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愛中國書畫
-
2 # 小李飛刀777
就是寫字作畫用筆的方法。
書法用筆方法:
1、擫
用拇指的第一節指肚緊貼筆管內側,力量朝右上方,拇指關節捻動筆桿向外稍彎。
2、押
用食指的第一關節緊貼筆桿的外側,與大拇指配合起來,將筆桿捉住。
3、鉤
用中指的第一、第二節彎曲如鉤地鉤住筆桿的外側。
4、格
用無名指的指甲根由內向外頂住筆桿的右外側,把中指鉤向內的筆桿擋住,而且向外推著。
5、抵
小指緊貼無名指,依託在無名指的下面,不接觸筆桿。無名指力量小,不能單獨推著中指的鉤,還要小指託在下面,加一把勁。執筆方法十分重要,怎麼舒服怎麼拿筆是寫不好字的。
-
3 # 強哥新語
筆法,也叫它手法。首先使用不同的手法,產生的點畫是不一樣的。王羲之的書法表現出的點畫特別豐富,如果單把一根線看做一個面,你會發現,它很多情況下並不如人意是平行對稱的,而是凸起凹入,立體感十足有著特別多的形態,點畫非常豐富,這個東西就是所謂的晉人筆法。至於為什麼看不到差別來,還是沒人點明白。 不信,去把行草書一個個的放大看單根線條是否平行,是否對稱。如果是 那就是簡單,如果不知道啥是對稱平行可以看趙孟頫。在學書法的時候,尤其是學米芾行草和魏碑 隸書的時候,老師肯定會講一句話,線條太簡單,需要增加提按,也是這個道理。因為基礎的東西確實只有提按 使轉 推拉 這種,但是關於王羲之,提一句絞轉使之點畫豐富,也就是說絞轉是晉人筆法。 在晉之後的筆法裡,越來越單調,提按開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之後的書法就開始單調起來,尤其南宋之後,線條簡單,沒有變化,受唐楷的影響,點畫重兩段輕中間,開始了中怯。跑題 筆法的本質實際上是用毛筆寫出什麼樣的效果的方法,至於看不出區別,可以從線條本身入手去看,其實不管誰的筆法,提按 翻折 中側鋒 都是不可能避開的 筆法的區別僅僅體現在細微之處,線條豐滿的程度能看的出來。 古人用中鋒,中鋒是絕對筆法 其實未必,古人寫字實際上比較喜歡用側鋒的,比如伯遠帖,說筆筆側鋒也不為過。原諒我手機打字,各位看官累了可以不看。
-
4 # 小王是你呀
所謂筆法,寫字作畫用筆的方法,即中國畫特有的用線方法。中國書畫主要都以線條表現,所用工具都是尖鋒毛筆,要使書畫的線條點畫富有變化,必先講究執筆,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稱為“筆法”。唐張懷瓘道《玉堂禁經·用筆祛》雲: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故元趙孟頫於《蘭亭跋》中雲:“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
5 # 王繼星
筆 法 :
自古以來,書法學習,筆法至上。趙孟頫“筆法千古不易”所闡述的是用筆方法有其不變的準則,即變化中的統一。在千變萬化中保持統一的風格,筆畫所展現出來的形態,既變化萬千,又在一個統一的格調之中。
不同筆畫形態的顯現,是不同用筆方法所產生的結果。所以,如何用筆,能夠自如地按照自己的需求掌控手中的筆,寫出不同的合乎規範的(符合某一字型的常規筆畫特徵)筆畫,是我們學習筆法應該研究的中心問題。
