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知事
-
2 # 伊耆角木
元朝國號大元,明朝國號明或是大明有爭議,清朝國號大清。主要在於明朝的國號出現了兩種說法。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將國號改為“大元”。取自《易經·乾卦》“大哉乾元”一句。這是蒙古逐步進取中原後,希望獲得中原百姓的承認,故而使用漢民族傳統經典《易經》中的句子。因此,元代稱大元,有別於之前漢、唐、宋等稱大漢、大唐、大宋是尊稱而非正式國號,大元是元朝的官方正式國號,本身自帶“大”字。
明朝國號就有爭議了,一個是《明史·太祖二》中記載:“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於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明,建元洪武。”這裡寫的是國號“明”。
但是另一種說法,明朝延用了元朝“大元”的叫法,將國號定為“大明”。天啟年間內閣首輔朱國禎在其著作朱《湧幢小品》卷二“國號”條:“國號上加大字,始於胡元,我朝因之。……其言大漢、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稱之詞。”這段就明確寫明瞭,明朝國號加大是延續元朝的習俗,大元、大明是正式國號,區別於大漢、大唐、大宋屬於外邦的尊稱。朱國禎作為內閣首輔,其對國號的認定應該不至於出錯。
對於這種矛盾,我認為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朱元璋極為時定下的國號確實是“明”,因為他自己也沒搞清楚其實元朝國號是大元,後來發現了,就將明朝國號確定為“大明”以示不低於元朝。
第二種可能,朱元璋定的國號就是“大明”,而清朝為了體現清強於明,在編明史時,刻意寫成國號“明”。也有這個可能。
清朝國號也很清楚。一開始努爾哈赤建國時的國號是大金,后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清史稿·太宗本紀》:“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號禮,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號曰寬溫仁聖皇帝,受朝賀。”
-
3 # 覃仕勇說史
問:元明清三朝國號正式名稱是什麼?
答:元明清三朝國號正式名稱分別是“大元”、“大明”、“大清”。
老實說,這三朝國號是很容易被別人弄錯的,很多人都誤以為他們原本叫“元”、“明”、“清”。畢竟,二十五史裡,這三朝的斷代史分別被冠予《元史》、《明史》、《清史稿》之名。
大家不大清楚元明清三朝國號裡含有“大”字,是古人著史,在稱頌本朝、或向外邦介紹本朝時,都喜歡在本朝的國號上加一個“大”字,比如“大秦”、“大漢”、“大唐”、“大宋”。在這兒,“大”字充當修飾語,彰顯自己國力強大、疆域無邊。而“大秦”、“大漢”、“大唐”、“大宋”的國號只是“秦”、“漢”、“唐”、“宋”。大元、大明、大清中的“大”字,卻是國號裡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元的國號,取自《易經·乾卦》“大哉乾元”一語,當時的民眾並沒有太大的誤解。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徐壽輝建“天完”政權,就在“大”字頭上加一槓、“元”字頭上加一寶蓋,意為壓大元一頭。
大明的國號,《明太祖實錄》明確記錄有朱元璋登基前的文告,為:“今文武大臣、百司眾庶,合辭勸進,尊朕為皇帝,以主黔黎。勉循眾請,於吳二年正月初四日,告祭天地於鐘山之陽,即皇帝位於南郊,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以吳二年為洪武二年。”
即大明的國號是“大明”而不是“明”!
