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爸育兒
-
2 # 令狐青雲89088282
不管是潛意識,還是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很大影響,別人大人當孩子面說,XX家家長是幹部看看人家的太太穿著打扮都別人上檔次,看看這個人比我都不如,孩子就會羨慕別人,或者是看不起別人。
-
3 # 浮塵微草
父母的潛意識,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還是先了解一下潛意識吧。
潛意識,心理學術語,它是指人類心理活動中未被覺察的部分,是人們已經發生但並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弗洛伊德將潛意識分為前意識和無意識兩個部分,其中的無意識就是潛意識。 潛意識是我們無法覺察的,但潛意識所完成的內容卻是人類生存和進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始本能、衝動、童年心理印記、環境薰陶、觀念、習慣、人格等一系列因素。由此可能看出,潛意識對我們人類的影響是很大的,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比如我們如何評價一個人,就會受到你原先固有的觀念、知識的積澱、個人的偏好厭惡等等的影響,而這些都是“無意識”都將影響著你對這個人的客觀評價。再比如我們面對一件事的態度,做事的過程,無不受這些潛意識的影響。
所以潛意識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有專家就曾提出潛意識會改變命運!最為典型的就是潛意識心理學權威約瑟夫·墨菲的潛意識理論,他在《墨菲教你用潛意識發現最強大的自己》中,肯定了潛意識在人際關係、金錢、健康、工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幸福並非來自外界,而是取決於你的潛意識。只要改變意識,就能改變現實。改變現實,就能改變你的人生!它影響了全世界無數人,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如此評價墨菲的潛意識“黃金定律”,雖然不免有誇大之嫌,但重要的是它提醒我們要重視潛意識的作用。因此說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潛意識,肯定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
就教育理念而言,父母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就會受自己潛意識的影響,從而就會作用於孩子。比如老一輩的父母骨子裡就深深地刻著“棍棒教育”的印記,所以只要孩子不聽話,就會“張口罵、伸手打”,因為他們的教育理念的潛意識是“孩子不打不成器”。
在被潛意識化了的教育理念的影響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實施教育的具體行為就無一不受潛意識的影響了。比如,有一類父母打小就受自己父母無理由的嚴厲的管教,所以儘管對這種“無理由的嚴厲的管教給孩子帶來身心的傷害”做了深刻的反思,但在管教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卻由不得會做出“嚴厲的舉動”來,這就是潛意識的無形的巨大力量。再比如,功利主義思想嚴重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拿孩子考試的成績說事兒,而總會對孩子其它方面的優點視而不見。這也是潛意識在發揮作用。
結論:既然父母的潛意識對孩子的教育有重要的影響,身為父母就得嘗試去“改善”自己的無意識,讓之對孩子發揮正能量。如何“改善”?唯有多學習、借鑑相關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教育孩子的思想修為,才能讓自己教育孩子的行為方式“染上正能量的無意識的色彩”,於無形中讓孩子受益。
-
4 # 媽媽曉浠
父愛如山,母愛如海。父親總是默默工作,為家庭構建穩固的港灣,用寬大的肩膀護住一家人;母親則無私細膩地操持家庭,照顧每一個家人,密密縫起一個家庭的溫暖。父母潛意識的愛教會我們感恩生命、感恩生活,對我們的心理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讓我們知道用心善待自己、善待別人、善待每一件事,幫助我們人格健全發展。
潛意識,是我們無法覺察的,但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生活,影響包括對自己與他人,家人與孩子的看法,並且以本能的形式表現出來。潛意識是我們生存與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們一些行為的根本因素:包括但不限於孩子的心理印象、孩子的環境薰陶、孩子的觀念習慣。
