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泉石

    不應該充錢。不要讓孩子認為他的學習是大家的事,他的學習是有酬勞的。現在你能滿足這個條件,將來再大些,他的條件你滿足不了時,他真的會放棄學習的。作為家長要透過別的方式鼓勵孩子學習為好,讓他懂得學習是在給自己學,是在給自己的人生鋪路。

  • 2 # 小燈燈xyz

    這是問題很簡單!

    如果你開家店,顧客說 先使用再結帳 ,你會同意嗎?

    如果是熟客或者你有把帳要回來的把握,那可以!

    如果是生客,完全沒把握要到想,想都不要想!

    所以取決於你的態度,而不是孩子!孩子只想玩,沒有別的想法!

  • 3 # 編外人員

    這個問題很簡單,不該充。

    第一,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和父母講條件,你幫他充錢,他就好好學習,如果有了第一次,以後他還會和父母講條件,他把學習當成與父母講條件的發碼了,千萬不要有第一次。

    第二,你充了錢,他必定還會去玩遊戲,否則,他會天天想著自己充的錢,想著自己的裝備,那樣,會有心思好好學習嗎?

    第三,孩子還在學習期間,自己沒有收入,用父母的錢去玩遊戲,實在沒有道理。家長怎麼能由著孩子呢?

    作為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特別要嚴格要求,從小不能任由孩子提出無理要求。很多家長總說,孩子不聽話,任性。那都是家長自己沒有從小嚴格管教的結果,家長特別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把握好孩子的第一次,讓孩子從小懂得: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該要,什麼不該要,讓孩子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孩子以後絕不會出大岔子的。

  • 4 # 檸檬黃糯糯

    如果要充值才能好好學習,那麼,前面不好好學的部分是因為充值不夠或沒有充值嗎?

    還是中毒太深----“充值讓你變得更強大”

    在充值的這個問題,不要慣著孩子!不能由著孩子的性子來,學習不是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如果學習的動機是為了遊戲充值,這和以後的主播打賞呢“媽媽,媽媽,你給某某主播送條大遊艇,給某某刷個火箭跑車我就會好好學習,將來好好報答您”

    昨天剛看到了聽到了一句話“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學習是權利,而不是義務”

    孩子學好了,沒有獎勵,因為學習好了就是對孩子本身最大的獎勵。

    樹立孩子的價值觀,孩子能提出這樣的要求,可見家長長期以來都是透過和孩子達成某種協議的方式去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的,這不可取。

    你考好了我給你錢,你好好學習我給你買雙新鞋,一百分獎勵一個樂高等等等的獎勵讓孩子知道,他的學習成績是可以和家長交換的,這本身就是一種扭曲的負面價值觀,試問,孩子就算全科都滿分,他能要求KFC麥當勞送他一桶全家桶?還是某品牌贊助玩具一套,或者別的獎勵?他這句話不應該跟遊戲運營商說?“我要好好學習了,請給我的賬號充值XXX”

    綜上所訴,不管是出於任何原因或理由,都不要和孩子達成為了讓他學習而充值遊戲的協議,這對他的學習成長和價值觀塑造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想法,僅供參考。

  • 5 # 90後生活語錄

    不應該。孩子現在還小,對他的誘惑可能只是充遊戲幣,你可以滿足他。那長大了呢?外面的世界誘惑更大,而自己已經無法滿足他了,那他做一些不好的事情的機率就會增大。我覺得得讓他明白沒有什麼事不勞而獲就能得到的,可以適當制定一些激勵制度。況且遊戲和學習是兩碼事,我覺得一旦有網遊戲裡充錢的想法了,就是對遊戲著迷了,要清楚遊戲只是偶爾放鬆減壓的一個工具,而不能讓自己陷進去,一旦陷進去就很難出來。也許我自己不喜歡玩遊戲,對它的想法比較偏執。

  • 6 # 冰山鮫龍

    遊戲是這個網路時代的標誌物,五顏六色栩栩如生的遊戲畫面,耳目一新新鮮刺激的動態效果,不要說小孩子,成年人被淪陷的也數不勝數。

    如果孩子說往遊戲裡充錢就會好好學習,該充錢嗎?

