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名留青史

    時尚書左僕射蕭瑀免官,僕射封德彝又卒,太宗謂胄曰:“尚書省天下綱維,百司所稟,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弊者。今以令、僕系之於卿,當稱朕所望也。”胄性明敏,達於從政,處斷明速。議者以為左右丞稱職,武德已來,一人而已。又領諫議大夫,令與魏徵更日供奉。三年,進拜民部尚書,兼檢校太子左庶子。先是,右僕射杜如晦專掌選舉,臨終請以選事委胄,由是詔令兼攝吏部尚書,其民部、庶子、諫議並如故。胄雖有幹局,而無學術。居吏部,抑文雅而獎法吏,甚為時論所譏。四年,罷吏部尚書,以本官參預朝政,尋進爵為郡公。五年,太宗將修復洛陽宮,胄上表諫曰:陛下當百王之弊,屬暴隋之後,拯餘燼於塗炭,救遺黎於倒懸。遠至邇安,率土清謐,大功大德,豈臣之所稱讚。臣誠小人,才識非遠,唯知耳目之近,不達長久之策,敢竭區區之誠,論臣職司之事。比見關中、河外,盡置軍團,富室強丁,並從戎旅。重以九成作役,餘丁向盡,去京二千里內,先配司農將作。假有遺餘,勢何足紀?亂離甫爾,戶口單弱,一人就役,舉家便廢。入軍者督其戎仗,從役者責其餱糧,盡室經營,多不能濟。以臣愚慮,恐致怨嗟。七月已來,霖潦過度,河南、河北,厥田洿下,時豐歲稔,猶未可量。加以軍國所須,皆資府庫,布絹所出,歲過百萬。丁既役盡,賦調不減,費用不止,帑藏其虛。且洛陽宮殿,足蔽風雨,數年功畢,亦謂非晚。若頓修營,恐傷勞擾。

  • 2 # 凱哥講史

    為什麼說唐宰相戴胄一身正氣呢?我來講一下《新唐書·列傳第二十四》中記載宰相戴胄,頂撞皇帝,反而受獎的故事。

    唐朝初年,官員選拔制度欠缺,有人靠造假獲得了官位。唐太宗命令這些人自首,否則查出來立即處死。

    不久,果然查出一人,戴胄依法,判處他流放。唐太宗責備戴胄說:〝我下詔書說,不自首查出來要處死,你卻判他流放,這是失信於天下。你在這案子上,受賄了嗎?〞戴胄說:〝我沒有受賄。如果是陛下判此案,要殺他,我管不了。但我審理,怎麼敢脫離法律?〞太宗說:〝你自己守法,卻讓我失信,我怎麼辦?〞戴胄說:〝依法辦,更能取信於人,言論卻是一時喜怒而發。陛下一時發怒,要殺此人,可又知道不應該,所以才讓我依法處置。這是忍自己的小憤怒,而保國家的大信!如果反過來,以一時的憤怒而違背信用,我會為您深感惋惜。〞唐太宗大有感悟,同意了他的意見。

    戴胄查案都嚴格依法,不止一次犯顏直諫。在分析案情時,總是條理清楚,言如泉湧。太宗非常看重他,任命他為尚書左丞。又體念他的貧窮,特意下詔書賞賜錢十萬。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天子震怒,誰不心驚膽戰?戴胄卻能在雷霆萬鈞的時刻,堅持原則,違抗聖旨,依法辦事,勇氣可嘉。古人說:〝明哲保身〞。似乎戴胄不懂這個道理。那要看明的什麼〝哲〞,保的什麼〝身〞。古代的〝明哲保身〞並不是現在人理解的意思,而是說,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具足了智慧和道德,才能避免災禍,保全自身。

    《詩.大雅.烝民》曰: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戴胄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唐朝,所以他可以一身正氣。

  • 3 # 陳不言

    老陳來回答:

    往往我們說一個人一身正氣,指的是這個人在面對不法,面對奸人能堅守自己的原則信守正義、嫉惡如仇,並能勇敢的說出“不”字,且付諸行動。戴冑無疑是這樣一個人,請聽老陳解析:

    1、戴冑生平

    戴冑(出生年月不詳-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唐太宗朝宰相。戴冑早年為隋朝官員,曾效力於王世充,後歸唐,歷任秦土府士曹參軍、大理少卿、尚書左壓、諫議大夫、吏部尚書、宰相等職,進爵武昌郡公。

    戴冑正氣凜然、不懼生死、持身中正,敢說“不”的仁者風範,彪炳青史,光耀千秋。

    2、正氣凜然,向太尉說“不”

    戴冑原為隋煬帝官員,曾任門下錄事,為人堅貞正直,辦事幹練,通曉律法,嫻於文案。雖官秩不顯,卻享有盛譽,特別是納言蘇威、黃門侍郎裴矩等,都對他讚賞有加。

    大業十四年(61s年)三月,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被叛軍所殺。訊息傳到洛陽,群臣莫不驚遴色變,大臣元文都、王世充、段達等擁立楊廣之孫越土楊侗繼位,年號皇泰,史稱皇泰主,戴冑被任命為給事郎。

    楊侗雖被擁立為皇帝,但終究是個只有14歲的孩字。其時,群雄逐鹿,遍地烽煙,朝廷所能穩定控制的區域只有一個洛陽城。

    皇帝幼弱,政局翻覆,城頭變幻大土旗,天下亂成一鍋粥,手握重兵的王世充自然成了專擅朝政的鐵腕人物。元文都等一夥兒文臣早就窺破了王世充的憐逆不臣之心,暗中謀劃將其剷除,不慎事洩,反被王世充搶先下手,將元文都等一一誅殺,血濺朝堂。

    洛陽城籠罩在一片恐怖的陰霆之中。

    誅殺了元文都等大臣,王世充愈加氣焰囂張,橫行無忌,逼迫皇泰主任命其為太尉、開府儀同三司,獨攬朝政,一手遮天,其圖謀篡位的野心已是路人皆知。

    面對殺氣騰騰不可一世的王世充,群臣莫不畏懼震驚,三緘其口。畢競,元文都等血染朝堂,殷鑑不遠。作為王世充屬下官員的戴冑卻不管這一套,他偏要與虎謀皮,勸諫王世充說:

    “君臣大分均父子,休慼同之。公當社稷之任,與存與亡,正在今日。願尊輔王室,擬伊、周以幸天下。”

    王世充虛與委蛇,也算給足了戴冑面了。沒成想戴冑競“蹬鼻了上臉”,沒過多久,戴冑再次從容諫阻王世充謀逆篡位。王世充惱羞成怒,決意將戴冑攆出京城,貶其為鄭州長史,派他與王行本一同去鎮守虎牢關。

    攆走了戴冑,王世充又逼迫皇泰主任命白己為相國,封鄭王,加九錫殊禮,儼然“曹操第二”。

    皇泰二年(0619年)四月,王世充逼迫皇泰主楊侗禪位,自立為帝。六月,王世充派其侄土行本績殺了楊侗。

    3、持法公正,向宰相說“不”

    到了唐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攻克虎牢關,戴冑被引入秦土府任士曹參軍。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不久,繼位為帝,是為唐太宗。戴冑被任命為兵部郎中,封武昌縣男。

    貞觀元年(627年),大理寺少卿出缺,派誰去繼任這個主掌全國案獄審理的職務呢?唐太宗首先想到了一向公正無私、辦事持重練達的戴冑,對左右說道:

    “大理,人命所繫,胃清直,其人哉。”

    於是,任命戴冑為大理少卿。戴冑走馬上任。沒過兒天,便與宰相封德彝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某日,吏部尚書長孫無忌應召入朝期見,一時忙亂,沒有解下佩刀就徑直走進通往內宮的東上閣門,走過閣門後,監門校尉才發覺。

    當時朝廷律文規定:內侍人員不得持寸刃入上閣,違者斬。按照這條規定,長孫無忌無意問犯下了死罪,與此相關的監門校尉也罪在不赦。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胞兄,又在玄武門之變中立有大功,唐太宗倚為股肱。究競應當如何處理這一事件,朝臣們意見相左。