曾著作了《明史》(此書後被清朝統治者銷燬)的萬曆朝相國朱國禎就《明史》中的“明”字作出過鄭重申明:“國號上加‘大’字,始於胡元。我朝因之,蓋返左祍之舊,自合如此,且以別於小明王也。其言‘大漢’‘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稱之詞。近見新安刻《歷祚考》一書,於漢、唐、宋及司馬晉,比加‘大’字,失其初矣。唐碑有稱‘巨唐’者,巨即大也。宋曰‘皇宋’,皇亦大也。”
明朝國號之所以容易被後人搞錯,清朝人所編的《明史》也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書中《太祖本紀二》記:“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於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明,建元洪武。”在這裡,寫的國號是“明”而不是“大明”。
下面重點說說清朝國號的趣事。
建立清朝的滿族族群,前身是來自遙遠北方一個名叫通古斯的原始部落群。他們穿過冰天雪地,一路南遷,來到了中國的白山黑水。恰巧,生活在東北黑土地上女真人平遼滅宋,舉族入主中原,留下了廣袤無垠的無人地帶。通古斯族群於是在此紮根,發展成了後來的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和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政權時,由於文明落後,制度原始,甚至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字,所以,其建立過程中的許多歷史是很混亂的。
比如說,其政權建立的時間、甚至其國號的制定,時至今日,仍是一筆糊塗賬。
按照《滿文老檔》的記載:
努爾哈赤是在萬曆十五年(1587年)六月二十四日正式“定國政”的,但其“國政”內容不過體現在立刑法以維護社會秩序和保護奴隸主私有財產上,根本不能算是國政,更不能算是建國。
《李朝實錄》記:萬曆十七年(1589年),努爾哈赤在建州部內“則自中稱王”,既然稱王,應該是建了國的,但沒有國號的記載。
《李朝實錄》又記:萬曆二十四年(1594年),朝鮮南部主簿申忠一出使建州,親耳聽到努爾哈赤部下稱他為“王子”,進一步印證努爾哈赤稱了王,但還是沒有國號的記載。
《滿文老檔》又記: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蒙古喀爾喀等五部尊努爾哈赤為昆都侖汗(漢譯恭敬之意)
……
不過,仔細翻一下《滿文老檔》,你會發現努爾哈赤一直是自視有國的,並且有國號,但很混亂,有時自稱“金”(《滿文老檔》,太祖卷3,28頁),有時又自言“女真滿洲國”(《滿文老檔》,太祖卷3,37頁),有時又叫“女真國建州衛”(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校注》,22頁),讓人無所適從。
更讓人抓狂的還在後頭。
努爾哈赤開始公開造反跟大明王朝作對了,他在這廂稱王、稱國,那廂在給朝鮮的檔案裡,仍蓋著“建州左衛之印”(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校注》,22頁)。文書上自稱“女真國龍虎將軍”(《李朝實錄》,宣祖卷142,19頁)。這“建州左衛將軍”、“龍虎將軍”,可都是明朝封賞給努爾哈赤的稱號!
史書對努爾哈赤建國的時間定位在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日。
據說,新年元旦這天,皇太極等諸貝勒給努爾哈赤奉上一個尊號:奉天覆育列國英明汗。(事見《滿文老檔》,太祖卷5,67、68頁)
王在晉的《三朝遼事實錄》、計六奇的《明季北略》也都把這一時間定為“大清朝建元”。
但努爾哈赤只在這天笑納了大汗尊號,至於建元“天命”和定國號,是後來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想起來的。
那他後來定的國號是叫“金”呢,還是叫“大金”呢,又或者是叫“後金”呢?
到了今天,仍有許多專業的學者弄不大清楚。
這不能怪誰,估計努爾哈赤自己在其有生之年都沒最終確定應該用哪個。
按常情推測,明朝國號為“大明”,努爾哈赤要與大明叫板,定國號為“大金”比較靠譜。後來皇太極不就改國號為“大清”嗎?
但上文提到,《滿文老檔》早在太祖卷3的28頁上記載有努爾哈赤稱“金”的文字,所以,國號可能是叫“金”。
而叫“後金”就比較搞笑、比較不合理。
五代十國中出現過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但它們本來的國號是叫梁、唐、漢、晉、周,只不過之前已經出現過了同樣的國號,為了避免混淆,史學家才在史書上補加上了一個“後”字。
但“後金”的“後”字並非後來史家加上的,《李朝實錄》有記:天命四年(1619年)努爾哈赤發行的檔案上就赫然蓋著篆寫的“後金天命皇帝”七個字的大印(《李朝實錄》,“光海君日記”,卷139,15頁)。
而從陳登原所著的《國史舊聞》中,可以看到許多文獻和文物上也都名“後金”。
可見,努爾哈赤自己是在曾經的國號“金”之前加上“後”字的(也可能是先前叫“後金”,後來害怕被別人笑話,又砍掉了“後”字)。
在“金”與“後金”之間徘徊糾結,正反映著老努在要不要借歷史上曾經赫赫一時的大金帝國以抬高自己而苦苦掙扎的心路歷程。
老努死後,繼承了他的事業的第八子皇太極組織了三征伐察哈爾部的大型軍事行動。
在第三次行動中,獲得林丹汗的兒子額哲奉上的傳國玉璽。
皇太極認為,傳國玉璽到了自己手中,這是上天要自己做一統天下的君主!
