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範煒

    南唐後主李煜留下的這首虞美人之詞經久不衰,卻也成了他的絕命詞。這一切都拜“宋太宗”所賜......

    當時北宋將南唐滅亡後,南唐後主李煜被抓到北宋,和他一起被抓過來的,還有他的老婆——南唐皇后“小周後”

    小周後生於950年,是個容貌極美的女子,也很聰慧,她5歲就嫁給了李煜,李煜也非常寵愛她。 可是自打被抓到北宋後,小周後不再屬於他了,北宋皇帝趙光義也愛上了小周後,倆人便成了情敵。

    據說,上面這首虞美人之詞是李煜在七夕夜所作,國仇家恨加之老婆被搶,李煜只能把所有的愁苦和對老婆的想念寄託在那“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裡。

    所以,趙光義看不下去了,正好找個藉口賜了李煜一杯毒酒,那首詞也變成了絕命詞。 那就來了解一下趙光義,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駕崩後,趙光義成為北宋朝第二位皇帝,是為宋太宗

    趙光義本來叫趙匡義,為了避諱哥哥的名字,改叫趙光義,當皇帝后,又改名為趙炅。

    說起他的哥哥,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駕崩的前一晚,曾把弟弟趙光義叫過來一起喝酒並留宿,這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趙光義到底是好是壞?

    宋太宗出生時也很有神話色彩,滿天紅光,天空中還飄著奇香,他從小比其他孩子聰明......

    宋太宗成為皇帝后,他的政治手段就是培養大量親信,他非常想改變重武輕文的局面,不僅擴大科舉規模招收人才,他自己也是個非常愛讀書的人。

    據說,他帶兵打仗取勝後,不取財物,專門在那個地方搜尋古書,興許是父親和哥哥打仗打慣了,想培養一個有藝術性的孩子,宋太宗就變得偏文藝一點了。

    據說,宋太宗每天處理完國家大事後,還要讀很多書。他每天都堅持看書,甚至有時候有事耽擱了,也要補上!他覺得讀書很開心,多看點書很有益處,一點也不傷神。用他的話說就是“開卷有益”,只要開啟書,總會有好處。於是“開卷有益”這個成語便流傳下來。

    宋太宗在位期間,風風火火滅掉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大分裂。但他其實還是沒能把燕雲十六州收回來,遼國依舊是北宋朝的大患。看來宋太宗確實有點志大才疏了,強敵當前,卻養了那麼多文人,還是不懂得用兵之道啊。

    有一年二月份,地處開封的國都還非常的冷,宋太宗為了展現國泰民安的盛景和自己的君王之德,就下令給城中上了年紀的老人們發一些禦寒的衣物、錢、米、炭等,正好當時下著大雪,於是成語“雪中送炭”便流傳下來了。

    這便是宋太宗的一些二三事。但關於宋太宗和李煜老婆小周後的事,正史中其實並未提到,只在野史中說,宋太宗強幸了小周後。從李煜的結局來看,宋太宗和比他小11歲的小周後應該有故事。

    宋太宗出生於公元939年11月20日,那就是屬豬,天蠍座。這類人的優點是容貌出色、有品味,喜歡什麼就去爭取,從不猶豫,有野心。缺點是因為不喜歡失敗,會為了勝利而妥協或不擇手段,唯利是圖,急功近利,佔有慾強,反倒顯得膚淺、心胸狹窄,沒有高瞻遠矚和深謀遠慮。當然,這只是從單方面來說的。

    所以,你認為宋太宗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 2 # 凌煙歷史社

    看到有很多回答說宋太祖趙匡胤不是主動把皇位傳給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在此,我先宣告一下我的觀點,宋太祖趙匡胤完全是自願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的。

    那些認為是宋太宗趙光義殺了宋太祖趙匡胤而繼承皇位的,無非是從宋朝初年文瑩和尚著的《湘山野錄》中關於斧聲燈影得到的推斷,認為宋太祖死於非命,太宗弒兄篡位,先不說“斧聲燈影”本是稗官野史的傳聞,其可信度有多高,從以下幾個方面也可知太宗殺太祖是謬論:第一,《湘山野錄》中記述太祖出殿“引柱斧戳雪”,宮女和宦官聽不到二人談話內容,卻單單聽到“太祖柱斧戳雪聲”、“好做,好做”以及“鼻息如雷”的聲音呢?第二,既然野史都知道太祖是被謀殺,太祖的兒女們作為裝殮、守靈的人怎麼就沒反應?即使攝於太宗淫威,敢怒不敢言,怕禍及家人,但後來太宗北伐遼國失敗,太祖的兒子趙德昭因向太宗進諫賞罰問題,被太宗一句“待汝自為天子,賞未晚也”氣得自殺,也能看出趙德昭並非沒有血性,如果真有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他能忍氣吞聲?第三,太祖駕崩時,其功勳重將和親信大臣仍在朝野中佔據重要職位,如果太宗真的大逆不道,弒兄奪位,為何朝野沒有一點反應呢?至少在正史和稗官野史中都沒有見到因為太宗繼位不合法而特意發難的事例。

    宋太宗

    剛剛說到僅從稗官野史的傳聞來研究太宗繼位的合法性本身就陷入了誤區,要論證太宗繼位是否合法,就應該從“金匱之盟”的真偽、太祖兄弟的關係、太祖生前不立太子、太宗繼位後各方面的反應等方面來分析。

    北宋政權是透過陳橋兵變得來的,趙匡胤能夠黃袍加身,一方面是趙匡胤手握重兵;另一方面是周恭帝年齡太小,不能控制局面,給了趙匡胤可乘之機。杜太后親身經歷過五代,面對五代君主13人,在位超過十年者沒有一人,有7人死於非命這樣一個混亂時期,她憑什麼認為宋太祖能夠擺脫“宿命”,而不像周世宗那樣英年早逝,最終導致幼主執政失國呢?宋朝初建,立國不穩,完全有可能成為又一短命王朝。雖然太祖當時身體健康,但人有旦夕禍福,誰能保證他不會暴病而亡,或者戰場被殺。假如太祖死亡,當時還年幼的德昭能扛起重擔嗎?這個時候有豐富政治經驗的趙光義無疑是最佳繼承人,在這種背景下,杜太后打破“嫡長子繼承製”,定下“金匱之盟”,是完全符合時代背景和客觀實際的。

    再說太祖與太宗兄弟之間的關係,史書多有記載,比如,“開寶九年六月庚子,步至晉王邸,命作機輪,挽金水河注邸中為池”、“光義嘗有疾,親為灼艾,光義覺痛,帝亦取艾自灸”。另外,太祖每次外出,必留光義守護都城;決策軍國大事時也都讓光義參與謀劃。