    宰相封德彝判定:長孫無忌誤帶佩刀入宮,屬過失犯罪,罰銅20斤;監門校尉履職疏忽,失職犯罪,判處死刑。 唐太宗競同意了這種裁決,將案了發付大理寺稽核結案。

    戴冑挺身而出,大聲說“不”。他上奏太宗說:“按照法律規定:供奉皇帝的湯藥、飲食、舟船,一旦發生任何差錯,都要判處死罪。長孫無忌帶刀入宮,監門校尉沒有發覺,這對雙方來說同屬犯罪,現在一個僅僅判處罰銅20斤,一個則判處死罪,同罪不同罰,顯然有失公允。如果陛下因長孫無忌有功而從寬處理,這不是司法機關可以議定的;如果要依法處理,那麼這樣判決就襲讀了法律的公平。”

    唐太宗聽了戴冑的奏議頓改初衷,說道:

    “法為天下公,聯安得阿親戚?”

    於是,降詔重新審議。

    宰相封德彝依然堅持自己的意見。唐太宗默然良久,想順水推舟。

    兜了一個大圈了,又回到了原點,戴冑甚為窩火,又上奏太宗辯駁說:

    “不然。校尉緣無忌以致罪,法當輕;若皆誤,不得獨死。”

    唐太宗深為戴冑的剛正不阿和執法持平的態度所感動,遂赦免了校尉的死罪。

    4、立信天下,向皇帝說“不”

    唐太宗勵精圖治,十分重視人才的選拔,知人善任,唯才是舉,不拘一格,將大批德肋才高之輩遴選到顯耀崗位。有些人為搭上順風船,登上進身階梯,競偽造身份資歷,篡改譜碟。針對這種情況,唐太宗特地下詔,請作偽者主動自首,凡作偽又不自首者,一經查出,以死罪論處。

    不久,有一位官員被查出偽造資歷。戴冑受命審理此案,依法判處此人流放。

    唐太宗聞之勃然大怒,當面斥責戴冑說:“我早有詔令明示天下,作偽不自首者處死,你偏偏跟我作對,當判死刑判流放,這不明明是讓我失信於天下嗎?”戴冑毫不示弱:“陛下如果直接下詔將此人處死,臣自然管不了。陛下既然將他交付法司,臣敢違背法律嗎?”

    唐太宗更加火冒三丈:“你只顧白己遵守什麼法律,卻讓我失信於天下,這合適嗎?”戴冑見太宗動怒,放緩了語氣說:“法律是國家為布信天下而制定的行為規範,言語是由一時喜怒而信口說出來的。陛下憑藉一時忿怒而殺人,其實心裡也清楚這樣做非常不妥,故而交給臣下依法論處,這叫作忍小忿而存大信。如果屈從個人一時喜怒,襲讀法律的尊嚴,失信於天下,臣為陛下感到惋惜。”

    一番肺腑之言使唐太宗幡然醒悟,於是欣然採納戴冑的意見,微笑著對戴冑說:“我在法律上每有失誤,你都能及時予以糾正,我也就沒什麼憂慮了。”

    “參處法意,至析秋毫,隨類指趟,言若泉湧,帝益重之。遷尚書左壓。矜其貧,特詔賜錢十萬。”

    貞觀四年(630年),戴冑升任宰相,進爵武昌郡公。貞觀五年(631年),唐太宗頒旨重修洛陽宮殿。戴冑進諫道:“現在關中、河西都在擴充軍隊,前不久剛剛啟動了修復九成宮工程,丁壯被役使殆盡。如今戰亂平息不久,民間人口遴減,一人為役丁,全家農事荒廢,老幼盡力勞作,也難以維持生計。況且,自七月以來,淫雨不止,江河氾濫成災,今年年景如何,尚未可知,此時再大興土木,我擔心會引起白姓的怨恨。今宮殿足以庇風雨,也足以住得下衛隊儀仗,過兒年再重修洛陽宮殿,尚為時未晚,何必一定要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擾民添亂呢?”

