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攝青年
-
2 # 尋夢走
嬰幼兒時期,孩子會開心地向床邊奔去,父母會不惜讓他大哭而強行拉回床裡。雖然再走一步掉下床去也會哭,但那是因為他受傷了!小孩子給什麼就吃什麼,但是沒有父母會給自己的孩子吃毒藥,比如我就沒這樣做過!可是我喜歡給寶寶用筷子沾點酒送到他張大的嘴裡,然後開懷大笑地看著……從此寶寶離酒遠遠的,如今上大學了,也滴酒不喝。當然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一次看見寶寶滿嘴黑黑的還說真甜,搶過手裡的甘草片藥盒,都吃一少半啦,很後怕滴!另外很後悔給他吃辣椒和大蒜,哭的好慘啊!當然也不能全怪我,是他自已做主要吃,我又沒強迫他呀!最得意的是狗狗明明是腦炎死的,我說別傷心了,它吃了父母不讓吃的東東藥死啦!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用感觀認識世界的年齡段,在確保孩子沒有危險的前題下,要故意讓他們去嘗試自已以為是對的,其實會吃苦的事,親身的嘗試一次要比你說一百次有用。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年齡段。我上小學時,有時會偷偷爬上一掛馬車,到學校門口再跳下來。其實車老闆子早就發現了我,因為他在校門口拉了制動讓車慢得比走還慢!我的寶寶接送到小學三年級畢業,因為沒有人為我的寶寶踩制動慢行,萬一寶寶上了比馬車快的車,若不在校門口停,那可要了我命了!三年接送,浪費了我無數買零食的錢,是表揚正確行為和正確回答有關安全答題的經費。初中的時候,我上學時的毛病寶寶全有,我上學時沒有的毛病寶寶也有!於是在寶寶憑成績進重點高中後,全家評我為比媽媽還嘮叨的爸爸!高考只填了一本的志願,是孩子自已填選的,雖然我的建議沒有被釆納,但我自私地認為,搬磚掙的錢不容易,供孩子念自已不喜歡的專業不划算!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是樹立三觀,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年齡段。在不遠離父母視線的前題下,在確保不會造成嚴重後果的事情上,可以嘗試讓孩子做主,一旦發現事態不好,要強行制止,我用強行一詞,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
-
3 # 繁華消盡
我的閨女兩歲一個月,現在已經有自己做主的權利,比如說有時候她爬高處,我會對她說:“你要對你的行為負責,即使摔下來也不可以哭!”然後我會站一邊看著她,當然前提是保證即使摔下來也足夠的安全。還有她現在可以選擇她自己想要的玩具,如果我覺得那個玩具不適合她,我會徵求她的意見給出別的玩具讓她做參考,到她滿意也在我能接受的範圍為止。對於孩子想要的東西不要一味的制止,只要我能夠給出合理的解釋,她一般都能夠接受,所以我們很少因為要東西而大哭大鬧。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只要她開始有那意識,我們就應該給機會了,儘量讓孩子表達出來,多徵求她意見,給她選擇的權利,這樣對她獨立人格的培養非常重要。
-
4 # 心靈小語
父母需要在孩子有了自主權時,才還給孩子嗎?
好像不是的,其實孩子開始會走路的時候,就出現了第一次和父母的分化。
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想要自己做主了。
但,我想說,真的可以做主,還是要分事情的,原則上,18週歲以後,什麼事情都應該讓孩子自己做主。
之前就看,孩子有沒有能力承擔後果了。
-
5 # 儂行蓋碗茶
父母應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這三個特點結合在一起,會讓孩子感到窒息,他們其實對父母產生了深深的不滿,但不能用主動的方式表達出來,於是就採用了被動的方式。
“生命的價值在於選擇,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記這一點,他們不讓孩子去做選擇,他們總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選擇。”曾奇峰說,“但是,如果父母什麼都替孩子做主,那麼就無異於是在殺死孩子的生命。”
曾奇峰強調,這並不是哲學說教,其實是孩子們的切身感受。一個經常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是汪洋恣肆的,儘管因為年輕,他會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終和成就一起,讓他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是豐富多彩的,“更重要的是,這是自己的。”
相反,假如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決定去做。那麼,這些決定越正確,其窒息感就可能越強。一方面,孩子獲得的資源越來越多,能力也越來越強,但另一方面,他的生命激情卻會越來越低。他們感受到這一點,於是想對父母說不,但他們又一直被教育聽話,所以連不也不能說了,只好用被動的方式去羞辱父母。
這會達到目的,因為控制慾望很強的父母,是經常會產生無能為力感的,他們常發現,孩子的確聽話,孩子的確努力,路線的確正確,但好的結果就是不會產生。