    如果太祖準備把皇位傳給皇子,為何不立太子呢?要知道宋太祖從公園960年稱帝,到公元976年駕崩,在位17年,卻沒有立太子。按封建王朝的傳統,太子是國之根本,歷史上各朝各代都是早早立下太子,以防不測。太祖在世時,授予兩個兒子的職位都不高,都沒有封王爵,德昭的最高官職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德芳的官職是貴州團練使,反觀其弟太祖趙光義步步升遷,直至晉王,特別是開封尹之職,是通往皇帝寶座的重要一環,如果沒有對光義毫無保留的信任,太祖不可能讓其擔任。有些學者僅憑《湘山野錄》,牽強附會,未免把歷史看得過於簡單,把古人猜測得過於殘酷,把他們兄弟幾十年的感情看得太淺。

    宋太祖

    宋太祖以軍事起家,到黃袍加身,在軍隊中有根深蒂固的關係,雖然“杯酒釋兵權”,但軍中將領還是在朝廷中任職,有功之人都得到了合適的位置,如石守信仍在開寶六年秋被授予“信兼侍中”一職,其子保吉還娶了太祖第二女延慶公主,拜左衙將軍,駙馬都尉;高懷德也娶了燕國長公主,開寶六年,加同平章事;王審琦之子承衍在開寶三年娶了昭慶公主;其他重臣如楚昭輔在太祖朝時就當了樞密副使,曹彬當了樞密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薛居正做了門下侍郎、平章事等。也就是太祖駕崩的時候,他的功勳重臣和親信大臣仍在朝廷中佔據重要職位,如果太宗真的弒兄篡位,朝廷不可能沒有一點反應。

    綜上所述可知,宋太祖趙匡胤是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穩固統治的需要、兄弟之間的關係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才決定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

  • 3 # 身為人臣

    說到趙匡胤想必大家也都是耳熟能詳的,他是恢復了華夏統一的宋朝開拓者。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也算是好評如潮的,作為一位開國的皇帝,他的雄才偉略、成熟穩重的性格為他之後的治理朝政也是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相傳,趙匡胤是突然病逝的,前一天晚上還與兄弟喝著酒,卻沒有看到第二天初升的太陽。而在歷史記載上,也並沒有寫出之前他患有疾病。然而瞬間一夜之間猝死的趙匡胤也並沒有把自己的江山傳給自己的孩子,而是傳給了自己的親兄弟。這是為什麼呢?是被逼無奈?還是出於自願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

    第一種:說是趙匡胤死的那一晚,邀請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與他秉燭夜談,對酒聊天。而趙光義也自然而然的留宿在宮中,看起來是十分盡興的。傳說這一夜兩個人是歡聲笑語,並沒有任何爭吵的表現。然而第二天便由趙光義宣佈遺詔,而在這個遺詔中,他便成為了下一任皇帝。此說法出自《湘山野錄》第二種:說是趙光義垂涎趙匡胤的夫人已經很久,這一夜藉由酒勁,趁著趙匡胤喝多睡著了,便與花蕊夫人發生了不倫的舉動。然而就在這時,被一是驚醒的趙匡胤發現拿起了寢宮中的銀質斧子兩個人大打出手。於是趙光義決定一不做二不休,轉而殺了自己的親哥哥,自擬詔書成為了下一任皇帝。出自《燼餘錄》。第三種:說是當時他們的母親杜太后本身的意願就是讓趙匡胤傳位於自己的弟弟。手心手背都是肉,與其讓趙匡胤的孩子們為了皇位自相殘殺,不如傳給自己的兄弟,天下依舊還是他們的天下。於是趙匡胤想來也欣然接受了。於是便有了之後登基的趙光義。

    以上都是趙匡胤死的那一夜大家對這件事情的猜測。然而根據歷史我們知道,當時那一夜也是有很多疑點的。首先就是不管他們在進行,按照規定,趙光義也是不能夠留宿宮中的,然而那一夜他卻沒有走。是他提前知道會有事情發生?還是知道已經發生了的事情呢?其次就是趙匡胤的身邊怎麼會沒有是從伺候呢?即便是再晚,也一定會有人在身邊照顧的。然而那一晚卻沒有人服侍兩個人飲酒,是因為太盡興讓大家散了?還是故意的呢?再就是當天夜裡卻是看到了有人在揮舞銀質斧子,但是沒人知道是兩個人在大鬧還是真的爭鬥。

    最後要說的就是趙光義繼位以後發生的種種疑點。趙光義繼位以後第二年,就急不可耐的改掉了當時年號,既然是傳承,又是為什麼呢?生怕別人會搶走一般。也流傳著他的繼位是謀權篡位來的,而趙光義的子孫,之後繼位的趙構因為沒有兒女,就在糾結要傳給誰的時候,相傳他做了一個夢,夢中他夢到了趙匡胤,說只有把位置再次交給自己的孩子,才能夠讓大宋得以延續。於是趙構便在自己死後的位置還是重新交給了趙匡胤的血脈。那時距離趙匡胤的時代已經過了187年,又怎麼會突然有了這樣的決定呢?

    所以說,歷史總是會給我們蒙上一層淺淺的紗,讓我們覺得我們似乎已經接近了,但是卻沒有完全瞭解他。不過這也正是他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嗎?小編覺得不管當初是否是謀權篡改但是歷史證明,之後的繼承人都有著自己的雄偉大業,也都沒失職。想來,這也算是另一種最好的結局了。

  • 4 # 4666001

    趙光義作為最擁戴大哥黃袍加身的人,一直功高,且有較多勢力,是平定亂世的最佳人選。且趙匡胤作為古來文治武功最為出色的皇帝之一,做事有條不絮,總會不對一百多年的歷史所熟悉,在傳位上犯錯誤。

  • 5 # 陌上花已濃

    這個問題本身提得不太嚴謹。因為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趙匡胤將皇位“傳”給弟弟了,唯一有說服力的證據就是趙光義“京兆尹、晉王”這樣一個五代時期的“潛規則”。所以我覺得應該這樣問:趙匡胤死後,為什麼繼位的是弟弟趙光義而不是兒子呢?

    那麼,趙匡胤死後,為什麼繼位的是弟弟趙光義而不是兒子呢?

