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為什麼愛打人?
3
回覆列表
  • 1 # 輕輕愛淺淺笑520

    小孩子餓了,累了煩了自己說不清想法和要求家長迴應不對或不及時,還有父母對孩子正常需求的長期漠視,都會激發孩子的攻擊行為,時間長了還會把其她人的疾苦漠不關心,甚至看到別人被打哭為樂趣。

    應對思路:瞭解孩子的心理,滿足孩子的正當需求,引導孩子學會表達。給孩子表現的機會,用肢體動作和讚美語言,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只要一鬧一打,父母就會滿足要求,所以打人成為孩子打到目標的手段。

    應對思路:面對孩子打人咬人的行為不能視而不見,要用嚴肅的表情和不滿的眼神面對孩子的眼睛,認真而堅定地告訴孩子“我不喜歡你這樣做”,並告訴孩子達到自己目的的正確方式。家人態度要統一,避免有人維和,讓孩子伎倆得逞,還養成習慣。

    父母管教孩子如常用“武力”,孩子就下意識模仿。應對思路:注意父母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改變自己的行為。

  • 2 # 黑妹李麗霞

    只有改變自己才能改變生活井媽說愛,用愛讓你成長很多家長問我,孩子喜歡打架怎麼辦這個問題其實應該讓家長們反思是不是家長本身就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以前有這麼個說法父母打孩子,孩子打狗因為家長把這個情緒壓給孩子孩子也要想辦法排解出去那麼攻擊小朋友 也是他排解情緒的一種方式改變這個問題最主要的,還是在於家長你該不該打孩子,怎麼打孩子?你是否引導了孩子?如果家長做不到這些那孩子會永遠充滿攻擊性

  • 3 # jessica宣

    寶寶的認知水平較低,是非對錯觀念也都比較弱,他們的行為更多地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寶寶的攻擊性,多出現在4歲左右,男寶比女寶表現得更明顯。家長需要做到的是儘可能避免寶寶接觸暴力環境,如電視節目等。如果父母之間有了矛盾,不要在寶寶面前吵架,或大聲爭論,要時刻記得為他們樹立榜樣。

    如果突然發現寶寶愛打人了,家長切忌以暴制暴。可以把寶寶晾在一邊,或是找個寬敞明亮的房間,讓他“閉門思過”,直到願意道歉。總之,寶寶的一切行為,包括攻擊行為都是可以預防和避免的。

  • 4 # 電視明星同款

    人類本質上也是動物,在沒有觀念的小朋友身上會更加凸現。有些時候心裡難受,或者委屈,憤怒不知道如何表達,如何傾訴的時候會出現攻擊性。偏大一點的孩子還有這些問題,那必然是家庭或者生活環境中存在有暴擊傾向的人,才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

  • 5 # 瑞寶果果媽

    分年齡解讀孩子打人背後的心理機制

    階段一:不會說話之前,用打人吸引父母關注

    階段二:1~2歲孩子打人,是他們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階段三:三歲以後打人,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 6 # YoKID育兒寶典

    寶寶打人的現象層出不窮,要想知道寶寶為什麼愛打人,要先明確寶寶出現打人現象的導火索是什麼。是隻對於某個小朋友、某個相似場景才出現的行為,還是不管哪位小朋友、什麼場景下,寶寶都會出現這種行為。

    還要明確寶寶打人的時候的情緒狀態,是很生氣去打的人,還是隻是為了圖開心去打人。如果只是為了洩憤,這種情況比較多見,因為很多寶寶在家都備受寵愛,可能是被別的小朋友搶了玩具,或者被別的小朋友不小心推了一下,都有可能引起寶寶的不愉快體驗,出現打人的現象。家長就要引導寶寶如何去正確疏導自己的不愉快,引導寶寶接納自己的不愉快,每個人都有不開心的時候,理智的做法是如何去接納自己的不開心,如何疏解自己的不開心,而不是去打人。比如,用遊戲的方式教孩子表達情緒和理解他人的情緒。孩子們的遊戲是他們建構內心世界與感受外在世界的重要橋樑,讓孩子在遊戲中,體驗各種角色的情緒和感受,理解現實世界中的人際交往中別人的感受,進而能夠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當蓋好的小房子被小豬踩扁了,小主人公是什麼樣的心情,以及除了打小豬一頓還可以如何告訴對方自己非常生氣和傷心的心情。讓寶寶學會換位思考,如果自己是捱打方,自己的心情是什麼樣的。當寶寶意識到捱打方也很氣憤,打人只會造成雙方的氣憤,而並不能解決當前的問題,而且,完全可以換種方式解決當前的問題,為什麼還要去打人呢?