    我感受到的是這是一個談判的現場,原來學習跟遊戲還可以有這樣的邏輯。那好,我可以選擇充錢,那孩子得告訴我所謂的“好好學習”是怎樣的標準?然後,書面寫好,雙方達成共識,簽字生效。

    這個不是遊戲的問題,也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教育的問題

    1、如果你不同意,孩子不僅僅是不高興,你的處理事情的方式,已經映入他的腦海中,他以後處事方式就已經有你的影子了。

    2、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已要承擔自己說話的責任,每句話都不是信口雌黃的,從孩子的邏輯出發,跟孩子聊天。經過這樣的事情,他以後說話興許比我們還想的周密。

    3、也能鍛鍊孩子說服別人的能力,當我們去詢問他“好好學習”標準的時候,他的小腦袋已經開始飛速的運作了。

    4、孩子也能明白,沒有白白得到的成果,也需要自已“好好學習”去換取。

    5、如果孩子失信,就要讓他承受失信的後果。

    如何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1、家庭的環境很重要,家裡2個人讀書,孩子選擇讀書的機率就大,反之,家裡2個人跳舞,孩子選擇跳舞的機率也大。

    2、可以跟孩子一起鍛鍊益智的遊戲,可以隨時知道他的導向。

    3、跟孩子一起學習他特別喜歡的愛好,充實的他的空閒時間。

  • 7 # 小楊心談

    不應該,很有可能是小孩子的藉口。

    有很強自控力的小孩太少見了,特別是面對誘惑力非常大的遊戲,很容易上癮。

    給遊戲充錢,會提高小孩的慾望閥值,以後可能只有不斷地充錢,才能滿足他的遊戲癮。

    小孩是需要一點挫折教育的,不能什麼事都滿足他。

    我的建議是做家長的要拒絕小孩子的這個藉口。

  • 8 # Emma英語

    套路,這是赤裸裸的套路。現在的孩子不像我們那個年代的小孩子了,現在的孩子資訊來源的渠道太光,年紀很小就已經很聰明瞭。他們懂得如何對付家長,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巧妙的運用自己的優勢,跟家長周旋,動不動就說你不能打我,體罰孩子是犯法的。這也是很多家長非常頭痛的問題。

    我有一個朋友,她的孩子四年級,就迷戀上了手機遊戲,回到家不是拿爸爸的手機就拿媽媽的手機玩,作業也是推三阻四的才勉強的去做,不給他玩手機,就不吃飯,以絕食來威脅,朋友受不了了,打了他一頓,小朋友就說要跑到村委那邊去告他,說他虐待自己,引來了左鄰右舍的好一頓圍觀。孩子以為這樣就可以讓父母親屈服,然後繼續可以玩手機,沒想到村委來人站了一會就走了,大家都知道小朋友調皮愛搗蛋,並沒有當回事。小朋友見自己這一招沒有見效,就威脅說,不給我玩手機,我就離家出走。朋友被折磨的身心俱疲,現在每天還在鬥智鬥勇的,不知道如何是好?

    我們在教育小孩子的時候,首先一定一定要教育他們怎麼做人,這一點一開始就要嚴厲,這個基礎打好了,以後的路孩子自己都會好好走了。

  • 9 # 金墨白的育文雜記

    不應該衝錢的。

    你我是否都應該認真考慮下,為什麼不能答應呢?

    首先需要我們先搞明白是否存在以下問題。

    一、為什麼要給孩子往遊戲裡衝錢呢?