“這是因為,孩子們在吶喊,我討厭你強勢的安排,我要過屬於我自己的人生。”曾奇峰說。
要改善這一點,最好的方式就是“適當放手”,即父母給孩子制定一個基本的底線——認真生活不做壞事,然後放手孩子去決定自己的人生,只是在非常有必要的時候才去幫孩子。
並且,他強調,父母不要常打著“溝通”的名義,迫使孩子必須和他進行交流,因為孩子和成年人一樣,希望有一個隱秘的空間。如果父母太喜歡窺視孩子的所有秘密,那麼這孩子勢必會發展出一些特殊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空間,這是生命最基本的本能,因為“我”必須與別人拉開一段距離,只有這樣“我”才知道,與任何人緊密地黏到一起都會阻礙我們成為我們自己。
曾奇峰說,他有兩句最基本的心理學原則送給所有的父母:
如果孩子沒有秘密,就麼孩子永遠不能長大。
如果父母什麼都替孩子做主,那麼就是在殺死孩子的生命。
-
6 # 熊玲心理諮詢
其實無論在什麼時候,凡是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比如該穿幾件衣服,該什麼時候起床、上學、做作業等,都應該讓孩子(除幼兒以外)自己做決定,包括處理衝突性事件,父母都應讓孩子獨立,或引導孩子自己去處理。
-
7 # 父母世界
吃香草味的冰激淋還是巧克力味的?穿黃色的小外套還是綠色的?先畫小兔子還是先畫小狗?……看著面前這個總在糾結的小傢伙,你是不是快要抓狂了?教會你的孩子如何選擇,可以塑造孩子的獨立性、責任心和自信心,這是一個需要特別培養的技能。
選擇困難,與缺乏經驗有關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釋放孩子的焦慮》一書的作者,塔瑪.瓊斯基博士說:“小孩子對於確定的事很容易做決定,例如,他們不喜歡的蔬菜,但在另外一些事上,就會陷入糾結,例如選擇玩具。”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缺少經驗,不能確定做出選擇後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指令過多,造成孩子選擇混亂
孩子選擇困難,有時也源於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教養觀念不統一,總是給孩子不一樣的指令,會讓孩子無所適從。長此以往,就會形成猶豫不決的個性,為了做出選擇而磨蹭。
強硬地讓孩子承擔責任令孩子壓力更大
父母有時擔心孩子做出不合適的選擇,於是說:“你可選好了!如果選得不好,後果自己負責,我可不管……”孩子聽到這些話,只會更加怕自己選錯了後悔、父母不管他,更害怕父母不高興,自
然會在大人的壓力面前猶豫不決、磨磨蹭蹭了。
父母習慣於替孩子做主
很多父母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自己選擇了一樣東西,父母卻覺得不夠好,例如不夠健康、不夠划算等等,於是要麼勸說孩子選其他的,要麼直接替孩子做其他決定。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自己的選擇總是不夠好,父母真的讓孩子自己選擇時,他卻沒有自信來發出自己的聲音了。
沒錯,孩子小時多半時候需要父母替他們做決定,但是他們總要長大,要面對很多需要決策的問題,瓊斯基博士說:“學會自己做決定,可以塑造孩子的獨立性、責任心和自信心,這是一個需要特別培養的技能。雖然孩子不會在一夜之間變成一個有決斷的人,但作為父母,我們還是有可以給他們幫助的好方法。”
給孩子做個榜樣
面對選擇,孩子缺乏經驗,不能預知做出決定的後果,也不會權衡每種選擇的利弊。他需要學習,最好的榜樣就是父母。因此,以後當你遇到要做決定時,無論是晚餐要做什麼,或什麼時候出去遛狗——都不妨和孩子商量商量。你可以就每一種選擇的優缺點加以描繪,然後說出自己做決定的過程。例如,爺爺的生日快到了,你打算買份生日禮物,你可以談論不同禮物的價錢,爺爺的喜好,哪種禮物他最用的著。要讓孩子看到,你是如何做出最終決定的,這可以幫助他了解,需要自己做決定的時候,要從哪裡開始思考,要考慮哪些因素,做哪些努力,幫助他學會在心裡畫出一幅指明決策道路的地圖。
縮小範圍
讓孩子自己選一款蛋糕,父母給孩子自主權,期待他能按自己的意願選擇,這麼做沒錯。但是,你
會發現,這更讓他迷茫了。研究表明,如果人們面對太多選擇就會迷茫,因為在心底我們不想拒絕那麼多可選項。小孩子尤其如此,他每個蛋糕都想吃一口,可你卻只讓他選一個,選了這個意味著別的口味都吃不到了,怎麼會不糾結呢。縮小選擇範圍,只留下幾個,或是就兩個——“寶貝,你想吃草莓味,還是巧克力味的?”這個問題,會讓他感覺容易得多。父母還應該讓他明白,下一次他可以選擇其他口味的蛋糕,這樣一來,他就不會因為錯過了其他口味而感覺太難過。
幫孩子認清各種層次的決定
孩子們在做選擇時卡殼,因為他們認為做決定是件大事。幫助孩子認識到,決定有很多不同的層次,能減輕他決策時的焦慮感。你可以幫助他認識哪些是小決定,例如出去玩帶哪些零食,穿什麼顏色的T恤,這些決定都沒那麼重要,可以快點解決。中等重要的決定,例如是買一套積木還是買個玩具車,就需要稍微想一想了。而那些重要的決定,比如幼兒園聯歡會表演什麼節目,則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考慮。這樣,下次他又在餐館為喝哪種果汁而糾結時,你就可以提醒他,這只是個小決定,他就不會感覺有壓力了。
