為“洋火”,我媽媽就是這樣叫的。

  • 6 # 自逍之鄉666

    那時大多數地方的叫法都一樣 ——洋火。

    之所以叫洋火,是因為原來我國自己不能製造,是外國進口的;同樣的還有洋油(煤油)、洋車子(腳踏車也有的叫洋驢子)、洋布(機器織的布)、洋釘、洋犁、洋耙……其實這些在解放後不久,我國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體系,到了七十年代,不僅這些東西已經不需要進口,連汽車、火車、大輪船以及兩彈一星都可以製造了,這些低端的工業品當然不再是“洋”玩意了,只是有的人習慣了,還把它叫洋火。

    在沒有火柴之前人們是靠什麼點火的呢?我們這是用火簾子(一種形狀像鐮刀,約半釐米厚,粗糙的金屬板)、火石(一種透過摩擦可以冒出火星的石頭)、紙媒子(用草紙捲成的紙卷)。把火石按在火簾子上猛力一擦,就會有火星濺到曾經點燃過的紙媒子上,引燃紙媒子,再用嘴吹燃明火,去點燃其他東西。非常麻煩,有時要“打火”好多次。後來,有了洋火,就覺得方便多了。

  • 7 # 榮湧湧

    小時候用火柴基本都叫洋火,如果上土產商店買也同樣說:“阿姨買一盒洋火,”有時也買一包洋火,那年代有大盒、中盒、小盒火柴,我記得我家買大盒中盒比較多用的時間長。

  • 8 # 自飛蟲

    大部分地方稱“洋火”,意在我們國家當初工業不發達,什麼東西都是從外國引進。比如:肥皂一洋膏,煤油一洋油,鐵釘一洋釘,火柴一洋火,雨傘一洋傘,鋁壺一洋壺,等等。

  • 9 # 詩詞奴隸

    你還記得小時候用家鄉話是怎麼稱呼火柴嗎。我的家鄉對火柴的稱呼特別有意思,我出生在70年代,小時候用火柴特別普遍。點煤油燈,生火做飯,兒時到野外點火烤紅薯,還有老爺們抽菸點火用。那時的火柴2分錢一盒,低收入年代家家戶戶也是能買得起火柴的。最後說一下家鄉對它的稱呼,"取燈兒",帶有兒話音外地人說不了。你們那裡用這種叫法嗎?拿煤油燈來我要點火了,取燈兒,點火。

  • 10 # 春歸二寶

    以前,我們東北大多數的地方,都把火柴,稱為“洋火”!而且,這個帶“洋”字頭的物品,還真是不老少!你比方,“洋菸”、“洋蠟”、“洋車”、“洋馬”,“洋蔥”、“洋柿子”、“洋白菜”等等,哈哈!小的時候,都這麼叫。當時,多數的孩子們還真的不理解!為什麼好多的物品和蔬菜,都帶個“洋”字?多數往往都隨著生話的閱歷,或有閒心的長輩!才能逐步的讓我懂得這“洋”字的由來!嗨~那時段時期,也確實是我們國家的物質太落後,經濟的發展太緩慢。所以,稱呼這個“洋”字好多年……!

  • 11 # 王子江

    在那個政治掛帥的年代,“破四舊、立四新”已成為當時的口號,當然什麼是“四舊”,什麼是“四新”我現在已不記得了,只記得一些帶“洋”字的商品或帶“洋”字的物品不許說了,如現在這個“火柴”的問題,當時去供銷社去買火柴如果你說“買兩盒洋火”,售貨員就說“沒有”,你馬上改口說“買火柴”售貨員就給你拿了。[捂臉]

  • 12 # 巴山夜雨14966677

    “取燈”一詞來源於蒙古語,先有“取燈”,——洋取燈——洋火——火柴。實際上“取燈”和洋取燈(火柴)不是一個東西,火柴是直接透過摩擦引發明火。而“取燈”則是先透過“火鐮”與石頭碰撞摩擦的火花引燃“火絨子”引起闇火 ,再由“取燈”與火絨子接觸才能引發明火。

  • 13 # 雲壑聽泉

    那時把火柴叫作柒燈或洋火。那時用的最多的就是河北泊頭生產的泊頭火柴,泊頭的火柴廠是於1912年成立,那時的民國代總統的馮國璋入股了四萬元現洋,從此改寫了國人依賴“洋火”的歷史。1948年泊鎮永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晉察冀邊區乃至全國最早的公私合營企業之一。1950年5月泊鎮永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歸屬國有,“泊頭火柴”加快了發展步伐,迅速成長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產廠家。很多國內知名的作家、藝術家談到對泊頭的印象時都不約而同地會提到“泊頭火柴”,“泊頭火柴”做為一個百年品牌老字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早已成為這個城市的名片。