    唐太宗聞奏,大為讚許,遂罷重修洛陽宮殿之議。

    “太宗甚嘉之,因謂侍臣曰:‘戴冑於我無骨肉之親,但以忠直勵行,情深體國,事有機要,無不以聞。所進官爵,以酬厥誠耳。”。

    貞觀七年(633年),戴冑病逝。唐太宗罷朝三日,追贈戴冑為尚書右僕射、道國公,賜溢號為忠,命虞世南為他撰寫碑文。唐太宗見戴冑身後家無餘財,宅第簡陋狹小,以致祭享無所,詔令有關部門為之建廟祭祀。

    結語

    讀《新唐書·戴冑列傳》,恍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從字裡行間昂然奮起!

    面對手握屠刀的太尉王世充,他大聲說“不”;

    面對阿訣權貴拘情枉法的宰相封德彝,他大聲說“不”;

    面對當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他依舊大聲說“不”。

    持身中正,不懼生死,該說不時則說“不”,是戴冑一生宦海沉浮為官理政的鮮明特色。沒有信守正義、嫉惡如仇的價值追求,沒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情懷,沒有“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的堅守與自信,沒有即使被殺頭也毫不含糊的決絕與執著,這個“不”字是無論如何說不出口的。

  • 4 # 安定郡小書生

    戴胄,字玄胤,譙郡譙縣人。經歷隋唐兩朝,在唐朝初期,一路升至戶部尚書、封武昌郡公,位列宰相。

    之所以說戴冑一身正氣,且來古人對其是如何評價的吧。

    王珪是唐初四大名相之一,歷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禮部尚書,封永寧郡公。王珪拜相後,與房玄齡、李靖、溫彥博、戴胄、魏徵等人同朝為相,有次太宗李世民讓其對各位宰相進行品評。當評價戴胄時,王珪認為戴胄能力出眾,善於解決各種疑難問題,化解各類複雜矛盾。

    劉洎也是太宗時期宰相之一,其人認為戴胄、魏徵兩人,通曉治吏之策,品質正直,每次遇到應該彈劾舉直諫的事情,從不迴避。

    李絳是穆宗、敬宗時期宰相之一,其人在對太宗時期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王珪、溫彥博、戴胄、李靖、李勣等人進行評價時,認為戴胄與溫彥博處理政務能力突出。

    這裡唐朝三位宰相對戴冑的評價,主要認為戴冑處理政務能力突出,至於品行方面只有劉洎點出戴胄與魏徵都是善於直諫。對戴胄最推崇的要數明太祖朱元璋了,他認為歷代幹事最公正的,只有漢代張釋之、於定國,唐代戴胄三人,之所以能夠這樣就是因為這三人處心公正,議法平恕,獄以無冤。大概明太祖朱元璋的話是對戴胄一身正氣的最好解釋吧。

    戴胄一身正氣的具體事例

    在隋朝時候,戴胄就在朝堂任職。後來隋煬帝遇害江都,王世充於洛陽立越王楊侗為帝,戴胄被任命為給事郎,後來又成為王世充的太尉府官屬。王世充準備篡位稱帝,作為太尉屬官的戴胄就進行勸諫,讓王世充效仿周公,忠心侍奉隋朝;後來王世充準備加九錫,戴胄再次出面阻止。結果惹怒王世充,被貶黜為鄭州長史,與王行本共同鎮守虎牢關。

    之後,秦王李世民東征王世充,攻取虎牢關,戴胄成為秦王府士曹參軍。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即位為唐太宗,戴胄被拜為兵部郎中,之後歷任大理少卿、尚書左丞、諫議大夫。之所以能夠出任大理少卿,是因為太宗李世民認為戴胄清廉正直,大理寺關乎人命,戴胄正是最合適人選。後來,尚書左僕射蕭瑀免官,右僕射封德彝病逝,太宗再次任命戴胄為尚書左丞,負責處理尚書省政務;結果被後人稱為唐朝開國以來最稱職的尚書左丞。戴胄也敢於直諫朝廷得失,被太宗任命與魏徵同擔任諫議大夫,檢點朝政得失。

    在唐朝時期,戴胄可謂最牛法官。

  • 5 # 笑談文史生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他早年在隋朝為官,曾效力於王世充,歸唐後為秦王府士曹參軍。唐太宗繼位後,戴胄先後擔任大理少卿、代理吏部尚書、民部尚書和宰相等職務。戴胄為官正直無畏,敢於犯顏直諫;秉公執法,不畏權貴;清正廉潔,嚴於律己,是一位滿身充滿正氣的唐朝宰相。

