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9
回覆列表
  • 1 # 與Winter的五百天

    之前就想做一個系列的導演影評,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大衛芬奇,而大衛芬奇裡面,最想寫的,就是《七宗罪》。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這是有摩根弗里曼和布拉德皮特所主演的一部影片,演技自然不必擔心。

    其二則是因為其濃郁的宗教風格。

    這部具有宗教風格的電影,影響了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地方,同時我也深深的愛著這部電影,但是如果讓我來全面的解析這部電影的話,我恐怕是無能為力——因為《七宗罪》涉及到了宗教中的七原罪、精神疾病、懸疑、社會現象、人性隱喻、個人成長等多個方面,每一個方面拿出來,都是可以作為完整的一篇電影解析來呈現的。

    對於只看過四遍電影的我,仍然沒有能力說自己對整個故事的架構熟絡於心,我是一個業餘編劇,看到了作為劇本影像化之後的結構之間的聯絡,也看到了人物的成長規律遵循著既定的形式來展開...

    但是我看不到更深層次的東西,其一就是“人性”,再一點就是“傳道”,宗教中的“傳道”,記得薩摩賽特在電影中曾經解釋過“罪犯”約翰李的動機的時候,用的就是“Preaching(佈道)”,不管這種說法是否準確,可以確定的是約翰李確實有佈道的目的——而如果從佈道的角度來分析整部影片的話,影片本身的宗教色彩就更加濃厚了,迄今以來我看過的宗教色彩最濃厚的商業電影的話,就是《達芬奇密碼》,那也是我頭一次接觸到了耶穌和他的信眾們。

    拋開這些散亂的點的話,我們就可以將整個電影串起來,即使沒有太深層次的宗教和心理學知識,同樣可以對《七宗罪》有一個相對全面的瞭解,而在此瞭解之前,我們需要一條線來將整個故事的主線串起來。

    思考再三,我決定把警官薩摩賽特作為一個主心人物,從薩摩賽特出發,將整個故事串成一圈。

    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環狀敘事。

    而我選的切入角度,則是社會現象和電影結構兩點,同時這也是我比較擅長的兩點。

    薩摩賽特的晚年生活

    薩摩賽特老了嗎?

    不,當然不老。這裡的“晚年生活”,不是強調薩摩賽特的年齡,而是在強調薩摩賽特的悲觀心理:薩摩賽特想要辭職,離開這個是非之地,這是薩摩賽特自己說的。

    在影片的開頭裡,我們也看到了薩摩賽特辦一場殺夫案的時候,問警員:孩子看到了嗎?警員埋怨薩摩賽特多管閒事,讓他管好自己和工作就好了,不要為自己找麻煩。

    薩摩賽特沒有說話,但是在隨後的劇情裡,他為自己的這種行為做出瞭解釋,他說自己厭倦了人們的冷漠,厭倦了人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在影片裡,薩摩賽特提到了自己遇見的一件事情加以佐證這種想法,他說自己並不是悲觀,而是人性確實如此,一個女人收到迫害的時候,喊“救火”甚至比“救命”要有效...影片中多次透過薩摩賽特的對話讓我們瞭解了他本人的一些觀念,而從這些觀念中,我們得出,薩摩賽特與現代生活是格格不入的。

    他會用一臺脫離時代的打字機做事情,在一個花花綠綠的世界裡獨守著“讀書”的習慣,對人慈善,遵守著嚴格的作息和整齊的穿著(在影片開頭有展現)...這些,都在說明薩摩賽特的性格和特點。

    薩摩賽特的“沉穩”和“格格不入”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電影中的男主角,那部電影的名字叫做《老無所依》,可以說《老無所依》和《七宗罪》是完全相反的兩種形式,在《七宗罪》裡面,影片展現的主要是警官的視角和“探索、追尋”的主題,而在《老無所依》裡,則變成了“殺人犯和竊賊”的視角以及“逃跑、爭奪”的主題,但是影片所表達的關於“格格不入”的概念都是一樣的。

    薩摩賽特對現實生活的抵抗,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對社會現象的失望,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生活上的格格不入,而米爾斯恰巧正式薩摩賽特的對立面。

    相比於薩摩賽特的沉穩和格格不入,米爾斯的性格衝動而果敢,就連薩摩賽特在評價米爾斯的時候,也提到過他衝動的性格,對於一個DETECTIVE(探員)來說,最怕的就是衝動的性格,所以薩摩賽特不止一次提醒他要冷靜,但是米爾斯從未聽過。