要談用筆,首先就要涉及執筆這一老生常談的問題。儘管大家都知道如何執筆,但是在實際書寫過程中,總會出現因為執筆出現種種毛病,而使書寫出來的點畫出現問題。蘇東坡說“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就道出了執筆的基本準則。不管我們自己書寫,還是指導學生,我們都要注意這個看似容易的問題。實踐中經常會出現執筆過死(手腕僵硬)或太鬆,執筆過低或過高(在硬筆書寫時學生普遍執筆過低),毛筆書寫過程中不自覺地筆桿歪斜不能中鋒用筆等毛病。我們要堅持一個原則,就是執筆後能靈活自如地書寫,同時,根據紙張和字形的大小,調整自己的執筆高度。
其次是如何運筆。一要根據字的大小確定是指運還是腕運。通常的說法是,“寸以內,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寫硬筆字或小楷,主要以指運筆,寫中楷、大楷主要以腕運筆。二要注意運筆的步驟。運筆是點畫的來源,書寫的關鍵。宋代書法家姜夔在《續書譜》中說“一點一畫,皆有三轉;一波一拂,皆有三折。”就是說每一點畫的運筆,都有“起筆”、“行筆”、“收筆”三個步驟,起筆,又叫“下筆”、“落筆”、“入筆”,是書寫一筆點畫的開始。凡起筆都必須有一個“逆勢”,即“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下先上”,也就是說按照點畫的前進方向,先來個反方向的下筆動作。這種方法分虛、實兩種,通常我們說的“藏鋒”即實“逆入”,即使是露鋒下筆,也要在空中虛“逆入”。這樣落筆,能使筆畫剛勁有利,含蓄飽滿。在掌握“逆入”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寫點畫。起筆的基本方法是:橫畫豎落筆,豎畫橫落筆。這裡的橫畫和豎畫泛指橫方向和豎方向的筆畫;豎落筆也非絕對的縱向,而常為左上至右下的斜豎。橫落筆也非絕對的橫向,常為左上至右下的斜橫。具體的角度變化,加上提按、轉折、方圓等筆法就決定了筆畫開始部分的形態。起筆要注意“藏鋒”、“露鋒”,用筆的輕重、方圓、提按、頓挫。硬筆書寫時,雖然不必像毛筆書寫那樣講究“藏鋒”、“露鋒”,但是往往初學者下筆即行,沒有一個必要的駐筆,往往書寫失勢。
行筆,是下筆後到收筆之前的運筆過程,又稱“走筆”。歷代書家都強調以“中鋒行筆”為主。行筆除了注意用中鋒外,還要注意提按筆法的運用和速度快慢的掌握。所謂“中鋒行筆”,通常的理解是:筆桿立直,筆毫理順向兩邊鋪開, 鋒在畫中執行,寫出的點畫骨肉勻稱、飽滿,具有較強的對稱性。如錐畫沙、印印泥,力透紙背。
行筆有遲有速,即有慢有快。太遲則緩慢而無神,太速則迅疾而失勢。初學者應“寧遲毋速”。倪蘇門在《書法論》中說:“輕重疾徐四法,唯徐為要。徐者緩也,即留得住筆也。此法一熟,則諸法方可運用。”一般來說,寫橫宜遲,寫豎宜速;寫捺宜遲,寫撇宜速。
在行筆過程中必須保持沉穩,除“寧遲毋速”外,還要講究提與按,要將提按貫穿在整個過程中,這有利於不斷調整筆鋒,使筆畫書寫更有節奏,更有力度。
收筆,也叫“止筆”、“終筆”、“結筆”,是書寫點畫的尾聲。收筆的基本方法是:橫畫“有往不收”,豎畫“無垂不縮”。收筆時大多駐鋒後再回鋒,除必須出鋒收筆的筆畫外。收筆要注重輕重緩急,該駐筆的必須保證必要的時間。
總之,運筆的每個過程都必須在合理運用不同技巧的基礎上,保證動作到位,速度合理,講究輕重緩急,自然形成自己的書寫節奏。
關於運筆的技巧,近人總結出三十八種之多,但最基本的技巧大致有十二種,即藏露、提按、方圓、轉折、正側、頓挫。
藏露即藏鋒和露鋒,是書寫筆畫兩端的運筆技巧。藏露是一對矛盾體,“藏能含其氣,露能縱其神;藏能豐其肉,露能伸其骨。”實踐中最好藏露兼用,以藏為主,輔以必要的露鋒,是筆畫具有多姿多彩的風貌。姜夔說用筆“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