給孩子“猶豫”的時間
很多時候,孩子做不了決定,並不是他們沒有想法,而恰恰是想得太多。當孩子在做選擇時,父母如果一直不耐煩地催促他,或乾脆替他做決定,很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主積極性。給孩子充分的時間,相信他能做出決定,父母的信心將會轉化為孩子的自信。
4歲以上,玩玩“如果”的遊戲
研究發現,當孩子們向自己提問,或做對比評估時,他們會放慢自己的思考速度,以便更好地進行考慮。4歲以上的孩子,父母不妨跟他們玩玩“如果”遊戲,透過將選擇和解決基本問題場景化,讓孩子習慣考慮的過程。例如可以問他,如果兩個好朋友都邀請他週日去參加生日慶祝會,他將如何處理;或問他,如果給他5元零花錢,他想買些什麼。這都是些有趣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提高思考技巧,提升他做決定的能力。
-
8 # 藍家三哥
首先,和孩子在一起的共同時間做事情,都應該堅持讓孩子和你一起承擔。讓他覺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再者也讓他增強自己的自信心。例如,做家務的時候,劃一塊給他,或者讓他收拾書本,玩具。不要在我們做家務時,讓他一邊去,這樣方便你卻遏制了他,習慣了他不動手。有人說,他幫忙只是幫倒棒,還不如我自己一個人做事情來得快。但以後你會為了他的獨立性而大傷腦筋。 其次,堅持培養他說一句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太小,喜歡各種幫忙各種代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堅持這樣的對他說,讓他有一種意識就是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培養他不依賴他人的習慣。生活中的小事情,就要鼓勵他堅守他自己做事情的原則,用嘴巴來幫助或者可以示範。 從小形成習慣了,那麼有些事情遇到了,他就會主動去做,不需要提示因為他形成了獨立的思維和行動。
-
9 # Smile137237854
沒有說一定要在某一個年齡開始讓孩子做決定,因為有的孩子成熟的比較早,而有一些則比較晚熟,每個父母可以根據自己孩子性格脾氣的不同,來決定什麼時候,哪些事由孩子做決定,比如當孩子還比較小,例如兩歲左右的時候,那麼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來決定,今天他想吃什麼水果,我們可以把我們想給她吃的水果給出幾個建議,然後讓孩子在其中做一些挑選,也可以在吃飯的時候讓他挑選自己喜歡的餐具。而當孩子大一些以後,那麼我們可以在其他的一些事上開始讓他自己來做選擇,比如今天穿什麼樣的衣服?又或者今天的睡前故事,我們來講哪幾本書?這些都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選擇,而不能一概而論。對於上學以後的孩子,那麼我們可以,讓他們參與到一些家庭日常生活的選擇,決定中來,讓孩子能夠更加有一種主人翁的意識,能夠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的意識。
-
10 # V媽男寶共成長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與一位來訪的家長見面,家長讓她說出一句能打動他的話,就選擇她們幼兒園。孫瑞雪問他,你記得小時候自己開始為自己做主,當自己的主人是什麼時候嗎?家長說,初中吧。孫,那你的孩子從進入我們幼兒園的第一天起,就能為自己做主,做自己的主人。
上面這段話中,孩子上幼兒園就開始自己做決定,是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說的。那從父母角度來看,孩子應該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有自己做決定的權利。
嬰兒出生後,應該自己決定何時吃奶,何時睡覺,而不是養育者按時餵養,按點睡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他透過你來到這世界上,你能做的就是庇護他的身體,而不是他的靈魂,來協助他成長。
父母要做的是保證安全,保證健康的情況下,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孩子盡情的探索世界。
有人會說,孩子太小,很多決定不是他能做的。的確是的,孩子兩歲以後,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會有很多超過自己能力的願望和行動。比如自己不配合父母的要求,“不”字當頭。那就需要父母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多點耐心和細心,用點方法和技巧,引導孩子,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和方式來平等的溝通。培養和呵護好孩子的自主意識。
-
11 # 暉雪琳源
現在很多家長都因為愛孩子,所以總是不自覺地就照顧過頭了。
小時候家長幫孩子洗臉、穿衣服,大一點的時候家長幫孩子選擇學校、安排興趣班,再到孩子的中學、大學都一一被安排,甚至有些家長還會安排孩子的工作、婚姻等等。
這些家長的孩子談何獨立?這些家長可以為自己的孩子負責一生嗎?