    無時無刻不在展現了七宗罪中的“憤怒”原罪,薩摩賽特無法去阻止他,就像他不能去阻止兇手一樣,事情的進展隨著兩個人的不斷選擇而變得越來越詭異。

    而薩摩賽特也逐漸的發現,自己已經越來越無能為力了。

    這很像電影《老無所依》所展現的情感,當警官和罪犯的軌跡走到了一起時,警官原以為自己即將解救被罪犯追逐的竊賊,然而卻發現自己還是晚了一步——當他到達那裡時,竊賊已經死亡。

    在那一刻,他感到了一種孤寂和無力感,進而使得電影的主題“老無所依”得到了昇華,將人們的視線從兇殺案拉回到了電影的意識形態的建置上。

    而在《七宗罪》中,薩摩賽特的角色則更像一個父親,他不止一次勸導米爾斯放下衝動、放下憤怒,冷靜下來,但是從來沒有成功過,而米爾斯就是一個孩子,兩者的互動不僅僅是“父與子”之間的互動,其實嚴格說來的話,其實是“兩個時代”之間的互動。

    一個時代過去,另一個時代到來的時候,上一個時代的故事就已經成為了歷史,而這個時代無論怎樣黑暗,都是發生在當下的故事,米爾斯就是發生在當下故事中的主人公,而薩摩賽特,其實更相當於是一段歷史(的寫照)。

    電影為什麼這樣敘事?

    說完了薩摩賽特,我們再來說一下薩摩賽特的故事線,在上文中我提到了一個概念:環狀敘事,我為什麼說這是一個環狀敘事的故事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故事的開頭,一個非常經典的開頭,並且有很多人可能會忽略掉的細節。

    開頭中向我們展現了薩摩賽特遇到的第一個案子,也就是我在前文中所提到的殺父案,警員說是夫妻兩人在吵架的時候產生糾紛,因為“衝動”而下了殺手,注意這個衝動的細節,不是因為錢,也不是因為“出軌”或是其他的原因,只是因為衝動,導致了夫妻之間的殺戮,這是一點,建置了整個故事的引線部分,從這個小案件進而拉出整個連環案件,而這個小案件,就是因為大案件的“原罪”而造成的結果,所以說薩摩賽特接受的第一個案子,其實是整個故事的一個核心,也就是“原罪”。

    其次,薩摩賽特開頭沒有關心案件,而是先問“孩子有沒有事”,這是一個隱喻(這裡並沒有過度解讀),隱喻米爾斯和其妻子的孩子的事情,而他們的孩子,則是造成米爾斯最後因為衝動殺死約翰杜的因。

    最終造成了約翰杜因為妒忌而被槍殺的果。

    同樣的,米爾斯也因為自己的憤怒(衝動)得到了懲罰,憤怒的原罪影響了他的情緒,最終不得不為殺人而承擔責任。

    由以上看來,從開頭的(衝動)原罪建置,到最後的七原罪的建置圓滿,以憤怒(衝動)的原罪作為結局。整個故事呈現出來的,其實就是一個環形結構的形式。

    導演的心思非常縝密,而且用法也很刁鑽,很有意思,從而使得影片最後的昇華非常的恰到好處,幾乎稱得上圓滿。

    那麼問題來了,電影為什麼要在形式上採用環狀結構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幾個例子,第一個例子就是《低俗小說》,環狀結構+非線性敘事的經典之作,開頭以南瓜和兔子一對情侶搶劫咖啡店作為開場,而在結尾的時候,對開場的故事進行了延伸和完善,將整部電影串起來,形成了一個以“救贖”為母題的敘事線路。

    救贖的母題體現在哪兒呢?

    體現在黑人朱爾斯的個人信仰中,這個在片中多次提到過。

    第二個例子,就是《霸王別姬》,開場的一場別開生趣的“霸王別姬”的臺戲,直接拉開了整個故事的大帷幕,在結局裡,又重新回到了開頭的舞臺上,以“虞姬”自刎作為整部影片的結束。

    這部電影裡的結尾,同樣是對整個故事的一個總結和完善,而其中所提到的電影的母題,就是“人生與戲”,描述的,也是作為虞姬的扮演者程蝶衣戲劇性的一生,開頭與結尾的重複使得影片的母題“人生與戲”的探討上升了數個臺階。