提按,即提筆和按筆。可以說,沒有提按就談不上書法。提筆要均衡,不能太快,按筆要勻而穩,不能突然間過重。點畫書寫的粗細變化是提按的結果,而且提按筆法是始終運用在每個點畫書寫的全過程中。起筆、收筆和筆畫中的轉折,都必須有提按,提的起來,才能很好地調整筆鋒,才有利於順利地完成書寫中的下一步動作。如起筆時要提筆輕入紙,收筆要輕提才能把筆畫寫完結。而且,提與按始終在筆畫書寫過程中不斷交替進行,行筆過程中如果沒有提按,毛筆必然以“拖”的狀態在執行,造成點畫的僵硬死板,缺乏力度和厚重感。提按用得好,可以使點畫的變化富有節奏感。黃庭堅曾讚譽歐陽詢“用筆貴在起倒”。當代草聖林散之曾打比方說,行筆過程中要像人之行走,兩腳不停地有節奏上下起落,才能行走平穩。書寫點畫時不停地交替提按,實際上也是有利於我們保持中鋒用筆。
方圓,即方筆和圓筆。起筆逆入平出(切鋒),行筆鋪毫,收筆頓筆折回,即可成方筆;裹鋒下筆,不使筆毫充分鋪開,然後中鋒行筆,收筆不頓不折,一駐即收,即成圓筆。折則方,轉則圓。“凡言用筆,首辨方圓”。正是因為方筆、圓筆能表現出點畫的外貌特徵,最能體現整體風格。歷代書家,都將其放在用筆首位。方筆和圓筆各有所長,方圓兼施,魅力倍增。但很多書家的點畫以其一為主,或以方為主,參以圓筆,或以圓為主,參以方筆,確定自己書法的點畫風格。歐陽詢字以方筆為主,點畫清朗,筆力剛勁;虞世南多用圓筆,點畫圓潤,筆力遒勁。
轉折,即轉鋒和折鋒。“轉以成圓,折以成方”。轉鋒多用在篆書與行草(楷書中的彎畫用轉,折畫偶爾用轉),折鋒多用於楷、隸。折鋒的技法有二:一為虛折,如寫橫畫,起筆由左上方下手,頓筆後提筆折向右方,收筆時向右下頓筆,再折筆向左回收。豎畫、撇畫等以次類推。二是實折,寫方角轉折。如寫橫折,橫向左寫到折處稍頓筆後在折筆向下行筆。姜夔說:“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不欲滯, 滯則不遒”。這就是說,在運筆時,折鋒要稍微頓駐,頓駐才有力;轉鋒則不能緩滯,緩滯則不遒勁。
正側,即中鋒和側鋒。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說:“正鋒取勁,側鋒取妍”。古人非常注重中鋒用筆,甚至把中鋒用筆當作千古不變的筆法準則。但大多提倡中鋒、側鋒並用,以中鋒為主。這樣寫出的點畫對比明顯、變化多姿、遒勁妍麗。
頓挫,即頓筆和挫筆。向下重按筆鋒即頓筆,多用在起筆、收筆、回鋒、折鋒中,頓筆使點畫厚重有力;挫筆即在頓後略微提筆而使筆鋒轉動,這種筆法常在點畫的起筆、收筆和折挑處,與頓筆配合起來使用,頓後輕提使筆尖離開原處,有利於調整好筆鋒,保持中鋒用筆把點畫書寫完整。
基本筆法不能機械獨立地使用,而要綜合起來,在綜合運用中寫出千變萬化的筆畫形態。
-
6 # 張斌鋒書法
筆法:也就是技法,也叫法度。漢字是由點畫組成,兩點決定一條直線,掌握筆法,是毛筆醮墨把漢字寫在宣紙上的過程,叫筆法。
用毛筆把漢字點畫透過書寫,漢字結構大小,粗細,長短,左寬,右窄,上大,下小,起,伏等等變化的節湊。
-
7 # 西廨七叔
筆法,簡單說,就是用筆的方法。在書寫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線形和線質,用不同的用筆方法來完成。歷代書家和書法理論家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總結,歸納出了諸如“永字八法”等用筆方法。
-
8 # 庸行者
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你解決困難的方法是什麼?筆在往紙或其他介質上書寫時就是遇到困難!這時你的筆怎麼辦,這就是筆法。
-
9 # 天地文化TD
筆法的概念是什麼?