所以,從小就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即使很小的事情也要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比如從買玩具、買食物這樣的小事情開始。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自己去決定。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以平等的態度和孩子溝通交流。
家長千萬不要因為溺愛而縱容孩子。否則,就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從小時候開始,就要鍛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生活方面,孩子可以獨立後。可以繼續鍛鍊孩子在精神層面的獨立,比如獨立地做出一些重要的選擇,比如任何時候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在孩子成年後要鍛鍊孩子的經濟獨立。
只有這樣,孩子的一生才會是幸福和精彩的。
-
12 # 蜜桃姐姐
藍色還是紅色?香蕉還是草莓嗎?電影或書?如果孩子總是舉棋不定,不能下決定,父母需要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對自己的決定充滿信心。
對於5歲和6歲的孩子來說,對某些事情做出快速的判斷是很正常的,比如他們不想吃什麼蔬菜,他們會在其他方面花太多心思,比如選擇玩具或冰淇淋口味。原因是他們缺乏經驗。到目前為止,大多數決定都是由父母做出的,但孩子入學後,他們的世界就會擴大,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喜好。
學會做出自己的選擇能幫助孩子們變得更加獨立、負責、自信,所以做決定是一個值得強調的好技巧。雖然孩子不會在一夜之間變得果斷,但父母可以做很多事情來幫助他克服“是、不是、可能”的問題。
例如,如果想知道給爺爺買什麼生日禮物,可以談論禮物的價格,爺爺最喜歡的愛好,以及他最喜歡的禮物是什麼。讓孩子看到自己是如何得出結論的,這將幫助他理解需要付出的努力,並在他自己做決定時給他一個指向。
限制選項給孩子一本精美的蛋糕小冊子,告訴他為自己的生日挑選一個,他肯定會迅速陷入深思熟慮。研究表明,如果我們有太多的選擇,我們就會不知所措,因為我們不想拒絕太多的東西。所以讓孩子做決定時,縮小選擇範圍,再讓孩子選。想要成為好的決策者,需要練習。
告知決定的重要性孩子們常常因為認為每一個決定都是一件大事而被困在做決定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學習不同層次的決定可以減輕他的憂慮——並且節省很多時間。解釋小的決定,比如去學校吃什麼零食,可以很快做出;中等的決定,比如從圖書館借哪本書,需要更多的思考;更大、更重要的是,比如選擇參加一項運動,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考慮。下次他在餐館點什麼果汁時,爸爸媽媽可以提醒他這只是個小決定,他不會感到壓力太大。
玩“如果”遊戲當孩子們問自己問題或進行對比評估時,他們實際上是在放慢思維過程,所以他們能更好地思考問題。爸爸媽媽可以幫助孩子適應這種思維方式,給他一些需要選擇和解決基本問題的場景。問他將如何處理,如果兩個不同的同學邀請他參加不同的生日聚會,但是在同一天在同一時間怎麼辦,讓他學習批判性思維的技能,提高決策能力。
允許錯誤的決定只要與健康或安全無關,孩子們做出一些糟糕的決定也是一種學習,因為這有助於他們學會考慮後果。
回覆列表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很多時候都會強行替孩子做各種決定,其實這樣很不好,下面我就講講父母在什麼時候應該給予孩子更多自由空間,而不是一味的替他們做決定,其實這也是一種傷害!
第一,在孩子的穿衣打扮方面,小時候家長總是替孩子打理好一切,甚至每天穿什麼衣服都替他們決定。我覺得此時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讓他們自己選擇買衣服的類別,漸漸養成自己的穿衣搭配風格。畢竟父母和孩子的年齡有點差距,很多觀念會有衝突的,所以這點必須尊重孩子,只要孩子不太過分就行!
第二,在孩子的升學方面。中國的家長總喜歡替孩子安排好一切。比如讀什麼初中什麼高中,大學選大學什麼專業?
我覺得尤其是在大學方面,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來決定選擇什麼專業。而不是父母依靠什麼熱門專業,或者好就業為標準來替孩子做決定。因為大學四年是人生比較關鍵的時期,如果讀了一所自己不喜歡的大學,不喜歡的專業或者非常痛苦的。
總的來說我覺得家長應該充分讓孩子學會自我獨立。只有這樣在未來才會更有競爭力,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