    從一開始的戲與舞臺,一直髮展到最後的“不瘋魔不成活”,展現了程蝶衣瘋魔的一生,也隱喻了社會的動亂和荒誕。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低俗小說》還是《霸王別姬》,都在進行著一種“母題迴歸”的探討,透過展現開頭與結尾的場景及對話的重複,亦或是展現形式與動機上的重複,來營造一種迴歸的形式,而這種形式是重複的。

    在電影中,我們把這種“母題迴歸”的形式展現稱為重複蒙太奇,透過對以上展現的重複,以達到刻畫人物、深化主題的目的。

    迴歸《七宗罪》的主題上來,你會發現,在影片中,曾多次提到了薩摩賽特對米爾斯衝動情緒的勸誡,上文中也提到,透過多次的重複,從而刻畫人物,深化(原罪)主題。

    這是影片的母題,同時這也是本部電影敘事為何如此有效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原罪下的佈道者與原罪加身者

    說到七原罪,我最先想到的不是原罪,而是耶穌,耶穌本身並沒有原罪,或者說他的罪孽很輕,他去承受苦難的原因是為了替所有原罪加身的人承受苦難,所以,他既是一個佈道者,也是一個原罪加身者。

    本來不想談及宗教,但是在影片中,宗教儀式感非常濃烈,以至於我們根本不可能避開宗教去談電影,因為宗教本身就是電影的一部分,那麼,宗教的儀式,在電影中的展現具有什麼樣的作用呢?

    首先,也就是第一點,這種儀式感被影片中的佈道者,同時也是原罪加身者(約翰杜犯有嫉妒的原罪)視為一種不得不做的東西,它首先是一種信仰,其次才被稱之為儀式。

    在影片的最後,約翰杜曾多次指出,自己是在為上帝踐行原罪處罰,這一點和薩摩賽特的想法不謀而合了,薩摩賽特既不是佈道者,也不是原罪加身者,他厭惡世界的冷漠,但是沒有去透過暴力來制止這種冷漠。

    約翰杜做了薩摩賽特不敢做的事情,他挽救了人們的冷漠,讓人們開始對整件事情加以關注,雖然用的方式極其暴力和血腥。

    約翰杜說:我們在每個街角、每個家庭中都看到了原罪...我們容忍了,因為見怪不怪,沒什麼大不了,我們從早容忍到晚......現在不同了,我立下榜樣,世人將對我的所作所為進行思索,和研究,並遵循——直到永遠。

    這和薩摩賽特的想法其實不謀而合,可以說米爾斯就是薩摩賽特的另一種人格的展現,他們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也是從米爾斯身上,薩摩賽特思考到了很多東西。

    在但丁的作品《神曲》中,煉獄篇中的但丁頭上被刻上了七死罪,而每爬升一崖(戰勝一個原罪),就會被擦掉一個死罪,雖然最後成功的到達了天堂,但是在煉獄篇的第四崖第十九章裡,但丁在怠惰的死罪前睡著了,但丁承認了自己怠惰的原罪,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成為一個佈道者。

    在電影中同樣也是如此,雖然約翰杜犯有“妒忌”的原罪,但是仍然不影響他是一個佈道者,約翰杜所做的事情,如果拋開道德層面來說的話,就是在進行一場“佈道”。

    薩摩賽特明白約翰杜的行為動機,他問:你是在替上帝行善事嗎?

    約翰杜的回答是:上帝的做法你是無法理解的。

    之後兩個人再沒有就此問題對話。

    電影中呈現的觀點很中性,薩摩賽特沒有對約翰杜的所作所為進行一個總結,同樣的,他也無法對現實生活中的冷漠進行一個總結。

    就像薩摩賽特在電影最後所引用的海明威的那句話一樣:這個世界是個好地方,我們值得為之奮鬥。我同意後半句。

    薩摩賽特感到了一種無力感,但是他卻無法避免這種無力感,正像上文中所提到的,約翰杜的做法是植根於心的,米爾斯也是,他們是性格如此明顯的一類人,薩摩賽特無法去改變他們,也無法去改變自己,他老了,終究會辭職,終究會離開世界,而離開世界之前,他想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這就是薩摩賽特的想法。

    從薩摩賽特的角度出發的話,影片是極其孤獨和黑暗的,《七宗罪》想講述的並不是關於原罪的邪惡或是佈道者的神聖,他只是在講一種現象,如同戰後美國的“垮掉的一代”,如同《鋼的琴》中的“理想喪失”的展現。

    而影片最終想讓我們思考的是:當知道了世界的醜陋和荒誕之後,我們是否還有勇氣去直面生活,我們該用怎樣的態度和方式,去對待生活?