  • 7 # 長沙學大教育

    典型表現: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動輒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甚至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上去就打人。

    成因:孩子出現打人行為,原因多種多樣,但主要有如下幾種:

    (1)交往技能不發展,遇到問題時不懂得藝術地解決問題,便簡單地採取了打人的策略。特別是在多次動手打人都能達到預期效果後,就更容易認為“打人”是他左右這個世界的有力武器,自然就會頻繁藉助它的威力了。(2)安全感不鞏固,遇到非常態的環境,就容易緊張,進而透過打人來先發制人、自我保護。(3)教養方式不當。如果養護者在教育過程經常採取暴力方式,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消極影響,一來孩子可能會習得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二來受到責打的孩子可能把不良情緒發洩在其他人身上。

    對策:

    1、適時進行交往技能的教育,引導他透過非暴力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並及時鼓勵孩子的正確行為。

    2、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鑑於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需要專門撰文論述,不擬在這裡展開。

    3、利用孩子善於模仿的心理特點,給他講一些正面的故事,為他樹立一個榜樣原型供他模仿。同時停止打罵的教育方式,對寶寶的交往圈子最好有個控制,少讓他和一些愛動手的孩子來往。

    4、對於已經具有一定語言能力的的孩子,可以誘導他說出打人的原因,對症下藥,及時處理,逐個“擊滅”。

  • 8 # Mr禾

    一般情況下,3歲多的孩子,是在意志力作用下去工作的,但是如果此時,周邊的環境沒有一個能成為孩子模仿的物件(模仿的物件可以是上段文字中提到的洗碗,做飯等),這是的孩子,表現出的狀態就是毫無目的的行為,感覺是意志力失衡,甚至是混亂,所以這個時候,孩子就會開始打擾他人的工作,以引起別人對他的注意,比方說踢翻其他孩子在玩的木桶,粘著正在燒菜的媽媽,或者以哭鬧的形式來要求家長陪他一起玩耍,有的父母因為不理解孩子的行為(撿起地上髒髒的糖紙,塞進嘴裡;將手指深進小狗嘴巴的舉動;試圖去摸一摸軟軟的蛋黃……)忽視了孩子去觸控的需求,甚至粗暴的禁止,導致孩子的意志力無法發揮,最終受到了壓抑,有的孩子就以“攻擊他人”的行為來釋放壓力。這便是“無緣故打人”的原因之一吧。

  • 9 # 浣心說育兒

    首先,我們要分清孩子打人和惹事是兩種不同的情況。孩子打人有很多原因,有的孩子是高興了願意用打人的方式表達情緒,有的時候是想要引起你的注意,有的情況是他想要示好,就是摸一摸,但是手上沒有輕重,就會被誤以為打人。有的時候是因為和其他孩子搶玩具而著急,打人。所以我們在想孩子為什麼打人之前要清楚孩子行為的意圖再判斷他是不是惹事,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具體的引導。

    一般來說,孩子在3歲之前,是不怎麼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的。如果寶寶是因為特別高興,興奮地時候打人,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在高興的時候擊個掌,擁抱等,這樣用另一個行為來替代打人的行文。

    如果孩子是要引起你的注意,而打人,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平時對孩子的關注太少了,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並沒有專注的陪他,或者孩子在表達自己感受的時候,感覺不到你的理解,不能夠很好的給予孩子共情,這樣孩子就會沒有安全感。如果是因為搶玩具,或者生氣的時候孩子想要打人,那麼這樣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把寶寶抱起來,離另一個小朋友遠一點,這樣他的情緒會沒那麼激動。和另一個寶寶表達安慰,然後要和自己的寶寶說,這樣的情況下你的小夥伴會疼的,你想要不要和他說聲對不起,你們握個手吧。當然這樣打人的情況不是一天形成的,我們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應該不斷地給孩子滲透,如果想要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應該和小朋友說“我想玩一會你的玩具,行不行”“我拿我的小恐龍換你的小海馬玩一會,好不好”這樣。

