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4
回覆列表
  • 1 # 閒雲一片之每文

    中醫裡的五味,已不是我們現實飲食生活中直接感知的五種單純味道。它是以食物的性質和作用,來確定食物效能理論中的五味,即酸、苦、甘、辛、鹹。《黃帝內經》雲“五味入口,藏於胃腸,味有所藏,以養五氣”。各類食物所含的物質不同,進入人體後各種成分和各臟腑的親和力不同,對各臟腑的作用也不同。是為“酸入肝, 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五臟的功能活動,有賴於五味的滋養,具體說就是“酸收、辛散、甘緩、苦堅、鹹軟”。飲食五味運用過程中,是有禁忌要求的,提出“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所以要謹和五味,以平為期,不要偏嗜哪一種味道,以免被那種味道所傷。

    2500多年前,在沒有任何檢測儀器和分析手段的情況下,中醫的性味學說,能夠把每種食物的性質、效能和功效都揭示出來,是對人類多麼了不起的貢獻!

  • 2 # 張機醫學書友會

    中醫裡五味入五臟,味道應該不止五種吧?的確,還有兩種,一是淡味,淡滲利溼,但一般都歸到甘味,統稱甘淡;二是澀味,有收斂作用,但一般歸到酸味,統稱酸澀。

    淡:“能滲、能利”,即具有滲溼利小便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滲溼的藥物具有淡味。淡味藥多用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之證。如薏苡仁、通草、燈心草、茯苓、豬苓、澤瀉等。由於《神農本草經》未提淡味,後世醫家主張“淡附於甘”,故只言五味,不稱六味。

    澀:與酸味藥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虛汗、洩瀉、尿頻、遺精、滑精、出血等證。如蓮子固精止帶,禹餘糧澀腸止瀉,烏賊骨收澀止血等。故本草文獻常以酸味代表澀味功效,或與酸味並列,標明藥性。

    五味可與五行配合與五臟聯絡起來。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酸入肝(屬木)、苦入心(屬火)、甘入脾(屬土)、辛入肺(屬金)、鹹入腎(屬水)。”即作了概括的說明。但這僅是一般的規律,並不是一定不變的。如黃柏味苦、性寒,作用是瀉腎火而不是瀉心火;枸杞子味甘,作用是補肝腎而不是補脾土等等。因此不能機械地看待這一問題。

    所謂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五味的產生,首先是透過口嘗,即用人的感覺器官辨別出來的,它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映。然而和四氣一樣,五味更重要的則是透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觀察,不同味道的藥物作用於人體,產生了不同的反應,和獲得不同的治療效果,從而總結歸納出五味的理論。也就是說,五味不僅僅是藥物味道的真實反映,更重要的是對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自從五味作為歸納藥物作用的理論出現後,五味的“味”也就超出了味覺的範圍,而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礎之上了。因此,本草書籍的記載中有時出現與實際口嘗味道不相符的地方。總之,五味的含義既代表了藥物味道的“味”,又包涵了藥物作用的“味”,而後者構成了五味理論的主要內容。五味與四氣一樣,也具有陰陽五行的屬性,《內經》雲:“辛甘淡屬陽,酸苦鹹屬陰。”《洪範》謂:“酸味屬木、苦味屬火、甘味屬土、辛味屬金、鹹味屬水。”

    《素問·藏氣法時論》指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這是對五味作用的最早概括。後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補充,日臻完善。現據前人的論述,結合臨床實踐,將五味所代表藥物的作用及主治病證分述如下: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來講,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藥多用治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如蘇葉發散風寒、木香行氣除脹、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內經》雲:“辛以潤之。”就是說辛味藥還有潤養的作用,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滋養補腎等。大多數辛味藥以行散為功,故“辛潤”之說缺乏代表性。

    甘:“能補、能和、能緩”,即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來講,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藥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幾個方面。如人參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飴糖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藥性並解藥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澀”,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腸滑、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證。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五倍子澀腸止瀉、山茱萸澀精止遺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帶等。

    苦:“能洩、能燥、能堅”,即具有清洩火熱、洩降氣逆、通洩大便、燥溼、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來講,清熱瀉火、下氣平喘、降逆止嘔、通利大便、清熱燥溼、苦溫燥溼、瀉火存陰的藥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喘咳、嘔惡、便秘、溼證、陰虛火旺等證。如黃芩、梔子清熱瀉火,杏仁、葶藶子降氣平喘,半夏、陳皮降逆止嘔,大黃、枳實瀉熱通便,龍膽草、黃連清熱燥溼,蒼朮、厚朴苦溫燥溼,知母、黃柏瀉火存陰等。

    鹹:“能下、能軟”,即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來講,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有鹹味,鹹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痰核、癭瘤、症瘕痞塊等證。如芒硝瀉熱通便,海藻、牡蠣消散癭瘤,鱉甲軟堅消症等。

    此外,《素問·宣明五氣篇》還有“鹹走血”之說。腎屬水,鹹入腎,心屬火而主血,鹹走血即以水勝火之意。如大青葉、玄參、紫草、青黛、白薇都具有鹹味,均入血分,同具有清熱涼血解毒之功。《素問·至真要大論》又云:“五味入胃,各歸所喜……鹹先入腎。”故不少入腎經的鹹味藥如紫河車、海狗腎、蛤蚧、龜甲、鱉甲等都具有良好的補腎作用。同時為了引藥入腎,增強補腎作用,不少藥物如知母、黃柏、杜仲、巴戟天等藥用鹽水炮製也是這個意思。

