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魏東雙
-
2 # 經典守望者
這個問題非常有代表性,吳三桂的倒戈不是清王朝崛起的決定力量,而是推動力量。明朝不亡於清朝,而是亡於流寇,說到底,明朝是亡於自己糟糕的內政外交政策。
百年興亡山海關山海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素有“天下第一關”的美稱。在明末清初,是大明王朝遏制東北少數民族入侵的重要關口。當時最為精銳的“關寧鐵騎”就駐守在這一帶。但是,縱使有雄關要隘也是擋不住東北清王朝的發展的。當時的東北在經過了努爾哈是和皇太極兩代英明君主的領導下,國家昌盛,兵強馬壯。雖然是幼主福臨登基,但是在英明睿智的攝政王多爾袞的領導下,國家的發展勢頭大增。而此時的明王朝卻是風雨飄搖,自崇禎登基以來,國內的流寇勢力一直在不斷髮展。繼高迎祥之後,李自成變為了明王朝的心腹之患,十幾年間從流寇的游擊戰術逐漸變為了攻城略地,擴充套件疆域的正式作戰。而明王朝的主力大多都被牽掣在東北前線,所以闖賊長驅直入,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殉國。當時的山海關雖然有吳三桂鎮守,但僅僅是與清軍互相對峙,根本無力影響清朝的內部發展。即使,吳三桂可以繼續堅守在山海關,也只不過是拖延歲月。李自成與大明王朝的作戰可以說是兩敗俱傷,李自成雖然攻破北京,但是已經無力與南明或者清朝進行大規模作戰。而南明政權,群龍無首,亂成一團。吳三桂選擇投降清室也是看到了這種局面,才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造成了山海關影響清朝國運的說法。
成也此關,敗也此關當時李自成佔據西北打下北京,但是缺少治國理政的經驗和高效率的文臣集團,總的來說還是一夥草寇。在北京城內,李自成放縱軍士,搶掠橫行,壓榨百官,自然大失民心。所以後來與清軍剛一交手,就一戰而潰,甚至沒有南明的戰鬥力強。清軍入關後才能夠迅速席捲全國,沒有步李自成的後塵。
可200餘年後,清朝的宣統皇帝被逼退位,清朝當時由於將山海關以北的土地劃給了東三省督軍張作霖,張作霖掐斷了清王朝北逃的歸路,也是山海關。由此阻隔,清朝無法效仿北元回到關外生活。大清朝可以說是成也山海關,敗也山海關。山海關一直到後來的軍閥混戰時期依舊是奉軍的南大門和保險栓,協調著關內關外的平衡與勢力。
-
3 # 歷史神秘人
山海關只是阻擋滿清入主中原的關口,並不能決定清朝的國運,最終影響清朝國運的是實力和運氣,試想下清朝有絕對的實力攻破山海關,吳三桂投不投降滿清都沒有多大意義,只不過歷史的大潮把吳三桂推上了前臺,成了一個標誌性的人物,有沒有吳三桂開啟山海關,滿清還是會入主中原的,這不是人為可以決定的。
皇太極建立清朝後,實力迅速壯大,已經壓過當時的腐敗的明朝了,清朝也確實想入主中原統一天下,不過有吳三桂守著山海關擋著滿清,吳三桂打仗還是有本事的,滿清還一時間不能拿下山海關,狡猾的皇太極採取了一個拖延戰術,他知道明朝和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陷入戰爭中,兩敗俱傷時,才是滿清入主中原的最好時機,當李自成滅掉明朝,皇太極死了,多爾袞上位成了攝政王,多爾袞是有謀略的住,他策劃了入主中原的戰術。吳三桂其實不想開啟山海關,他想待價而沽,因為李自成和滿清兩大軍事集團都想拉攏吳三桂,吳三桂也想從中漁利,夢想成為第三個諸侯爭奪天下,只不過吳三桂實力最弱,決定權不在他手上。李自成和多爾袞的確對吳三桂開出了籌碼,只是李自成開的利益太少,而且還頭腦發暈囚禁了吳三桂全家,還霸佔了陳圓圓,這就讓吳三桂惱火,這個農民出身的李自成實在不可靠,還是多爾袞實在,畢竟多爾袞承諾只要吳三桂投降滿清,立刻封王,還是有封地的王,可是說是獨霸一方的王了,條件這麼豐厚,吳三桂只能選擇好的,投降滿清,開啟山海關,讓滿清入主中原,歷史就這樣改變了,吳三桂當了漢奸。吳三桂如果不開啟山海關,拼死抵擋,是否就沒有後來的清朝入關了呢,其實也沒有多大作用,因為大勢所趨,吳三桂是擋不住滿清的攻擊的。