我們講一個原理,魏晉時候的樓蘭殘墨,它是在邊疆地區的小文書、小會計等的日常書寫,他留下來的殘本墨跡,為什麼宋以後的書家都寫不出來那種古樸的氣息。一個常人,一般有文化的人都可以達到這個水準,這就說明在魏晉的時候確實有筆法的。
筆法是我們當代書法要探索的問題?我們需要找到古代的筆法,找到古代的筆法,就提供了一條使我們走得更遠的路、一個方式。
其實真正筆法的失傳是從五代以後宋朝開始的,後來的書法家為什麼達不到樓蘭殘墨的水準?我們可以看書法史的圖錄裡面,有樓蘭殘墨的圖本,有些寫的幾乎和王羲之的感覺氣息是一樣的。第一個是人精神,第二個失傳的方法,某某雲所謂的解密了中國書法的筆法,那是錯誤的,不可能的。
第一個,古人寫字為什麼要轉筆呢?不必要吧?寫一封信給朋友要在筆上轉來轉去多麻煩,是不需要的,捻管法好像是清朝書論中出現的理論,這是第一個概念。
第二個,寫字為什麼拿起站著寫,為什麼不坐著寫,古人要累自己嗎?不是,這不是方便之道。其實古人和我們今天的人是一樣的,他在寫字的時候是在最便利的條件下寫。
當然他跟我們現在的條件不同,首先第一點古代沒有宣紙,他是竹紙、麻紙、皮紙、木簡,絹等,宣紙是後來有的,如果用宣紙練字,你永遠不得不到古法,為什麼?它是新法。
第二點,古人對字的要求跟我們現在不一樣,他講常態,就是自己平常寫到什麼水平就是什麼水平,並不在表現、創作和表演。
沒有創作在裡面,他講本,講最自然的表達,是真正的本我,所以修煉書法就是修煉平常的狀態,所以現在有很多理念是錯誤的。我們現在可以進入書法創作,但是要先回到本,從這裡修煉一條真路,可能會走的更好一些。藝術裡面有一個原則,如果前一代的技術和方法成為一個謎的時候,藝術是沒有高度、沒有前進、沒有變化的,而一直在方法的誤區裡。
說魏晉書法是永遠不可逾越的一個高峰,這就是錯誤,古人的書法我們可以從方法上學,可以理解它,我們雖然不一定要超越他,但是我們可以學會他們走出不同的路,這就是我們探討筆法的重要性。
筆法的重要性還有,當你找到了方法,你的心會獲得更大的自由,因為我曾經說過一句話,“忘記技術的時候,藝術剛剛開始產生。”當一個人被技術所迷惑的時候,它沒有藝術。我們講跳芭蕾,當基本功還在訓練的時候,芭蕾的藝術不存在,當一個人基本功練好後,他在投入的享受舞蹈本身語言的時候,這時候芭蕾藝術剛剛產生。
(緣自 於少平老師談筆法)
-
10 # 王乃棟說書畫
筆法是一種把毛筆字書寫變成書法的技法,是一種把普通毛筆字變成活的、精妙的、反映天人合一深奧意蘊的用筆方法,是一種變俗書為法書的根本大法。
中國人用毛筆寫字約有三千多年了,但那時沒有筆法,只有寫法,因為紙張還未發明。
筆法是在一千多年的用筆實踐中,最後在東漢紙張普及後昇華成熟的,彼時出現了草聖張芝,人們像瘋了似的學筆法,因為這個筆法很難,但又非常吸引人。之前的一千年和以後的二千多年來,人們都把筆法當秘訣,求之而難得。歷代能得到筆法成為書法家的人,屈指可數。所以不要把古代傳下來的不得筆法的書寫,以及現在那些不懂筆法的毛筆字書寫,都當作書法。
那麼究竟什麼是筆法?如何區分書法和書寫?
這個簡單而又深奧的藝術問題已經摺騰人們二千多年了,這麼多年來書論無數,只有宋代米芾說明白了。
米芾說:學書貴弄翰。又說:書非以使毫。
只用了兩句話,老米就把書法與書寫的本質區別說清楚了:弄翰,就是按筆法寫,就是書法。使毫,就是無筆法寫,就是書寫。
那麼怎樣才能弄翰?就是做到按筆法寫出書法?又是怎樣才能區分一般的不按筆法的書寫?
米芾又說明了兩種區別:筆畫寫得“細如髭發亦圓”,是筆法。寫得“粗如椽亦扁”,不得筆法。
宋代人早就說過了,筆畫寫圓,就是筆法,為什麼又是一千年來,很少有人懂筆法呢?
還是一個對書法的理解問題,一般人都以為把毛筆字寫端正了,寫好看了才是書法,不知這樣僅僅是書寫,看起來漂亮的毛筆字,如館閣體、寫經體、唐楷體,只是應用字,離書法還有十萬八千里呢!
明白了筆法原理,運腕中鋒用筆,把筆畫寫圓了,把字寫活、寫出變化來,就是筆法!
