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思寧六月說

    “尋龍分金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關門如有作重險,不出陰陽作卦型!”盜墓,是淵源古遠的社會文化現象。

    摸金校尉

    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曹魏政權奠基者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用。

    最毒~五子胥

    鞭屍三百

    伍子胥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屍體挖了出來,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三百下。

    最牛

  • 2 # 詩境笙音

    先說曹操:東漢末年,袁紹率軍與曹操開戰,為使師出有名,袁紹命陳琳作檄文,即《為袁紹檄豫州》,文中寫道:“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這裡最早出現了摸金校尉這個官職。

    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餉。後來便成了發掘墳墓盜取財物的盜墓者。

    陳琳在檄文中具體描繪了曹操親自指揮將士盜掘梁孝王陵墓的情景。文中說:“(曹)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水經注疏》中說:“操引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

    三國時代曹操的兵卒,應該是第一批走進漢梁王墓葬的盜墓者。漢梁王墓葬群的每一座墓都用大量上千公斤重的塞石封死了墓道,所以普通的盜墓賊就算找到墓葬的準確方位,也很難進入墓室。為了取得墓葬裡的寶物,曹操動用了龐大的軍事力量。但即便如此,進入墓室也不是件易事,士兵們要一錘錘地鑿,一點點地清理。

    曹操的部下進入墓室後看到了什麼,現已很難想象。據史料記載,曹操用從墓葬裡盜得的寶物,養活了手下的軍隊3年。西漢盛行厚葬之風,但凡家境殷實的,少不得帶些財寶到另一個世界,何況坐擁三百里江山、富可敵國的梁孝王等八代九王!

    因為自己早年曾幹過盜墓的勾當,也曾親眼目睹了許多墳墓被盜後屍骨縱橫,什物狼藉的場面,他不願重蹈覆轍,所以一再要求“薄葬”。於是,曹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統治者。公元218年,他頒佈了一道《終令》,提出死後不要厚葬,要將自己埋葬在貧瘠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為壙基,陵上不封土,不植樹。金玉、珠寶、銅器等物,一概不要隨葬。

    在力主和實踐“薄葬”的同時,他還採取了“疑冢”的措施。傳說,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鄴城所有的城門全部開啟,72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城門抬出。從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謎隨之懸設。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千百年來,盜墓者不計其數,但誰也沒發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再說說這個“不準”:音“否彪”,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盜墓賊。中國史學中一部重要著作“汲冢書”(即現在的的《竹書紀年》),就是這個不準的貢獻。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針對當時一些代表六國的分裂勢力,釋出了《焚書令》,規定史官須將《秦記》以外的史書全部燒燬,亦即除博士官掌管收藏外,天下所有《詩》《書》和諸子百家書籍,一律送到郡中燒燬。秦始皇焚書的後果是,戰國時期,除秦國外,各國史記均被毀。

    然而,西晉太康元年,汲郡(即現在河南省汲縣西南,抗戰前發掘的“山彪大墓”也在這一帶)有個名叫“不準”(讀音為)的人,盜掘了戰國時期的一座王陵──魏襄王的陵墓,結果發現了寫在竹簡上、共有十萬多字的古書。據說,當他剛一進入漆黑的墓室時,火把燃盡了,他便撿起墓道里的竹簡燒起來“照明”。幾天後,偷盜一空的大墓才被發覺,待官府的人趕到時,只剩下散在地上未被燒光的大批竹簡。晉武帝接到王陵被盜的報告後,極為重視,立即組織人進行清理。由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嶠總體負責,集合了束皙、傅瓚、張宙、衛恆等幾十位文化界名人,參與整理、釋讀竹簡的工作。後人稱這些被搶救出來的竹簡為《汲冢書》。這些竹簡,又被後人整理為《古本竹書紀年》,它比司馬遷著的《史記》成書時間還要早二百年。

    《古本竹書紀年》說,商王朝自盤庚遷殷後,經過二百七十三年被周朝所滅;而《史記》記錄為七百七十三年。兩相對照,《史記》中的記錄整整多了五百年。經過考證,《古本竹書紀年》是正確的。由於盜墓者“不準”的闖入,揭開了消失的五百年的歷史謎案,糾正了《史記》中的一個極為罕見的錯誤。《古本竹書紀年》與《史記》的這一段公案,因為甲骨文科學考古而終得定論,認為商王盤庚遷都直到商王朝覆滅,只經歷了二百多年的時光。