於是奉璽拜天,告祭太祖福陵。
原本,“汗”即“可汗”的簡稱,為蒙古語,所含的意思就是“王”或“帝”。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一直以為,稱“汗”就是稱“王”或稱“帝”了。
但在明朝人的眼中,“汗”不過是部落首領,酋長,級別與“帝”有云泥之別。
皇太極曾和袁崇煥議和,用漢文書寫書信,把“大金國汗”寫成“大金國皇帝”。袁崇煥回信,告訴他,不要搞錯,您只是“汗”,不是什麼“皇帝”,請擺正自己的位置。皇太極於是發現了“帝”與“汗”的區別。
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在群臣的擁戴下,皇太極舉行隆重典禮,宣佈即皇帝位,正式改國號“後金”為“大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
關於國號“大清”,《清史稿·太宗本紀》也記得很明確:“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號禮,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號曰寬溫仁聖皇帝,受朝賀。”
不用說,國號“大清”的“大”字,就是要與“大明”的“大”字一較高下,那這個“清”字到底作何解?至今也仍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
比較靠譜的說法是:以陰陽五行來詮釋,“明”為“火”,“清”為“水”,水能克火,即清能克明。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李自成攻陷北京只是一首小插曲,最終全面滅亡明朝、統治了天下的,就是清朝。
-
4 # 悠然獨行129483845
大元,前身為鐵木真建立蒙古帝國,1260年忽必烈繼承帝位,他採用漢法以便更好的統治中原地區,採納以劉秉忠等漢臣建議建國號為大元取自易經乾元之意
大明,朱元璋起初參加紅巾軍是小明王韓林兒其父是明教明王韓山童,韓林兒號稱是宋徽宗的八世孫個人認為是他們自己編的,他們宣傳的就是彌勒降生,明王出世。後來朱元璋勢大後來小明王身死,他們當時起義就是這個名號所以不好拋棄朱元璋稱明自己就是明王別人不能反他,還有儒家思想明是日是月代表自己是天賦君權
大清,清國國號原為後金,努爾哈赤被袁崇煥打的打敗後來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取自周易五行水滅火因為明屬火,其實是為了給自己創造入住中原的政治輿論,風水一說我都懂就不好多說了
-
5 # Alice.Z
元,明,清三朝的準確國號是“大元”,“大明”,“大清”。南宋滅亡之後,忽必烈率領蒙古民族統一中國,忽必烈比較崇尚漢族文化,他依從漢人的建議,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大元”。“大哉乾元”的意思是大到了極點就叫“元”,很符合元朝遼闊的疆土。
之後明清也延續了“大”字。或許是為了彰顯國家氣勢。
-
6 # 安然62162536
元、明、清三朝的準確國號分別是大元、大明、大清。在中國曆代王朝中正式將大這個字寫到國號裡的只有大元、大明、大清三朝1271年忽必烈依從漢臣建議,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元朝之後是明朝,國號也延續了大字,朱元璋夲不打算叫大明而叫大中,後來祈天才改為大明。明之後是清朝,努爾哈赤立的國號叫大金,後來皇太極改為大清,大清來源於滿語中的一詞daicing意為上國或善戰之國正好還可以帶上大字。
-
7 # 傻小子102876997
一,元朝的正式國號是“大元”。 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
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北京。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元末,農民軍建立了一個“天完”政權,就是在大元上面加幾筆,壓住大元的意思。
二,明朝的正式國號是“大明”。
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定都於應天府(南京);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北京),以應天府為陪都。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覆滅。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
三,清朝的正式國號是“大清”。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
-
8 # 真我85918
元朝《建國號詔》稱國號為“大元” 只不過是延續了五代以來國號冠“大”字的慣例罷了 詔書中明確指出: 可建國號曰大元 蓋取《易經》乾元之義 跟“大哉”二字無關,依然是取“乾元”的“元”字 再循例冠以“大”字 組成國號“大元” “元”字雖新 “大”字仍舊
清朝國號“大清”的來源 皇太極在瀋陽皇宮大政殿舉行即皇帝位的典禮 改國號“大金”為“大清” 改年號“天聰”為“崇德” 皇太極改國號的做法 具有遠大的戰略思想 根據五德終始說 大明是火德 大清水克火 丫這就憋著取代大明 入主中原 統一華夏呢 臭不要的一直都說我們入關是救民救明 不是為了大明江山 我們是從闖賊手裡接管的江山 是替大明報仇了 從改國號就可以看出來 滿洲韃子一派胡言 臭不要的本色
-
9 # 在野武將
現在網上有一種說法,說元、明、清不是這三個王朝的正式名稱,而是大元、大明、大清。
這個說法是否成立呢?