    首先第一個原因是趙匡胤的死。

    趙匡胤死得突然、死得疑點重重,至少是死在他自己意料之外。

    ”冬十月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這是《宋史》關於趙匡胤去世的記載,沒有說原因,沒有記錄誰在旁邊,沒有說傳位給誰,就是誰都不知道就“殯於殿西階”。我們來看看光義的死是怎麼記載的:“三月癸巳,追班於萬歲殿,宣詔令皇太子柩前即位。是日崩,年五十九”。覺得自己不行了,臨終前要兒子“柩前即位”。所以,我一直認為趙匡胤死得突然,死得蹊蹺。所謂“燭影斧聲”,可以信其真,不展開講,後續會弄一篇長文論述一下。

    死得突然就意味著沒有時間處理身後事,或者本身光義就是讓他沒有時間處理,因為趙匡胤在那種情況下暴斃,除了光義,別人是不敢繼位的,繼位了也坐不穩。這個情況德昭、德芳心裡有數。趙匡胤死在統一大業將要完成前夕,就是說在他死前,統一都是最大的政治追求,對於接班人培養,估計他也考慮提上議事日程了,這個從封光義晉王同時封了德昭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我相信,培養兒子,逐步削弱光義,是他的下一步重點工作,但來不及了,因為光義也感覺到了威脅,先下手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光義坐大,尾大不掉。

    趙匡胤得位,被光義和下級裹挾的成分可能大過自己的意願,所以從這個角度說,趙光義有擁戴首功,趙匡胤做任何事都不得不顧忌這個弟弟的感受。另一方面,對於所謂“金匱之盟”裡杜老太太說的“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這種顧慮,趙匡胤始終是有的,他的皇位來得太容易了,並且見過太多類似的事件,所以他害怕“國無長君”,加上光義本身也很出色,就一直把弟弟作為自己出現意外情況的代替者,直到回過頭來想培養自己兒子,發現光義已經盤根錯節、尾大不掉了。所以這個時候,趙匡胤應該是有計劃的,只要有幾年時間,光義的勢力就會被他削弱、釜底抽薪。會不會殺他,無從知道,也許結果還是“燭影斧聲”,畢竟光義剛剛感到壓力就付諸行動了,也許哥哥比弟弟更仁慈一些吧。

    第三個原因就是趙匡胤對弟弟心存幻想。

    一個幻想是就算自己不測,弟弟也許會擁立自己的侄子並匡衛大宋江山。還一個幻想就是哪怕光義繼位了,也會按照“國有長君”的想法傳承下去,會好好對待他的侄子們。也許是趙匡胤天真了,也許是我天真了吧,趙匡胤只是沒有騰出手來。

    因為這些原因,趙匡胤只好在“燭影斧聲”中對弟弟說“好為之、好為之”了。我認為“好為之、好為之”的意思就是“你做的好事,你做的好事”。

    唉!有什麼辦法呢?總好過叔侄廝殺或為他人做嫁吧。

    當然,也不排除他非常欣賞這個弟弟,不徇私情,以江山社稷為重,硬是要傳給弟弟。

    你信嗎?反正我不信。

  • 6 # 崑崙之柏

    這裡面可能有一定的原因,趙匡胤死的突然,其弟趙光義為什麼能夠接班,也只能算是“近月樓臺先得月吧”,在趙匡胤突然死時僅他一個人在陪著他睡覺,他最清楚的是什麼原因而死的,所以一直以來便有人說他的哥哥趙匡胤是他謀害而死的。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飲酒,當晚共宿宮中,二十清晨,趙匡胤突然駕崩。二十一日,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

    所以,人們的猜測就是因為他們兄弟二人晚上一起喝酒,又同睡一張床,而他的哥哥早上又突然死了,這很容易產生聯想,是趙光義害死了他的親哥哥,但是他於第二天即皇帝位,那麼有誰敢說是他害死了他哥哥呢?

    令人奇怪的是,趙光義即帝位以後,首先改年號是“太平興國”,表示要幹一番事業,然後任命他的弟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封齊王;封他的侄兒子趙德昭為節度使和郡王;封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節度使(人們稱他為八賢王),而且將宋太祖趙匡胤和趙廷美的子女均稱為皇子皇女,而且將宋太祖的三個女兒稱為國公主。不僅如此,趙光義還將宋太祖的舊部薜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的人加官封賞。而且還將宋太祖在世時已經處理的和還想處理的人,他一律赦免。

    所以,讓人們感覺到十分迷茫?如果他的哥哥是他害死的他為什麼還要重用他的兒子趙德芳,以及他的部下呢?如果不是他害死的,他為什麼不扶持他的兒子趙德芳繼位呢?這時候的趙德芳已經成年,而且還是一個賢德有能力的人......

    但是,趙光義仍然注意培養及提拔他自己的親信。他的親信有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一些人,都逐㱑進入朝廷擔任重要職務。而且趙光義還罷免了一批元老重臣,他們是趙普、向拱、高杯德、馮繼業等,而且將他們安排在京師附近,便於控制。

    以上種種跡象令人費解,好像趙光義的行為看似正常,但也不尋常,總之,一直是歷史一個“迷”,總是讓人不盡的猜想。

    綜上所述,趙匡胤並沒有把皇位讓給弟弟趙光義。而是趙匡胤同弟弟共同飲酒後,當晚睡在一起,早上突然死了,而且趙光義第二天便即了皇帝位。

  • 7 # 你好龍灣

    宋太祖趙匡胤是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他生於公元927年,公元960年登基即位,卒於公元976年,在位17年,享年50歲。

    公元960年,趙匡胤透過發動“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建立了大宋朝,結束了自唐代之後半個世紀五代十國的大分裂、大動盪年代,使得中原大地重歸一統。作為封建帝王,趙匡胤的文治武功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是非常知名,他是一位偉大的君王,毛主席在詩詞中也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肯定了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的帝位傳位問題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千古之謎。趙匡胤在位17年,但是在他在位期間並沒有確立皇位繼承人。趙匡胤本人有4個兒子,長到成年的是他的二子趙德昭和四子趙德芳,都已具備接班的條件,但是趙匡胤始終沒有立他倆其中之一為太子。趙匡胤的二弟趙光義比趙匡胤小12歲,在“陳橋兵變”中他是主要的發起者之一,為其兄長“黃袍加身、登基即位”立下了汗馬功勞。建國後趙匡胤也是將這個兄弟作為他的主要助手加以使用,作為接班人加以培養,讓其長期擔任京城開封府的行政長官,實際上的接班人的位置。趙匡胤有這樣的想法是基於他與母親杜太后的一個盟約(歷史上的“金籄之盟”),即在他的身後將皇位傳位於二弟趙光義。

    即便是趙匡胤與母親有過一個盟約,事實上也是拿趙光義作為接班人培養的,但是趙匡胤也始終沒有明確確立趙光義皇太弟的地位。趙匡胤的去世是非常突然的,事前沒有任何徵兆,他的身體也沒有任何生病的跡象。他去世前的夜晚還與趙光義徹夜長談,據後世相傳,當天晚上發生了“燭影斧聲”,一直在揣測是趙光義加害了太祖趙匡胤,這也是一個千古之謎。第二天清晨,趙光義也是採用不正當的手段,搶在德昭、德芳之前進宮,宣佈趙匡胤的遺囑,由他即位為帝,因此後世一直在流傳趙光義的得位不正,而趙光義也似乎一直為此心虛。