    一、戴胄的正氣源自他為官不畏權貴,敢於犯顏直諫

    戴胄為官,看到不合法規制度的事情,敢於建言獻策,即使涉及到皇親國戚,也敢犯顏直諫,堅持真理法度。

    史料記載,619年(武德二年),戴胄成為王世充的太尉府官屬。 三月,王世充意欲篡位,戴胄進諫道:"君臣猶如父子,理應休慼與共,有始有終。希望您效仿伊尹、周公,輔佐王室,使國家安定,則是天下之幸。"但王世充沒有聽戴胄勸告,不久,又求取九錫殊禮,戴胄再次進諫。王世充大怒,將他貶為鄭州長史。

    戴胄後來在唐朝為官,對於不合理合法的事情,依然敢於直言進諫。《舊唐書·戴胄傳》記載,有一天,長孫無忌被太宗召見,沒有解下佩刀就進入東上閣門。尚書左僕射封德彝定罪認為:“監門不覺,罪當死;無忌誤帶入,罰銅二十斤”。唐太宗也同意這個判決。但這件事情本來是長孫無忌佩刀錯在先,監門沒有察覺在後,戴胄認為這樣判不公平,胄駁曰:“校尉不覺與無忌帶入,同為誤耳。臣子之於尊極,不得稱誤。準律雲:‘供御湯劑、飲食、舟船,誤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錄其功,非憲司所決;若當據法,罰銅未為得衷。”唐太宗認為覺得戴胄說得有道理,就下令重新議論二人之罪。封德彝堅持己見,唐太宗打算許可。戴胄又急忙爭辯道:“校尉緣無忌以致罪,於法當輕。若論其誤,則為情一也,而生死頓殊,敢以固請。”唐太宗認為戴胄說得很對,就赦免了長孫無忌和監門校尉二人。

    戴胄之所以犯顏直諫,完全是處於公心,為國家著想。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在他死後,賜給了他一個“忠”的諡號。

    二、戴胄的正氣源自他的正直無畏,秉公執法

    戴胄不僅嚴格守法,而且也嚴格執法,對皇帝的做法有違國家法律規定的事情,敢於糾正。《舊唐書·戴胄傳》記載了一則《戴胄犯顏執法》的故事。戴胄被提拔為大理寺少卿時,唐太宗李世民因為候選人大都對自己的做官資歷造假,下令他們自首,不自首的人判處死刑。沒過多久,有偽造做官資歷的人被發現了,唐太宗想殺他。戴胄認為按照法律此人應當流放,“胄據法斷流以奏之”。但唐太宗不認可戴胄的說法,說道:“朕下敕不首者死,今斷從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欲賣獄乎?”但戴胄據理力爭,說道:“陛下當即殺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虧法。”但唐太宗聽不進勸告,繼續說道:“卿自守法,而令我失信耶?”戴胄則回答道:“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所發耳。陛下發一朝之忿而許殺之,既知不可而置之於法,此乃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順忿違信,臣竊為陛下惜之。”唐太宗終於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幡然醒悟,並對戴胄大為讚賞,說道:“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憂也。”

    三、戴胄的正氣源他的清正廉潔,嚴於律己

    戴胄不僅嚴格執法, 而且自己也嚴格手法,從來不幹違法亂紀之事,自己始終保持兩袖清風,為官清正廉潔。據《舊唐書·戴胄傳》記載,戴胄死的時候,身為宰相的戴胄因為居住數間陋室太過狹窄,無法舉行祭典,“七年,卒,太宗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贈尚書右僕射,追封道國公,諡曰‘忠’,諡曰‘忠’,詔虞世南為撰碑文。又以胄宅宇弊陋,祭享無所,令有司特為造廟。”

    縱觀戴胄一生,為人剛正不阿,直言敢諫,秉公執法,嚴格執法,清真廉潔、一生正氣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919話,有人說路飛這次救的兵爺一人可抵萬人,真是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