沒錯吳三桂可以依靠山海關擋住清軍,問題是能擋多久呢,到頭來只不過是讓清軍入關遲一點罷了,哪有什麼意義呢!多爾袞比你吳三桂士兵多,實力比你雄厚,多爾袞想勸降吳三桂就是為了不要無謂消耗清軍的實力罷了,並不是說清軍就沒有實力攻破山海關,拿出所有本錢攻打山海關,吳三桂是擋不住的,最後清軍還是入關。人都是自私的,吳三桂也會好好的為自己考慮了,是捨生抵抗做個民族英雄烈士,還是投降滿清做個王爵,最後個人私慾戰勝了民族情感,吳三桂開啟山海關,清軍就這樣入關了,不耗費軍力,還多了一條有實力的狗,從此吳三桂被滿清驅使,成為一條為滿清打天下的狼,吳三桂為滿清打下了半壁江山,自己也被封平西王,封在了雲南,三藩中最有實力的王!站在吳三桂的立場上來說,他也很鬱悶,為什麼歷史把自己推在前臺上,讓自己難以選擇,我們也不能太過指責吳三桂的做法,畢竟讓你處在吳三桂的處境中,你會怎麼辦,是逆潮流捨身報國還是投降敵人為自己活著,我想很多人都會選擇活著,因為人都是有私心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放下肩上的責任,大家都有親人,捨身取義不是那麼好做的!再者既然命運決定了清朝總會入主中原,我何必要逆勢而為成為犧牲品呢,順勢而為不就很好嘛,只不過有有舍有得,你得到了榮華富貴捨棄民族大義,那麼就要承受罵名,這很平常的事!
不管吳三桂怎麼做,反正山海關是擋不住清軍的,明朝做了兩百多年,是到了命運盡頭了,是時候改朝換代,清朝撿了個便宜,進入山海關,不久又滅掉南明,統一了天下,當然吳三桂後來也反叛了,三藩之亂打了八年,如果吳三桂贏了幹掉清朝,也許他的聲譽會沒那麼臭,只不過三藩還是輸了,可見清朝統一中原真是命運的安排,當然清朝也是隻有兩百多年罷了,最後還不是被推翻了,沒有不變的王朝,只有不變的人心,統一天下的還是民心!
-
4 # 周方851
後方亂成一團,京城淪陷皇帝上吊了。後援斷絕還不算,李自成同滿清前後夾擊,吳三桂有回天之力?他就是一個總兵而已!後人議論當時的事很是浪漫,將滿清和李自成兩大可以得天下的力量淡化,突出了陳圓圓的個人魅力,實際上還是“紅顏禍水論”
-
5 # 作家客凌溯
①大明悲歌,後院起火
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是崇禎,崇禎帝是個勤勉的皇帝,亡國之責不能完全歸咎於他,他只是個努力的可憐人。他面對的不僅是東林黨的黨爭,還有農民軍的李自成,這腐敗已久的亂局讓他焦頭爛額,即使是袁崇煥仍在,依然解決不了殘破的江山。
大順皇帝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帝於景山上吊自殺,大明滅亡!此時清朝面對的,將是吳三桂的寧遠(今遼寧興城)、山海關守軍與李自成的大順軍。
②吳李之爭,衝冠一怒有人說,吳三桂是為了愛妾陳圓圓才衝冠一怒,打開了山海關。其實歷史並非如此,都是些酸臭文人辱罵罷了,當然《鹿鼎記》的影響也頗多。當大明滅亡,吳三桂先投靠的是李自成,畢竟都是漢人,可後來發生的,讓情況發生了急轉。
李自成的手下可以說是用敲詐的方式拿到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的財產,還將其父吳襄毒打一頓,並霸佔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後來吳襄向兒子傾訴,吳三桂勃然大怒,軍隊掉頭,想要向多爾袞借兵,並許諾擊敗李自成後平分天下。注意,是借兵,並非投靠。
李自成本不想因為吳三桂而與自己的手下翻臉,正是這種放縱,讓吳三桂與其翻臉,打開了山海關的大門。
③三朝蓄力,一舉入關如果說吳三桂若不開啟山海關的大門,就會將滿清拒之門外,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清朝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的經營,國力蒸蒸日上,入關也只是早晚的事,李自成與吳三桂的軍隊是難以抗衡的。畢竟大明的江山風雨飄搖多年,早已經是無所不堪,怎麼能與一個穩定而又蓄力待發的猛獸抗衡?