    趙光義即為宋太宗。

  • 8 # 笑嘗歷史百態

    趙匡胤將皇位傳給弟弟宋太宗,按照《宋史》記載,是遵循“金匱之盟”來做的。但是無論是金匱之盟還是太祖實錄,都被後來改過,真實性不大,但是基於這些資料,我們不妨進行大膽的推測一下。

    按照杜太后的指示,趙匡胤確實應該將皇位傳給弟弟宋太宗,防止幼主繼位,再一次出現“陳橋兵變”,所以趙匡胤封宋太宗為開封府尹,後封晉王,而開封府尹一職就相當於儲君。

    說一句題外話,中國五代時期的後晉,後漢,後周的皇位繼承人都曾經受封過一個共同的頭銜--開封府尹,所以開封府尹基本就等於儲君。

    但是隨著趙匡胤登基,而自己的兒子也逐漸長大,並不是什麼幼主了,怎麼辦?趙匡胤在皇位傳給誰產生了動搖。如果想要傳給兒子,那麼只能跟弟弟比,誰活得時間更長了。宋太宗在明白這一狀況後,就坐不住了。

    根據野史記載的“斧聲燭影”之變中,宋太宗密謀殺害了趙匡胤,確實在歷史上趙匡胤也是突然暴斃,死的極為蹊蹺。

    所以大膽猜測,趙匡胤其實還是偏向於傳為給兒子的,但是卻被宋太宗給密謀了,因為“金匱之盟”,也是又太宗即位後五年由前相趙普提出來的,其中的蹊蹺可以略知一二。

  • 9 # 流星68421911

    趙匡胤(927-976)涿州人(今河北涿縣人)後周顯德七年,新年的一天,趙匡胤在開封陳橋驛發動兵變,皇袍加身,被以其弟為首的眾將擁戴當了皇帝,這就是陳橋兵變。這一年趙匡胤三十三歲,開寶九年(976年)九月,趙匡胤帶兵北伐,突然死去,時年五十歲。皇位隨後落入其弟趙光義之手。十月,趙光義即位,為宋太宗。隨即下令班師。那一年,趙匡胤之子趙德昭二十六歲,小兒子趙德芳十八歲。《宋史紀事本末》記載,宋太祖建隆三年961年六月甲午,太后杜氏崩(趙匡胤之母)太后生病時,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太祖百年之後,由其弟趙光義繼位。光義傳光美(趙匡胤之弟),光美傳德昭(太祖之子

    )。《宋史紀事本末》又記載967年十月壬午夜,太祖病。召晉王趙光義入宮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四子趙德芳進宮議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入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後。太祖暴崩。晉王趙光義繼位,為太宗。這些都是正史的記載,也就有了“斧聲燭影”由來。此間,宰相趙普一直反對光義繼位,主張立太祖之子。973年8月趙普被罷相。同年9月太祖封三弟光義為晉王。開寶六年,趙光義就以是開封尹,並且大權在握。參與各種朝中大事。趙德昭那時26歲,趙德芳18歲。卻只是掛名節度使和防禦使。不僅沒有實權,而且從未參與朝政。從以上可以看出,歷史沒有一個真正的公論,到底是趙光義殺了自己的親哥哥趙匡胤,還是“金匱之盟”的原因,讓趙光義繼承了皇帝位。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太平興國四年正月趙光義北伐遼國,意在奪取燕雲十六州。八月,宋軍在高粱河慘敗。趙光義身中兩箭,之後乘驢車逃脫。隨行兵仗,符印,糧饋,貨幣,等輜重均為遼國大將耶律休格所獲。由與眾大臣找不到趙光義,以為皇帝死了,就建議立趙德昭為皇帝。這時,趙光義逃了回來,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但趙光義知道此事後,感到趙德昭對自己皇帝位置的威脅。隨後,趙光義以其它事由對趙德昭大聲呵斥。趙德昭又驚又氣,回府自殺。死時二十九歲。趙德芳也在不久後突然死去。史書對他的死沒有任何說明。成為一樁疑案。趙德芳死時二十三歲。朝野間懷疑趙德芳死於趙光義之手的人不在少數。只不過從來無人敢公開議論。至此,趙匡胤僅存的兩個兒子全部死去。愈發加重了“斧聲燭影”的迷霧。歷史有太多的難解之迷,皇權都帶有大量的血腥。各位讀者看後可以發表自己的關點。希望歷史學家有一天能幫我們找到答案。謝謝大家。

  • 10 # 只愛潘多拉

    這個問題的“問法”是在誤導回答者,歷史上宋太宗確實接著宋太祖做了皇帝,但卻不是宋太祖“傳位”給他的,這一點正史中記載得非常清楚,976年十月,宋太祖死後,太祖的皇后“宋皇后”是讓宦官王繼恩去召太祖的兒子貴州防禦使趙德芳,但王繼思“以太祖傳國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等到王繼恩帶著晉王趙光義到了宮中時,宋皇后還在問“德芳來耶?”王繼恩說:“晉王至矣”。宋皇后見到趙光義的第一個反應是“諤然”,然後說:“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這哪裡是“傳位”的節奏呢,分明是“篡位”嘛。

    事後,太宗為了證明自己繼位的合法性,弄了個著名的“金匱之盟”出來,說的是杜太后在臨死前,讓太祖傳位給太宗,並讓趙普記錄太后的遺言,參加者是杜太后、太祖,太宗和趙普,但這個所謂太后遺言,是趙普在太宗當了皇帝后才拿出來的,此時四個當事人中,太后和太祖已死,真正的死無對證,趙普拿出所謂的“金匱之盟”後,就重次回朝作了宰相,可見這是他和太宗的一個交易,不足為信。

    此外,宋代官方史書裡,還有記載了一些太祖有意無意的表現出要傳位太宗的言行,但這些言行都經不起推推敲,研究者發現,宋代官方的關於太祖的歷史——《宋太祖實錄》,在太宗和真宗時代,共修訂過“四次”,太宗甚至親自提筆修改,顯然是為了要掩蓋真相。

    太祖和太宗兩兄弟可以說一起創業,建國之初,太祖的兒子們都還小,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兄弟,那時兩兄弟一起幹事業,關係自然很好,所以太祖當了皇帝后,立即提拔太宗做了開封尹,不久又加封晉王,全面主持京城工作,這樣太宗就形成了以開封府為中心的個人勢力。這個過程是慢慢來的,並且隨著太祖的兒子們的長大,太祖與太宗的關係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

    太祖當然是想傳位給兒子的,但到太祖晚年,太祖已發現太宗在朝廷內外,籠絡了大批的重要人物,加上掌握著京城開封的軍政大權,已經在事實上形成了僅次於太祖的“實力”。對此,太祖也沒有辦法,如果過分地打壓太宗,可能導致兄弟公開反目。太祖晚年想遷都“洛陽”,就是想削弱太宗在朝中的權勢,做了十多年開封尹的太宗,開封就是他的老巢,如果遷都洛陽,太宗就會失去這個政治優勢,所以太宗堅決反對遷都。