    最後再說說“劉去”:亦稱劉去疾,漢景帝劉啟曾孫,廣川惠王劉越之孫,廣川繆王劉齊之子,西漢諸侯王。

    在劉去的封地內有很多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群。劉去平時喜好聚集一些無聊少年遊玩打獵,做事放蕩無羈,沒有節制。封國內的古墓,無一例外,全都被他挖掘過。

    劉去收羅了裡面所有值錢的東西並且把這些歸為己有。劉去盜墓並不總能滿載而歸,有時候也是收穫甚小。不過他只在乎盜墓遊戲的過程,結果怎樣他並不怎麼放在心上。

    據說廣川王挖掘的古墓多得無法統計,其中墓葬豐富奇異的,他給劉向列舉了十多件,被劉向記錄如下。

    魏襄王墓是劉去盜竊的古墓中規模很大的一個。據《太平廣記》的記載,魏襄王墓是用帶紋理的石料做成的外槨,高八尺,寬窄能容納三十人,用手觸控,光滑如新。外槨中間有石床,石屏風,劉去看到的時候,依然擺放周正。但是棺柩和陪葬的珍寶全部不見蹤影,只是床上還有一個玉痰盂,兩把銅劍,幾件日常應用的金器像新的一樣。廣川王便把其中的一把銅劍拿起來帶在自己的身上。

    襄王墓的挖掘很讓劉去費了點功夫,不知是出於防盜的目的還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氣派,襄王墓上面是用鐵水灌注的,劉去帶人整整開鑿了三天才開啟。開鑿後,從墓穴裡冒出的又苦又辣的黃色氣體濃得像霧一樣,強烈地刺激人們的眼睛和鼻子,使人無法進入。劉去別無他法,只好暫時用兵把守,等七天氣出淨才又來繼續自己的惡行。

    初進襄王墓時,劉去遇到一個門,門上沒鎖。裡面的石床長寬四尺,上面有石几,左右各有三個石人站立侍奉,都是武士裝扮,身佩刀劍。再入一室,石門上有鎖。推開門就看到了棺材,黑亮亮的可以照人。用刀砍不進去,用鋸截開,才知道棺材是用生漆雜以犀牛皮做成的,有好幾寸厚,摞了十多層。由於當時的力量不是很夠,劉去他們沒有辦法開啟,只好作罷。隨後又進一室,也有石門,開啟鎖,看到一張六尺見方的石床。有石屏風,裝飾銅葉的帳幔一具。銅葉有的散落在床上,有的掉在地上,顯然是因為帳子腐爛了,所以銅葉墜落到地上。床上還有一個石枕,旁邊很厚一層黑乎乎的灰塵,好像是衣服腐爛後形成的。床的左右各有二十個站立的侍女,有的是拿著面巾、梳子、鏡子的形象,有的是端著盤子送飯的姿態。

    晉靈公的墓也位於劉去的封國境內。晉靈公在如今山西絳縣城東12公里的磨裡鄉南劉家村。墓冢如饅頭狀,長50米,寬40米,高30餘米,五花土堆成。

    晉靈公墓內非常瑰麗壯觀。四角都放置用石頭雕刻成的鷹犬。男女石人四十多個,捧著燈燭站立在周圍。棺槨已經朽爛不成原形,但屍體還沒有壞,九竅之中都放入金玉。墓穴內其它的器物全都朽爛得無法辨認,唯有一個拳頭大的玉蟾蜍,腹中是空的,可盛水,光潔潤滑,像新的一樣。廣川王劉去就把這個玉蟾蜍掠走,用作儲水磨墨用的水盂。

    劉去雖然熱衷於盜墓這種可恥的行當,並能從中體會到不少樂趣,但是在盜墓過程中,也有讓他感到恐怖甚至讓他心驚膽戰,寢食難安。《太平廣記》載,劉去在盜魏王的兒子且渠的墓時,發現墓既淺又窄也沒有棺材,只有一張石床。石床寬六尺,長一丈,除此之外還有一面石屏風。床下全都是雲母。床上有兩具屍體,一男一女,全都二十來歲。兩具屍體頭朝東裸身躺臥,沒有蓋被和穿衣服。他們面板的顏色像活人一樣,鬢髮、牙齒和手指也看不出同活人有什麼差異。廣川王非常恐懼,不敢觸動他們,慌忙退了出去,並按當初的模樣將墓穴掩蓋。