如果說明朝沒有黨爭,沒有李自成與張獻忠的農民軍,那清朝一定是懼怕的,可歷史哪有如果?而山海關並不會影響清朝入關,只是時間早晚,而不能抗拒於外。
-
6 # 南海打漁人
山海關絕對影響清朝國運,吳三桂倒戈這絕對會影響清朝崛起。清朝在吳三桂獻出山海關之前也曾經多次入關劫掠,但是都是長途繞道蒙古,不好直接攻打山海關。
清朝入關前人口只有幾十萬人,滿洲精銳可能只有幾萬人,蒙古幾萬人。然後還有漢奸部隊。歸根結底滿清是靠這幾萬精銳控制大量蒙古,漢族軍隊來打天下。歷史上有幾萬精銳的強盛部族太多了,一戰失去江山的大把。例如前秦符堅,實力比滿清要強吧,淝水之戰後迅速瓦解,控制的各部落再也無法控制,直接反噬。鮮卑慕容幾萬精銳威震天下,結果參合陂一戰損失幾萬精銳後一蹶不振,幾年就敗亡。
如果吳三桂跟李自成聯手,只要啃掉一兩萬滿洲精銳,那滿洲控制的蒙古,漢奸部隊就會起異心,各方作用下滿洲就沒有什麼國運了,主要是滿洲人口太少,經不起失敗。
吳三桂之所以開關放清兵入關,其實是起了逐鹿中原的想法,他也不是投降滿清,他跟多爾袞是歃血為盟,是結盟。想讓滿清跟李自成兩敗俱傷。誰曾想李自成太不經打,這也是一戰就失去江山的典型案例,入關後的滿清迅速壯大,吳三桂面對強勢的滿清只有老老實實做平西王。
其實滿清也是運氣好,碰上了沒有什麼根基的李自成,又遇上了不團結又各懷異心的各路明朝軍閥。明朝還是有點弱,倘若換成唐朝,滅掉只有幾萬精銳軍隊的部落不是什麼難事。
-
7 # 雄安小龍
中原大亂,南明勢力張獻忠勢力李自成勢力看似龐大實則不堪一擊,清朝有正規的軍事政治阻止還有明朝歸順的良將名臣洪承疇范文程等多爾袞及其能打,那時蒙古已經臣服清朝,西藏也歸附情,清朝得滿漢藏回蒙主要民族歸心,漢人上層知識分子也支援清朝,李自成張獻忠除了殺人放火沒幹好事兒已失去民心。清朝得到元朝傳國玉璽,算是華夏正統天意。清軍戰鬥力極其強大
-
8 # 獨釣孤海一隻魚
這個問題很有爭議,作為一個有態度的歷史達人,我認為山海關對於清朝來說,放在哪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明末),特別是崇禎死後。明王朝的整個北方防線隨即土崩瓦解了,故山海關對於清朝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因為八旗騎兵可以在北方任何一處進入中原,並且是如入無人之境。其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崇禎死後,明朝在北方的勢力則基本上消失了。李自成將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都給禍害了一遍,此時的北方防線上的明軍要麼望風而逃,要麼投降闖軍,此時的北方防線已經名存實亡了,對清軍無用了。而其軍隊除了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和部分極少數城市的守城地方武裝外基本就沒有其他正規部隊了,所以山海關已經獨木難支了,已經失去了在固守下去的意義了。故山海關對於清朝已經不那麼重要了,被攻破只是個時間問題。
第二個問題則是吳三桂的投降清朝,實屬無奈之舉,因為在當時來看這是對他最好的選擇,此時的北方就剩關寧鐵騎了,成為了一隻孤軍,沒有援軍,沒有補給,這給當時的吳三桂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放在他面前的只有三條路。
一,南下江南固守長江防線。但這是一條死路,因為如果南下估計沒有人會收留他,搞不好還被人以救駕不利而革職查辦,嚴重會掉腦袋,這在晚明官場可謂屢見不鮮,他的老上級袁崇煥不就是這樣死的嗎。
二、投降李自成,這看起來不錯,其實這條路的風險其實很大的。因為李自成根本不信任你,他會忌憚因為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他根本打不過,自己的一幫烏合之眾的內部矛盾重重,並且戰鬥力不強。就是雙方實力不對等,弱的一方肯定會防著強的一方 ,而李自成就是弱的一方,所以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很可能會遭到李自成陷害。