心理學中,將潛意識分為“前意識”和“無意識”兩部分。“一種是潛伏的但能轉化為有意識的”潛意識——前意識,“另一種是被壓抑的且不能用通常的方法使之變成有意識的”潛意識——無意識。
從父母的角度上講,我們需要學習對潛意識的控制能力,使它幫助我們開發與助長對孩子的塑造。珍惜潛意識中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加積極成功的輸入,使其佔據心理上的主要位置,成為具有優勢的潛意識,作用於教育孩子中來。另一方面,不忽視消極失敗的心態,不斷自我確認並提高心理暗示,消減其對家庭生活的影響,讓孩子共同看到黑暗面的真實存在。併為孩子正確樹立人生觀提供榜樣。最後,父母必須相信,作為父母,意念、思想是有能量的,它像磁石,會吸引與共鳴兒童的心理成長。
1.父母潛意識中的正能量,幫助家庭的和睦與兒童的成長。
“孟母三遷”的故事,講的是在孟子小的時候,家住墓地附近,孟子學會祭拜與喪事辦理。孟母看到了,皺眉搬到集市旁住,孟子開始學起商人買賣。孟母又搬家了,這次,住在學校隔壁,孟子開始熱愛讀書、懂禮貌、守秩序。孟母才滿意地說:“這才是合適孩子成長的地方”。孟子最終成為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孟母是一個典型的會運用潛意識中的正能量幫助孩子成長的母親。耳濡目染,環境、氣氛都在時刻影響孩子的認識、學習與方向,而這些,都是在父母的潛意識裡為孩子創造的。
2.父母潛意識的負能量是肯定存在的,建立正確的認識,進行恰當的指引,幫助孩子養成穩固的正向思維人格。
單親家庭更容易造成孩子的極端,留守兒童更容易造就孩子的孤僻,家庭不睦更容易導致孩子悲觀。長期處於恐懼不安緊張等負能量裡的孩子,安全感嚴重缺乏。父母潛意識裡的負能量會透過生活用各樣的形式體現出來,對孩子的整個人生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不可否認,負能量是肯定存在的。“再恩愛的夫妻,一生中都會有100次想離婚的衝動”。既然負能量不可避免。那麼讓孩子及早認識並加以引導,削弱負能量對其影響,才能幫助其樹立積極的人格。如吵架後,父母雙方跟孩子解釋原因並緩解孩子情緒,離婚後,父母依然共同養育與愛護孩子,不將婚姻裡的磕絆歸咎孩子等等。
《童年的秘密》告訴我們,兒童的成長有其內在的精神驅動,成人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
總之,父母潛意識裡的愛與尊重,是孩子面朝陽光、春暖花開的土壤。孩子都像初生的小樹苗,父母不間斷的潛意識的關愛與陪伴,是陽光跟雨露,孩子吸收而成長,靜待長成挺拔堅韌的蒼天大樹,從而為父母遮蔽風雨。父母潛意識裡的樂觀向上,不可小覷地助長孩子的枝幹。父母的精神力量,是驅動孩子綠葉成蔭的重要力量。
-
5 # 瑪瑙石
當然會有影響,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你的潛意識,會讓孩子第一時間就能感受出來。所以,潛意識,也是有影響的,千萬別大意!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能夠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父母的潛意識,也會讓他們誤以為是正確的。
-
6 # 小小思維家
潛意識是我們自身覺察不到的部分,然而我們的身體、情緒、舉手投足等通常會洩露這一部分內容。
比如,你對孩子的言行感到很生氣,但是你頭腦裡規則告訴你“不可以發火”,於是你遷就忍耐,你以為自己可以偽裝得很好,實際上那些你沒有辦法控制的部分,已經洩露了你生氣的資訊。
孩子是天生的感受專家,因此通常會捕捉到你的真實感受。結果,孩子反倒像是要把你內心的火氣激發出來一樣,堅持不懈地表現出那些激怒你的行為。
-
7 # YYYY體溫計
我家人基本上都是文字工作者,孩子在誰家都是看到埋頭書寫的人,他從小喜歡理科,反對考文科,居然跟我說明年考研電影學院編劇專業,小時那麼不喜歡文科,居然要從事文字,也許這就是家庭的影響,之前從事軟體開發的。
回覆列表
很多時候在想,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以平和心態去面對孩子的過錯?我們成人到底經歷了什麼?我們為什麼無法做到抽離自己?為什麼我們非要在指責的過程中完成對孩子“教育”?我們到底為什麼而變得如此焦慮?
透過各種途徑的瞭解和內觀自己,我得知一個名詞叫“潛意識” 它才是我們情緒和心理上的罪魁禍首。
實際上我們成人所有的情緒上 心理上 精神上的問題,都可以在童年時期找到問題的源點,我們不允許孩子哭,那我們小時候是不是也經常被我們的父母這樣堵塞情緒?我們很多時候明白對的事情,為什麼我們非要朝著相反的方向去做?是不是我們的童年沒有足夠的自由?我們的潛意識到底怎樣形成的呢?
