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東秋妮

    "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他在位的貞觀時期(627年-649年),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恢復、發展比較快,社會秩序和人民生活都比較安定,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的重要內容有四個方面:

    第一,唐太宗君臣論治。唐太宗與大臣們經常議論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原因,經常以亡隋為戒,注意對人民的剝削壓迫要有所節制。

    第二,選賢任能,兼聽納諫。唐太宗堅持任人唯賢,不因血緣、地域甚至是政敵而舍賢才。因此能夠從各階層蒐羅許多傑出人才。並注意對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他能夠兼聽眾議,注意納諫。其臣下敢於犯顏直諫,形成了封建社會中少有的良好政治風氣。唐太宗經常詢問魏徵施政的得失,"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明興替;以人為鏡,可知得失!"

    第三,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唐初賦稅徭役比隋朝有所減輕,尤其力役徵發,比較有節制,注意不奪農時。對災區免除租賦,開倉賑恤。另外還緊縮政府機構,以節省政府開支,減輕人民的負擔。並透過"互市"換取大批牲畜,用以農耕。

    第四,佈德懷柔,民族關係密切。對於依附的各族,一般不改變其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尊重其習俗,任命各族首領以統轄本部。還透過"和親"進一步發展民族關係。唐太宗被少數民族尊奉為"天可汗"!

    司馬光譽為:"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最為人稱道,最接近古代理想社會,太平盛世的典範!

    值得我輩認真研究和學習!

  • 2 # 史海泛舟談歷史

    唐太宗在貞觀之治時,提出了“君依於國,國依於民”的重民思想,務實求治、與民休息、重視農業、發展生產的施政方針,“愛之如一”較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唯賢才的主張,廣開言路的開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罰的統治策略,以及儉約慎行、善始慎終的人格要求。這是中國開明封建統治的戰略和策略、理論和實踐的重要時期!!!

  • 3 # 青年史學家

    玄武門之變之後唐高祖李淵被迫讓位,李世民做了皇帝,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貞觀年間,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人的輔佐下,借鑑隋朝滅亡的教訓,勵精圖治,在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民族關係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正確的治國措施。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繼續推行均田制,虛心納諫,任人唯賢,發展科舉制度。並省冗官,整頓吏治,戒奢從簡。推崇儒學,修訂《五經定本》以及《五經正義》。重視立法,執法公允。遂使得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思想文化繁榮,國力日益強大,民族關係緩和,中外友好往來顯著增多,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的出現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它不是有哪個傑出人物的個人意志所決定的。首先,這是因為唐太宗正確的客觀得總結了中國歷史上治亂興衰的歷史經驗的結果。其次,這也是隋末農民起義鬥爭成果的在社會方面的一個曲折反映。再次,唐高祖武德年間建立的各項制度也為貞觀之治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因此把貞觀之治的出現完全歸結於唐太宗一人的功勞是有失偏頗和不恰當的。並且,唐太宗雖然是一代明君,但是他也有著鮮明的階級和時代的侷限性。貞觀後期,唐太宗逐漸走向奢靡,在虛心納諫以及用人方面,已大不如前,例如東征高麗的戰爭給則給廣大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多少在乎今天是母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