    我們需要做的是教會孩子合理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孩子越煩人的時候,就越是需要我們的時候”沒有哪個孩子是天生的就是想要惹事給父母搗亂的,所以在孩子做出這樣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冷處理,或者打孩子,因為如果這樣,他從你那學到的就是這樣的方式,在下次他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的時候,也會採取冷處理和打其他比他體格小的小夥伴。

    願你和我一起,為了孩子而充實自己,育兒先育己。

  • 10 # 真心育兒寶媽

    第一,沒有學會和別人溝通的方式。平時多觀察他什麼情況下動手打人,你與他認真溝通,分晰其原因,教他如何做會更好。

    第二,自己想想是不是也有平時一說話就有想打人的衝動。如果有的話,不好意思,孩子隨你了,你需改掉這個習慣,孩子才會更好,加油!

  • 11 # 始終142942699

    家長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原件若對,影印件能錯嗎;原件若改,影印件能不跟著改嗎?故家長應該:

    一、反躬自問:

    1、孩子年幼時,有否隨便動手打人的情況?若有的話,大人當時有否立即批評制止?還是看孩子嬌小可愛,又一點兒都不疼,而毫不理會,甚至還笑著承受。(從小嬌慣)

    2、孩子犯錯時,大人是不是愛打他?(簡單粗暴)

    3、孩子父母小的時候,是不是也愛打人?(有句話說,家長年輕時沒犯過的錯誤,孩子也不會犯;家長年輕時犯過的錯誤,孩子也會犯。)

    二、解決方法:

    1、懺悔

    2、改過(推薦曾仕強教授的24集《家庭教育》[愛奇藝影片])

    3、盡孝(“百善孝為先”)

  • 12 # 小王子愛上狐狸

    孩子的言談舉止,反映了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現狀,同時也提醒了家長,榜樣的塑造是多麼重要。他之所以喜歡打人,很可能是因為受到了周圍人的影響,比如家裡的長輩之間經常當著孩子面就開始拳腳相加;或者爸爸媽媽喜歡以這樣的方式來打鬧……家庭教育氛圍,是最關鍵的因素。所以,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打罵絕對是最差勁的方式。可以利用以下方法引導:

    1.情緒繪本引導,比如《傑瑞的冷靜天空》、《生氣王子》等等;

    2.給孩子做好示範,不用打罵進行教育,鼓勵孩子大方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情緒;

    3.與孩子多交流互動,多陪伴孩子,讓他感受到來自於爸爸媽媽深切的愛。

  • 13 # 紅裙有愛

    孩子愛打人其實就是大人“教”的!孩子都是你怎麼教Ta,Ta就會怎麼對待別人,都說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大人怎麼“畫”孩子怎麼長,就是這樣的。有些時候孩子情緒不佳而哭鬧,而大人卻不究其原因從而一味地呵斥甚至打罵孩子,時間長了就會讓孩子明白“哦!原來是可以這樣處理問題的”,等到自己解決不了情緒的時候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方法來解決的。孩子的哭鬧是有很多的誘因在裡面的!大人們在侷限認知的情況下就會認為是孩子“淘氣”了,不乖了,大人就會不耐煩甚至會咆哮說“你這孩子怎麼這樣不省心啊?我整天累死累活就不能讓我省點兒心嗎?你就不能聽話老實點兒嗎?你是不是要氣死我?”……,用這樣粗暴的態度解決下的問題是會有“隱患”的,當時是會有“震懾”作用但卻沒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它隨時都是可以爆發的,日積月累就會成為“死結”成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有效”的辦法,再沒有能力解決了的時候大人就會舉起“罪惡”的手來一巴掌就拍向了孩子,久而久之模板自然而然地就“複製”到孩子身上了。家長對待孩子一定要學會有耐心!不能太溺愛也不能太疏於管教,對孩子出現的狀況一定要公平合理地為Ta處理問題,譬如被欺負啦,與別的孩子搶玩具啦,再就是被別人惡意的不公平對待啦等等等等……不能馬虎敷衍,孩子的心是脆弱敏感的,如果被家長誤“傷”了,並且次數多了孩子就會用堅硬的“硬殼”來保護自己,就會攻擊性強,自然就會成為家長與別人眼中的“熊孩子”了。好的家教是會幫助孩子思想成長的!“再窮不能窮孩子”,這句話我們天天說,但做到得有幾個?是,對孩子的物質是滿足了,養大孩子連動物都會,但精神與思想方面呢?有多少孩子正處在“貧窮”之中而一直就這麼習慣的“窮”了下去?不要以為孩子凍不著餓不著就盡了父母責任了!陪伴孩子要灌輸“正能量”的東西在Ta心靈裡,讓孩子從小懂得感恩父母,懂得尊重與寬容別人,懂得自己的心胸要“容納”下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懂得對好的事物接納,對不好的事情堅決說“不”,懂得保護自己更能為了利益傷害別人等等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在父母的陪伴下慢慢的一點一滴地來教導,來植入,來影響,來讓Ta效仿你的言傳身教。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孩子們聰明著呢,據說還沒出生的寶寶就會感知了這個世界,大概就是真的,有一朋友告訴我說在她住院其間臨床有一母親剛剛生了一個寶寶,從出生開始這孩子的媽媽一抱他就哭,哺乳也不要,大家都感覺很奇怪,旁邊有一剛做母親的女子說“我來喂他吧,看他吃不吃”,結果抱過去以後孩子吃得可香了,吃飽很快就睡著了,大家都問孩子的媽媽“你們家的寶寶到底怎麼啦?”孩子媽媽嘆了一口氣說“這孩子是二胎,本來不打算要的,直到懷孕七八個月了我還是有所牴觸的,沒想到生下來孩子就這樣了”。