三、投降清朝,這是其中最保險的一條路,並且是利益最大的一條。因為清朝對自己勸降已久,並且開出的條件也很高。其次偷降清軍可以最大限度的儲存自己的實力,清朝不會忌憚你,因為他自己本身就很強大。最後投降清朝已有先例,比如洪承疇,這為吳三桂降清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
-
9 # 使用者96816661689
答案是肯定的,沒有吳三桂,引狼入室,滿雜流氓集團,沒這膽量,沒這魄力也不可能進入關內,毋庸置疑的歷史事實。
看看歷史吧,多少野蠻民族不比這個滿雜強盛啊,往往一次戰役就讓它滅族了,或者是永遠的衰退。
把現代詞用在一個野蠻落後殘忍的原始社會末期,像奴隸社會過渡的這樣一個野人群,不叫人可笑嗎?滿雜和中原文明,當時差了兩個社會兩個時差。不說別的,就從文明和文化講,學300年也學不回來。滿雜為什麼滅亡了?後來的事實就證明了。
滿清反動政府,就是歷史的偶然,就是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黑暗的縮影,其本來就不應該存在,只是種種機會和巧合,讓其僥倖成為奴隸制王朝。它的存在,只能說是中國人的恥辱,中國歷史上最悲催的年代。
這個提問的人就是一個滿清餘孽清吹分子。滿清餘孽,都是偏執型精神病。發散型思維方式。
看看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娘子關。就是現代人看著都望而生畏。在冷兵器年代,沒有重炮的時代,要想從這些關隘上過去,基本上比登天還難。
李自成攻進北京,也不是打進來的,都是叛徒開關入門,你像那個居庸關,就是守將唐通開關。
看看這個野蠻人努爾哈赤,每次不過都是繞道入關內,搶一把就趕快跑。為什麼這樣做呢?就是害怕山海關,害怕從後面超了它的後路。
什麼他媽網上吹的什麼?8旗過萬,不可敵純粹是吹牛逼。
就它拿和農民軍李自成來說吧,怎麼戰勝了李自成,李自成和關寧鐵騎打的正是天昏地暗的時候,這時颳起了西北風,烏雲密佈翻沙滾石,這八旗從背後偷襲李自成。
竄進關內鎮壓各種反清抗清的勢力,主要靠的都是漢奸部隊。而八旗滿八,特別是嫡八,就充當了督戰隊的角色。否則就靠它那萬八千人,就是1:10的比例死,它也早死光了。
所以現在了滿清餘孽就剩下網上吹牛逼意淫了。是它們的特徵之一。
所以還是老話,沒有大明的天災人禍。沒有後續連續不斷的內訌內耗,沒有漢奸,文痞,賣國賊范文程,孫之蟹,洪承疇,吳三桂之流的幫閒十個滿雜雞團也不可能竄進關內,更不能篡黨奪權!2019-8-31:
-
10 # amiel4612
我覺得即便吳三桂不投降,最終,清軍的鐵騎也會踏進上海關。說白了,清軍入侵傷海關只是時間的問題,當時清朝軍隊的事例已經足夠強大,再加上京城被李子成攻破,山海關只有吳三桂一人獨擋,根本阻擋不住。雖然後人長稱無三桂為賣國賊,認為只要他不投降,山海關,就能守住明朝便不會破滅。可是走近實時,我們能發現山海關並不是壓倒明朝的最後一棵稻草,當時農民起義的李自成率軍佔領京城。可是他做了什麼呢?打著農民軍的名義,卻做著燒殺搶掠的事,京城中的很多貴族已經根基穩固,想要真正的統一天下,必須要有君王的風範。首先要做的應該是穩定局勢,而不是打著收集軍餉的名聲壓迫當時的權貴,而李自成的所作所為,也讓遠在山海關的吳三桂清楚的清楚的認識到,一旦自己投降,李自成,雖然能保住名聲,但是很可能多年來的積液和性命都保不住。而且多年跟隨自己的兄弟們也有可能會因為自己的決定性命不保。而且當時的山海關已經被清軍重重包圍,雖然一時之間難以被攻破,但是如果真的打上了持久戰,實力已經十分強悍的清軍入關是必然。吳三桂手中雖然有一定的權利,可是外有強兵內無外援,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根本不可能守得住山海關。所以不管吳三桂投不投降,時代的更替都是必然的,而且站在吳三桂的角度上來說,投降是最好的選擇。
-
11 # 賓士戰艦
清軍入關與三海關、吳三桂一點關係沒有,清軍聯合蒙古從正北方向越過長城,吳三桂毫無還手之力只能投降。明朝後期就象一個即將破裂的膿包,橫徵暴斂、濫殺無辜、人頭稅已將百姓榨乾,百姓對明朝政權已厭惡至極,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張獻忠屠盡朱姓王權可見人民對明朝政權的憎恨,改變一個窒息的朝代是歷史的必然。
-
12 # 公子明仲
一個國家的國運真的是靠一個地理位置重要的關口能決定嗎?答案是否定的。吳三桂的倒戈會影響清朝崛起嗎?答案也是否定的。
既然兩個都是否定的,那麼清朝是靠什麼崛起的?