舉一個潛意識形成的例子,我家孩子3歲左右的時候經常會尿褲子,她奶奶就非常生氣,有時候我也控制不住,也會指責她兩句,孩子一開始並沒有多大反應,但是伴隨著我們訓斥次數的延續,她後來會就不去廁所了,乾脆就躲在一個角落裡,膽怯的望著奶奶和我,尿完褲子後就止不住的哭,你說孩子心理上到底經歷了什麼,她為什麼即使尿褲子也不去廁所,她又為什麼躲在角落裡… 仔細分析孩子的心理狀態,一開始尿褲子,她的心理狀態是苦惱,不知所措,後來由於家長干預,心理狀態轉變害怕,再後來就直接轉變為恐懼了,孩子的情緒是緊繃著的,當成人的情緒參與其中的時候,她的心理狀態發生了改變,她原本可以讓情緒正常流淌,因為家長不斷的干涉,她的認知發生了改變,在她的認知裡,尿褲子就一定不會被父母允許,父母不喜歡尿褲子的孩子,實際上我們大人是想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她長記性,但是我們給她的是所有的負面情緒,而不是真實一致的表露,這樣的扭曲的心理碎片反覆存在,他的認知就發生了改變,她第一時間考慮的不在是找到廁所,而是怎樣才能逃避成人責罵,只要尿褲子就不是好孩子,好孩子不尿褲子成了她的潛意識,而潛意識讓她對成人在這個問題上有了錯誤的認知。這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如此,都是因為成人粗暴的干涉,讓孩子產生了心理錯覺,丟掉了原本的認知。
都知道孩子的問題出現在父母身上,既然我有時候也不能接受這樣的情況,我就內觀自己,是不是在我內心深處,也存在一種潛在的規則在束縛著自己,讓我好像即便知道有些事情頭腦是清醒的,反而做著跟想法不一樣的事情,慢慢地我發覺,我的心理成長的路上可以用幾個詞語去囊括,分別是“焦慮”“ 未被滿足的自尊心” “逃避” “混沌”“ 害怕”“害羞”為什麼我所能想起來的全是負面的詞語,這些心理層面的東西到底是誰強加給我的?我再深層次的想,一件一件事情的想,我找到答案了,造成我頭腦不清晰是成人干預了我很多,心理上的自由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未被滿足,一個孩子原本的認知過程就是從感覺到意識再到認知,最後昇華到精神,但是我的童年因為權威,很多時候缺少了對事物的感覺,直接上升到了認知,我們知道,這種認知是別人賦予的,不是自己感受到的,成人好像特別喜歡干涉孩子,特別喜歡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這會讓孩子頭腦產生混亂,即便到現在我仍舊對我父母的種種權威感到反感,我明明知道他們有時候是對的,但是我還是不能控制自己,和他們去爭吵,去對抗,以此獲取心理上的慰籍,事實上,每種事情都有多面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小時候的我們弱小,我們懼怕於父母的權威而束縛著自我,有些東西明明知道自己是不喜歡的,但是我們就是無法走出來,因為我們的時間和空間不是自由的,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在非常嚴格的規矩之下監護著,時間久了,我們甚至分不清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是自己真正想得到的,在加上我們有了情緒不能正常流淌,我們心理碎片就會延伸到任何地方,時間久了,就會成為我們的潛意識,就像一條河流,河床下面堆積了陳年淤泥,這些淤泥讓我們的意識河流不在流淌,或者說是流淌得非常緩慢,它就是我們的潛意識,我們吸收了太多我們本不該接納的心理碎片,這些心理碎片侵蝕著我們的內在,我們的意識來不及整理,讓我們頭腦不在清晰,不在有秩序,讓我們的認知產生錯亂,就像我小時候,很多成人都喜歡逗我玩,無節制無底線地逗我開心,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開玩笑方法,他們所說所講和所做的肢體語言,讓我無法判斷每個人的真偽,我的感覺是錯亂的,他們每次開玩笑的狀態都不一樣,這樣反反覆覆無數次的心理碎片堆砌起來,讓我頭腦產生了錯亂,這種錯亂給我的認知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現在面對他們,我仍舊無法從這種狀態中完全走出來,無底線地逗小孩子是一種極其殘忍的做法,孩子不需要逗,孩子需要的是真實的愛,一致的愛,這就是潛意識給我帶來的一段影響,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意識,只是我們很多人已經無意識了,它影響到了我們生活,影響到了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影響到了我們的價值觀。
我們在兒童時期形成的潛意識破壞著我們的邏輯性,因為內在的雜亂無章,外部的事物很容易闖進我們的內在,我們會被外部世界干擾到,它會讓我們焦慮,很多人在一件事情還未發生時,就給自己設定一個悲觀的結果,比如這個事情萬一做錯了怎麼辦?這個重要的東西如果壞了怎麼辦?如果找不到了怎麼辦?孩子衣服髒了怎麼辦?孩子萬一考試不及格怎麼辦?這實際上是我們給自己未被整理未被歸納的認知找一個出口而已,這是錯誤的邏輯,我們心理上長時間被束縛,認知沒有歸納和整理,就會經常有這樣的悲觀邏輯,這已經是一個心理問題了,因為我們還沒有達到認知的層面,因為成長過程中的阻塞,我們還停留在心理層面。