    太祖晚年,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不立“太子”,不明確表示皇位繼承人,這樣,既給自己培養兒子接班提供了機會,又給太宗提供“機會”,讓太宗不致於覺得沒有希望而鋌而走險。但人算不如天算,太祖“五十歲”就死了,沒有足夠的時間培養兒子上臺,最後太宗依靠“實力”成功地獲得了皇位。

  • 11 # 我心釋然2018

    首先這個問題就有問題,並不是誰繼位就是傳位給他,包括趙匡胤,李世民,朱棣雖說是有作為的皇帝,但是都得位不正,都是用了手段甚至謀反才上位的,不過他們上位的過程都動靜太大尤其是朱棣,恐怕天下皆知,所以要改史書也難,不過趙光義就容易多了,從趙匡胤死到他繼位幾乎是一夜之間的事,並且完全在宮廷之中,具體發生過什麼真不好說,所以要掩蓋點什麼就容易多了,所以史書對此事的記載幾乎是空白,除了野史《續湘山野錄》留下斧聲燭影的疑問,“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則是正史對趙匡胤之死的唯一記載。

    再來說趙二合法繼承的可能性,他上位後搬出個什麼金匱玉盟,想借杜太后之口說明他是合法繼位,但是那些說辭明眼人一看便知真偽,其中有這麼一段:杜太后對趙匡胤說,後周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皇帝太小被奪了位,所以我們不能重蹈覆轍了,要兄終弟及,你死了傳你弟弟光義,光義在傳廷美,這時你兒子已經成人了,廷美在傳回給你兒子,這樣就總是成年君王,可保江山太平。所以有了金匱玉盟。這段話看似合情合理,但是仔細一想,柴榮是因為僅僅39歲就駕崩所以不得已幼主繼位,主少國疑才被篡位,杜太后死時趙匡胤才35歲,正值壯年,有母親咒自己兒子早死的嗎?而且趙匡胤死時趙德昭已經25歲,完全是成人了,且金匱之盟在趙二登基五年後才由趙普提出,既有此盟繼位之初就該拿出來證明自己才是。所以這套說辭看似有理,實際完全是站不住腳的。

    而且從趙二登基之後一系列行動看,更是可疑,迫不及待改年號,對待趙匡胤的皇后極其不尊重,其死後都不允許與太祖合葬,一個接一個把所謂金匱玉盟中提到的繼位人清除。還有一點也是很好的旁證,那就是北宋亡了之後,南宋開國皇帝趙構以無子為由立太祖七世孫趙昚為太子,就是後來的宋孝宗,從此宋朝又回到太祖一脈,其實無子之類都是藉口,難道你們趙二家族男丁都死絕了?真正的原因恐怕是他自己的後人也認為他得位不正才遭了報應,因此才還國於太祖後人!

    綜上所述根本不存在傳位於趙光義,趙二根本就是個弒兄篡位的小人。

  • 12 # 釀松山閣舊主

    燭影斧聲。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 13 # 大河奔流001

    傳位給自己的兄弟,不是趙匡胤本人的意願,而是其母親杜太后有遺願。趙匡胤當了皇帝的第二年,杜太后在彌留之際召見了趙匡胤,問他為何能夠得到天下?趙匡胤說是祖上積德的原因。但是杜太后用柴榮讓帝位給幼子的例子,來告訴趙匡胤要在將來把皇位讓給自己的弟弟,因為趙光義也是自己的生的,這是杜太后的政治遺囑,並且在趙匡胤寫下這個盟約之後,專門封存在金匱當中,派人保管好,這就是非常著名的“金匱之盟”。

  • 14 # 無慾無心無情628

    實際上這個趙光義的自說自話,趙匡胤的死本就是千古疑案,燭影斧聲雖然沒有實證,但從趙光義即位後迫害趙匡胤二子及其弟趙廷美的事,可以很明白的看出,趙匡胤的死一定與趙光義脫不開干係。

  • 15 # 消失在風中的歷史

    開寶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暴斃,年僅49歲。二十一日,晉王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

    按照我們的常識,老皇帝死了不是應該他的兒子繼位嗎,而且這一年太祖的兩個兒子均已成年,其中次子趙德昭25歲,四子趙德芳17歲(老大和老三早亡)。按理說怎麼也輪不到弟弟趙光義繼承大統吧?兄終弟及那是什麼年代的老黃曆了?那麼趙光義又是怎麼登上皇帝的寶座呢?

    趙光義在後周的時候並沒有官職,只是跟著其兄趙匡胤鞍前馬後,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北宋之後,才封趙光義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不久領泰寧軍節度使。

    趙匡胤登上皇帝寶座的第二年六月,他的母親就病死了,臨死之前杜太后拉著趙匡胤的手問:你知道你是怎麼當上皇帝的嗎?太祖皇帝環顧左右而言它,就回答說:是託了父親和母親以及列祖列宗的福。他以為這樣回答既能讓母親高興,又能矇混過關,結果老太太臨死之前還是清醒的很,抓住這個問題不放:你能出人意料地當上皇帝是因為後周柴世宗死後,傳位給了七歲的小孩呀,小孩在朝中沒有威信不能服眾,這才給了你可趁之機!國無長君就是最大的禍患。要求太祖答應傳位給自己的弟弟趙光義,按照老太太的意思就是兄終弟及,趙匡胤死了就將皇位傳給趙光義,趙光義死後就傳位給弟弟趙廷美,趙廷美死後再把皇位傳給趙匡胤的大兒子趙德昭。太宗皇帝是個大孝子不忍駁老太太面子,就答應了下來。據說此事有專人做了記錄,這個人就是當時的當朝宰相趙普,然後裝在皇帝專用的盒子——“金匱”之中,由穩妥謹慎、忠實可靠的宮人專門收藏保管。當然後來太宗皇帝繼位以後也沒有找到這個所謂的遺囑,這就是後世傳說紛紜的“金匱之盟”。由於後面並沒有找到這個遺囑,也導致了後世甚至是當時的社會對於趙光義繼位不合法的質疑,再此暫且不表。

    雖然嘴上答應了母親,可是太祖心裡卻不是那個味,想想自己才34歲,兒子趙德昭已經十歲,現在就讓自己把皇位繼承人確定為22歲的弟弟趙光義,是不是有點太早了點?如果自己真的死的早還好說,為了趙家江山傳位給三弟也是可以接受,但是如果自己沒有早死,現在這麼早就給了弟弟做皇帝的希望,會不會出亂子?但是既然答應了母親,作為大孝子的太祖也只好把牙齒打落肚子吞下去,七月就認命趙光義為開封尹兼宰相。而自五代以來,如果親王擔任開封尹的話就是被立為接班人的意思,心有不甘的太祖在這裡做了一個小動作,就是不給趙光義封王,這就給自己留了一個退路。當然也沒有分封自己的兒子做太子。