    劉去在挖掘幽公的墓時發現,幽公的墓很高大。墓道的門開啟以後,再下去一尺左右裡面全是白堊土。將白堊土剷除一丈多深以後,見到雲母,再下去一尺左右就是一百多具屍體,橫七豎八相互枕壓,都沒有朽爛。奇怪的是,這些人當中,只有一個是男子,其餘全是女子。有的坐著,有的躺臥,也有站著的。衣服的形色同活人一樣。

    更為神奇的是廣川王在欒書墓裡的遭遇。欒書墓棺槨和器物全都朽爛了。墓穴中有一隻白色的狐狸,看見有人來嚇跑了。隨從們追趕著去刺它,沒能抓到,只把它的左腳刺傷了。當天晚上,廣川王夢見一個男子,鬢髮眉毛都是白的,走進來對他說,“何故傷吾腳?”並“以杖叩王左腳”,廣川王睡醒後,發現自己的左腳腫了起來並且生了瘡,到死都沒有好!

  • 3 # 羊排

    摸金校尉是近年網路小說裡大紅的稱呼,古時來講僅僅是有經驗的盜墓賊而已。

    盜墓向來都為古人所不恥,畢竟那是先人死後安息之地,被盜之墓通常也都是地主豪紳大家族權貴以及皇族之人的墓,只有這樣的墓裡面會有豐厚的陪葬品,才有盜墓的價值,同時這樣的墓安全防範更嚴格,每年的祭祀按時祭拜,更有甚者有專門的守墓人在旁居住守護,古時的盜墓者都是非常的低調,悄悄的來,悄悄的走,肖小之輩更不敢留名於世,只能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把這門技藝傳下來,傳到現在,經過小說的渲染變得神乎其神。

  • 4 # 小梁說歷史2019

    “摸金校尉”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筆者聯絡到最近看過的大火的盜墓系列小說和電影,這是大家非常感興趣的話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摸金校尉”這個行當。

    一、“摸金校尉”的歷史淵源

    要說“摸金校尉”,就不得不提到東漢末年“曹操”,傳說曹操為了籌集軍餉,在軍中設立“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兩個軍職,來專門負責盜掘古墓籌集軍費的工作。

    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如果說上面的敘述還有一些杜撰的情況,那麼在正史中也有“摸金校尉”的記載。

    在南朝宋《南史卷二· 宋本紀中第二》記載:“帝少好讀書,頗識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誄》及雜篇章,往往有辭采。以魏武有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陽王休祐 領之,其餘事蹟,分見諸列傳。”二、曹操親自率領部隊盜掘“梁孝王”陵墓 據《資治通鑑》載:“(梁孝王)每入朝,上使使持節以乘輿駟馬迎梁王於關下。既至,寵幸無比,入則侍上同輦,出則同車,射獵上林中。”

    公元前202─公元8年,永城芒碭山西漢王陵墓群,自漢梁孝王劉武起,梁國八代九王及王后、大臣均安葬於此。梁孝王是劉邦的孫子,漢文帝的兒子,景帝的同胞弟弟。

    梁孝王墓斬山作廊,穿山為藏,工程浩繁,規模宏大,其規模約是明十三陵四倍,被中外考古界稱譽“天下石室第一陵”,墓葬裡的壁畫被專家譽為“敦煌前的敦煌”,文物價值極高。

    《水經注疏》中說:“操引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

    這也是曹操這個作為創設“摸金校尉”的鼻祖,親自參與盜掘帝王陵寢。

    二、漢朝普遍實行厚葬制度,自曹操起逐漸改變了這一制度

    公元218年,曹操頒佈了一道《終令》:“提出死後不要厚葬,要將自己埋葬在貧瘠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為壙基,陵上不封土,不植樹。金玉、珠寶、銅器等物,一概不要隨葬。”

    由於曹操的盜墓行為,他悟出了厚葬容易招來盜墓者這個道理,於是,曹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統治者。

    三、到了近現代孫殿英的盜掘帝王陵寢行為令人髮指

    1928年夏,軍閥孫殿英率領部隊以軍事演習為名,明目張膽的盜掘了清朝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陵。

    乾隆皇帝是滿清最鼎盛的時期,慈禧太后則是滿清掌權者中窮奢極欲者之一,在這些陵墓中放置了無數稀世珍寶,就這樣被毀在孫殿英這種赤裸裸的強盜手中。國家的寶藏被洗劫一空,是我們國家考古工作和歷史文化的巨大損失!