嚴格來講,清朝的正式國號是“大清”,大清這個詞,在漢語中,是以水德取代明朝的火德;在蒙語、滿語中,則取驍勇善戰的(daicin)的意味。大清一詞本身,就兼顧了中原與草原的傳統。這樣一來,就不同於漢唐元明,國號加“大”表示威武。
元明的情況和清不同。嚴格來講,大元、大明,和大漢、大唐一樣。
元朝的全稱是:大元大蒙古國(Dai Ön Yeke Mongγol Ulus)——下圖中紅色的部分。這裡,大(Dai)修飾元(Ön),對應蒙語中Yeke(大)修飾蒙古(Mongγol)。和大漢的說法並無本質不同。換而言之,無論是大元還是元,都是大元大蒙古國的簡稱。
大明和明本質上也是一樣的。具體情況則負責一些。因為“大明”兩字為國號的說法,明時就有多人提出。比較明確的有:
(a)田藝衡(1524-約1574)《留青日札》:大明者,國號也。一人為大,日月為明。天大地大人大,而宇宙人物如日月之明,無所不照也。(b)朱國禎(1557-1632)《湧幢小品》:國號上加大字,始於胡元,我朝因之。蓋返左袵之舊,自合如此,且以別於小明王也。其言大漢、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稱之詞。……我們稍作考察。田藝衡明確講,大明的大,不僅僅是修飾明,大與明的組合,本身有天地人的哲學內涵。這本身就是望文生義的解讀。“國號取文義”以後,大元、大明確實可以有更豐富的意象,給人以過渡闡釋的空間
朱國禎則進一步提出,國號上的大字,始於元朝,與漢晉唐宋不同。這個說法是錯的,我另有一篇文章考察。這裡我只是想說,這也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同樣晚明的張岱就說:
黃帝始制國號加有字,漢加大字。
這是說,國號從黃帝開始就有了;從漢朝開始,國號就可以加大了。換而言之,漢唐和元明是一致的。
總之,清朝的正式國號是大清,這沒有問題;但是元明兩朝就不同了。元、大元都是簡稱;明、大明都可以作為王朝的正式稱號。
-
10 # HuiNanHistory
元朝的正式國號是大蒙古國,即蒙古語的Yeke Mongγol Ulus。
最好的證據就是下面這方貴由汗的璽文。1246年,羅馬教宗英諾森四世派柏郎嘉賓訪問蒙古帝國,與貴由汗會面,後者便在寫給英諾森四世的信上鈐蓋此印璽。璽文如下:
möngke tngri-yin/kücündür. Yeke Mongγol/Ulus-un dalai-in/qanu ǰrlγ. il bulγa/irgendür kürbesü/büširetügüi ayutuγai.“長生天底氣力裡,大蒙古國大汗之聖旨:聖旨所至之處,內外民人,宜崇敬惶恐。”元朝的正式國號應該是什麼,這段璽文表述的非常明確,就是大蒙古國。
當然,在一些元代的碑文中,也有如Dai Ön Yeke Mongγol Ulus(大元大蒙古國)的說法。但是,如果我們參考《大元敕賜故中順大夫諸色人匠都總管府達魯花赤竹君之碑》的蒙古文面,會發現這樣的記錄:Dai Ön kemekü Yeke Mongγol Ulus(被稱作是大元的大蒙古國。從後者來看,大元=大蒙古國,這兩者並不是合稱的關係。
明朝的國號是大明。根據晚明官員朱國禎的《湧幢小品·國號》條目載:“國號上加大字,始於胡元,我朝因之。”
最後,清朝的正式國號是大清國,也就是滿文的daicing gurun。例如,1644年清朝入關後,順治帝在北京登極。他在祭天時禱告道:
大清國皇帝臣敢昭告於皇天后土……於本年十月初一日,告天即位,仍用大清國號。至於大清這個詞語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我個人比較相信是源自蒙古語的daicin(尚武的)。
回覆列表
一,元朝的正式國號是“大元”。
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北京。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元末,農民軍建立了一個“天完”政權,就是在大元上面加幾筆,壓住大元的意思。
二,明朝的正式國號是“大明”。
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定都於應天府(南京);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北京),以應天府為陪都。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覆滅。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
三,清朝的正式國號是“大清”。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
中國歷史上,只有元明清三代前面有大字,其他朝代都不能加“大”字,不符合歷史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