一是清朝作為制約蒙古的棋子作用而存在的。明初後金女真族經常被朝鮮壓迫欺負,朱元璋從朝鮮手中解救出來,並讓其在遼東一帶安居,作為北方屏障,同時制約蒙古的再次崛起。這個是中原王朝的經常使用策略,宋城扶植金國制衡遼國,扶植蒙古制衡金國,後來蒙古崛起,找不到制衡的物件了,最終把自己也給滅了。既然清朝作為一個棋子,那麼明朝就一定程度給予扶持,同時也進行監督,避免做大失控;
二是李成梁對清朝的崛起,起到了主要作用。李成梁採取養寇自重的方針,就是把滿清扶植起來後,雙方玩無間道,李成梁負責剿匪,以此向朝廷騙錢軍餉和軍功,努爾哈赤則假裝兵敗,送上幾顆人頭和城池,同時暗地裡得到李成梁的金錢。這樣,雙方越玩越大,由於李成梁的支援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女真內部互相制約的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變成了建州女真統一海西女真,同時也統一了女真各個部落,此時滿清已經成了尾大不掉。
三是官僚資本的支援,對清朝的壯大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明朝皇權已經無非制約官僚資本,中央政府收不到稅收,軍餉無法發放,軍隊變成了軍閥化,變成了效忠私人只為賺錢的軍隊,而不是皇帝的軍隊。這樣的軍隊,自然不好為了皇帝去拼死和滿清作戰,怎麼辦?還是玩無間道,各取所需,一方騙取軍餉,一方獲得對方輸送的金錢。官僚資本沒有家國天下的情懷,只要不妨礙自己賺錢,換成那個皇帝都一樣,反而和滿清眉來眼去搞邊關走私貿易,甚至輸送武器火藥給滿清。
在多方扶持之下,滿清最終從一個蠻夷部落崛起,滅亡了明朝,並繼承了明朝的天子體系。然而,等待那些養寇自重的資本家的,是滿清的屠刀。
與其說是滿清滅亡了明朝,不如說是明朝內部的官僚 資本 軍閥加上公知東林黨人,聯合起來扶植縱容滿清滅亡了明朝,明朝實亡於內部。滿清入關,所用的兵力大部分為明朝投降的軍隊,因為,滿清部落的兵力不足,根本不足以征服中國,只有這些投降的軍隊,和各級官僚帶路黨的幫助,才能是的滿清征服中原。
回覆列表
任何事物都有生、長、盛、衰、亡的過程。
大明在東北的羈糜授權,和李成梁的養寇自重,使得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做大,奠基、孕育了大清。
皇太極得到元傳國玉璽後,建清稱帝,拉攏、重用漢人,並在制度、文化等各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是為大清初生。朝氣蓬勃,所向無敵。
康雍之後,清廷的主要精力用在圈牧漢、蒙,而不再進取,衰落隨至。
反觀關內的大明,中後期未對制度作及時調整,除了隆慶開關、邊榷互市外,乏善可陳。庸臣、黨爭,財富兼併,稅低且少。經歷萬曆三徵和徵遼,國庫空虛。北方旱災、瘟疫催生民變。即使滿清不入關,也擺脫不了改朝換代的週期律,羸弱之極。
縱觀中國歷史,從嘉峪關、雁門關、居庸關、古北口、山海關等等關隘城牆,從未擋住過遊牧民族的規模入侵。
內因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