    四、最近“摸金校尉”成為網路小說的熱門話題

    摸金校尉最擅長“分金定穴”,在掘開古墓之後,在墓室內東南角方位要點上一根蠟燭,如果蠟燭熄滅了,就必須立刻停手,退出古墓。其實這也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如果蠟燭都熄滅了,說明裡面氧氣不足,人長時間呆在裡面會缺氧窒息,最終出不了古墓。

    在網路小說中更有一首順口溜來描述這個行當,特別有趣,分享給大家:

    發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嶺尋龍訣;

    人點燭,鬼吹燈,堪輿倒鬥覓星峰;

    水銀斑,養明器,龍樓寶殿去無數;

    窨沉棺,青銅槨,八字不硬莫近前;

    豎葬坑,匣子墳,搬山卸嶺繞著走;

    赤衣兇,笑面屍,鬼笑莫如聽鬼哭。

    其中的發丘、摸金、搬山、卸嶺便指的的四大盜墓門派: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和卸嶺力士。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去讀一讀這方便的書籍或者影視劇。

    現在我們國家對於帝王陵寢考古發掘工作,有一個基本原則“保護為主,搶救性發掘為輔”!我們國家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些埋藏在地下的寶藏,由於目前考古發掘科學技術的限制,如何保護好出土的文物不被破壞,依然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在這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以前,我們要好好的保護好這些國家寶藏,像秦始皇陵等等,為我們的後世子孫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贊同我的觀點嗎?

  • 5 # 我愛歷史這姑娘

    一、最毒的摸金校尉-伍子胥

    伍子胥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盜墓者。伍子胥本來是吳國的大臣,但與楚平王結下仇恨,離開吳國之後,他的孩子、父親、兄長、都被楚平王殺了!伍子胥非常的痛恨楚平王,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報仇。回到楚國之後,他最想幹的一件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的陵墓且把楚平王的屍體挖了出來,用鞭子抽打解恨,連續抽了300下。

    二、最牛的摸金校尉-項羽

    項羽跟伍子胥是老鄉,都是宿遷人。項羽入關之後跟秦始皇一樣,都非常野蠻,所以得不到天下民心。項羽後期權力太大,劉邦根本不是對手,所以劉邦給項羽扣上了挖掘皇帝陵墓的罪過,昭示天下。不過,直到現在這一說法也沒有被證實,項羽當年是否挖了始皇陵也成為歷史之謎,無從驗證真偽。

    三、最變態的摸金校尉-劉去

    大部分的人選擇盜墓大概都是因為錢,而廣川王劉去盜墓想法非常的變態,他竟然覺得好玩。據說只要是王公貴族的古墓都逃不了劉去的鐵杵,劉去盜墓成癮,他的主要物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王族陵墓,像晉靈公、衛襄公的陵墓都被他挖開過。有一次劉去盜墓的時候發現裡面的人竟然栩栩如生,他非常的害怕,害怕遭到報復,所以趕緊讓下人停手,重新封好,趕忙離開!

    四、最專業的摸金校尉-曹操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最專業的盜墓者,“摸金校尉”就是曹操建立的。曹操盜取的最著名的陵墓是芒碭山王墓。這座陵墓規模非常的宏大,是北京十三陵的4倍還要大些。曹操為了獲得充足的糧餉,專門研究怎麼盜墓,其手法非常專業。

    五、最獨的摸金校尉-董卓

    西漢末年時期,世道非常的混亂,災民很多,盜墓風盛行。當年漢武帝的陵墓被掘開,董卓是其中最大的的罪魁禍首。

    六、最蠢的摸金校尉-黃巢

     黃巢是中國盜墓史中的狂人,他挖掘的物件都是重量級的人物。他曾挖掘過始皇陵,還挖掘過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以及武則天跟李治的合葬墓。但有一件事情非常的可笑,當年黃巢想要挖乾陵的時候,挖了半座山也沒有挖到,最後挖出了一條深40米的河溝。原來是他挖錯了方向,從那之後黃巢覺得非常的丟人,也開始淡出盜墓圈。

    七、危害最大的摸金校尉-溫韜

     溫韜是五代時的梁國人。溫韜在長安做了7年的行政長官,但只要一有機會他就趁著戰亂挖掘唐朝皇陵,他挖掘了很多墓,個個都是有名的大墓。

    八、最不義的摸金校尉-劉豫

     劉豫字彥遊,河北人。北宋的“鞏義八陵”都讓劉豫盜得乾乾淨淨,墓室被破壞的一塌糊塗!