兒童成長的自然法則是先由感覺流經心理再到認知,最後昇華到精神。(感覺—心理—認知—精神)
感覺是對事物的轉化和接納,認知是總結歸納,這其中還伴隨著情緒,情緒是調整 釋放和支援,他們相互依存,誰都不可或缺。
這是一個正常兒童成長的必經歷程,我們發現,只要不按照這個法則這個流程去引導孩子,那一定會出現問題,我們成人慣用的教育方式是幫助孩子直達認知,而忽略到孩子的感覺和心理,就像一個窮困潦倒的人突然中了大獎,他無法體會到掙錢的艱辛,他就無法駕馭金錢的支配。
孩子是精神世界的貴族,孩子對事物的好奇是純粹的,他們更容易走進自我,而成人的世界是紛亂的,太多事物太多的經驗,讓我們內在不在那樣純粹,所以我們和孩子完全在兩個世界中,我們卻用我們成人的方式去強迫孩子去認知,我們一旦不讓孩子在生命之河中正常流淌,那孩子就永遠存留在心理層面,無法上升到認知和精神層面,身體成長需要個過程,感覺流經認知同樣是緩慢的過程。
很多時候我們明白怎樣去教育孩子,用怎樣的心態對孩子平等對話,但是我們就是做不到,原因就是我們的潛意識的堆積了好久,已經深不可測了,它就是我們的罪魁禍首,我們情緒早就已經不在正常流淌,而情緒不成長,我們遇到問題就只會停留在心理層面,不斷地糾結,徘徊著,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它會直接造成意識上的錯亂,認知上混亂。在時間和空間不在保證的家庭裡,更容易上升到心理層面上的問題,我們自己形成的意識碎片和父母給予的意識碎片會相互撞擊,相互撞擊後又形成新的意識碎片,這些碎片我們很難去整理去歸納,不明白哪些是我們需要的東西,哪些才是別人需要的東西,所以就造成了,我們說的話跟我們所想的事,還有跟我們所做的事情,完全不一致,簡單說就是想法 說法 看法不一致,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各自分擔著各自的任務,這讓我們很累,也很糾結,我們被分裂了,實際上,在時間和空間還有規矩的保證下,三位一體的秩序感才能讓我們不在焦慮,動物界裡的生存法則是權利和鬥爭,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卻陷入了跟動物一樣的境地,我們也在用權利和鬥爭去試圖讓孩子改變。
更普遍的是當潛意識主導我們思想的時候,我們會變得無意識,我們不清楚自己的內在發生了什麼,我們更不清楚孩子心理到底經歷了什麼,我們經常會因為自己的內在不一致影響到孩子,讓他們產生不安全感,實際上,孩子在感覺方面比成人更為敏感,他們能感覺到父母的不開心,能夠捕捉到父母的情緒,但是他們無法做到將父母的行為和情緒分離,所以有時候孩子會反覆試探父母愛自己的真實性,但是,更多時候是場拉鋸戰,一場沒有結局的遊戲反反覆覆,雙方都放棄了內在,都相互影響,無意識的爭鬥,動物界裡的低等行為無休止的上演。
事實上,我們是更高一層更有智慧的生物,我們應該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如何讓潛意識迴歸到有意識的理性狀態,這才是我們需要認真學習的,有意識的去控制我們的潛意識並不是壓抑著我們的情緒,而是幫助我們認識情緒,認識自己,我們需要有獨立的空間去思考,不能讓所有繁雜的事物一股腦的都住進我們的內在,剝離這個過程會很艱難,意識河流沉澱的淤泥已經太多了,我們需要重新回到這個起點,慢慢的,一點一點的把它給剝離開,當然這需要很多技巧,更需要耐心,把真實的一致性表露給孩子,讓自己恢復到清晰的秩序狀態中,孩子會從中受益良多。
當然潛意識也並不是我們從此一蹶不振的理由,更不能成為我們焦慮的藉口,人生本來就是不完美的存在,我們要允許我們的不完美,這樣才能讓孩子感覺到我們的真實,當真實和一致在愛的包裹下,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就不會有問題,即便出現問題,他自己也會調整,反過來,如果我們經常因此而焦慮,我們就無法保證我們的真實和一致,這樣的情況,孩子才會出現問題。
從另一層面講,我們更不應該焦慮,我們跟動物的最明顯的區別是我們不但有人工智慧,還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人的成長是向著兩個方面發展的,一個是向外發展,瞭解到外邊的世界,整合外部的人和事物,豐富到自己的內在,另一個是向內發展,瞭解自己的情緒,擴大自己的胸懷,給我們創造一個宏大的精神內在,來包容一切,這是大自然賦予給我們的,確切的說,這是大自然賦予給兒童的,這不僅僅是規律也是法則,就像小貓愛吃魚,小狗愛吃骨頭,老鼠天生會打洞一個道理,兒童成長原本就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流,只要有了自由,有了愛,有了規矩,他們就會自然地擁有了創造自我的本領。我們成人揹負了太多壓力,讓我們孩子不在擁有了這項本能。
想到這裡我想到了紀伯倫的一首詩,我想把這首詩引用在這裡,再合適不過了。
《論孩子》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遙遠地射了出去。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