    沒想到吧?沒出生的孩子真的會感知這個世界的!寶寶知道誰愛Ta,誰不喜歡Ta,所以說對待孩子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有愛心,你只有“用心”澆灌孩子這朵嬌嫩的花兒,Ta才會開出嬌豔的花朵,花香自會溢滿人間的。

  • 14 # 親子成長手冊

    看孩子的年齡階段,如果是比較小,有可能是因為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對於不太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本能的抗拒,這樣的情況要多引導孩子,如何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以及讓孩子意識到,打人會讓其他的人不舒服,學會換位思考。

    但是如果孩子比較大了,3週歲以上還是打人,就要引起家長的注意了,孩子的暴力傾向是怎麼來的,是不是家裡有這種氛圍,電視、電腦的影響,多多關注孩子,給孩子足夠的愛,讓他們學會自我成長。

  • 15 # 薯條媽媽如是說

    我記得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說,為什麼1、2歲的孩子打你,你越發怒,他越覺得好笑,還會繼續來打你?那是因為你發怒的臉,在孩子看來是你在對他擠眉弄眼逗他玩,他覺得特別有意思,就會哈哈大笑,然後繼續打你,讓你繼續做有趣的表情來玩。

    還有一個就是3歲前的寶寶,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成熟,當他們想要表達卻無法很好表達自己時,他們第一反應就是使用他們更熟悉的方式,即用自己的身體來表達,於是就會出現我們大人眼中所謂的“暴力行為”,比如打人、踢人、咬人等。

    很多時候,孩子打了家裡人,父母或長輩會順勢和孩子繼續打鬧,“呀,你敢打媽媽,小壞蛋!”通常都是帶著開玩笑的語氣,這是很不正確的。因為這樣的表現,會讓孩子錯誤地以為自己“打人”的行為原來是可以得到關注,讓父母和我進行互動的方式。那以後,孩子出門,看到自己喜歡的小朋友,想要得到關注就會用同樣的方式。

    還有一種家長,一看到孩子打人,就會生氣地打孩子、教訓孩子,希望透過這樣的懲罰讓孩子記住不可以打人。但對於3歲之前的孩子,這樣的行為有點高估了他們的理解能力。對於他們來說,他們還不能明白“懲罰”的意思,相反,我們父母的行為本身在給他們進行一個錯誤的示範,讓孩子學會了“原來就是可以打人的,因為爸爸媽媽也是這麼做的。”

    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馬上把寶寶移到一旁,用平靜並且堅定的語言,看著孩子的眼睛和他說,“不打人,打人會讓他人受傷”,來進行制止。

    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讓孩子打人後學會道歉,這是讓孩子學會,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也讓他們明白,做錯不怕,但需要學會道歉。