    這是影片最終想要表達的東西。

  • 2 # 強哥說劇

    《七宗罪》是一部由大衛·芬奇執導,布拉德·皮特、摩根·弗里曼、格溫妮絲·帕特洛、凱文·史派西等人主演的驚悚懸疑片。該片於1995年在美國上映。1996年該片獲得了第5屆MTV電影獎最佳影片等獎項。《七宗罪》是一部經典黑色驚悚片,劇情與天主教中的七宗罪緊密相連,分別是暴食、貪婪、懶惰、嫉妒、驕傲、淫慾、憤怒這七種罪。

    一.劇情分析

    影片主要圍繞兩個警察和一個罪犯展開的,一個是還有七天就退休的老警察威廉,他沉穩老練,心思縝密。另一個剛剛轉正的年輕警察米爾斯,他年輕氣盛,一心想做大事。後來發生了一起命案,一個胖子死在住所裡,但他們沒發現任何線索。緊接著又發生了一起命案,死者是一名辯護律師,死者身旁有兩個用血寫的字“貪婪”,然後他們又回到第一命案現場發現了“暴食”二字,威廉根據這些線索推斷兇手是根據天主教裡的“七宗罪”進行犯案的,隨著命案的發生驗證了威廉的推論,後來他們查到了兇手,但後來讓他逃跑了,可令人沒想到的是沒過幾天,兇手竟然來自首了,後來兇手說他還犯了兩起命案,就帶威廉和米爾斯就找屍體,後來他們收到一個快遞,裡面是米爾斯老婆的頭顱,兇手是因為“嫉妒”米爾斯就殺了他老婆,他就犯了“嫉妒”罪,威廉因為“憤怒”就殺了兇手,他就犯了“憤怒”罪。

    二.人物分析

    影片有三位主角,兩個警察,一個罪犯。導演安排了兩個警察,他們之間形成了對比,一個是有30多年辦案經驗的老警察,一個是初出茅廬的年輕氣盛的年輕警察。他們聯手辦案形成互補,一個心思縝密,一個身手矯健。一個負責尋找真兇,一個負責抓捕兇手。 作為一個老戲骨,摩根·弗里曼把一個成熟幹練老警察演的很到位,擁有多年辦案經驗,雖然快要退休了,他為了伸張正義,依然決定抓到兇手。布拉德·皮特飾演的年輕幹警也很出彩,嫉惡如仇但性格衝動,正是因為米爾斯的年輕氣盛,所以後來中了兇手的圈套,被兇手激怒犯下“憤怒”罪。尤其是影片最後當他得知,兇手殺了他的妻子之後的反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的中的罪犯也不是一般的罪犯,不僅很聰明還很有原則,只對犯了“七宗罪”的人下手,雖然他是一個反派,但他在此片中的風頭不輸兩位正派。

    三.敘事方法

    影片是以天主教中的“七宗罪”為線索,透過一個個案件逐步引出兇手,每期案件都對應“七宗罪”中的一種,每個受害者都具備“七宗罪”的特徵,例如第一個受害者十個胖子,一看平時就喜歡吃,和“暴食”罪的特性符合,第二個受害者是律師,為了斂財經常助紂為虐,正好符合“貪婪”的特性。影片中設計最巧妙的是最後兩期案件,兇手由於嫉妒而殺死了米爾斯的妻子,犯下“七宗罪”中的“嫉妒”罪,米爾斯因為憤怒殺死了兇手,犯下“七宗罪”中的“憤怒”罪,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是本片中最精彩的地方。這種敘事方法很新穎,不僅保證了劇情的完整性,還增加了影片的懸疑度。

    四.影片總結

    整體來看《七宗罪》是一部不錯的驚悚懸疑片。既有各種驚悚的場面,又有懸疑反轉的劇情。再加上摩根·弗里曼、布拉德·皮特等幾位主演的精彩演繹,給影片增色不少。巧妙的劇情安排以及合理的的人物設計,以兩位警察的視角逐步深入。以天主教中的“七宗罪”為線索展開劇情,七個案件代表七種“罪行”,即反映了某些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還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 3 # 迷影生活