    或許人家有礦,富二代,可比王思聰有錢花一千多萬人民幣組一團隊參加比賽。

    或許玩遊戲有天賦,不拿學習當回事,以後的人生道路不以靠學習和知識打拼,不上學我一樣餓不死可以生存啊。

    或許孩子還小,別整哭了,爺爺、奶奶護著。

    或許這不就是幾十元小錢嘛,愉樂消遣也不是天天玩,還不值一頓外賣呢。

    看到這,仍然覺得這是微乎其微,小題大作的看似都懂的道理,你我卻都仍然去忽視他而去做了。而恰恰在生活裡這種看似小事小害,反而會為孩子的將來成為大害埋下了隱患的。

    或許家長會說你現在給孩子講這些大道理,孩子會聽懂什麼,不用管他,以後孩子大了,慢慢就都會知道的。

    二、但是最不理解和最困惑的是,為什麼相信孩子玩遊戲後會去認真學習?

    難道就簡簡單單的認為給孩子往遊戲裡衝錢,他就答應能把學習學好?不可否認,適當上網玩玩遊戲開闊點視野,豐富點知識面可行的。但據資料查明,上網的孩子80%是在玩遊戲,剩下的15-16%在上網聊天,其餘的真正上網查資料用以學習的很少。

    另一分面沉迷網路玩遊戲佔用學習,休息大部分時間,造成學習時間壓力大,時間分配緊,上課學習注意力不集中,整天昏昏沉沉,身體也漸漸垮了下來,造成極大傷害。

    1.一名13歲中學生從家裡偷出300元錢,在網咖裡連續4天不分晝夜打遊戲,最後猝死網咖,叫人挽惜。

    另一方面學生、青少年沉迷遊戲,接觸網路色情,暴力對抗和類似現實場景,長時間感受這種近似逼真的體驗,把遊戲和生活相混同,從而使青少年思想,情緒化變的更劇烈,行為更俱有暴力傾向,攻擊性更強,導致一些悲劇發生。

    2.三名12-14歲學生因上網沒錢,將一個看門的老人打死,搶走67多元,作案後,回到網咖,繼續上網。

    3.某市一名15歲學生因上網成癮,平時少言寡語,精神呆滯,長時間逃課,母親勸說幾句爭吵過程中,便將其母殺害,造成血案。

    三、為什麼用物質激勵的方式與孩子交易學習?

    孩子學習態度是否端正,學習是否自律,要從嚴管理,從源頭抓起。學校裡規章制度三令五申嚴禁學生上網玩遊戲,發現者辭退,課外家長要學會控制防止孩子沉迷於遊戲,發現立刻阻止。

    人的行為動機可分為外部動為和內部動力,往遊戲裡充錢金錢激勵就是外部動機了,家長用物質去獎勵孩子學習,相當於引導孩子把他們的行為和金錢聯絡起來,而不是和他們自身的願望相聯絡。

    家長用交易的方式,用物質的交換去收買孩子的學習成績,答應往遊戲裡充錢就會努力好好學習,一旦外部動力不強,比如哪天不給孩子游戲裡充錢無法滿足他的要求,孩子就會終止放棄。

    反之想想,估摸著這樣的孩子學習成績也不會很好,如果讓我說,這位家長的輔導方式是很失敗和存在很大錯誤認識問題。

    四、為什麼用這種方式溝通孩子的學習方式?為什麼這樣容易答應滿足孩子?

    那就要說到老生常談的“溺愛”

    如果說是溺愛孩子,太任性孩子,而導致這樣的小孩這麼大膽的用這樣的口氣和家長談條件,做交易,孩子拿學習交換他想要的東西。如果不滿足我的這些條件會發生什麼後果?如果說下次你給我買名牌衣服、鞋,我就去上課,你會怎樣?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或多或少都存在我們這樣的行為對孩子的溺愛,可是家長要記住一句話:“溺愛”孩子相當於在“殺”孩子。

    三字經講“苟不教,性乃遷”,孩子不論在學習,生活上,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影響,想要孩子擁有良好的品性,健全的人格,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不是一貫而終過於溺愛,終會毀了孩子一生!