  • 16 # 萌娃簡筆畫

    自我意識,表現為咬人,打人,說不等自自我意識敏感期

    未經兒童允許,教師不能觸控兒童,可是成人總是控制不了自己,在向孩子表達情感時忍不住要擁抱,親吻,觸控兒童,而往往未考慮兒童的自身感受

    自我誕生

    沒有自我,就等於混同其他人,並在人群中消失,我們所期望的創造力,幸福感,獨立性,意志就無法出現在我們身上,

    兒童成長,如何表達的,開始用打,表示不同意,不喜歡態度,

    沒有自我,不能歸屬於自己,必歸屬他人

  • 17 # 木零的育兒學習筆記

    孩子打人所處的成長階段不同、環境不同都會有不同的原因。下面根據年齡和環境進行分析。這裡的年齡是一個平均值,具體的可參考孩子具體的行為表現。

    不同年齡段孩子打人的原因

    2-3歲孩子打人有以下幾個原因:

    孩子處在自我意識的萌芽期,但語言表達能力有限

    模仿他人行為(文章最下面附了自查表,可參考)

    3-6歲孩子打人原因:

    急於表達,但語言表達能力不足

    想引起父母注意

    模仿他人行為(文章最下面附了自查表,可參考)

    6歲以上

    主要原因之一是孩子感受到憤怒

    父母沒有引導孩子識別和管理情緒

    糾正孩子打人行為的方法:

    通用公式:

    第一步:把孩子拉開,停止打人行為

    第二步:瞭解事實,表明態度

    第三步:為孩子做正確的示範&練習

    第四步:帶著孩子向對方道歉,和解

    TIPS:

    3歲之前:孩子無法表達完整的句子,因此

    1、在第二步時,父母描述事實,確認情況

    2、教他們簡單的詞語即可,如搶玩具時簡單表達想或不想

    3-6歲

    模仿他人行為的孩子,如何糾正打人行為呢?

    1、不要讓孩子接觸到暴力、帶有攻擊性的場景

    2、管教孩子時不要打孩子。

    想引起父母注意的孩子

    1、 提高跟孩子相處時間,這裡最重要的是質量,是什麼意思呢?有些打人認為孩子玩積木,自己在旁邊看著,也算是陪孩子了,但對於孩子來說不是的,他們需要的是父母參與到積木遊戲中。

    2、 告訴孩子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

    孩子感到憤怒而打人時

    1、幫助孩子識別情緒,

    2、分析產生憤怒情緒的原因

    3、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4、父母的關鍵態度:和孩子在一起

    自查表

    1、覺得孩子還小,沒有制止

    2、父母是否有過打人等暴力行為

    3、在電視、電腦上是否看到過暴力行為

    4、孩子是否跟親朋好友相處中看到過透過暴力得到過好處的情況

    5、孩子是否看過聽過父母吵架

  • 18 # 蜜桃姐姐

    很多爸媽面對孩子攻擊別人的行為,一定又驚又擔心。

    攻擊也是發展過程?爸媽免驚慌

    2-3歲的孩子常出現踢、打、咬人或亂丟東西的行為,不見得是故意要傷害人,大多是把攻擊行為當作達到目的的工具,例如爭奪想要的玩具或佔有某個空間等,這種工具式攻擊行為通常是孩子邁入社會發展過程中常見的。 隨年紀漸大,孩子更熟悉以語言表達需求,攻擊的頻率就會下降,6-7歲後,也較能以同理心取代自我中心的思考,發展出與人好好相處的方法。

    但似乎並非每位孩子都能適當控制攻擊行為,這或許才是父母最擔心的萬一。

    孩子的攻擊行為打哪來?

    據以往研究,孩子早期攻擊行為的出現和行為的持續是有跡可循,事出有因。

    最初的學習是模仿,看什麼就會學什麼:

    自嬰兒時期,大腦中的映象神經元就已經讓孩子可以有樣學樣。常聽到大人說‍“我沒教他這樣啊!”其實不用特別教,孩子只要看到大人怎麼做、電視怎麼演,他就會怎麼做。

    父母的教養態度是關鍵:

    有些孩子在未被充分陪伴、關懷,且未被酬賞好行為的情況下,可能明知會因為攻擊別人而受到處罰,寧願得到負面的關注,也不願意被忽略,那麼攻擊行為就會被增強,因為攻擊才能顯得自己被在乎。

    受挫的孩子攻擊風險高:

    心理學家Bandura曾提過,雖然挫折不一定導致攻擊,但一個遭受挫折的孩子更有可能做出攻擊行為。挫折感就像根不舒服的刺在心裡亂竄,還不知道如何用適當方式排解前,若剛好模仿了攻擊,就會以外顯的方式表現出來。甚至,有些孩子會再去攻擊更弱勢的孩子,然而,其實他們一樣弱勢,他們同樣需要被幫助。

  • 19 # 鵜鶘心理

    孩子愛打人就一定代表是不好的,需要進行介入的嗎?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情景來分析一下:

    其一,遊戲的過程。記得女兒中班的時候有段時間常常跟小朋友發生衝突,或是不相理睬,或是動手打人。我一度以為女兒是出現了什麼心理問題。經仔細觀察和與女兒的深入交談,我發現她其實只是在玩一種互相不理睬、打鬥的遊戲,唯一不妥之處在於她並沒有告訴對方這是遊戲的一部分,因而導致衝突的產生。

    其二,吸引別人的注意。有些情況下,孩子會透過破壞性的行為來引起大人的關注,若因此而出現的打人行為,大人應加強日常對孩子的關注,並保持適當的密度與頻率。需要注意的是,若只在孩子打人後才對其關心,則會加劇孩子的打人行為。

    其三,找不到合適的表達方式。情緒表達是個習得的過程,當孩子尚處在牙牙學語的過程中,扔東西、打人、撕書或許只是他們探索世界,與周圍環境發生聯結的一個過程,家長們若能進行適當的引導,引導孩子採用合適的方式或行為與周圍環境進行聯結,則可減少孩子暴力行為的產生。

    其四,簡單、直接的情感表達。孩子尤其在幼年時,他們的心思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常常是非黑即白的,在他們眼裡只有壞人和好人兩種,沒有中間的灰色地帶,因此在情感的表達上也是如此直接,喜歡則觸控、親吻、擁抱,不喜歡則動手拍打或是扔掉、毀壞。

    其五、模仿大人的動作。言傳不如身教。如果孩子經常出現打人的行為,且屢教不改,大人們需要自我檢討一下,是否在平時教育孩子時也是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一言不合就拳腳相向呢?要知道表達憤怒的形式是最容易被模仿的,因為簡單,又能引發巨大的效應。

  • 20 # e風萌寶

    之前有個朋友家的孩子,大概兩三歲了,剛剛開始上幼兒園,一起在家裡,還沒有出現打人的現象,只是偶然打父母,打的也不疼,朋友也沒有在意,結果孩子上學之後,老師經常說他家孩子打人,甚至把別的孩子打哭了,朋友也很無奈,雖然一直在管教,甚至把孩子打了一頓,但還是沒有很好的效果,那麼到底孩子打人怎麼辦呢?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打人呢?

    1、孩子打人的原因

    其實孩子打人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因為孩子小的時候,語言溝通能力還不夠發達,所以會藉助肢體動作來與別人溝通,而這就成為了大家口中的打人,但其實寶寶也許並不是想打人,只是想要引起你的注意,或者是想要搶奪玩具等,只是下手不知道輕重,結果把別的孩子打疼了,所以才會引發連環打人事件。有的時候寶寶打父母也是一種跟你溝通的方式,等到了五六歲之後,寶寶溝通能力變強了,就不會隨便打人了。

    2、叫孩子正確溝通

    如果寶寶兩三歲的時候打人,你可以教育寶寶的語言能力,讓寶寶學會說出來,比如想要引起別人的注意,則完全可以喊別人的名字,叫爸爸媽媽,這樣同樣可以引起別人注意;另外,如果寶寶想要獲得別的小朋友的玩具,那麼可以跟別的寶寶溝通,說自己想要玩一下他的玩具,還可以拿自己的玩具去換,不能隨便打人;

    但是如果寶寶已經五六歲了,溝通語言能力已經很自如了,卻依然選擇用暴力來解決問題,那麼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嚴加管教,嚴肅的跟寶寶溝通,告訴寶寶,這樣做是不對的,不能用這種方式搶玩具,如果這個時候你不嚴加管教的話,那麼將來孩子長大了,可能就會比別人管教了。到時候可就沒有爸媽這麼溫柔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情商高的人有時被情商低的人氣到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