    《七宗罪》之所以至今仍屬經典,在於對信仰這個話題的極端逼問。當成為殉道者是心中唯一的執念,當警世恆言以不斷殺戮的方式呈現,連環殺手的一系列詭計與罪惡,都變得不值一提。

    片尾,布拉德·皮特飾演的年輕警察,因兇手對自己親人的殘忍謀殺,不顧摩根·弗里曼飾演的老警察循循勸誘,讓感情戰勝了理性,任復仇之心自我膨脹,導致其槍殺了兇手。

    這樣的結局,不僅緊扣了《七宗罪》的片名,湊齊了憤怒這一罪名,而且,讓兇手得償所願,以堅定的殉道者身份見了上帝。

    這樣一個讓觀眾們如鯁在喉的結局,向世人展示瞭如寓言故事般的極端假設:如果,人類缺失了信念和希望,那麼,世界的結局只有自相殘殺,自我毀滅。

    起初,矇在鼓裡的觀眾,把《七宗罪》當成了尋常的犯罪懸疑片,然而,隨著劇情的逐漸推進,警官們和觀眾們同時意識到,兇手是按照七個天主教教義的原罪: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淫慾和暴食,精心設計了一系列謀殺。

    這為《七宗罪》籠罩了一層濃厚的宗教意味。 《七宗罪》中的宗教意味,其實並不是簡單的懲罰墮落的人性。

    從歷史角度來說,宗教教義帶來的敬畏與自省,與其說是封建迷信或精神枷鎖,不如說,曾經幫助人類抱有了生存的希望。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打破了原有的思維定勢,人定勝天的理性思維佔據上風,開智的人類,在創造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的同時,也開始以為所欲為的挑戰者身份,變本加厲的掠奪剝削,毫無人性的摧殘同類。

    當兇手意識到,一葉障目的人類因過度膨脹的慾望,而丟掉了人性的真善美,會為了一己之力而不擇手段時,一種空前的絕望應運而生。

    選擇了這樣一個極端殘忍,卻又旗幟鮮明的方式,無非就是向世人展現這個世界最陰暗的一面。 大衛·芬奇的不落俗套和反思社會,能夠巧妙融合到驚悚敘事之中,讓《七宗罪》完成了一代經典的脫變。

  • 4 # 3分鐘小軟體

    《七宗罪》這部電影有些年代,豆瓣評分8.7分,可見是一部燒腦的電影。昨天晚上看完電影之後許多關於宗教的理念久久在我的腦海裡無法揮去。一些精彩的情節更加的影響深刻,似乎一部好的電影在看完之後都需要靜下心來仔細剖析其中的深意才會真正意義上懂得做電影人的良苦用心。

    這部電影的特別之處就在於“7”這條貫穿始終的線索。嫌疑人將天主教所指的“貪婪”“暴食”“懶惰”“嫉妒”“驕傲”“淫慾”“憤怒”作為這7種罪行的影子。比如電影中胖子因為暴食而撐死,模特因為驕傲而不報警自救而流血身亡,妓女因為淫慾而被嫖客所殺等等這7種罪行。最大的殺人動機就在於嫌疑人對人的一種“嫉妒”,平常連一隻雞都不敢殺的人,卻因為人性的醜惡及其嫉妒用不同的手段殺戮人來獲得精神上的快樂。

    7種罪行,7種懲罰,所有的罪行都在7天內完成,就連結局都安排在第7天的下午7點。從數字來看,嫌疑人是多麼的信仰天主教的“7”,可以說是變態,也可以說是嫌疑人對於天主教的信仰。“7”在天主教裡是一個非常神秘的數字,也是一個非常神秘而美麗的傳說。嫌疑人選擇天主教的7種人性的卑劣,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內心是變態的。

    即時如此玄乎奇妙的作案手段,曾經一度讓偵探陷入迷局,沙摩塞和米爾斯組成的一老一少偵探。沙摩塞冷靜細心試圖從但丁的《神曲》中找到一些線索,但是最後從《聖經》裡找到了嫌疑人犯罪的蛛絲馬跡。相比於沙摩塞米爾斯顯得有些浮躁不耐煩,畢竟是年輕的偵探面對如此玄乎的案件有些不耐煩也是正常的。這也是電影種兩個立體人物的成功塑造,無疑這部電影在人物塑造是成功的。

    對於7宗罪的犯罪與懲罰其實從側面反映了這個社會本身就是一個病態的社會,就像最後那句臺詞“這個世界很美好,值得我們為之奮鬥”,“我只相信後半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因為懶都買過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