    作為開國皇帝的左膀右臂,趙光義自然是能力過人手腕高超,又是皇帝十分寵愛的親弟弟,皇帝無條件的信任使得光義很快以利益為紐帶捆綁了一批高官能吏。之後又把跟他不對付的朝廷重臣趙普也搞下臺。光義勢力的膨脹使得太祖也感受威脅,德昭、德芳也已逐漸長大,於是太祖就開始慢慢增強兩個兒子在朝廷中間的地位,同時藉口開封無險可守的致命缺點準備遷都,藉此瓦解光義的政治勢力,然而卻遭到了群臣的強力反對,而藉口也是隻是勞民傷財,甚至說皇城的穩固在於皇帝的德行而不是依靠山川的險峻,遷都最終沒能成行,光義在朝中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開寶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光義飲酒,期間還發生了較大的“爭執”,後來太祖就在宮中休息了,光義也離開了皇宮。結果半夜太祖就被太監發現暴斃,於是太監急忙將這不幸的訊息報告給了宋皇后,由於太祖生前並沒有確立太子,宋皇后意屬四皇子趙德芳,於是立馬派大太監餘承恩去請德芳進宮,結果餘承恩卻“擅自”去了開封府,行至開封府門外遇到了光義的心腹程德玄,程德玄宣稱前夜二鼓時分,有人喚他出來,說是晉王召見,然他出門一看並無人,因擔心晉王有病,便前來探視(還真巧)。餘承恩告知光義太祖已死,請光義入宮主持大事,光義卻滿臉驚訝猶豫不前(不單是皇帝,還是影帝)。王繼恩連忙催促說:“時間久了,恐怕被別人搶先了。”(把責任推卸給一個閹人)三人直接闖入皇宮,皇后見事已不可為就對光義說:“我們母子性命都託付於官家了。”官家是對皇帝的稱呼,她這樣喊光義,就是承認光義做皇帝了,光義也傷心流淚說:“共保富貴,不用擔心。”(側面也反映出了光義勢力的龐大,皇宮大太監居然都是“自己人”,同時也把所有責任推給了一個閹人。)

    趙匡胤死的時候他的兩個兒子,大的二十五歲,小的才十七歲,沒有任何政治、軍事實力,根本和他們的叔叔抗衡,說不定直到叔叔趙光義宣佈登基的時候才知道父皇的死訊,更何況是有所動作?

    而此刻北宋南方軍閥割據還沒消除,北方北漢政權亦是虎視眈眈,國家經不起動亂,趙光義利益集團龐大,且搶佔先機,控制皇宮。反對的結果除了身首異處之外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在此情況下,滿朝文武欣然接受了這個既成事實。擁護那個年紀輕輕沒有什麼實力和政治經驗的趙德昭、趙德芳兄弟,還是擁護跟隨趙匡胤打天下政治經驗豐富、實力強大而且很有前途的趙光義呢?大家就如同後周時那樣,自然地選擇了強者。

    於是,二十一日,趙光義登基為帝,滿朝文武欣然接受。趙光義繼位後首先改年號為“太平興國”,接著開始大肆收買人心,任命其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封齊王,侄趙德昭為節度使和郡王,趙德芳也封為節度使。宋太祖和趙廷美的子女均稱為皇子皇女,宋太祖的三個女兒為國公主。宋太祖的舊部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等人都加官晉爵,他們的兒孫也因此獲得官位。而一些宋太祖在世時曾加以處罰或想要處罰的人,趙光義也都予以赦免,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當然後來趙光義並沒有繼續履行所謂的金匱之盟的意思,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在太宗趙光義繼位的第三年被太宗逼迫自殺,小兒子趙德芳不久之後英年早逝。被封為開封府尹及齊王的趙廷美被汙衊造反,甚至後來說趙廷美不是杜太后的親兒子,後來據說被氣死。3個“繼承人”在不到6年的時間裡先後非正常死亡,不可謂不諷刺。

  • 16 # 歷史與人像

    江山社稷,茲事體大,想透過一紙盟約說傳給誰就傳給誰,顯然這是不現實的。這是針對有些人說是在匡胤匡義的老母杜太后的撮合之下達成的所謂金匱之盟約定了匡胤死後由匡義繼位的問題的反駁。所謂金匱之盟約定了繼位順序是這樣的,匡胤之後是匡義,匡義之後是匡美,匡美之後再給匡胤的次子趙德昭,為何是次子,因為長子趙德秀、德林死得早,來不及排位。這是一個理想的盟約,註定不能實現。

    為什麼,因為:

    一、皇位就是天下,天下的爭奪,從來就是見血的,即便是親兄弟與不例外。前面李世民的例子就很明顯,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直接殺了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太子李建成,和嫡四子李元吉,同時把李建成的5個兒子和李元吉的5個兒子都滅了,連宗譜上的名字都刪除了,只留下了他們的女兒。7月2日政變,7月3日就逼李淵冊封自已當了太子,2個月後就當了皇帝。

    二、從唐朝滅亡後到匡胤建立大宋,短短53年,經歷了多少朝代,建立過多少國家,皇帝像走馬燈一樣換了又換,五代先後有15個皇帝,十國先後有10個皇帝,而這些,都是發生在短短的53年之間,他們為的是什麼,不就是天下嗎?

    所以,你認為想憑一紙約定,就讓皇位在匡胤---匡義---匡美---德昭之間有序流轉,可能嗎?

    所以,匡義繼承帝位,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匡義繼位的情況是這樣的。

    在五代十國那個戰亂頻仍的歲月裡,趙弘殷有時也還帶著老婆杜氏有落難的時候。一次,杜氏將匡胤和匡義兄弟二人放到籮筐擔子裡挑著走,偶遇陳摶老祖,老祖一看到此情形,大聲驚呼,“這年頭果然天子很多啊,有人都將天子用擔挑著走。”神仙就是神仙,皇帝也喜歡他們,柴榮也想邀請陳摶老祖入朝做官,可惜神仙不答應。不過趙匡胤倒是和陳摶老祖關係很好,經常相約喝酒,不醉不歸的那種。後來到了960年,趙匡胤果然登基大寶,陳摶老祖聞訊,笑著說,天下從此安定了。十六年後的三月三,趙匡胤過節去河邊洗澡,又看到陳摶老祖坐在岸邊樹蔭下,對趙匡胤說:“別來無恙啊。”又見故人,匡胤又是性情中人,於是又去匡胤家(皇宮)喝酒。酒至半酣,匡胤當然還是關心自己的帝位,又問老神仙自己還能做多久皇帝,老祖於是告訴人他,9個月後的12月20日,天氣如果還晴朗,你就可以繼續玩,如若不然,抓緊時間料理後事。於是乎,匡胤就一直等待著這一天的到來。到了那一天,也是註定有事。頭半天,晴空萬里,可是一到後半天,竟然下起鵝毛大雪來了。此情此景,怎麼能不讓趙匡胤鬱悶。於是,趙匡胤趕緊把自己的兄弟匡義叫來了喝悶酒,在把周圍的人都屏退後,把他這一段時間和老祖的對話一一給兄弟說了一遍。他越說越想不通,想不通的是老天為何對他這麼不公平,他還有很多大事沒有完成,北漢還沒有被滅,被兒皇帝石敬塘送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還沒有迴歸祖國的懷抱,南邊的越南還不肯歸順我大宋,我不想就這麼死了,我只希望上天再給我500年,我還想活,我要為後世子孫留下萬世基業,我不想死。於是,他的情緒變得非常不穩定了,精神恍惚,神志不清,再加上酒精的催化,他的行為也變得不可捉摸,和神經病一樣拿著斧頭對著地上的堆雪在狂砍,意思是你為何要下雪?這樣,趙匡胤一下子鬼迷了心竅,脫衣就睡著了,這個時候已以半夜十二點了。匡義見天色已晚,也就不走了。留下來睡了。不成想時間快到凌晨5點的時候,在酒精、神仙老道、壯志未遂、氣迷心等各種因素的作用下,趙匡胤駕崩了。