  • 6 # 眼史

    在中國古代,“摸金校尉”可以說是盜墓賊的雅稱了,要知道,死人的財可不是那麼好發的,特別是中國古代注重墓葬安全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一定的技術和實力,貿然開挖帝王墓葬不但要遭到天下人的唾棄,甚至還會有極高的生命危險。不過下面小編要介紹的這三位“摸金校尉”就不一樣了,相比於其他盜墓賊單打獨鬥來說,他們都是史無前例的團體作案,那麼他們究竟有何本領?誰才是最強的“摸金校尉”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首先第一位就是廣川王劉去了,他是漢景帝的曾孫,家族勢力龐大,如果他老老實實當自己的諸侯王的話,或許能有一個好的下場。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在他的封國之中有著很多春秋戰國的時期的國君墓葬,比如說魏襄王、晉幽公的墓葬,而劉去不知道是不是平時吃飽了撐的,就喜歡糾集一些無良之徒,專門盜掘這些名貴墓葬,凡是他封國之內的古墓都無一倖免,全部被劉去盜走。

    不過劉去只在乎盜墓的過程,卻並不注重盜墓的結果,也就是說實際上劉去並不在乎古墓之中到底有沒有值錢的東西,像他這樣十分敬業的盜墓賊歷史上倒是很少見。不過這位公子哥膽子卻很小,一旦發現墓葬之中有什麼詭異的景象就立刻停止盜掘,比如說他在掘開且渠墓時,發現裡面殉葬的活人竟然栩栩如生,這可是把劉去嚇得不輕,急忙把墓重新填好。

    可能是因為劉去做得缺德事太多,後來劉去被漢宣帝問罪,在前往流放地的途中畏罪自殺,可以說是惡有惡報了。

    第二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曹操了。據史料記載,“摸金校尉”這個名詞就是曹操所發明的,當時的曹操要和袁紹開戰,軍費不足,於是他就設立摸金校尉這一職務,專門負責盜掘漢墓,並且將其中的金銀珠寶取出充作軍餉。現今考古界之中有一句名言叫做“漢墓十室九空”,很顯然這就是曹操的傑作,因為曹操早已經捷足先登,將這些墓葬破壞殆盡了,就算是僥倖能夠找到漢墓,其中有考古價值的文物也不多了。

    而第三位則是中國歷史上最笨的盜墓賊了,他就是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唐末農民起義之中,黃巢率領農民軍打入長安城之後,立刻就組織人手對武則天的乾陵展開盜掘。在當時,他率領40萬農民軍揮汗如雨,沒過半天就把半座山給挖空了,但是卻還是沒有找到乾陵的墓道,只能就此作罷,留下了長達40多米的“黃巢溝”。因此綜上所述,曹操才是三位“摸金校尉”之中的佼佼者,其他人不是膽小就是太笨,只有曹操依靠盜墓的錢財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偉大政權。

  • 7 # 大風起兮偶飛揚

    摸金校尉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自於漢代陳琳所作《為袁紹檄豫州》。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餉。也就應該能夠理解考古界人士常稱的“漢墓十室九空”的道理,也能體味出他們“漢墓考古靠運氣”話語中的無奈。

    據傳陳琳在袁紹失敗後,歸附曹操集團。曹操曾經對陳琳在此文中揭露他祖上的行為表示不滿,對盜掘陵墓的批評卻似乎持預設態度。所謂“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設定,或許確有其事。由此看來,曹操盜墓是個不爭的事實。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對漢梁孝王墓群進行保護性發掘,在這個三國時代就被盜過的墓群中,仍發掘出了金縷玉衣、大型玉璧等珍貴文物2萬餘件,許多文物價值連城。可以想象,這個巨大的寶藏,對當時缺衣少食的曹操軍隊來說,是一個多麼大的誘惑。盜墓盜得多了,曹操就悟出了厚葬容易招來盜墓者這個道理。於是,曹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統治者。公元218年,他頒佈了一道《終令》,提出死後不要厚葬,要將自己埋葬在貧瘠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為壙基,陵上不封土,不植樹。金玉、珠寶、銅器等物,一概不要隨葬。

    摸金校尉的起源:

    1、中國古代軍官職稱,通俗地說,就是國家盜墓辦公室主任。專門發掘墳墓盜取財物以充軍餉。後多指盜墓者。

    2、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當時魏軍的領袖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用。