-
11 # 神韻軒書法
什麼是筆法呢?指毛筆的筆毫書寫時運動的方法。將方圓、藏露、曲直、肥瘦、虛實等矛盾處理好。
要寫好筆法,首先要手腕靈活,用筆才活。空中取勢,沉著痛快。落筆寫點時果斷有力,轉折宜圓勁有力。橫畫要有三折。豎畫收筆有垂露之勢。出鉤處要挺撥銳利。力送鋒尖,映帶牽絲不宜太多,才顯含蓄。收筆回鋒和下一筆畫有呼應。運筆不宜太放縱,宜收斂有法度氣才融和。
“凡作書,不可信筆,董思翁嘗言之,蓋以信筆則中無主宰,波畫易偃故也,吾謂信筆固不可,太矜意亦不可,意為筆蒙,則意闌,筆為意拘,則筆死,要使我順筆性,筆隨我勢,兩相得則兩相融,而字之妙處從此出焉。″一一週星蓮《臨池管見》。
信筆亂塗,偏鋒居多,用筆太刻意,筆受法約束。也不成書。因勢利導,心手雙暢,字才出神妙。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上圖為黃庭堅所書行書《贈張大同卷跋尾》。
回覆列表
所謂筆法,寫字作畫用筆的方法,即中國畫特有的用線方法。中國書畫主要都以線條表現,所用工具都是尖鋒毛筆,要使書畫的線條點畫富有變化,必先講究執筆,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稱為“筆法”。唐張懷瓘道《玉堂禁經·用筆祛》雲: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故元趙孟頫於《蘭亭跋》中雲:“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如果說“書畫同源”,那主要是指書法和中國畫在用線的審美要求上是一致的。它們源於使用同樣的工具——毛筆,源於同樣的審美心理和審美認識。寫即畫,畫即寫[1] 。
中國畫中用筆的“功夫”,其深度與廣度都具有極高的審美格調和品位。用筆的變化是豐富多彩的,因時代的不同,用筆的特徵也在發生變化,加之每一個人的喜好,秉性差異,導致用筆變化的差異。但是不管用筆如何變化,如何有差異,近代畫家黃賓虹所總結出的用筆“四要素”還是值得我們認真體會。這就是“用筆須平,如錐畫沙;用筆須圓,如折釵股,如金之柔;用筆須留,如屋漏痕;用筆須重,如高山墮石”。大家可在寫生中仔細體會其中道理,亦可擴大用筆精神的外延。
引證解釋
指畫畫、寫字、作文的技法或特色。
唐代 顏真卿的《懷素上人草書歌序》:“某早歲嘗接遊居,屢蒙激勸,教以筆法。” 宋代 歐陽修 的《歸田錄》卷二:“ 昌花 寫生逼真,而筆法輭俗,殊無古人格致。” 清代昭連的《嘯亭雜錄·先修王善書》:“餘嘗睹王所書《多心經》,用《聖教》筆法,體勢遒勁。” 茅盾 的《無題》:“我這是把《詩經》上反覆詠歎的筆法神而化之的。”[1]
常用筆法
中鋒:中鋒即錐形毛筆筆尖在毛筆的執行過程中,始終處在用筆的中心位置。中鋒用筆是中國畫用筆方法的首要特徵。其特點是:筆力飽滿,內涵豐富。外柔內剛,極富表現力。可以說中國畫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鋒用筆的好壞。
側鋒:側鋒顧名思義就是將毛筆傾斜,毛筆筆尖的中心位置偏於側面。其特點是:用筆變化豐富,有強力的用筆張力,爽快中顯山露水。缺點是比中鋒用筆顯得單薄淺顯。但側鋒在人物畫中是最常見的方法之一,同時也反映出另一種心境下的審美需要。
逆鋒:逆鋒是相對於正手位置順行方向的反方向毛筆執行方法。逆鋒運筆阻力增大,筆鋒聚散,鬆緊變化不同於順筆意味。目的是為了追求用筆的變化,特點是筆力剛硬,力透紙背,但缺少柔勁。不可常用,適可而止。
拖鋒:拖鋒即將毛筆倒於紙面上,拖拉執行。特點是轉換自然,快慢有致。在人物畫求形準確要求下,拖鋒比其他方法容易做到,方法實用簡便。缺點是用筆比較浮,沒有力透紙背的感覺。
折釵股與屋漏痕:根據自然中的現象與痕跡而追求的用筆方法,是中鋒行筆的變異手法,從而豐富了中鋒用筆的表現。
飛白鋒:此筆法是從書法用筆中的飛白轉化而來。特點是用筆松、毛,看似蜻蜓點水,實則虯勁有力,陽剛而有內力,鬆散見精神,有一種蒼茫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