    那麼,在這一晚,趙匡胤僅僅是因為心情不好才叫趙匡義來和他喝酒的嗎,趙匡胤會是一個感情用事的人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時候五代剛過完,當時五代的作風沒散,換個天子還是很容易的。我們現代人當然知道宋朝可以持續幾百年。但是趙匡胤不知道,他只知道唐末五代,天下亂世,換個皇帝比換個內褲還容易。在這種情況下,維穩是第一需要。黃袍加身的戲碼上演可不止一次,他絕不能讓宋朝變成梁唐晉漢周後的第六代。所以他只能此時只能叫匡義來喝酒,順便是交代後事。不讓他們大宋王朝再走他讓後周柴榮的後代所走的老路。

    而此時此刻,他離他的哥哥又最近,他又是最後和他哥哥最後在一起的人,他說什麼就是什麼了。於是,他就在趙匡胤的靈柩前登基了,一刻都不能等。

    為何逼死德昭,那是因為趙匡義完成他哥哥的遺志要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時候,戰敗後坐驢車跑回來,身邊的大將找不到他以為他掛了,於是就要立德昭為帝,趙匡義為此氣個半死,說了幾句不好聽的話,誰知德昭耳根子軟,一下就給自殺了。德昭死後,趙匡義就乾脆一不做,二不體,為免以後夜長夢多,又逼死二十多歲的德芳,又因四弟匡美有反心,被貶到湖北,蘊鬱而終,這樣,他的位子才安穩了。

  • 17 # 刀筆小吏1970

    斧光燭影和金匱之盟都是後來的宋史裡記載的,二趙會不會實事求是不好說。

    從史料記載裡看大趙的面相紫紅和嗜酒如命來看大趙患有心腦血管病可能性很大,說是二趙弒兄奪位言過了,但是從大趙死後不是太子進宮而是二趙進宮來看奪位的可能性不是說沒有。到後來大趙的兩個兒子和三趙不明不白的死了,二趙兒子順利繼位看二趙的確很可疑。

    總的來說二趙不如大趙是肯定的。是不是造成北宋滅國的禍根還不好說。

  • 18 # 天道酬勤36

    對於把皇位傳給趙二這件事,趙大表示很委屈,想咱趙大厚著臉皮被天下人唾罵,搶了老柴家孤兒寡母的天下,自個兒辛辛苦苦的一手置辦的家業,不就是為了傳給子孫後代的嗎?腦袋一沒被門擠,二沒讓驢踢,自己還有倆活蹦亂跳的兒子,用腳趾頭想想怎麼也輪不到趙二啊,至於什麼金匱之盟,趙二一家之言,估計他自己都不信,後面他不也是逼死趙三,趙大的倆兒子也不明不白的死了。

    趙大說你瞅瞅老二即位後乾的那點破事,去打契丹人,讓人攆的騎著驢車背後插倆箭逃回來,差點沒嗝屁,活生生逼死廷美,德昭德芳也不明不白的沒了,吳越王錢s弘俶,人家過六十大壽,你趙二派人送去賀禮,當天夜裡人就暴斃掛了,南唐李煜,人老婆是長得漂亮,你看上人家老婆也沒什麼,李煜發兩句牢騷,問君能有幾多愁,你就一杯毒酒讓人家順水向東流了。

    總之趙二這個人,一個字:忒黑!

  • 19 # 豪哥讀史

    史書記載,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去世前,曾經告誡趙匡胤,一個國家必須要有年長的國君,才能夠避免發生周世宗兒子被奪走政權的事情發生。因此,按照杜太后的遺願,趙匡胤死後應該傳位給弟弟趙光義,等到趙光義去世,再把皇位傳給老三趙廷美。等到趙氏三兄弟都死後,皇位再回到趙匡胤的兒子手中,這也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

    趙匡胤是一個大孝子,為了不違背母親的意願,就勉強答應下來。後來,趙匡胤果然將皇位傳給趙光義,這也是趙老二無數次聲稱自己即位合法的重要證據。不過,“金匱之盟”存在3個疑點。

    首先,杜太后是在北宋王朝建立的第二年去世,此時的趙匡胤只有35歲,正是一個男人的巔峰年紀。趙匡胤行伍出身,體格健壯、精神矍鑠,也已經有了兒子,杜太后為什麼如此迫切地要求他決定接班人,而且直接點出了趙光義的名字?難道說,杜太后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知道趙匡胤活不長久?但這也說不通,因為趙匡胤50歲去世,他的大兒子已經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絕不是杜太后口中所說的“孩子”。

    其次,歷史上首次出現“金匱之盟”的說法,是在太平興國六年,也就是趙光義即位後第6年,由趙普拿出並公之於眾。而且按照趙光義等人的說法,杜太后口授遺命的時候,正是趙普在旁邊做文字記載,因此“金匱之盟”確實存在。但是,趙光義即位之初,為什麼不拿出“金匱之盟”,偏偏等到坐了6年龍椅後才說有這個事?