    3、摸金校尉一詞,出處: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4、實際上,“摸金校尉”也好,“發丘中郎將”也罷,指代的都是官方“盜墓賊”。歷史上著名的官方盜墓團伙,多為軍閥--正宗的盜墓國家部隊。

    5、曹操並非是“官盜”的開創者,其實兩漢之際,官方半官方的盜墓行為已不少見。但曹操的很多行為還是比較突出的。

  • 8 # 天路往事

    發音mōjīnxiàowèi

    釋義校尉:古代軍官職稱,最早為三國曹操所設,專門發掘墳墓盜取財物。後多指盜墓者。

    出處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示例不啻~,何殊發丘中郎。括盡前朝翰墨,搜窮歷代彝章。(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

    摸金校尉們幹活,凡是掘開大墓,在墓室地宮裡都要點上一隻蠟燭,放在東南角方位。然後開棺摸金,死者最值錢的東西,往往都在身上帶著,一些王侯以上的墓主,都是口中含珠,身覆金玉,胸前還有護心玉,手中抓有玉如意,甚至連肛門裡都塞著寶石。這時候動手,不能損壞死者的遺骸,輕手輕腳的從頭頂摸至腳底,最後必給死者留下一兩樣寶物,在此之間,如果東南角的蠟燭熄滅了,就必須把拿到手的財物原樣放回,恭恭敬敬的磕三個頭,按原路退回去。 因為傳說有些墓裡是有鬼的,至於這些鬼為什麼不入輪迴,千百年中一直留在墓穴內,那就不好說了,很可能是他們捨不得生前的榮華富貴,死後還天天盯著自己的財寶,碰上這樣捨命不捨財的主兒,也就別硬搶他的東西了。

    發丘印,摸金符,護身不護鬼吹燈;

    窨子棺,青銅槨,八字不硬勿近前;

    豎葬坑,匣子墳,搬山卸嶺繞著走;

    赤衣兇,笑面屍,鬼笑莫如聽鬼哭。

    "發丘中郎將”和 “摸金校尉”

    魯迅曾經說,“曹操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這是根據袁紹攻伐曹操時釋出的檄文中的說法:“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檄文又具體指出曹操曾經親自組織和指揮盜發梁孝王陵墓:“(曹)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這篇文字成為古來檄文的名篇,起草者是大名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陳琳在袁紹失敗後,歸附曹操集團。曹操曾經對陳琳此文中對於他祖上行為的揭露表示不滿,對盜掘陵墓的批評卻似乎取預設態度。所謂“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設定,或許確是事實。

  • 9 # 負十四

    盜墓的歷史已無從考究,根據典籍上最早記載,盜墓始於戰國時期。

    按行事手段不同,盜墓分為四個派系,分別是:發丘、摸金、搬山、卸嶺。今天主要說說摸金——摸金校尉,雛形始於戰國時期,精通“尋龍訣”和“分金定穴”,發丘將軍到了後漢才有,又名發丘天官或者發丘靈官,其實發丘天官和摸金校尉的手段幾乎完全一樣,只是多了一枚銅印,印上刻有天官賜福,百無禁忌八個字,在盜墓者手中是件不可替代的神物。

    並不是什麼人都有資格被稱為“摸金校尉”,實際上,“摸金校尉”也好,“發丘中郎將”也罷,指代的都是官方“盜墓賊”。歷史上著名的官方盜墓團伙,多為軍閥,手下成千上萬的弟兄跟著你吃飯,軍費何來?最便捷的取財之道自然是盜大墓,三國的曹操等軍閥,南宋偽齊政權的“淘沙官”,五代的溫韜,民國的孫殿英,莫不是如此。

    在這主要說說民國軍閥孫殿英,得益於時代的進步,與古代“官盜”同行相比,孫至少有兩項重大進步:一是開墓用上了炸藥,二是給盜墓套上了民族主義理直氣壯的理由。文強的《孫殿英投敵經過》中,記述孫對盜墓行為的解釋:他自稱祖上是抗清殉國的名臣孫承宗,“滿清殺我祖宗三代,不得不報仇革命······我孫殿英槍桿子沒得幾條,只有革死人的命······像呂留良,戴名世這樣的人,都被開棺戮屍,我雖不才,亦知道佛經有言,以彼(乾隆)之道還施彼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職場中,應該不應該替領導“背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