  • 10 # 一米i陽光

    不充 或者相信孩子一次 給他一次機會或者說是面子也可以 第二次是不行的了 對孩子教育 要反覆教育 要有耐心 想改變孩子首先改變自己

  • 11 # 藍調小雨78

    別聽孩子忽悠你!

    遊戲充錢和好好學習根本不是一回事!

    遊戲世界是一個多麼快樂舒心愉悅的空間,不管真假,在裡面可以沒有壓力,只為那方寸之間的輸贏。

    而學習,是痛苦的過程,學習的路上本來就沒有輕鬆、愉悅可言。

    每一個靠學習成功的人都是在別人玩兒的時候,自己也想玩兒的時候,堅定要學習的目標,守著一份枯燥、一份堅持,或許還被別的同齡人嘲笑過不會打遊戲。但是,就是這樣的執著堅持,最終成就了終南山院士那樣的人。

    沒聽說打遊戲能打成科學家的,遊戲打的好最多當遊戲直播,但是這是一個門檻低,競爭又激烈,不穩定的工作。

    希望孩子成才,還是遠離遊戲吧,專心學習才是根本!

  • 12 # 星雨獨行

    該問題涉及二個方面:充錢遊戲,才努力學習;不充錢,孩子怎樣?這是孩子對父母赤裸裸的威脅。

    因每個家庭經濟水平不同,各種遊戲充值金額不同,隨著遊戲升級,還需不斷購買升級裝備。普通家庭是否能承擔這筆家庭額外的支出?是否助長孩子攀比的心理?

    如果家長同意孩子的要求,你能否監控孩子玩遊戲的時間?孩子能否如他所說,認真學習?有的家長同意孩子周未玩2小時遊戲或完成作業後才玩遊戲。因孩子自律意識較差,遊戲意識隨時呈現。“玩物喪志",老祖宗已經給我們警示。就如我們現在,沒有手機在手,一身都不自在。

    如果家長不同意,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易做出極端事情,這也是家長所擔心的。美國有議員曾提出,望為"未成年人使用電子產品立法"。

    所以家長為孩子游戲充值,是個兩難的命題。如果家長能管理好自己的孩子,孩子有一定自律性,那麼可以為孩子的遊戲充值,制定規矩,定時玩。如果家長不能管理好孩子,孩子又是寵兒,那你只能看著辦。

  • 13 # 幸福觀察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遊戲已經成為家長最大的假想敵之一。如果孩子說往遊戲裡充錢就會努力好好學習,我的答案是:"可以適量充錢,但是要分情況區別對待"。

    一、如果此類遊戲是益智類的,像"我的世界",可以"適量充錢,監督並行"。

    (1)首先,在思維上,我們可以嘗試打破常規思維,不去花太多精力去探究孩子為什麼非得充錢才努力,而是要以"成長性思維",去關注未來該怎麼做。

    關注努力本身以及如何努力學習,比關注為什麼要充錢來的更有意義。

    > 往遊戲裡充錢和學習的問題,是家長比較關注的焦慮問題。可以借鑑一下SFBT的解決模式,即花較少的時間去了解與分析這些問題,甚至根本不去關注,不對來訪者進行判斷和評價,同時避免對來訪者的想法期望和行為做出任何解釋。

    >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簡稱SFBT)是短期治療的一種新嘗試,其主要特徵是治療,關注未來明確目標。

    > SFBT還存在一個基本假設,即相信人們自身有強大的自我恢復能力,人們可以利用這種能力做出改變。

    (2)其次,在共情上,試著理解孩子對遊戲的渴望和需求。玩遊戲和學習並不是絕對的對立面。喜歡遊戲是孩子的天性。

    (3)最後,在行動上,讓遊戲成為孩子的一個夥伴,成為孩子與父母之間建立良好關係的橋樑,讓遊戲成為親子溝通的"道具",對進一步的努力學習起到促進作用。

    透過"適量充錢,監督並行",讓孩子與父母有共同的交流介面,一旦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了足夠的信任,就能建立良性的信任迴圈,充不充錢就不重要了。