    最早的火柴是從國外傳入中國的,據說道光年間,西方國家以火柴為高檔禮品,向道光皇帝朝貢,這新奇的洋玩意立刻引起了皇親國戚和重臣富商的驚歎與追逐。外商瞄準商機,將火柴作為商品大量引進了中國市場,“洋火”由此得名,並開始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點燃。在那時候,這神奇的“洋火”,對老百姓來講還是一種奢侈品。關於這段歷史,晚清文人孫玉璋所撰寫的《異聞瑣錄》(同治九年四月刻本)有這樣一段文字描述:“道光間,英夷所貢雜物,多謠巧好玩。中有自來火者,長僅盈寸,一端五色洋藥,擦之而火爆發。士大夫見之莫不驚奇,以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廳昂,非豪商顯宦無力求之耳。”

  • 14 #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在我們小的時候,火柴是用的頻率最高,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用品。可以說,能夠一天無煙,不能一日無火柴。

    那時候燒的是灶火,,做飯時是頓頓離不開的。晚上要點燈點蠟,男人抽菸,都是離不開這個小小的火柴的。

    那時候,火柴二分錢一盒,一盒一百根。用的是臨西火柴和泊頭火柴的具多。

    那時候的火柴,也算是工業品了吧。那時候的工業品都會在名字前面加一個洋字,證明是從外國引進的。例如鐵桶叫洋桶,石油叫洋油,單車叫洋車子等等。

    火柴也是工業品,是從外國引進的,所以它的前面也冠以洋字,人們稱它為洋火。

    在後來,火柴是國產的了,所以就不再叫洋火,而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那就是叫它漆筒。

    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火柴也就有了它正式的名字,也叫做官名,火柴了。

  • 15 # 長山紫雲1

    我是遼西的,我小的時候稱火柴為洋火,洋起燈。那時什麼都是洋的,什麼洋油,洋蠟,洋襪子,洋胰子等等,現在多好,什麼都國產,非常便宜,看現在想我的童年,真是天壤之別,生活條件太好了!

  • 16 # 青霞人文

    我們小時候,記得跟著村裡放牛的大孩子到村外的山坡山樑上耍,山樑不高,也溝壑縱橫。雜草叢生,野趣滿滿。坡上有一種植物,葉子是鋸齒形的,盛夏時長出一種圓球的佈滿針刺狀的白刺。我們拔下那個圓球球玩一氣丟掉。

    大人們則把這種植物的葉子揪下來,曬乾,搗成絮絨,幹什麼用呢?取火用。

    這個需要一些技巧。要用兩塊火石,對著快快地磨,火石發熱後,把那種絮狀物放在火石上,就冒出煙來,有技巧的人輕輕地吹,就有火苗了。然後,用裝滿旱菸的銅煙鍋子湊上去,一鍋煙就著了,吧嗒吧嗒地抽一通旱菸,過把煙癮。這是野外生存的技能,類似於鑽石取火。

    在家裡漸漸就用火柴了,不知有幾十年,是二分錢一盒。火柴是民生必需品,直到現在,我看見火柴,還是有親切熟悉的感覺。但在村裡,不叫火柴,叫取燈兒。我們那裡的讀音,取燈兒,讀成屈燈日。土語土音,民間煙火,舊時記憶。

  • 17 # 卞紅華520

    豫東老家稱呼為洋火,名字叫開封鐵塔,在哪個物質和精神都貧窮的年代,哪些新玩意給老百姓帶來了方便,許多東西都帶個洋字,洋釘,洋燈,洋油,洋布,小時候兒歌,洋犁子洋鈀,樓上樓下,電燈電話。

  • 18 # 龍鳳1818

    那時把火柴叫“洋火”。過去中國不發達,很落後,好多商品靠進口,洋人生產的東西,品名前往往冠一個“洋”字,什麼:洋糖(水果糖),洋瓷盆(唐瓷盆),洋礆(肥皂),洋芋(紅薯),洋柿子(西紅柿)等等,舉不勝舉。不是嗎?連外國人也叫做“洋人”,也不知道外國人把我們中國人是否也叫“洋人”?只知道過去被稱做 “東亞病夫“,恥辱啊!

  • 19 # 不老松446

    我們小時候叫火柴為洋火。洋火分兩種,一是紅頭(或綠頭丶白頭),可以在石頭等粗糙的地方划著,這種火柴稱為不安全火柴,大人可用大手指甲蓋和二手指甲蓋拤著,這種火柴盒兩邊有粗糙的砂粒供劃火柴用。還有一種叫安全火柴,火柴頭是黑色的,火柴盒兩邊有黑色的磷片,專門用來劃火柴。黑色的火柴離了磷片劃不著,所以叫安全火柴。我們童年時,凡用火柴的都是比較講究富裕的,一般老伯姓用不起洋火,只能用火鐮火石火筒子,鐵磨火石取火。

  • 20 # 風土人情話魯山

    我們這裡過去稱火柴為“洋火”或“自來火”。

    那時,火柴是每個家庭必備的生活用品。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火柴,尤其是那些煙君子,更是每天都要用上若干次火柴。

    為了省錢,一些資深煙君子,為了省錢,就用火石和火鐮,即用火鐮敲打白色的石頭,碰出的火星落到灰麻桿上,即可生出火來,然後用它來點燃旱菸袋,猛的抽上幾口,悠哉悠哉,神仙一般!

    後來,隨著氣體打火機的問世,火柴逐步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聯想和華碩哪個電腦價效比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