  • 3 # Doctor七竅

    中醫的五味“酸苦甘辛鹹”與現實生活中所品嚐到的味道是不一樣的!中醫的五味講的是中藥的效能!具體如下:

    酸味:有收斂固澀、生津止瀉、澀精止遺的功效,多用於肝氣生髮太過所到致的遺精、帶下等,如烏梅、五味子、酸棗等。

    苦味:有清熱燥溼、瀉下降逆的功效,用於熱性體質或熱證,如百合、蓮子心等。

    甘味:有補虛和中、健脾養胃、緩急止痛的功效,用於預防和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多為補益類藥物,如山藥、大棗、甘蔗等。

    辛味:有發散、行氣或潤養的功效,用於表證、氣滯血淤、食慾不振等,如生薑、薄荷等。

    鹹味:具有瀉下軟堅、散結的作用,用於治療腫瘤、便秘等,如海帶、海藻、海蜇等。

  • 4 # 成都臻健身工作室

    自古以來,就有四氣五味之說,且一直沿襲至今。每味藥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而藥物的四氣五味也是很多道醫人的盲點,藥物性味總是傻傻分不清。到底何為四氣五味?四氣是什麼、五味又是什麼?對中藥感興趣的不妨一起看看下面的介紹——

    “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為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如患者表現為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脈洪數,屬於陽熱證,用石膏、知母、梔子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寒涼的;反之,如患者表現為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脘腹冷痛、脈微欲絕,屬於陰寒證,用附子、肉桂、乾薑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溫熱的。

    一般來講,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而溫熱藥則具有溫裡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原、回陽救逆等作用。

    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 5 # 沈醫生聊養生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在健康的狀態下,相互配合,高速運轉,但我們的身體在長時間的高速運轉下難免會出現問題。

    《黃帝內經·素問》說:“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

    在中醫學裡,食物的味道大體有5種,即酸、甜(甘)、苦、辣(辛)、鹹,這五味在人體裡分入五臟。如果能將這五味合理攝入,便可使身體所需的營養達到一種平衡。

  • 6 # 風溼閏月說

    這裡的“五味”不單純指的老百姓說的“味道”,更多的是食物或者藥材的特性歸類。五味即酸、苦、甘、辛、鹹,合於五臟就是: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鹹味入腎。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一個動態的平衡,各臟腑相互制約和影響作用,以平為期。如果飲食偏嗜,五味作用於人體太過或不及,就會導致臟腑功能的偏盛偏衰,打破機體平衡,也就導致疾病的產生了。

    《素問·生氣通天論》:“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淚弛,精神乃央。”也就是告訴大家飲食有度,不能偏廢,五臟的資生依賴於五味,但是某一味偏盛就會打破平衡、傷害臟腑。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 7 # 不出三界外也在五行中

    應該就是五種。五味入五臟度娘可查,個人瞭解五臟也分別代表五行。中醫也講究五行,透過五行生剋制化達到治病救人,延年益壽的目的。

  • 8 # 心華生命

    不要用現代精細科學來衡量中醫,在遠古時代,古人以具人體自身的功能建立了一個基本性的五味模型,是人人都可以稍加學習就可以操作的。這就像現代科學做了一個科普一樣,一般人不用搞懂很多專業術語就可以實際操作,並且很容易見療效。這比現代醫學太過細分,對民眾而言是有好處的。

    再說,華人的五行,世間萬物起止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但是,古人厲害的就是可以將眾多物質依據一定的屬性及作用類比到一起,組成一個系統,最終構建了一箇中醫學模型系統。造福了華人幾千年。

    所以,五味不止五味不是問題。關鍵是如此用藥有實際療效。

  • 9 # 山野之一介村夫

    味道肯定不止五味,正如世間萬物,不可盡數。但是,中醫是以五行來歸納萬事萬物,自然味道也是五味,對應五行、五臟六腑甚至萬物,並藉由五行作用來統一五味。

  • 10 # 高階微風A

    藥性的五味,是指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有不同的功效。有些藥、食物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稱為五味。

  • 11 # 快樂老棕衣

    百草百味,統歸五臟。

    酸苦甘辛鹹五味,分別對應肝心脾肺肝五臟。而眾多味中,除按接近五味歸類法外,還有功能歸類法,凡有治肝病功效的藥,性味歸酸味,治心病功效的藥歸苦味,如此類推,百味歸五,統一五臟,形成中藥的性味歸經特色。

    這是中醫藥的歸類特色,也是中醫理論整體觀念的體現。

  • 12 # 泉水長流a

    中醫的五味是按五行歸類的,即金水木火土。五臟也是按五行劃分的。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五味對應五臟,也對應自然界的初夏秋冬四季土。如春天為木對應肝臟,木旺肝旺,酸入肝,加重了肝旺,五行相生相剋的平衡打破。木克土,脾土受傷。不思飲食。所以,食療也好,中藥也好,一定要辯五味,按季節辯證論治,從根源調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寫出的最令自己滿意的句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