    對於大部分主流遊戲,充錢並不會讓遊戲規則發生改變,充錢只會獲得更好看的面板外觀、特效、特權,這裡的特權是指他可以透過充錢或者會員的方式,購買一些會員商品,改善遊戲體驗。因此充錢不是必須的,適量充錢有可能可以跳出低效的遊戲環節,但家長一定要控制

    我的孩子會跟我分享在玩"我的世界"這款遊戲時,體會到的商業模式,分析商家是如何一環套一環賺錢的,是如何一點點吸引大家的,還會學習到各種程式設計思想,他的思維模式已經跳出遊戲本身。

    但是他也強調了家長監督的重要性,家長和孩子約定玩遊戲的時間和時長,講誠信、守信用。

    二、非益智類的遊戲,"不要充錢,智慧面對"。

    為此我專門採訪了一個十歲的很愛玩遊戲的小女孩。

    > 我問她:"有另外一個小朋友說,要往遊戲裡充錢就會好好學習,你會答應充錢嗎?"

    > 小女孩兒反問我:"為什麼要充錢啊?自己打唄,多有成就感!"我一愣,這個腦回路不在一個頻道上啊。

    > 我進而強調了一下問話的關鍵"充錢就好好學習"。

    > 小女孩說:"好好學習跟充錢有什麼關係?多浪費錢。要是我,就不充錢!"

    我:"如果那個小朋友非要充呢?"

    > 小女孩:"那就不理他。"

    > 我:"怎麼能夠不理他?他又哭又鬧呢?"

    > 小女孩:"他鬧一會兒就好了。你總得讓他鬧一鬧吧。"

    > 我:"那他鬧完之後會學習嗎?"

    > 小女孩:"會呀。"

    > 我:"萬一又想玩遊戲呢?"

    > 小女孩:"那就把他的遊戲刪掉!"

    > 我:"刪掉管用嗎?"

    > 小女孩:"當然管用,好長時間不能玩了。要表現好了才能玩。"

    > 我:"不玩遊戲可以嗎?"

    > 小女孩猶豫了一下,說:"可以啊,不過如果可以把學習的知識做到遊戲裡面去呀。這樣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1)透過以上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孩子喜歡玩遊戲,有點類似在嬰兒時期孩子用嘴巴和手去探索這個世界,同樣孩子在遊戲裡面也在探索世界。我們不要完全否定孩子在遊戲世界中所學的知識。

    (2)我們要引導孩子將遊戲的世界和現實世界聯絡起來,現實世界中的努力學習與遊戲充錢沒有必然聯絡。

  • 14 # 茗心

    “你付給我報酬,我才能好好做事。”“你給我遊戲裡充錢,我就會好好學習。”從條件關係來看,孩子的側重點是想得到報酬,想持續痛快地玩遊戲,學習只是次要的,只是為了“掙公分”而已。這種條件下的學習其實早已失去了學習本身的意義,與主動學習的差距只會越來越遠,與家長最初的意願也是背道而馳的。由此,這個條件關係不能成立,遊戲裡半個錢都充不得。

    從討價還價中也可以看出,孩子已然把學習當成了為家長做事,他根本體會不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甚至於學好學不好,好好學還是不好好學,他根本不認為是他自己的事。他的根本觀點就是錯誤的。因此,當務之急,應當幫助孩子擺正學習態度,而不是跟孩子一味妥協。順從他只會錯上加錯,讓孩子更加覺得自己的做法是對的,甚或是更加變本加厲,提出更多的條件。

    其實,學習這件事,是從來不可以討價還價的。家長必須從一開始就明確態度,絕對不答應孩子任何以學習為條件的要求。然後,慢慢引領孩子去體會學習的目的和意義,以期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最好能找到其中的樂趣。有目標,有樂趣就會有動力,學習的主動性自然就會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AVALIER怎麼樣?