    最後還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趙普在趙匡胤執政晚期遭到貶黜,他本人更是多次站在趙光義的對立面,兩人一度是勢同水火的政治對手。因此當趙光義即位後,趙普突然拿出“金匱之盟”,很有可能是為了討趙光義歡心,以此換得重回朝廷機樞的待遇,兩人有了共同的利益目標,也就達成了和解,後來發生的事情也證明了這一點。

    史學界有一個公認的事實,就是北宋初年的很多文獻資料,遭到了趙光義及其御用文人的大肆修改,即便像《太祖實錄》這樣的正史,也因為分新舊兩個版本,前後內容有不少出入,可見其中確實存在人為改動的痕跡,最大的受益人趙光義也就是最有力的嫌疑人。

    此外,趙匡胤的死亡確實十分蹊蹺,也就是著名的“斧聲燭影”故事,相關情節就不再做介紹。下面主要對趙匡胤死後的那段時間裡,趙光義的怪異行為進行一些分析。

    據記載,趙匡胤死後,宋皇后立即派親信太監王繼恩去請趙德芳,也就是“八賢王”的歷史原型,顯然是想讓他來繼承皇位。但是,王繼恩出宮後直奔趙光義的府上,在那裡遇到了太醫程德玄,後者在趙光義家門口不停地踱步。

    試想一下,皇帝的貼身太監公然違抗旨意,皇帝的貼身太醫三更半夜跑去找趙光義,就算我說他們幾個人之間沒有秘密,你相信嗎?而在趙光義即位後,王繼恩和程德玄都受到了一些特殊關照,如果這兩個人沒有做出“重大貢獻”,相信趙光義也犯不著這麼做。

    最後還有一個旁證,趙光義即位後的第4年,趙匡胤次子趙德昭因為被士兵擁戴為帝,受到趙光義猜忌,隨後自刎而死;趙光義即位後的第7年,趙匡胤四子趙德芳離奇病逝;趙光義即位後的第9年,趙氏兄弟老三趙廷美因為連續受到政治打壓,結果抑鬱而終。在不到10年時間裡,杜太后指定的幾個接班人相繼亡故,趙光義到底做了什麼,相信大家都明白。

    個人認為,杜太后死前可能確實有過“國無長君”的囑託,趙匡胤出於孝心,只好答應下來。但是隨著趙匡胤的年齡越來越大,他想傳位給兒子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又不太好公開違背母命,於是想到了遷都的辦法。只可惜,當時的趙光義實力過於強大,在他的阻撓下,趙匡胤只好暫時擱置了遷都的想法,也就沒能及時為兒子培養背後的支援勢力。

    經過這件事,趙光義察覺到了趙匡胤的內心想法,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提前展開了奪權篡位的行動,這才有了歷史上著名的“斧聲燭影”事件。所謂的“金匱之盟”,只不過是趙光義用來掩飾自己不正當即位的手段,無論杜太后的臨終囑託內容是什麼,趙光義謀害親哥、篡奪皇權的事實都沒有爭議。

  • 20 # 飛越滄海新史觀

    宋朝在封建王朝裡是個異類,在皇權至上的封建王朝裡,宋朝有它別具一格的溫情一面。在宋朝,君臣的主從關係不如其它朝代那樣血淋淋,朝堂言論環境比較寬鬆,政治氛圍並不嚴酷。皇權受到了一定的制約。宋朝在人們心裡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人們對它是又愛又恨。愛它的商業文明高度發達,社會財富富足,科技文化繁榮。恨它重文偃武,一直未能真正實現統一,連小小的西夏國都未能征服,一直受到來自北方民族的侵擾,首開中原王朝向北方民族納歲幣的先河。

    對於宋朝,人們總是有種特殊的情懷。趙匡胤到底是不是自願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缺乏有力的合法性憑證,趙匡胤並沒有留下傳位遺詔。北宋初期的皇位傳承一反自秦以來的中央集權制傳統,出現兄終弟繼的反常行為,遭致千百年來對趙光義皇位合法性的質疑,特別是作為開國之君的趙匡胤突然在深夜暴亡,趙光義就在兄長的靈柩旁登基更讓質疑聲大起。

    流傳甚廣的燭影斧聲讓趙光義的皇位繼承更是疑霧重重,認為是趙光義弒兄繼位。燭影斧聲是說,在公元976年的十月二十一日天快黑時,趙匡胤叫來趙光義一起飲酒,屏退了侍候的宮女太監,屋裡就剩他們兩人。飲酒到半晌時,避在遠處的宮人們就見屋內人影綽綽,一人在進一人在退。像是在相互追逐。過了一會兒,趙匡胤拎著柱斧出來,這時正下著雪,趙匡胤用柱斧戳著地上的雪,嘴裡念道:“好自為之,好自為之。”然後就回了屋倒在榻上就睡著了。當夜,趙匡胤就暴亡,死前並沒有出現有病的症狀。宋皇后讓太監王繼恩去叫皇子趙德芳(就是我們在評書裡常聽到的八王爺),誰料王繼恩叫來了晉王趙光義,宋皇后見到趙光義,已知大勢已去,只得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官家是宋朝對皇帝的稱呼。趙光義道:“共保富貴,勿憂也。”就在趙匡胤的靈樞前登基即了位。

    按燭影斧聲的說法,是趙匡胤發現了趙光義有什麼不軌的事,沒有立即處理他,還在勸他好自為之。而趙光義則忐忑不安,怕趙匡胤以後算老帳,提前給趙匡胤下了毒。還買通了太監王繼恩,趕在趙德芳之前入了宮,掌握了局面。

    雖然說,趙光義謀害趙匡胤更多的也是基於猜測,但即便最能證明趙光義即位合法性的金匱之盟也是疑點重重。金匱之盟是說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臨死前,把趙匡胤和趙光義還有趙普叫到床前,說是大宋江山得來不易,要避免重蹈後周由於幼子即位丟失江山的覆轍,要趙匡胤立下字據,在他百年之後要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然後等趙光義百年後再傳回給趙匡胤的子孫,這樣,始終能保持大宋皇帝是成年人即位。杜太后讓趙普記錄,由趙匡胤簽押,然後把文書放在金匱之中。

    這份金匱之盟趙光義在登基之日並沒有當場呈現出來,而是在當了幾年皇帝后,在民間紛紛議論他得位不正時,才由趙普獻出。這實在是沒有什麼說服力。還有一點是在趙匡胤還在世時,趙普和趙光義不和,他力主設立太子,主張削弱時任晉王趙光義的權力。後來趙普被罷了相,在趙光義登基時,趙普也沒有被啟用。後來趙普才被重新復出為相,也就在這時,他適時的獻出了金匱盟書。還有一點是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正當壯年,而且那時已經有了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在趙匡胤死時,趙德昭都20多歲了,即使是趙德芳也有十七八歲,根本不存在幼子即位的事情。所以這金匱盟書更像是個騙局而不是合法證據。

    更重要的是,自趙光義當了皇帝后,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非正常死亡,長子趙德昭自殺而死,趙德芳也是病死,趙匡胤的皇后宋皇后40多歲就去世了,趙光義竟然都不出席喪禮,還不準大臣參加,宋皇后被草草安葬。趙光義顯然是在記恨趙匡胤死的當晚,宋皇后讓王繼恩去叫趙德芳的事。

    所以說,趙匡胤是不是自願傳位給趙光義是難以判定的,沒有明顯的證據佐證他願意傳位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更像是非法獲取了皇位的繼承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到中年如何活得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